生態文明鄉村生態振興探析

時間:2022-12-10 09:57:30

導語:生態文明鄉村生態振興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鄉村生態振興探析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優質的生態產品、優美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署,生態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根本上,鄉村振興就是不斷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過程。

關鍵詞:生態文明;鄉村振興戰略;生態振興;綠色發展

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對此,提出“五個振興”,即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振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構建起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而實施鄉村振興本質上就是不斷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過程。基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背景,本文主要探討鄉村生態振興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價值地位和路徑選擇。

一、生態環境———美好生活的棲息地

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美好生活已經成為人們的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除了富足的物質保證,更需要優質生態產品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然而,近4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告別了物質短缺年代,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同時也付出了昂貴的環境代價。如何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人該以怎樣的方式生存于自然界?馬克思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1]恩格斯也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的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2]560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不應是對立存在,不然會招致自然的報復。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征服性開發、利用自然,造成自然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3]。尤其是20世紀以來,全球性生態危機凸顯,工業發展、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基本上是以犧牲自然生態換來的。人類在破壞自然的同時,也在破壞和威脅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2]559-560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周易•系辭下》記載“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4],把人包括在天地之中,強調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統一。《老子》中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周易》中有“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6],《莊子》有“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7]。這些都揭示了天地萬物有其自身變化發展規律,人的活動必須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不能違逆自然功能。儒學集大成者朱熹進一步指出,人和天各自有各自分內之事,天有天所要做的事,人有人所要做的事,而人要做的事就是“贊天地之化育”[8]32,順從萬物本性,取之以時,用之以節,達到“與天地參”[8]32,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這種生態自然觀不同于西方的“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它強調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共發展。直至今日,中華大地上處處彰顯著這種生態智慧。十八大以來,我國逐步形成了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執政理念和治國方略。報告強調,“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9]一切生命都起源于大自然、從屬于大自然;一切事物的產生都需要合乎自然演化、宇宙運行規律。只有遵循自然的實踐活動,人們才能獲得詩意般的生活。

二、生態振興———鄉村振興的支撐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反復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將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10]“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10]“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0]等新觀點、新思想,為建設美麗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方向。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起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原則,以優美環境帶動鄉村其他領域的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首先,鄉村生態振興是建設農村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演進的必然之路,是對工業文明的揚棄,它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新中國成立以來,生態建設和保護一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十七大首次明確提出“生態文明”概念,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進一步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在農村,十八大以來,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層面,鄉村生態環境建設都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各地以生態振興為依托,將環境因素融入農村建設各領域,實現經濟活動和生態環境和諧共進、人與自然融洽共生的新農村。可以說,建設農村生態文明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沒有農村生態文明就沒有美麗鄉村,就沒有美麗中國。其次,鄉村生態振興是補齊農村生態環境短板的必由之路。盡管近年來農村生態環境得到很大改善,但是長期形成的落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得農村環境問題仍然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第一,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隨意處置生活、生產垃圾現象突出。由于長期形成的生產、生活習慣,村民的生態環保意識薄弱,已經成為鄉村環境治理的突出問題。隨著農村生活物質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種類繁多,成分復雜,治理難度越來越大。農作物秸稈資源利用不充分,秸稈過剩隨意堆放、隨意焚燒現象依然存在。第二,粗放型農業發展模式造成水土資源污染仍然比較嚴重。伴隨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優質土壤資源被肆意占用,導致耕地數量減少。農業生產中過度使用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等,導致農面資源污染。第三,鄉村建設中鄉村文化被弱化,過多地摻入現代化符號和城市元素,在新農村改造“拆村并點”的過程中,導致“千村一景”現象,從而失去了“鄉土味”。鄉村振興過程中必須處理好鄉村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10]。最后,鄉村生態振興是普惠民生福祉的根本體現。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自然沒有替代品,自然生態是有價值的,自然的產出、生態服務都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所以,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的過程,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然而,在與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人類的實踐活動在不同程度地損害自然,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對自然實行野蠻的征服與蹂躪,最終導致嚴重的生態危機。改革開放40年,我國物質財富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慘痛的環境代價。由于城鄉發展的不平衡,農村發展大大滯后于城市,環境污染問題尤為突出。當今中國,開啟了生態文明新時代,從消費的角度,人們消費由溫飽型向品質型轉變,更注重消費的質量和健康內涵;從市場的供求看,生態產品供不應求:一方面,城市里的人們想逃離城市的喧囂去生態環境優美的鄉村走走看看,在藍天白云下呼吸新鮮空氣,放松心情,體驗“鄉情”,找回“鄉愁”;另一方面,農民也渴望人居環境更加舒適、優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美麗鄉村,打造綠色環境,就是民生的最大福祉。

三、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的必然之路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只有維護好自然環境,人類才能從自然環境中獲取源源不斷的生活、生產資料,才能維持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只有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人類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舒暢的心情,以及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大的物質財富。發展是事物的普遍特性,綠色是永恒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必須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原則、一個生命共同體原則、環境就是民生原則,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首先,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奢侈消費造成的。”[10]盡管改革開放40年,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態環境代價。藍天、青山、綠水成為“過去式”,綠色安全的農產品也成為“稀有產品”,這正是當前我國主要矛盾———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在農村的典型表現。既要“產業興旺”又要“生態宜居”,必須拋棄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模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真正實現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轉變。黨的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指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是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目的是加快農業內部融合,延伸農業產業鏈,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推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是簡單地把涉農工業和服務業搬到農村,而是統籌規劃,整合行業、區域、城鄉之間的各種資源要素,有序調整農村產業布局,促使農村生產、生活、生態良好發展。所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質是以綠色發展為引領,把綠色發展貫穿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各環節、產業興旺全過程,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與休閑、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打造一個集生態鏈、產業鏈、價值鏈于一體的現代綠色農業體系。其次,建設美麗鄉村,打造綠色宜居村鎮。建設美麗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內容,也是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綠色是美麗鄉村的本色,綠色宜居村鎮建設必須遵循人與自然的和諧性、可持續性、綜合性原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原則就是基于村鎮自然條件和地理資源,維護村鎮發展的獨特性、個體性、差異性;可持續性原則核心是宜居村鎮建設過程中要處理好環境和發展的關系問題,堅持發展的持續性、公正公平性;綜合性原則是指鄉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鄉村生態環境、鄉村聚居環境、鄉村人文環境、鄉村社區環境、鄉村技術人才等要素,構建宜居村鎮必須綜合規劃,全盤設計。當前,我國在建設美麗鄉村、打造綠色宜居村鎮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如綠色設計規劃缺乏科學性,散亂、浪費現象突出;村莊產業經濟實力不強,美麗鄉村建設缺乏足夠資金支持;認識不到位,片面追求美麗鄉村外形建設而忽視內形建設;村莊個性特色彰顯不夠,呈現“千村一景”,“鄉土”難存,“鄉愁”難覓。為此,建設美麗鄉村需要科學規劃,在尊重客觀因素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第一,以綠色設計理念為引導,依托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實行統籌規劃,綜合開發;第二,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堅持多樣性和靈活性、自主性和獨立性相結合原則,因地制宜、穩步推進;第三,教育農民、發動農民、引領農民,人人參與到綠色宜居村鎮建設中來,讓美麗鄉村真正成為農民的幸福家園。再次,增強生態責任,構建有效環境治理體系。黨的報告指出,需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以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自2005年以來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突出強調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尤其是最近幾年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做出了具體部署。2017年、2018年一號文件強調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生態宜居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更是作出了一系列指示,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一種執政理念和治國方略。然而,政策、指令、方案的具體落實情況總是存在差距。農村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忽視生態環境治理、單純追求GDP現象。如對農村環境污染懲戒力度不夠,責任主體界限不清晰,地方保護主義嚴重,企業守法成本高而違法成本低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綠色發展,需要構建一個有效的環境治理體系。首先,建設生態責任明確、堅持生態優先的生態型政府組織。農村是我國最基層的行政單位,我國農村治理存在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和自下而上的村民自治,只有這兩個渠道打通,緊密結合,農村才能得到有效治理。政府組織必須牢固樹立生態執政理念,建立完善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責任擔當,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完善環境保護督察機制,推行嚴格考評機制,制定一套科學規范、配套銜接、務實高效的考核評價體系和壓力機制,來導向、指引、監督和激勵[11]。其次,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法律體系,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現行的環境法規很多,但是具體針對農村環境治理問題很少,這給農村環境的依法整治造成了困難。“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12]只有通過法制建設,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放目前農村面臨的環境困境。第三,加強村民自治、村民監督、公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真正實踐者、參與者是廣大村民,政府應該積極引導、宣傳教育廣大村民,人人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中來。最后,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生態環保意識。環境是人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維護生態環境需要人人參與,積極行動。針對農民對農村污染危害的嚴重性和長期性認識不足等問題,必須加強宣傳教育,喚醒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第一,充分利用農村宣傳欄、“生態墻”,發放宣傳手冊,運用網絡、報紙等媒體手段,加大力度進行宣傳教育。使村民充分認識生態環境本質上就是財富,是一種生產力,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基礎,必須是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協調發展,在保護環境下發展經濟,在發展經濟下維護利用好環境資源。第二,定期開展講座和培訓活動,進行實地調查、參觀訪問等,邀請生態環保等專職人員進行生態環保知識普及、培訓,通過調查、參觀,切身感受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的價值、意義。第三,培養、選拔一批懂農業、愛農村的新型農民隊伍。群雁需要領頭雁,培養、選拔有知識、注重生態保護、堅守農業生態紅線、倡導綠色發展的新型農民,激發農民的主人翁精神,走科技事農、生態興農的發展之路。真正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必須讓鄉村回歸綠色,這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也是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迫切要求。當前,振興鄉村的一系列計劃、行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的實施,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的目標終將實現。

作者:任志芬 單位:紹興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