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測繪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時間:2022-05-26 03:10:59

導語:應用型測繪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應用型測繪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摘要:在全國地理國情監測、全國土地確權、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和京津冀一體化協調發展等社會需求背景下,為能夠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測繪工程人才,本文結合測繪工程專業特點,論述該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素質,從人才培養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建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探討新時期下應用型測繪工程人才培養的模式。

關鍵詞:新時期;測繪工程;人才培養

地理國情監測普查是2013年啟動的,普查對象是我國陸地國土范圍內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其中重點要確定地形地貌、植被覆蓋、水域、荒漠與裸露地等的類別、位置、范圍、面積等,掌握其空間分布狀況[1-2]。全國土地確權包括全國土地所有權、農村宅基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確權工作,重點工作是確定土地權屬,核定土地位置、大小等信息。全國第三次土地調查2017年啟動,計劃于2019年12月31日完成[3]。利用更高分辨率的遙感影像,全面查清全國城鄉范圍內的每塊土地的利用現狀和權屬狀況,獲取國土資源管理專題數據,專題分析自然生態狀況、建設用地等,調查評價耕地質量等別[4]。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是指發揮毗鄰京津的區位優勢,順應京津冀一體化趨勢,努力提升產業適應力、區域協調力、企業融合力、自主創新力和區域聚集力的一種戰略,其中,測繪工作是政策制定、建設規劃和運營管理的保障。在上述背景下的新時期對測繪人才的需求和以往就會有所不同,根據各個項目對測繪人才的要求,提出能夠適應現階段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

1新時期下國家項目對測繪人員素質的要求

1.1地理國情監測普查對測繪人員的要求。地理國情監測的對象主要包括自然環境要素、產業經濟要素和社會人文要素三大部分。其中,自然環境要素是地理國情監測普查的核心內容,主要是確定土地的大小、范圍、位置、地形地貌、建筑物及其構筑物、水系植被等。目前,國家和地方陸續啟動了地理國情信息、城鎮化建設進程、地表覆蓋變化、生態環境等共4大類、19項監測對象;成果形式主要包括基礎數據、分析數據和專題數據等不同類型內容[4]。地理國情監測工作是以已有的基礎地理信息為基礎,以3S技術和其他測繪技術為基本手段,對上述內容進行監測。根據工作流程可將地理國情監測歸納為4種方法,即測繪方法、統計分析方法、評價和預測方法、信息科學方法[5]。在這4種方法中,3S技術作為一種集成技術,貫穿于地理國情監測的信息定位、采集、處理、分析、成果等各個環節[6],為地理國情監測的信息的獲取、分析與提供關鍵的技術支撐。所以,為了滿足該項目的需要,高校培養學生除了要讓他們具備扎實測繪理論知識外,重點要培養學生的3S集成技術及應用,同時還要兼顧土地資源管理、城市規劃建設、法律法規等學科知識[5]。1.2全國土地確權對測繪人員的要求。土地所有權、土地使用權和他項權利的確認、確定,簡稱確權,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規定確定某一范圍內的土地(或稱一宗地)的所有權、使用權的隸屬關系和他項權利的內容。每宗地的土地權屬要經過土地登記申請、地籍調查、核屬審核、登記注冊、頒發土地證書等土地登記程序,才能得到最后的確認和確定。目前,全國的土地確權內容主要包括全國土地所有權、農村宅基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方面。該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明確確權范圍,依法開展確權工作,規范完善已有土地登記資料,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登記信息化[6]。這就要求高校培養的測繪應用型人才應該具備扎實的測繪理論知識,重點掌握數字化技術和地理信息建設技術,同時兼備土地資源管理管理、土地法學等相關知識。1.3全國第三次土地調查對測繪人員的要求。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全面查清全國城鄉范圍內每塊土地的利用現狀和權屬狀況獲取國土資源管理專題數據,專題分析自然生態狀況、建設用地等,調查評價耕地質量等別。主要任務包括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含城鎮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不動產權籍調查、基本農田調查、專項調查、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其中,國家部署地方開展不動產權籍調查,其他4項工作由國家組織地方開展,建設4級數據庫,并全國匯總。這就對高校測繪人才提出了培養學生對遙感影像的判讀和信息提取的能力,培養學生采用全球衛星定位技術、遙感技術以及地理信息系統等3S一體化技術手段和移動互聯技術,開展外業實地調查核實和數據建庫工作的能力。同時還要注重GIS軟件的訓練,加強土地利用分析功能的實習,使學生能夠根據土地調查結果,結合其他有關資料,對土地的利用狀況、權屬狀況進行分析。重點對耕地、基本農田、各類建設用地等土地的數量、分布、利用結構及其歷年變化狀況進行綜合分析。1.4京津冀一體化協調發展對測繪人員的要求。京津冀整體定位是“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三省市定位分別為:北京市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天津市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河北省為“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著名經濟學家、中國50人獨立經濟學家論壇副主席宋清輝認為,國家把京津冀協同發展列為國家戰略,目的就是要打造中國的增長點,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旨在利用交通先行的優勢,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這就對高校測繪人才培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具備測繪理論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具有實干精神和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重點突出在工程測量應用方面,同時還要兼備城市規劃、土木建設等方面的項目知識。

2新時期下的應用型測繪人才培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對高等教育明確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優化結構辦出特色,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結合全國地理國情監測、全國土地確權、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和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對測繪人才的需求,地處河北的普通高校義不容辭地要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培養應用型高素質的人才。結合自身院校情況,本文從人才培養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建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和師資隊伍的建設幾個方面闡述新時期下測繪人才的培養。2.1新時期下的應用型測繪人才素質。新時期的大學生除了具備傳統大學生的基本素質之外,更要具備扎實的數理基礎、專業基礎、良好的專業素質和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以獲得測繪工程師的基本技能為訓練內容,具備從事全國地理國情監測、全國土地確權普查以及工程與工業測量等領域相關工作崗位的能力。2.2新時期下的應用型測繪人才培養目標。目前,高等教育培養目標包括培養創新科研型、應用技術型和技能技術型人才。作為一般本科院校,我院以“立足河北,面向社會”為戰略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掌握測繪科學與技術理論基礎和相關學科知識的,具備較強的英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在土地管理、地理國情普查、交通、電力、建筑、礦產等企業從事測繪管理、資源勘測、測量工程的設計與實施以及研究工作的測繪工程師型人才。2.3新時期下的應用型測繪人才培養課程建設。課程設置是專業培養計劃的核心,課程設置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畢業生培養的質量[4]。課程的設置以教育部高等學校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的核心課程為基礎,以測繪行業發展需求為目標[5],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和全國測繪項目的需求,設置具有特色的學科課程體系,以保證能培養出具有適應能力強、“零適應期”的測繪人才。課程的設置主要包括通識教育課、專業教育課、集中實踐課和素質拓展課4部分,以厚基礎、強實踐、個性發展為宗旨進行具體的課程安排。

3新時期下應用型測繪人才培養的實現

為了保證實現新時期下的應用型測繪人才的培養,就必須從培養模式、課程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方法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革或調整。3.1培養模式。新時期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就是要重視實踐教學,況且測繪工程專業又是工科專業,要求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和解決現場工程問題能力,更要重視實踐環節。本專業學生的培養貫徹“2.5+1.5”和“實踐教學4年不斷線”的培養模式。“2.5+1.5”模式中,“2.5”是指前兩年半在校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完成主要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第1個“0.5”是指在第6學期在校內進行集中實踐階段,學校根據企業單位人才需求情況進行生產實訓,這一階段可由企業派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指導或由校內教師指導完成,確保實訓的質量,解決所學的知識和上崗后知識脫節的矛盾;第2個“0.5”是指在第7學期進行頂崗實習階段,實習企業可以由學校推薦,也可以個人自薦,使學生適用工作崗位。考研學生可以在校安心復習。第3個“0.5”為畢業論文撰寫階段,最好利用頂崗實習時收集的材料進行論文撰寫,以避免論文空洞。3.2課程教學體系。課程體系建設是專業建設的核心,是人才培養方案的精髓[8]。以教育部高等學校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的核心課程為基礎,在充分分析新時期背景下對測繪人才的要求基礎上,合理安排課程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共分為通識教育課、專業教育課、集中實踐、素質拓展四大部分。1)通識教育課主要培養學生基本素養和為專業教育提供基礎,開設思修、高等數學、大學英語、大學物理、計算機語言等課程。2)專業教育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以能滿足將來工作所需要的外業測繪和內業處理崗位的培養目標,開設數字測圖、大地測量、地籍測量、工程測量等以外業為主的課程,開設攝影測量、遙感原理與應用、地理信息系統等以內業為主的專業課程,培養學生積累在工程測量、土地調查和確權、數字化采集、圖形數據處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每門課程都有理論內容和實踐內容,突出應用型教學,合理安排課內實驗內容,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3)集中實踐是為了更加直接地培養學生工程適應能力,更加系統地理解測量技術的應用,開設數字測圖實習、大地測量與GPS實習、地籍測量與管理實習、工程測量學實習、測繪軟件實習以及生產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突出學以致用。4)素質拓展是專業的延伸和提高,開設測繪專業英語、海洋測繪、房產測量、土地利用規劃、測繪講座等,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養[9]。3.3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是測繪工程專業的重中之重部分,突出應用型教學就是抓好實踐教學。4年教學中堅持“實踐教學4年不斷線”原則,構建起全方位的由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綜合實踐構成的3級實踐教學全程化體系,一年級專業基礎實踐,開設“AutoCAD應用”“測繪認識實習”。二年級專業基本技能訓練,測量技術應用能力培養,開設現代地圖學、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地理信息系統原理、數字測圖實習、等課程實驗。三年級第一學期專業提高及拓展技能訓練,開設大地測量基礎、GPS測量原理及應用、攝影測量學、地籍測量與管理、工程測量學等課程實驗;三年級第二學期綜合實踐能力訓練,開設大地測量與GPS實習、不動產調查實習、大地測量課程設計、測量軟件實習、工程測量實習等,采用校內與校外雙導師制,指導學生在校內進行集中實習,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頂崗實習或者是將來的工作崗位。四年級第一學期進行生產實習,該階段可根據三年級第二學期的校內實習情況進行實習內容和實習單位的選擇,采用雙向選擇的方式組織學生頂崗實習。四年級第二學期是畢業論文(設計)階段,可根據上個學期實習內容撰寫畢業論文,屬于上學期實習的延伸,同時,保證了畢業論文的數據的真實性,也避免了畢業論文撰寫的空洞。實踐學時占總學時的比例40%,占專業課程學時的55%。3.4教學方法改革。以夯基礎、重實踐、強知識、會工具為培養目標,從多個角度探索,積極開展項目式、案例式、體驗式教學,改變傳統“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法。增加實驗室開放項目的數量和開放時間,開展一批綜合性、設計性、創造性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注重生產實習(跟崗與頂崗實習),以大工程為背景,在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知識、能夠靈活運用專業知識的同時,增強對他們的工程意識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好校內實踐教學資源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使教學與科研生產相結合,培養出懂設計、會施工、能管理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3.5師資隊伍建設多措并舉,建設一支多元化、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測繪工程專業強調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實際應用能力,同時對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10]。一是讓教師“走出去”,從經費和時間上支持教師到武漢大學、同濟大學等優勢院校進行短期培訓,提高業務能力;二是從政策上開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鼓勵教師報考“注冊測繪師”,到企業兼職,在生產一線參與實際的測繪工作,為教學提供可參考性案例;三是積極開展建立測繪專業院校間的聯盟,使教師成為聯盟的最大受益者,通過定期的學術會議、教學觀摩、技能比賽等方式,加強測繪教育工作者間的交流,從而提高全國的測繪教育水平,最終使學生受益;四是同企業形成合力,聯系合作企業共同培養企業技術人員作為指導教師參與到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來,鼓勵其到學校以開展專業講座或者開設選修課的方式,擴大兼職教師的比例,利用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五是建立校級“創業孵化基地”,學校出臺相應政策,鼓勵教師、學生創業的同時,讓專業教師做好技術顧問,搞好項目式教學,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從而建設出一支富有創新意識的教師隊伍。

4結束語

測繪科學技術作為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尖兵,在新時期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一種合理的測繪人才培養模式有著重大意義。通過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綜合教育,加大實踐教學比重,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自我探索能力,培養出新一代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我國測繪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郭昕.淺談地理國情普查數據生產元數據制作[J].北京測繪,2015,29(6):4-7.

[2]李德仁,眭海剛,單杰.論地理國情監測的技術支撐[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2,37(5):505-512.

[3]李紅慧.基于3S技術精準化調查在第三次土地調查中的應用[J].北京測繪,2018,32(11):1361-1364.

[4]謝宏全.地理國情監測背景下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若干思考[J].測繪通報,2013(5):101-104.

[5]馬萬鐘,杜清運.地理國情監測的體系框架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1,28(6):104-111.

[6]周文國,孫彩敏.測繪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測繪通報,2005(5):62-64.

[7]孔維華,曹俊茹,王殷行.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改革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4,37(1):73-75.

[8]張紅娟,張卓彤,朱增鋒,等.“測量學”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地理空間信息,2019,17(2):114-116.

[9]黃雄偉,陳家藝,王亮.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本科院校測繪工程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教導刊,2016(4):31-32.

[10]李俊鋒.測繪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測繪,2009,23(4):93-94.

作者:張紅娟 朱增鋒 張卓彤 單位:保定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