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福利立法價值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8 09:10:00

導語:動物福利立法價值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動物福利立法價值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動物福利立法;效益;現實意義

[論文摘要]進入21世紀,動物福利立法已成為大勢所趨,而我國的法律在這方面尚屬空白,亟待彌補。關愛動物,進行動物福利立法,不僅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有利于人民的身體健康和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及科研成果的轉換,同時,對于我國畜牧業及其產品貿易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社會文明進步的推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不同的動物種類作為地球生態進程中的組成部分,不僅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發揮著一定的功能,而且也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許多資源性功用。近代以來,隨著人類技術水準的飛速發展,其對包括動物在內的自然界的索取也越來越無休止,由此引發的環境危機愈益凸顯。其中大量動物物種的滅絕,不僅會導致生態失衡,甚至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可喜的是,人們已經開始審查自我行為,開始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認識人與動物的關系,并用法律和條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動物立法包括開發、利用、保護、改善和管理動物的各種法律規范或法律淵源,動物福利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西方動物福利保護法律實踐經歷了一個權益主體范圍不斷擴大、內容逐漸完善、體系逐步完整的發展歷程。從1822年英國最早的反虐待動物法律《馬丁法令》開始,經過一百多年的探索,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出臺了有關不虐待動物、保護動物福利的法律。其中德國于2002年將動物權利寫入憲法,明確提出“動物不是物”,成為“人與動物關系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亞洲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等國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也都已于上個世紀完成了動物福利立法。國際社會還簽署了一些不虐待動物、保護動物福利的國際條約。這類動物福利法律,對各國的經濟、貿易、環保、文化、信仰、宗教、道德和法制等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和作用,已經成為其法制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反觀中國內地的動物保護法律制度,我們不難發現,有關動物福利的立法尚付闕如,這不僅與國際社會動物保護法律制度的現狀有相當大的差距,也和國內公眾日益高漲的生態文明意識、保護動物的需要之間有非常大的距離。“動物福利”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上(通過百度和谷歌搜索,均有近65萬條關于“動物福利”的中文信息),反映出人們對動物福利問題的關注。而影響我國動物福利立法進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動物福利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尚有模糊或偏僻的認知。

一、承認和維護動物福利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動物,維護生態平衡

動物福利是指為了使動物能夠康樂而采取的一系列行為和給動物提供相應的外部條件。按照現在國際上通認的說法,動物福利被普遍理解為五大自由:1.享受不受饑渴的自由。保證提供動物保持良好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水,主要目的是滿足動物的生命需要;2.享有生活舒適的自由。提供適當的房舍或棲息場所,讓動物能夠得到舒適的睡眠和休息;3.享有不受痛苦、傷害和疾病的自由。保證動物不受額外的疼痛,預防疾病并對患病動物進行及時的治療;4.享有生活無恐懼和悲傷的自由。保證避免動物遭受精神痛苦的各種條件和處置;5.享有表達天性的自由。提供足夠的空間、適當的設施以及與同類伙伴在一起。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提倡動物福利,并不是要求人類從此再也不能利用動物,而是要求確保動物在整個生命過程中被給予道德關懷,具體表現為:首先是從以人為本的思想出發,改善動物福利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動物的作用,使得動物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第二是從人道主義出發,重視動物福利,改善動物的康樂程度,使動物盡可能地免除“不必要的痛苦”,從而達到在兼顧利用動物的同時,改善動物的生存狀況的目的。

“尊重生命、善待動物、不虐待動物”是貫穿各國動物福利法的主要內容,也是各國動物福利法奉行的基本理念。但由于缺乏動物福利意識,近年來,我國動物保護的狀況令人堪憂。現實中,有關動物受殘害的新聞報道頻頻見諸于媒體,如活豬被注水致死、黑熊被硫酸潑面、寵物狗被割去聲帶等令人發指、殘酷虐待動物的行為不斷出現。此外,我國現行的動物保護法律不僅寥寥可數,且法律制度的出發點亦不是基于將動物作為生命主體加以保護,而仍是把動物作為一種資源,放在從屬地位。具體規范中存在著動物保護范圍過于狹窄,原則性條款多、難以操作等問題。

各國動物福利立法的實踐證明,承認和維護動物福利理念,促進動物福利法制的發展,才有利于進一步的保護好動物的生態狀況。

二、動物福利立法關乎人民身體健康

現實生活中,有人認為,人的福利尚且顧不過來,還談什么動物福利?這其實是對動物福利的誤解,也是缺乏遠見的認識。因為規定動物的福利,限制的只是不文明、不合理的虐待動物的行為,并沒有妨礙人的基本福利。何況,人的福利和動物福利是并行的兩個方面,不存在先置的問題。英國早在200多年前就將動物福利納入法制軌道,當時的英國,其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并不在今天的中國之上,英國也并不是解決了全社會人民福利問題之后才來反觀動物福利的。并且,英國維護動物福利的立法實踐告訴我們,動物福利解決好了,將會促進人的福利的建設與維護。許多人從動物福利立法得到了切實的利益,整個國家和社會因動物福利立法獲得了長遠的、可持續的利益,包括諸如:因動物(包括伴侶動物)健康成長和動物產業繁榮所帶來的利益;因環境保護事業和動物福利產業的發展所帶來的利益等等。

近幾年的社會現實,也讓我們看到了,人的福利和動物福利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動物的生存狀況惡劣,也必然會殃及到人。比如SARS、禽流感,都證明了人和動物之間唇亡齒寒的關系。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動,人們在動物飼養、運輸和屠宰等環節上根本不關心動物福利,最終,給我們自身的健康帶來了不良影響。如為了追求規模效應、節省養殖空間,動物養殖的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其形式就是把雞、鴨、牛、羊、豬等格式化地圍在空間非常狹小的籠子、箱子、欄圈里,這種做法嚴重影響了畜禽的健康成長。此外,現代動物養殖場為了牟利,常常會給動物喂很多化學飼料,注射大量抗生素、激素、荷爾蒙、鎮靜劑以催生催長,而這些藥物對人體同樣是有害的。在運輸過程中,為了減少運輸費用,把動物硬擠在車廂里或者其他運送工具中。有的在運輸途中不喂食物、不給水,使得動物在運送過程中體質下降,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上各種疾病,滋生大量細菌。此外,我們現在的屠宰流程是讓動物排著隊走進宰殺場,動物能夠看到自己的同伴怎樣慘叫、流血,怎樣被分割。事實上,動物在極度的恐慌和痛苦的情況下,腎上腺素會大量分泌從而形成毒素。當動物死亡后,它們身上所有排泄功能和解毒功能都停止了,所有這些毒素就完全殘留在動物的血液與肌肉里,對食用者是相當有害的。

人體的健康發育,除了需要大量的植物性食品外,還需一定數量的動物性食品,而關注動物福利是提高肉品質量的前提,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善待動物就是善待我們自己。

三、動物福利立法關乎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科研成果的轉化

我國動物福利還沒有進入立法的程序的現實已經讓科學界感受到了一定的壓力。比如,那些涉及動物做實驗的科研論文要想拿到國際刊物上發表,就必須出示由“動物倫理委員會”提供的證明,證明該研究符合動物福利的倫理準則。

在國外,動物保護者認為,人類有義務保護處于劣勢的實驗動物,雖然實驗動物不是權利主體,人類依然有將道德原則延伸到動物身上的必要。目前,在美國幾乎所有的醫學院里,學生都有權利拒絕做動物實驗。紐約大學、密西根大學、華盛頓大學、馬利蘭大學等著名大學的醫學院已經完全禁止使用動物做實驗。因為醫學教材目前已能提供人工制造的表皮、韌帶、肌肉組織、血管等等,醫療實習亦可借助電腦科技來完成。即使在某些項目中取締動物實驗是不現實的,也應該致力于研究良好的替代方式來減輕或避免動物所受的折磨。

2004年12月5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了《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對動物實驗必須進行倫理審查,從事實驗動物工作的單位應當配備科技人員,由實驗動物管理機構負責實驗動物工作中涉及實驗動物項目的管理,并對動物實驗進行倫理審查。2008年,北京大學獲得了國際實驗動物標準組織一國際實驗動物評估和認可委員會完全認證,成為中國內地首批通過此項認證的綜合性大學。這說明我國實驗動物福利正日益趨向國際化規范。現在,中國各個科研機構都開始設立動物倫理委員會,定期審查該機構的實驗動物福利情況,以應對我國缺乏動物福利立法的現狀。

四、動物福利立法關乎我國的畜牧業發展方向及其產品貿易

對于動物福利問題,在畜牧業有這樣的反對聲音:如果動物的福利提高,會導致行業成本增大,進而降低畜牧業的生產效益。實際上,人們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去維護動物福利是值得的、必要的、正當的和有益的,并且因保護動物福利而獲得的利益也是實在的或無價的。畜牧業恰恰是應該在充分遵循動物福利的情況下運行。動物福利的提高固然使投入增加,但同時也增加了產品的產量與質量。有機養殖的價格要比一般常規產品的價格高出30%~200%,從長遠來看,不僅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利益,而且有利于促進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取得更大的效益。這也正是近年來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有機畜牧業發展得相當迅速的重要原因。

同時,動物福利立法也可以讓我們獲得看得見的、可計量的現實利益。目前,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已經開始運用動物福利條款對國際貿易施加影響。動物福利的貿易壁壘作用已經顯現,在不遠的將來,動物福利一定會作為一項繼“價格保護”、“技術堡壘”之后的“綠色壁壘”或“道德堡壘”,極大地影響我國動物及其產品的貿易。一些不符合動物福利標準方式飼養、運輸和屠宰的牲畜產品將被他們拒之于國門之外。中國是一個畜牧生產大國,2001年正式加入WTO以來,在出口的動物產品中遭國外退貨或銷毀的事件時有發生,原因之一就在于動物福利立法缺失導致執行標準嚴重不足。

無論贊成動物福利與否,動物福利事實上已經成為了很多人購物的標準。在動物福利法已經在大多數國家扎根的今天,虐待和殘酷地殺死動物,實際上是自絕財路、將自己的產品推到市場之外。目前我國存在的非理性的消費觀念、不規范的屠宰方式、不安全的飼料成分確實損害了我國農畜動物的福利,容易授人口實,需要我們反思。振奮人心的是:農場動物福利在中國已經透出了實踐的曙光,2007年12月16日,“中國人道屠宰計劃啟動儀式”在河南舉行,河南省成為中國首個人道屠宰試點省份,這是我國近期在動物福利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甚至在海南、安徽等地,有關動物福利層面的地方性動物保護法規已經開始了其醞釀階段。

因此,對中國畜牧業發展來說,重視動物福利立法一方面可以避免遭遇國外動物福利壁壘,防止和減少貿易損失,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由此可能對企業本身的長遠發展形成生存危機的風險。

五、動物福利立法有助于弘揚民族倫理精神,引導民眾道德,推進社會文明進程

保護動物福利,還體現了動物對于人類的精神價值。禁止殘酷對待動物,表面上僅是與動物的福利有關,其實也與人的德行培養和社會文明進步有關,善待動物能夠給人們帶來情感、道德和人文精神上的滿足。達爾文就認為,關心動物是一個人真正有教養的標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越高,其道德關懷的范圍就越寬廣。提倡維護動物福利和善待動物,正是創造一個和諧、文明的社會的需要。

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的“仁人愛物”、“好生而惡殺”,將“惻隱之心”作為人性“四端之一”的思想等,正是把超越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追求并臻于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天人合一”境界視為人們道德成熟的標志。道家的師法自然,主而不宰,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類無貴賤”的溫和的生物平等主義思想,要求人們懂得自然的“無為”本性和運行規律,懂得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道理,行為和欲望必須有合理的限度,知道適可而止。佛家思想的“好生之德”等等。這些都反映出動物保護思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雖然是一種隱而不顯的思想,但卻有著深厚的基礎。

今天,“在道德上我們對待動物的態度至少可以說是處于一種精神分裂的狀態。一方面,我們都認為對動物施以不必要的痛苦在道德上是錯的;另一方面,我們又施加給動物很多痛苦……甚至說不上有任何必要。”翻若果真如此,那么人道的法律不僅可以懲治犯罪,還可以引導人心。

美國的SuzanneConboy-Hill博士在一篇論文中談到,那些折磨、用暴力傷害或忽略動物的人很可能會如此對待自己的伴侶、孩子或年長的父母。許多臭名昭著盡人皆知的折磨或殺害過他人的人在其幼年時期都曾以取樂為目的而折磨或殺害過動物。有些人想通過虐待動物來解脫自己的壓力——這樣的人現在很多。但殘害動物以后,其實并不能得到解脫,快感只是一時的;相反,這樣的行為會進一步造成心靈的扭曲,會產生一種虐待動物的依賴性。因此,保護動物的同時也是在拯救人類的心靈。人類如果不能做到平等地關愛生靈,人類自己也永遠無法得到心靈的真正健康。

人的善惡和性情會受到后天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對動物福利的漠視和肆意虐待勢必會造成人類心靈的麻木,而這又會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相互對待的方式。道德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必須要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中給予足夠而全面的教化和影響。當我們以極不文明的方式對待與我們一樣具有悲喜感受的動物時,文明僅僅是一個遙遠的目標。禁止虐殺動物是文明社會的共識。在現代社會的公共評價尺度內,一個國家的國民對待動物態度如何,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對待動物的態度直接反映出人們對待生命的基本態度。一個標榜文明的人和民族,不應該把滿足自己的食欲和其他種種利益建立在對動物的殘酷折磨上。中國需要有關動物福利的法律,即使立法并不能保證在這個時代就解決全部人與動物的關系問題,但是,這樣的法律將促使人們反省對待動物的方式,去考慮妥善解決動物遭受虐待的現實問題。

六、動物福利立法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生物多樣性保護要求人們維護和恢復物種內部、物種之間以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平衡。物種滅絕本來是自然演化進程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人類的貪婪索取大大超過了生物資源的再生能力,物種滅絕的速度大大加快。這不僅僅是一種生態悲劇,而且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著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經過自然選擇而存在的生物物種、基因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自然賦予人類最寶貴的資源和財富。世界經濟有40%直接依賴于生物資源,而且生物資源越豐富,重大醫學發現的幾率就越大,人類在應付諸如氣候變化等挑戰時也就有更大的回旋余地。重視對動物福利的維護,有利于從動物物種的自然發展層面,實現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同時,通過法律規范創造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關系,也是人類歷經數百年理性思考的結果,標志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的一切行為的目的都是為了追求最大的效益,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等。只有和諧的人與人的關系、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提供最大的效益。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成為我國的主旋律,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人類對大自然的倒行逆施從未逃脫過大自然的懲罰。人類社會要發展,就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把人的道德關切逐漸擴及到非人類的生命形式,首先是那些具有較強感知能力的動物,這是我們文明程度提升的一個標記,和諧的本意,也就是要消除殘酷行為和暴戾之氣。我們能夠想象一個充滿殘酷暴戾氣息——即使是在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社會嗎?而用行政和法律的方式來確認和保障這一改變,顯然是社會文明的進步。當然,和諧社會不可能只靠法律來實現。但是法律可以通過定義和懲戒違法行為,來限制和減少各種嚴重破壞和諧的因素。而且,這樣的法律本身也是一個符號,它表明一個社會對殘酷行為的不姑息態度,對國民道德的提高具有莫大引導作用。用法律來保障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

綜上所述,動物福利的提出與廣泛傳播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是人類謀求自身發展與維持自然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一個平衡點,它將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國際趨勢。因此,中國應該積極主動地接納動物福利。“我們只有認真了解天空才能扎根大地。我們只有認真了解了地球才能使生命扎根于地球,我們只有認真了解了生命才能扎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