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新聞采訪特點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9 11:39:00

導語:網絡新聞采訪特點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新聞采訪特點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在界定網絡采訪和網絡記者內涵的基礎上,比較全面地對網絡新聞采訪的個性進行了歸納和探討,并指出網絡采訪亦有其自身的缺憾。

【關鍵詞】網絡記者;網絡新聞采訪;特點與不足

網絡新聞采訪是網絡新聞傳播實務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是從事網絡新聞傳播實務的起步環節。它主要以因特網作為新聞素材采集的環境,用搜索、采訪、下載和編輯加工等方式采集素材及相關資源。網絡新聞采訪直接從傳統新聞采訪和計算機輔助新聞學發展而來。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如何利用網絡所提供的虛擬空間尋找采訪線索,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數據庫收集和核查數據,如何利用電子郵件、BBS、新聞組、郵件列表、網絡電話和聊天工具、可視化交互式設備等進行遠距離的全球性、實時性的全數式新聞采集和新聞調研等活動,亦包括利用數字化的硬件設備和技術在現實空間中所進行的新聞素材采集和調研活動。

網絡新聞采訪主要是由網絡記者完成的。網絡記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記者包括全體網民。李希光教授認為,互聯網降低了進入記者行業的深門高檻,人們不用在政治上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不用在經濟上有什么特別的投資,也不需要專業文憑和記者證;只要接入了互聯網,就與成千上萬的受眾連接起來了,就可當上記者。①因網絡新聞的傳播通道相當多,有WWW網站、新聞組、郵件列表、BBS和網絡尋呼或其復合使用等,這就決定了其者(即首發者)、轉發者可以是任何機構也可以是任何個人,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大批上網的個人用戶成為業余甚至專職新聞記者。從這一點上看,李希光教授的界定是有一定依據的。狹義的網絡新聞記者是指網絡傳播媒體(網站)中所有從事新聞實務的專業人員。這一定義與傳統的廣義記者定義相當。不同的是,網絡記者應是一種身兼數職(采寫攝錄、編輯、播音、主持人、等)的多媒體數字記者(DigitalJournalist)。

廣義的網絡記者大都未經過特定的專業訓練,其采訪活動往往是盲目地偶爾為之。在網上采寫和信息時,他們的目的一般不明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一般利用茶余飯后的時間上網,采訪和寫作多為機動性的,大多是隨心所欲的創造。

本文所提及的網絡記者是就其狹義而言的。這類記者一般具備較高的理論政策水平,有深厚的新聞學、傳播學專業知識和各科知識的底蘊、高超的新聞采寫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熟練的網絡傳播技術及操作能力等。這類記者所采集和傳播的新聞,一般能在保證真實性的基礎上,運用與新聞內容相符的體裁和簡練的語言在網絡中傳播。對一些重大的新聞事件和連續性的新聞所進行的采訪,一般的個體網絡新聞記者根本無法完成,必須依靠那些物力財力雄厚的新聞網站尤其是一批富有采寫經驗和采寫實力的記者編輯隊伍。一些分析性和綜合性的報道更離不開職業記者。

目前,一些新聞業務功底扎實的傳統記者開始向網絡記者轉型,專職網絡記者的數量也開始有所增加。因網絡記者是用數字技術武裝起來的新型記者,網絡采訪是新聞記者在現實的和虛擬的兩個截然不同的空間中所進行的采訪,采訪所得的新聞素材及由此而寫作/制作的新聞,是在網絡空間里進行和完成傳播的,這就決定了網絡新聞采訪與傳統新聞采訪相比,既有相通之外,也有其獨特的個性。網絡新聞采訪的特點表現在以下方面:

采訪內容的多媒體性

網絡新聞采訪是以多媒體新聞素材為其采訪對象的,其采訪的素材涵蓋了和融合了三大傳統媒介新聞采集的內容,既有靜態的文字和圖片的采訪,又包括聲音和動態視頻的采集和攝錄,是一種多媒體的全方位采集新聞素材的活動。在這一新的采訪模式下,傳統記者的明確分工將逐漸走向模糊乃至消失,每個記者將集文字記者、攝影記者和錄音、錄像記者于一身。目前,網絡記者和網絡新聞采訪方式在國內外的不少網絡媒體中開始出現。如美國芝加哥論壇報網絡版(InternetEdition),就擁有7位記者。這些網絡記者都是復合型的多媒體記者,他們寫新聞、攝影、操作數字錄音機和攝像機,以及制作網頁(digitalpages)等。②《人民日報》網絡版記者在報道澳門回歸儀式期間,先用數字攝像機和數碼相機拍攝下了當時的場景,然后開始用文字處理系統、圖像處理系統、非線性編輯系統等軟件立即投入視頻報道和聲音報道的制作以及文字新聞的寫作。從傳統的新聞采訪來看,當時的兩位網絡記者是一身兼多職,既寫文字報道,又要錄音、拍照、攝像,做后期編輯,采制文字配圖片,還要上網傳輸數據。

采訪工具的全數字化

網絡新聞采訪所采用的采訪工具主要是全數字化的計算機網絡,以及可以與這一網絡相通的一系列全數字化的新聞采訪和傳輸工具。這些數字化的工具主要包括硬件和軟件兩個部分。硬件主要有:筆記本電腦(現已出現無線筆記本電腦),數字錄音機和攝像設備,數碼相機,大容量的便攜式存貯設備,調制解調器,PC卡電話和IP電話,可與計算機網絡連為一體的衛星電話(小型衛星移動站,重約2公斤)。此外,還有可以用來瀏覽網頁和收發電子郵件的手機型電腦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即一種專為移動應用而設計的小型瀏覽器協議)和掌上型電腦PPC(PalmPersonalComputer)等。軟件主要有:Windows98、Word/Excel、Photoshop、CuteFTP、IE、電子郵件、BBS、新聞組、郵件列表、聊天工具ICQ、WWW、聯網數據庫(Onlinedatabase)、搜索引擎、Netmeeting、Telnet等。運用這一整套功能強大且齊全的數字化網絡新聞采訪工具,可以快捷而高質量地完成新聞采訪任務。在這些工具的幫助下,記者有時足不出戶就可以采集所需的新聞素材。目前,網絡記者所使用的數字采訪設備在不斷升級,如美國記者的采訪裝備包括成套先進的采訪設備,有攝像頭、戴在眼睛上的微型顯示器、掛在手臂上的微型鍵盤、話筒、掛在腰間的微顯示器、數碼影像傳輸設備和電池等。用這套異常輕便的設備,不僅可以采集一般的文字和圖像新聞,還可獨立完成現場直播。

采訪范圍的全球性和速度的快捷性

因為網絡具有全球性,因而網絡中的采訪范圍也具有全球性的特點。對于一些不能、不宜于或因距離太遠而無法進行現場采訪或調研的新聞事件,記者就可通過因特網在辦公室或家中進行全國性或全球性的實時采訪。如通過電子郵件、新聞組和郵件列表等進行異步的文字采訪;通過語言信箱、網絡電話等進行口頭采訪;通過因特網的Netmeeting等進行可視化的面對面采訪;或通過BBS等聊天系統進行同步采訪等。另外,在網絡中所進行的采訪是一種實時性的快速采訪。有時因距離阻隔等原因,傳統采訪需要數天或數月才能完成甚至無法完成的采訪工作,在網絡中數秒或幾分鐘之內就可以完成。如新華社特稿社記者熊蕾曾利用電子郵件在一周之內采訪了美國、英國、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國的10位科學家。在采訪過程中,有的采訪對象當天就回了信。由此次采訪而寫成的報道后來被刊登在美國的《科學》雜志上③。由此可見,網絡采訪速度和采訪范圍是傳統新聞采訪難以企及的。

新聞資源的豐富性及利用的方便性

網絡及其數據庫和光盤是可供新聞工作者開掘利用的巨大信息資源庫。網上有大量文獻可供查詢,掌握了上網檢索的記者和編輯,實際上擁有了一座世界最大的流動圖書館。運用某些功能強大的搜索工具(如搜索引擎等),記者可在這一數字化圖書館中方便地檢索到某一題材的背景資料,快速獲得所要的新聞資源;可對數據進行更深入的發掘。④美國哥倫比亞新聞研究生院和紐約米德博格協會,對全美主要傳統媒體的新聞從業人員進行的有關網絡媒體的一項年度調查表明,在所調查的3400名新聞從業人員中,將上網作為獲取新聞線索進行新聞采訪手段的比例,僅次于報紙記者的面對面采訪和雜志記者的電話采訪。⑤隨著網絡的進一步發展和網絡新聞資源的進一步豐富,網絡采訪將會在全世界的網絡新聞界逐步盛行開來。一位年輕記者從《北京晚報》上看到一條消息,說德國人巴蒂斯(Bates)所收集的有關南京大屠殺的一些資料存放在耶魯大學神學院,于是他通過雅虎找到了這些資料,并發現了一個專門傳送巴蒂斯手記原文的站點。這位記者通過郵件與該網站聯系,第二天便獲得了所需信息。難怪有人認為,在信息時代,計算機和網絡等資源對于新聞報道的作用至關重要,它使記者看得更遠,聽得更清,想得更深、寫得更快。⑥

記者選擇新聞資料的自主性和思維方式的獨特性

網絡為一全新的開放式媒體,上網的任何個人都可以在網上消息、檢索資料、尋找新聞線索,且一般無人能夠阻止和控制。網絡中成千上萬的資料庫和各種不同的網站、新聞組等,為記者提供了豐富的可供選擇的新聞資源。在WWW及其超文本、超鏈接技術和數據庫查詢技術(如搜索引擎等)的幫助下,記者可通過層層鏈接和一些特定的詞語、符號等,快速發現新聞線索,自主而獨立地找到所需要的新聞背景等。隨著計算機網絡和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網絡受者需求的提高,網絡記者僅憑傳統的采訪經驗和舊有的采訪報道模式雖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報道任務,但很難在報道重大新聞時的那種競爭激烈的新聞大戰中取得突出戰果,這就要求網絡記者要有適合網絡傳播需要的獨特的創新思維模式。目前,這種創新的重要標志是,在網絡中對動態新聞的采訪和報道一般都采用現在進行時,突破了截稿時間和采寫篇數的限制。所有的新聞只要一采寫成功,都會進行實時報道和滾動報道。

記者采訪業務能力和使用技術能力的合一性

傳統新聞傳播一般是采編分離的,即記者主外,一般按照編輯部的意圖外出或從網上采集新聞素材、寫作新聞報道;編輯則主內,他們一般不外出采訪,而是在編輯部修改記者和社外人員來稿,擔負著把關人的角色。隨著網絡新聞對時效性和現場感要求進一步提高,由記者獨立地完成新聞采編及流程的情況開始出現,此時記者同時擔任著編輯的職能。采寫編合一成為網絡新聞傳播實務的一大特色。網絡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傳播媒介,隨著新聞媒介從新聞產品的生產到傳輸全過程的電腦網絡化,記者無論是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還是在辦公室或家中進行采訪,都離不開網絡多媒體電腦及在采訪過程中所用的相關軟硬件。網絡時代不僅將開創一個新聞傳播業的全新領域,也將造就一批新的既擁有傳統的新聞采訪能力又諳熟網絡傳播技能的復合型記者。

盡管網絡新聞采訪有著強大的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但伴隨著網絡采訪的廣泛應用,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因為網絡新聞是依托網絡而直接進行的,當記者在室內聯網的電腦前與采訪對象進行通信或交談時,就會失去了耳聞目睹新聞現場的機會,長此以往,會導致視覺和聽覺等采訪功能弱化,影響新聞事實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因此,對事件性的報道就一般不宜在網絡中直接進行采訪。而且,在記者采訪公告板或其他網絡團體、個人或下載某類信息時,有時會出現失真現象或涉及到版權之爭。(另外,電腦軟硬件升級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要能熟練地進行網絡采訪,記者必須投入更多精力去熟悉電腦,掌握不斷更新的網絡技術。)

注釋:

①李希光主編:《網絡記者》,中國三峽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頁。

②Harper,ChristopherandTheIndianaGroup2001.Journalism2001,CorusewisePublishing,Inc.P228.

③閔大洪:《網絡時代需要高素質的新聞工作者》,《中國新聞科技》,2001年第1期,第18頁。

④卜衛:《互聯網絡對大眾傳媒的影響(上)》,《國際新聞界》,1998年第3期,第5頁。

⑤李希光主編:《網絡記者》,中國三峽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頁。

⑥卜衛、劉曉虹:《新聞記者的網絡站使用:〈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日報〉記者使用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報告》,《新聞傳播與研究》,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