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翻譯文化意象探索

時間:2022-05-09 10:42:35

導語:電影翻譯文化意象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影翻譯文化意象探索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科學。”[1]人類社會信息的交流,實質上就是信源操縱可選的符號系統,實現對信宿的影響。這一過程中,信源得到了傳播,從而實現了信息的交流。就電影傳播而言,如果受眾是異國文化和語言背景,要實現有效傳播,就必須借助翻譯,翻譯是實現有效傳播的橋梁。電影翻譯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有別于一般信息的傳播,電影翻譯傳播的信息是跨語言、跨文化的。

一、傳播學視角下電影翻譯的特征及文化意象

從傳播學視角來看,電影翻譯的傳播過程需要兩次編碼,第一次編碼是原始信息轉化為適合一般受眾的加工信息,第二次編碼是跨文化、跨語言的編碼,即在前一次編碼的基礎上,將信息轉化為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受眾可以接受的信息。在網絡化、信息化的時代,各國思想、文化和語言的碰撞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頻繁。中外電影的傳播,即是中外思想、文化和語言的碰撞和交流。電影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在地球村的時代,已經跨越了國界,但要在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受眾中有效傳播,翻譯是必不可少的橋梁。在一般的文本翻譯和現場口譯中,翻譯的核心任務就是將源語譯成目的語。誠然,作為綜合藝術的電影,為了實現跨文化的有效傳播,需要將源語譯成目的語,但這只是電影翻譯的基本任務,關鍵的任務則是文化意象的處理。電影,是一種大眾文化藝術形式,體現了創作團隊的主體意識,同時經由相關部門的審查、電影批評與評論者的學術洗禮以及受眾的觀影回饋,共同楔入了所在群體的社會心理,從而體現了該群體的文化意象。[2]文化意象是一種文化符號,“具有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豐富的意義和深遠的聯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間立刻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3]作為一種符號,文化意象包括互相依存的能指和所指兩方面。文化意象的能指是物象,即信息意義之載體,所指是寓意,即作為載體的物象所傳達的信息意義。文化意象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植物、飛禽、走獸、成語等。語言是文化意象的表現方式之一。例如,“龍”是中國人的一種重要文化符號,物象是“龍”這個傳說中的動物,其寓意是“吉祥”“成功”“高貴”等。“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文化已經滲入到每個中國人的潛意識里,中國語言中有很多包含“龍”的成語,是中國龍文化的反映,如:臥虎藏龍、龍騰虎躍、龍飛鳳舞、龍馬精神等。而在西方文化里,“龍”是邪惡的化身,體現在英語中,如She’sabitadragonaroundplace,指“她在這里是個很跋扈的人”。各民族的文化存在差異,存在不同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還具有“語境依賴性”。[4]電影作為綜合藝術,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意象。跨文化跨語言的電影傳播,涉及到文化意象的處理。文化意象的處理,在電影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前所言,文化意象表現為植物、飛禽、成語。作為已經成型的電影,其中的植物、飛禽、走獸等非語言文化意象不可能重新塑造,也沒有重新塑造的理由。為了實現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我們唯有通過翻譯處理語言反映的文化意象。電影中語言反映的文化意象處理有三種策略:順應、轉換、增補。

二、中國電影“臥虎藏龍”中文化意象的順應傳播

電影《臥虎藏龍》,其片名直截了當,點出了“龍”這一文化意象。該影片取得了巨大成功,獲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大獎。“臥虎藏龍”一詞來自北周•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臥龍”,其英文譯名是“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該譯名采取直譯的方式,將中國“龍”的文化意象直接輸向世界,這種處理策略適應了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作為一部中國電影,“臥虎藏龍”能在西方世界取得巨大成功,與其文化意象的處理有莫大的關系。該部影片有兩對主角及兩條線索。一對主角是李慕白和于秀蓮,二人之間存在柏拉圖式的愛情,其對白是西方知識分子推崇的“莎士比亞式”,讓人覺得浪漫、高貴。另一對主角是羅小虎和玉嬌龍,二人敢愛敢恨,敢打敢殺,與前一對主角構成鮮明對比,雖然不受西方知識分子待見,但是深得美國普通觀眾之心。影片片名“臥虎藏龍”中的“虎”和“龍”有多重喻義,“虎”暗指“羅小虎”,“龍”暗指“玉嬌龍”,但“虎”和“龍”的深層含義是其體現出的文化符號意義,即“吉祥”“成功”“高貴”,“臥虎藏龍”即指深藏不露的成功、尊貴的人才。而在西方世界,“龍”的文化意象大相徑庭,指口中噴火的邪惡怪物。譯者將“臥虎藏龍”直譯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沒有迎合西方的文化意象,而是直接體現中國的文化意象,與影片的內容和思想溶為一體,用恰當的方式將中國元素展示出來,讓西方人獲得共鳴,因而接受并理解了影片中體現的中國文化元素。這是在翻譯中通過順應源文化意象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成功范例。

三、西方電影《魂斷藍橋》中文化意象的轉換傳播

《魂斷藍橋》是一部久負盛名的英文電影,其片名是“WaterlooBridge”,直譯為“滑鐵盧橋”,其在英語世界中的文化意象是“失敗”,因為該地是拿破侖戰敗的地方。該電影講述的故事當然不是“滑鐵盧橋”這個文化意象的“物象”本身,而是其體現的寓意“失敗”,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官與女演員的一個凄美愛情故事:軍官羅伊與女演員瑪拉在一次休假中偶遇,接下來是傳統的老套情節,一見鐘情,私訂終生,奔赴婚姻……但傳統情節在此嘎然而止。婚禮前夕,羅伊接到火速奔赴前線的命令,被迫撇下愛人瑪拉趕往戰場。時光荏苒,瑪拉沒有收到羅伊的任何消息,以為其戰死沙場,后因生活所迫,強忍悲痛淪落風塵。造化弄人,瑪拉意外與戰爭結束歸來的羅伊相遇,但瑪拉身處風月場,自感形穢,雖然仍然深愛著羅伊,但覺得兩人之間已然出現身份的巨大鴻溝,愛情無法繼續,她悔恨、傷心之余,回到兩人最初邂逅的“WaterlooBridge”,懷著對愛人羅伊的眷戀而自殺。英語電影“WaterlooBridge”譯為漢語并沒有取其直譯“滑鐵盧橋”,因為中國普通觀眾,如果不懂拿破侖滑鐵盧戰敗,就不知道“滑鐵盧橋”的文化意象是“失敗”,所以“滑鐵盧橋”這一譯名寡然無味,甚至有可能讓中國觀眾和“盧溝橋”聯系起來,產生和影片內容完全無關的聯想,無法得到審美享受。因此,為了順應中國觀眾的思想和文化,實現該電影的有效跨文化傳播和交流,譯者對“WaterlooBridge”體現的文化意象采取了轉換策略,翻譯為“魂斷藍橋”。該翻譯既保留了西方文化意象“滑鐵盧橋”中的“橋”,又順應了中國文化意象“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中的“橋”。“橋”在中國傳統愛情神話故事中占據重要地位,和江南水鄉密不可分,是悲劇喜劇都不可或缺的中國元素,除了鵲橋相會,還有西湖斷橋,陜西藍橋等。陜西藍橋也發生過一個類似的愛情故事。因此,《魂斷藍橋》這一譯名成功地對西方的文化意象實現了中國文化意象的轉換。除了片名文化意象的處理,電影臺詞體現的文化意象也需要根據傳播規律采取恰當的轉換方式。比如,“WaterlooBridge”中Kitty有一句臺詞:Oh,takenonotice.Theolddragonmadeherwritethat.可見,在電影的跨語言、跨文化傳播中,對文化意象進行翻譯轉換是實現有效傳播的重要手段。四、電影中文化意象的增補或完善除了順應和轉換處理,文化意象在電影跨文化傳播中還可以采用增補或完善策略。不同民族文化意象存在差異,如果直接采用拿來主義,可能使人費解,在不適用順應和轉換策略的情況下,就需要增補或完善相關信息,讓文化意象在目的語中變得明朗,從而實現電影的有效傳播。如,Numbeer.Ten.Downing.Street的文化意象是英國首相府邸,在英國人盡皆知,但一般的中國觀眾并不了解這一文化意象,只是把它當成普通的一條街。在電影“WaterlooBridge”中,就有包含這一英國文化意象的旁白:At11:15thismorning,ThePrimeMinister,speakingtothenationfromNumbeerTenDowningStreet,announcedthatGreatBritainisatwarwithGermany.對不熟悉英國文化的中國觀眾來說,聽到電影中的這句話,他們只是覺得英國首相在一條普通的街道上發表演說,根本沒有感受到任何文化意象,因而體會不到英國首相演講的象征意義。該臺詞在跨文化、跨語言傳播中,就需要對文化意象加以增補或完善,所以Numbeer.Ten.Downing.Street不能簡單按字面直譯為“唐寧街10號”,而應增補注解“英國首相府邸”,即譯為“唐寧街10號——英國首相府邸”,唯有如此,中國觀眾在觀影時,通過字幕翻譯,才能認識到Numbeer.Ten.Downing.Street的文化意象。《圣經》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西方人對圣經故事都耳熟能詳,在英美電影臺詞中,有不少臺詞來自于圣經故事。大部分中國觀眾不熟悉圣經故事,因而對有關的文化意象視而不見,造成電影跨文化傳播的效果大打折扣。如,1934年美國首映的喜劇電影《一夜風流》中主人公PerterWarne有這樣一段臺詞:PryingeyesannoymeBeholdthewallsofJerichho!Err,maybenotasthickastheonesthatJoshuablewdownwithhistrumpet.Ijustshowyoumyheart’s?intherightplace,I’llgiveyoumybestpairofpajamas.DoyoumindjoiningtheIsraelites?臺詞中有三個詞來自《圣經》故事,即“thewallsofJerichho”“Joshua”和“theIsraelites”,表面看來,它們只是普通的專有名詞,指地或人,但實質上帶有強烈的文化意象。它們都來自于約書亞(Joshua)的故事:ThewallsofJerichohadfallenflat!ThesoldiersofIsraeldidimmediatelywhatJoshuahadinstructed.Withswordsflashing,theyranstraightintothecityanddestroyedeverything.可見,“thewallsofJerichho”(耶利哥城墻)、“Joshua”(約書亞)和“theIsraelites”(以色列人)在本段臺詞中同時出現,已不復是普通的專有名詞,而是存在和《約書亞的故事》有關的特定文化意象。因而,如果只是簡單地按照字面意思忠實翻譯,不懂該圣經故事的觀眾就會覺得莫名其妙,故為了達成該段電影對白的有效跨文化傳播,譯者需要增補并完善這3個詞的文化意象。這段臺詞翻譯如下:有人偷窺我會很生氣。請看這城墻,也許還沒有《圣經》里以色列人的軍長約書亞用號角就能吹倒的耶利哥城墻厚,卻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沒有號角,為了表示我的公正無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給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嗎?該臺詞的原作沒有出現任何《圣經》的有關信息,但由于圣經文化已經沉淀到受其影響的人的思想中,故可以做到“無圣經”勝似“有圣經”,臺詞的字幕翻譯增加了《圣經》的相關文化信息,讓非圣經文化圈的觀眾理解了這3個詞的文化意象。

在娛樂文化越來越成為主導的今天,電影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的綜合藝術形式,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電影體現了民族的文化意象。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為了讓觀眾理解原劇的文化意象,在片名和臺詞翻譯中需要對文化意象進行順應、轉換和增補等操作。目前,中國仍然是文化輸入大于輸出。大量的西方電影傳播到中國,國人對西方的文化意象日漸熟悉,而中國電影的輸出還大有潛力可挖。中國電影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方面,大有可為。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尤其需要借鑒經驗,在片名和臺詞等翻譯中,采取恰當策略,以輸出中國的文化意象,讓世界理解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董璐.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5.

[2]陳開舉,陳偉球.文化意象、藝術鏡像與自我確認[J].哲學研究,2014(7):119-125.

[3]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邱文生.語境與文化意象的理解和傳譯[J].安徽大學學報,2004(3):135-140.

作者:吳先澤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