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作者化現象研究

時間:2022-07-30 08:54:58

導語: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作者化現象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作者化現象研究

摘要:新十年來,中國電影年產量不斷上升,但中國武俠電影卻呈現頹勢。為挽救中國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者們紛紛在個人性、作者化上進行嘗試,使得當前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整體偏向作者化。本文從武術呈現、俠士形象、俠義精神三個方面分析了當前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作者化現象,從而思考這種現象為當下武俠電影發(fā)展帶來的困境,并為中國武俠電影的創(chuàng)作者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武俠電影;作者化;俠義精神;困境;建議

赫拉克利特曾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電影也是如此。在時間的長河中,任何類型的電影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縱觀中國武俠電影,不到百年的歷史,便已經歷了五次創(chuàng)作浪潮。在每一次的創(chuàng)作浪潮中,中國武俠電影都緊密結合著時代,不斷充實與更新著自身的武術魅力與俠義之魂。面對當下的武俠電影窘境,越來越多熱愛這一類型的創(chuàng)作者們開始尋求新的突破,涌現了諸如《刺客聶隱娘》《師父》《道士下山》等這一類帶有強烈作者風格的武俠電影,使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整體逐漸偏向作者化。

1當前中國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中的作者化表現

中國武俠電影是最具有東方神秘主義色彩、最能體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電影類別。面對武俠電影的低迷,創(chuàng)作者們嘗試以個人性和作者化為出發(fā)點,在武術呈現、俠士形象、俠義精神等方面對中國武俠電影進行了自我闡釋。1.1帶有作者影子的俠士形象。有人說,“武俠世界處處都是江湖”。江湖中的綠林好漢、江湖義士、亂世豪俠、山間隱士等便成了武俠電影角色塑造的對象。創(chuàng)作者賦予這些武林人物以性格,讓他們完成敘事任務的同時也刻上了作者自己的印記。因而,武俠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其實就是對作者的寫照?!度~問》系列中的葉問,不似傳統(tǒng)粗鄙的武夫形象,而是一身長衫、舉止儒雅,如葉偉信那般內斂低調卻又不失大家風度?!兜朗肯律健分械暮伟蚕聨状紊仙较律剑顷悇P歌對自己人生的寫照,也映射了他對于商業(yè)時代下文化藝術何處安放的疑問。《臥虎藏龍:青冥寶劍》中的江湖女俠俞秀蓮武藝高強、道義為先,誓死守護青冥劍,正是袁和平老先生從其父身上學到的武德的體現。《龍門飛甲》中趙懷安除暴安良,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風范,正是徐克化身俠者,渴望重寫“歷史”和“亂世”的映照。1.2個性化書寫下的俠義精神。俠士所展現出來的俠義精神,是武俠電影的靈魂。自古以來,俠義精神流傳于民間巷道,為大眾所推崇。文人墨客筆中也隱含著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俠義精神的崇拜。在武俠電影中,創(chuàng)作者對俠義精神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葉偉信認為俠義精神應是懲惡揚善,具有教化功能,因而在《葉問》系列中,葉問不僅僅是一個武者,更是一位教育者,他不倡議以武力解決問題,而是應以理服人。在徐克眼中,俠義精神應為追求公平、正義,所以《龍門飛甲》中的俠客趙懷安與西廠督主雨化田不死不休,為正義而戰(zhàn)。陳嘉上認為犧牲是俠義精神的重中之重,因而在《四大名捕》中冷血犧牲自己的名譽,不顧世俗冷眼,甘愿臥底侯府。“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是侯孝賢的座右銘,也是他對于俠義精神的理解,因而在《刺客聶隱娘》中,聶隱娘深諳大義,放棄恩仇孤獨離去,正是這種俠義精神的體現。1.3個人風格強烈的武術呈現。武俠電影以武術技擊為基,通過“刀光劍影”的武打動作來展現江湖紛爭。由于時空的可架構性,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者具有較大的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所以,創(chuàng)作者們多以自我想象來完成對武術景觀的構型,使得武俠電影的武術動作帶有創(chuàng)作者強烈的個人印記。王家衛(wèi)注重視覺表達,在《一代宗師》中將“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與他酷愛的特寫、近景鏡頭相結合,將宮二與馬三的雪夜大戲演繹得淋漓盡致,書寫了中國“功夫的史詩”。侯孝賢沿襲了自己的含蓄詩意,《刺客聶隱娘》中的武術動作均是靜中來靜中去,聶隱娘與黑衣人之斗以一個固定鏡頭斗爭開始,以一個反打鏡頭表示斗爭結束,隱去了暴力和血腥,多了一絲優(yōu)雅唯美,為世人定義了一個詩意的武俠。徐皓峰講求真實,《師父》沒有特效的點綴,沒有特技的展現,沒有威亞的協(xié)助,巷戰(zhàn)戲中伴隨著冷兵器碰撞聲的長鏡頭,展現了肉身的博弈和真實的刀光劍影。

2當前中國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作者化面臨的困境

當前中國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中出現的作者化現象如一把“雙刃劍”,它給武俠電影尋找出路帶來一絲希望的同時,也暴露了許多問題。2.1普適性與作者化的對立。大眾文化是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具有普適性。而這種普適性與代表著作者化的個性相互對立。習慣了快節(jié)奏生活方式的觀眾,極其渴望電影帶來的輕松愉悅。因而當前中國武俠電影呈現出的作者化趨勢,讓普通大眾難以適應。徐皓峰的“硬式”武俠電影《師父》《箭士柳白猿》及《倭寇的蹤跡》,以真實為美,可其“硬式”的敘事及文化傳遞方式超出了一些受眾能夠承受的范圍,造成了這種普適性與作者化的對立之痛。這種痛不只是出現在徐皓峰的武俠作品之中,侯孝賢導演的詩意武俠電影《刺客聶隱娘》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大量觀眾認為電影節(jié)奏過于緩慢,敘事線索不夠清晰,所以無法很好地理解整部電影。2.2高口碑與低票房的相悖。中國電影市場以青春電影、喜劇電影、魔幻電影等類型電影不斷創(chuàng)造著一個又一個票房奇跡的同時,武俠電影的票房卻陷入了低迷。當前中國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中的作者化現象造就了一批高口碑武俠巨作的同時,也使得武俠電影逐步偏離市場的軌道。據豆瓣中國內地票房總排行榜(截止2018年4月27日)顯示,武俠電影中國內地票房排行前十位分別為《葉問3》(77117萬元)、《龍門飛甲》(55596萬元)、《道士下山》(40071萬元)、《白發(fā)魔女之明月天國》(38971萬元)、《一代宗師》(35278萬元)、《繡春刀II:修羅戰(zhàn)場》(26568萬元)、《臥虎藏龍:青冥寶劍》(25615萬元)、《英雄》(25000萬元)、《葉問2:宗師傳奇》(23404萬元)以及《四大名捕大結局》(19241萬元)。但是這十部武俠電影的總票房都難以與一部《戰(zhàn)狼2》(568323萬元)抗衡。而獲得金馬獎的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徐皓峰的《師父》這一類的口碑之作,更是慘遭票房滑鐵盧,分別僅獲6137萬元、5481萬元的票房。2.3歷史性與現代化的沖突。武俠電影由于其獨有的江湖化設定,注定了它的時代大背景只能建于歷史之中。相對虛擬的歷史時空為武俠電影的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間,使得武俠電影能夠依照作者意志而進行敘事。然而,由于作者自身認知的局限性和歷史本身與現實的巨大差異性,武俠電影中的傳統(tǒng)文化與價值體系進行了時代化的改寫,使得武俠電影缺乏歷史的深度。例如,《繡春刀》《龍門飛甲》等架構在明確歷史背景之上的影片,把俠義恩仇改寫為追名逐利,弱化了武俠電影的俠義之魂。這樣的歷史背景只是背景,歷史底蘊并沒有得到深挖,從而使得這種改寫策略下的武俠電影成為了迎合現代觀眾的消遣物。

3對當前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者的建議

武俠電影作為最具有“中國味”的電影,是中華文化的寶貴結晶。雖然武俠電影陷入了低迷,但是當前中國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中的作者化現象如一塊敲門磚,為打開中國武俠電影繁榮發(fā)展的大門作出了貢獻。而從其中總結出的一些經驗和教訓對當下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具有一定的意義。3.1注重影片的表達方式。就目前趨勢而言,武俠電影整體偏向作者化,因而尋找作者化與商業(yè)性之間的平衡點刻不容緩。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武俠電影時,要注重影片的表達方式,發(fā)展個性的同時也要兼顧普適性。王家衛(wèi)的《一代宗師》以其獨特的鏡語風格闡釋了武俠的魅力,展現了“從見招式到見人,從見人到見武林,再從見武林到見眾生”的胸襟與氣度,傳達了“有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不死不滅的生存之道。因而,其在口碑與票房上都取得了佳績。盡管《一代宗師》存在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它的作者化與商業(yè)性的平衡術,以及俠義精神的表達方式都值得借鑒。3.2嘗試適度的類型融合。為了使得電影能夠最大化吸引觀眾,電影創(chuàng)作者們往往會將各種類型元素進行融合。據豆瓣中國內地票房總排行榜顯示,受觀眾青睞的電影絕大多數都融入了動作、奇幻、喜劇等多種元素,類型融合是類型電影發(fā)展的趨勢,單一的類型元素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其實,動作電影和武俠電影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以武打動作為基,這證明武俠電影并未喪失其發(fā)展?jié)摿?。因此,?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武俠電影的同時,可以適度嘗試將武俠電影與其他元素進行融合,打造品質化武俠電影。3.3制定合理的改寫策略。武俠電影歷經近百年的發(fā)展,為了順應時代的需要不停地被改寫。在傳統(tǒng)武俠電影時期,江湖恩怨、武林稱霸等是武俠電影表現的主題。在抗戰(zhàn)時期,中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武俠電影便寄托著中華人民“打敗列強,還我主權”的希望,激發(fā)著中華民族的愛國熱情。如今,中國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偏向作者化,其武俠電影背景雖以歷史為基,但是“家國想象去江湖化”和“俠義表述隱逸化”的改寫策略使得中國觀眾越來越看不懂武俠電影。因此,創(chuàng)作者要加強自身對歷史的認知,根據時代制定適合時宜的改寫策略。

4結語

徐皓峰曾表示,“武俠片作為一個商業(yè)的類型它在整體上已經向末路了”。但在筆者看來,武俠電影只是在當今這個新時代下沒有找到一條合適自己發(fā)展的道路。更何況,當今武俠電影整體偏向作者化,帶有創(chuàng)作者自己的色彩,這些或多或少對武俠電影尋找一條合適的發(fā)展之路提供了一個方向。在這種作者化現象下,創(chuàng)作者們在武術呈現、俠士形象、俠義精神等方面頗有建樹,但其面臨著個性化與普適性對立、高口碑與低票房的相悖、歷史性與現代性的沖突的問題不容小覷。在此,筆者認為創(chuàng)作者們首先要把握好作者化與商業(yè)性的平衡點,注重影片的表達方式,發(fā)展個性的同時也要兼顧普適性;其次,可以嘗試將武俠電影與其他類型融合,打造品質化武俠電影;最后,創(chuàng)作者要制定適合時宜的改寫策略。

參考文獻:

[1]賈磊磊.中國武俠電影史[M].北京:文化文藝出版社,2005.

[2]虞吉,文靜.關于新千年以來武俠電影流變的理性審視[J].藝術百家,2016(3).

[3]張樂林."歷史"的逃逸、"自然"仿像性與"景觀"的自我殖民——新世紀武俠電影的另類迷失與出路選擇[J].西南大學學報,2017(4).

[4]萬傳法.武林已逝,俠客安在?——兼談中國武俠電影的"破"與"變"[J].當代電影,2016(12).

作者:胡婕 單位: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