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武俠電影明星工業美學探究

時間:2022-01-05 03:10:42

導語:邵氏武俠電影明星工業美學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邵氏武俠電影明星工業美學探究

摘要:在香港邵氏公司實行的大制片廠制度中,明星制貫徹于演員從選拔到培養、定型的整個過程,與類型創作相輔相成,共同構建邵氏武俠電影獨特的工業美學體系。姜大衛是邵氏公司具有代表性的武俠明星,將明星制與其媒介形象結合分析,探尋邵氏明星與武俠電影的互動關系,審視這種機制對中國電影發展的影響和啟示。

關鍵詞:電影工業美學;邵氏公司;明星制;武俠電影

一、引言

明星,是影視業長久不衰的魅力因子,所謂明星制,通常是指建立在好萊塢電影工業基礎上的一整套通過電影制作和媒體宣傳等手段來發掘明星、制造明星,以電影明星作為基本手段迎合電影觀眾、推廣電影市場的機制。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邵氏兄弟(香港)電影公司實行大制片廠制度,通過明星制塑造出一批經典武俠形象,與類型作品相輔相成,共同打造邵氏出品的“活招牌”。姜大衛是邵氏公司代表性的武俠明星,本文將其作為個案,結合邵氏武俠明星生成的機制與其媒介形象進行分析,探尋明星現象背后工業制造與藝術創作的統一,深入解析武俠明星在邵氏電影工業美學建構中所處的地位。

二、標準化選拔:武生型格與陽剛美學的奠定

明星的參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部電影對觀眾的吸引力,從銀幕下的普通人到電影里的重要角色,電影公司的選拔是明星制造的開端。邵氏公司在學習經典好萊塢明星制的基礎上,結合類型特征形成了特定的選拔體系。1965年,邵氏公司開創新派武俠電影,類型的演變催化了銀幕明星審美形態的更迭,張徹導演提出“陽剛”的美學主張,認為香港電影需要男性偶像:“過去中國電影男角承襲了傳統戲曲中小生的型格,無法讓現在的觀眾有代入感,武俠片之能扭轉男角的劣勢,就是勢必要‘武生’型格而非‘小生’型格。”彼時邵氏公司的男星大多無法滿足陽剛武俠的需求,塑造新星勢在必行。邵氏將打得動、摔得起的“武生型格”定為新人選拔的標準,通過在演員培訓班、武術比賽、職業武師群體當中挑選(如陳觀泰、岳華),或是名人推薦、星探發現、公開招考(如王羽、狄龍)等多種招募方式,有目標地網羅了一批當打之年的武打演員。姜大衛是其中之一,職業武師出身的他原本從事動作替身、群演的工作,在一次演出中被導演賞識,上鏡機會逐漸增多,逐漸獲得主演機會,成為邵氏武俠明星之一。在漆黑的影院中,銀幕成為唯一光源,演員的身體成為了觀眾目光的投射焦點。而武俠片中“武”作為最重要的類型元素之一,承擔著營造電影視覺張力的作用,需要通過演員出色的表演增添藝術美感,并向觀眾提供欣賞的快感。邵氏將武藝素質作為選拔演員的重點,體現了電影工業美學類型化、標準化的原則,設置一定門檻,保證演員的整體水平,保證影片的視覺呈現效果。姜大衛的武師出身使其具備較好的武術素質,能夠勝任不同類型武打場面的表演;常年的替身經驗又賦予他不懼驚險的心理狀態,艱難的段落也能靈活應對。他的打戲融合南派功夫的力量感和北派的舒展,武打形態豐富,視覺表現力佳,為作品增色不少。筋斗翻身、跳躍騰移、拳腳棍法等,都以輕盈的姿態和恰到好處的力度分寸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以“武生型格”為標準篩選的演員區別于以往“小生型格”的男星,為影片注入陽剛血性,提升了影片的武打質量和精神氣質,邵氏新派武俠片的陽剛美學得以塑造,保證了類型出品的藝術水準和整體風格。

三、全面化培養:演技提升與個性形象的發掘

保羅•麥克唐納認為,明星在電影業中不僅是特定類別的工人,也是一種資本和商品。在邵氏公司,從普通表演勞動者到能夠作為資本的明星,全面化培養必不可少。通過簽訂合同的方式,邵氏公司將具有明星潛質的新人吸收進來,隨后組織系統培訓,提升其演藝素質,在“南國實驗劇團”等官方舉辦的培訓班中,將臺詞功底、表演方法、形象管理等作為基礎功課,還專門為武俠明星設置武術教學、騎馬射箭等訓練。與此同時,邵氏為新人提供演出機會,有能者將得到進一步培養,公司據其優勢進行有重點的栽培。演員的素質包括幾個部分,容貌形體、聲音語言等的可塑性、靈活性和準確性是基本條件,理解力、想象力、模仿力、感受力、表達表現力等是演員創作形象的條件,此外還包括演員的文化底蘊、敬業精神、生活態度等等。演員的天資無法改變,但形象氣質和演技水平可通過后天努力提升,只有二者結合,才能奉獻出優秀的表演。在對姜大衛的培養中,古典化的臺詞動作、騎馬射箭等是基本功,在影片開拍前和拍攝中,導演、武術指導和經驗豐富的老演員也會進行必要指導,保證影像呈現中古裝武俠風味的純正。姜擔綱主角前,邵氏公司給予他很多演出機會,正派反派、文戲武戲皆有,在《獨臂刀王》《鐵手無情》《插翅虎》等配角演出中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能把每個角色演出不同味道,也使自身個性顯露出來。作為姜的“伯樂”,張徹導演評價他演戲自然生動、悟性高,不同于奶油小生或是威猛大俠,自有一種靈活輕巧的型格。憑借著出色的領悟力和一股子拼勁,姜大衛獲得主演機會,在《游俠兒》中獨當一面,從外表和演技上做到了形神兼備,收獲極大好評。“將人物的輕靈俏皮勁兒融入打斗之中表現,放眼現時,一人而已”,自此,姜大衛躋身邵氏武俠明星之列,貢獻許多經典銀幕形象。明星能夠借體制本身獲得更多的創作機會和更多層次的認同,從而校正自己的創作實踐和延長自己的藝術生命。邵氏公司依托龐大的電影工業體系,充分利用資源對演員開展全方位培訓,同時通過豐富的類型實踐為他們提供表演機會,使其才華和個性得以充分發揮。演員們在影片中呈現出的不同表演樣態、塑造的多元形象也拓寬著邵氏武俠片的發展路徑,推動類型的不斷成熟。

四、個人化定制:角色定型與類型英雄的構建

類型化與明星制是經典好萊塢電影取得成功的兩大法寶。類型電影造就類型化角色,明星出演賦予角色更多個人魅力,為影片作出一定的藝術貢獻;通過反復出演類型角色,也強化了明星的銀幕形象,獲得觀眾認同。邵氏武俠明星的塑造與其類型實踐不可分割,既有美學構建上的相得益彰,也包含工業生產流程的協調配合,體現了邵氏公司自覺的電影工業美學追求。敏銳捕捉市場風向,自覺以觀眾需求為出發點,是邵氏公司在類型和明星生產過程中的共同導向。新派武俠電影的興起時值香港“六七暴動”,影片中的陽剛血性與民眾抗爭精神暗合,獲得熱烈反響,當紅影星也不再是奶油小生,而被陽剛偶像所取代。然而張徹導演認為,武俠電影中傳統大俠形象固不可少,但要讓香港青年更有代入感,還需要塑造有現代氣質的主人公。姜大衛與以往正直剛健的武俠片主角相比,獨具一種冷傲的氣質,符合現代青年的叛逆個性,同時不乏古典俠士的堅忍風度。張徹為姜大衛量身定制了影片《游俠兒》,他飾演的叛逆少俠深受觀眾喜愛,奠定了他往后的角色類型。意識到觀眾的口味,邵氏公司開始重點培養姜大衛,在多部電影中以他為中心來進行創作,劇情寫作中的傾斜、攝影上的突出、服裝道具的安排,充分凸顯演員個性和角色魅力。《新獨臂刀》的雷力、《十三太保》的李存孝、《保鏢》的駱逸等,這些角色都是根據姜大衛的叛逆個性進行設定,與以往武俠片中千篇一律的剛直大俠相比更有區分度。與此同時,影片中的重頭戲也是圍繞明星來進行創作,如雷力的飛云長橋決戰、李存孝的五馬分尸場景等等,通過構圖運鏡、美術置景,強化主人公的英雄形象,留下許多經典段落。觀影過程中,銀幕如同一個鏡面,觀眾需要通過銀幕中的“鏡像”來完成對自身存在的認知,而角色的呈現正是這一“鏡像”的最佳載體。觀眾對角色的認同事實上是內在自我的投射,產生代入感,將銀幕上的完美幻象誤認為自身的存在,以此抵達欲望的滿足。邵氏武俠類型片正是利用了這種心理機制,通過理想化的英雄形象構建出類型神話,滿足其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欲望以及對于完美自我的想象,與此同時,觀眾對角色的認同會自然轉移到演員身上,形成明星崇拜。因此,武俠明星對類型角色的多次演繹事實上是一個量變的過程,每一次人物塑造的成功都為其成名走紅積蓄質變的力量。有經濟學家認為,明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個性的壟斷,他們不必模仿別人,堅持本色塑造類型人物,就能被觀眾所記住和喜愛。姜大衛本色出演的類型角色之成功,是依托于邵氏成熟的類型基礎,同時有著深刻的觀眾心理學內涵,證明了受觀眾喜愛的英雄也可以更個性化、更有現代氣息。這些角色不僅充實著姜大衛的創作實踐,也豐富了邵氏武俠電影中英雄形象的精神內涵。

五、結語

標準化演員選拔保證了邵氏武俠片的視覺表現,全方位演員培訓提升整體演技水平,圍繞重點明星進行的專門創作則是出于觀眾心理需求的考慮。由此可見,邵氏的武俠類型為明星的成長提供開闊空間,明星效應也反哺了類型片的發展,二者在藝術與商業上相互促進。雖然邵氏公司的明星制存在弊端如合約控制、薪酬壓榨等,但其在促進演員個人成長方面具有突出意義,這批明星在形象、演技、武藝等層面都具備優秀素質,日后為中國武俠電影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當下中國電影類型化創作漸趨豐富,但沒有與明星塑造形成有效的互動關系,由于類型片質量參差不齊,無法為明星提供很好的成長平臺。因此,在明星塑造機制中也需要電影工業美學原則的灌注,將明星素質的全面培育與類型工業、類型美學相結合,為我國電影界輸送更多優秀人才,推動類型電影水平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曉云,李卉.欲望的工業:類型與性別視域下的電影明星[J].電影新作,2016(06):23-28+32.

[2]張徹.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M].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80.

[3]PaulMcDonald.TheStarSystem:Hollywood’sProductionofPopularIdentities[M].WallflowerPress,2000:12.

[4]許南明,崔君衍.電影藝術詞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12):172.

[5]張徹.我與姜大衛.香港影畫第47期,1969(11):34-35.

[6]李冉苒、馬精武、劉詩兵、張建棟.電影表演藝術概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100.

作者:陳昀曲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