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在青春電影中的形象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22 03:37:00
導語:青少年在青春電影中的形象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青春電影青少年形象心理特征
[論文摘要]青春電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為題材的電影。在近些年出現的青春電影中,青少年的形象大體可以概括為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走向毀滅的青少年形象和顛覆性的青少年形象等幾種,這些形象的出現和青少年的生活狀態與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緊密相聯。但是在分析青少年形象的電影文本中,中國的青春電影是非常缺乏的。
青春電影也被稱為“青少年電影”、“校園電影”或“成長電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為題材的電影。由于好萊塢成熟的商業體制以及美國文化的影響力,作為一種類型電影的好萊塢青春片曾頻繁地進入普通觀眾的視野。實際上,除了好萊塢之外,在世界范圍內都曾出現過一些引起人們關注的青春電影,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青春電影更是進入了一個高產期。雖然這些青春電影講述的故事各不相同,風格也千差萬別,但作為以青少年生活為題材的電影,它們卻折射出青少年的生活狀態與心理特征,成為分析青少年形象的電影文本。
浪漫的青少年形象
和大多數電影一樣,愛情也是青春電影一再表現的主題。有所不同的是,青春電影中的愛情故事往往因為男女主人公初更人事而顯得格外純潔和浪漫,而男女主人公也給人留下無比浪漫的印象。在分析這一類形象時,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日本的青春電影。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擅長于拍攝青春片的日本導演巖井俊二推出了《情書》、《四月物語》、《花與愛麗斯》等一系列作品。這些影片以極其細膩的鏡頭語言呈現出唯美的畫面讓人過目難忘,而影片中那些少男少女在初戀中心靈深處最細微、最隱秘的情思,以及他們為愛情所做的一切,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情書》中的藤井樹多年之后仍不忘自己中學時代的暗戀女友,直到他死后因為一個偶然的事件才揭開這段塵封的往事。《四月物語》中,女主人公卯月只身來到東京武藏野大學開始新的生活,只是為了能夠追隨自己暗戀的高中學長。而《花與愛麗斯》中的中學女生為了能夠成為心儀的男孩子的女朋友。竟然靠謊言編織起一個美好的夢。所有的這些故事,使沉浸在美好初戀中浪漫的少男少女形象呼之欲出。
這些影片把處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戀愛或暗戀的故事。以及他們的心理狀態刻畫得纖細入微,讓人們可以感覺到影片中撲面而來的青春氣息和主人公溫馨恬淡的愛情。當然,青春電影中青少年浪漫形象的一再出現,并不是偶然的,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不無關系。可以說,青春期是人生階段中心理上發生變化最明顯的一個時期。在這一時期中,青少年對異性的心理需要表現得尤為突出。他們希望和異性進行更多的交流,希望彼此能夠成為朋友,對異性的外在美和行為會產生一種朦朧的好感和愛慕。應該說,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現對異性朦朧的情感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并且這種情感因為是初涉人世而顯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因此,這樣的一份情感故事表現青春電影中。也顯得浪漫和唯美。在這一類的影片中,人們往往看不到成人世界的世俗內容,初戀被描繪成青澀卻又值得記憶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這一類的青春片中倒向了絕對的浪漫主義。
不過,同樣是表現青少年浪漫的形象,但在不同的青春電影中表現的方式卻有所不同。如果說,上述的青春電影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因為日本民族文化以及導演的個人風格而呈現出一種浪漫而又唯美的狀態,那么,在好萊塢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則由于好萊塢的商業機制而表現為另外一種特點。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好萊塢的青春電影進入了一個高產期。在這個時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隊》等一批描寫高中生生活和初戀故事的影片相繼問世。和日本的青春電影不同,這些影片非常注意融合高中校園文化以及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因此在這些影片里青少年的形象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這些影片中。人們可以看到的年青人健康美麗的形體。可以欣賞到在年青人中受歡迎搖滾樂,可以聽到高中生流行的口頭語,而體育比賽、生日派對、畢業舞會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場景也頻頻出現,再配以初戀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這些影片中顯得浪漫而又時尚、幽默。很顯然,好萊塢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這些特點與好萊塢的商業體制是分不開的。定位于暑期檔、以青少年為主要觀眾的好萊塢青春電影,制作時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標人群的欣賞口味,生產出一個個帶有明顯商業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樂于在觀看這些人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從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鏡像式的自我認同。
走向毀滅的青少年形象
在青春電影中,青少年除了有浪漫的形象出現之外。也有以頹廢、暴力乃至自我毀滅的形象出現的。在表現青少年這一類形象的青春電影中,性、和暴力往往是無法逃避的話題。
英國著名的青春電影《猜火車》完全打破了以往的青春片在人們心目中構建起來的青少年的形象,使觀眾看到了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的青少年。在這部影片中,這些年青人給人的感覺是頹廢的、毫無希望的一群年青人。
而在美國,《籃球日記》、《半熟少年》等“青春啟示電影”所表現的年青人,也都流露出共同的暴力傾向和極度陰郁、黯淡的人生態度。獲得了第56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的《大象》,用無邏輯的敘事、隱藏了情感態度的視聽語言和紀錄式的風格。把槍擊校園的事件幾乎變成一個真實的場景,而影片中身為中學生的冷酷殺人者形象。也在人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促使人們思考青少年的成長問題。
這些西方影片在塑造青少年形象的時候顯得真實、大膽和直接,也不乏對人性善惡問題的思考,所以,電影中的青少年形象和他們所經歷的事件給人以震撼和啟迪。而近些年來關注青少年問題的日本青春電影則讓人們透過一個個青少年形象,對其背后隱藏的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實際上,日本青春電影的早期作品《青春殘酷物語》已經有頹廢、迷惘的青少年形象出現了。而到了這個世紀,當代日本青少年仍然要面對在一個物質高度發達的社會中成長所要面臨的問題。《關于莉莉周的一切》通過一個游走在網絡與現實之間的男孩的故事,引起觀眾對一個高度物質化與體制化的社會中青少年成長問題的思考。同樣,《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香港制造》和《十七歲的自行車》這些華語青春電影中。主人公都以走向毀滅的形象出現,原因也并不僅僅限于這些青少年自身,而是和他們背后整個龐大社會機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和大多數青春電影有所不同,巴西電影《上帝之城》的主人公并不是在以往的青春片中經常出現的中學生,而是生活在里約熱內盧郊區一個叫“上帝之城”貧民窟里的一群孩子。但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這樣的一群孩子在貧民窟展開了一輪又一輪殘酷的黑幫屠殺。這部影片通過一群身為“黑社會”的孩子所經歷的故事,引起人們對生于貧民窟的青少年生活狀態的關注。《上帝之城》由一只雞的奔命開始,又以這只雞的奔命結束。這種宿命般的開頭與結尾,不得不讓人們對于青少年成長環境進行反思。[論文關鍵詞]青春電影青少年形象心理特征
[論文摘要]青春電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為題材的電影。在近些年出現的青春電影中,青少年的形象大體可以概括為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走向毀滅的青少年形象和顛覆性的青少年形象等幾種,這些形象的出現和青少年的生活狀態與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緊密相聯。但是在分析青少年形象的電影文本中,中國的青春電影是非常缺乏的。
青春電影也被稱為“青少年電影”、“校園電影”或“成長電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為題材的電影。由于好萊塢成熟的商業體制以及美國文化的影響力,作為一種類型電影的好萊塢青春片曾頻繁地進入普通觀眾的視野。實際上,除了好萊塢之外,在世界范圍內都曾出現過一些引起人們關注的青春電影,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青春電影更是進入了一個高產期。雖然這些青春電影講述的故事各不相同,風格也千差萬別,但作為以青少年生活為題材的電影,它們卻折射出青少年的生活狀態與心理特征,成為分析青少年形象的電影文本。
浪漫的青少年形象
和大多數電影一樣,愛情也是青春電影一再表現的主題。有所不同的是,青春電影中的愛情故事往往因為男女主人公初更人事而顯得格外純潔和浪漫,而男女主人公也給人留下無比浪漫的印象。在分析這一類形象時,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日本的青春電影。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擅長于拍攝青春片的日本導演巖井俊二推出了《情書》、《四月物語》、《花與愛麗斯》等一系列作品。這些影片以極其細膩的鏡頭語言呈現出唯美的畫面讓人過目難忘,而影片中那些少男少女在初戀中心靈深處最細微、最隱秘的情思,以及他們為愛情所做的一切,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情書》中的藤井樹多年之后仍不忘自己中學時代的暗戀女友,直到他死后因為一個偶然的事件才揭開這段塵封的往事。《四月物語》中,女主人公卯月只身來到東京武藏野大學開始新的生活,只是為了能夠追隨自己暗戀的高中學長。而《花與愛麗斯》中的中學女生為了能夠成為心儀的男孩子的女朋友。竟然靠謊言編織起一個美好的夢。所有的這些故事,使沉浸在美好初戀中浪漫的少男少女形象呼之欲出。
這些影片把處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戀愛或暗戀的故事。以及他們的心理狀態刻畫得纖細入微,讓人們可以感覺到影片中撲面而來的青春氣息和主人公溫馨恬淡的愛情。當然,青春電影中青少年浪漫形象的一再出現,并不是偶然的,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不無關系。可以說,青春期是人生階段中心理上發生變化最明顯的一個時期。在這一時期中,青少年對異性的心理需要表現得尤為突出。他們希望和異性進行更多的交流,希望彼此能夠成為朋友,對異性的外在美和行為會產生一種朦朧的好感和愛慕。應該說,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現對異性朦朧的情感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并且這種情感因為是初涉人世而顯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因此,這樣的一份情感故事表現青春電影中。也顯得浪漫和唯美。在這一類的影片中,人們往往看不到成人世界的世俗內容,初戀被描繪成青澀卻又值得記憶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這一類的青春片中倒向了絕對的浪漫主義。
不過,同樣是表現青少年浪漫的形象,但在不同的青春電影中表現的方式卻有所不同。如果說,上述的青春電影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因為日本民族文化以及導演的個人風格而呈現出一種浪漫而又唯美的狀態,那么,在好萊塢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則由于好萊塢的商業機制而表現為另外一種特點。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好萊塢的青春電影進入了一個高產期。在這個時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隊》等一批描寫高中生生活和初戀故事的影片相繼問世。和日本的青春電影不同,這些影片非常注意融合高中校園文化以及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因此在這些影片里青少年的形象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這些影片中。人們可以看到的年青人健康美麗的形體。可以欣賞到在年青人中受歡迎搖滾樂,可以聽到高中生流行的口頭語,而體育比賽、生日派對、畢業舞會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場景也頻頻出現,再配以初戀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這些影片中顯得浪漫而又時尚、幽默。很顯然,好萊塢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這些特點與好萊塢的商業體制是分不開的。定位于暑期檔、以青少年為主要觀眾的好萊塢青春電影,制作時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標人群的欣賞口味,生產出一個個帶有明顯商業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樂于在觀看這些人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從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鏡像式的自我認同。
走向毀滅的青少年形象
在青春電影中,青少年除了有浪漫的形象出現之外。也有以頹廢、暴力乃至自我毀滅的形象出現的。在表現青少年這一類形象的青春電影中,性、和暴力往往是無法逃避的話題。
英國著名的青春電影《猜火車》完全打破了以往的青春片在人們心目中構建起來的青少年的形象,使觀眾看到了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的青少年。在這部影片中,這些年青人給人的感覺是頹廢的、毫無希望的一群年青人。
而在美國,《籃球日記》、《半熟少年》等“青春啟示電影”所表現的年青人,也都流露出共同的暴力傾向和極度陰郁、黯淡的人生態度。獲得了第56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的《大象》,用無邏輯的敘事、隱藏了情感態度的視聽語言和紀錄式的風格。把槍擊校園的事件幾乎變成一個真實的場景,而影片中身為中學生的冷酷殺人者形象。也在人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促使人們思考青少年的成長問題。
這些西方影片在塑造青少年形象的時候顯得真實、大膽和直接,也不乏對人性善惡問題的思考,所以,電影中的青少年形象和他們所經歷的事件給人以震撼和啟迪。而近些年來關注青少年問題的日本青春電影則讓人們透過一個個青少年形象,對其背后隱藏的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實際上,日本青春電影的早期作品《青春殘酷物語》已經有頹廢、迷惘的青少年形象出現了。而到了這個世紀,當代日本青少年仍然要面對在一個物質高度發達的社會中成長所要面臨的問題。《關于莉莉周的一切》通過一個游走在網絡與現實之間的男孩的故事,引起觀眾對一個高度物質化與體制化的社會中青少年成長問題的思考。同樣,《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香港制造》和《十七歲的自行車》這些華語青春電影中。主人公都以走向毀滅的形象出現,原因也并不僅僅限于這些青少年自身,而是和他們背后整個龐大社會機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和大多數青春電影有所不同,巴西電影《上帝之城》的主人公并不是在以往的青春片中經常出現的中學生,而是生活在里約熱內盧郊區一個叫“上帝之城”貧民窟里的一群孩子。但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這樣的一群孩子在貧民窟展開了一輪又一輪殘酷的黑幫屠殺。這部影片通過一群身為“黑社會”的孩子所經歷的故事,引起人們對生于貧民窟的青少年生活狀態的關注。《上帝之城》由一只雞的奔命開始,又以這只雞的奔命結束。這種宿命般的開頭與結尾,不得不讓人們對于青少年成長環境進行反思。總體來說,和那些浪漫的青春電影相比,青少年的形象在這一類的影片中發生了極大地改變。有研究表明,青少年階段本身就是極不穩定一個的人生階段,他們的人格尚未定型。思維判斷力差,而且模仿能力很強。因此,社會環境、家庭教育、青少年亞文化等諸多因素中的消極方面都有可能給他們帶來嚴重的影響,成為導致他們走向頹廢、叛逆和自我毀滅的誘因。而這些關注于此類問題的青春電影,也相應地讓人們看到了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所具有的另外一種形象。實際上,青春電影展現青少年頹廢、暴力和毀滅的形象,也并不是從近些年才開始,從特呂弗的《四百下》。到庫布里克的《發條橙子》,再到近些年出現的青春電影,這個問題早已被世界范圍內眾多的導演所關注,青少年的頹廢、暴力和毀滅已經上升到了一個電影表現的世界性癥結。
第三種形象
應該說。九十年代中期以來最受觀眾歡迎的青少年形象,并不是那些浪漫得無可救藥的形象,也不是走向自我毀滅的形象,而是一批和傳統有所不同的青少年形象。從《美國派》中四個高中男生,到《我的野蠻女友》中的男孩女孩,從《驚聲尖叫》中的恐怖殺手,到《大逃殺》中互相殘殺的學生。這些新的形象出自于不同的青春片,但他們對于傳統形象所表現出來的顛覆性卻幾乎是一致的。
《美國派》、《哥們兒,我的車在哪里?》《拯救斯沃曼》是近些年出現的以性或青春期其它事件為笑料的電影。其中要特別提到的就是《美國派》,這部影片因為它對于傳統觀念的顛覆和戲劇性的故事而大受人們歡迎,片中的四個高中生也受到了青少年觀眾的狂熱追捧。有人認為,這部影片使用的猥褻的語言和以色情為基礎的滑稽場面顯得過于粗俗。但不管怎么樣,人們不得不承認,在它之前,還沒有哪個銀幕形象能夠把青少年的性焦慮表達得如此幽默和透徹,因此這四個高中生受到青少年觀眾的喜愛也是必然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青少年形象的出現也是顛覆性的,它消弭了青春電影中“浪漫”與“毀滅”兩種形象之間的界限:《美國派》中的主人公撕破了浪漫青春片中異性之間溫情脈脈的面紗,對于性采取了直言不諱的態度:另一方面,和反映青少年問題的電影不一樣。性在《美國派》中被處理得俚俗而又清澈,絲毫沒有罪惡感。
韓國影片《我的野蠻女友》那對少男少女的形象也曾得到過很多亞洲青少年的認可。但如果仔細分析這部影片就會發現,它仍然講述的是老套的少男少女的愛情故事。所以,與其說這部電影的顛覆性體現在故事層面上。不如說它體現在文化層面上。這部取材于網絡文學的作品,以“大女人”和“小男人”之間的故事顛覆了傳統儒文化圈中男尊女卑的觀念,以性別和特征錯位的手法制造出兩個有別于傳統觀念的少男少女的形象。而影片中的兩個主人公自由出入于幻想時空與現實時空的情節,也包括他們所演繹的對經典電影、經典段落肆無忌憚的嘲謔的片段,契合了網絡時代的青少年觀眾的解構性欣賞習慣與思維方式。
“青春恐怖片”中的青少年形象是需要提到的另外一類形象。《驚聲尖叫》、《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老師不是人》《死神來了》,這些在年青人中非常受歡迎的影片都屬于青春恐怖片。這些影片中的青少年形象反映出了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一種非常微妙的心態。以《老師不是人》為例,在這部影片里,一群中學生只有靠吸食才能分辨老師和同學是否被外星生物侵入的身體。中學生的如此行為透露出來的信息相當復雜,它折射出來的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高度的不信任感。最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吸食竟然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日本影片《大逃殺》更加直截了當,把日常生活里學生面臨的激烈競爭,表現成電影里如電腦游戲般血淋淋的恐怖屠殺。無論是靠吸食來解決問題,還是靠屠殺同學來達到生存目的。這群中學生的形象都是顛覆性的,它具有傳統青春電影中導致青少年走向毀滅的元素,卻又以寓言式的面貌出現,把現實的狀況幻化為青少年成人儀式前的恐怖幻覺。
從浪漫的青少年形象,到自我毀滅的青少年形象,再到近些年顛覆性的新形象,青春電影中青少年的形象也在發生著一些變化。在浪漫與毀滅的青少年形象之間,我們可以觀察到青少年的審美觀念、生活狀態與心理特征。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在這些分析青少年形象的青春電影中,我們本土的電影文本是非常缺乏的。甚至可以說是缺席的。當然,這和我們的電影生產機制有一定關系,不過這也反映出在我們的思維和觀念中青少年所處的地位。實際上,在社會環境、審美文化正在發生劇烈變化的今天。對于青少年觀眾來說。一個能夠讓他們喜聞樂見的銀幕形象,可能比傳統教育方式所能夠賦予他們的內容更加豐富。
- 上一篇:鄉鎮干部愛崗敬業精彩演講稿
- 下一篇:第六代電影的審美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