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教學中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

時間:2022-01-05 03:31:35

導語:中學德育教學中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德育教學中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

一、中學德育課堂教學及其形式

(一)德育課堂教學的內涵

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采用言傳、身教等有效手段,通過內化和外化,發展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幾方面素質的系統活動過程。學校德育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即教育者根據德育目標,中學可以參照《中學德育大綱》的要求,通過講解、示范及實踐等手段,向學生傳授德育知識,學生自覺地將外在道德要求內化成自身道德素養的過程。

(二)中學德育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

1《.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等學科教學

中學一般都會開設德育課程,中學德育課程分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分別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高中德育課程以模塊的形式設置,努力體現針對性。從2006年起,中學德育課程執行新課標,素材的選取注重學生的現實情況,與中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相適應,但是德育課程的教學方法并沒有改觀,仍然延續著傳統。

2.中學其他學科的德育滲透

學科的德育滲透也是中學德育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學德育大綱》和全日制中學各學科教學大綱明確要求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育德于學科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德育滲透是在教學中進行的,其主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15/12要形式既有課堂講授,又有課堂實踐。課堂講授是最主要的教學形式,不同學科的課堂講授所進行的德育滲透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可以通過抒情、比較、欣賞等不同的形式進行德育滲透,喚起學生的道德情感。

3.主題班會

班會是學校集體活動中最主要的組織性活動之一,是班主任或班委會對班級進行有效管理、指導和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形式。班會一般定期舉辦或不定期舉辦,開展的內容也沒有一定的限制,可以就某項教育主題展開,如熱愛祖國、熱愛集體、團結互助、文明禮貌、助人為樂、遵紀守法等。中學的班會一般是在班主任的帶領下展開的,班主任在班會上就班級近期學生的表現、思想狀況或某一個主題組織討論,以期達到引導、教育學生的目的。同時,班會也是中學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學校教育機制,由于其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的活動理念,這無形中使其成為了一種十分重要的道德教育載體。

二、中學德育課堂教學的困境及其師生關系因素分析

(一)中學德育課堂教學的困境

1.教學過程中,德育課堂教學的許多環節缺乏師生交往

課堂教學分為許多環節,如備課環節、授課環節、課后環節以及評價環節。在這些環節中都需要師生之間的互動,否則課堂教學就會脫節,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在中學里,部分教師備課過程中簡化備課程序,采用抄襲他人教案、過去教案的方式進行備課,這種將現成的教案或參考書加以修改、刪減直接抄寫在教案或書本上的備課方式,忽視教材的更新,忽視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忽視學生現有的道德發展水平,也缺乏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不能有效地調動教師和學生互動交往,產生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較大距離。再如授課環節,課堂教學導入脫離學生實際,有的教師從自己的主觀意志出發設計導入,無法調動師生交往。部分政治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固定的課前導入模式,或一味追求時政導入,或一味追求問題導入,或一味追求情景導入,缺乏針對性。

2.教學方法上,傳統單一,忽視學生參與

現在的德育教學還采用“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教師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很少。為了上好一堂課,有些教師也會采用提問的方式或討論的方式,就某一時期出現的道德問題、道德熱點進行探討,就某一時期的道德模范進行評價。但這種方法也只是流于形式主義,教師將問題的答案與討論的范圍限定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學生的一些奇思異想并沒有得到教師的重視。久而久之,學生探究發現問題的興趣就會失去,其在這樣的課堂上的表現也不積極了。

3.教學評價上,重書面而輕實效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學業成績、身心素質、情感態度等的發展過程和狀況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中學德育教學的目標應該是學生思想品德的提升、道德水平的發展。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中學的各科教學都是以高分、升學為主,德育課也不例外,初中的《思想品德》和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學也都是以考試、測試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的平時成績也都是以書面的形式呈現,如讀后感、學習心得等。這些以書面形式向教師提交的作業,部分教師可能就只是打個分數,甚至對學生的作業不聞不顧。這樣,教師就沒有給學生一個很好的評價,對學生的發展沒有起到激勵的作用。

(二)中學德育課堂教學的困境之師生關系因素分析

1.教師的原因:教師缺乏應有的威信與素養

教師是學校德育教學的權威者,他們的言行及態度,還有自身的修為都影響著德育教學的成效。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無論什么也比不上一位聰明的、智力豐富的、誨人不倦的教師,使學生感到那樣贊嘆和具有吸引力,以那樣強大的力量激發他們上進的愿望”。蘇霍姆林斯基強調了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一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學識淵博,還要業務精湛,最重要的是要有誨人不倦的態度和耐心,方能贏得學生的敬佩與信服。多數德育教師缺乏靈活駕馭德育課堂的能力,能做到以淵博的學識讓學生佩服、以幽默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興趣的教師并不占多數,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整體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2.學生的原因:學生在課堂上缺乏應有的配合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是能動的主體,但學生已有的經驗比教師少,加之中學生身心還不成熟,缺乏自控與自律能力,中學階段的德育教學尤其要注意學生的實際情況。但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并沒有把握好這一點,教學內容枯燥無味,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造成教師在講臺上講得熱火朝天,而學生欣賞窗外風景的尷尬局面。教學離不開教師和學生,只有教師教、沒有學生學的課堂必然是低效率的。就中學德育課來說,學生對教師早已固定化的教學模式感到厭煩,對教師的那些“什么是”“對不對”的問題早已懶得開口。

3.師生雙方缺乏有效的交流與互動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因此,教師只有真正了解學生,才能給學生指明正確的方向。師生互動實際上是一種人際交往,師生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進行探討、溝通和交流。然而,當下的中學德育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卻也只是形式主義,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都是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沒有什么新意,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而且這樣的提問,學生還要必須回答,如果學生不舉手,就會擔心教師批評他上課不積極發言。比如說思想政治課的公開課教學,教師為了上好公開課,會事先將課程內容講一遍,指定某幾名學生回答問題,造成課堂活躍、師生互動的假象。再如班會也是德育教學的重要課堂,中學的班會一般由班主任主持,時間也就是一節課。在班會上,一般都是班主任在講臺上不停地講,進行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在這期間沒有發言權。還有就是開班會的目的很明確,為了批評最近在班級表現較差的學生,班會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批斗會。這樣也就失去了班會本來的意義。

三、在中學德育課堂教學中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策略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追求有效的德育課堂教學

傳統的師生關系強調“師道尊嚴”,使“師為上,生為下;師為主,生為仆;師為尊,生為卑”的等級觀念貫穿于教育全過程,師生關系被機械地簡化為主客體關系,即權威和服從的關系,只講究“尊師”,卻忽視了對學生人格的尊重。現如今,科學技術發達,信息交互流暢,學生獲取信息與知識的渠道也逐漸多元化,學生對教師的依賴逐漸減弱。若教師還是對學生嚴格管理,漠視學生的主體性,必然傷害了學生的感情,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走下發號施令的神壇,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在德育課堂上,由于學生對枯燥的德育理論知識一時接受不了,所以在德育教學中,教師一定要以學生聽懂理解為準,同時發揮英語德育課的趣味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做到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從而促進有效德育課堂教學的開展。

(二)進行交往教學,積極營造和諧寬松的德育教學氛圍

交往是人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普遍的社會生活現象,教育與交往具有同構的關系。教育是一種交往性的活動,同樣課堂教學也是師生之間的一種交往活動。所以,中學德育課堂教學不僅是德育知識的交流,更是師生之間精神與靈魂的交往。同時,教師還要為交往性德育教學營造和諧寬松的氛圍。具體來說,教師所營造的課堂應具有開放與民主的氣息,鼓勵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在德育教學中,教學變成了師生之間情感與思想交流的途徑,學生喜歡教師,也喜歡他所教的課,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大大提高了。在德育課堂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尊重學生,讓學生不怕犯錯誤,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尊重與關愛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古人云:“教育無他,愛與關懷而已。”教師不僅要對教育充滿熱愛,還要對學生心存關愛之情。教師對學生的愛應發自內心,沒有偏私,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與愛護。教育過程中僅有教師的單向訓導、垂直傳遞,忽視師生間情感的交流,造成師生關系疏遠、冷漠,一些學生甚至不理解教師正確而合理的要求,與教師發生對立與沖突。在中學德育課堂教學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很關鍵,這就需要教師多與學生交流與溝通。可以通過談心、討論、網上交流等方式去了解學生,表達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加深學生對一些道德規范的認識,進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還能獲得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在德育課堂上有些學生不喜歡聽講,也有的學生對學習沒有信心,出現這種情況,教師就應該多與學生溝通。

(四)提倡對話教學,優化德育課堂教學

對話教學模式,就是指在以對話為原則,追求人性化和創造性質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框架。在對話教學中,教師不再發號施令,而是通過對話的形式與學生共同探討,從而加深師生之間的交流。還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雖然活潑好動、善于交流,但是要讓學生圍繞一個不感興趣的話題刻意地交流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無論是師生對話,還是生生對話,都必須在學生感興趣的、貼近現實生活的德育內容基礎上展開。在德育課堂上,教師要消除話語霸權,留給學生充分的話語權,掃除師生平等對話的障礙,還有師生要在尊重、理解、信任和平等的立場上,在課堂上通過言談、傾聽進行雙向溝通。基于此,教師要主動接近學生、了解學生、熟悉學生,要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和課余活動等方面的情況。這樣,也就有利于營造一個寬松的教育環境,為優化德育課堂教學提供了便利。

(五)學生與教師密切配合,與教師合作共同完成德育教學任務

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求師生之間的密切配合與合作。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教師授課時的投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與興趣,精美課件的制作能夠調動學生的感官、活躍學生的思維。德育課堂上巧設問題,能夠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問題的回答。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密切配合,試想一下,在德育課堂上,只有教師講,學生呆若木雞,這樣的課堂教學會是什么樣?《學記》中講教學相長,說的就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學習、相互探討。如果學生在課堂上不配合教師,甚至擾亂課堂教學,就談不上相互學習、相互探討了。因此,在中學德育課堂教學中,就應該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了解學生,學生理解教師,才能產生實際的作用,才能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作者:彭濤 魏歡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