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背景下的中學德育論文
時間:2022-07-25 03:26:58
導語:網絡背景下的中學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網絡為中學德育工作提供的機遇
1.網絡為中學德育工作開辟了新的空間,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首先,互聯網普及性,將社會、家庭與學校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連為一體。其次,網絡信息極大地豐富了學校德育工作的資源。
2.網絡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的特點,使中學的德育工作更具有及時性和廣泛性。方便快捷的網絡使中學生不必按傳統方式在規定時間和場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所需的知識,迅速了解各方面的信息。
3.網絡使中學德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網絡的運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傳播效率。多媒體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色彩艷麗的圖片、悅耳的音響、活潑的三維動畫,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其效果是傳統德育方法不可比擬的。
4.網絡有利于提高中學生的綜合能力。一是有利于促進中學生發展獨立意識。二是促進學生樹立開放精神。三是有利于促進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四是網絡有利于促進學生強化民主意識和道德法制意識。
二、網絡給中學德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上信息良莠不齊。處于身心發展中的青少年,辨別是非、自控能力較弱,加上好奇心強、喜歡追求刺激,在虛擬世界中容易迷失方向,不僅學業荒廢,甚至導致犯罪。可見,網絡對于中學德育工作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1.網絡的開放性對中學德育工作的挑戰。互聯網是一個開放性的網絡,無論是誰都不可能壟斷信息資源和系統,導致多元文化的產生。如西方反華勢力為對中國進行“西化”、“分化”,不惜花費巨資,采用網絡技術展開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宗教等各個領域。這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
2.網絡的虛擬性對中學德育工作的挑戰。中學生生活環境的一個重要特點,成人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父母與子女的接觸日趨減少。青少年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學習壓力大,無端的煩惱和孤獨感不時侵襲他們。互聯網的出現,使許多人很快成了“網迷”。在現實中是一個沉默寡言的“愣頭小子”,在網絡世界里卻可能是一個活潑、幽默的“英俊少年”;在現實中是一個失敗者,在虛擬世界里可能是一個風云人物。當他們在虛擬世界里獲取的快樂比現實世界多時,便“樂不思蜀”。每當在現實中寂寞難熬時,或遇到挫折時,便會逃避現實,一頭鉆進那虛擬世界,久而久之,不能自拔。這對中學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又一挑戰。
3.網絡的隱蔽性對中學德育工作挑戰。互聯網具有很強的匿名性,在那里,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但由此引發了一些人性的劣根性。對一些中學生,網絡的隱蔽性導致他們無拘無束,恣意妄為,最終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據統計,國外80%的“電腦黑客”是青少年。一些青少年或成為網上犯罪的受害者,或淪為網上犯罪行為的實施者。這種嚴重狀況已引起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關注。總之,網絡對中學德育工作提出了諸多新的課題。然而,面對網絡的挑戰,中學德育工作在教學內容的整改、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遠遠跟不上網絡技術的發展步伐。
三、網絡環境下中學德育工作的新要求
網絡既給中學德育工作帶來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如何充分利用這一獨特的教育資源,形成防范機制,做到趨利避害,就成為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
1.在德育理念上,應從防范型德育觀向自主發展型德育觀轉變。無論是家長還是德育工作者,都希望青少年遠離一切無益身心健康發展的載體,并試圖在學生和現實生活中筑起一道無形的圍墻,對他們的行為進行種種限制,這也不行,那也不準,讓孩子們永遠做好孩子、好學生。事與愿違,這嚴重違背青少年心理特點的粗暴做法,反而激起青少年學生的逆反心理。因此,一味地用“堵、隔”等方法是不能奏效的,只有積極地面對現實,主動正面引導,青少年才能將網絡作為知識的來源、學習的手段和生活的幫手,從而使身心獲得健康發展。
2.加強校園網站建設,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首先,要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文化為載體的校園文化活動。其次,要注意發揮校園網絡的積極示范和引導作用,指導學生文明有效地使用網絡。再次,可利用黑板報、主題班會、辯論會和相互討論等形式,大力倡導文明用網的道德觀念。最后,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計算機操作、網頁制作等比賽活動,讓學生充分領略通過網絡學習和創造的樂趣。
3.改變德育方法,提倡平等對話的方式。過去,一些德育工作者往往以“道德化身”的姿態面對學生,這樣學生往往成為一群無思想、無主見的被動接受道德教育的機器。網絡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方式,必須一改以往的做法,從居高臨下的教育者走向平等對話者。與學生平等相待,交流溝通,尊重學生,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被教育者的苦心和真誠所感動。
4.加強網絡技術學習,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質。互聯網的發展迅猛,使得青少年網民與日俱增,當他們興奮地體驗著網上聊天、網絡游戲甚至網戀的樂趣時,德育工作者對于網絡技術的了解和掌握明顯滯后。大多數學生在上網時得不到老師和家長的指點引導,深受不良信息的毒害,引發一幕幕網絡悲劇。德育工作者必須了解網絡,懂得網絡技術,才能關注學生的上網動態,對他們進行網上監督,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教育糾正。
5.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主體教育網絡,開放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教育單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它必須聯合全社會的力量,重視、關心和支持學校的德育工作。首先,各網站要加強管理,利用《中國墻•互聯網過濾器》截堵各種有害信息。其次,學校應當爭取家長的配合,讓家長采取措施控制學生上網內容和時間。最后,網吧經營者有義務監督學生上網,禁止學生查閱不健康的內容。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協同一致的教育力量,才能消除網絡危害,發揮網絡優勢,使中學生成長為有道德的“網上新一代”。總之,在網絡背景下中學德育工作有受到挑戰的不利因素,但我們更要看到網絡給德育工作帶來的機遇,關鍵在于如何把握、操作,趨利避害。德育工作者應面對新形勢更新觀念,及時調整工作手段,掌握信息技術,拓寬知識面,這樣才能加強德育工作。
作者:陳美媛工作單位:莆田市青璜中學
- 上一篇:當前我國中學德育論文
- 下一篇:環保局執法工作方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