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學校德育

時間:2022-03-07 04:58:00

導語:網絡學校德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學校德育

一、網絡學校德育帶工作來的機遇與挑戰。

網絡信息具有及時性、虛擬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樣性、開放性等特征;對用戶來講,使用時又具有匿名性;再加上青少年心理具有不成熟、不愿承擔責任、又好新鮮、追求刺激、自由時髦的特征。所以上網成為青少年學生最為時尚、最合口味的學習娛樂休閑方式。一些學者在青少年網民中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令人擔憂:承認自己“曾經”瀏覽過色情網站的占34.6%,承認"經常"去看有4.9%。其中很多青少年因此而荒廢學業,成為"電子海洛因"的吸食者,對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損害。而在對接受調查的人的統計中,90%以上的青少年都是因為缺少外界的有力約束力,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而頻繁的去訪問色情站點……武漢市公安部門調查顯示,進入網吧的以大中小學生為主,約占70%,大專院校周邊可達90%,熱衷聊天室的占76%,選擇玩游戲的占35%,只有不到20%的學生上網是搜索信息或下載軟件。因此,我們在分享網絡給我們帶來的巨大便利的同時,也給傳統的道德法制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具體對中學德育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信息的虛擬性、開放性等特征給中學生帶來了自由宣泄的廣泛空間,因而容易帶來學生人格分裂、道德失范等問題。

對于今天的中學生來說,上網已不只是一種時尚,而是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絢麗多姿的網絡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帶來巨大社會效能的同時,也對人們的精神世界提出嚴峻挑戰。良莠并存的信息對于自制力不高,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在初步形成的中學生而言,其影響尤為顯著。同時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隱蔽性等特征,言行不直接受道德和紀律法制的約束,很多人容易形成自由放蕩、言不符實、崇尚虛無的品性。這就要求我們不能無視已經在青少年身上發生的一系列網絡社會問題,更不能容忍由于網絡社會問題日漸引發青少年道德失范問題。

網絡言行隨意放縱。調查發現,有18.8%的學生在網上聊天或發表自己的看法時使用過不文明的語言或符號縮寫;有61.8%的學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論壇中曾遇到過其他網友使用臟話或帶有人身攻擊的語言。對使用不文明語言的動機的調查顯示,6.6%的學生出于“好玩、表現個性”,21.3%的學生是因為“不痛快的時候發泄一下”,22.3%的學生是“別人對我用時我才用”,5.2%的學生是“大家都用我也用”。此外,有6.3%的學生偷看過別人的電子郵件,6.9%的學生私自用過別人的帳號上網。

網絡價值觀念模糊。在調查“你認為在網上最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質”時,有66.1%的學生沒有選擇“誠實守信”,有55.1%的學生認為在網上聊天“可以欺騙對方,但只能以保護自己的隱私為限,而不能傷害別人”甚至有13.2%的學生認為“網上聊天誰也看不見,互相欺騙是很正常的”。對于不文明語言,有22.4%的學生認為“網上可以使用,但是現實中不可以使用”,有10.6%的學生認為“網上和現實中都可以使用”。有35.1%的學生不認為在網上復制、抄襲文章是不道德的行為,有16.1%的學生不認為在網上私自使用別人的帳號是不道德的。

人格沖突突出。調查顯示,45.6%的中學生希望自己在網上成為“和現實中不一樣的人”,其理由從高到低分別是“放松自己,新鮮、自由、輕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現自己另一面,改變自己,完善自己”、“網絡是虛擬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騙、保護自己”、“嘗試新的感受”、“體驗不同于現實的生活,尋求另一種感覺”、“逃避現實,對現實不滿”、“無聊”等等。

相當一部分生活在網絡中的青少年存在雙重人格的傾向。從調查中可以看出,當前青少年學生還沒有完全協調好網上與網下的關系,他們對自己在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的道德要求不一樣,實行的是雙重道德標準。因為網上的道德失范會影響現實人格的健康發展,今天的失范最終會鑄成他們終身發展的遺憾。

2、網絡信息內容的多樣性、共享性對傳統德育工作內容、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挑戰。

在網絡世界中,人的社會角色和道德責任都與在物理空間有很大不同,人將擺脫諸如校園角色、現實直觀角色等物理實在中制約人們的道德環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圍內發揮更大的社會作用。這意味著,在傳統社會中形成的道德及其運行機制在信息社會中并不完全適用。問題的復雜性在于,我們不能為了維護傳統道德而拒斥網絡世界闖入我們的生活,但我們也不能聽任網絡世界的道德無序狀態,或消極等待其自發的道德機制的形成,因為它將由于網絡道德與現實道德的密切聯系而導致現實道德失范。如何在網絡世界中引入傳統道德的優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運行機制?如何在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對人的全面發展和道德文明的促進的同時抵御其消極作用?如何協調既有道德與網絡道德之間的關系,使之整體發展為信息社會更高水平的道德?這些均是網絡環境下學校德育建設面臨的重大挑戰。

當今網絡的優勢贏得了人們的青睞和追逐,也自然伴隨著產生了內容的多元性。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匿名傳輸是網上信息傳輸的一大特色。這不僅使別有用心者在擺脫了道德約束的狀態下獲得了同樣便捷制造流言與謠言的可能,增添了法律約束的難度,而且極易使癡心迷戀者受到蠱惑和誘導,跌入各種美麗的陷阱。在網絡社會之外,人們對于黑客和竊賊也采用了不同的倫理標準:公開討論和研究黑客的攻擊方法能夠被社會所接受,而對偷竊技術的公開討論研究則不為社會倫理和法律所接受。事實上,BBS站點上眾多黑客討論區和各種黑客攻擊方法的出版物的公開存在便鮮明地表達了社會對黑客更多的寬容。盡管有人認為這些討論區可以增強防范黑客的意識和技術,但如果有人以增強防盜意識為名而公開討論和出版印刷各種偷竊技術,無疑會招致各方的責難。此外,當某人被偷竊了,無疑會贏得很多的同情,而當某公司的服務器被黑客攻破,社會的同情心卻很少放在受害者身上,反而對黑客的技術報以敬佩。現實社會中的學校德育工作與網絡虛擬社會存在著巨大的沖突。顯然,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主導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流強烈的沖擊、擠壓與挑戰。受眾對信息的選擇性又空前增強,多樣化的社會經濟成分、社會組織形式和社會生活方式,必然會帶來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情感評價。這些同樣會在網絡信息中以各種面目出現。因此,德育以什么樣的對策來保證自身理念轉輸的主導性地位,就成為擺在眼前的挑戰之二。

3、是網絡成員溝通的交互性對現有教育方法的單向性的挑戰。

在開放式系統中網絡成員之間溝通的交互性。聊天室內,你可以毫不負責地說三道四,指點江山。每個上網者既可以接受信息,又能制造信息,既相互溝通,又相互感染;而構成公眾廣泛參與、積極投入的暗含前提,就是在網絡交互性中溝通雙方的主體資格平等。由此導致個體的心聲可以縱情張揚而不用擔心“無人喝彩”。有些中學生在互聯網上獲取知識的時候,有些中學生有在網上搞“網戀”的現象,有些看黃色網頁,但這在學校是不允許的。

在網絡所構建的這樣一個交互式平臺上,學生的主體意識會被極大地調動和刺激起來,并將使其認知方式與情感評價產生連貫性的感染。這對我們德育傳統的單向的教育方法的沖撞是最為突出的。所以,中學德育以什么樣的途徑來保證教育的實效性,是擺在我們眼前的挑戰之三。

4、網絡發展形式的創新性對現有教育模式的滯后性的挑戰。

網絡是創新的產物,其創新的形式,使信息的傳輸過程變成參與者主動的認知過程。然而,與青少年學生的內在需求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某些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在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教師自身素質等關鍵環節上,自身改革的速度還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空泛的高談闊論與媚俗的市井傳聞都在我們的德育教育中并存。中學德育以什么樣的形象來適應這個創新的時代,是擺在我們眼前的挑戰之四。

與此同時,網絡當然也帶給青少年巨大而無形的積極因素:首先是它的信息化特征催生青少年的現代觀念,如學習觀念、效率觀念、全球意識等。它使青少年不斷接觸新事物、新技術,接受新觀念的挑戰。其次,"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青少年最認同互聯網的平等性。據調查:青少年經常訪問國外的網站,與素不相識的外國人交友、聊天或者探討問題,它打破了年齡界線,為青少年形成全球意識起著積極的作用。此外,網上的豐富信息拓寬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徑,而互聯網的互助性也培養出眾多的"網上雷鋒"……

二、可行性辦法探究。

多所名校校長對學生上網進行調查,其中三個方面結果如下:

上網對學習、生活的影響

利大于弊59.10%

弊大于利9.80%

利弊各半31.10%

學生上網目的(多項選擇)

交流聊天42.90%

游戲消遣26.35%

為學習服務12.75%

閱覽書刊27.35%

查詢信息30.40%

學生對制造病毒的電腦高手的認識(多項選擇)

很了不起55.45%

他們的行為不道德16.20%

他們的行為是違法的48.45%

崇拜他,有機會也想嘗試一下6.40%

根據調查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制造病毒、惡意破壞網絡的電腦高手持否定態度,但仍有不少學生對此認識不清。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可以自我辨別是非,只要學校做好引導,重點是加強對學生法制教育和個體道德意志的教育,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學生的法制和倫理道德觀念,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對假、丑、惡的分辨能力,這對學生來說才是受用終身的。

三、吸收網絡文化的積極要素,思考對策大力革新學校德育工作,努力開創中學德育工作新局面。

1、積極主動地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共享優勢,開辟德育新戰場。

我們知道網絡信息由于具有虛擬性、快捷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樣性、開放性等特征,容易為學生所接受。所以,作為中學德育工作者應該積極主動的利用網絡資源,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共享性、交互性等的優勢對學生進行道德法制教育。

如:方案一開辟專門德育網絡主頁,對如何正確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討論,讓學生自覺或不自覺的,以主體或受體身份參與進去,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觀。

方案二在每個網頁都增加有關網絡安全與網絡法律、道德的內容,并通過強有力的網絡環境的感染力量加大對學生網絡道德等方面知識的教育。

這樣,我們就可以開辟一個德育新戰場,做到“網網有德育,事事有德育,時時有德育。”

2、社會、家庭、學校形成合力,努力構建現代化德育網絡體系。

網絡的開放性對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強、極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極大的誘惑力,而開放性所帶來的有害信息的泛濫,在加上青少年獨特的心理特征極為容易導致青少年道德失范,人格分裂。網絡的虛擬性使青少年得到了一個既可以為所欲為、標新立異、極度張揚個性,又不必承擔任何責任的“伊甸園”。由此引發一場道德法制危機,網絡和與網絡相關的違法犯罪行為急劇上升。據黑龍江某報報道,1998年全國立案偵察利用計算機網絡犯罪案件100余起,去年已猛增加到4500余起。網絡犯罪形式也五花八門:其中網絡盜竊行為尤其猖獗。傳奇游戲中的網絡虛擬設備等在“奇迷”中價值不菲,成為了盜竊的對象,因此出現了不少“網盜”。也有不少青少年學生由于沉迷于傳奇游戲,玩上癮的人就想把錢往網吧和游戲開發商、商那里送,結果自己又無穩定的收入,所以最后只好走上違法犯罪的謀財之路。也有人利用QICQ等方式跟網友聊天,大力發展“網戀”,騙取青少年學生的信任,然后再騙錢騙色或直接地謀財害命,此類案例不勝枚舉。

所以,學校應該發揮核心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積極性,加強聯合行動打擊網絡犯罪,尤其是針對青少年的各種犯罪行為。首先,要不斷加快立法進程,完善現有法律法規,加強規范,依法管理,保障和促進信息技術和信息網絡健康有序發展。為青少年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其次,對網絡違法犯罪,特別是針對青少年的違法犯罪行為應采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辦法加以解決。預防在教育,治理在執法部門,教育與懲處相結合,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再次,家庭、學校、社會應共同承擔起對青少年教育、監護的義務,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誘惑。只有這樣才能夠揚網絡之長而避其短,“三位一體”充分發揮網絡的資源優勢建立起現代化德育網絡體系。

當然,學校作為德育的主陣地,在迎接網絡時代給青少年德育工作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時,理應站在時代前列,做出積極的探索。

第一,德育工作理念要有新的突破。一般來講新事物的出現在人們心理會呈現三個階段性特征:第一“好奇”階段。這時期人們對它抱著嘗試的心理對它進行觀察、應用,一直到熟悉了它的性能,產生穩定的情感(喜歡或厭惡等)。如果時好的產品或是有生命力的新事物,人們就會對它形成第二個心理階段即“趨之若鶩”階段。這時期人們對它抱著喜好的心理對它進行最大可能地應用,這個時期一般也是產品的完善期。第三“習慣”、“冷漠”期。這一時期只有穩定的消費者進行習慣性消費,感情逐漸趨向冷漠。中學德育工作者應該清楚的知道現階段互聯網在青少年心中正處于第二心理階段,所以我們應該抓住這個特點,因勢利導樹立現代德育網絡體系觀。

第二,德育工作方法要有新變化。在當今這個開放的時代,各種觀念、思想不但碰撞,交互更新。對中學生這一不成熟的群體,進行適當的觀念灌輸是必要的。但一味灌輸勢必會適得其反,令人產生反感。特別是現在各種媒體以各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在占有我們的學生,如果我們的教育方式過于簡單,就不可能在一些“華衣化”錯誤觀念面前正確、有效地引導和占領我們的學生。所以,我們應積極探索新手段新方法來推進我們的德育工作,特別是要把網絡等現代化媒體有效地利用起來。如利用網絡的虛擬性,大力開發旨在培養或訓練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網絡游戲和有利于學生良好道德素質養成的社會生活情境模擬的軟件(模擬法庭、模擬社區活動等)。在教學方面,教師更應該破除傳統,以生動活潑的討論、演講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代替沉悶枯燥的“填鴨式”教學,增強課堂吸引力;大力提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風,讓學生們自主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教學上應加強道德養成方法的教育,實現“授魚”向“授漁”的轉變,培養學生養成“內省慎獨”的道德修行法,加強自律。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避免網絡虛擬性帶來的“不在現場不擔責任”的道德危機。

此外,構建校園德育網絡體系,加強校園網的建設,并開辟學校德育的虛擬陣地。實現全國范圍內學校之間、至少在地區范圍內學校之間的德育網絡體系的貫通與一體化,實現資源共享,為學生創造在學校上網的合理機會,這樣可以把學生從社會不適宜的網絡環境中爭取過來,并通過強有力的網絡環境的感染力量實現對學生的道德教育。

學校也應該加強同家長之間的聯系,成立家長學校或建立家長委員會,充分發揮父母作為學生第一任教師具有親情單獨教育的優勢,有針對性對子女進行網絡安全與網絡道德方面的教育。及時提出建議或信息供廣大父母教育子女時參考。如網絡十條安全規則:

第一條:在網上,不要給出能確定身份的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學校名稱、家庭電話號碼、密碼、父母身份、家庭經濟狀況等信息。如需要給出,一定要征詢父母意見或好朋友的意見,沒有他們的同意最好不要公布,如果公布要讓父母或好朋友知道。

第二條:不要自己單獨去與網上認識的朋友會面。如果認為非常有必要會面,則到公共場所,并且要父母或好朋友(年齡較大的朋友)陪同。

第三條:如果遇到帶有臟話、攻擊性、淫穢、威脅、暴力等使你感到不舒服的信件或信息,請不要回答或反駁,但要馬上告訴父母或通知服務商。

第四條:未經過父母的同意,不向網上發送自己的照片。

第五條:記住,任何人在網上都可以匿名或改變性別等。一個給你寫信的"12歲女孩"可能是一個40歲的先生。

第六條:記住,你在網上讀到的任何信息都可能不是真的。

第七條:當你單獨在家時,不要允許網上認識的朋友來訪問你。

第八條:經常與父母溝通,讓父母了解自己在網上的所作所為。如果父母實在對計算機或互聯網不感興趣,也要讓自己的可靠的朋友了解,并能經常交流使用互聯網的經驗。

第九條:控制自己使用網絡的時間。在不影響自己正常生活、學習的情況下使用網絡。最好平時用較少的時間進行網絡通信等,在節假日可集中使用。

第十條:切不可將網絡(或電子游戲)當作一種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受挫的青少年,不能只依靠網絡來緩解壓力或焦慮。應該在成年人或朋友的幫助下,勇敢地面對現實生活。

總之,在網絡日益高速發展的新世紀,學校德育工作一定要把握解決“網絡道德失范”這一工作重點,抓住機遇迅速把德育與網絡結合起來,形成有效的學校德育網絡體系,保持學校德育的有效性,實效性,持久性,為網絡時代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