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道德情感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7 09:42:00
導語:學生道德情感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出現的內心體驗。它是建立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是產生道德信念的基礎,它能夠支配人對事物或行為是采取支持還是反對,是追求還是舍棄,是熱情幫助,還是漠然處之。如果缺乏道德情感,那么道德認識就很難轉變為道德行為。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道德情感是一股無形的動力。小學生又富有情感,往往情感勝過理智,因此,激發道德情感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道德情感從形式上可以分為三類:即想象性的道德情感、直覺的道德情感、倫理性的道德情感。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呢?我認為:
一、運用教材,深挖內涵,產生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課教材蘊含了極其豐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內涵,積極引導學生想象,使之進入情境,從而獲取成功的情感體驗。
1.找準激情點。激情點就是教材中最能調動學生的情緒體驗、引起情感共鳴的關鍵點。在選取激情點時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要根據教學重點選定,二是激情點本身要具有強烈的情感因素。如江西省編三年級(下冊)教材,第九課《團結友愛、助人為樂》中有一個小故事:雷鋒得知小周父親得了重病,悄悄地以小周的名義給小周家寫信、寄錢,小周得知后,感動得不知說什么好。這一事例充分表現了雷鋒不為名,不為利樂于助人的高尚品德,這是課文的重點。同時,小周非常感動,不知說什么好,具有強烈的情感因素,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抓住這一關鍵點,激發學生情感。
2.積極引導,充分想象,進入情境。確定激情點后,要引導學生充分想象,進入情境,要抓住故事中人物情感變化的原理進行剖析,引導學生充分地想象人物的心理狀態,使學生產生情感體驗。如上例,老師就要抓住小周由“樂——愁——感動得不知說什么好”,感情變化的線索進行分析,并啟發學生去想象小周的內心世界。可以讓學生進行如下分析:①小周是個樂觀的小伙子,接到家信后,笑話不說了,家鄉小調不唱了,為什么?因為無錢給身患重病的父親治病,心里非常焦急難受。②雷鋒是怎樣知道小周的父親生病的呢?雷鋒發現小周情緒發生了變化,就主動詢問,小周不說,雷鋒就設法打聽。這說明雷鋒主動關心同志。③雷鋒為什么悄悄給小周家寄錢、寫信?雷鋒把同志的困難看作自己的困難,幫助他人不圖名、不圖利。④小周“感動得不知說什么好”。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狀態?小周內心對雷鋒深深地敬佩和由衷地感謝。經過上述分析,雷鋒的精神深入到學生的心田,通過引導學生想象,使學生獲得了小周的情感體驗,崇敬雷鋒,熱愛雷鋒,學習雷鋒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了,起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情感效應。
二、設置情景,情緒感染,激發直覺情感
直覺道德情感是由某種情景、某種氛圍直接引起的一種情緒體驗,在教學中可通過情景教學、情緒感染,激發學生的直覺情感。
(一)情景教學。所謂情景教學就是通過故事、圖畫、實物、表演等手段設置道德環境,形象直觀地表現某一個道德觀點,說明某一個道理,提出某一個行為要求或喧染某一種氣氛,通過情景還可以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對學生的感觀產生強烈的刺激,常常會激起豐富的直覺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對產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動機將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1.喧染氣氛,造成良好的教學氛圍。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尤其是少年兒童情感的產生與特定的環境和氛圍有著很密切的關系。在充滿歡樂的氣氛中容易產生愉快的感覺,在哀傷的氣氛中容易產生悲痛的感覺。如:在一年級《我愛爸爸、媽媽》這課書教學時,父、母對孩子無私的疼愛,孩子對父母無比的依戀,這種體驗是每一個小朋友都有的。教師根據這一實情,在引入新課時,請一個小朋友獨唱《我的好媽媽》,歌聲使同學們沉浸在一片溫馨的氣氛之中,父、母疼愛照顧自己的許多場面在同學們腦海里浮現。此時愛父母的強烈的情感體驗油然而生了。緊接著老師組織同學討論:“你們愛你們的父母嗎?為什么?”同學們積極舉手發言,激動地敘述著父母是怎么愛自己的,自己非常的愛父母,在這樣一種良好的氛圍中進行教學,使學生產生強烈的直覺情感。
2.理解觀點,產生體驗,達到情理交融。有些道德觀點,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必須借助于情境教學,產生情感體驗,才能理解和掌握它。如:在講授三年級(下冊)第二課書《要有民族自尊心》時,什么是“民族自尊心”?這一概念比較抽象,很難用語言表述清楚。老師通過圖片,介紹亞運村規模宏大,結構新穎,設備先進,這一切受到國際友人的交口稱贊。通過這一情景教學使學生產生國家強盛,受人尊重而感到自豪的體驗,同時學生也理解了民族自尊心的含義。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思想體現在鮮明形象時,兒童才能理解它。”通過情境教學達到了既明理,又激情,情理交融的目的。
(二)情緒感染。情感是有感染性的,也就是說在一定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可以影響別人,使之產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系的情緒。
1.以言激情。語言是表達情感的主要形式,教師以生動、形象、富有真情實感的語言去進行教學,使學生受到感染,產生情感體驗。如:在《建設祖國,人人有責》的教學中,教師滿懷豪情、熱情奔放地介紹祖國建設的巨大成就,大講前輩為祖國的建設無私奉獻、努力奮斗的動人事例。教師的情感通過語言轉移給了學生,學生倍受鼓舞,情緒激昂。又如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教學中,老師首先播放了《十里長街送總理》,錄音機里以低沉、悲痛的語調描述了十里長街的悲壯場面以及首都人民發自內心的深切的哀悼。此時,教室里寂靜肅穆,學生眼含熱淚,沉浸在極其悲傷的氣氛中,學生產生了對無比崇敬的情感體驗,的偉大形象深入到孩子們的心里。
2.以情激情。對于一些有不良行為習慣和消極情緒的學生,教師要以真情與愛心去關心、親近、了解和激勵他們,使他們向老師敞開心扉,與老師進行情感交流,產生情感共鳴。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克服消極情緒,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
三、開展道德評價,深入明理,產生倫理性道德情感
判斷是非,辨析明理是思品課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它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過的道德觀點對人們言行的是非、善惡進行判斷、分析的評價活動。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分清是非,深入明理,還能與自己的情緒體驗聯系起來,從而產生強烈的倫理性道德情感。
1.運用辨析題進行評價,產生榮辱感。一般在課堂教學的鞏固階段,老師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結合學生的認識,生活實際,設計一些辨析題,供教學的反潰、鞏固、深入所用。在組織學生辨析的過程中,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對于正確的言行學生就會更加肯定、贊賞,從內心接受它;對于錯誤的言行,學生就會否定,鄙視而舍棄它。如在進行《誰的心靈美》一課教學后,老師根據本班的實際出了一道辨析題“甲同學把自己一本破了封面的課本悄悄地換了乙同學的一本好課本,乙同學發現后大喊大叫,上課了還不罷休,丙同學立即把自己的新課本遞給乙同學,并說:“別叫,課后再把這件事查清楚。”三個同學誰的心靈美,為什么?通過熱烈討論,大家一致認為:丙同學心靈美,因為丙同學遇事想到別人,想到集體,寧可犧牲個人的利益。甲同學的行為是損人利己,心靈不美;乙同學雖然沒有有意去損害別人,但為了個人的利益,影響大家上課,這種行為也是不美的。大家有了這種認識后,很自然對丙同學會產生敬佩、光榮、羨慕、向往的情感,對甲、乙同學的行為就會產生羞恥和不愉快的情感。
2.組織實踐活動,開展道德評價,產生愛憎分明的情感。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課外、校外組織各種實踐活動,使學生實實在在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真實的道德環境里產生愛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如:某老師根據現代兒童自我意識強,可對他人卻是漠不關心的實際,組織了冷餐會。(要求每一個同學帶一樣食品參加冷餐會)冷餐會上許多同學爭先恐后,只顧自己揀好的吃,不關心他人,有的還發生了爭吵。針對這一情況老師提出了“冷餐會上為什么會爭吵?”這一問題開展道德評價,同學們紛紛發言:“冷餐會上的爭吵是因為一事當前,只考慮自己,不關心別人,同學之間不能謙讓。”通過辨析明理,使搶吃、多吃、爭吵的同學感到羞愧和內疚。過了一段時間,老師又組織了第二次冷餐會。這一次,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互相關心、互相謙讓,友誼溫暖了每一個人的心,大家感到非常的愉快。老師又組織大家進行評價:“第二次冷餐會,為什么大家都感到非常的愉快?”通過討論,大家深深地認識到:關心別人,為他人著想,這是一種高尚的品德,人和人之間,只有互相關心,互相愛護,才能團結友愛,和睦相處。通過這樣的評價活動,可以形成對好人好事的贊揚、向往,對不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進行批評、指責,可以引起學生愛憎分明的情感。
- 上一篇:思想品德課目標教學論文
- 下一篇:內化德育原理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