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論文
時間:2022-05-15 10:47:00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陌生化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論文摘要]“陌生化”本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的一個重要概念,該理論為戲劇、美學、文學等藝術領域所運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講求教學藝術,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以陌生化理論作借鑒,能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帶來新的教學效果,促使教師堅持對教與學進行研究,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講授之道,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并自覺提升思想政治素質。
人才培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學校的德育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兩課”理論學習,還是在專業課學習、社會實踐中都無不強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卻仍然面臨一些問題,一名學生從小學接受教育開始一直到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十多年來不斷強化于心,雖然在內容上不斷地深化,但在根本上并沒有多大差異,諸如遵紀守法、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熱愛人民、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等等,這些內容對于學生來講再熟悉不過了,然而有時又感到宏大、抽象,為了考試窮于應付。在課堂上,教師把思想政治的內容講清楚,學生對著書本、筆記準確、全面地反復背誦最后在考試中取得高分。這樣,形成學生對教師越來越重的依賴心理,他們關注的對象是教師的講解,而思想政治內容本身則是他們被動地接受,學生的創造性、對思想政治的興趣被嚴重壓抑。本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給人以新奇的魅力,不斷地激發人的激情,引導他的人生追求,而傳統的那種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方式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千篇一律的課堂教學模式,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和學生變得越來越沉悶。因此,在教學藝術上,教師不妨借助陌生化的文學理論,把它當成介入思想政治教學的一種手段,使學生能夠滿懷信心地進入思想政治所創設的情境,愉悅地去學習和體會思想政治內容,激發他們對思想政治的真正熱愛。
“陌生化”是20世紀俄國形式主義的一個重要概念,代表人物是什克洛夫斯基。這一理論認為藝術應當陌生化,“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象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藝術是體驗對象構成的一種方式,而對象本身并不重要。”〔1〕這也就是以一種新穎、獨特的信息來引起人們無意識注意的高度集中,不斷打破或修正人們的心理定勢,使人們的感受從遲鈍麻木中驚醒過來,產生去仔細觀察了解的強烈愿望,以一種新奇的眼光,去感受對象的生動性和豐富性。這種“陌生化”理論的提出是有其科學依據的。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司空見慣的東西不能給人新鮮感,熟悉而單調的刺激,容易使人疲勞,分散注意力,可以使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產生排斥的心理反應,處于一種麻木狀態,在慣性思維中失去了對事物的感知。相反,陌生而新奇的東西容易引起注意,激發人感知的興趣。這一理論為文學、美學、廣告、戲劇等其它藝術領域所運用。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講求教學藝術,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適當地利用陌生化效應,通過創新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施,讓學生在注意和期待的心理驅動下,激發學生求知欲、探索欲,主動地思考、探究,不斷產生新的感悟,從而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教學情境陌生化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正是那一扇從外部世界進入到人的心靈之中的東西所要通過的大門。”〔2〕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營造出一種既與教學內容相吻合,又不同于日常教學的陌生化的教學情境,就能迅速喚起學生的注意,從而打開通向學生心靈的那扇大門,使學生進入理想的思想境界。如在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第六章“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第一節時,在講述內容之前,通過多媒體播放記錄片《南京夢魘》再結合幻燈片做的圖片、數據,真實的畫面、詳實的數據所展示的血腥的殺戮,殘酷的暴行,給全體學生以震撼。此時教室里氣氛凝重,教師神情莊重嚴肅,全體學生的情緒立刻被感染。有的學生悲痛的淚水奪眶而出,有的學生義憤填膺。這樣一種通過陌生化營造的教學情境,通過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相吻合,改變傳統的那種“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根教鞭一杯水”的教學老樣子,使學生的情思很快穿越時空進入到歷史的境界之中,體會到中國近代以來人民所遭受到的創傷與痛苦,從而產生堅強的歷史使命感,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與要求。當然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景要使用得當。在教學中有的教師幻燈片一張接一張地翻,內容從頭念到尾,“請看大屏幕”成為口頭禪,這樣時間久了學生也會疲憊、反感。教學情景的陌生化就是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新奇點、興奮點,并將注意焦點集中到內容的學習上來。
二、教學內容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中談到,對于熟悉的事物,我們的感覺趨于麻木,“當感知變成習慣性的動作時,它就是機械的了。”〔3〕教學中常會遇到這樣的尷尬場面:教師在講臺上大道理講得口若懸河、諄諄告誡直至口干舌燥,學生聽起來“說的無非就是那點事”、“講的無非就是那點理”,昏昏欲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師不顧學生的心理狀態,不善于從教學內容中挖掘新奇點。比如,在《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講授中,學生對于這些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理論內涵等基本內容,從書本上、從電視新聞上以及各種途徑的政治學習,早已知道大概了,如果教師僅是老調重彈,照本宣科,學生疲倦甚至厭煩也就在所難免。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就要盡量避免這種感知的機械性,擺脫習以為常的自動化,賦予內容的新奇點,把熟悉的內容講陌生。如有的教師講授“鄧小平理論”時,并沒有像大多數那樣簡單地從講述我國現代歷史社會以來的背景開始作為理論內容的鋪墊,而是以鄧小平個人的生平開始,通過鄧小平政治經歷的“三落三起”來作為理論的引子,通過鄧小平的個人傳記引導學生對理論的把握。同學們興致勃勃地發現:鄧小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個人的形象是鮮活的,對鄧小平理論的把握也就具有親切感。這樣在教學內容中挖掘新奇點,也就使教學內容具有了陌生化的效果。
三、教學方法陌生化
陌生化理論強調,“日常生活中的和周圍的事物、人物,在我們的眼里是很自然的,因為我們對它已習以為常,對它們陌生化就意味著把它們放到一定距離之外。”〔4〕學生對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比較熟悉的,千人一法的教法,只能令學生疲憊、生厭,而通過不斷更新教法,才能有效激發學生進行新的探求活動,保持與發展旺盛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學時根據所制定的教學目的對教學內容進行創造性的設計,也就是使教學方法具有陌生化的特點,使已有的教學方法對學生變得陌生,學生與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距離感,就會因為陌生而產生興趣,集中注意力,從而有助于對內容的學習和把握。例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上編第一章如何看待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時,教師可以先從反面入手,針對社會、網絡上的一些觀點如認為侵略有功、侵略有理或認為殖民侵略開啟中國現代化等觀點讓學生先開展討論,教師然后通過大量事實進行批駁,最后從理論上闡明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造成的深重災難和危害,指出中國近代落伍的原因正是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經過啟發誘導,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又比如在講解《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從以前歷史學習中對國民黨的認識談起,最后再從課本上的內容進行總結。這樣在教學中也就產生了陌生化的效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教學語言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認為,陌生化“是重新喚醒人的感受力,激發人對周圍世界的興趣,豐富和更新人對各種人和事物的感受的方法……帶著驚奇的眼光和詩意的感受去和世界萬物對話,于是原來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東西便變得異乎尋常,新穎突出,從而引起人的新奇感。”〔5〕如果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對話了無新意或是毫無波瀾的平庸單調的用語,教師一言堂,自然也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政治思想熱情。作為一名優秀的思想政治教師,還必須具有駕馭語言的高超技能,使教學語言具有一定的藝術性、感染力,能夠以飽滿的政治激情去講授,從而影響每一個學生。學生大都有這樣一個深切的感受,對那種滔滔不絕、喋喋不休、平鋪直敘、嚴肅的政治說教已經聽得多了,時間長了就會厭煩。相反,如果教師在每次講授時都充滿飽滿的政治激情,或者引經據典、妙語連珠,富有激情和號召力,就往往會使學生被這種政治激情所感染,受到極強的鼓動與震撼,對學生的心靈也有一種強大的沖擊力。因此,在不妨礙正常語言交際功能實現的前提下,適當地提倡教學語言的陌生化還是很有必要的。如我們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適時的運用大量的書面語言,不僅不影響交流,反而會產生陌生化的效果。這種方法比較適合一些文質兼美的極具感染力的政治演講文章。如在講授新民主主義開端時,對于爆發時的場景,教師可以激情澎湃地朗誦當時《北京學界全體宣言》,宣言不長,只有180字,特別是最后幾句“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中國存亡,就在此一舉了!今與全國同胞立兩個信條道: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起來呀!”宣言寫得大氣磅礴,教師讀得極富號召力,學生聽得激情澎湃,仿佛重新回到了那個動蕩與希望、啟蒙與救亡并存的年代。學生通過觸摸和感知這些陌生化的政治宣言,教學的實效性立刻就顯現出來了。
五、結語
陌生化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帶來新的啟示,但它也只是一種手段而已,凡是能大膽創新并賦予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以創造性、新鮮感的,無疑都是符合陌生化標準的。它決不是為了陌生而陌生,而是在教學中換一個角度,用另一種方式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教師在運用陌生化效應教學時必須要把握好度,運用得合理,要善于調控學生的心態,使學生能夠從教學陌生化魅力中激發學習欲望,形成一種思想政治培養的基本思維,進而能夠自覺地運用這種方式,實現能力的獲得和道德情操的提升。同時,教師必須堅持對教與學進行研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把對理論本質的體會、理解和精神傳授給學生,喚醒學生內心,讓學生從課堂上培養的思想政治理想信仰和崇高目標能夠伴隨他今后的人生。這也正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創新要達到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朱立元.西方文藝理論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45.
〔2〕〔俄〕烏申斯基.烏申斯基教育文選〔M〕.鄭文樾,編選,張佩珍,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G〕//費多益.創造的“模板”.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10.
〔3〕拉曼·塞爾登.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M〕.劉象愚,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290.
〔4〕范方俊.陌生化的旅程:從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萊希特〔J〕.中國比較文學,1998,(4).
〔5〕段建軍,西方文論選讀〔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3:201.
- 上一篇:學校德育缺失分析論文
- 下一篇:稅收研究事業發展交流材料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