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德育和教育方法論文

時間:2022-07-08 04:01:00

導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德育和教育方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德育和教育方法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古代德育中國古代德育方法

論文摘要: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國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及特點,旨在對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鑒的思想資源和方武方法。

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道德教育的民族。在中國封建社會,自漢朝以后.儒家學說。成為國家正統(tǒng),道德教育不但成為提高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首要途徑,而且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德育思想的特點

中國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觀念在堯舜時期就已經存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長發(fā)展起來的,而封建社會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的社會形態(tài).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農經濟和異常集中的專制統(tǒng)治為主要特色的。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不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獨到的特色.而且與它相適應的傳統(tǒng)德育思想也表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特色。中國古代傳統(tǒng)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點:

(一)內圣外王.修身為本

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思想歷來十分強調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過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啟發(fā)個體的內在道德自覺,督導個體不斷進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煉.從而成為一個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認為“修己以敬”是成為君子的第一步。所謂“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以誠敬之心來進行自身道德的修煉.只有以誠敬之心進行道德修養(yǎng),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夠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顏回身居陋巷,身無長物.日常賴以果腹者,惟簞食瓢飲而已,人皆憂戚難安無法忍受.而顏回卻怡然不改其樂;有人問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說非樂貧而樂道也。孔子曾再三贊嘆他道:“賢哉回也,賢哉回也”。“內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謂“內圣”就是內以修養(yǎng)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賢人格;所謂“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勛,從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經典著作《大學》詳細闡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為本”的德育綱領和步驟。如“格物”是道德教育的起點,“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說道德修養(yǎng)必須從“格物、知致”,即認識道德規(guī)范開始,由認識道德規(guī)范逐步轉化為形成道德信念.即“誠意、正心”.才能最終達到約束自身行為,即修身的目的。無論是從個體身心發(fā)展.還是從德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看,這種觀點都是符合個體道德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同樣。《大學》中提到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通過“修身”來達到的。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十分強調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說,強調道德教育的自律,既是我們民族優(yōu)良的德育傳統(tǒng).又符合德育發(fā)展之規(guī)律。

(二)知行結合,以行為本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德育觀強調知與行的有機結合,即強調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的有機結合,提倡以行為本。子日:“納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也就是說道德修養(yǎng)不能僅僅停留在言辭上.必須與實際行為相結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即是對知行關系形象而生動的表達。王守仁曾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更是強調了知行統(tǒng)一的重要性。王陽明也認為“滿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途徑只有一個——“躬行實踐”。

(三)立足當前,胸懷大志

《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說.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國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要想提高道德修養(yǎng),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內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誠實,首先要獲得豐富的知識;而要獲得豐富的知識,在于窮究事物的原理。這里就提出了《大學》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有立志做一番大事業(yè)的雄心壯志。孔子的學生子夏說:“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孔子明確提出官員要“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這在孟子的論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體現(xiàn):“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誠然。要實現(xiàn)以上的道德理想,就應該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如果一個人連“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談論治理國家呢?因此,我們的道德教育必須啟發(fā)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德之心,胸懷天下的道德理想.從而達到“內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豐富和深刻的內容.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教育方法更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并對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啟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國傳統(tǒng)德育的主要內容,目的是弘揚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之精華,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和寶貴的精神文化食糧。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關于道德結構的思想

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雖然沒有關于品德心理結構成分的系統(tǒng)闡述,但是其中卻蘊含著極著豐富的品德心理結構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強調道德認識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憂”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樂的人,強調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認識是指人們對社會中的道德關系以及這種道德關系的原則、規(guī)范、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在培養(yǎng)品德的過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認識。道德情感是指人們心理上對某種道德義務在認識基礎上所產生的愛憎、好惡態(tài)度。孔子又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意思是說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愛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見仁德中含有“愛”和“恨”兩種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們對某種道德義務有發(fā)自內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以及“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均強調道德信念對道德行為的導向作用。后來的儒家學者提出的“志存高遠。自強不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已成為激勵華夏兒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xiàn)出來的對他人與社會有道德意義的活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視道德實踐的作用和道德行為的激勵。孔子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說,一個人的道德意識.不能轉變?yōu)榈赖滦袨椤2荒苒`履自己的道德諾言.這是一種可恥;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種不道德。“君子欲納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說.品德高尚的人言語慎重遲鈍.行動卻敏捷干練.強調了道德行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視道德行為的持續(xù)性。他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意思是說.一個人時時刻刻都要堅守仁德規(guī)范,甚至連吃一頓飯的工夫也不違背仁德;一個人處處事事都要實行仁德,甚至在“流離痛苦“的時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說,即使遭遇不幸變動、困難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堅持道德操守。

(二)關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許多道德教育方法。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閃耀著生命的光彩。概括起來,這些道德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1.啟發(fā)誘導法

孔子說:“不憤不言,不悱不發(fā),舉~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憤”、“悱”的時機來進行啟發(fā)。啟發(fā)誘導的一個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循循善誘”。孔子的得意門生顏淵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這樣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要逐漸形成道德認識.培養(yǎng)道德情感。堅定道德信念,并付諸道德實踐,從而養(yǎng)成道德習慣。

2.因材施教法

對不同的個體.先哲們很善于運用表揚和批評的手段對其進行示同方式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論語》中。孔子這樣表揚顏淵道:“回也好學”,“回也不愚”“賢哉.回也”;而對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驕傲自大.很容易輕舉妄動,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評的方式教導他。

3.以身作則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僅重視“言教”。更重視“身教”。他在長期的德育實踐中,以身垂范,時時處處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學生們示范,以自己真誠坦蕩的人格魅力熏染學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問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據儒家的道德觀點.德育的最終目的是開啟善的心靈和德性。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通過心靈的道德修養(yǎng)。“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謂德。得為心得.則修亦修之于心。”在具體方法上,古代學者先后提出了諸如寡欲法、喚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恥感法、慎獨法、誠敬存心法和返璞歸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們通過修心育德達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評法

在中國古代具有豐富的心理考評方法。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線.進行品德考評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孔子評價“孝道”的基本標準是:“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盡管這一標準在當代看來。顯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從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道德標準來看。依然是一種具有實踐價值的考評方法。概括的說.中國傳統(tǒng)品德考評的方法主要有談話法、觀察法和自我評價法。

三、結論

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德育思想蘊含著許多至今仍然很有價值的觀點和方法.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精神中值得驕傲的一部分。雖然現(xiàn)代社會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古代封建社會,但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德育思想仍是我們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寶貴思想資源繼續(xù)發(fā)掘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優(yōu)秀的德育思想和方法,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今后應長期堅持之探討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