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建議
時間:2022-04-12 10:01:38
導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改革與創新研究,其著眼點在于構建師生之間有效交流的內容體系,在完整而系統地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開發和充實教學內容,以不斷地提升教學內容的含金量。
關鍵詞:西藏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
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一門著重培養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與法律意識的課程,對于大學生正確認識“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實際問題”,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樣化、生活科技化、社會世俗化、交往虛擬化以及家庭環境多樣化的背景下,90后大學生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加之西藏高校中少數民族學生占大多數,他們在知識結構、認知水平、思維方式等方面與漢族同學有很大差別。因此,如何結合西藏高校大學生的特點豐富教材內容,以適應不同的學生群體的需要,是切實提高此門課程教學效果的最基本前提,也是思政課最終能否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理想效果的關鍵。
一、將透視著時代特征的社會熱點問題融入課堂教學
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大大增多,他們普遍關心社會上發生的各種熱點問題,表現出強烈的社會參與意識。但是,由于其思想不成熟,缺少科學的思維方法,加上某些媒體的誤導致使不少學生陷入欲求甚解而不得的盲目和苦惱中。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要把國內外發生的各種社會熱點問題,尤其是近幾年來達賴集團借由西方反華勢力蓄意制造分裂國家的一些事端,有機地融進課堂教學之中,并借由分析社會熱點來闡明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從理論和實踐層面給予科學的闡釋,還原客觀事實的真相,使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理性判斷,從而幫助大學生在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面前分清是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如以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肆虐全球這一熱點問題為例,通過引導學生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來認識危機產生的根源和實質,引導學生樹立始終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理想信念。此外,根據學生的思想特點,可以通過開展新聞評述、信息交流等方式,鼓勵學生針對某一問題提出不同的分析思路和解決方案,鼓勵學生把課本所學理論用于分析、解決社會熱點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他們的思維模式更加適應于現實社會的變化和發展。這樣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多元化思潮和多樣化的熱點問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正確的導向。
二、將經典案例、經典影視融入課堂教學
案例教學本質上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即可以提高學生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保證了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感染力。案例教學最根本的要求在于通過案例資源的開發應用,引導、激勵、幫助學生介入案例場景并積極參與討論或研究,在發現學習的過程中接受教育并實現教學目標。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除了使用傳統的講授法之外,還應將經典案例、經典影視融入課堂教學,選擇“能夠說明、證明這門課程所涉及到的理論、原理、觀點以及制度、方針、政策科學性和理性,增進學生對這門課程內容的認可接受和理解的例子”,或者是“能夠反映大學生思想成長過程中主要矛盾、并能夠引起大學生思想情感共鳴的典型案例。”尤其是帶有西藏特色的能夠引起藏族大學生共鳴的案例或影視經典。例如,在講授愛國主義這一內容時,可以穿插播放一些歷史上西藏人民反帝國主義侵略的相關影視資料。在整個案例教學中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要保證所選擇案例的時代性和典型性,其次在案例教學過程中保證教師的主導性。教師選擇幾個典型案例進行課堂講解,傳授案例分析、討論技能,其間可適當引導學生參與討論,以期培養學生案例學習技能,通過案例深化理論,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待學生逐漸適應后,教師可將教學模式調整為:教師提出課前自學要求,提供案例材料,提出較復雜的問題,然后在課堂上由學生展開自由討論,為了防止冷場,教師也可請學生代表發言,最后由教師總結案例討論情況,并歸納總結,形成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理論體系。
三、將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融入課堂教學
中華民族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內容豐富、自成體系而又獨具特色的思想道德內容,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提供了非常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正如指出,“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離不開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例如,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崇尚“仁愛”的原則,主張“仁者愛人”強調要“推己及人”,關心他人。孔子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認為:“家相愛,交相利”。對于今天的大學生處理個人身心、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修身養性、交友處事、仁愛孝悌等許多方面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中國人的傳統人格養成形成了深遠的影響。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努力尋找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點,尤其要將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觀教育、道德教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為了避免將道德教育淪為空洞說教的德育,必須將蘊含了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經典名篇融入課堂,安排一定的課時指導學生閱讀經典文本。非學無以明識,非學無以充德,“知”是道德教育的起點,道德知識把握與個體道德品行發展之間有非常密切關系。針對教學內容主可以選擇《論語》、《顏氏家訓》、《薩迦格言》、《史記》等這些經典著作的部分篇章作為教學內容的補充。
四、將社會實踐的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
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參加社會實踐,結合社會實踐開展教學,例如有組織的社會學習考察活動、社會調研、公益活動、社會會兼職等。一個人的素質與能力是在實踐中鍛煉和提高的,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社會即學校”。實際上就是強調學校理論教育要與社會實踐結合。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不同程度地與現實相脫節的情況,教師由于缺乏社會實踐經歷,難以獲取開闊的視野以及廣博的社會知識,這樣在教學中無法用事實說話,回避現實存在的矛盾,使得理論空洞缺乏說服力,無法給予學生滿意的答案。要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途徑就是教師主動融入社會環境,接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通過實踐把社會環境與思政教育銜接起來,縮短理論與現實之間的距離。馬克思指出了環境對人行為、思想的制約性,認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這句話指出了人們的思想及行為無法脫離具體的社會歷史環境,有怎樣的社會環境,就有怎樣的思想道德意識。因此,思政教師參與社會實踐,通過直面社會現實,考察調研導致學生思想困惑的社會原因,進而在教學中針對性地化解大學生思想的謎團,引導大學生認同主流價值和社會意識形態,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預期的教育目標,從而為社會實踐服務于思想理論課教學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最后,教師參與社會實踐后,應及時將最初感性的認識,根據課程內容和要求加以匯總整理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之后建立社會實踐成果資料庫并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開展對內容進行不斷的完善補充,為思政教育教學提供鮮活的素材,更好地服務于思政教育教學的需要。
作者:楊文仙 郝甜 陳影 單位:西藏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
- 上一篇: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分析及對策
- 下一篇:電子商務專業學生教學論文5篇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