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交往發展與青年道德教育論文

時間:2022-01-01 10:06:42

導語:網絡交往發展與青年道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交往發展與青年道德教育論文

1道德教育要建立與青年相適應的話語系統

道德教育是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交往中實現的,離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交往,就無法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政治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價值觀水平,知識水平,工作和生活環境,擔當的社會角色等是不同的,因此他們分屬不同的話語系統。特別注意的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交往在青年中不斷普及,青年群體交往的話語系統越來越向網絡化方向發展,并越來越形成自身獨有的特點。道德教育中,教育的對象多是青年,而教育者多數比被教育者年長,而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話語系統的差別會越來越大,克服跨話語系統交往的障礙,成為有效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環。斯考倫夫婦認為,成功的跨文化職業交際有賴于(與交際對象比較)較多的共享知識,以及盡可能完全地加入到這種話語系統中。斯考倫夫婦的理論同樣適用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跨話語的交往。對于教育者來說,要想在道德教育活動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須與被教育者有良好的交往,盡可能多地和受教育者有共享的知識,以盡可能多地進入被教育者的話語系統中。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者言語行為必須滿足四個基本的有效性要求,才能取得道德的共識:對客觀事態陳述必須滿足真實性的要求;規范調節的行為者之間的關系必須滿足正當性要求;主體性的表達必須滿足真誠性要求,言語行為表達的語言形式本身必須滿足可理解性要求。筆者認為,如果教育者的言語行為能符合以上的要求,那么就能與被教育者建立良好的交往,便能盡可能多地進入到被教育者的話語系統中。

2道德教育要建立互動的教育模式

在網絡的互動式交流中,人們可以即時傳遞聲音、文字、圖像,每個受眾可以自由地接受信息和發送信息,從而成為信息的接受者和發送者,網絡互動交往中人與人的關系是平等的,每一個參與者絕不是單純的主體或客體,而是相互主體性的交往者,每個參與網絡交往的人都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主張,任何人都不能壓制。網絡交往這種平等性、自由性和開放性使經常參與網絡交往的人比其他人有強烈的自我主張,成為“一個堅持己見積極為自己的主張辯護的世代”,他們比較喜歡在聊天室中與大家討論問題,而非與長輩討論,他們對權威缺乏理性的尊敬,他們較非經常參與網絡交往的人更具有批判精神,他們接受什么,信服什么,反對什么,并不是看對方的地位和權力,而是看真理掌握在誰的手中,他們喜歡用手中握有的工具“去質疑挑戰觀眾、眾人、陳述,乃至于任何事情。在網絡這樣一個有自由平等的交往環境中,面對這樣一群有強烈自我主張的青年人,如果有人居高臨下,以權威自居,企圖把自己的主張和思想強加到另一個人身上,是會遭到其他人的唾棄的。在網絡交往中,交往者只能以平等的態度,尊重他人,把他人也看作與自己有同等地位的交往主體,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與他人進行互動式的對話,這樣的交往才能得以進行的,交往者的認識水平也才能在這種互動的影響中得以提高。哈貝馬斯認為只有那些能滿足參與和可能參與實踐話語的主體一致同意的規范才是有效的。道德規范的證明是通過社會成員相互合作的共同努力實現的,它必須能夠得到主體間的認可。道德的分歧通過實踐話語的論證來解決,在這里沒有權威的壓迫,意識形態的欺騙,道德規范的說服力來自證據的力量。他認為通過語言的相互理解,溝通對上述有效性要求的認識,以達到非強制的共識,是交往行為的基礎。他指出,理想的話語環境必須滿足:(1)參與論證者之間的對稱條件,任何人都具有不可剝奪的反駁他人的權利;(2)如果需要的話,時間上是敞開的,也就是說沒有行為的外在壓力;(3)空間上是開放的,論證者潛在地包括所有有交往能力的主體。歸根到底,話語的合理性力量來源于以言行事本身的效果,既不是外在權力的強制,也不是意識形態的欺騙。哈貝馬斯列出的這些條件是高度理想性的,它們不可能在任何現實的論證中得到完全滿足,但現實的狀況可以向理想的狀況接近。網絡交往不同主體間的分歧是通過無壓力的交往溝通形成共識來解決,因此,網絡交往的話語環境較現實社會的話語環境更接近哈貝馬斯的交往的理想話語環境,在網絡交往中更易于讓人們形成道德共識。網絡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媒體,它改變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唐•泰普斯科特指出,“新的數字媒體創造出一種學習文化,讓學習者享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更好的互動與聯系。學生們不再只聆聽某教授一再重復事實與理論,而可以討論和學習,老師也是其中的一個參與者,他們以自己的經驗來論述?!眰鹘y的道德教育是單向的,是一種演繹式和獨白式的教育。在現代社會里,隨著網絡交往的日益廣泛,青年的自主意識和道德判斷能力以及批判精神在增強。在這樣的環境下,傳統的道德教育模式必須改變,應變過去演繹式、獨白式的教育為與學生平等對話,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動的教育模式,以增強青年道德教育效果。

3道德教育要增強專家隊伍的作用

當代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抡J為:話語是知識的載體和工具。話語的作用就是使人實際上不能在話語之外進行思想。話語與權力(指支配力和控制力)之間存在著復雜多樣的關系,權力控制與“知識”在本質上是分不開的。任何知識學科的發展與改進只是提高了規勸或規范的水平。換言之,任何時期的“知識型”同時就是權力語言。在當代社會中,互聯網技術對知識與權力的關系有著深刻的影響。在網絡化的今天,知識與信息的發展不斷地強化著知識話語的權力。而這種被互聯網強化的知識話語權力,正日益成為21世紀的主流話語權力。道德教育是通過教育者的話語的作用,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話語之內進行思想。傳統德育中,教育者因為地位角色的原因,比較多擁有獲取信息的“特權”,因而掌握較多的話語的權力,而受教育者接觸信息極其有限,因此,受教育者比較崇拜教育者,容易接受教育者傳遞的信息,并在教育者的話語之內思想。互聯網的開放性、交互性、信息的豐富性等的特點,改變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格局,使受教育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和知識成為可能。隨著受教育者掌握信息和知識的能力的增加,必然會導致受教育者的邊緣權力的增長,這種增長最終將會削弱教育者的“主流話語”。教育者若想強化主流話語,掌握話語的權力,就要不斷增長知識,成為教育的專家。英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吉登斯認為:現代社會的兩個系統信任分別是專家系統的信任和貨幣系統的信任。所謂專家系統,按吉登斯的說法,就是由技術成就和專業隊伍所組成的體系。他認為:融專業知識于其中的這些體系以連續不斷的方式影響著我們行動的方方面面。對于專家系統,與其說是信賴專家,還不如說是信賴他們所使用的專門知識的可靠性。鄭也夫認為,科學決定了專家系統的性質,因為科學獲得了大眾的信任,所以在科學上學有所長的人士是值得信任的??茖W、學歷、同行評議,三位一體,構成了專家系統的信任基礎。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能否得到受教育者的信任,對教育的效果有直接影響。由于網絡交往的發展,受教育者接收的信息和知識日益豐富呈現多元化,在這些豐富而又多元化的信息和知識面前,受教育者接受何種信息和知識,很大程度取決于對這種信息和知識的信任。在網絡交往這樣一種脫域機制下,何種信息和知識是可值得信任,很大程度又取決這種知識和信息是否來自專家系統。在封閉年代,我們的道德教育多是憑經驗,由于他們掌握較多法定的權力以及來自上級的信息,而且信息在時空上多是比較一致的,因此,在受教育者中威信是比較高的,容易得到信任。在現代的開放社會,僅靠經驗和法定的權力來開展道德教育已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作為道德教育的工作者,只有下苦功夫去學習實踐、研究提高,使自己成為道德教育所涉及的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的專家,才能使道德教育保持先進性和成效性。

4道德教育應發揮青年的自我教育能力

傳統德育模式把學生作為控制對象實施教育,它過于強調教育者的控制作用,學生只能言聽計從。這種德育模式忽視學生的自主性,學生處于一種被動狀態,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在現代社會,隨著環境的開放,特別是隨著網絡交往的發展,傳統的以教育者為主的教育模式已越來越失去往日的效力,而自我教育在現代道德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網絡交往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認識。在網絡交往中,交往者的個人特質完全是由自己親手塑造的,在網絡上,先是建立個人特質,如姓名或復雜的化身,最后成為帶有完整人格的具體人物,這個過程為交往者充分建立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提供了無限可能性。在網絡交往中,交往者可以按自己的愿望,扮演各種社會角色。交往者在體驗這些角色過程中,常常面臨角色沖突,這些沖突反映到其思想中,便會促使思想內部發生分裂,分化成自我教育的主客體。從而為個體自己認識自己提供了前提。網絡交往普遍性及匿名性使交往者能夠大量地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也可以聽到來自他人對自己的真實的態度和評價。從而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評價以及自我教育的水平。自我教育的實現需要受教育者有較強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這是因為在自我教育活動中,受教育者的地位由客體變為主體,教育對象不論是接受一種思想觀念,還是確立一種理想信念,都要通過自己的內心體驗,經過自己獨立的思考、分析、比較、選擇,并在強烈的自我同化欲基礎上去完成。網絡交往提高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能使受教育者主體意識的內在積極性充分發揮。在網絡交往中,交往者有了更大的學習自由和空間。在網絡環境下,教育環境和課程的設計是由教育者和學習者共同設計,或者由學習者自己設計的。學習者要自己動手學,綜合自己所理解的,而這個理解通常是基于親身試驗和內心的體驗,學習者不是主要接受指導者傳授已同化的知識,而是由學習者自己重新創造知識。唐•泰普斯科特指出:網絡中的學習是一種互動式的學習,這種學習從以老師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習者為中心,從吸收內容到學習如何探索、如何學習,老師從傳播者轉變到協助者的角色。由此可見,在網上交往中,受教育者有很強的主體意識并處于主體地位,而對于有著很強的主體意識并處于主體地位的教育對象來說,自我教育是最適合的教育形式。

5結語

綜上所述,網絡交往增強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識,提高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隨著網絡交往越來越普及,自我教育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道德教育要適應網絡環境下的教育形勢的轉變,更多地發揮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唯其如此,道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羅鎮忠單位:廣州中山大學法學院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