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數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7 05:22: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課程數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從數學本淺談學數學課程變動
摘要:數學以嚴密的演繹思維、邏輯推理為手段的研究方式充分發揮了人的心智功能;同時由數學的經驗性和實踐性衍生出來的數學應用性的廣泛性直接決定了其應用價值。課程設置注重學生學習個別化,課程設置趨于綜合化,課程設置的理念趨于統一化,是當前國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數學本質;數學課程改革
對數學本質的理解和認識,直接影響和制約著數學課程與教學的進展。一方面,數學以嚴密的演繹思維、邏輯推理為手段的研究方式充分發揮了人的心智功能;另一方面,由數學的經驗性和實踐性衍生出來的數學具有廣泛應用性。當前國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的趨勢是:課程設置注重學生學習的個別化,學科間的聯系使得課程設置趨于綜合化,課程設置的理念趨于統一化。數學課程改革需要從數學的本質特征出發,在經驗與理性、形式與實質、人與社會之間尋求動態平衡。
一、數學的本質
對于事物的本質,人們通常會認為是最需要弄清的事實,也是最基本的。但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不易澄清的。對于數學本質的理解更是如此。數學家、數學哲學家對數學本質的認識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這也就體現在課程改革中,數學歷來是各界人士,其中包括數學(教育)界內部爭議最大的一門學科。究其根由,一方面是數學重要,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另一方面是各行各業對數學需求的層次不盡相同,而更核心的問題則是人們對數學的理解和認識上的差異。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數學只是用紙和筆所做的符號游戲。人們對數學教學的認識就是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題。數學活動只是高度的抽象思維活動。有些人甚至認為:“一個孤獨的人借助卓越的柏拉圖式的智力資源,在黑屋子里也能搞數學。”確實,數學與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有很大的差別,數學不需要大量的實驗設備,所需要的主要是“思想實驗”。但是決不能說數學研究完全是在頭腦里進行的。
數學課程標準數學論文
我國數學教育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上教師“重灌輸式講授,輕探究式教學”;重有限知識的“學會”,輕無限知識的“會學”,教師習慣通過大量練習來讓學生學習數學,這是我國數學教學的基本特征。這顯然是一個被動的接受知識、強化儲存的過程,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也就缺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國家教育部2003年4月頒布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是高中數學課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對概念、結論和技能的記憶、模仿和接受,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都應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僅涉及具體的學習方法、策略等,還應包括其學習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應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要轉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可以從培養學生“閱讀”、“質疑”、“探究”、“實踐”和“反思”五方面人手。
一、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一提到閱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讀文學著作,其實學習數學同樣需要閱讀,但對于很多學生而言,“上學讀書”已被“上學聽講”所取代。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是將教材中的內容“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學生聽,對學生的“讀書”卻有所忽視。從長遠看,一個人不可能終身依靠教師,教師“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終身學習是時代的發展對我們每一個人提出的要求。因此,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基本前提是要學會閱讀自學。
首先是學會閱讀教材。數學教科書的每一章節,就是一篇邏輯嚴謹的說明文。教師可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并回答問題。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可以嘗試讓學生對課本進行獨立閱讀、思考、完成作業,進而對課本進行質疑、重組、超越,教師只充當點撥、修正的角色。
比如,在學習“邏輯聯結詞”這節內容時,我要求學生先讀書。這一節分四部分內容:命題、邏輯聯結詞、復合命題和復合命題的判斷。我分別請同學來講解、討論和總結。學生通過認真讀書,認識了教材中有關的數學術語,理解領會了數學語言(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表語言),促進了數學語言的內化。在此基礎上,我還進一步鼓勵學生歸納總結數學思想方法、前后內容的邏輯關系,并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挖掘內涵。教科書中提到自動控制中有“與門電路”和“或門電路”,有學生提出應該存在“非門電路”。我鼓勵學生大膽設計這三個電路,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在設計的過程中,學生對“或”、“且”、“非”的理解更深了一層。
除了教材之外,可供學生閱讀的數學書籍其實很多。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我結合新教材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推薦了大量數學史料書籍、數學名人傳、數學期刊雜志、世界名題與趣題的簡易讀本等,供學生課外閱讀。這些書籍凝聚了眾多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及數學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心血,是值得每一個人用心去閱讀的。對于學生而言,要完全理解這些內容是不現實的,但讀書的樂趣、良好數學修養的形成、正確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治學方法、尊重客觀事實的態度及獨立思考的習慣等,往往都蘊涵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知識的增加,隨著閱歷的豐富,學生會逐漸體會到其中的豐富內涵,這將讓學生感到數學不再“面目可憎”,從而愿學、樂學,會學,并受益終生。
數學建模課程數學思維研究
【摘要】在學習高中數學時,我們要學會運用數學思維,作為現階段的高中生而言,用數學思維去思考、解決數學問題,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們應該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培養自己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數學建模能力,使自己具備發現、分析以及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文章分析數學建模在高中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及作用,指出數學建模過程中數學思維的應用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數學建模;數學思維;學習探討;
運用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數學在許多方面的運用體現了其重要性。數學思維的培養,是為學習數學打基礎,同樣數學思維可以運用在其它方面來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大多數人只是注重了數學知識的掌握,很少有人思考數學知識點的因果關系,沒有深層次的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在數學學習中對知識模型的建立,不僅需要精準的計算能力,更需要充分運用數學思維,構建數學模型,合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數學模型的建立,不僅能培養我們的創新能力,而且還能快速解決我們學習過程中的數學問題。現階段,作為一名高中生,學習數學不僅是為了升學考試,更重要的是要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注重學習過程。
一、數學建模在高中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
建立數學模型為了用新思維解決實際數學問題,合理利用數學語言,搭建數學模型。數學建模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建立立體思維,讓我們對數學有一種新的認知,不再是局限于數學計算。在對實際問題分析中,運用數學語言及方式,明確指出問題中的變量及參數,通過對問題的分析,運用數學規律,建立數學關系式,并通過計算從而得出結果。建立數學模型是將數學翻譯成普通語言,不僅在數學領域運用,數學知識的運用貫穿于很多學科領域,例如:經濟學、管理學、信息技術學等,很多領域的問題都可以數學化,通過數學方法來解決問題。作為一名高中生來說,學習數學不僅是思想觀念的轉變,更重要的是思維創新,我們要注重培養自己的數學意識,提升數學素養,學會運用數學思維,要明白數學思維能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二、數學建模在高中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數學標準課程研制問題
文[l]提出了"關于我國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的初步設想"(以下簡稱《設想》)之后,引起數學教育界各方人士的關注,對此問題的研究也日漸成為熱點。經各方努力,《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已于2000年3月份問世,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研制工作也已啟動。從l999年7月開始的這段時間,筆者曾多次參加過關于標準研制的有關會議,接觸到從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到一線中小學數學教師對此工作的種種觀點,深感研制的過程確如文[1]所希望的"應成為數學教育思想大討論的過程",這樣一個過程為世紀之交的中國數學教育改革灌注了活力,經歷其中,深受啟發,以下就幾個方面問題作一探討。
1關于課程標準研制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
在討論中,不少觀點的爭論實際上都可上溯到這個層面上來,它涉及到為什么要制定標準?以什么制定標準?所制定標準需要體現的核心思想或觀念是什么?這些問題實際上關系到標準研制的基礎,也是需要在研制過程中不斷深入研討以形成共識的。
1.1應首先以時代性要求作為標準研制的依據
作為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一項重要工作,當然應該從更廣闊的時代背景出發,反映出數學課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變化和應達到的目標,誠為G.豪森在《數學課程發展》一書中所指出的:應該將數學課程發展放在歷史的,以及更普遍的社今的、教育的背景中去加以考察。"從這一角度出發,至少如以下幾個方面是應該考慮的:
(1)未來社會發展的新特征(如社會的信息化、數字化、學習化)對教育及數學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淺談數學課程的設計
數學課程問題一直是數學教學改革的中心問題,也是數學教育科學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從1958年以來筆者參加了多次數學課程設計、教材編寫、實驗研究,從三十余年的實踐中形成了關于數學課程發展規律的一些認識。影響、制約、決定數學課程發展的因素主要是三個方面:社會、政治、經濟方面的需求,數學發展和教育發展的需求。數學課程的發展決定于這三個方面需求的和諧統一,本文基于《中學數學實驗教材》(以下簡稱《實驗教材》)的實驗著重探討這三者如何和諧統一推動數學課程的發展。
一、我國社會發展對數學課程的要求
促進數學課程發展的眾多動力中,沒有比社會發展這一動力更大的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主要包括: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和政治方面的要求。我國社會發展對數學課程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目的性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經濟建服務。這就要求數學課程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即要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培養各級人才奠定基礎,為提高廣大勞動者的素質做出貢獻。當今社會正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在信息社會里多數人將從事信息管理和生產工作;社會財富增加要更多地依靠知識;知識更新、技術進步周期和人的職業壽命都在日益縮短,要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必須把勞動者的素質、才能提到極重要的位置,而且要使他們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二)實用性
數學課改課程論文
素質教育揭示了教育的起點,指出了教育的終點,規定了教育的內容,確認了教育的整體性,是當今深入開展教育整體改革的必然歸屬,1995年第2—3期《教育導刊》彭得照“中小學素質培養目標的理論依據和基本要素”一文提出人的個體素質結構中的主要要素為7種素質,它們是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科學素質、道德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和交往素質。其中的科學素質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學習方法,必要的知識、技能結構,一定的智能基礎,積極的創造精神(能力)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教會科學知識不如培養科學素質。數學科學由于它的靈活性,為聰明學生所不以為然;又由于它的綜合性,又為中下學生所畏難。
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教學改革必然涉及兩個方面:教學觀念的改變與教學策略的革新。本文結合自己教學實際談談對教學改革的理解。
一、改進師生關系,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中的主體。
在傳統教學中教學溝通的形式是制度化了的形式:以教師為中心、以講臺為中心。教與學的關系不是教師與學生的平等關系,而是指導與被指導、命令與服從的關系,這種關系滲透著教師的權威,即在教學形態里教師是權威的代言人,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新《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新標準揭示出了教學活動的本質是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學活動的教與學不僅形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一對一的關系,也形成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的關系、學生與學生群體之間的關系等多重的網狀關系,而教學就是在這種網狀關系中進行的。現實的教學分析表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是交互主體性的伙伴關系,教學過程既不是單純的學生,也不是單純的教師。教師和學生是教或學的中心人物。怎樣改進師生之間的關系以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呢?
第一要注重同學生的交往。教學中應有互動、協調的師生關系。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教學,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的主體,都具有獨立人格價值,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建立和表達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徑是交往。如果師生人際關系中普遍存在著教師中心主義和管理主義,將嚴重剝奪學生的自主權,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摧殘學生的自信心,由此將導致學生對教師的怨恨和抵觸情緒,師生關系將經常處于沖突和對立之中。改變師生關系因此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視。通過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讓學生體會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個性的張顯;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一種分享理解。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的轉換。
第二在教學中要改進評價方法,使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都有所提高,學習更有自信心。《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對教學的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
數學課程策劃
新的學期剛剛開始,為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學素質,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緊緊圍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個中心,即以“學生為本,以校為本”的教育思想,具體計劃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點:
本學期所教班級
科目:數學班級:七年級(1)班七年級(6)班
教學內容安排:完成本期教學任務。使兩班數學成績有一定的提高。
一、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提高個人的理論素養
1.認真學習教學大綱和有關數學課程等材料。
數學學習與數學課程改革論文
數學本身具有的應用價值、文化價值和智力價值,確立了它在學校課程中總是占據重要地位。數學學習已成為中小學學生人人面對的一項重要活動。因此,認識數學學習、數學課程的內涵及彼此的關系,顯得極為重要。
一、數學學習
人類的數學學習活動,從最初的結繩記數等自然經驗的積累,演變成以班級授課形式為主的學校數學教育,已有數千年歷史。然而,關于數學學習的基本理論的研究,諸如數學學習的實質是什么?數學學習有何特點?學生在其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哪些心理規律?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因素分析等等,并沒有形成一種共識,亟待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一)數學學習的實質
數學學習的實質,牽涉到兩個更為重要的問題:一是數學學習的對象——數學的本質是什么?二是數學學習作為一類學習活動——學習的實質是什么?前一個問題,是數學哲學的元問題,有著許多不同觀點。如“純數學的對象是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①,“數學研究現實世界和人類經驗各方面的各種形式模型的構造”②,“數學是研究廣義的量(即模式結構形式)的學科”③等等。對數學本質的不同認識,形成了各種數學哲學流派,由于所持哲學立場各異,各派沒有形成共識的跡象。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人們看到盡管數學強調嚴密,但只是一種相對真理,大部分內容僅僅滿足了邏輯合理性,與現實真理性有很大距離。
學習的本質問題,則是各種學習理論分野的焦點,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桑代克、華生、斯金納等為代表的行為主義(或聯想主義)學習理論和以格式塔、托爾曼、布魯納等為代表的認知學習理論。在行為派看來,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習者通過經典性條件反射或者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形成而獲得經驗的過程,即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在認知派看來,學習過程不是簡單地在強化條件下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而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認知結構的過程,即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內部加工過程。隨著兩大學派的爭論和研究的深入,任何一派都無法涵蓋對方,都無法解釋一切學習。因此,西方心理學界又出現了折中主義的學習理論,將學習分為包括簡單的聯結學習與復雜的認知學習的若干層級,調和兩大學派,試圖說明學習的全部涵義。如加涅最初將學習分為三類聯結學習(信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學習)和五類認知學習(言語聯想、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學習、問題解決)。后來他又修改為一類聯結學習(連鎖學習)和五類認知學習(辨別學習、具體概念學習、抽象概念學習、規則學習、高級規則學習)。折中主義學習理論吸收了兩大學派的合理成分,但在學習本質的研究上,并沒有實質性進展。
數學學習與數學課程改革探討
數學本身具有的應用價值、文化價值和智力價值,確立了它在學校課程中總是占據重要地位。數學學習已成為中小學學生人人面對的一項重要活動。因此,認識數學學習、數學課程的內涵及彼此的關系,顯得極為重要。
一、數學學習
人類的數學學習活動,從最初的結繩記數等自然經驗的積累,演變成以班級授課形式為主的學校數學教育,已有數千年歷史。然而,關于數學學習的基本理論的研究,諸如數學學習的實質是什么?數學學習有何特點?學生在其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哪些心理規律?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因素分析等等,并沒有形成一種共識,亟待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一)數學學習的實質
數學學習的實質,牽涉到兩個更為重要的問題:一是數學學習的對象——數學的本質是什么?二是數學學習作為一類學習活動——學習的實質是什么?前一個問題,是數學哲學的元問題,有著許多不同觀點。如“純數學的對象是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①,“數學研究現實世界和人類經驗各方面的各種形式模型的構造”②,“數學是研究廣義的量(即模式結構形式)的學科”③等等。對數學本質的不同認識,形成了各種數學哲學流派,由于所持哲學立場各異,各派沒有形成共識的跡象。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人們看到盡管數學強調嚴密,但只是一種相對真理,大部分內容僅僅滿足了邏輯合理性,與現實真理性有很大距離。
學習的本質問題,則是各種學習理論分野的焦點,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桑代克、華生、斯金納等為代表的行為主義(或聯想主義)學習理論和以格式塔、托爾曼、布魯納等為代表的認知學習理論。在行為派看來,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習者通過經典性條件反射或者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形成而獲得經驗的過程,即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在認知派看來,學習過程不是簡單地在強化條件下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而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認知結構的過程,即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內部加工過程。隨著兩大學派的爭論和研究的深入,任何一派都無法涵蓋對方,都無法解釋一切學習。因此,西方心理學界又出現了折中主義的學習理論,將學習分為包括簡單的聯結學習與復雜的認知學習的若干層級,調和兩大學派,試圖說明學習的全部涵義。如加涅最初將學習分為三類聯結學習(信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學習)和五類認知學習(言語聯想、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學習、問題解決)。后來他又修改為一類聯結學習(連鎖學習)和五類認知學習(辨別學習、具體概念學習、抽象概念學習、規則學習、高級規則學習)。折中主義學習理論吸收了兩大學派的合理成分,但在學習本質的研究上,并沒有實質性進展。
數學建模課程融入本科數學教育的探討
摘要:針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實際,本文探討了將數學建模課程融入應用型本科數學教育,闡述了數學建模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學的現狀,最后說明了融入數學建模課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數學建模;應用型本科;大學生;數學教育
1數學建模教育在應用型本科教育和師資隊伍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1可完善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首先,從高校教學層面看,數學建模自身實踐性與應用性的優勢是與生俱來的。而通過數學建模在教學中的研究與運用,尋求在現實高校課程教學尤其是數學教學中數學學習的新方法、新思路,開啟基礎學科教學新模式。其次,從高校培養層面看,在研究中借助數學建模在物理、生物、經濟等數學經典案例來實現日常生活的滲透,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建模方式和解題方法,真正使研究一箭多雕。既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能力,又全面提高思維能力,且鍛煉了實踐動手能力的目的。最后,從高校人才發展戰略看,通過對基于數學建模活動平臺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在高校人才培養改革方面提出相關政策和建議。
1.2數學建模教育能促進應用型本科教育目標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