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白芝姑“蕎年節”

時間:2022-10-17 02:37:00

導語:中國傳統節日:白芝姑“蕎年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傳統節日:白芝姑“蕎年節”

在云南省永仁縣的深山野嶺中,有個叫白芝姑的高寒彝族村寨。每年農歷四月第一個屬龍日,當地彝族百姓都要舉行盛大的活動,俗稱“蕎年節”。

白芝姑屬永仁縣猛虎鄉么苴地村委會,地處金沙江畔彝山腹地。

也許是由于遷徙路線或時間的不同,白芝姑彝族分成了不同的支系,節日習俗也各具特色。“蕎年節”即為楚雄境內直苴、么苴地、白芝姑、薄片乍、阿里地、涼山箐一帶彝族獨特的節日之一。

“蕎年節”是當地彝族群眾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節日這天早晨,伴著第一聲老公雞的啼鳴,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俚頗長老敲響第一聲清脆的銅鼓聲,告訴人們“蕎年節”已經到來,節日活動即將開始。此時,穿著節日盛裝的村民們陸續從各個寨子集中到舉行節日活動的場地上,然后根據節日活動內容,各自忙碌著。婦女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準備祭祀用的祭品和節日飲食,青壯年則做好接蕎種的準備工作,未婚青年乘此機會盡情歌舞、談情說愛。活動通宵達旦,場面熱鬧非凡。

活動開始,第一項內容是接“蕎神”。大家在銅鼓手的帶領下,踏著鼓點,順序走到蕎麥地里,繞地一圈,開始叫蕎種。此時正是收獲蕎麥的季節,叫蕎種就是要蕎種不要再依戀田野,請蕎種隨蕎麥一同回到家家戶戶的糧倉里,和山里人一同幸福地生活,到來年播種時節再回到山野中去。

接蕎種儀式結束后,每人在附近折一枝綠樹枝帶回家,喻示附著在樹枝上的蕎種已隨自己回來了。綠樹枝帶回家后,要將其插在樓海底上,待第二年開春播種時,再送回到地里。

接下來是舞蹈表演。寨子中央的場壩上,只見頭戴面具、身穿長褂、手持木棍的十幾個裝束奇特的彝家漢子,以放在場壩中央的一張八仙桌為中心,圍成一個大大的圓圈,邊跳邊唱邊表演各種樣式的舞蹈動作。據說,在遠古時期,一場大火把彝族人的所有房屋、糧食燒了個精光,當時不要說有口糧食吃,就是連糧種也顆粒不剩,人們在饑餓和痛苦中苦苦掙扎。后來不知是誰在一個倒扣的碗底下發現了幾粒幸存的蕎種,人們把蕎種播在山坡地上,頂著烈日到很遠的山腳挑水澆灌,白天黑夜輪流守護,精心管理,就這樣一直到了來年的四五月,蕎麥終于開花結籽,彝族祖先靠這幾粒蕎種生存并繁衍了后代。這就是彝族蕎年節的來歷。為了使后人永遠記住這段痛苦的農耕歷史,每年的蕎年節,彝族人都要進行這些舞蹈表演,以示不忘昨天的艱難。

人們在做完各種活動后,便相約在一起對歌、跳竹竿舞、跳葫蘆笙舞。長者則圍坐在場子中央的八仙桌旁,飲酒敘事、對歌。

“蕎年節”實際上是農業祭祀性節日,它實際上表達了彝族人的一種自然崇拜,這是農業民族一種期望豐產豐收的共同心態的外露。

白芝姑“蕎年節”習俗,一直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