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分析教案

時間:2022-03-09 10:00:00

導語:政治教育分析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治教育分析教案

應當肯定,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在深化教學改革等方面作了不少探索,總結出許多好的經驗。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目前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仍存在不少中學政治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手段陳舊落后,如教學目標不全,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教師以填鴨式的滿堂灌代替啟發式教學,教學方法簡單劃一;教師照本宣科,教學枯燥無味,理論與實際脫節;教學手段陳舊呆板,以一支粉筆、一本教材應付一堂課等。面對知識高速更新、科技迅猛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種傳統落后的教學思想和課堂教學模式,已經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時展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很不適應。據聯合國教科組織預測,“21世紀是創新教育的世紀。”總書記也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可見,實施創新教育是時代的呼喚,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主題。這就亟待我們的學校教育向培養創新型人才轉軌,重視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那么,初中的政治課教學應如何適應時代的需要呢?

一、創新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課堂教學改革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重點。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注入式”、“填鴨式”、“滿堂灌”,而導學式、參與式、討論式、啟發式等新的教學方法與模式,擺正了“教”與“學”的關系,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的作用在于“導”。它以前學法指導為聯結點,引導、啟迪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強調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比學習知識的結論更為重要,即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為培養其創新能力奠定基礎,具體的做法是:

第一,變“理性”到“感性”為“感性”到“理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往往因問題而產生,而政治課教學中容易激起學生思維興趣的,往往是對事實材料、社會現實情況的分析。例如,教材正文間隙有不少小字材料、插圖、表格等,教師都可以擬出思考問題,讓學生進行一番討論總結,由此而得出的結論,不僅易于鞏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識記、理解和運用,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趣味性,而且更易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比如在講“資本主義民主制度”這一框題時,可以分兩部分出示教材中的材料,一部分是關于資本主義民主進步性的材料,并設計這樣的問題:材料反映了資本主義民主的何種特性?如何理解?很顯然,學生可以看出:資本主義民主與封建專制相比具有很大的歷史進步性。別一部分是關于資本主義民主歷史局限性的三則(選舉制、議會制、政黨制)材料,問:這分別反映了資本主義民主的哪些特性?學生自然通過材料,分別看出資本主義社會選舉制度、議會制度、政黨制度的階級局限性。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對“資本主義民主”這一部分的理論知識進行學習就水到渠成了,教師無須再費多少口舌講解,學生也學得主動,理解得深刻。

第二、變機械直接的提問為靈活有效的提問。

在課堂教學中,應避免機械的直接的提問。所謂機械的提問,也就是用一些問答題的形式提問,無其他題型運用;所謂直接的提問,就是提出的問題沒有多少的廣度和深度,學生很容易直截了當地回答出來,顯然這些提問都不能較好地滿足我們教學目標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使我們的提問更藝術呢?其一,提問的題型要靈活多樣,可以有填空、選擇、判斷、簡答、辨析、材料分析題等。這樣不僅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去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其二,要提高提問的效益。即設計的提問對考查學生學習情況具有效性。例如,要考查學生對“生產關系三個方面的關系”這一知識的掌握程度,如果你這樣問:生產關系三個方面是什么關系?那么這個題目對你要考查的目標是無效的。如果讓學生換個角度思考:請你運用生產關系三個方面的關系來分析說明資本主義私有制是資產階級剝削工人階級的基礎。如此提問,情形將大不一樣。其三,提問要注意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已學知識的識記鞏固,也能讓學生整體感知知識點。比如,在學習“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進步”這一內容時,可引導學生回憶: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是歷史的巨大進步,為什么?引導學生思考:要判斷一個社會制度代替另一個社會制度進步與否必須以什么為標準?再讓學生思考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否是歷史的進步,這不僅鞏固了舊知識,容易整理出答案,而且使學生對判斷一種社會變革進步與否的知識點有了整體感知,提高了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深度。

第三,變“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教學為整體教學。在政治課教學中,有不少的老師仍然注重一章一節的教學,學生對單個知識點也掌握得較好,但綜合起來就不知所措。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對教師來說,必須做到“細讀全書,精鉆章節”。在新學期伊始,首先要通曉全書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這樣既有利于整體教學,又有利于知識之間的綜合比較,避免斷章取義,割裂知識點間的聯系。在此基礎上,要理清框與框之間的聯系,歸納大小知識點,對知識點進行分析歸類,從而掌握重點,摸準難點,理清知識線索。這樣才能有的放矢,課堂教學才能改變過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水平。

第四,變給學生“金子”為教會學生“點金術”。“未來文盲不是不識字的,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21世紀是一個知識激增的世紀,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和創新才能有立足之地的世紀,因此,政治課教學在進行道德教育、知識傳授的同時,必須教會學生學習,即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學生一車獵物,不如給學生一桿獵槍”。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夯實基礎。那么怎樣教會學生學習呢?所謂會學,有人將之歸為會讀、會疑、會寫、會憶、會用。會讀,就是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課后鞏固,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會問,就是鼓勵學生勤學好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寫,就是培養學生巧記筆記和整理筆記的習慣,提高從不同渠道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會憶,就是在識記的基礎上,逐步學會“咀嚼、反饋、消化”六個字的記憶術,將學過的知識加以理解、聯系、概括和綜合;會用,就是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聯系社會熱點,主動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處理問題的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精神。

二、培養創新思維,是培養學生會創造的核心。

在教學中,要注意結合政治課教學內容,深挖細研,巧設疑問,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開動腦筋,鼓勵其標新立異。

第一,設疑啟發是培養創新思維的關鍵。思源于疑,有疑問,才有思維,才有創新。所謂設疑啟發,就是要求教師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科學地、有針對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問,鼓勵學生消除心理壓力,各抒己見、積極辯論、敢于質疑。通過設疑啟發,才能使學生從原有認識結構中產生矛盾,激發思維欲望,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設疑要針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設疑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更要注意理論與實際的聯系。

第二,鼓勵學生培養敢于懷疑,敢于批判的思維能力。信息社會給予人們更多的自主性,當代中學生接受知識途徑的增多必然會引發思維的活躍及多層次。在教學過程中,政治教師要鼓勵學生要有敢于懷疑和質疑前人的勇氣。“無中生有”、“異想天開”、“胡思亂想”,不唯書,不唯師,不唯上,不迷信,不盲從,不滿足現成的方法和答案。

簡而言之,旁征博引,培養創新思維的深刻性;鼓勵質疑,培養創新思維的獨立性;畫龍點睛,培養創新思維的敏捷性;由淺入深,培養創新思維的邏輯性。

三、使用創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面對信息激增、科技迅猛發展的新世紀,傳統的粉筆教學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而緊跟時代步伐,加大課堂的科技比重和信息含量,增強時代特色是教學手段改革的當務之急。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已直接影響學習本身,學生信息來源不再以相對固定的課本與教師為主,而開始直接面對現實問題,直接尋找、檢索并收集與學習目標相關的信息和資源。課堂教學中的學生不是被動接受教育,而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引導學生

通過互聯網、報刊、文獻、電視傳媒,收集、整理運用資料,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注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總之,任何先進的觀念要轉變成現實,都離不開一定技術手段的支持。創新學習是一種先進的教育觀念,它的實現也離不開一定的技術手段,多媒體、互聯網等先進的信息傳輸技術,能使創新學習的觀念更快、更好的實現,已開啟了創新學習的一扇大門。

四、突破應試框架,實行“雙開”考試。

為了突出創新精神和時代精神,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加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教育部于2000年3月發出政治科中考改革指導意見后,全國許多省市的中考紛紛進行重大的改革,在中考中紛紛實行開卷或半開卷的形式。這無疑是思想政治課的一次大解放。在閉卷考試的形式下,考試考條條,學生背條條。為了達到考核和選拔的要求,學生只能硬著頭皮把課文中遠離學生實際的“繁、難、偏、舊”的概念和原理記下來、背下來。應試模式的教育實際就是“答”題水平高低的教育。評分的“采點”性,使創新的、獨特的、與眾不同的觀點由于與標準答案不符就不會得到好的分數而受到了冷落。

當今的中學生思想比較活躍,思維敏捷,求知欲強,他們以自己的眼光觀察社會,了解社會關心社會。而我們以前的考核、評分方法遠遠脫離他們的興趣、特點和真實水平。不可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維天地,平時學生流露出活躍的獨創思維也往往受阻或被壓抑。而目前施行“雙開考試”卻不同,開放性試題的答題可以不拘一格,沒有固定、僵化的標準答案,貴在言之有理。比如,學生對某一個問題論述時,在利用課本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闡述分析的基礎上,還可以充分發揮自己想象的空間。特別對學生在開放性試卷考核中有獨創性見解還予以加分的獎勵制度,這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特別是實行開卷考試,由于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考核,試題大多在教材中找不到現成的答案,而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具備較強的審題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綜合運用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等。這就迫使學生改變過去的不良學習方法和習慣,更注重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促使他們平時關心身邊的小事和國內外大事,收集與教材有關的資料,擴大視野。沒有現成答案的束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改變舊知識,探索新知識;改造舊事物,創造新事物,提供了機會和領域。

馬克思曾經說過:“創新思想就像一顆種子,它是人的生命迸發出的最鮮活的、最靈性的火花,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傳播知識的種子,而是在于啟迪喚醒學生的創造精神,使得這顆種子發芽、成長。”因此,政治課教學只有善于“變中求進”,才能為學生更好地播種培養這顆“創造種子”,取得更高、更優的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