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政治哲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6 13:05: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近代政治哲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近代政治哲學

政治哲學近代轉向與啟示

1馬基雅維利政治哲學的理想實踐

馬基雅維利的政治哲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施特勞斯稱他是獨樹一幟的政治哲學家、是現代政治哲學的奠基人。我們從上文的論述中可以體會到馬基雅維利的政治哲學絕不同于古典政治哲學,同時由于它所處的特殊社會轉型時代,他也不同于他之后的近代政治哲學。他的政治哲學在政治哲學史上是一個分界點,下面我們可以通過分析他對權力、宗教和愛國主義的考量,來深刻的體會和理解他的政治哲學。1.1政治權力。在馬基雅維利看來,國家政治權力的主要功能就是保證自由,保證自由國家的強大,以此來不斷激發公民對于國家的熱愛之情,從而讓公民樹立對國家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政治權力是馬基雅維利政治哲學中最重要的主題,他從意大利當時的社會現實出發探究政治權力的行使,也就是如馬基雅維利將政治與道德分離,從政治角度來對待政治權力,政治權利本身不受道德的制約,不接受道德的評判。這也就表達出馬基雅維利對政治權力的見解,政治目決定政治權力運用。在《君主論》最后表達的愛國主義情感,馬基雅維利說說的權力是從人的欲望出發的,權力的目的是控制他人的欲望,限制他人隨意支配和奴役他人的欲望。意大利四分五裂的現實,讓馬基雅維利意識到必須用絕對的權力控制住人們的欲望。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馬基雅維利認為君主權力是極端重要的,君主的權力在于控制人的欲望,在于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秩序。行使好政治權力使公民獲得最好的世俗生活。古希臘賢者們推崇賢人政治,他們把權力與善連接在一起,用道德來評價權力,權力最終指向的是人的至善境界。1.2宗教權力。在上文對馬基雅維利政治哲學的論述中,我們大體可以理解政治權力的運用是他的政治哲學實踐核心。因此,我們可以大體推測出他對宗教權力的理解也不會偏離于政治權力,宗教權力應該是政治權力的一種工具。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論李維》中對宗教的論述頗多,羅馬人通過宗教對共和國公民和軍隊發揮的作用。而在意大利教皇對意大利各邦實行的是分而治之的政策,教會并沒有在意大利實現維護穩定和統一的作用,相反加劇了意大利的分裂和混亂。從這一點我們也不難理解,意大利各城邦都還受制于宗教權力,世俗權力并沒有完全獨立。因此,在馬基雅維利看來,宗教權力是可以存在的,但是世俗權力應該和宗教權力分離,如此一來意大利各城邦才可以發揮出宗教對于國家和社會的促進作用。1.3愛國主義。不談論馬基雅維利的政治動機和欲求,我們發現馬基雅維利對于祖國的熱愛是難以企及的。愛國就是一種美德,公民的自由是以國家為前提的,國家滅亡之后公民也難保證自由。作為公民對國家的特殊情感,應該不斷強化。在《君主論》最后一部分的那段關于愛國主義的描述中,愛國主義就是要采用極端的方式實現民族解放。馬基雅維利指出最嚴重的奴役就是臣服于一個國家,愛國主義最高的表現就是為國家奉獻出自己的生命。

2馬基雅維利政治哲學轉向的影響及當代啟示

馬基雅維利對于近代以來的政治哲學影響巨大,眾多的大思想家都對他的政治哲學思想作了相關的反思和總結。在馬基雅維利以后政治不再從屬于道德,筆者認為這是馬基雅維利政治哲學最大的影響。馬基雅維利把政治與道德分離開來,給政治注入了新的活力,這就使得近代以來的政治哲學思想變的異彩紛呈。在面對不穩定的狀態時,人們不應該遵守德行的制約,而是應該按照實際目的生活。面對意大利得四分五裂,馬基雅維利認為君主為了實現統一可以運用一切手段,他認為政治目的證明手段的正當性,政治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論證,它本身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合法性依據。馬基雅維利對于社會現實的認知,讓他意識到政治絕對不是建構在道德基礎上的,而是應該以人性惡為前提。因此,馬基雅維利的政治哲學是走向現實,是在世俗生活的基礎上的,因此他的政治哲學更加深刻。政治與道德分離之后,政治獲得獨立,不再被道德評價。馬基雅維利之后的大思想家有很多,在此筆者從馬克思的思想與之做簡單對比分析。馬基雅維利政治哲學是從現實生活、從人性出發的,而馬克思則從經濟活動出發,認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馬克思從經濟活動出發論述政治的,這樣政治就擺脫了道德,而經濟活動遵守法律的制約也實現了與道德的斷開。市場與政府是存在邊界的,政府與社會也是有邊界的。今天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政治哲學方面建構中國學術話語體系,道德和政治的關系也就構成了中國特色政治哲學的首要問題。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一切都應該從社會關系出發。那我國政治哲學首要問題中的首要環節就是要建構世俗生活,沒有現實的物質生活保障,后面的一切都無從談起。我們當前必須在以下幾點做出努力:第一,在經濟領域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市場經濟不斷完善,逐步健全經濟制度,有效的消除經濟發展中資本與權力勾兌所獲得的畸形財富。第二,通過市場和政府兩種手段不斷加大對新技術的研發創新和應用,促進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將蛋糕不斷做大。第三,健全法律體系,給予公民法律上規定的基本權利,切實保障公民行使合法權利。第四,不斷加強對政府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力度,切實落實政府加強社會管理為人民服務的職責。筆者認為唯有如此,我國的人民生活水平才會不斷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哲學才會有更好的研究和發展空間。

作者:岳嵩 單位: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查看全文

馬克思哲學與西方哲學論文

內容提要:在西方哲學問題的歷史邏輯中,不僅存在著從近代的認識論哲學向語言哲學的轉向,同時還發生著從近代的“解釋哲學”(認識論哲學)向“歷史”(哲學)的轉向。應該說馬克思哲學引領了后一個哲學轉向。馬克思哲學對哲學的消解和對現實歷史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使哲學從“解釋”走進了“歷史”。哲學在“歷史”中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批判的性格,當代西方哲學的批判性就是哲學的這種轉向給予的。當代西方哲學中的“經濟政治批判”、“社會批判”、“文化批判”都是這種轉向的邏輯在歷史中的延伸。

關鍵詞:哲學轉向歷史馬克思哲學西方哲學

在我國哲學界對西方哲學歷史的研究中,關于從古代本體論到近代的“認識論轉向”,從近代的認識論到現代的“語言學轉向”,似已成為把握西方哲學問題發展邏輯線索的共識。我認為,在近代哲學向現代哲學的轉型中,僅以“語言學轉向”還不足以把握從近代到現代西方哲學問題的發展脈絡,并且易于以“學院派的正統哲學”遮蔽哲學本應具有的生命意識。實際上,西方哲學問題及哲學的發問方式在從“認識論”向“語言學轉向”的同時,還發生了更重要的另一哲學轉向,這就是由馬克思哲學為始端的從近代的“解釋”(認識論)向“歷史(學)”的轉向[①]。確立這樣的認識,對重新看待西方哲學的歷史和走向,對修正我們既有的哲學觀,對確立馬克思哲學在哲學發展史中的地位[②],對把握當代西方哲學的思維特質都會有積極的意義。本文試從哲學問題的歷史與邏輯演化的視閾,以歷史解釋學的方法,試對這個論題做出合乎人們接受習慣的說明,以確立這種判斷的合理性。

一、哲學發問方式及問題在西方近代哲學中的轉型及邏輯

學界似已經達成共識的所謂西方哲學歷史有一個從“古代本體論”到“近代認識論”的轉向,和從“近代認識論”到“現代語言學”的轉向,實際指的是哲學主題的轉向,也就是哲學發問方式的轉向。在這些哲學發問方式與哲學主題的轉換中,形成了西方哲學的歷史邏輯。所以,我們只能循著哲學歷史的這種邏輯去尋找哲學主題向“歷史”轉向的歷史理由。

我們之所以從哲學問題的演化邏輯中尋找哲學向“歷史”轉向的歷史理由,是基于這樣的敘述前提和原則:1、歷史進化的原則。確信哲學問題在歷史中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2、哲學問題有自身獨立的運演邏輯的原則,這種邏輯體現為哲學問題在哲學的發問方式的轉型中形成自己的歷史。3、語言作為存在方式對哲學問題有限制作用的原則,亦即西方哲學的問題難以超越西語式的敘述方式而形成某種話語系統。我們在這些原則底線內來看西方近代哲學問題的歷史演化。哲學問題的轉向也不能超越這些原則來思考。

查看全文

馬克思的形而上學批判研究論文

摘要:近代法哲學從本質上來說是法的形而上學。馬克思的法哲學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開始,始終著力于對近代法的形而上學的批判。在顛覆近代法的形而上學的過程中,建構了在“感性活動”原則基礎上社會存在理論。研究馬克思法哲學批判理論從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近代法哲學;馬克思;形而上學批判;社會存在論

近代法哲學從本質上來說是法的形而上學。因為近代法哲學都以私有財產為既定的前提,從未批判和否定這個前提。離開法的現實基礎,在現實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關系之外抽象地探討法權問題,從而陷入法的形而上學。馬克思的法哲學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直到《哥達綱領批判》始終著力于對近代法的形而上學的批判。在顛覆近代法的形而上學的過程中,建構了在“感性活動”原則基礎上社會存在理論。

一、馬克思對法的形而上學一般哲學批判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是馬克思對近代法的形而上學進行批判的第一部著作。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的法哲學,得出了市民社會決定法和國家,而不是法和國家決定市民社會,市民社會是法和政治國家的基礎;法和政治國家的本質必須從“本質的矛盾”即“市民社會自身的矛盾”[1]來說明。也就是說,法的形而上學的秘密和實質必須在市民社會本身的自我分裂中才能得到解釋和說明,對法的形而上學的批判也必須在市民社會中,在現實的矛盾中才能得到落實。馬克思《德法年鑒》時期的法哲學批判,就是這方面工作的繼續和展開。

《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對法的形而上學進行了進一步的批判。他不僅得出了不是國家和法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和法的結論,而且在對市民社會進行初步哲學分析的基礎上,看到了政治解放及其所確立的法、人權的局限性,進而找到了無產階級作為克服市民社會的異化狀態,克服人權與公民權的對立狀態,實現人類解放的承擔者。馬克思在這一時期還是在一般的法哲學批判范圍內進行的,但畢竟是他所實現的對法的形而上學的第一次清算,并且為以后在社會存在理論意義上對法的形而上學基礎的顛覆確定了基本的方向。尤其是馬克思通過這個時期的法哲學批判,得出了“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2]的結論,為馬克思進一步批判法的形而上學指明了方向。

查看全文

馬克思法的形而上學批判探析論文

近代法哲學從本質上來說是法的形而上學。因為近代法哲學都以私有財產為既定的前提,從未批判和否定這個前提。離開法的現實基礎,在現實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關系之外抽象地探討法權問題,從而陷入法的形而上學。馬克思的法哲學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直到《哥達綱領批判》始終著力于對近代法的形而上學的批判。在顛覆近代法的形而上學的過程中,建構了在“感性活動”原則基礎上社會存在理論。

一、馬克思對法的形而上學一般哲學批判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是馬克思對近代法的形而上學進行批判的第一部著作。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的法哲學,得出了市民社會決定法和國家,而不是法和國家決定市民社會,市民社會是法和政治國家的基礎;法和政治國家的本質必須從“本質的矛盾”即“市民社會自身的矛盾”[1]來說明。也就是說,法的形而上學的秘密和實質必須在市民社會本身的自我分裂中才能得到解釋和說明,對法的形而上學的批判也必須在市民社會中,在現實的矛盾中才能得到落實。馬克思《德法年鑒》時期的法哲學批判,就是這方面工作的繼續和展開。

《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對法的形而上學進行了進一步的批判。他不僅得出了不是國家和法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和法的結論,而且在對市民社會進行初步哲學分析的基礎上,看到了政治解放及其所確立的法、人權的局限性,進而找到了無產階級作為克服市民社會的異化狀態,克服人權與公民權的對立狀態,實現人類解放的承擔者。馬克思在這一時期還是在一般的法哲學批判范圍內進行的,但畢竟是他所實現的對法的形而上學的第一次清算,并且為以后在社會存在理論意義上對法的形而上學基礎的顛覆確定了基本的方向。尤其是馬克思通過這個時期的法哲學批判,得出了“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2]的結論,為馬克思進一步批判法的形而上學指明了方向。

二、馬克思對法的形而上學批判的深化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從相互聯系的三個層面闡明了自己對現代法權的辯證態度,即從異化勞動揭示了私有財產和現代法權的本質;從“法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3]的觀點揭示了現代法權的起源和發展規律;從共產主義的立足點闡明了現代法權的辯證意義。馬克思此時的眾多表達還是抽象的,并且仍未從總體上擺脫費爾巴哈的影響。但是,馬克思畢竟開始了對市民社會的政治經濟學解剖,開始了對法的形而上學基礎和現代法權之本質的深層次批判,基本方向更加正確了。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區別

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繼承了費爾巴哈哲學體系中的唯物主義和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辯證法,是以現實和實踐為出發點去解決人類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并注意到現實世界的唯物主義。不能簡單地把現代西方哲學是對近代西方哲學的發展和繼承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近代西方哲學的改革創新看作是相同的,應正確的面對它們之間的異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現代西方哲學;差別;聯系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中黑格爾哲學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內核,創立了新的哲學派系。所謂合理內核,即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辯證法,所謂基本內核,即費爾巴哈哲學體系中的唯物主義。馬克思將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結合起來,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并且將其發展到了歷史層面,創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實踐的、現實的,它揭示了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追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且馬克思主義具有階級性,是為了廣大的無產階級和人民而服務的哲學。(二)現代西方哲學?,F代西方哲學產生于十九世紀中后期,也是對當時西方各個流行的哲學派系的總稱?,F代西方哲學一般指由黑格爾之后的所有哲學體系,派別眾多、與科學技術以及人文聯系重大。由于當時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第三次數學危機、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發展,導致思想觀念發生了劇烈的改變,并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也出現不同的危機,經濟危機頻繁發生、社會矛盾加劇、政治分化、人口生活壓力增大、資源迅速流失、道德淪喪等等問題?,F代西方哲學也是對近代西方哲學的繼承,由于近代西方哲學所理解的理性片面化,脫離了現實和實踐的關系,并且遠遠的脫離了現實和人,因此產生出現代西方哲學。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的共同之處

(一)時代背景與歷史起源。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一樣,都于十九世紀中期誕生,在這個時期,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歷了產業革命,也就是第一次科技革命,整個社會的生產能力得到很大發展,在歐洲的各個國家里,資產階級變成了社會的統治階級,并且其地位也已經鞏固。由于資本主義在歐洲各個國家的發展也日趨成熟,因此社會層面的基本矛盾也就逐漸的日趨明顯起來,經濟危機也隨之發生,并表現出一定的周期性。因此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也就變得更加明顯,不斷地發生工人運動,從而無產階級也就變成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力量站上了歷史舞臺,推動著不一樣的歷史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有著共同的起源:近代西方哲學體系是他們共同的理論基礎,它們共同繼承了傳統西方哲學,并將其發展。現實中科學的發展,貫穿了整個現代西方哲學的所有過程,英國經驗主義、法國理性主義、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人本主義對馬克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直接的思想理論來源。(二)都以自然科學為前提。自然科學作為一門科學,主要是將自然界客觀存在著的物質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作為研究對象。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自然科學的發展已經同早期不同。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有機化學、動植物學、生物機理學等學科產生并建立起來。這些影響整個時代的科學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的創立的自然科學基礎。

查看全文

西方哲學向認識論嬗變

哲學被認為是研究世界和人類社會最根本的,最重要問題的學科。哲學對其它科學的發展和人類思想、思維、認識和行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哲學會對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想法提出質疑,并在對思想的拷問中得到升華。在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哲學思想的具有統攝其他科學的地位。而經濟學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從一個特殊角度研究人的行為(不管是作為個體還是集體表現出來)的科學。經濟學的這種研究領域的擴展一方面使人們認識到經濟學的強大力量,另一方面有人認為這是經濟學帝國主義。無論關于經濟學逐漸在國內成為顯學有如何的評價,經濟學的方法都可以是,但不是唯一的,研究人的行為,研究社會現象的手段。哲學和經濟學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的經濟理論本身就是關于經濟的哲學思想,很多經濟學家同時是哲學家。即使經濟學作為獨立的學科發展起來后,哲學關于經濟起源的研究,經濟制度的建立,經濟學研究的起點以及經濟研究的方法論都具有指導意義。國內關于哲學和經濟學關系的研究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有的學術機構專門設立了經濟哲學研究中心,①近年以這一主題研究著述大量涌現。②2008年和2009年在中國社科院的科研機構的組織下,連續舉行了兩次以經濟學和哲學對話的全國學術研討會,③可見學者沒對這一研究主題的重視?,F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用哲學觀點來指導經濟學的發展,尤其馬克思主要哲學觀點,反過來很少有用經濟學方法來研究哲學相關問題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如前述的關于哲學和其它科學關系的普遍認識,另一方面是因為哲學本身是一種思想不是具體的人類活動。雖然如此,但是哲學研究,哲學思想影響下的人的行為則是人類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加以分析。本文試圖要用經濟學的方法來簡略探討一下西方近代哲學研究向認識論轉變的相關問題。

基本假設及哲學研究的經濟性為了方便論述,這里首先假設哲學是一種產品。哲學是一種極為特殊的人類社會在一定階段不可或缺的產品。它通常情況下并不直接的影響人的行為而是通過影響研究、傳播、學習它的人而影響人們的思想、世界觀和人生觀,最后才反映在對人的行為方式的影響上來。于是本文將把近代西方哲學看作一種隱性的“思想制度產品”。又假設哲學是一種公共產品,一個人消費這種產品不會對其它人對該產品的消費造成影響,人們獲得這些產品的成本忽略不記(哲學公共產品是由哲學家和其他傳播者,比如國家,提供的,但如果在中世紀相信反經院哲學的思想并不是無成本的)。哲學之所以具有公正產品的性質是因為哲學觀點、哲學思想也是屬于人類的知識或者認識系統的內容,人類的各種知識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單就哲學觀點和哲學思想的具體而言,其表現形式是各種哲學論述及其論著,由于哲學論著論述的問題和特殊的哲學語言系統等原因使得能夠直接閱讀哲學論著,理解哲學思想的人群相對來說很狹小。這導致哲學這種思想制度產品的提供過程中存在比較嚴重的信息不完全問題。但是,這并不妨礙哲學對更廣泛人群的影響,因為解決這種信息不完全的方法是尋找溝通信息的人,哲學人就是受哲學直接影響的人。他們會根據個人或者社會的需要對哲學的某些內容進行較通俗的解讀,用更多人能夠理解的語言體系“翻譯”哲學論著。雖然這種翻譯和解讀不可避免的會存在偏差,④但其對更多人(包括又人組成的各種團體組織)的思想意識,進而使行為方式產生了影響。哲學的影響擴散到了更廣泛的人群,表現出來公共產品的特點。最后是關于哲學家的假設。哲學家是哲學思想和哲學觀點的生產者。他們在哲學問題的研究過程中經常會面臨物質需求無法滿足,研究成果不被認同,甚至是宗教迫害等情況,哲學家的個人行為也和多數人有很大差別,但這并不能說哲學家不滿足經濟人的假設。大部分哲學家無論其和普通人所關注的滿足需求的方面有多大的差異,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哲學思想,哲學觀點能為世人接受,能夠影響后世,甚至能夠影響整個人類。這部分哲學家會主動著述,并成為了哲學觀點的生產者。無論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哲學家,均是經濟理性的,只不過其需求、效用評價和偏好與普通人有差異而已。因此本文假設對于對西方近代哲學做出過貢獻的哲學家都符合經濟學中關于經濟人的基本假設。

西方近代哲學研究向認識論轉變的原因從歷史角度來看,中世紀的經院哲學產品完全是為神學服務的。經院哲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至高無上的完美的主體———上帝,人不被重視。在這種背景下,經院哲學成為了一種神學工具,教會壟了的哲學產品的提供,同時是解讀哲學的壟斷人,人們被迫消費這種公共思想制度產品。這種哲學公共產品的消費使得人們思想被禁錮,人性被抹殺,而消費這種產品的主要收益便是避免教會的迫害。教會以上帝的代表自居享受著壟斷這種產品帶來的巨大收益:經濟上集中了大量的土地,獲取了大量的物質資源和貴金屬,政治上凌駕于傳統政治體系之上,因為經濟和政治上的收益,進而社會地位空前提高。然而資本主義的萌芽,生產關系的變更的背景下,人們開始對私有財產熱烈追求。人們對私有產權重視的行為,對一種新的哲學思想制度產品的消費提出了要求,這種哲學思想應該迎合和指導私有產權的發展。教會在哲學產品提供上的壟斷生產者的地位將受到新的哲學產品的挑戰?!拔乃噺团d”無疑是恰到好處的一場人的解放運動。正是這種思想制度產品的變更影響了西方近代哲學的研究方向向認識論轉變。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自然科學的進步,人們開始注重人類自身的問題。人們對哲學思想的生產者提出了新的需求,哲學家如果還在研究本體論的問題,那么他的最大成本便是花了畢生的精力而成果不再受到重視,其哲學思想不會受到認同,不會對后世產生影響,因為人們需要新的思想制度安排去指導活動。雖然這不一定與直接的經濟利益相連———哲學本身不一定會因形勢的變化而認為某種問題不再重要,但是大部分哲學家的研究行為和研究主題會因為對哲學思想的需求變化而產生變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行而上學的觀點已經沒有了市場,哲學家們不得不開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問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分工、雇傭勞動的推行使社會矛盾尖銳突出,資產階級的知識份子緊迫感受到矛盾的普遍存在與不可避免———把矛盾的滲入到哲學中。哲學家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使其哲學研究迎合了當時人們對思想制度產品的需求,他們的哲學思想因受到了廣泛認同和接受而實現了自身效用的最到化。培根、笛卡爾、康德、黑格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認識論的問題而成為有重要影響的哲學家,不僅滿足了個人對哲學研究的需求,還產生了長期的外部效應。一方面社會形勢和歷史背景發生了變化,需要新的思想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在這種形勢下思想制度產品的提供者致力與新的哲學公共產品的生產。有新產品的需求和供給,認識論的哲學制度產品開始大量生產和更新,經院哲學壟斷地位受到挑戰,于是出現了西方近代哲學研究向認識論轉變。

西方近代哲學研究向認識論轉變的影響西方近代哲學的這種向認識論轉變的影響又是什么呢?首先,根據本文的假設,這些哲學制度產品是公共產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選擇其所需要的哲學公共產品來指導自己的思維和行動。這種選擇行為不會減少其它人的選擇機會,不具有排它性。在當時,從單個人來講其選擇成本來自于消費這種產品帶來的與選擇并消費其它不同思想制度產品的人或組織(教會、封建政府)在思維、行為方式上的對抗和沖突。而其收益便是實現與代表新生產力階級的認同感,并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強調人的因數中不斷積極進取,創造私人財富而獲得的間接效用。從資產階級整體上而言,這種新的思想制度安排,促進了思想解放并增強了其認識和征服世界的能力,這種改變影響了社會總的偏好傾向,對整個資本主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正如本文基本假設所論述的,西方近代的哲學家即使主觀上沒有想將其哲學思想作為哲學公共產品提供給世人(后人),或者更看重個人追求真理所獲得的滿足,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哲學家們的思想也都不同程度的產生了積極影響。無論如何這些哲學家在這次研究向認識論轉變的過程中所產生出來的哲學思想對于正在追求解放,崇尚自由的資產階級產生了正的外部效應。

西方近代的哲學家的研究主題由本體論轉向了研究理性、研究感性、研究認識等哲學問題。在研究的過程中,哲學家的哲學論著作為記錄、表達和傳播其哲學思想哲學觀點的手段。這些論著的內容不是淺顯易懂的,導致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因此其對社會大眾的影響不是直接的。但是,正是在資本主義萌芽并不斷發展的歷史條件,對于新的哲學制度產品的需求催生了西方近代哲學。西方近代哲學(雖然各哲學家各流派的影響不同)如果看作一種思想制度產品正好迎合和滿足了這種需求,它打破了教會壟斷生產哲學產品的格局,給需求他的人們和后世帶來了正的外部效應。

查看全文

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問題

【關鍵詞】傳統的蘇聯模式哲學教科書/絕對真理式的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

【正文】

中國分類號:B27文獻標識碼:A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否有自己的理論體系?是否需要體系?近20年來,在哲學界的爭論持續不斷。一些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本質上是反體系的。他們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十分強調他們的哲學是方法,是“行動的指南”,而不是教條;傳統的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因為沒有貫徹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思想,才導致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被體系化、教條化。他們認為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發揮其作用,避免重蹈傳統的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被僵化、凝固化的覆轍,重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應體系化。

筆者認為,理論與體系不是絕對對立的,成熟的理論都需要體系;馬克思、恩格斯反對的是近代歐洲絕對真理式的體系,而不是任何理論體系,傳統的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被教條化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本質上并不是反體系的,重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體系。

一、我國哲學界反體系傾向的由來

查看全文

儒學社會與社會學的關系論文

摘要:本文從社會學的發生學意義入手,對儒家學說中的社會思想能否被視為“中國古代的社會學”這一問題進行分析,梳理,認為儒學中雖然存在著豐富的社會學思想和社會學因素,但不能將其與近代學科分類意義上的社會學等量齊觀。

關鍵詞:儒學;社會思想:社會學

近年來社會各界普遍開始重新關注曾在中國占有顯學地位的儒家思想與學說。儒家學說代表人物眾多,內容紛繁蕪雜,很難用較為簡短的語言概括其全部內容及精神。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昭示著儒學有著其他學說難以企及的巨大彈性,因此今人對其的評價亦可有廣闊的操作空間。

儒學包含豐富的社會思想,大陸學界對儒學的認識中,亦有從構建中國學術譜系的企劃出發,將儒學中某些因素,作為西方社會科學中某些學科的中國樣本這一趨勢。例如,將儒學中的統治技術和國家治理思想視為中國古代的政治學,將儒學中的社會思想與社會學說視為中國古代的社會學(彭立榮,2003),等等。此中涉及的關鍵問題是如何看待東西方不同發展路徑條件下知識與學說的形成與性質。

一、關于社會學發生學意義的不同認識

社會學作為關于社會運行和發展的專門知識的理論體系出現在十九世紀的歐洲,種種社會問題促使社會思想家和哲學家進行深入思考:同時,社會學的出現更是人類對社會及其本質的認識逐步深化的結果。在其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前,它的許多思想觀點一直被包含在歷史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等學說、理論之中,以社會哲學的形式存在(賈春增,2000)。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與西方哲學比較論文

人類很快就要進入21世紀。在新的世紀中哲學將朝什么方向發展?將會發生哪些重大變化?這是近年來中國和西方哲學界、馬克思主義者和非馬克思主義者都在熱烈討論的問題。中國哲學存在的條件及其本身狀況都不同于西方,它當前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的走向必有不同于西方的特點。然而當代中國是面向世界的中國,中國的現代化運動與整個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已融為一體。因此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變化與西方哲學也必然有不可分割的聯系。除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研究外,中國哲學研究還包含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哲學、學習和借鑒國外哲學等諸多方面,它們都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服務,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融為一體。因而當代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聯系最突出地表現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哲學的聯系,研究當代哲學走向最重要的就是研究馬克思主義與西方哲學的走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當然具有世界意義,但從社會背景和理論來源來說主要是西方的產物。這一點中外哲學界都很少有爭議。分歧較大的是:它與在同一社會背景和理論淵源下產生的現代西方哲學究竟是什么關系?在很長一個時期內,人們往往把被教條化和僵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形態當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來形態,并因它在基本傾向上與現代西方哲學不同而把這兩種哲學完全對立起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大都對現代西方哲學全盤否定;西方哲學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也總是極端敵視。雙方處于對峙局面。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形勢劇變,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遇到了重大挫折。許多西方學者就此宣告馬克思主義“最終失敗”。馬克思主義學術界內部也有人在不同程度上動搖了原有的信念。這種情況的出現要求我們既要重新考察和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的真實所是、特別是二者的產生在西方哲學史上的真實意義;也要重新考察二者一百多年來在各自的發展中遇到的不同性質的問題和困難,二者是否能夠以及怎樣去克服它們?二者是否還具有、或在什么條件下還具有生命力?只有對這些問題有符合實際的認識,才能對二者的前途和當代哲學的走向作出較為準確的估計。

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現代西方哲學的出現在哲學發展中的意義,我國哲學界過去作了相反的評價:前者是哲學上的革命變更,后者是從進步向反動的轉化。這種情況在改革開放后已有很大改變。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我國理論界在很大程度上糾正了左的教條主義和僵化傾向。對于現代西方哲學,現在很少再有人簡單否定。除了專業隊伍外,許多專事中國傳統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士也對之作了大量研究,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借鑒了有關成果。然而在這方面仍有明顯的不足。特別是對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變更和西方哲學由近代到現代轉化的真實意義還缺乏深層的探索,而沒有這樣的探索,既有的成就也是不牢固的,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出現與以往類似的片面性。

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僵化,現在誰都反對。然而,即使在左的傾向占支配地位的時期,又有誰公開贊成呢?人們往往都是在維護馬克思主義的名義、甚至動機下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僵化的。人們是否會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僵化,這既取決于他們的主觀愿望,更取決于他們能否以與馬克思主義相一致的思維方式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在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條化和僵化的人中,固然有它的反對者,但也有、甚至更多的是它的擁護者,有的甚至是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然而,由于他們在某些方面未能越出近代哲學的視野,或受政治和意識形態等其他方面的制約和影響,以致不自覺地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的實踐原則。因此,如果對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變更理解片面,即使有最好的動機,也會背離馬克思主義的

查看全文

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問題

【內容提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本質上并不是反體系的,成熟的理論都需要體系。馬克思、恩格斯從未拒絕過體系,他們反對的是近代歐洲以黑格爾哲學為代表的絕對真理式的體系。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被教條化不是體系本身之過,而是政治因素所導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對世界普遍聯系和人類歷史一般本質、規律的反映,同樣需要體系。

【關鍵詞】傳統的蘇聯模式哲學教科書/絕對真理式的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

【正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否有自己的理論體系?是否需要體系?近20年來,在哲學界的爭論持續不斷。一些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本質上是反體系的。他們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十分強調他們的哲學是方法,是“行動的指南”,而不是教條;傳統的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因為沒有貫徹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思想,才導致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被體系化、教條化。他們認為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發揮其作用,避免重蹈傳統的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被僵化、凝固化的覆轍,重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應體系化。

筆者認為,理論與體系不是絕對對立的,成熟的理論都需要體系;馬克思、恩格斯反對的是近代歐洲絕對真理式的體系,而不是任何理論體系,傳統的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被教條化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本質上并不是反體系的,重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體系。

一、我國哲學界反體系傾向的由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