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形而上學批判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5 02:29:00
導語:馬克思的形而上學批判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代法哲學從本質上來說是法的形而上學。馬克思的法哲學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開始,始終著力于對近代法的形而上學的批判。在顛覆近代法的形而上學的過程中,建構了在“感性活動”原則基礎上社會存在理論。研究馬克思法哲學批判理論從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近代法哲學;馬克思;形而上學批判;社會存在論
近代法哲學從本質上來說是法的形而上學。因為近代法哲學都以私有財產為既定的前提,從未批判和否定這個前提。離開法的現實基礎,在現實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關系之外抽象地探討法權問題,從而陷入法的形而上學。馬克思的法哲學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直到《哥達綱領批判》始終著力于對近代法的形而上學的批判。在顛覆近代法的形而上學的過程中,建構了在“感性活動”原則基礎上社會存在理論。
一、馬克思對法的形而上學一般哲學批判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是馬克思對近代法的形而上學進行批判的第一部著作。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的法哲學,得出了市民社會決定法和國家,而不是法和國家決定市民社會,市民社會是法和政治國家的基礎;法和政治國家的本質必須從“本質的矛盾”即“市民社會自身的矛盾”[1]來說明。也就是說,法的形而上學的秘密和實質必須在市民社會本身的自我分裂中才能得到解釋和說明,對法的形而上學的批判也必須在市民社會中,在現實的矛盾中才能得到落實。馬克思《德法年鑒》時期的法哲學批判,就是這方面工作的繼續和展開。
《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對法的形而上學進行了進一步的批判。他不僅得出了不是國家和法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和法的結論,而且在對市民社會進行初步哲學分析的基礎上,看到了政治解放及其所確立的法、人權的局限性,進而找到了無產階級作為克服市民社會的異化狀態,克服人權與公民權的對立狀態,實現人類解放的承擔者。馬克思在這一時期還是在一般的法哲學批判范圍內進行的,但畢竟是他所實現的對法的形而上學的第一次清算,并且為以后在社會存在理論意義上對法的形而上學基礎的顛覆確定了基本的方向。尤其是馬克思通過這個時期的法哲學批判,得出了“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2]的結論,為馬克思進一步批判法的形而上學指明了方向。
二、馬克思對法的形而上學批判的深化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從相互聯系的三個層面闡明了自己對現代法權的辯證態度,即從異化勞動揭示了私有財產和現代法權的本質;從“法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3]的觀點揭示了現代法權的起源和發展規律;從共產主義的立足點闡明了現代法權的辯證意義。馬克思此時的眾多表達還是抽象的,并且仍未從總體上擺脫費爾巴哈的影響。但是,馬克思畢竟開始了對市民社會的政治經濟學解剖,開始了對法的形而上學基礎和現代法權之本質的深層次批判,基本方向更加正確了。
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對法的形而上學批判主要成果是:通過對鮑威爾的批判,馬克思得出了“歷史的發源地在塵世的粗糙的物質生產中”的重要論斷,并且第一次提出了生產方式的概念。由此出發,馬克思再次批判了鮑威爾在猶太人解放問題上的錯誤看法,進一步分析了國家、法與市民社會的相互關系。馬克思對“普遍人權”或“天賦人權”觀進行了較系統的批判,并把這種批判與對鮑威爾的“自我意識”哲學的批判聯系在一起了。《手稿》和《神圣家族》的成果的取得,標志著馬克思對法的形而上學批判的深化,它們距對整個法的形而上學基礎的顛覆只有一步之遙了。
三、馬克思對法的形而上學的徹底顛覆與唯物史觀的創立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中繼續推進著對市民社會的研究,并且以“感性的活動”或“實踐”原則為基礎,創立了社會存在理論和新世界觀即“實踐的唯物主義”。這既標志著馬克思與一切舊哲學的決裂,又意味著馬克思對法的形而上學的批判已趨于完成。后來的《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及其手稿、《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中對法的形而上學的批判都是在這一基礎上的深化和補充。建立在“感性的活動”或“實踐”原則基礎上的社會存在理論是馬克思徹底顛覆法的形而上學基礎的根據。
就馬克思法的形而上學批判而言,建立在“感性的活動”或“實踐”原則基礎上的社會存在理論,至少可以從以下相互聯系的幾個方面得到說明,即現實的個人、生產勞動和物質生活條件,現實的個人的社會關系,感性活動的主體之矛盾的客觀實現過程即歷史。具體說來:
1.立足于“社會存在決定意識的原則”,馬克思闡述了“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法權關系。“社會的經濟結構”或“經濟基礎”決定法、法律和政治的“上層建筑”的原理。這就是說,馬克思在現實的物質生產關系中揭示了現代法權的現實的世俗的基礎,徹底顛覆了法的形而上學基礎,完成了對現代法權的本質及其歷史的揭示任務。
2.立足于對法的現實的世俗的基礎分析,馬克思批判了近代法哲學在法權基礎問題上的錯誤看法,尤其是批判了施蒂納等人的“意志是法的基礎”的唯心主義觀點,從而與一切近代法哲學劃清了界限。
3.立足于對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和所有制關系,尤其是私有制關系的分析,揭示了法和國家與所有制形式的關系,揭示了現代法權的本質、起源和發展規律。
4.立足于對“分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和作為意識形態的“法律”的分析,馬克思揭示了法的形而上學或法學家的幻想的全部秘密。
5.馬克思站在“人類社會”或“共產主義社會”的立場上,進一步分析了現代法權的本質及其歷史,現代法權成了被揚棄的對象。這既意味著馬克思完全超出了現代法權體系的狹隘眼界,劃清了與近代法的形而上學之間的界限,又表明了馬克思對待近代法哲學的總體批判態度。
6.在對共產主義的實際前提和基礎的論證以及對現代法權走向消亡所需要的現實基礎和具體條件的分析中,表明了馬克思對待現代法權的辨證態度,從而與一切空想社會主義者之間劃清了界限。
馬克思法哲學批判理論及其對現代法權所進行的批判,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從理論上講,只有正確理解馬克思法的形而上學批判理論,劃定馬克思的法哲學與近代法的形而上學之間,與各種空想社會主義者之間的原則界限,才能真正克服馬克思的法哲學被“遮蔽”的歷史命運。從實踐意義上講,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建構社會主義自由、平等等法權體系的要求已經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清法權尤其是現代法權的本質及其歷史。如果說,改革開放前我國過分忽視了法權體系的發展問題,從而導致了壓抑人自由和權利的極端,那么,我們現在也應該避免另外一個極端,即離開中國的國情和現實基礎而抽象地談論法權的極端,而要避免這些極端,就必須認清法的本質及其歷史,而如何認清法的本質及其歷史,正是馬克思法哲學批判理論中的重要內容。此外,在我國現階段的自由、民主、平等等法權體系的建構中,還有一個如何立足于中國國情而對近代市民社會形成的現代法權體系采取吸納和超越的雙重任務,而這個任務說到底也取決于我們能否從理論上科學地闡明馬克思法的形而上學批判理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8.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1.
- 上一篇:林業局民主評議政風行風工作匯報
- 下一篇:民政局民主評議政風行風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