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2 06:53: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卒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腦卒中護理
1運動障礙及其護理
1.1早期過去認為腦卒中后偏癱一旦發生,大幅度的肢體被動運動可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F代康復醫學認為:正確的床上體位對避免患者將來出現異常的痙攣模式是相當重要的。因此,被動的床上患肢姿勢擺放和定時變換體位等護理工作就成為早期康復治療的重要內容。護士在康復護理時要記?。航^不能完全排除患者自身的主動活動,無論做什么活動都應該給予患者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配合進行,其療效與完全被動訓練相比大相徑庭。
1.2軟癱期對軟癱的患者要協助醫師通過誘發患者的聯合反應和共同運動促使患側肌力、肌張力恢復,以增強患者的信心,但同時應注意軟癱期必須對痙攣進行預防性康復。應鼓勵患者進行主動的床上運動,如床上翻身、起立訓練、橋式運動,內收肌和內旋肌的夾腿運動和骨盆肌活動等,這些主動活動不僅可以使患者的肌力增強、防止痙攣的產生,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強患者的信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能動了”這種功能能夠恢復的信心給患者心理上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對今后的醫務人員的進一步合作十分有益。
1.3痙攣期本期的治療是整個康復治療的關鍵時期。痙攣必然出現,患者只要想運動,就會因痙攣而以異常的運動模式出現。護理關鍵是配合醫師在坐位、站位、行走時要牢記任何幫助者都要不去用力牽拉患側的上肢。因為患側的上肢的恢復一般較下肢晚且困難,若將當處于癱瘓狀態的維持肩關節緊張的肌肉拉傷,會給后來的恢復造成極大的障礙。讓患者遵循醫師規定的程序循序漸進地訓練。在護理中要使患者始終對各種訓練感興趣,必須不斷地讓患者看到治療的效果,從而逐漸建立正常的運動模式。
2言語障礙及其護理
腦卒中患者如果病變損傷了優勢半球的言語中樞可引起言語功能的異常。臨床表現為失語癥、言語失用癥和失寫癥,其中失語癥最常見,分類也最復雜。失語對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響極大,有時甚至超過運動功能障礙,因此,重建言語功能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腦卒中后抑郁患者護理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2004.6月-2005.9月在某三級醫院門診及住院治療的PSD患者45例,所有患者全部經CT或MRI檢查確診,并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及符合漢密爾頓抑郁量表標準(總分>8分)。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齡43~86歲,病程<6個月者26例,6個月-1年者14例,>1年者5例?;颊呱裰厩逍眩懦韧芯癫∈?,智力障礙,內源性抑郁或成癮物質所致精神障礙。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是類實驗研究的自身對照法,其方法是由經過培訓的研究者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及日常生活評定(ADL)Barthel指數對研究對象進行評定,作為初評,然后進行護理干預,時間為1個月,再由該研究者為患者做上述評定,作為末評。
1.2.1心理護理
(1)溝通交往與心理護理發病階段,首先全面收集資料,評估患者情況,制定系統有效的護理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在了解了心理需求和動向之后,應多與患者接觸,注意與他們的感情溝通。根據職業注意恰當的稱呼,切忌以床號相稱。
(2)在了解了心理需要和動向之后,多與患者接觸,注意與其感情溝通。以坦誠的態度與他們交談,對他們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詳盡耐心地解釋患者的疑問,聲音要大而不急,語調要柔和,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現實,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復。
腦卒中營養治療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01年2月~2003年5月在我院住院,符合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標準[1],發病1周以內的急性腦卒中患者,并排除已有明確的肝、腎疾病和惡性腫瘤者。共入選109例患者,男67例,女42例。
1.2方法
1.2.1病史記錄
回顧病史記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以及既往卒中病史,同時記錄患者有無吞咽困難、意識障礙等一般情況。
急性腦卒中護理論文
關鍵詞亞低溫;腦卒中;腦保護
摘要體溫升高會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變化,加重病情,影響預后。文獻資料證明,亞低溫治療急性腦卒中有顯著的腦保護作用,溫度每下降1℃,耗氧量與血流量均降低679%,同時可避免深度低溫的副作用。為進一步提高療效及護理經驗,我科于2002年11月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亞低溫治療。經臨床觀察,療效顯著,現總結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2年11月~2004年1月收治的急性腦卒中患者72例,均經過CT或MRI檢查證實為大面積腦梗死或腦出血(腦干梗死或出血除外),年齡38~81歲,平均(55.6±8.61)歲,男40例,女32例,主要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嚴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
1.2方法
1.2.1分組將發病在12h內入院的72例急性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亞低溫治療組36例,常規藥物治療組36例。亞低溫治療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36~80歲;常規藥物治療組:男22例,女14例,年齡38~81歲。兩組病例年齡、性別、疾病的輕重程度、發病及開始治療時間、并發癥以及既往史評分經統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從早期康復治療的機制、開始時間、治療方式、早期康復治療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幾個方面對近5年來腦卒中后早期康復治療現狀進行綜述。早期康復治療作為腦卒中患者康復的第一站,采用科學、合理的康復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在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時,同時需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要因人而異,制定合適的康復方案。
【關鍵詞】腦卒中早期康復
隨著醫學的發展,腦卒中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但其致殘率仍居高不下,達80%以上[1]。此類病人生活質量降低,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促進病人各項功能的盡快恢復是醫務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早期康復治療能夠明顯改善病人的各種功能和預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本文將腦卒中后早期康復治療的近況作一綜述。
1早期康復治療的機制
腦可塑性和大腦功能重組理論是康復治療中樞神經系統(CNS)損傷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婙櫴龋?]認為,通過反復的特定的康復訓練可使腦損傷區喪失的神經功能由原不承擔該區功能的腦區部分代償。經失神經超敏反應,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及軸突出芽等機制[3]可實現CNS的功能重組。早期康復治療可以促使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大腦對刺激發生反應性的突觸形成,周圍神經組織通過軸突的側枝芽生,可能使臨近失神經支配的組織重新獲得支配,病灶周圍組織的代償使神經反饋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復針對病灶周圍半暗帶,通過增加腦血流量(CBF),從而改善短期內尚存活的腦細胞。李飛等[4]的研究證實,早期康復組大腦平均CBF比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CBF的增加對減少半暗帶區神經細胞死亡有益,反復的感覺沖動傳入中樞,對軸突出芽,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腦卒中患者護理論文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49例腦卒中患者,其中男36例,女13例,年齡34~86歲,平均(60.13±11.24)歲;其中腦出血后19例,腦梗塞后31例。調查的患者均無意識障礙及精神病史。
1.2調查方法
采用焦慮、抑郁自評量表對住院1周內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并計算出百分率。問卷填寫時需用統一指導語向患者解釋說明,失語或肢體活動障礙而不能獨立完成的,由護士征求同意后代為填寫。
2調查結果
出血性卒中治療論文
【關鍵詞】出血性卒中活血化淤
中醫理論認為,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環流不息,周流全身,則內可濡養五臟六腑,外則濡潤四肢百骸,五官九竅。若在各種內外病因作用下,血液運行發生障礙,或血行遲滯,或血不循經,或成離經之血則均稱為淤血。淤血阻滯于局部則變證峰出。因而淤血既是疾病發展過程中的病理產物,又是疾病發生的原因。歷代醫家均十分重視血淤證的論治。現代醫學中的缺血性卒中因起病過程中確實有血栓形成或栓子脫落阻塞腦血管的證據,因此活血化淤治療出血性卒中已成共識并作為常規而使用。而同樣屬于卒中范疇的出血性卒中即現代醫學之腦出血,可否使用活血療法目前仍存在很大爭議。
出血性卒中以高血壓性腦出血為最多見,出血性卒中雖表現為急性發病,但卻有一個漫長、隱襲的形成過程。其常見原因有積損正虛、飲食不節、七情所傷等方面。而腦的特殊生理功能及解剖又決定了上述諸因可致淤血阻絡、腦絡淤阻。而淤血阻絡又是腦出血發病的潛在基礎。一旦有誘因存在可發病,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云:“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說明突然、劇烈的情志變化常是腦出血的誘發因素。同時,過度勞累、突然的氣候變化、暴飲暴食亦可成其誘因。各種誘因促使腦絡淤阻癥狀驟然加重,或使血液運行加快,難以通過本已狹窄的血管而致血溢脈外,而血一旦離經,即為壞血、淤血,作用于腦中,又成為新的致病因素,致變證峰出。
淤血作為一種致病因素和病理產物,在出血性卒中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淤血為患貫穿于出血性卒中的始終。出血性卒中雖表現為“血溢脈外”,中醫認為“離經之血,便是淤血”,因而淤血阻竅是出血性卒中的主要矛盾。其治療亦應如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所云:“故凡血證,總以祛淤為安。”因此,活血化淤治療腦出血符合中醫辨證論治原則。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高血壓是自發性腦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持續高血壓可使腦內小動脈硬化、玻璃樣變,形成微動脈瘤,當血壓驟然升高時微動脈瘤破裂出血;也有人認為是高血壓引起血管痙攣致小血管缺血缺氧,管壁壞死發生滲血,滲血融合成片即成較大出血,一般與凝血機制無關[1]。同時因腦出血時血液溢出血管之外,腦組織之間,形成一“高壓中心”,此中心可壓迫破裂血管而起到止血作用,一般情況下,腦出血后20~30min出血已基本停止,破裂血管斷端逐漸形成血栓[2]。血液流變學研究也證實腦出血發生后血液呈現高凝狀態,全血黏度低切變率、全血粘度、纖維蛋白原均明顯升高,血小板有自發聚集趨勢[3]。出血后血腫一旦形成,還會壓迫周圍微血管使血腫周圍相鄰部位甚至遠隔區域出現廣泛的局部血流量降低,導致組織缺血缺氧、細胞水腫[4]。從這些研究可以看出,腦出血一旦發生,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出血,而是因血腫形成所導致的一系列變化。也即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并無使用活血化淤中藥的禁忌。相反現代研究卻表明,活血化淤法可以改善出血病灶周圍血液循環,解除血管痙攣并加強吞噬細胞功能,促進血腫吸收,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提高神經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促進側枝循環開放,毛細血管網增加,使出血部位周圍的血管壓力下降,有利于出血區的供血[5],從而有利于血腫的吸收及消除。說明腦出血急性期使用活血化淤療法符合現代醫學的病理機制,因而不會加重出血。
現代臨床治療出血性卒中主張中西醫并重、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同時結合現代醫學對疾病病理的認識及藥理學研究成果,靈活加用療效確切的中藥。在治療出血性卒中時人們對大黃、丹參、水蛭、三七粉等藥物應用嫻熟。
卒中后便秘中藥治療論文
【摘要】結合文獻分析和臨床實踐,從卒中的急性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分析卒中后便秘的中藥治療。認為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重、變化多,風、火、痰、瘀相互交織,多以實證為主,通腑瀉熱是中風急性期治療的關鍵;恢復期以肝腎虧虛為本,痰瘀阻于經絡為標,以虛實夾雜為特點,治療應標本兼顧,活血化瘀,滋補肝腎,緩下通便;后遺癥期以虛為主,或兼有實證,治療以益氣養陰,溫陽行氣,潤腸通便為主要療法。
【關鍵詞】中風/中藥療法;便秘/中藥療法;辨證論治
便秘是卒中(中風)的常見伴隨癥狀之一,尤見于中風急性期。對于神經功能損傷嚴重,度過急性期但仍需臥床的患者,便秘也很常見。RobainG等[1]對152例腦卒中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便秘的發生率為60%,并表明便秘可加重卒中患者腦部損害,降低患者的活動能力。國內有醫學統計,腦卒中患者的死亡誘因10%為便秘[2]。黃小波等[3]的觀察發現,大便秘結時,排便用力過度可以增高顱內壓,導致卒中病情加重;莊禮興等[4]認為,便秘對于出血性卒中患者是一個不良信號,會使血壓上升,誘發再次出血。為防止卒中后便秘,西藥常選用硫酸鎂、酚酞或液體石蠟等,操作簡單但易導致腹瀉、大便失禁。范一宏等[5]報道通過長期應用刺激性瀉劑酚酞和大黃可建立“瀉劑結腸”大鼠模型,在用藥過程中發現大鼠對酚酞和大黃逐漸產生耐受性,酚酞和大黃的瀉下作用越來越差,致使用藥劑量不斷加大,這與臨床上慢性便秘患者長期服用瀉劑,效果減低,用藥劑量逐漸加大的過程非常相似。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將卒中分為急性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根據卒中后便秘發生機制的不同,運用中藥治療,取得較好療效,且副作用少。
1卒中后急性期便秘的中藥治療
卒中后急性期指發病6h至2周。此期患者病情重、變化多,風、火、痰、瘀相互交織,《內經》指出:“正時人所謂卒倒暴仆之中風,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風”。此期以實證為主,陽熱亢盛,煉液成痰,陽明熱結,腑熱上蒸?;颊叱R娚窕?、高熱、肢癱、喉中痰鳴、腹脹、便秘、舌苔黃燥、口氣臭穢等。根據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通腑瀉熱是中風急性期治療的關鍵。選用承氣湯類為主方并隨證加減,肝陽上亢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等;痰多者加法半夏、陳皮、竹茹;血瘀明顯者加赤芍、當歸、桃仁;氣血虛弱者加太子參、當歸、甘草;陰虛者加玄參、生地、麥冬;腸燥津虧者加火麻仁、杏仁。方中大黃、芒硝一可借通降陽明胃腑之勢,使實熱邪濁隨大便而去;二可借瀉下陽明之力,上病下取,使血氣下行,痰熱消散,氣血謂順,元神之府自然清凈;三則借通導腑氣之力祛痰化瘀,清熱解毒,推陳出新,使痰熱有其出路而達開竅醒腦、神明復用之目的;四則急下存陰,使欲竭之真陰得以保存,邪去正安。中草藥保留灌腸治療中風后便秘有效,但亦有人認為,為避免誘發顱內壓升高,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需禁止灌腸,但可在恢復期及后遺癥期選擇使用[6]。何靜[7]將68例急性期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所有患者均給予腦卒中的基礎治療。西藥對照組給予口服果導片,隔天1次,睡前服用;治療組服中藥湯劑小承氣湯加減。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33%,對照組為500%,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張福珍[8]將所選的96例缺血性中風患者分為2組,治療組(64例)以通腑化痰法為主(星蔞承氣湯加減)結合西藥降壓、降糖及降脂等對癥治療,對照組(32例)單服西藥治療。治療后治療組療效、血液流變學指標、血脂變化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通腑瀉熱可改善中風病急性期諸癥,但需中病即止,應用時需注意掌握時機,保持大便略稀,每日2~3次。黃厚膩苔漸去或虛證表現明顯者不宜再用。病案舉例:巫某,女,69歲,2008年6月17日晚餐后看電視時突然出現口舌歪斜,左側肢體乏力,隨后出現神昏。于晚7點入院經西藥處理后,查體見口眼歪斜,左側肢體肌力:上肢Ⅰ級,下肢0~Ⅰ級;反應稍遲鈍,言語不清,意識清楚,定向力、記憶力可。第2天查頭顱CT示:右側大腦基底節放射冠區腦梗塞?;颊呷朐?d未解大便,自覺腹脹,口氣臭穢,采用上述方法治療后,腑氣通,精神好轉。后繼予中藥口服維持,未再出現便秘。住院治療1個月后,患者步行出院。
2卒中后恢復期便秘的中藥治療
腦卒中康復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
選擇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急性腦卒中吞咽障礙的病人40例,經頭顱CT或MR確診為腦梗死或腦出血病人,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診斷標準,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40—87歲,平均(66.5±12.4)歲;其中腦出血8例,腦梗死32例,全部病人均為發病3天以內者。
2護理
全部病人均在入院后生命體征平穩、神經功能缺損無進行性加重、病人有一定的配合能力時即實施吞咽障礙的早期康復護理,采用吞咽功能肌肉訓練、進食訓練、VitalStim吞咽障礙理療儀理療三者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訓練。
2.1吞咽障礙的評估在為病人進行吞咽障礙訓練時,必須對病人進行充分的評估,并將評估貫穿于訓練前、訓練中及訓練后的整個訓練過程。主要評估內容包括:病人的意識狀態;智能;合作能力;下頜、口唇、舌、軟腭及頰肌運動情況;咽反射及流涎情況;觀察病人進食時喉結的上下移動情況;有無營養不良及肺部感染;家庭的照顧能力。同時以洼田飲水試驗對吞咽功能進行評級:讓病人按習慣喝下30ml溫水,根據飲水結果進行分級:Ⅰ級:能不嗆咳地一次飲下30ml溫水;Ⅱ級:分兩次不嗆咳飲下;Ⅲ級:一次飲下,但有嗆咳;Ⅳ級:分兩次以上飲下且有嗆咳;Ⅴ級:屢屢嗆咳,難以全部咽下。
2.2吞咽障礙的基礎訓練包括頸部活動度訓練、咳嗽訓練、口腔吞咽肌訓練。訓練時如病人病情許可則取坐位或半坐臥位,輔助者在健側,按以下順序指導病人進行訓練。①頸部活動度訓練:活動頸部,指導病人做抬頭、低頭、轉左、轉右訓練10—20次(有頭暈頭痛者暫停此訓練)。②咳嗽訓練:張口→深吸氣(腹式)→呼氣時做咳嗽動作5—10次。③口腔吞咽肌訓練:口腔操:鼓腮10—20次;咀嚼10—20次;舌運動:張大嘴,做舌的外伸、后縮運動10—20次;將舌頭盡量伸出口外,舔上、下嘴唇及左右口角10—20次;做舌繞口唇的環繞運動10—20次;舌舔上腭運動(卷舌)10—20次。
腦卒中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100例腦卒中患者均經頭顱CT或MRI確診,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癱瘓。觀察組50例系2007年4月~2008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年齡32~76歲,腦出血18例,腦梗死32例。對照組50例系2006年3月~2007年3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年齡36~78歲,腦出血20例,腦梗死30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疾病類別、偏癱程度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觀察組在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及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隨時將患者癱瘓肢體擺放在對抗痙攣的位置,不論在各種治療及護理操作后、體位變換、大小便后等按良肢位要求擺放患者體位,并加強病房巡視,隨時檢查良肢位的保持情況。對照組只給予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及常規護理。
1.3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