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會計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2 00:56: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作業會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作業會計成本控制論文
成本控制的水平往往取決于成本觀念。現行成本控制的理論與方法建立在傳統成本制的基礎之上,由于傳統成本制在處理間接費用等方面存在缺陷,而使成本控制難以有效,作業會計的產生、發展及應用為成本控制注入了新鮮血液。
一、建立作業會計的應用模型
應用作業會計于成本控制的前提是建立一個完整的作業會計工作模型。
作業會計以“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為中心思想,以“確定費用單位從事的作業并計算其發生的成本,再以產品對這些作業的要求為基礎,經過原材料、燃料和人力資源轉換為產品的過程,將成本追蹤到產品”為基本規則。作業會計的應用模型建立的程序:(1)由各職能部門按照既定規則在各自所轄范圍內分別確認作業,并由成本管理部門(如會計部門)統一匯總、合并,同時確認各職能部門所轄范圍外的作業,再考察企業生產經營全貌描述企業作業鏈;(2)通過對作業的研究選擇成本動因,再按照同質性和比例性的原則,運用直接確定,回歸分析等方法劃分成本庫;(3)確定每一成本庫中單位成本動因的計算方法及其對產品成本的歸屬方法,進而得出總計單位產品成本的模式;(4)明確作業通過成本動因歸屬于產品的部分成本(或稱不可追溯成本)的具體項目和內容。
經過上述步驟建立起來的作業會計的應用模型,成為企業內部信息系統之一,為成本控制活動服務。
二、作業會計對成本控制幾個基本概念的影響
作業會計產生社會背景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作業會計是管理會計的新發展。作業會計的基本概念、計算及其處理程序都與傳統會計有較大的區別,且作業會計在當前產品成本構成日趨復雜、技術含量日益增高的情況下,在產品成本計算、分配及成本管理等方面具有傳統會計所不具備的優點。
「關鍵詞」適時制/作業/作業成本/成本動因/作業成本觀
一、作業會計產生的社會背景
當代高科技的蓬勃發展,可稱之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它為當今世界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電子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生產高度的電腦化、自動化,使得產品生產從訂貨開始,直到設計、制造、銷售等所有階段所使用的各種自動化系統綜合成一個整體,由電腦統一調控,這些為生產經營管理進行革命性的變革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并使各國制造企業所處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適應這一變化,西方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和推行一種新的企業管理思想——適時生產系統(JustintimeProductionSystem——JIT),簡稱適時制。所謂適時制,其涵義是指以必要的勞動,確保在必要的時間內按必要的數量生產必要的產品,亦即以需求帶動生產和采購,以期達到杜絕浪費、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經營效益的目的。其與傳統生產系統的不同在于,傳統生產系統是生產推動系統,即企業只按計劃安排生產,其產品在某生產工序完工后,即轉入后一生產工序繼續加工,而不管后者的確切需要量是多少。這種由前向后推動式的生產系統,使前面的生產工序居于主導地位,而后面的生產工序只是被動地接受前一生產工序轉移下來的加工對象,這就必然會造成生產經營環節的不直接,其結果必然導致大量的材料、在產品、半成品的存在。而JIT是一種“需求拉動”的生產系統,即由后向前拉動式的生產系統,企業根據顧客訂貨所提出的有關數量、質量和交貨時間等特定要求來安排生產任務,以最終滿足客戶需求為起點,由后向前進行逐步推移來安排生產任務,前一生產工序只能按后一生產工序所要求的有關數量、質量和交貨時間等特定要求來組織生產,它要求企業材料適時到達生產現場,前一生產程序的半成品適時送達后一生產程序,產成品適時送達給顧客,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無須建立庫存儲備,實現“零存貨”的目標。可見,JIT要求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能緊密地協調配合,準確無誤地進行運轉,使之達到高的效益和效率。
JIT影響著企業采購及制造過程的方方面面,包括原材料、在產品和產成品的質量和數量,以及生產設備等硬件的布置。與傳統的標準成本制度不同,JIT在確定了與生產成本有關的成本動因后,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如何改進設計的作業,而不是如何增加成本因素,其發揮功能的大小取決于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和能否確定不增殖的作業(NotAddedValueActity),JIT在制造組織中的應用,要求主要成本動因易于確認,從而減少不增殖作業。但是,傳統的成本管理會計無法滿足這一要求,于是作業會計應運而生,并隨著適時制的發展而發展。
二、作業會計的基本概念
作業會計成本觀論文
與傳統會計成本觀相比較,作業會計實現了幾個重大突破。具體而言,筆者認為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溯本求源,改變成本動因
傳統成本法比較關注產品成本結果本身,成本計算的對象是企業所生產的各種產品,產量被看作是產品成本的唯一動因,并認為它對成本分配起著決定性的制約作用。按照這一思想,企業的全部成本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
作業會計的成本計算思路是: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生產費用應根據其發生的原因,匯集到作業,并計算出作業成本,再按產品生產所消耗的作業量,將作業成本計入產品成本。按照這一成本動因將成本劃分為:①短期變動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短期內仍以產品數量為基礎,與傳統成本法基本相同;②長期變動成本,以作業為基礎,作業量是其成本動因。某種產品分配的長期變動成本數額在傳統成本法下多為固定成本;③固定成本,在給定的時期內不隨任何作業的變動而變動的成本,但從長遠來看它也是變動的。
在傳統成本法下,成本計算的準確性取決于間接成本分配的合理性。而在現代企業制造過程中,資本的有機構成大幅度提高,最終產品和勞務吸納的間接費用大增。這種情況下,按傳統成本計算方法分配將會使產品成本信息嚴重失真。因此,應從成本產生的源頭入手,分析成本發生的前因后果,將單一標準的分配基礎改為按成本動因的多標準分配,作業成本法(ABC法)應運而生,提高了成本計算的準確性。
二、強調成本的戰略管理,延伸成本概念
作業會計與傳統會計成本觀研究論文
與傳統會計成本觀相比較,作業會計實現了幾個重大突破。具體而言,筆者認為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溯本求源,改變成本動因
傳統成本法比較關注產品成本結果本身,成本計算的對象是企業所生產的各種產品,產量被看作是產品成本的唯一動因,并認為它對成本分配起著決定性的制約作用。按照這一思想,企業的全部成本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
作業會計的成本計算思路是: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生產費用應根據其發生的原因,匯集到作業,并計算出作業成本,再按產品生產所消耗的作業量,將作業成本計入產品成本。按照這一成本動因將成本劃分為:①短期變動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短期內仍以產品數量為基礎,與傳統成本法基本相同;②長期變動成本,以作業為基礎,作業量是其成本動因。某種產品分配的長期變動成本數額在傳統成本法下多為固定成本;③固定成本,在給定的時期內不隨任何作業的變動而變動的成本,但從長遠來看它也是變動的。
在傳統成本法下,成本計算的準確性取決于間接成本分配的合理性。而在現代企業制造過程中,資本的有機構成大幅度提高,最終產品和勞務吸納的間接費用大增。這種情況下,按傳統成本計算方法分配將會使產品成本信息嚴重失真。因此,應從成本產生的源頭入手,分析成本發生的前因后果,將單一標準的分配基礎改為按成本動因的多標準分配,作業成本法(ABC法)應運而生,提高了成本計算的準確性。
二、強調成本的戰略管理,延伸成本概念
作業成本會計在制造企業的應用
摘要:隨著當前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我國制造業已邁入智能化時代,精確化、快速化、智能化是當前我國制造企業的基本特征。在為企業制造提供便捷的同時,企業的成本構成也發生了巨大改變,人工成本在不斷減少,間接成本在不斷增加。本文在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對我國企業采用作業成本會計的必要性和實施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作業成本;會計;制造業
當今企業智能化制造水平的不斷提升,促進了企業成本結構的快速轉變,基于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即吸收成本法和固定成本法,這兩種方法都無法精確核算當前形勢下的企業成本,會為企業單位提供錯誤信息。這時就需要以作業成本法作為基本的成本核算方法,幫助企業在智能化時代的會計核算,同時提升企業自身的管理能力與運營水平,為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提供助力。
一、作業成本法相關理論概述
(一)作業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業成本法又被稱為ABC成本法,在現代管理學理念下,通常作業成本法被認為是“基于活動的成本管理”,從本質上分析來看,作業成本法主要依靠“資源—活動—產品”的生產思路來厘清消耗和成本、確定核算對象,抓住了企業產品制造的主要矛盾,分清了產品制造流程中的重點問題和一般問題。作業成本法不以企業制造產品的數量或者參與產品制造的人工作為產生費用的基礎,而是以產品制造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為基礎,將制造費用以成本庫為單位進行分配,分析其成本驅動因素,將制造費用分配到不同類別的產成品,這就是作業成本會計的主要流程。作業成本法相比傳統的會計核算方法,具有獨特優勢。一是避免了信息失真,確保了企業決策者了解產品制造過程,清晰認知產品制造中的具體成本因素。二是明確了產品制造程序之間的聯系,有利于企業進行成本控制。
現代物流成本控制論文
進入21世紀以來,物流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的物流技術不斷出現,本文在介紹先進的“ABC作業成本分析法”的基礎上主要討論了如何利用ABC法進行物流成本的控制。
ABC法概述
20世紀杰出的會計大師科勒教授在1952年編著的《會計師詞典》中,首次提出了作業、作業帳戶、作業會計等概念。1971年,喬治·斯托布斯(George·Staubus)教授在《作業成本計算和投入產出會計》(ActivityCostingandInput-OutputAccounting)中對“作業”、“成本”、“作業會計”、“作業投入產出系統”等概念作了全面系統的討論。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青年學者庫伯(RobinCooper)和哈佛大學教授開普蘭(RobertSkaplan)注意到這種情況,在對美國公司調查研究之后,發展了斯托布斯的思想,提出了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計算(1988)(ActivityBasedCosting,簡稱ABC法)。
ABC法一個重要的特點在于它不是僅就成本論成本。ABC法不僅能夠提供相對精確的產品成本信息,而且能對所有作業活動進行追蹤動態反映。在作業鏈中,每完成一項作業,就消耗一定資源,同時能對所有作業活動進行追蹤動態反映。
作業成本分析方法由三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間接成本累計進入間接成本池,勞動力成本或設備成本合并后進入間接成本池。而直接成本累計后不經過任何中間步驟直接進入作業成本池。第二階段把間接成本池的資源映射到作業成本池,這是間接成本配置過程。第三階段的映射是把作業成本映射到成本的目標值,表明各種作業(活動)對總成本的貢獻。如圖1所示。
ABC方法對于研究物流成本的意義
作業成本法與現代企業應用論文
作業成本計算(Activity-Based ;Costing,簡稱ABC)是西方國家于八十年代末開始研究、九十年代以來在先進制造企業首先應用起來的一種全新的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
近一、二十年來,在電子技術革命的基礎上產生了高度自動化的先進制造企業,帶來了管理觀念和管理技術的巨大變革,適時制(JIT)采購與制造系統,以及與其密切相關的零庫存、單元制造、全面質量管理等嶄新的管理觀念與技術應運而生。高度自動化的先進制造企業,能夠及時滿足客戶多樣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質量地生產出多品種少批量的產品。在這種嶄新的制造環境下,企業傳統采購與制造過程將發生深刻的變化。相應地,原來為傳統采購與制造乃至企業決策服務的產品成本計量與控制、會計決策、業績評價等會計理論和方法也將發生相應變革。例如,在先進制造環境下,許多人工已被機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費用大比例上升。70年前的間接費用僅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數公司的間接費用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產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僅占產品成本的3~5%.產品成本結構如此重大的變化,使得傳統的“數量基礎成本計算”(如以工時、機時為基礎的成本分攤方法)不能正確反映產品的消耗,從而不能正確核算企業自動化的效益,不能為企業決策和控制提供正確有用的會計信息。其最終后果是企業總體獲利水平下降。
一、作業成本法的定義
作業成本法又叫作業成本計算法或作業量基準成本計算方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法,是以作業(activity)為核心,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將耗用的資源成本準確地計入作業,然后選擇成本動因,將所有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計算對象(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作業成本法的指導思想是:“\\\\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準確真實。
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作業成本法在精確成本信息,改善經營過程,為資源決策、產品定價及組合決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廣泛的贊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先進的公司已經實施作業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會計系統,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經濟管理學畢業論文范文2
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
abc與價值工程管理是不同的,因為后者強調在產品設計階段剔除產品的過剩功能,以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然而,剔除了產品的過剩功能,未必就消除了不增值作業。
(3)從信息來源來看,abc為基礎的戰略管理會計的信息來源具有外向性、開放性,是對各種相關信息的綜合收集和全面分析。它不局限于企業內部的信息來源,不僅要對企業內部實行規劃與決策、控制與評價,并且注重外部環境因素的變化情況,收集企業外部信息,包括競爭對手情況、行業市場需求、供貨商、客戶意向、售后服務、周邊人際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注重與供貨商及客戶進行協調與規劃,甚至關注企業與相應社會責任、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有關的信息。如epw廠,在采購階段,除了采用常規方法,還通過與供應商發展密切關系進一步控制甚至降低采購成本;在銷售階段,撤掉了很多辦事處,試行分銷制,使企業能動態地掌握競爭對手的價格與市場行情,取得長期的競爭優勢,增加了企業銷售利潤。又比如,沙鋼對物資采購實行招投標做法,在與供貨商充分“博弈”的過程中,取得了更有利的地位,僅1999年生鐵一項就節約成本4000多萬元。
(4)從戰略管理手段來看,abc雖然是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信息和管理手段,但不是充分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因此,abc應該與相關的戰略管理措施相互結合、綜合使用,而不應該孤立地采用某一種手段。比如,可以結合價值工程、本量利分析、全面預算管理、全面質量管理、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目標成本、kaizen成本、基準成本、平衡記分卡和環境成本等方法。
其中,kaizen成本法主要強調降低產品制造過程成本(如epw廠降低zh產品成本的方法);基準成本法主要是參照其他企業或部門成功實踐,建立內部業績評價標準以改善經營;平衡記分卡(balancescorecard)是卡普蘭教授等人提出的新型管理措施,是一種在業績評價和成本管理體系中將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如客戶導向經營業績指標、企業內部營運及技術效益指標和學習創新與成長業績指標等)相互融合的方法;環境成本主要核算企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的成本。
經濟管理專業的畢業論文中
經濟管理專業
(五)abc要與企業現有的核算體系相銜接。abc是一種新的“完全成本制度”,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如第一章第一節所述,abc計算的成本與制造成本法和中國1992年以前的“完全成本法”計算的結果差異很大,實施時企業應注意與自身現行的成本制度銜接或融合,以避免脫節太大、管理上無法承受。實際上正如本章第一節第(三)個問題中談到的,abc和“目標成本法”等傳統成本為基礎的管理措施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兼容的,它解決了傳統成本法存在的不合理性,也是對傳統成本法的和諧發展。比如x公司的實踐中,選擇備料成本動因時,就選取了“備料重量”,選擇生產人工成本動因時,選取了“直接工時”,這些都是在傳統成本法里通常使用的分配因子,這樣不但無損于abc,反而有助于提高成本核算的準確性和合理性。又如,河北邯鋼在嘗試abc性質的管理制度時,就結合了原有的目標成本規劃、模擬市場等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abc必須建立在嚴格的內部控制和管理制度基礎上。成本信息失真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會計核算方法問題,還有經濟體制、內部控制制度、人員素質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深層次原因。在現有的體制和社會文化背景下,解決成本信息失真問題,除了體制改革、提高員工素質外,加強內部管理和控制,是極其重要而又直接的措施。福建x公司成功運用abc是建立在嚴格管理基礎上的,必須取得單位最高層領導和有關部門領導的認可和支持,以加強管理,做好全體員工的培訓,提高全員的成本意識,其目的是避免和消除無效作業(即不增加價值的作業),消除實施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人為因素的阻力,以促進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這是作業成本法的精髓。另外,只有管理到位,才能保證員工培訓及時,才能做好會計基礎工作,確保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否則,運用成本昂貴的abc,卻假賬真算,無異于勞民傷財。
(二)如何應用abc實現戰略成本管理
一、戰略成本管理的含義。
所謂戰略成本管理就是在考慮企業長期競爭地位的同時進行成本管理。戰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模式是桑克模式,其內容是把abc與戰略管理結合起來,主要包括價值鏈分析、戰略定位和成本動因分析幾個方面。
作業基礎成本會計核算運作研究論文
摘要:在現代制造環境下,傳統成本計算系統的局限以及作業基礎成本會計對此的改善已是不爭的事實。作業基礎成本法在精確成本信息,改善經營過程,為資源決策、產品定價及組合決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廣泛的贊譽。在中國,作業成本法在理論上的研究比較深入,然而在具體應用上尚處于探索階段。為此,本文將對成本基礎作業會計的理論、計算程序及運行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探討。
關鍵詞:作業基礎成本;會計;計算程序
1作業成本的核算
1.1劃分作業中心
作業成本系統將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劃分為不同的作業中心,在每個作業中心要匯集其發生的各種費用,從而計算出該項作業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最后分配給每種產品負擔。這與傳統的成本核算有很大的區別,傳統的成本計算是將某一個生產部門作為一個成本中心,而作業成本法是將某一項作業作為一個成本中心。
1.2成本費用匯集和分配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