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禮儀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7 19:14: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餐禮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餐禮儀

中餐禮儀

前言:飲食禮儀,源遠流長,是社會文明的具體體現之一。每個民族在長期的飲食生活實踐中,都會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規范化飲食禮儀。中國飲食禮儀,數千年來由上到下成規成矩,以一貫之,成為中國一種文化現象的特征,據文獻記載可知,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曾經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和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而當代世界的飲食禮儀甚為規范,尤其在正式宴會中更顯得井井有條,發揮著重要的用作。餐飲是一種常見的社交活動,中國餐飲文化很豐富,中國人熱情好客,很講究餐飲禮儀。

一、中國古代餐飲禮儀

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有這樣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于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臺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

同時,中國古代,在飯、菜的食用上都有嚴格的規定,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如王公貴族講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麥,魚宜漲,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貧民的日常飯食則以豆飯藿羹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種。"凡王之饋,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這告訴我們,進獻王者的飲食要符合一定的禮教。《禮記·禮器》曰:"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民間平民的飲食之禮則"鄉飲酒之禮,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鄉飲酒,是鄉人以時會聚飲酒之禮,在這種慶祝會上,最受恭敬的是長者。

禮產生于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不僅講求飲食規格,而且連菜肴的擺投也有規則,《禮記·曲禮》說:“凡進食之禮,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疏醬處內,蔥片處右,酒漿處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i]這套規則在《禮記·少儀》中也有詳細記載。

查看全文

中餐用餐禮儀

中國餐飲禮儀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于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后導客人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如今,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仍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臺灣等。

清代受西餐傳人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敬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我國的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請禮儀是在繼續傳統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一、中餐席次和桌次的安排

1.正式的中餐宴會一般均安排席位

查看全文

用餐禮儀:中餐禮儀大全

案例

秦山二核是我國自主建設商用核電站的一個重大跨越,是我國自主建設核電站的里程碑。在這樣的企業里,能將禮儀以公司規范的形式予以制度化,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核電秦山聯營公司精神文明規范》部分中餐禮儀摘錄如下:

不宜吃得響聲大作,“電閃雷鳴”。不宜亂吐廢物,唾液飛濺。不宜張口剔牙,捅來捅去。不宜寬衣解帶,脫鞋脫襪。不宜挑三揀四,挑肥揀瘦。不宜替人布菜,熱情過頭。不宜以酒灌人,出人洋相……

通過這些內容,反映了“內強個人素質,外塑企業形象”的企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生動展示出現代企業和現代員工的風采。

不管是中餐還是西餐,無非是兩方面的禮儀,一是來自自身的禮儀規范,比如說餐飲適量、舉止文雅;另一個是就餐時自身之外的禮儀規范,比如說菜單、音樂、環境等。

查看全文

用餐禮儀:中餐禮儀之粽的趣話

端午節吃粽子,這里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么后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后,龍顏大喜,贊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只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并且九種顏色的絲線扎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故“九子粽北閌嵌嘧傭喔5南笳鰲?

清代詩人吳曼云,也寫有一首贊美九子粽的詩篇:

查看全文

用餐禮儀:中餐禮儀應提倡“讓菜不夾菜”

新式中餐文明禮儀

在用餐的時候,講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勸人多用一些,或是品嘗一下菜肴,但切勿越俎代庖,不由分說,擅自做主,主動為他人夾菜、添飯。且不說這樣做不夠衛生,還會讓人勉為其難。這一般適用于中餐宴請的便宴情況。

推讓讓我哭笑不得

姓名:陳雯雅

職業:公務員年齡:25

觀點:當然贊成不夾菜了。咱們國家嘛,向來是以禮儀聞名的。特別是吃飯的時候,尤其喜歡勸人家多吃,然后還有往你的碗里夾的習慣。說實在的,撇開不衛生,最重要的還是會出現讓你哭笑不得的場面。

查看全文

粽的中餐禮儀之趣話

端午節吃粽子,這里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么后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后,龍顏大喜,贊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只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并且九種顏色的絲線扎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故“九子粽北閌嵌嘧傭喔5南笳鰲?

清代詩人吳曼云,也寫有一首贊美九子粽的詩篇:

查看全文

用餐禮儀:中餐以“坐”為先

中國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其特有的食文化也多次被搬上銀屏,比如《食神》、《滿漢全席》等等。古人云“民以食為天”,而在“食”中又以“坐”為先,無論是便宴還是家宴,最講究的一個老禮就是安排席位,主賓尊幼各有說法。

就宴會而言,一般都要事先安排好桌次和座次,以方便參加宴會的人都能各就各位,也體現出對客人的尊重。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遠近而定。以主人的桌為基準,右高、左低,近高,遠低。就座次的高低而言,主要考慮以下幾點:首先,以主人的座位為中心,如果女主人參加時,則以主人和女主人為基準,近高遠低,右上左下,依次排列。其次,通常要把主賓安排在最尊貴的位置,即主人的右手位置,主賓夫人安排在女主人的右手位置。再次主人方面的陪客要盡可能與客人相互交叉,便于交談交流,避免自己人坐在一起,冷落客人。如果碰上外賓,翻譯一般都安排在主賓右側。家宴的席次相對簡單,主人與女主人一般相對或者交叉而坐,主人一般背對廳壁。

著名民俗學家常人春老先生告訴記者說,一般情況下北為上。以往,在婚禮或者葬禮的宴會上經常會出現大家讓座的情況,比如幾個年紀輩分差不多的老人一起就座時,難免會互相謙讓,“來您老上座”另外一個會說“別介呀,還是您來”,拉拉扯扯幾個來回都確定不下來,這時有眼力的司儀或者茶房就會大喊一聲“四方為上,入座了您!”這樣大家才會相繼入座,也就不分什么上座下座了。

位序講究

左高右低:當兩人一同并排就座時,通常以右為上座,以左為下座。這是因為中餐上菜時多以順時針為上菜方向,居右者因此比居左者優先受到照顧。

中座為尊:三人一同就餐時,居中坐者在位次上要高于在其兩側就座之人。

查看全文

現代中餐禮儀之“排座次”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在這自古為禮儀之邦,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中國的飲宴禮儀號稱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終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飲食進餐禮儀,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

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區,也是千差萬別。古代的飲食禮儀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而現代飲食禮儀則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了。

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系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后,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然后入座:這個“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飲食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

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

查看全文

中餐禮儀之“讓菜不夾菜”

新式中餐文明禮儀

在用餐的時候,講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勸人多用一些,或是品嘗一下菜肴,但切勿越俎代庖,不由分說,擅自做主,主動為他人夾菜、添飯。且不說這樣做不夠衛生,還會讓人勉為其難。這一般適用于中餐宴請的便宴情況。

推讓讓我哭笑不得

姓名:陳雯雅

職業:公務員年齡:25

觀點:當然贊成不夾菜了。咱們國家嘛,向來是以禮儀聞名的。特別是吃飯的時候,尤其喜歡勸人家多吃,然后還有往你的碗里夾的習慣。說實在的,撇開不衛生,最重要的還是會出現讓你哭笑不得的場面。

查看全文

用餐禮儀:中餐宴席上的禮儀

中餐宴席進餐伊始,服務員送上的第一道濕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臉。上龍蝦、雞、水果時,會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飄著擰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飲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時,可兩手輪流沾濕指頭,輕輕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時要注意文明禮貌。對外賓不要反復勸菜,可向對方介紹中國菜的特點,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歡向他人勸菜,甚至為對方夾菜。外賓沒這個習慣,你要是一再客氣,沒準人家會反感:“說過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依此類推,參加外賓舉行的宴會,也不要指望主人會反復給你讓菜。你要是等別人給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動手取食。而應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舉杯示意開始時,客人才能開始;客人不能搶在主人前面。夾菜要文明,應等菜肴轉到自已面前時,再動筷子,不要搶在鄰座前面,一次夾菜也不宜過多。要細嚼慢咽,這不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禮儀要求。決不能大塊往嘴里塞,狼吞虎咽,這樣會給人留下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歡的萊吃,或者急忙把喜歡的菜堆在自己的盤子里。用餐的動作要文雅,夾萊時不要碰到鄰座,不要把盤里的菜撥到桌上,不要把湯潑翻。不要發出不必要的聲音,如喝湯時“咕嚕咕嚕”,吃菜時嘴里“叭叭”作響,這都是粗俗的表現。不要一邊吃東西,一邊和人聊天。嘴里的骨頭和魚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來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進餐過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別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亂摳。用牙簽剔牙時,應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讓餐具發出任何聲響。

用餐結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紙或服務員送來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頭頸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飽嗝或噯氣;在主人還沒示意結束時,客人不能先離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