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廳飲食文化符號傳播策略
時間:2022-05-25 02:53:35
導語:中餐廳飲食文化符號傳播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要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日益精細化,電視節目也逐漸出現了以情感和文化為主打得慢綜藝。在眾多慢綜藝節目中,《中餐廳》脫穎而出成了國內慢綜藝節目中無論文化表達還是市場反響都極為突出的代表。它以中華飲食文化傳播為著眼點,響應了國家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走出去的迫切需求。本文從符號學入手,以《中餐廳》為立足文本去探究其對于民族飲食文化符號的使用以及在文化符號運用的基礎上如何構建民族文化形象并進行傳播的,并進一步探討慢綜藝如何確定其文化品格,嘗試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傳播策略,以期為以后美食類慢綜藝的符號學研究提供一些方法和理論支持,為未來電視節目市場制作出更多優質的文娛兼具的美食類慢綜藝產出提供一些助力。
關鍵詞:《中餐廳》;慢綜藝;符號學;傳播學;文化品格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民族眾多,中華民族在自然和人文的共同孕育中形成了豐富多元、共存共進的文化形態。《食經》《閑情偶寄》《隨園食單》《建國方略》等許許多多關于美食描述的文獻也彰顯著中華民族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光輝璀璨的歷史。中國人對美食的熱愛不僅僅是在制作和品嘗,他們更是把自我對于生命和自然的體悟和哲思融會在美食中,也在一代代人的薪火相傳和情感沉淀中形成了族群獨有的彌足珍貴的共同文化記憶。中華民族飲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也體現著中國的軟實力。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以及日益增強的“文化自信”中,國家也迫切需要讓包括飲食文化在內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實現“走出去”,以“文”會友,《中餐廳》正是在這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中餐廳》是湖南衛視推出的、由湖南衛視王恬團隊打造的一檔以美食和明星經營體驗為主打得慢綜藝節目。“慢綜藝”是這些年才逐漸成形的一個概念,區別于之前注重節奏和快感的“快綜藝”,強調放緩節目的敘事節奏,將情感與文化置于前景,在綜藝中呈現更多的生活質感,讓觀眾在節目中回歸本真生活、反觀真實自我。目前《中餐廳》已經推出了四季,每一季在播出后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場反響。節目立足與中華傳統美食,以明星合伙人經營餐廳的設置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出去,里面也呈現了許多具有標識性的飲食文化符號,無論是對于飲食文化研究、傳播學研究還是針對美食類慢綜藝節目的研究,《中餐廳》都是很好的研究文本。
1文本分析和研究緣起
作為節目的名稱的《中餐廳》本身就是一個中華文化標識。但在國內的文化語境中很少會使用《中餐廳》這個詞,不會用來命名中國境內的餐廳,它一般是針對不在中國境內的接受群體而使用的詞匯。前三季節目抓住《中餐廳》的內涵,通過綜藝節目在他國錄制的方式直接讓中華優秀飲食文化在地理上走出去。而第四季因為疫情的原因將節目的錄制地點從國外轉到了國內,將節目放在美食所產生的原產地———中國,聚焦長江沿線的幾個城市,把餐廳開在游輪上,以流動的餐廳來帶出沿途各個城市的故事。中華民族任何傳統美食絕不僅只是給人的感官上享受,它同時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人民智慧的文化結晶,每一道美食都是充滿情感和象征的文化符號。符號是討論文化產生和傳播中繞不開的概念,在觀察文化傳承傳播的路徑和接受機制方面,符號學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以符號學的角度去闡述文化的形成和傳播也為研究提供一個較為清晰方式。將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美食借由具有趣味性和娛樂性的綜藝節目去傳遞,對于中華民族和國家文化形象的構建和傳播也能提供極大助力。
2《中餐廳》中的文化符號運用及表達
從《中餐廳》這一個充滿著濃厚民族標識的文化符號出發,在中餐廳這個大的文化場域下,每一季《中餐廳》都展現了一個個各具魅力的中華美食文化符號。節目中出現的菜肴都是由參加的嘉賓制作,美食來源于祖國各地飲食文化,這也印證著“中餐”的表達:不拘泥于某一個菜系,而是中餐精華的“大雜燴”“大融合”。從剁椒魚頭、糖醋排骨、咕咾肉、珍珠丸子到臺灣的鹵肉飯,在一個個美食文化符號背后共同的文化體現的是中國人民基于不同地理環境和民族特性所展現的飲食文化。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民以食為天”的理念,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中至關重要的飲食文化也牽動著千萬個國人的心。美食早已超越單純生理層面上滿足,成了很多人的情感寄托和心靈追求。食材來源于自然,是人在時間長河中累積的對于自然萬物的探索。而對于食材的選擇、采擷和烹飪,“和”與“度”理念都貫穿始終,諸如清蒸、紅燒、炙烤等烹飪技法也是凝結著中國人的生命思考。這些形形色色的美食文化符號表達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美學觀,在飲食文化中我們不難看到中華民族所秉承的“和”的處世與修身哲理。這種理念在飲食文化中,不僅體現在食材的獲取上要尊重自然的規律,在美食制作的過程中要注意平衡各種調味、時長和火候,在品嘗的時候也要對所受之食有一顆敬畏之心。“中餐”是一個大的美食體系,也體現著中華飲食文化兼容并蓄、包羅萬象的特點,雖然每一道美食都有既定的食材和佐料,但其具體制作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各人各地的口味在制作過程中也可以適當調整。在《中餐廳》前三季中都能看到為了針對當地人的口味,嘉賓在保留美食本身原有風味不變的情況下也進一步融合當地人的喜好研發了許多叫好又叫座的美食,既達到了文化傳播的效果,又讓觀眾看到了中國美食的更多可能性。文化符號輸出和接受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開放的解碼和再編碼的過程,這些在《中餐廳》里粉墨登場的文化符號也表現出了中國文化海納百川的文化氣度和文化品格。
3基于文化符號運用上的文化形象構建及傳播
飲食是民族生活中至關重要的存在,是賴以生存的根本,貫穿著民族生活的始終,也蘊含著民族的精神內涵和族群共同記憶。飲食文化符號也在展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和品格。《中餐廳》除了通過展現一系列的飲食文化符號,以及基于這些文化符號所表達的精神內涵上所呈現出的民族形象與國家形象之外,它還通過“嘉賓制作美食”“將餐廳開入異國”等方式推動著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文化形象的輸出和傳播。不僅實現了“言傳身教”的文化符號解碼過程,讓觀眾了解美食的制作過程,同時實現了“身臨其境”的文化注入,讓異國食客在中餐廳的文化氛圍中品嘗中國美食,更能呈現一種直觀生動的文化體驗。同時在文化符號的傳播過程中,因為語境不同以及接受者不同的教育水平、民族文化習性、國家和社會的差別等因素,會產生一定的文化折扣或者接受落差。所以,在進行文化符號及文化形象傳播的時候,也要充分考慮到受眾的接受條件和接受語境,在不同民族的文化個性中去尋找共性的東西,才能產生良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對話。
4美食類慢綜藝節目文化品格和傳播策略的反思
在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開始逐漸對生活有了理性的思考,不再以單純的忙碌為生命價值體現,開始期盼有一個機會能逃離巨大的生存壓力,以相對舒服的節奏去審視自己的生活。因此慢綜藝的萌發也充分體現出了傳播學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在節目的制作初期把握住市場和受眾的需求,讓他們在觀看節目時得到一種心理上的補償。慢綜藝為了滿足現代觀眾的情感需求,通過嘉賓的視角去展現各式美食和自然人文風光,給屏幕前的觀眾無論是感官還是心靈一個小憩的窗口,用一道道美食拿來療愈每一個疲憊的心靈,用一處處靚麗的風景來撫慰每一雙失神的眼睛。通過“美食+經營體驗+旅游”這樣一種獨特的內容模式來創造一種綜藝的新形態,這樣的模式除了《中餐廳》之外,在《向往的生活》《親愛的客棧》《大叔小館》等這些慢綜藝都有體現。慢綜藝習慣把嘉賓置于具體的自然和人文情景中,通過嘉賓對于這種不同他們以往的新的生活方式和狀態的體驗,通過對當地自然風光及風土人情的感受來呈現出一種別樣的生活狀態,讓嘉賓褪去光鮮的外衣、放下匆忙的腳步后用真我去體會生活的溫度。慢綜藝的制作要求制作者既要兼顧綜藝節目的娛樂性又要將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和價值觀很好地滲透到節目中,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觀眾感受和感染到節目中的種種文化符號及其背后魅力。從傳播學的角度上看,在《中餐廳》中,嘉賓(合伙人)作為文化傳播主體和“守門人”,他們不僅是美食制作者更是美食的推銷員,他們既要在真實的廚房環境中展現一道美食是如何誕生的,更要在顧客光臨《中餐廳》時向他們介紹美食的獨特之處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淵源。在《中餐廳》第一季中張亮與從臺灣來的客人推薦鹵肉飯時就恰逢客人是專業制作鹵肉飯的,在雙方對于鹵肉飯制作的切磋中,也給屏幕前的觀眾上了一堂生動細致的“鹵肉飯”課堂。把嘉賓放置在真實的情境中,讓嘉賓身體力行去展現美食符號是如何生成的,對于接受者而言這種傳播方式更有說服力。同時在嘉賓與顧客的互動中,也讓傳播行為變得更為生趣盎然,擺脫了以往專門介紹飲食文化的科教片或者紀錄片那種精英化的傳播方式。在這一點上,美食類慢綜藝模式無疑給了我們更多借鑒和思考。《中餐廳》播出多季以來每一期都基本蟬聯同時段所有頻道收視第一的位置,這也得益于它背后的一個相對高效和完備的傳播機制。從湖南衛視的黃金檔到芒果TV網播,臺網聯動的模式讓節目的播出效果實現了最大化。而在播出前的宣傳造勢和播出后的話題經營上,《中餐廳》團隊也是很好地利用了“多級傳播”的方式。播出前節目組就通過制造微博話題、小視頻在官微、抖音、微視等平臺上推送等進行發酵。此外節目組抓住當下觀眾的日常生活習性,以制作表情包、美食烹飪方法圖等這種適應新媒體時代下短平快接受習慣的傳播方式,最大地刺激受眾們的興奮心理,并且通過他們的轉發、評論和日常使用去進一步擴大節目的宣傳效應,形成由點波及面、層層滲透的效果。所以對于慢綜藝而言,在挖掘好中國文化內核,確立節目價值表達的同時也要學會找準受眾的接受習性,多去觀察和研究新的傳播現象和隨之而來的新的接受習慣,這樣才能更好地對節目本身以及節目中所出現的文化符號進行創造性運用,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
5結語
《中餐廳》已經推出四季,雖然也出現了娛樂化和文化性不能很好平衡的情況,口碑也遭受一定質疑,但是亮眼的播出效果和收視成績依然讓它成了同類型美食類慢綜藝的佼佼者。對于中華飲食文化中美食文化符號的運用和傳播上,《中餐廳》也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在文化符號的運用上既有標準的文化樣式也呈現出一種流動的、活性的文化氣度,在文化傳播中也會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傳播策略。我們也注意到,在美食類慢綜藝中堅守好節目文化品格,從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資源中挖掘出節目所要呈現的文化符號,權衡好市場需求與內容品質才是最為重要的。對于美食類慢綜藝而言,“食”是人們生活的必需,而“慢”則是一種對生活的重新審視。節目制作和宣傳形式的創新誠然重要,但保證好節目內容和表達始終是第一位,立意取材更需有價值,我們也更要注意去關注美食類慢綜藝的文化符號是怎么使用以及它們營造出了怎樣的文化形象、怎么進行傳播等問題,才能在給觀眾愉悅觀看體驗的同時也留下更多精神層面的反思,才能讓綜藝不僅是娛樂也是藝術,一種電視藝術,一種看生活的藝術。
參考文獻
[1]史靈珂.《中餐廳》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建構[J].視聽,2019,(08):111-113.
[2]楊廣安.慢綜藝節目中文化符號的運用分析[J].科技傳播,2019,(19):33-34.
[3]蘆鑫.慢綜藝的情感表達與創作革新[J].藝術評鑒,2019,(12):167-169.
[4]劉威,范子謙.略論真人秀節目《中餐廳》的傳播價值[J].當代電視,2017,(11):43.
[5]郭小霞.淺談新媒體時代跨文化傳播符號的塑造與解讀[J].新聞知識,2013,(9):39-40.
作者:韋俊全 單位:遼寧大學
- 上一篇:傳統文化觀建筑設計基礎教育探討
- 下一篇:傳統藝術在美術教育的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