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16:46: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真菌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真菌性角膜炎診斷治療論文
[論文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早期診斷;治療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方法。方法:角膜炎患者首診常規涂片檢查,將臨床確診為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FK)的20例輕癥患者進行局部清創、碘灼、結膜下注射0.2%氟康唑0.5ml,酮康唑及兩性霉素B眼水點眼,qid,口服斯皮仁諾0.2g,qn。視病情輕重及變化調整用藥種類、數量及給藥方法。結果:18例痊愈,2例惡化手術治療。結論:FK的首診涂片檢查是FK明確診斷的捷徑。清創、碘灼及抗真菌藥物的聯合應用可使絕大多數早期輕癥FK患者臨床治愈。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種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極高的感染性角膜病變,我國從事農業人口多,眼角膜農業性外傷是真菌性角膜炎(FK)的主要病因。FK在我國占化膿性角膜感染的46.7%[1],占穿透性角膜移植(PK)原因的33.2%[2]。我們對在我院確診的20例輕癥FK患者的診治進行回顧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們對2003~2006年在我院門診涂片檢查發現真菌菌絲而確診的20例20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均為早期輕癥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齡最小26歲,最大56歲,平均41歲,均為單眼。農民15例,其他人員5例;植物性外傷16例,非植物性外傷3例,不明原因1例。
真菌性角膜炎治療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綜合治療清創術
[論文摘要]真菌性角膜炎按病因學分為內因性和外因性兩類。內因性與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有關,常為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見于老年人,以歐美國家多見;外因性與農業性外傷有關,如樹枝、稻草、草桿等擦傷或剔除泥土、沙石等角膜異物后,常為曲霉菌和鐮刀菌感染,國內以外因性多見。本文簡述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方法。
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皮質類固醇的濫用和角膜接觸鏡的出現,真菌性角膜炎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占到化膿性角膜感染的46.7%[1]。目前對于本病多提倡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及與外科手術緊密結合,以提高治愈率。
1一般治療
口服維生素C、維生素B2及非特異性抗感染藥物;局部應用上皮生長因子以促進潰瘍修復;局部散瞳以減輕炎癥反應;局部熱敷又是一種重要措施,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豐富的血供在增加營養的同時,可清除病原體,加快藥物循環,促進潰瘍愈合。
2藥物治療
真菌性角膜炎治療臨床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綜合治療
論文摘要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的綜合治療方法和效果。方法對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治療的真菌性角膜炎46例采用角膜刮片鏡檢進行診斷,運用綜合方法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結果46例真菌性角膜經治療,所有患者角膜潰瘍愈合,角膜上皮遺留不同程度云或癍翳,無一例角膜穿孔。結論角膜刮片鏡檢是早期診斷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綜合治療可取得良好治療效果。
【Keywords】MycotickeratitisCombinedtherapy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ombinedtherapyandeffectofmycotickeratitis.Methods46caseswhowerediagnosedwithmycotickeratitisfromJanuary,2006toAugust,binedtherapyhasagoodclinicalefficacy.
真菌性角膜是一高致盲性眼病,臨床上大多數由于農作物損傷角膜上皮所致,近年來由于抗生素激素的濫用及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真菌性角膜炎有增多的趨勢。真菌性角膜炎起病較緩慢,病程遷延,若不及時有效的控制常引起一些嚴重的并發癥:如角膜穿孔、眼內炎等。目前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是主要的手段,而手術治療因并發癥多等諸多因素而使其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藥物治療一直是廣大眼科醫生的首選目標。我院采用藥物治療聯合聚維酮碘外用治療真菌性角膜炎46例,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自體結膜移植手術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
我們自1990年1月至1994年12月間,試用自體結膜移植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12眼,獲得滿意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一般情況:
12眼中男8眼,女4眼;年齡最大的56歲,最小的19歲;農民10眼,工人1眼,職員1眼。菌絲苔被大于7mm以上4眼,5-6mm8眼。合并不同程度的前房積膿9眼,角膜內皮斑1眼。病程15-30天9眼,31-40天2眼,43天1眼。術前光感或手動5眼,眼前指數-0.06者5眼,0.1-0.2者2眼.明確植物性外傷史8眼,誘因不明的4眼.角膜潰瘍刮片作細菌培養,明確報告為真菌生長者8眼,無菌生長者4眼。12眼術中切除的角膜病灶通過病理檢查均發現真菌絲。所有病例均在術前使用過抗真菌及抗生素治療,經過相當時間未見效果,潰瘍擴大,前房積膿增多者作為手術指征。
二、治療方法:
(1)、術前準備及麻醉同板層角膜移植。(2)、根據角膜潰瘍的范圍,選擇比潰瘍面積大2mm環鉆器,鉆取角膜病灶并切除之。切除的深度視病灶侵犯角膜的程度,如角膜基質層受累及,應盡量清除其病理組織。病理組織清除后,以1%碘酒輕輕涂擦移植創面,再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3)、取結膜片:在患眼顳上方距角膜緣約3mm后取結膜片,面積應大于角膜切除創面2mm,并盡量少帶結膜下組織。上皮面向上覆蓋于角膜創面上,以9-0縫線連續縫合,線結放在瞼裂部位。6-8周拆線。術畢結膜下注射慶大霉素2萬u,散瞳,涂抗生素眼膏包眼。術后常規使用抗真菌藥等對癥治療。
三、治療結果:
真菌感染及耐藥性研究論文
【關鍵詞】真菌感染
深部真菌感染又稱侵襲性真菌感染,主要發生在醫院內。近年來,由于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及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應用,器官移植、放射治療等診療技術的開展,臨床真菌感染日漸增多,已成為醫院感染的常見病原菌之一;同時,抗真菌感染的治療或預防性治療導致了耐藥菌株的產生[1]。為了解本院臨床深部真菌感染及耐藥狀況,現對2006年臨床送檢標本中所分離的深部真菌和藥敏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菌株來源
2006年1至12月,從本院感染患者留取的標本(痰、咽拭子、尿液、大便、血液、分泌物、胃液、胸腹水、腦脊液、引流液、膿液、靜脈插管)中分離出的深部真菌。
1.2儀器與試劑
真菌種群分布及抗菌性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分析小連翹(HyperioumssampsoniiHance)內生真菌的分布特征和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內生菌分離法分離菌株,雙培養法對峙試驗測定其抗菌性。結果從小連翹的根、莖、葉等不同的器官中分離得到81株內生真菌,經形態學分類鑒定分屬于4個目,5個科,26個屬,其中頭孢霉屬(Cephalosporiumsp.)和絲核菌屬(Rhizoctoniasp.)為優勢菌群。不同部位內生真菌的類型、數量和分布存在差異,根部有31株,分屬于12屬;莖部有12株,分屬于10屬;葉部有38株,分屬于13屬。通過平板對峙實驗發現,從小連翹所分離的內生真菌中54.32%對某些植物病原真菌有拮抗活性。結論小連翹內生真菌及其代謝產物中具有潛在活性物質,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內生真菌;小連翹;拮抗活性
StudiesoncommunitiesofendophyticfungifromHyperioumssampsoniiHanceandtheirantipathogenicactivitiesinvitro
Abstract:Theendophyticfungiwereisolatedandidentifiedmorphologicallyfromtheroots,stemsandleavesofHyperioumsSampsoniiHance.Eightyonestrainsofendophyticfungiwereisolatedandbelongedto26genera,5familiesand4orders.Cephalosporiumsp.andRhizoctoniasp.werethedominantgenera.Among81strains,31strainsof12generawereisolatedinroots,12strainsof10generainstems,and38strainsof13generainleaves.Theresultsshowedthatthequantity,population,anddistributionoftheendophyticfungivariedindifferentpositionsofHyperioumsSampsoniiHance.Inthedualculturetests,53.48%ofalltheisolatedEndophyticfungishowedantagonistictosomeplantpathogens.Theseendophyticfungiinsidetheplantshaveintimatecorrelationwiththeirhosts.Theseendophyticfungiandtheirmetabolitesmightplayanimportantroleintheplantsagainstthepathogens.
Keywords:endophyticfungi;HyperioumsSampsoniiHance;antipathogenicactivities
小連翹(HyperioumssampsoniiHance),別名小翹、七層蘭、瑞香草、元寶草等,為多年生雙子葉植物藥藤黃科植物,味苦、性辛、平[1]。全草含鞣質,有光致敏作用,動物食后可產生皮炎;含小連翹堿(hypecorine)和小連翹次堿(hypecorinine);花含金絲桃素(hepericin)[2],有活血、止痛、調經、止血、消腫之效;小連翹或其提取物作為有效藥物成分用于制備治療睡眠障礙、老年癡呆、記憶力減退等病癥的藥物[3];同屬植物貫葉連翹,在西方國家稱圣約翰草,用于治療憂郁癥等疾病已有幾百年的歷史[4]。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小連翹也具有抗憂郁作用[5]。文獻報道,小連翹中含有聚(異)戊二烯二苯甲酮類衍生物、萘駢雙蒽酮類和黃酮類等多種化學成分,這些成分是小連翹藥理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但是要提取和分離這些藥物成分還有很多困難[6]。近來研究表明,某些藥用植物中個別內生真菌能夠產生與宿主相同或者相似藥理活性的成分[7],由此對藥用植物內生真菌的研究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如果在小連翹內生真菌中能夠發現類似的活性物質,無疑找到了一種可替代小連翹植物的新型生物資源。但是至今未見從小連翹中分離及其內生真菌的種群多樣性的研究報道。本文對小連翹內生真菌進行了分離和分類鑒定,并對其種群多樣性及內生真菌拮抗病原菌的活性的研究報道如下。
探索侵襲性真菌感染診斷和治療的研討進度
摘要:侵襲性真菌感染(IFI)又稱深部真菌感染或系統性真菌感染。近年來,隨著大劑量免疫抑制劑、化療藥物以及廣譜抗生素的應用,IFI的發病率顯著上升。引起IFI的病原菌譜也發生了變化,以往常見的白念珠菌感染呈下降趨勢,而非白念珠菌、曲霉以及其他的少見真菌呈上升趨勢,且耐藥率逐年增加[1]。此外,IFI的診斷、預防和治療均存在局限性,因而其患病率與致死率逐年增加[2,3],已經成為臨床上面臨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真菌感染;診斷;抗真菌藥物;綜述文獻
一、實驗室診斷
1.1常規診斷方法
真菌感染的實驗室常規診斷包括顯微鏡涂片檢查、真菌培養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等。顯微鏡檢查是最簡單和實用的真菌學診斷方法,可以反映真菌在組織中的寄生形態,但無法確定病原菌種類。真菌培養可提高病原體檢出的陽性率,并依據其對藥物的敏感性而選擇適宜的治療藥物,但培養檢查要結合直接鏡檢的結果,必要時應多次重復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對于確定致病菌在組織內寄生的情況并了解宿主的反應十分重要,一旦在組織切片中發現真菌菌絲和(或)孢子,即為診斷的有力證據,但其敏感性有待進一步提高[4]。
1.2非培養診斷方法
真菌性角膜炎治療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綜合治療清創術
[論文摘要]真菌性角膜炎按病因學分為內因性和外因性兩類。內因性與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有關,常為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見于老年人,以歐美國家多見;外因性與農業性外傷有關,如樹枝、稻草、草桿等擦傷或剔除泥土、沙石等角膜異物后,常為曲霉菌和鐮刀菌感染,國內以外因性多見。本文簡述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方法。
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皮質類固醇的濫用和角膜接觸鏡的出現,真菌性角膜炎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占到化膿性角膜感染的46.7%[1]。目前對于本病多提倡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及與外科手術緊密結合,以提高治愈率。
1一般治療
口服維生素C、維生素B2及非特異性抗感染藥物;局部應用上皮生長因子以促進潰瘍修復;局部散瞳以減輕炎癥反應;局部熱敷又是一種重要措施,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豐富的血供在增加營養的同時,可清除病原體,加快藥物循環,促進潰瘍愈合。
2藥物治療
抗真菌藥物探究論文
【關鍵詞】抗真菌藥;,,多烯類;,,三唑類;,,棘白菌素類
摘要:近20多年來,隨著大量廣譜抗生素的應用、骨髓和臟器的移植、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的應用、艾滋病發病率的增加、各種導管的介入和真菌檢測技術的提高,念珠菌血癥和系統性曲霉感染逐漸增多。北京協和醫院報道在四個不同年代敗血癥血培養的結果顯示,1994~1995年真菌發生率為81%;2000年為67%。20年149例真菌感染的分析顯示,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臨床上已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兩性霉素B的曲霉存在。因此需要新的抗真菌藥物。目前即將推出和已上市的新藥有:多烯類的制霉菌素脂質體、兩性霉素B脂質體劑型AmBisome、兩性霉素B脂質體復合物Abelect、兩性霉素B膠樣分散體Amphotec、伊曲康唑口服液和注射劑、伏立康唑注射劑和口服片劑以及卡泊芬凈注射劑。各種新藥均有其特點與不良反應,但總的是新藥的開發和臨床應用,將會對侵性真菌感染提供有力的治療措施,真菌感染的治療前景將會有進一步的改觀。
關鍵詞:抗真菌藥;多烯類;三唑類;棘白菌素類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隨著大量廣譜抗生素的應用、骨髓器官移植的開展、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的應用,導管介入治療,特別是艾滋病的流行,念珠菌血癥和系統性曲霉病等系統性真菌感染逐漸增多。資料顯示,上述人群中深部真菌感染發生率約為11%~40%,病死率為40%[1~3]。北京協和醫院四個不同年代敗血癥培養的結果顯示,1994~1995年真菌敗血癥的發生率高達81%[4];2000年真菌敗血癥的發生率達67%。20年149例真菌感染的分析顯示,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趨勢[5]。去氧膽酸兩性霉素B(AMB)作為治療系統性真菌感染的廣譜抗真菌藥已成為治療真菌感染的金標準,但由于不良反應限制了其廣泛應用。臨床上已經發現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兩性霉素B的曲霉存在,因此近年來一些新的抗真菌藥物包括三唑類、棘白菌素類以及毒性較小的兩性霉素B衍生制劑不斷出現,應用于臨床取得顯著療效[6]。治療系統性真菌感染的藥物現共有多烯類(兩性霉素B及其衍生物)、三唑類(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嘧啶類(如氟胞嘧啶)、棘白菌素類(如卡泊芬凈)、復方磺胺甲口惡唑等。第一個治療系統性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藥物制霉菌素由于毒性大而逐漸被停用;1959年兩性霉素B產生,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和80年代分別研究出氟胞嘧啶和酮康唑,隨著氟胞嘧啶的臨床應用很快出現對氟胞嘧啶耐藥現象,而酮康唑的毒性也使其臨床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20世紀90年代三唑類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由于療效確定且不良反應較少,迅速廣泛用于臨床治療系統性真菌感染。自1990年至今的14年中,先后上市并應用于臨床的藥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兩性霉素B的不同劑型[包括兩性霉素B脂質體(LAMB)、兩性霉素B膠體分散體(ABCD)、兩性霉素B脂質復合物(ABLC)],卡泊芬凈(caspofungin)及伏立康唑等。不久還有其它更多的藥物將應用于臨床如普沙康唑(posaconazole)、拉夫康唑(ravuconazole)、制霉菌素脂質體(liposomalnystatin,nystatinLF,商品名:Nyotran)以及micafungin(FK463)這些藥物不但毒副作用少,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比兩性霉素B效果還好[6]。
1多烯類藥物
(1)制霉菌素脂質體制霉菌素屬多烯類抗真菌藥,具有廣譜抗真菌作用,對新型隱球菌、念珠菌屬、曲霉等均有良好作用,經皮膚黏膜用藥不吸收,口服幾乎全部自糞便排出對深部真菌感染無治療作用,注射用藥腎毒性大。臨床上僅限于局部治療口咽部、胃腸道及陰道真菌感染。Aronex公司將游離制霉菌素包裹在多層脂質中,研制出注射用制霉菌素脂質體(liposomalnystatin,NystatinLF,現進入注冊階段)。其抗菌活性和抗菌譜與制霉菌素相仿,對念珠菌屬、新型隱球菌、曲霉、根霉、鐮孢霉、毛霉、梨頭霉和球孢子菌屬等均有抗菌活性。本品體外不但對白念珠菌有效包括對部分耐兩性霉素B的白念珠菌亦具有良好活性,而且對非白念珠菌如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滑念珠菌和熱帶念珠菌均具有活性,但不及對白念珠菌。能有效抑制全部受試曲霉株包括伊曲康唑耐藥株;對黃曲霉的抗菌活性略優于兩性霉素含脂復合制劑,但不及兩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7]。本品對臨床常見真菌分離株的最小殺菌濃度(MFC)和最小抑菌濃度(MIC)相差不大,在人體內呈非線性藥動學,藥物終末半衰期隨給藥劑量增加相應延長,給藥劑量范圍在025~075mg/kg時,AUC呈線性增長;劑量增加至075~10mg/kg,AUC不再改變,代謝達飽和狀態[8]。本品易于和網狀內皮系統結合,在肺、肝、脾組織中達到較高濃度,由于本品主要經腎臟排泄,因此腎組織中也有較高的濃度。本品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主要的不良反應有低鉀血癥(約占25%)、腎功能損害(每日劑量6mg/kg以上時可能發生);快速靜脈點滴可能出現寒戰、發熱、呼吸困難,偶有皮疹、肝功能損害,但不影響治療,無需停藥。(2)兩性霉素B及其不同劑型為多烯類抗真菌藥,與真菌細胞膜麥角固醇結合,膜滲透性改變導致真菌死亡。該藥抗菌譜廣,幾乎對所有的真菌都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某些嚴重的深部真菌病如新生隱球菌腦膜炎、侵襲性曲霉病,特別是對免疫缺陷或嚴重粒細胞缺乏的患者的治療以及某些地方性真菌病如球孢子菌病、組織胞漿菌病、皮炎芽生菌病等仍需應用兩性霉素B,因此迄今仍是許多危重深部真菌感染治療的首選藥物。現已有三種不同的脂質體劑型問世,它們由兩性霉素B用脂質或脂質體包裹或交織而成,使之能迅速被網狀內皮系統所攝取,減少與蛋白質的結合,從而改善兩性霉素B的體內過程和毒理學特性,具有與兩性霉素B相等的臨床療效,且發生的與輸注相關的毒性反應和腎毒性明顯減少。①兩性霉素B脂質體劑型(AMBisome),是用脂質體將兩性霉素B包裹而成;②兩性霉素B脂質體復合物(ABLC),商品名Abelect,是脂質體與兩性霉素B交織而成;③兩性霉素膠樣分散體(ABCD),商品名Amphocil和Amphotec是用膽固醇硫酸酯與等量的兩性霉素B混合包裹而成。
中草藥抗真菌研究論文
【關鍵詞】,抗真菌
關鍵詞:中草藥;抗真菌;回顧
近年來,由于廣譜抗生素、激素、化療和免疫抑制劑的普遍應用,真菌感染的發病率日益增加。但目前臨床上應用的西藥抗真菌藥物,均存在著療效差、毒性大等缺點。尋找廣譜、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藥已成為藥物研究的熱點。特別是從植物中尋找抗真菌藥物,已成為公認的重要研究方向。我國科學家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發現了許多中藥具有抗真菌作用,分離得到了多種有效化學成分,對這些成分的作用機理作出了初步研究,這些工作為開發抗真菌新藥和中藥用于臨床抗真菌,奠定了堅實基礎。本文對1995年至2004年十年間,中草藥抗真菌的研究文獻,作一綜述。
十年間,有關中草藥抗真菌試驗研究中文文獻約有96篇,對187味中藥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有162味中草藥具肯定的抗真菌作用。
1選擇性弱(指對兩種以上真菌有作用)、具有殺滅真菌作用的中草藥
有些中草藥,表現出對多種真菌的強大抑制或殺滅作用。土槿皮、高良姜、牡丹皮乙醇提取物在較低濃度(1mg/ml)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肉豆蔻、肉桂、丁香、防己、桂枝、黃柏、急性子、萆解、知母、黃連、菖蒲,乙醇提取物1~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紫苑、徐長卿、藿香、黃芩、鶴虱、丹參[1]、川芎[2]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蛇床子、莪術、鵝不食草、地骨皮、補骨脂、威靈仙、木香乙醇提取物1~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夜交藤、生地榆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啤酒酵母(GL-7)的生長;訶子、白術、紫草、青木香、甘草、當歸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對白色念珠菌有明顯抑制作用。細辛、馬齒莧、紅花、海桐皮、茜草、蒿本、白芷、白蘚皮、羌活、魚腥草、紫花地丁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長,對白色念珠菌有明顯抑制作用[1]。5%羌活水提物對8種致病性淺部真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平均MIC為11.88%[3]。茵陳蒿、郁金、獨活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長,對啤酒酵母(GL-7)有強大抑制作用。姜黃、大黃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啤酒酵母(GL-7)生長,對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有明顯抑制作用[1]。姜黃揮發油和姜黃水浸出液對13種常見致病真菌最低抑菌濃度為1.50~0.08%和2.50~0.16%[4]。大黃的抗真菌作用僅表現在抗皮膚癬菌方面,MIC較高(50~100mg/ml)[5],對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隱球菌的MIC為100.0、25.0mg/ml[6],其水煎劑對馬拉色菌的MIC為250mg/ml[7]。東北刺人參揮發油對紅色毛癬菌、犬小孢子菌、須癬毛癬菌、紫色毛癬菌、斷發毛癬菌等常見皮膚癬菌的MIC為0.06%~0.13%,MF(最低殺菌濃度)為0.13%~0.25%[8]。生姜乙醇提取物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犬小孢子菌、絮狀表皮癬菌,MIC為0.06%~0.13%,MFC為0.13%~0.25%[9]。五倍子乙醇提取物1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長,對威克海姆原藻有明顯抑制作用[1]。蒼術萃取浸出液對斷發癬菌等10種不同真菌的MIC和MFC(50%藥物浸出液乳劑體積/100ml)在1.0~4.0之間[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