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史地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04:42: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史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政史地教研組工作部署
政史地教研組成員將繼續努力,不斷完善本組的教育、教學工作,進一步提高科研水平。
本組成員由周建軍校長、諶中華校長、徐富凡老師(政治)、廖喜妹老師、黃桃開老師(地理)、莫佐華老師、黃輝老師(歷史)、黃劍老師(體育)夏明老師(信息技術)共9人組成。真正的專業老師不多,只是專職教師而已,但所有老師都非常敬業,是學校各個方面的骨干教師。根據本組的教師情況,根據學校的工作安排,特制定本組教學研究目標和措施如下:
第一,要不斷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教研組各成員要進一步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掌握各科教學的最新動態。本學期,教研組每位成員至少讀一本與本學科教育相關的專著,并寫好摘記和讀書筆記,在組內交流讀書心得。推薦優秀的讀書筆記全校交流。
第二,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本學期,要求組內教師,進一步落實教學常規。要求每位教師,認真備好每一堂課,認真批閱好學生的每一次練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堂教學中有良好的師生互動,建設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課堂智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切忌教學過程教條、死板和空洞說教。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三,重視交流學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學期,繼續要求教研組成員不定期聽課,學習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組內教師不定期互相聽課、評課,本學期每人至少開1-2次組內公開課。組內推薦一堂全校公開課。積極參與學校其他教育組的公開課活動。
第四,經常性地做好經驗的總結和教科研工作。本學期,繼續要求教研組成員每月定期寫好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并直接上傳至校園網上,以供交流。每位教師積極參與校教科室組織的教學案例評比和科研周活動。期末每人至少上交一篇專業論文。本學期組內無課題的教師爭取新的課題立項。
政史地組教研年度工作報告
本學期,在全組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教研組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重實際,抓實事,求實效”為教學工作的基本原則,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加強了教學常規管理,認真落實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部署,順利完成了各項教學教研任務。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學科教研情況:
本學期政史地組共活動7次,以聽評課為主要形式。在活動過程中,各位老師,相互學習、借鑒,取得了一些成績。
1、本學期,全組教師認真參加和利用教研活動,圍繞新課程,學習了課改理論和課程標準,提升了理論素養,使教學實踐以新課程理念為支撐。通過學習,各任課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得到更新,自身知識結構得到完善,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2、全組老師認真研究教材,研究教學方法、研究學生,開展了教研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組內教師主動聽課學習,認真交流,努力學習,汲取他人先進經驗,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本著學習的精神,參加聽評課活動的老師明顯比上一學期積極了,大家非常注重評課的過程,通過評課,取長補短,改進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區組織的期中考試中,本組老師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但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存在的問題:聽評課過程中,還存在只說優點,不指出缺點和改進措施的情況。
史地組下學期工作總結
本學期是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學期,全校師生員工在校行政領導的精心組織安排下,圓滿完成了各項教學工作任務。開學時,本組認真學習領會了本學期教研組、年級組會議精神,認真抓好高一史地會考及高三史地復習工作,積極備戰會考和高考,認真研討會考和高考備考。教研活動以研究考試、總結、復習方法為重點,結合本學期實際和本組實際,制定了本學期教研工作計劃。
本學期計劃活動九次,實際活動九次。在教研活動中,得到了學校教務處、教科處及校行政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在全組教師的團結協作和不斷努力下,圓滿地完成了本學期各項教學工作要求,保證了我校史地教學的順利進行。在教研活動及集體備課中,本組教師都能按學校教科處及教務處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按時參加組上組織的各項活動及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并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完成學校及教研組交給的各項教學任務,不斷摸索教學經驗,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一、加強教師責任意識,開展“三生教育”活動
根據校行政的相關要求,認真進行加強師德師風及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學習,要求教師強化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特別是通過學習《云南省減輕中小學課業負擔,增強青少年體質的規定》的通知及《切實減輕中小學負擔,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辦法》等文件精神,樹立減負不減質的理念,抓好課堂教學基本環節,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思想素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不斷提高認識,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樂于奉獻,增強教師的事業心,關心、愛護、尊重學生,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其次,認真組織學習《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的重要內容,讓教師領會和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掌握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學習后,本組于2009年3月26日開展了一次野外生存能力的實踐活動,使全組教師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都得到了一次體驗和鍛煉,加強了對“三生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二、認真進行質量分析,積累教學經驗
州長在史志工作大會的講話
這次全州史志工作會議,是經州委同意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學習貫徹全國、全省黨史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落實第四次全國地方志工作會議精神,總結我州黨史和地方志工作的成績和經驗,研究和部署今年和“十二五”時期我州黨史地方志工作,努力開創我州黨史地方志工作新局面。
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同志、省地方志辦公室副同志在百忙中蒞臨我州指導工作,并將作重要講話。州史志辦主任同志將作工作報告,他們的講話和報告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加強學習,進一步提高對黨史地方志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黨史工作是黨的一項具有全局意義和深遠影響的工作。地方志作為全面系統記述經濟社會發展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同黨和國家大局緊密相關。黨史工作方面,去年6月,黨中央下發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以中央名義制定和頒發關于黨史工作的文件,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接著7月,中央召開全國黨史工作會議,等中央領導同志親切接見了與會代表,習出席會議并發表了重要講話,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也是第一次。這兩個第一次對黨史事業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省委制定頒發了《中共貴州省委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意見》,并在9月召開了全省黨史工作會議,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同志接見了出席全省黨史工作會議代表并發表重要講話,對貫徹落實中央《意見》、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的黨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為貫徹落實好中央《意見》、省委《實施意見》和全國、全省黨史工作會議精神,去年12月,州委常委會專題聽取州史志辦關于全國、全省黨史工作會議精神的匯報,對下一步工作進行了研究部署。地方志工作方面,黨的三代中央領導核心、鄧小平、同志對地方志工作都作過重要而精辟的論述。1958年3月,在成都會議期間不僅調閱了大量的四川方志,還輯選了部分方志推薦給到會的領導同志,提倡利用方志,提高領導水平,同時還倡議全國各地要編修地方志。1979年10月,鄧小平同志在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負責人談話時強調:“編輯出版年鑒,很有必要,這是國家的需要,四化建設的需要”。1987年5月,同志在上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立大會上指出:“編纂社會主義新方志是兩個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系統工程,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服務當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業。修志工作是一項不容易引起重視的重要工作。各級領導要把修志工作當作一項重要的事業來抓,并切實抓好。”
近幾年,全州各級史志部門和廣大史志工作者,堅持把以史鑒今、資政育人作為根本任務,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保證黨史和地方志工作的正確方向,解放思想、求真務實、銳意進取,在黨史研究、黨史宣傳教育、黨史資料征編、參與紅色旅游和地方志編修、編輯出版地方綜合年鑒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許多豐碩成果,為我州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在此,我謹代表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協,向長期以來為黨史和地方志事業發展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的廣大史志工作者,表示親切的問候和衷心的感謝!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和長期不懈的奮斗,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性的勝利。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革命史、創業史、奮斗史,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力量源泉。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和宣傳黨的歷史,對我們進一步把握黨的歷史發展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正確對待黨在前進道路上經歷的失誤和曲折,警惕的影響,對我們推動我州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加強地方志工作,對推動我州“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促進我州文化發展繁榮,提高我州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全州各級黨委、政府和史志部門,要深入學習領會中央《意見》、省委《實施意見》和全國、全省黨史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地方志工作條例》和第四次全國地方志工作會議精神,真正站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執政基礎的戰略高度,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的要求和部署,切實加強和改進黨史地方志工作,充分發揮史志工作的職能作用。
高三歷史復習研究論文
近年來,歷史高考從知識型考查向能力型考查轉化的趨勢在日益發展,對知識掌握、運用的考查方法及各種題型的考查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掘。歷史地圖知識以其直觀性、客觀性、靈活性和內涵的豐富性在高考命題創制新情境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為高考命題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徑,在近年的高考試卷中出現頻繁出現,并且題型多樣,分值也日益增加。在2004年高考中,歷史單科江蘇卷、廣東卷、上海卷等都出現了歷史地圖題。但是由于在歷史學習復習中對歷史地圖的忽視,歷史地圖分析能力薄弱,許多考生在歷史地圖題方面失分率較高。因此,在歷史復習中如何把握歷史地圖應引起足夠重視。筆者就結合近年來高考歷史地圖題的一些特點和高三歷史教學中的一些體會談一談如何復習把握歷史地圖。
一、圖文結合,掌握歷史基礎知識。
歷史地圖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的、確切的地域空間圖象,與文字材料相輔相成,是歷史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左圖右史”,“索象于圖,索理于書”為古今學者治學和讀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現形式,地圖在反映事物所處空間狀態方面具有更簡明、直觀的特征,因而學者鄭樵在《通志·圖譜略》中也發出了“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的感嘆。所以,在歷史復習中,我們必須圖文結合,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這是提高歷史地圖分析能力的第一步。比如復習太平天國我們就可以結合《太平天國形勢示意圖》,根據太平軍從金田到南京的進軍路線,清楚太平軍進軍南京時主要經過了哪些地區,對太平軍北上經過的千難萬險有一個較為直觀的了解;另外通過找出圖上出現的幾條不同的路線,會清晰地看到定都南京后,太平軍又開展了北伐、西征等重大軍事行動,從而對太平天國形成軍事上的全盛局面有了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通過圖上顯示的兩種不同的活動地區,你就會直接感受到農民起義者從拜上帝教直接活動的狹小范圍,發展到鼎盛時期控制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這樣,我們不僅了解地圖的基本內容,對太平天國這段歷史知識的認識也更加清晰直觀。但是,歷史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許多內容有文沒圖。因此,我們還要充分運用歷史地圖冊,它是歷史教材的有益補充。在2004年高考廣東卷第26題唐長安、北宋東京布局圖,教材中沒有出現,在歷史地圖冊中就非常詳細。
二、史地結合,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歷史地圖不同于地理地圖,后者反映的是立體的地理環境,而歷史地圖則主要表示人類歷史活動特定的空間和進程,反映的地理知識相對貧乏。這往往造成學生分析歷史地圖的困難,不利于提高歷史地圖分析能力。因此,在歷史復習中,我們必須史地結合,適當運用地理知識,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如《隋唐時期手工業分布和大都會》示意圖中,有一些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為什么造船業中心洪洲(今南昌)會孤懸內地?”這里我們只要結合地理知識了解洪洲處于長江的支流贛江沿岸,并且在地圖上標出贛江的大體位置,就會很容易理解了。再如《三大戰役示意圖》,遼沈戰役為何首先攻占錦州就能形成關門打狗之勢?敵人就不能從繞過錦州與華北聯系嗎?這一點歷史地圖中沒有能夠體現出來。但是如果結合地理地圖,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關內外的主要通道是遼西走廊,而錦州則是遼西走廊的咽喉之地。文綜考試以來,歷史和地理學科知識和能力的滲透穿插不斷加強,將史、地知識進行有機結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地圖和歷史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會對學生綜合學科素質和全面能力的培養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結合背景,分析地圖反映的歷史空間狀態的原因。
我國歷史地理學理論研究現狀分析論文
對歷史地理學科性質的討論,自20世紀30年代即已開始,“”以前曾進行過熱烈的討論①,至80年代初歷史地理學界對本學科的性質、任務和學科屬性等基本理論問題已經取得共識。不過學術討論一直延續到現在。大致說來,以往因學科剛剛確立而主要著重于對該學科的整體性討論,1990年以來則側重于各個分支學科的探索,呈現出百花爭艷的場景。
譚其驤1983年就已經指出:歷史地理作為一門學科雖已存在幾十年,但迄今尚未建立起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一個重要原因是各地區歷史地理研究還基本沒有開展起來,因此這門學科無論在縱的方面還是橫的方面都還有很多空白無法填補②。朱士光1999年指出:歷史地理學理論建設滯后,不僅湮沒消蝕了學科固有的理論光芒,還使學科屬性與歸依問題出現新的模糊認識,并且因學科今后發展的主導方向不明朗而影響到學科整體的順利發展。有鑒于此,朱士光倡議充分發揮歷史地理學科特點,注意吸取有關學科理論原理,采用先進技術手段,進一步抓好人地關系研究,應將研究對象時間下限延至當今,同時將研究內容擴大到包括對當前環境變遷動態的評估及對今后環境變遷趨勢的預測等方面③。下面分四個方面作一初步總結。
一、地理學的觀點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遷及其規律,這個地理環境既指自然、也包括人文地理環境,所以歷史地理學就其學科性質而言,它是一門地理科學,是地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就研究所依據的資料和方法而言,它又具有歷史學科的屬性。所以有人說歷史地理學“它是在兩個母體中孕育、發展起來的學科”④。
侯仁之最早闡明了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一個組成部分的基本觀點。他著重說明歷史地理學與沿革地理學之間的本質區別,指出今天的地理不是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而是從以往不同時代的地理中發展演變而來的,今天地理上的一切現象都植根在過去的地理中,且有它發展演變的客觀規律存在,因此他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方法和意義,說明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向后延伸部分,其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歷史時期地理景觀的變化,主要工作不僅要復原過去的地理景觀,而且還要探求其發展演變的規律,闡明當前地理景觀的形成和特點⑤。
譚其驤、史念海兩位對侯仁之闡述的觀點均表示贊同。譚其驤承認:“就學科的性質而言,歷史地理學并不屬于歷史學,而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⑥,“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歷史時期的地理”,“它是一門地理科學,是地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⑦。史念海則認為:“以前歷史地理學還屬于歷史學的范疇,自然要運用治史的方法進行探索”,“既然是地理學的組成部分,就該兼用地理學的方法從事研究”⑧;曾明確地表示:“中國歷史地理學應該是屬于地理學的范疇,但也可以作為歷史學的輔助學科”⑨。他在別的論文中,系統而又概括地闡述了中國歷史地理學悠久的淵源及其發展過程,充分肯定了歷史地理工作者對國家建設所做出的成績,鼓勵大家繼續發揚歷史地理學有用于世的作用,以期這門學科不斷發展和壯大⑩。韓光輝回顧了中國、歐美、俄國歷史地理學發展的全過程,得出全世界歷史地理學發展均存在沿革地理研究、近代歷史地理和現代歷史地理學三個階段的結論(11),與侯仁之的觀點殊途同歸。
阮元歷史地理學思想與實踐
阮元在歷史地理學思想和方法方面深受中國傳統的沿革地理學和清初“經世致用”地理學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地理學對清代地理學的演變路徑和思想方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乾嘉道時期的史家仍然堅守“經世致用”地理學傳統,將地理學作為一門能解決國計民生的應用學科,強調地理著作的內容要與國家政治、民生相結合,由此形成了清代歷史地理著作編纂的獨特景觀,即凡與當時國家或作者的社會政治背景相關的史地著作往往能迅速流播,受到人們的青睞,由此以地志、水道著作和政區沿革為主體的著作體系成為清代地理學編纂中的佼佼者。
阮元對中國古代地理學思想多有承續,他把清代地理學名家的理論融冶于一爐,形成了獨特的地理學理論和思想,成為乾嘉道時期地理學的代表人物。
1.著眼于民生實用,體現經世致用精神。明末清初,史家具有強烈的“經世致用”地理學傳統,他們強調研究歷史地理要與國家政治、民生相結合,阮元繼承了這一傳統。阮元撰著的《廣東通志》就對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尤加重視,進行重點闡釋,其中《輿地略》、《山川略》、《關隘略》、《建置略》、《經政略》、《前事略》就達116卷之巨,占全書的比重最大,并延請頗富名望的學者從事撰述,力求反映民生。《輿地略》19卷,含疆域圖、晷度、分野、氣候、戶口、風俗、物產,延請受阮元賞識的番禺人崔弼負責撰寫,謝蘭生對崔弼的《輿地略》頗有微詞,不得不煞費周章訂正崔氏的錯訛遺漏之處;《建置略》22卷,含城池、廨署、學校、壇廟、津梁,由方東樹負責撰寫。謝蘭生《常惺惺齋日記》記載:“閱方植之所纂《建置略》:《城池》三本、《廨署》一本、《廟壇》一本、《學校》一本、《梁津》一本,此四本俱廣、韶、惠三府而已。”[1]嘉慶二十五年一月二十一日由于是名家精心結撰之作,所以方東樹負責撰寫的《建置略》受到總纂謝蘭生的高度評價。總纂謝蘭生負責《海防略》、《關隘略》的主纂,并負責對《輿地略》、《前事略》進行校定。
2.歷史地理研究特別強調實地調查的重要性。文獻資料固然重要,但在歷史地理研究中僅靠文獻史料遠遠不夠,它需要從實地調查中尋找第一手資料補證文獻史料的不足,態度嚴謹的歷史地理學家在治學過程中都比較注意文獻資料之外的實地調查。顧炎武在撰著《歷代宅京記》時,特別重視實地調查。《歷代宅京記》共20卷,阮元在《歷代宅京記》卷首敘言中提到:“先生撰《肇域志》未成,其稿本散出四方者,雙行夾注,頗難讎校。至《郡國利病書》,流傳雖多,然強半為抄手割落,而四庫書中又僅列之存目,民間無從是正。唯此本《宅京記》為先生族裔孫顧竹樓所藏,王樹畦同年攜以示余,厘訂修整,具有條理,不似《肇域志》之煩矣。”[2]阮元序該書條理清晰,史料豐富,考證精審,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阮元為顧炎武《歷代宅京記》作敘時稱:“寧人顧氏,崎嶇南北,所考山川、都邑、城郭、宮室,皆出自實踐。當先生盛游之時,嘗以一騾二馬載書自隨,所至扼塞,即呼老兵土民,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2]阮元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此書評價甚高,指出《歷代宅京記》“上起伏羲,下訖于元,仿雍錄《長安志》體例,備載其城郭宮室、都邑寺觀及建置年月事跡”,“征引詳核,考據亦頗精審。蓋地理之學,炎武素所長也”(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68)。阮元負責編纂的《廣東通志》也特別重視實地調查。《廣東通志•金石略》由儀克中和曾釗合作編纂,儀克中負責采訪碑刻,曾釗負責考訂。《粵東金石略》凡九卷(附《九曜石考》二卷),由乾隆年間翁方綱遍涉嶺南,多方稽究,編纂成書,按當時的地域分類,記載金石名稱、地點、年代及撰書人名、字徑、行數題跋等,是廣東歷史上第一部金石學著作。該書因是首創之作,在著錄粵東金石方面存在很多錯謬,“儀墨農、曾勉士訂翁覃溪《粵東金石略》,錯謬甚多”[1]嘉慶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為此,儀克中多次到粵東實地調查,考訂該書的訛誤。如《龍龕道場銘》,在羅定州龍巖,《粵東金石略》未著錄。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六月十八日,兩廣總督阮元派儀克中到龍龕巖訪古,并拓下石刻,后將該刻收入《廣東通志•金石略三》中,可以說正是儀克中的努力,才使此銘為世人所知。它是廣東現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也是嶺南年代最早的石刻,并且是廣東現存文字最多的一塊古碑,是了解唐代歷史及文字學研究的珍貴史料。曾釗對儀克中實地勘察的精神極為欽佩:“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今相國儀征公節制兩粵,延方聞士修廣東志。以君為探訪,縋幽躋險,剔苔捫碑,多翁學士《金石略》所未著錄者。”[3]567儀克中的實地考察保證了《廣東通志•金石略》史料的嚴謹,再加上曾釗的嚴密考訂,使得《廣東通志•金石略》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謝蘭生對此極為贊服:“墨農訪金石及唐宋石刻甚多,皆前人所未收者,加以勉士考訂數次,此志書當以《金石》一門為冠。”
3.重視圖表的價值和作用。清朝通志的編纂特別強調地圖的重要作用,謝啟昆譽修、胡虔主撰的《廣西通志》,對地圖的作用十分重視,其《敘例》說:“圖之為用,視書尤切,文字易傳,繪事難效,書存圖亡者十之九,而圖學相傳之法,亦于是遂廢。”(謝啟昆等《廣西通志•敘例》)《廣西通志》十分注重郡縣沿革的考證,特設郡縣沿革表,列于總目之首,博引史志及專家之書,詳加辨析考訂。阮元亦十分重視圖經的價值和作用,他說:“古人不曰志,而曰圖經,故圖最重。宋王中行等廣州圖經不可見矣,今則一縣一州為一圖,沿海洋汛又為長圖,按冊之,燦然為畢著也。”[4]卷8重修廣東通志序阮元的《廣東通志》所有繪圖均出自番禺人李明澈之手,阮元對其地圖學成就非常傾慕,力邀其入志局負責繪圖,經其手共繪制輿地圖106幅,包括省圖1幅,府、直隸州、廳圖16幅,散州縣圖89幅,其中府縣地圖的繪制對明晰地了解山川水道有重要的作用。《海防略》一門,除了詳論廣東海事、各路關防要塞、攻防戰守諸事,特附海圖20幅,海圖描繪精細、準確,炮臺分布歷歷在目,又以文字說明各軍事要點,這種圖、文結合的繪圖方法將廣東海域的地理、軍事形勢一覽無余地揭示出來,使人一目了然,參考價值極高[5]。阮元對“圖說”一門十分重視,他認為,地理以“圖說”為先,采用“地圖注記式”的方法,說明一邑之內的地理形勢,圖文并茂,直觀生動。“自古史傳,人事與地理相為經緯也……《圖說》者,以一邑分四鄉,以四鄉分都圖,每一地保所管之地繪為一圖,周回徑直不過二三里耳。圖內為說,曰東西南北至某處有某山,與何處相連,有某水、某路,自某處來,自某處去,所管之地有某村、某橋、某廟、某墓,聚十數地保之圖即成一鄉,聚四鄉即成一邑。一邑之圖說,須以數十紙計,而城池、廨宇、街巷更在此外,此所以為圖經也。”
因此,他建議《揚州府志》專立“圖說”一門,并親自繪《雷塘地保圖》1幅,刻印了100張送給伊秉綬。他還撰寫《云南黑水圖考》一文,篇末附圖1幅,阮元在圖中標明盤江由粵西入南海,禮社江由交址入南海,瀾滄江由南掌入南海,三江既入南海,即是黑水,用圖標示起到左圖右史的效果。阮元重視地圖的思想受到戴震的影響,阮元在歷史地理撰述中亦重視史表的價值和作用,認為史表是地理著作之經緯,史表的價值在于可以化繁為簡,對復雜的歷史記載起到明晰、曉暢的功效。在地志編纂實踐中,他主張仿《唐書•宰相世系志》的辦法設立《氏族表》,他說:“一縣之中,必有大家舊族、新貴儒門,以此為主,而收其族。凡內官翰、詹、科道以上,外官道、府、鎮、協以上由科甲出身者,皆以其姓氏立表,首敘先世遷徙之表中詳載各房名字,自生員以上皆附見于表,即如江都、甘泉、儀征之耿氏、唐氏、楊氏、常氏、鄭氏、秦氏、許氏、阮氏,興化李氏,高郵王氏,寶應劉氏、喬氏,泰州宮氏等族,各以宰相、九卿、勛爵、督撫等官家自為譜,余皆借而次第輯成表稿。”[4]卷8阮元竭力提倡修氏族表,對地方志而言,譜牒可以為地方志提供重要史料,其見解和章學誠有相通之處。章氏亦認為:“夫比人斯有家,比家斯有國,比國斯有天下。家牒不修,則國之掌故何所資而為之征信耶?”(章學誠《文史通義》卷6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上)這種認識在阮元總纂的《廣東通志》中也有鮮明的體現,《廣東通志》表分郡縣沿革表(卷3-卷9)、職官表(卷10-卷62)、選舉表(卷63-卷81)、封建表(卷82),其中郡縣沿革表、職官表都是延請名家編纂的,取得了相當突出的成就。吳蘭修(1789—1839),字石華,廣東梅縣松口人,阮元賞識其才,任命他為“學海堂”第一任學長,曾纂修廣東《封開縣志》(10卷,道光十五年刻本),梁廷枬在《粵秀書院志》中也有提及:“適開通志局,先生與焉,《沿革》門其手纂也。”[6]252鄭灝若,字萱坪,番禺人,撥貢生,著有《榕屋詩抄》、《四書文源流考》等。湯貽汾與吳蘭修、鄭灝若都有密切往來,在羊城形成嶺南文化的交流圈,“公在羊城數年,多文字交,有謝澧浦、張南山、李蕓甫、吳石華蘭修、儀墨農克中及劉樸石、三山張墨池、磬泉鄭萱坪、黃香石、蒼壓孟華墀、葉云谷、麥南村、馬德隅、曾竹屋、陳仲卿諸先生”[7]528。這些人在阮元幕府和廣東通志局有著重要的影響。1821年,學海堂冬課題為《四書文源流考》,課后阮文達嘗令侯康與周秩卿孝廉,鄭萱坪明經,胡稻香茂才同輯四書文話[8]卷7。由鄭灝若負責撰寫《職官表》,內容最為詳盡,密而不猥,疏而不漏,縱橫經緯,詞約意豐,謝蘭生對其評價甚高,日記說:“鄭萱坪所撰《職官表》甚佳,不亞石華之《沿革》。”[1]道光二年十月二十九日阮元重視圖表的思想受到清代方志學代表人物戴震和章學誠的深刻影響。戴震認為方志的核心在于考察地理沿革,“志之首,沿革也”[9]488。他還十分重視地圖、沿革表,“地圖及沿革表,志開卷第一事也”[9]489,“縣境圖表最緊用”[9]486。戴震的這些思想在阮元的地理學思想中都有很明確的體現。阮元總纂的《廣東通志》職官表也受到章學誠的志書思想的影響。章學誠對此論述極詳:“今為人物列表,其善蓋有三焉……今于傳刪人物,而于表列帝王,則去取皆宜,永為成法。其善一也……茲于古人見史策者,傳例茍無可登,列名人物之表,庶幾密而不猥,疏而不漏。其善二也……傳無可著之實,則文不繁猥;表有特著之名,則義無屈抑。其善三也。凡此三者,皆近志之通病,而作家之所難言。故曰:方志之表人物,將以救方志之弊也。”(章學誠《文史通義》卷7)正是因為設置人物表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他推崇在方志編纂中適當采用人物表,其修志思想對阮元《廣東通志》職官表有重要影響。
黨的十7大心得體會:十七大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
十七大學習體會:十七大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
●舉世矚目的十七大,是一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歷史盛會。其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怎么估計都不會過分。我們學習領會這次黨代表大會的精神,首先要充分認識這次黨代表大會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是新時期又一個堅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政治宣言書,鮮明地回答了當代中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發展目標繼續前進的根本問題,為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這次會議全面地部署了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歷史任務,系統地闡述了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的黨的建設的總體布局。這次會議將是一次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的生動實踐,將以發揚黨內民主、促進黨內和諧為特點載入史冊
舉世矚目的十七大,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勝利地召開了。這是一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歷史盛會。我們學習領會這次黨代表大會的精神,首先要充分認識這次黨代表大會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
為什么說這是一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歷史盛會呢?
王先謙的史學成就研究論文
摘要:王先謙。晚清著名學者,在史學上成就顯著。撰述豐碩。涉及到古籍的校勘、箋注和考證:史地學與民族史的研究;史料的匯編和纂輯;外固史地的研究等。這些著述反映出王先謙具有求是、愛國、經世、變易、夷夏之辨的史學思想與觀念。
關鍵詞:王先謙;史學成就:思想與觀念
王先謙(1842~1918),字益吾,號葵園,湖南長沙人,晚清著名學者,與王夫之、王文清、王闿運合稱為“湖南四王”。
王先謙在史學方面成就卓著,撰述豐碩。所涉及的內容大致如下:對古籍的校勘、箋注和考證,如《漢書補注》、《后漢書集解》等。對舊史的補修,如《新修晉書》等。對史地學與民族史的研究,如《蒙古通鑒長綰》、《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等。史料的匯編和纂輯,如《十一朝東華錄》、《湖南全省掌故備考》等。對外國史地的研究,如《日本源流考》、《五洲地理志略》等。這些著述反映出王先謙如下的史學思想。
其一,求是思想。實事求是是乾嘉學術的精髓和靈魂。王先謙治學循乾嘉遺規,也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其史籍校注和文獻整理等史學實踐中,如王先謙對《漢書》、《后漢書》等的校勘、箋注等。在此試舉例說明,如《漢書·成帝紀》“越崔山崩”,《補注》“先謙曰:官本‘嵩’作‘雋’”。“嵩”和“雋”形相近。但讀音和涵義均不同。在沒有其他文獻資料或更有力證據的情況下,王先謙只列出異同,不下定論。以俟博雅君子訂正。
王先謙在校勘《漢書》、《后漢書》等時,對于不可解者。只是客觀地集錄眾說,不輕易改動原文,不妄下斷語,這樣。不但給后人提供了解決問題的線索,而且給后人留出了繼續集恩廣益的空間,以便時機成熟時得出更精確的結論。這不但對《漢書》、《后漢書》等原本的訛誤做出了實事求是的考訂。同時也避免出現新的訛誤。在校勘、箋注和考證古籍時,不輕易改動原文。不妄下定論,這正是實事求是思想在具體學術實踐中的反映和體現。
黨政領導干部公開選拔競爭上崗考試大綱5
(二)思想
1.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
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思想產生的歷史必然性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思想指導地位的確立思想的科學內涵和科學體系
2.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社會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3.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