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產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0 22:27: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優勢產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推進優勢產業跨越發展
怎樣建設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今年12月13日,市委書記劉宏建在市委學習會上明確指出,南充要“推進優勢產業跨越發展”。回眸南充多年發展歷程,最大的問題就是產業培育不夠,是為發展的“軟肋”;市委立足南充實情,高瞻遠矚,提出南充要在絲紡服裝、石油化工、商貿服務、農產品加工等有優勢、有基礎、有競爭力的產業上下功夫,集中發展、重點突破,努力把資源優勢轉為現實生產力。
絲紡服裝產業要整合資源、加強技改、打造品牌。南充自古就有栽桑養蠶的傳統,又獲“中國綢都”美譽,客觀上講,絲紡服裝產業既有一定規模的原料基地和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又有成熟的產業工人和管理人才優勢。做大做強絲紡服裝產業,必須按照市場經濟原則,改革管理體制,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充分調動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從根本上改善“散、小、亂”的產業格局,實現產業集群的規模化發展。同時,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全面增強企業自主創新、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的能力,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成傳統絲紡服裝產業的升級換代。
石油化工產業要延伸產業鏈條、加速產能擴張。作為我市的支柱產業,今年上半年石油化工全行業完成銷售收入49.59億元,同比增長43.55%,成績可喜。在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的深刻背景下,我市煉化企業“老大”南煉化工總廠還要加大重催技改力度,促成燃料乙醇項目建成投產,生物柴油項目開工建設,銷售收入突破百億大關;同時,推動宏泰生化、蘭天化工等一批企業的技改擴能,力推甲醇蛋白、低碳混合醇、乙炔等一系列產品,以此做大做強我市石油化工“蛋糕”。
農產品加工業要建好基地,培育龍頭,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南充農產品資源豐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基礎條件好,但由于產業鏈短、產品加工程度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以致大量的低端產品缺乏持久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我市要改變手工作坊式的傳統生產經營模式,以龍頭帶動、基地規模化的生產經營模式,延長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實現“農工互動”,提高農業比較效益。
商貿服務業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強引導,提升檔次。我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6年全省前4位,商貿服務業規模大、人氣旺、商機濃,輻射周邊3000多萬人口。在建設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的新形勢下,壯大商貿服務業,必須科學、合理地規劃商業布局,在商業網點的建設和品牌商貿企業的打造上要加強引導,以提升南充商貿服務業的整體檔次和水平;要建立適合商品經濟發展的農業社會化、專業化的現代服務體系,有力推進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從而很好地實現一、二、三產業的互動共融。
與此同時,南充要加快培育壯大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推動旅游文化、教育醫療等產業快步發展,把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以此增強南充的整體經濟實力,牢固奠定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壯大優勢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榆次區地處“三晉”之腹,為晉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總人口53萬,面積1328平方公里,轄6鎮4鄉289個行政村,農業人口25.9萬人,耕地73.59萬畝,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628元。榆次區農業局為區政府農業主管部門,現有干部12人,其中局長1人,副局長6人,總農藝師1人,科員4人,內設四個職能股(室):辦公室、產業化經營指導股、政策法規和科教股、信息發展開發股。
我在榆次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農業戰線同仁的幫助和支持下,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圍繞農民增收核心,堅持以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統攬工作全局,城鄉統籌,扭住“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區上紅棗,畜牧養殖求突破”戰略展開工作,突出溫室大棚、紅棗開發、養殖園區和龍頭企業四大基地建設,使全區農業產業化開發有了新的突破。連續12年,榆次的蔬菜生產位居全省之首,面積達到34萬畝,年總產量突破11.6億公斤,其中向北京、廣州等全國各大中城市銷售7.5億公斤以上,蔬菜產業占據榆次區農業的半壁江山,被確立為全國首批55家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縣(區)之一。丘陵山區形成了全長123公里的紅棗林帶,面積達30萬畝,居全市第一、省內前列,開發大戶達到150多戶,被確定為全省七個紅棗示范園區之一,并把榆次的紅棗發展模式作為全省的樣板大力推廣。畜牧養殖也得到了快速的推進,年肉蛋奶總產量達到3.8萬噸,先后建成省級良種瘦肉型豬、優質肉禽生產、無公害產品等8大養殖基地,養殖小區已達120多個,綜合養殖園區8個。特別是我國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從國外引進的羊駝養殖落戶榆次后,成為我國特種養殖的一個亮點。豐元棗業、綠源棗業、博瑞乳業、華玉榮香椿、福大綠色食品等一批圍繞棗、菜、乳等主導產業的加工企業迅速崛起,加工龍頭逐步壯大。河南正龍白象方便面、古船面粉的全面投產,使榆次面粉加工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江蘇鎮江恒順精品醋項目和山西金龍魚油脂加工項目的迅速籌建投產,將引領榆次釀醋和食用油加工業快步躍入全國市場新天地。在城鎮化建設中,東陽等8個小城鎮列入全省小城鎮建設的重點行列,其中東陽鎮被列入全國500個小城鎮之一、山西35個中心鎮之一。農村現代化進程加快,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不斷提升,越來越接近全面小康的標準。
從2002年我來到區農業局,在農業戰線上工作了三年有余,通過農業部門從事領導工作的實踐,對如何抓好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按照全面、統籌、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區農村經濟的發展,穩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開辟農民增收的多種渠道,主要有以下幾點經驗:
一是抓基地,以基地建設夯實農業產業化基礎。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們提出“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區上紅棗,畜牧養殖求突破”的調產戰略,經過六年來的不斷發展,蔬菜、紅棗、養殖已成為榆次農業的三大特色產業,全區農業的糧經比例由2000年的3:1調整為5:4。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34萬畝,其中溫室大棚種植達5萬畝,年總產各類蔬菜達到11.63億公斤,商品率達85%,僅此一項農民人均收入達1245元,占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個萬畝特色蔬菜開發帶、9個5000畝蔬菜連片區、10個千畝溫室大棚規模片。紅棗由2001年的6萬畝猛增到目前的30萬畝,建成了三個3萬畝的紅棗示范園區,兩個5000畝標準化紅棗園區;目前掛果面積11萬畝,產量2萬噸,為農民人均增收150元,全部進入盛果期,紅棗總產量可達6.64萬噸,產值1.2億元,農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養殖:全區肉類總產量16000噸,蛋類總產量12165噸,奶類總產量10000噸,總收入3.25億元,人均牧業收入496元。在基地擴規模的同時,把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作為提升基地產業化經營的切入點,搭建了優勢農產品發展框架,選定綠色蔬菜、優質果品、綠色畜禽、傳統雜糧四大主導產業、12種優勢農產品進行了科學的區域布局和規劃。通過區域規劃,逐步使我區形成一批優勢品種、優勢產區:共規劃實施蔬菜面積34萬畝,建成了10.9萬畝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規劃實施紅棗面積30萬畝,其中有10萬畝進入掛果期。奶牛發展勢頭迅猛,存欄達到6000頭;規劃實施優勢玉米種植面積30萬畝。
二是抓標準,推行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上檔升級。在標準化生產方面我們主要抓了產品和產地的認證工作。2002年前,我區只認證了無公害蔬菜,品種只有3個,面積僅3萬畝。到目前,無公害認證產品已發展到3項17種,認證面積達到11.47萬畝:蔬菜包括青椒、西紅柿、蔥頭、白菜等15個品種,認證面積10.9萬畝;水果認證新紅星蘋果1700畝,帶動了5萬畝無公害水果基地建設;紅棗認證4000畝。綠色認證也有突破,認證產品已達4個:博瑞乳品、華玉榮香椿、強大飼料、中昌梨棗。博瑞乳品還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在創立精品名牌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是抓模式,發展高效農業,提高農民收益。我區位于晉中市府所在地,距太原僅25公里,非常適合發展城郊農業,尤其是菜籃子農業。為此,從2000年開始白手起家,開展10萬畝溫室大棚蔬菜重點工程建設,目前面積已達5萬畝,畝均效益在1萬元左右,是糧田收入的10倍以上。溫室大棚建設逐步由平川鄉鎮向丘陵山區擴張,創造了修文鎮“四位一體”溫室、東趙鄉“雙水源四位一體”溫室、“連體超大溫室”等新型溫室。什貼鎮李坊村,引入了旱作農業模式,把旱井集雨與溫室大棚結合起來,引起了省市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水利部門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在山西,乃在華北的丘陵旱垣區,都是一個成功的樣板,是旱垣區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的典范。紅棗生產大力推廣了“四個一”模式:即,一項矮密豐技術、一座沼氣池、一座保鮮庫、一座烤房,增效十分明顯。奶牛養殖利用世行貸款,走“公司+合作社+園區+農戶”的路子,使奶牛養殖規模迅速增長。
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工作計劃
根據國家、省、市關于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的工作部署,以及我區《關于制定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有關要求,結合我區實際,特制訂區傳統優勢產業提升行動計劃。
一、區傳統產業總體發展概況和存在問題
(一)區傳統優勢產業發展現狀
電子信息、紡織服裝、印刷包裝、生物醫藥、化工塑料、機械設備等六大產業是區的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不斷發展壯大,年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為276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274.54億元。根據年經濟普查的數據,區年工業企業數為1349個,從業人員97744人,工業總產值273.36億元,其中六大傳統優勢產業的發展基本情況如下表1-1所示:
全區擁有光機電、輸配電設備制造等2個國家火炬計劃產業基地,輸配電設備制造和外砂潮式工藝毛織服裝2個省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擁有外砂鎮的紡織服裝業、新津街道的包裝印刷業、珠池街道電力電器專業、龍祥街道日化制造技術創新試點等4個省級專業鎮(街道)和3個市級專業鎮(街道)。擁有3個“中國名牌產品”、2個“國家馳名商標”、15個“省名牌產品”和37個“省著名商標”。凱撒(中國)股份有限公司被省經信委評為“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龍頭企業”;潮宏基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冠華薄膜工業有限公司、愛華毛織工藝有限公司被評為“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區六大傳統優勢產業的骨干企業及主要產品名錄見下表1-2所示。
(二)區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存在問題
科學利用礦產資源培育優勢產業研究
建國50多年來,*礦業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為國家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幾十年前,*依托贛西、贛中的鐵礦和煤礦資源,建起新余鋼鐵廠、萍鄉鋼鐵廠,依托贛東北的銅礦資源,建起*銅業公司,目前這些企業都發展成為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特大型企業,成為*工業經濟乃至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全省現已形成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煤炭、建材、化工等礦業體系,礦業經濟總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礦產資源加工利用率總體水平較低,產業鏈條普遍較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深加工應用產品較少,促進礦產資源合理利用大有潛力可挖。科學利用銅、鎢、稀土、多晶硅、鹽等特色礦產資源,培育壯大優勢支柱產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對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在新起點實現崛起的新跨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科學利用礦產資源,培育壯大優勢產業的指導思想是:堅持“規劃引導、政策激勵、項目突破、市場運作、上下聯動、有序管理”的發展方針,以提高資源集約和節約利用水平為目標,以重大項目為抓手,以技術進步為動力,推進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拉長產業鏈,實現資源的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續利用,培育形成具有*鮮明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礦產資源產業體系,把*建成重要的原材料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科學利用銅、鎢、稀土、多晶硅、鹽等礦產資源,培育壯大優勢產業的基本原則是:
一是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引導資源、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和戰略投資者集中,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優化銅、鎢、稀土、鹽等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政府在制定規劃、規范運作、協調利益、提供服務、改善環境等方面,充分發揮引導、推動作用。
二是堅持招商引資和資本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原則。以世界的眼光和開放的姿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國內銅、鎢、稀土、鹽等產業分工與合作。要十分珍惜和抓住當前銅、鎢、稀土等行業經營業績好的機遇,鼓勵支持引導核心企業通過資產重組、上市融資、發行債券迅速做大做強,打造出產業航空母艦,增強主導市場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三是堅持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與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相結合的原則。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動全省銅、鎢、稀土、鹽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和主要途徑,全面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再創新,發揮自主創新對做大做強礦業經濟的支撐、引領作用。
壯大優勢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榆次區地處“三晉”之腹,為晉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總人口53萬,面積1328平方公里,轄6鎮4鄉289個行政村,農業人口25.9萬人,耕地73.59萬畝,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628元。榆次區農業局為區政府農業主管部門,現有干部12人,其中局長1人,副局長6人,總農藝師1人,科員4人,內設四個職能股(室):辦公室、產業化經營指導股、政策法規和科教股、信息發展開發股。
我在榆次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農業戰線同仁的幫助和支持下,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圍繞農民增收核心,堅持以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統攬工作全局,城鄉統籌,扭住“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區上紅棗,畜牧養殖求突破”戰略展開工作,突出溫室大棚、紅棗開發、養殖園區和龍頭企業四大基地建設,使全區農業產業化開發有了新的突破。連續12年,榆次的蔬菜生產位居全省之首,面積達到34萬畝,年總產量突破11.6億公斤,其中向北京、廣州等全國各大中城市銷售7.5億公斤以上,蔬菜產業占據榆次區農業的半壁江山,被確立為全國首批55家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縣(區)之一。丘陵山區形成了全長123公里的紅棗林帶,面積達30萬畝,居全市第一、省內前列,開發大戶達到150多戶,被確定為全省七個紅棗示范園區之一,并把榆次的紅棗發展模式作為全省的樣板大力推廣。畜牧養殖也得到了快速的推進,年肉蛋奶總產量達到3.8萬噸,先后建成省級良種瘦肉型豬、優質肉禽生產、無公害產品等8大養殖基地,養殖小區已達120多個,綜合養殖園區8個。特別是我國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從國外引進的羊駝養殖落戶榆次后,成為我國特種養殖的一個亮點。豐元棗業、綠源棗業、博瑞乳業、華玉榮香椿、福大綠色食品等一批圍繞棗、菜、乳等主導產業的加工企業迅速崛起,加工龍頭逐步壯大。河南正龍白象方便面、古船面粉的全面投產,使榆次面粉加工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江蘇鎮江恒順精品醋項目和山西金龍魚油脂加工項目的迅速籌建投產,將引領榆次釀醋和食用油加工業快步躍入全國市場新天地。在城鎮化建設中,東陽等8個小城鎮列入全省小城鎮建設的重點行列,其中東陽鎮被列入全國500個小城鎮之一、山西35個中心鎮之一。農村現代化進程加快,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不斷提升,越來越接近全面小康的標準。
從2002年我來到區農業局,在農業戰線上工作了三年有余,通過農業部門從事領導工作的實踐,對如何抓好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按照全面、統籌、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區農村經濟的發展,穩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開辟農民增收的多種渠道,主要有以下幾點經驗:
一是抓基地,以基地建設夯實農業產業化基礎。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們提出“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區上紅棗,畜牧養殖求突破”的調產戰略,經過六年來的不斷發展,蔬菜、紅棗、養殖已成為榆次農業的三大特色產業,全區農業的糧經比例由2000年的3:1調整為5:4。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34萬畝,其中溫室大棚種植達5萬畝,年總產各類蔬菜達到11.63億公斤,商品率達85%,僅此一項農民人均收入達1245元,占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個萬畝特色蔬菜開發帶、9個5000畝蔬菜連片區、10個千畝溫室大棚規模片。紅棗由2001年的6萬畝猛增到目前的30萬畝,建成了三個3萬畝的紅棗示范園區,兩個5000畝標準化紅棗園區;目前掛果面積11萬畝,產量2萬噸,為農民人均增收150元,全部進入盛果期,紅棗總產量可達6.64萬噸,產值1.2億元,農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養殖:全區肉類總產量16000噸,蛋類總產量12165噸,奶類總產量10000噸,總收入3.25億元,人均牧業收入496元。在基地擴規模的同時,把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作為提升基地產業化經營的切入點,搭建了優勢農產品發展框架,選定綠色蔬菜、優質果品、綠色畜禽、傳統雜糧四大主導產業、12種優勢農產品進行了科學的區域布局和規劃。通過區域規劃,逐步使我區形成一批優勢品種、優勢產區:共規劃實施蔬菜面積34萬畝,建成了10.9萬畝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規劃實施紅棗面積30萬畝,其中有10萬畝進入掛果期。奶牛發展勢頭迅猛,存欄達到6000頭;規劃實施優勢玉米種植面積30萬畝。
二是抓標準,推行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上檔升級。在標準化生產方面我們主要抓了產品和產地的認證工作。2002年前,我區只認證了無公害蔬菜,品種只有3個,面積僅3萬畝。到目前,無公害認證產品已發展到3項17種,認證面積達到11.47萬畝:蔬菜包括青椒、西紅柿、蔥頭、白菜等15個品種,認證面積10.9萬畝;水果認證新紅星蘋果1700畝,帶動了5萬畝無公害水果基地建設;紅棗認證4000畝。綠色認證也有突破,認證產品已達4個:博瑞乳品、華玉榮香椿、強大飼料、中昌梨棗。博瑞乳品還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在創立精品名牌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是抓模式,發展高效農業,提高農民收益。我區位于晉中市府所在地,距太原僅25公里,非常適合發展城郊農業,尤其是菜籃子農業。為此,從2000年開始白手起家,開展10萬畝溫室大棚蔬菜重點工程建設,目前面積已達5萬畝,畝均效益在1萬元左右,是糧田收入的10倍以上。溫室大棚建設逐步由平川鄉鎮向丘陵山區擴張,創造了修文鎮“四位一體”溫室、東趙鄉“雙水源四位一體”溫室、“連體超大溫室”等新型溫室。什貼鎮李坊村,引入了旱作農業模式,把旱井集雨與溫室大棚結合起來,引起了省市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水利部門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在山西,乃在華北的丘陵旱垣區,都是一個成功的樣板,是旱垣區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的典范。紅棗生產大力推廣了“四個一”模式:即,一項矮密豐技術、一座沼氣池、一座保鮮庫、一座烤房,增效十分明顯。奶牛養殖利用世行貸款,走“公司+合作社+園區+農戶”的路子,使奶牛養殖規模迅速增長。
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打造板栗經濟強縣
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打造板栗經濟強縣
羅田縣人民政府
我縣版圖總面積321萬畝,其中林業用地22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36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5.5%,是個典型的山區縣,也是個林業大縣。通過加快林業產業建設,先后獲得了“中國名特優經濟林板栗之鄉”、“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全國經濟林建設示范縣”和“全國板栗優質豐產標準化示范縣”等榮譽,使羅田成為全國有名的“板栗之鄉”、“桑蠶之鄉”、“茯苓之鄉”和“甜柿之鄉”。多年來,我縣充分發揮特色優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林業項目工程為依托,以林業科技為支撐,以經濟增收為目標,著力推行板栗規模化種植和培植龍頭企業,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板栗產業新格局。到目前為止,全縣板栗面積已發展到82萬畝,2004年板栗總產量突破6000萬斤,年創系列產值4.8億元,分別占羅田農業總產值和羅田生產總值的39.6%和17.7%。板栗對羅田財政收入和農民純收的貢獻率分別達32.5%和32.6%,板栗已真正成為羅田強縣富民的一大支柱產業。在抓板栗產業發展上,我們的主要作法是:
一、發揮區域特色,實行規模化種植
羅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適宜于板栗生長,群眾自古以來就有栽種板栗的習慣。更重要的是,板栗是羅田的一個特色產品,競爭優勢明顯。因此,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把板栗作為林業的一大主導產業來抓,并抓住了全國板栗商品基地縣建設和國家大別山科技扶貧的機遇,開始加快板栗了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從90年代初開始,我縣充分利用“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工程和“林業綠色致富工程”等林業項目工程的帶動,迎來了我縣板栗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期。縣委、縣政府理清發展思路,把板栗擺上羅田三大支柱產業之首,當作羅田強縣富民的主導產業來抓,把加快規模化種植作為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的重點來抓。按照“擴大規模、擴充優勢、壯大基地”的原則,先后出臺了種苗補助、造林補助、稅費補助和貼息補助等扶植政策,并不斷穩定現有林權,明晰產權制度,進一步解放了廣大群眾思想的束縛。經過20多年來的發展壯大,規模化發展造就了一大批高效板栗基地、高產量栗園和高收入家庭,全縣已建成300畝以上連片基地600個,年產量過500萬斤的鄉鎮6個,年產量過20萬斤的村78個,年產板栗3000斤以上、收入過萬元的農戶達2000多戶。羅田板栗也一躍成為全國板栗生產第一縣。
二、依靠科技增效,推行標準化生產
壯大優勢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榆次區地處“三晉”之腹,為晉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總人口53萬,面積1328平方公里,轄6鎮4鄉289個行政村,農業人口25.9萬人,耕地73.59萬畝,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628元。榆次區農業局為區政府農業主管部門,現有干部12人,其中局長1人,副局長6人,總農藝師1人,科員4人,內設四個職能股(室):辦公室、產業化經營指導股、政策法規和科教股、信息發展開發股。
我在榆次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農業戰線同仁的幫助和支持下,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圍繞農民增收核心,堅持以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統攬工作全局,城鄉統籌,扭住“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區上紅棗,畜牧養殖求突破”戰略展開工作,突出溫室大棚、紅棗開發、養殖園區和龍頭企業四大基地建設,使全區農業產業化開發有了新的突破。連續12年,榆次的蔬菜生產位居全省之首,面積達到34萬畝,年總產量突破11.6億公斤,其中向北京、廣州等全國各大中城市銷售7.5億公斤以上,蔬菜產業占據榆次區農業的半壁江山,被確立為全國首批55家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縣(區)之一。丘陵山區形成了全長123公里的紅棗林帶,面積達30萬畝,居全市第一、省內前列,開發大戶達到150多戶,被確定為全省七個紅棗示范園區之一,并把榆次的紅棗發展模式作為全省的樣板大力推廣。畜牧養殖也得到了快速的推進,年肉蛋奶總產量達到3.8萬噸,先后建成省級良種瘦肉型豬、優質肉禽生產、無公害產品等8大養殖基地,養殖小區已達120多個,綜合養殖園區8個。特別是我國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從國外引進的羊駝養殖落戶榆次后,成為我國特種養殖的一個亮點。豐元棗業、綠源棗業、博瑞乳業、華玉榮香椿、福大綠色食品等一批圍繞棗、菜、乳等主導產業的加工企業迅速崛起,加工龍頭逐步壯大。河南正龍白象方便面、古船面粉的全面投產,使榆次面粉加工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江蘇鎮江恒順精品醋項目和山西金龍魚油脂加工項目的迅速籌建投產,將引領榆次釀醋和食用油加工業快步躍入全國市場新天地。在城鎮化建設中,東陽等8個小城鎮列入全省小城鎮建設的重點行列,其中東陽鎮被列入全國500個小城鎮之一、山西35個中心鎮之一。農村現代化進程加快,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不斷提升,越來越接近全面小康的標準。
從2002年我來到區農業局,在農業戰線上工作了三年有余,通過農業部門從事領導工作的實踐,對如何抓好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按照全面、統籌、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區農村經濟的發展,穩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開辟農民增收的多種渠道,主要有以下幾點經驗:
一是抓基地,以基地建設夯實農業產業化基礎。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們提出“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區上紅棗,畜牧養殖求突破”的調產戰略,經過六年來的不斷發展,蔬菜、紅棗、養殖已成為榆次農業的三大特色產業,全區農業的糧經比例由2000年的3:1調整為5:4。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34萬畝,其中溫室大棚種植達5萬畝,年總產各類蔬菜達到11.63億公斤,商品率達85%,僅此一項農民人均收入達1245元,占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個萬畝特色蔬菜開發帶、9個5000畝蔬菜連片區、10個千畝溫室大棚規模片。紅棗由2001年的6萬畝猛增到目前的30萬畝,建成了三個3萬畝的紅棗示范園區,兩個5000畝標準化紅棗園區;目前掛果面積11萬畝,產量2萬噸,為農民人均增收150元,全部進入盛果期,紅棗總產量可達6.64萬噸,產值1.2億元,農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養殖:全區肉類總產量16000噸,蛋類總產量12165噸,奶類總產量10000噸,總收入3.25億元,人均牧業收入496元。在基地擴規模的同時,把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作為提升基地產業化經營的切入點,搭建了優勢農產品發展框架,選定綠色蔬菜、優質果品、綠色畜禽、傳統雜糧四大主導產業、12種優勢農產品進行了科學的區域布局和規劃。通過區域規劃,逐步使我區形成一批優勢品種、優勢產區:共規劃實施蔬菜面積34萬畝,建成了10.9萬畝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規劃實施紅棗面積30萬畝,其中有10萬畝進入掛果期。奶牛發展勢頭迅猛,存欄達到6000頭;規劃實施優勢玉米種植面積30萬畝。
二是抓標準,推行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上檔升級。在標準化生產方面我們主要抓了產品和產地的認證工作。2002年前,我區只認證了無公害蔬菜,品種只有3個,面積僅3萬畝。到目前,無公害認證產品已發展到3項17種,認證面積達到11.47萬畝:蔬菜包括青椒、西紅柿、蔥頭、白菜等15個品種,認證面積10.9萬畝;水果認證新紅星蘋果1700畝,帶動了5萬畝無公害水果基地建設;紅棗認證4000畝。綠色認證也有突破,認證產品已達4個:博瑞乳品、華玉榮香椿、強大飼料、中昌梨棗。博瑞乳品還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在創立精品名牌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是抓模式,發展高效農業,提高農民收益。我區位于晉中市府所在地,距太原僅25公里,非常適合發展城郊農業,尤其是菜籃子農業。為此,從2000年開始白手起家,開展10萬畝溫室大棚蔬菜重點工程建設,目前面積已達5萬畝,畝均效益在1萬元左右,是糧田收入的10倍以上。溫室大棚建設逐步由平川鄉鎮向丘陵山區擴張,創造了修文鎮“四位一體”溫室、東趙鄉“雙水源四位一體”溫室、“連體超大溫室”等新型溫室。什貼鎮李坊村,引入了旱作農業模式,把旱井集雨與溫室大棚結合起來,引起了省市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水利部門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在山西,乃在華北的丘陵旱垣區,都是一個成功的樣板,是旱垣區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的典范。紅棗生產大力推廣了“四個一”模式:即,一項矮密豐技術、一座沼氣池、一座保鮮庫、一座烤房,增效十分明顯。奶牛養殖利用世行貸款,走“公司+合作社+園區+農戶”的路子,使奶牛養殖規模迅速增長。
工程促優勢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實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創新經濟增長方式,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榆次區自20*年提出并倡導以來,把實施“一村一品”工程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有效地促進了全區特色產業基地的形成及農民收入的增加。在當前新的形勢下,發展“一村一品”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戰略舉措,是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是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重要動力。今年以來,我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優化發展環境,完善發展機制,提高發展質量,拓展發展空間,促進“一村一品”向縱深發展,推動產業富村、科技興村、企業帶村、生態建村、人才強村新格局的盡快形成,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下面就我區發展“一村一品”的基本情況、經驗體會、問題困難及發展意見等,報告如下:
一、我區發展“一村一品”的主要成效
從20*年開始,在省、市的直接關懷、支持和幫助下,我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綠色農業特色經濟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戰略定位,按照“平川蔬菜上設施、丘陵紅棗加果仁、畜牧特色抓奶牛、水果科技增效益”的結構調整思路,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據統計,從20*年實施“一村一品”以來,全區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0余家,形成有產業特色的專業村近100個(其中蔬菜專業村21個,水果專業村10個),帶動近3萬農戶從事“一村一品”生產,農民從中獲得純收入占家庭年經營收入的60%以上。農業產業化進程進程加快,蔬菜、紅棗、養殖、農產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設規模壯大,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區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年開始,增長速度連續四年保持在10%以上,打破了1997年以來增長幅度在5%左右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實現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先后被授予省級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試點縣(區)、省級增加農民收入先進縣(區)稱號。
一是發揮比較優勢培育特色產業,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年以來,我區把發展“一村一品”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壯大規模農業的重要手段,改變以往適應性調整的路子,著力建設區域化、規模化的生產基地,以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品種做紐帶,重新布局產業,充分發掘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我區農業的競爭力不斷得到提升。糧食種植突出優質玉米、傳統小雜糧(谷子)等,玉米從20*年前的16萬畝左右,猛增至34萬畝左右。瓜菜突出延秋茄果類蔬菜、溫室大棚菜的蔬菜瓜果類基地,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34萬畝,其中溫室大棚種植達5.1萬畝,年總產各類蔬菜達到11.63億公斤,商品率達85%,僅此一項農民人均收入達1245元,占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個萬畝特色蔬菜開發帶、9個5000畝蔬菜連片區、10個千畝溫室大棚規模片。林果業上,突出抓好紅棗的規模擴張,由20*年的6萬畝猛增到目前的30萬畝,建成了三個3萬畝的紅棗示范園區,兩個5000畝標準化紅棗園區;目前掛果面積11萬畝,產量2萬噸,全部進入盛果期,紅棗總產量可達6.64萬噸,產值1.2億元,農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業上,先后建成了省級良種瘦肉型豬、優質肉禽生產、無公害產品等8大養殖基地,養殖小區120多個,綜合養殖園區8個;肉蛋奶年總產量達到4萬噸左右,總產值3.5億元;突出抓好奶牛養殖基地,奶牛養殖從微到大,規模達到7649頭,正在建設張慶、修文、郭家堡萬頭奶牛養殖基地。
二是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農業增收潛力得到進一步挖掘。20*年以來,我區農業結構調整由過去主要抓產業和產品為主,轉向突出抓“一村一品”布局的調整和優化,加速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產業化經營的格局。按照《晉中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提出的建設“兩區三帶”特色產業總體框架,重點培育12種優勢農產品。規劃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效益。共規劃實施蔬菜面積34萬畝,形成了“三線四片”優勢區域,即,108國道沿線18萬畝、榆長公路沿線10萬畝、太舊高速公路沿線6萬畝,茄果類蔬菜優勢區15萬畝、結球葉菜類蔬菜優勢區5萬畝、根莖類蔬菜優勢區5萬畝、設施類蔬菜優勢區5萬畝。規劃實施紅棗面積30萬畝,其中優勢區面積達到25萬畝,有11萬畝進入掛果期。
區域優勢產業發展的問題及建議探索
論文關鍵詞:區域優勢產業關鍵指標因子分析區位商分析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以貴州省為例,通過關鍵指標分析、因子分析、區位商分析等方法,對其優勢產業進行綜合分析,從而選定工業中的優勢行業及潛在的優勢行業。同時,針對這些優勢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促進其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區域優勢產業選擇
本文以貴州省為例,選取規模以上工業37個大類行業進行優勢行業的分析評價。對于貴州省工業中優勢產業的選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評價:
(一)工業部門各行業的關鍵指標分析
1.規模分析。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是反映一定時間內工業生產的總規模和水平以及工業生產活動最終成果最重要的指標。通過對貴州省2007年的統計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其總產值和增加值排名前十大行業見表1。
壯大優勢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幾點經驗
榆次區地處“三晉”之腹,為晉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總人口53萬,面積1328平方公里,轄6鎮4鄉289個行政村,農業人口25.9萬人,耕地73.59萬畝,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628元。榆次區農業局為區政府農業主管部門,現有干部12人,其中局長1人,副局長6人,總農藝師1人,科員4人,內設四個職能股(室):辦公室、產業化經營指導股、政策法規和科教股、信息發展開發股。
我在榆次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農業戰線同仁的幫助和支持下,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圍繞農民增收核心,堅持以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統攬工作全局,城鄉統籌,扭住“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區上紅棗,畜牧養殖求突破”戰略展開工作,突出溫室大棚、紅棗開發、養殖園區和龍頭企業四大基地建設,使全區農業產業化開發有了新的突破。連續12年,榆次的蔬菜生產位居全省之首,面積達到34萬畝,年總產量突破11.6億公斤,其中向北京、廣州等全國各大中城市銷售7.5億公斤以上,蔬菜產業占據榆次區農業的半壁江山,被確立為全國首批55家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縣(區)之一。丘陵山區形成了全長123公里的紅棗林帶,面積達30萬畝,居全市第一、省內前列,開發大戶達到150多戶,被確定為全省七個紅棗示范園區之一,并把榆次的紅棗發展模式作為全省的樣板大力推廣。畜牧養殖也得到了快速的推進,年肉蛋奶總產量達到3.8萬噸,先后建成省級良種瘦肉型豬、優質肉禽生產、無公害產品等8大養殖基地,養殖小區已達120多個,綜合養殖園區8個。特別是我國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從國外引進的羊駝養殖落戶榆次后,成為我國特種養殖的一個亮點。豐元棗業、綠源棗業、博瑞乳業、華玉榮香椿、福大綠色食品等一批圍繞棗、菜、乳等主導產業的加工企業迅速崛起,加工龍頭逐步壯大。河南正龍白象方便面、古船面粉的全面投產,使榆次面粉加工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江蘇鎮江恒順精品醋項目和山西金龍魚油脂加工項目的迅速籌建投產,將引領榆次釀醋和食用油加工業快步躍入全國市場新天地。在城鎮化建設中,東陽等8個小城鎮列入全省小城鎮建設的重點行列,其中東陽鎮被列入全國500個小城鎮之一、山西35個中心鎮之一。農村現代化進程加快,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不斷提升,越來越接近全面小康的標準。
從2002年我來到區農業局,在農業戰線上工作了三年有余,通過農業部門從事領導工作的實踐,對如何抓好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按照全面、統籌、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區農村經濟的發展,穩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開辟農民增收的多種渠道,主要有以下幾點經驗:
一是抓基地,以基地建設夯實農業產業化基礎。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們提出“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區上紅棗,畜牧養殖求突破”的調產戰略,經過六年來的不斷發展,蔬菜、紅棗、養殖已成為榆次農業的三大特色產業,全區農業的糧經比例由2000年的3:1調整為5:4。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34萬畝,其中溫室大棚種植達5萬畝,年總產各類蔬菜達到11.63億公斤,商品率達85%,僅此一項農民人均收入達1245元,占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個萬畝特色蔬菜開發帶、9個5000畝蔬菜連片區、10個千畝溫室大棚規模片。紅棗由2001年的6萬畝猛增到目前的30萬畝,建成了三個3萬畝的紅棗示范園區,兩個5000畝標準化紅棗園區;目前掛果面積11萬畝,產量2萬噸,為農民人均增收150元,全部進入盛果期,紅棗總產量可達6.64萬噸,產值1.2億元,農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養殖:全區肉類總產量16000噸,蛋類總產量12165噸,奶類總產量10000噸,總收入3.25億元,人均牧業收入496元。在基地擴規模的同時,把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作為提升基地產業化經營的切入點,搭建了優勢農產品發展框架,選定綠色蔬菜、優質果品、綠色畜禽、傳統雜糧四大主導產業、12種優勢農產品進行了科學的區域布局和規劃。通過區域規劃,逐步使我區形成一批優勢品種、優勢產區:共規劃實施蔬菜面積34萬畝,建成了10.9萬畝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規劃實施紅棗面積30萬畝,其中有10萬畝進入掛果期。奶牛發展勢頭迅猛,存欄達到6000頭;規劃實施優勢玉米種植面積30萬畝。
二是抓標準,推行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上檔升級。在標準化生產方面我們主要抓了產品和產地的認證工作。2002年前,我區只認證了無公害蔬菜,品種只有3個,面積僅3萬畝。到目前,無公害認證產品已發展到3項17種,認證面積達到11.47萬畝:蔬菜包括青椒、西紅柿、蔥頭、白菜等15個品種,認證面積10.9萬畝;水果認證新紅星蘋果1700畝,帶動了5萬畝無公害水果基地建設;紅棗認證4000畝。綠色認證也有突破,認證產品已達4個:博瑞乳品、華玉榮香椿、強大飼料、中昌梨棗。博瑞乳品還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在創立精品名牌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是抓模式,發展高效農業,提高農民收益。我區位于晉中市府所在地,距太原僅25公里,非常適合發展城郊農業,尤其是菜籃子農業。為此,從2000年開始白手起家,開展10萬畝溫室大棚蔬菜重點工程建設,目前面積已達5萬畝,畝均效益在1萬元左右,是糧田收入的10倍以上。溫室大棚建設逐步由平川鄉鎮向丘陵山區擴張,創造了修文鎮“四位一體”溫室、東趙鄉“雙水源四位一體”溫室、“連體超大溫室”等新型溫室。什貼鎮李坊村,引入了旱作農業模式,把旱井集雨與溫室大棚結合起來,引起了省市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水利部門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在山西,乃在華北的丘陵旱垣區,都是一個成功的樣板,是旱垣區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的典范。紅棗生產大力推廣了“四個一”模式:即,一項矮密豐技術、一座沼氣池、一座保鮮庫、一座烤房,增效十分明顯。奶牛養殖利用世行貸款,走“公司+合作社+園區+農戶”的路子,使奶牛養殖規模迅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