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科目學習經驗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30 21:24: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優勢科目學習經驗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優勢科目學習經驗總結

篇1

微課程視頻資源教學模式的概念可以界定為,在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基礎上,設計并制作出視頻資源形式的課程教學并將該視頻播放時間限定于十分鐘之內,而該視頻資源及其配套的課后作業、教學設計方案和教學手段應用、教學經驗總結分析等一系列過程都可以歸類于微課程視頻資源教學模式.首先,微課程視頻資源教學模式的性質是學科知識要點的確定、鮮明,學習者可以清晰分辨出學習內容的核心關鍵,方便學習者在有限時間內抓住學習難點與學習重心,便于學生者在微課程學習活動中加強理解和記憶.其次,微課程視頻資源教學模式的整合性強,體現在微課程視頻資源教學活動既涵蓋了教師教學方案的設計策略,也包含了教學經驗的總結與應用、教學大綱、學科知識要點、教學材料的重新利用與整合,還包括了教學實踐的結果分析與整體評價.最后,微課程視頻資源教學模式的性質體現于符合經濟時展要求,符合科學技術與資訊項目發展要求,一方面實現了學科知識內容與資源的優化重組,一方面實現了新型教學模式、新型科學教學理念的創新應用,實現了新型教學手段與初中教育教學活動之間的相互融合與彼此促進,突破了傳統保守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為培養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和創新自主學習能力提供實現路徑.

二、初中生物微課程視頻資源教學的應用優勢

一是微課程視頻資源教學能夠有效抓住學生對生物知識的關注心理.生物學科中有很多關于植物的組成結構、動物的身體構成、動植物的生長活動等知識內容,這些知識的學習如果能夠結合視頻播放教學的形式,就能夠在短暫的幾分鐘時間內向學生們展示生物界活動的情況,將或微觀、或抽象的生物知識用具體、鮮活的形式教授給學生,一方面給學生留下深刻的記憶,另一方面也能迅速引起學生對生物知識學習的渴望.二是微課程視頻資源教學能夠清晰分解實驗操作.在傳統的生物教學中,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生物實驗的器具準備、實驗過程、操作細節等知識點時,總是受到授課形式的限制,通常以書本教材為依據,使用板書輔助,學生對課本上過程的文字敘述會感到枯燥,難以理解;又或者教材中的實驗示范說明和配圖,具有抽象性,部分學生難以避免將對操作過程產生疑問,不清楚如何將生物知識運用到具體實驗步驟中.此時,微課程視頻資源的應用能夠很好地解決以上問題.舉例說明,在筆者的講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二單元的《觀察植物細胞》一課時,安排實驗活動課程內容,學生從家里拿西紅柿、蘋果、土豆等植物的果實和根莖,通過微課程視頻教學觀看了實驗操作的要點和正確使用實驗器材的方法,有效避免了部分學生由于不會正確使用實驗器材,而無法完成實驗活動目標,也觀察不到植物細胞的結構,從而對生物實驗課程失去學習興趣.

三、初中生物微課程視頻資源教學的設計策略實踐

在筆者個人的初中生物教學經歷中,微課程視頻資源教學活動的應用優勢明顯,一方面能夠避免保守灌輸式教學模式中的缺陷,有助于加強學生對于初中生物科目知識要點的認識、分析、理解與記憶;另一方面能夠將生硬、死板的學科知識轉化為鮮活、生動的視頻情境教學方式、視頻多媒體教學方式,有利于抓住學生對生物知識的關注力,促使學生在觀看微課程視頻教學的同時,結合融入個人生活常識和生活經驗,放大突出教學中心和教學重點,強調教師在微課程視頻教學過程中的組織作用和引導作用,而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對話交流、討論溝通也能夠同時實施進行.舉例來說明,在講授《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一課時,筆者首先依據教學大綱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要求,對本節課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要點進行了總結和歸納,并且設計了初步的微課程視頻資源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案與教學策略.教學設計策略分析如下:一是制定總體教學方案和教學活動過程,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形式介紹課程內容,為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生物圈世界,讓學生觀看到美麗鮮活、充滿生命力的綠色植物視頻圖像,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探究,到底生物圈的概念是什么、綠色植物的概念是什么、綠色植物的特征有哪些、如何對綠色植物的生長特征進行歸納和辨別,并以此為標準對綠色植物做出科學、合理的分類?為了給學生在思考、辨析的過程中,提供有關線索和幫助提示,筆者在該節課的微課程視頻資源教學設計策略中使用了綠色植物圖片列舉、綠色植物生長特性視頻播放的形式,激發學生聯系生活實踐經驗、科學嘗試、生物學科知識進行思考,完善學生的生物學科知識結構體系.在綠色植物特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觀看微課程視頻資源,初步認識和了解到綠色植物的概念界定,然后通過綠色植物的生長過程簡要演示、綠色植物生長習性和特征細節演示和解說,深化學生對植物特征和屬性的理解、記憶與思考,最后在微課程視頻資源教學中總結歸納知識要點并布置相關配套練習,加強學生對綠色植物知識內容的記憶.

篇2

關鍵詞: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教育方法改革;綜合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0-0246-02

近些年來,絕大多數的高等院校都對計算機、編程等方面的課程愈加重視,例如,C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操作系統、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等等。隨著現在學生的綜合素質逐年提高,在這些課程的教育上一些古老的方法已經難以滿足新時代學生的需要,在知識的教授方式、課程的合理安排和最后的考察方法上都需要一種新的更行之有效的方案來綜合處理上述問題,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面對社會的綜合競爭力。

一、存在的問題

由于原本枯燥而簡單的教學方式已經難以跟上知識系統的更新和學生的需要,使得教學環節無法真正發揮和理論知識之間的紐帶作用。基本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觀念已經無法在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課堂之間搭建一條合理的橋梁,這讓教學變得愈加困難,學生也無法從課堂中收獲更多的知識。這種不合理的教學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教學方法的枯燥與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之間的矛盾

隨著這個社會的發展,計算機學科以及一系列的附屬學科的知識系統都在不斷地更新換代,這對正統的教學系統發起了強烈地沖擊,而最主要的影響自然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的動力問題。當下傳統的教學方式還是用大量的知識強迫填充學生的大腦,讓學生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慢慢喪失了發現新問題的能力,對新奇事物強烈的求知欲也在慢慢退化,只能被迫地學習枯燥的書本知識和早已定式的內容,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中國有句古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點明,只有先提高了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點和求知欲,才能一步步的讓學生自然地進入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學生能達到主動地學習才是目前教育界提倡的最好的教育理念。所以,目前,高校最冗待解決的問題便是如何激發學生主動的學習欲望。

(二)教學形式的單一與學生缺乏“實戰練習”之間的矛盾

當前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主要還是依托課本作為基礎,課本上的課程目錄基本上就是教學的大致流程,大綱的知識點也基本都涵蓋在整個課本中,而學生聽授老師的教課并不僅僅是來獲取課本上的內容,這些內容有些自學能力強的學生已經可以迅速掌握,而更多的學生急迫地想要得到書本上不能得到的東西,即為這些知識真正的應用方法。就如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這門科目來說,書本上的語法內容即使通篇背下也是作用不大,有些知識點需要在教師教課的過程中現場演示,才能讓學生明白如何在程序運行過程中體現這些知識的價值,這才是讓學生快速掌握知識點的最佳方法,而且更是現在教育教學方法中需要改進的問題,要讓知識點的教學與具體的實踐演示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過程的單向性和缺乏與學生進行互動的矛盾

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就是用合理簡單的語言來讓學生掌握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這個目標看似簡單,卻需要合理的教學方法作為依托,可是目前的教育方法主要還是強調教師單向模式的講授,而作為受體的學生只能在課堂上機械被動地聽課,這樣不僅使學生的知識接受效率偏低,長時間單一的聽課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會導致學生昏昏欲睡的感覺,這是教學改革上一個相當重要的矛盾,也是現在教學理念上一個急需創新的環節。現在最新的教學目標需要教師與學生更好地互動,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能夠更好地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中,也能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掌握知識,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改革解決方案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眾所周知,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這門科目屬于大學基礎教育課程,是一種“語言工具”型的教育課程,其教學內容與許多相似的課程都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電子類課程極強的相關性注定了不能僅僅對單一的一門課程精通,還要對相關的課程有所了解,這樣做才能成為一個更加全面的優秀人才。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我們創造性地提出了將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和嵌入式系統這兩門課綜合起來學習,理由如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這門課是一門“基礎工具”類型的科目,主要涉及的內容是一些關于基礎語法和基礎編程,可以讓學生的基本編程能力迅速地提高,對C++語法概念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可是面向對象課程設計這門科目難度較低,實際應用度不高,必須有一個更好的平臺來進行實戰演練,而嵌入式操作系統這門科目的設計便能很好地彌補這一缺憾。嵌入式系統課程是一門關于便攜式移動設備開發相關的課程,課程內容是基于嵌入式系統開發板,涉及到Linux操作系統的平臺的編程等相關問題,是應用C++編程語言進行實戰演練的最佳平臺之一。如果能通過對教學計劃的稍作變更,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中后期后添加部分課程用來進行嵌入式系統相關代碼的編程練習,是對學生編程能力的一個相當不錯的檢驗和提高的方法,而且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寶貴的編程經驗,從而可以讓書本上的知識在學生的腦海中融會貫通。

(二)教學模式的改革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育業內已經廣受國內外教育專家所詬病,傳統的教學模式單一乏味,會導致大學課堂氣氛壓抑,學生昏昏欲睡,直接導致其學習效率過于低下。而本文便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一個創新性的教學計劃:開放式教學理念。這一理念可以定義為學生和老師的雙向互動教學,由老師傳授學生的基本知識,由學生自己來處理問題和改進問題。例如,在課堂上老師講述C++課程中“for循環”這一語法過后,可以提出一個討論話題:如何用C++編程語言來解決著名的數學邏輯問題――“漢諾塔”問題,而后學生便可以分為若干小組,分別分析其中的數學模型,思考程序的大致運行流程圖,而后以組為單位在講臺上進行大致演示。不同小組的學生也可適當地進行競賽,在競賽中通過不同小組的展示來分析自己的思路中有什么優勢,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借助他人的思想來使自己的程序更加的完善,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來對自己的程序進行總結與分析,又可以讓老師知道不同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而且不會壓抑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這種模式的優勢來源于同學之間的思想交流,遠比單單從課堂或者書本上的知識來的更加直接,更加易于接受。而這種教學模式的最終裁定者仍然是老師,授課老師可以將學生反饋出的思想進行評判,褒獎其中的優點,指出存在的不足,這種有的放矢的評講模式更加貼近學生的思維理念,獎罰分明的評判方式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這樣的改變既可以加強課堂的趣味性,又可以讓學生充分享受到編程的樂趣,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也加強了互動,是有一舉兩得的功效。

(三)教學細節的改革

著名學者汪中求說過這么一句話,“細節決定成敗”,同樣,通常情況下,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細節的老師會博得學生的喜愛,相應的教學質量也會提高。而這里我們就提出兩個仍需在教學中改變的細節:課堂藝術和課前準備。何為課堂藝術?就是身為授課老師,要盡可能用自己的課堂感染力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要發揮學生學習編程語言的主觀能動性。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編程語言濃厚的興趣呢?這就必須要求授課講師在傳授知識時不能太過于書本化,多舉一些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例子。例如,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這門課上,可以通過課堂上提出上網安全密碼程序的設計問題,以及小型網絡病毒程序的開發等問題來提高知識的新鮮感,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做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能讓學生從中明白到語言的實用性和趣味性,讓學生能自發地坐在計算機前面來動手實現,設計自己的程序,而不是單純模仿書本上的程序。當有了學習的興趣自然而然地有了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率自然便有了顯著的提高。細節的把握僅是提升學習的興趣還不夠,還需要在授課的準備過程中加以變化。目前還說,語言類課程的主要授課方式還是要以PPT作為輔助,而一套PPT的設計精美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效率,一副僅僅含有枯燥的文字和繁瑣的代碼的PPT是無論如何也吸引不了學生數個小時的聽課注意力的,所以在備課過程中,教師需要在PPT適當的地方添加一些有趣的動畫或者各種文字效果,這樣便可以盡可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課堂不至于太過枯燥乏味。

通過大量的經驗總結和學生反饋,本文總結了現階段教學方式存在的“三大矛盾”,而為了解決這些突出的問題,本文提出了一個解決這些矛盾的方案,即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細節三方面的改革方案。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些方案還需要通過現實的驗證,不過,相信通過我們不斷的努力,改革后的高校教學成果一定會得到顯著的提高,學生也會愛學習,更愛上學習。

參考文獻:

[1]張迎新.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4).

[2]朱清華.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教學改革[J].教書育人:大學頻道,2005,(4).

[3]張永.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教學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6,(1).

篇3

關鍵詞:科技教育;校本課程;學校文化

隨著國家對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視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中學科技教育類校本課程(以下簡稱“科技類校本課程”)實踐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目前,許多中學已經著手相關實踐,但由于科技類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新生事物,一線教師缺乏課程開發的理論指導和經驗積累,在實踐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和困難。本文對兩所中學的科技類校本課程進行了調查研究,意在了解中學科技類校本課程的實踐情況,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思考對策,以期充分發揮這類課程的教育功能。

一、中學科技類校本課程實踐的現狀調查

(一)調查的實施

調查采取了目的性抽樣,即根據研究的目的選擇有可能為研究的問題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樣本。本研究選擇了重慶市J中學和w中學作為研究對象,一是兩所中學開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時間長,經驗豐富,在同類學校中具有代表性,能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二是出于對城鄉差異性的考慮,選擇了位于城區的J中學和位于農村的w中學;三是兩所中學都申請了科技教育的課題,與本研究有相關之處,有助于雙方更好地交流溝通。

本研究采取半開放式訪談、觀察和實物收集等方法。訪談提綱根據校本課程開發已有理論與實踐成果的總結,并結合中學科技教育的特點,主要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以及問題和困難等方面來擬定。實施時,我們邀請一線教師座談,盡量保證訪談在一種自然、輕松的氛圍中進行。另外,研究還輔之以非參與式觀察和實物收集,以補充、完善、驗證訪談材料。

(二)調查的結果

J中學是一所城區重點中學,科技教育開展較早,主要參與傳統科技項目的比賽。J中學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抓信息技術教育,到2000年成立了信息技術中心,近幾年又加入了機器人教學、無線電測向等項目。目前,J中學已將科技教育定位為學校的一個特色項目,科技教育的內容逐漸規范,目標逐漸清晰,科技教育活動的開展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和學校文化建設、特色創建等起到了積極作用。

w中學是一所農村普通中學,科技教育從早期的課外活動內容擴展為科技教育課程模塊,并明確將科技教育作為學校的特色項目來打造,希望以此促進師生和學校的發展。近年來,w中學的科技教育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與學校資源,科技教育在生物學科方面成績明顯。

調查發現,兩所中學開展科技教育時主要采用活動和課程相結合的方式。科技活動以比賽項目為基礎,備賽期間,平時的常規活動完全為比賽服務,如培訓與制作、篩選作品等。同時,學校還開展了科技節、參觀考察、外出調研等活動。科技教育也以課程形式來展開,如兩所中學初二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高中的研究性學習等;也有教師自己開設課程,如J中學的輕松發明實踐課,而w中學正在組織編寫科技教育教材。

就學校方面來看,兩所學校都在盡量創造條件保證科技教育的開展:組織上由書記或副校長專門分管科技教育,建立專兼職教師構成的團隊并由經驗豐富的專職教師擔任領頭人,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物質上學校提供經費支持,購買相關實驗用品和器材;制度上做到年初有計劃,年末有總結,上課有教案。

在評價方面,J中學在初三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中有一個科技活動能力測試模塊,主要通過課題報告的形式來評價學生;學校每年舉行“科技之星”評選活動;中考、高考實行加分制度;此外,學校在中考招生中單獨投放指標,招收“科技特長生”。w中學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初中生結業水平的評價項目,其中以非書面結業方式評價科技教育的成效,學生在科技比賽中獲了獎,高考時可以加分。

二、中學科技類校本課程實踐的經驗與困難

(一)取得的經驗

1.將科技類校本課程納入學校課程體系

在國家頒布的課程計劃中,對校本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比重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即由地方或學校選用或開發的課程占全部課程的10%-12%。調查發現,兩所樣本學校對這個部分的課程予以高度重視,將過去課外科技活動的內容提升到校本課程的范疇加以建設,通過對這些內容的“課程化”“校本化”改造,使之成為目標清晰、內容規范的課程,而且能夠更好地照顧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需求,從而提高了這類課程的適應性。

2.規范有序地開展校本課程實踐

校本課程實踐是一項目的性強、程序規范的工作,需要開展學情調查、學生需求分析、辦學經驗總結、課程開發可行性論證等準備工作,然后圍繞具體科目的科技教育課程,進行目標定位、內容選擇與組織、相應學習活動方式設計等各項工作,之后才是付諸實踐、效果測評等工作。以上所有環節都是規范有序的。

3.將科技類校本課程開發與學校特色創建有機結合

兩所樣本學校結合學校已有辦學成績和經驗,有意識地將科技教育作為學校的特色來打造,并通過規范地開展校本課程實踐來形成和彰顯這一特色。事實表明,這種扎根于學校土壤之中又建立在已有經驗之上的、符合學校傳統和特色定位的校本課程,往往具有內生性、適切性、穩定性、優良性等特點,能夠成為體現學校辦學水平的“亮點”。

4.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科技類校本課程實踐為學生認識世界、探求科學奧秘、鍛煉實踐能力、培育創新精神等,創建了一個生動活潑的“舞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能動實踐,極大地激發起學科學的興趣,不斷增強科學探究、創新思維的能力。學生在各種比賽中獲獎,他們的小發明、小創造還申請了專利等,這些都足以證明科技類校本課程實踐的成效。

5.帶動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從事校本課程開發的相關工作,需要更新課程意識、學習掌握與課程開發相關的知識和技術,而實際的課程開發實踐也使教師的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這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會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調查中,一線教師的收獲體會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二)面臨的困難

調查發現,兩所學校的科技類校本課程實踐還面臨以下困難,這或許也是其他一些學校開展科技教育類校本課程實踐所面臨的共性問題。

一是思想保守。受升學考試影響,中學對非統考科目的重視程度往往不高,科技類校本課程也屬此列。加之校本課程開發投入大、見效慢,難以得到教師的認同和支持,表現為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主動性不夠。由于對科技類校本課程內涵和價值的認識不充分,教師局限于教給學生一些實用的科技知識,忽視了這類課程本身的教育價值,導致科技教育處于低水平狀態。

二是經費不足。科技類校本課程實踐對物質條件要求較高,學校辦學經費有限,難以及時滿足相關需求,致使開展科技教育的設備、材料不足,許多項目無法開展,如J中學連最基本的制作工具都無法購置齊全。

三是時間不夠。由于學校一般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或周末開展活動和培訓,學生因為補文化課或參加其他活動而缺席的現象較為嚴重。

四是內容分散。由于科技教育涉及多項內容,其在內容的統整上還處于探索階段,致使課程內容較為分散;略顯形式化和表層化,內容的難度、體系等尚待完善。

五是師資有限。科技教育活動的開展需要專業知識豐富、動手能力強、有責任心和教育理想的教師,。但這樣的教師只是少數,在數量上遠遠不能滿足科技教育的實際需求。另外,對教師鼓勵政策的不明確也影響到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三、中學科技類校本課程的功能定位和實踐策略

(一)全面認識科技類校本課程的功能

1.科技類校本課程的育人功能

課程作為一種文化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體現一定社會群體的文化;二是課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因此,課程不應僅是工具性的存在,還應是文化的主體性存在,而“一種文化作為課程的價值主要在于育人”。科技類課程既要再現人類已有的科技成果,更要為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創設一條“通道”。由此,這類課程的育人功能可包含四方面內容:知識技能及智力、能力層面;觀念精神層面,內含于科技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求真等精神氣質,有助于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批判精神、民主觀念、獻身精神等品質;道德規范層面,科技負載著價值,科技課程要揚善抑惡,發揮道德教育的功能;審美層面,通過科技教育來培養學生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的能力。

2.科技類校本課程的文化建設功能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并促成學校文化的創生”,因此,科技類校本課程開發既是學校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是創新學校文化的途徑,具有文化品性的科技類校本課程,必定離不開學校文化這個大環境。這類課程需要經歷“校本化”的改造,必定浸潤著學校本身的“文化養分”,體現學校的教育哲學,承載學校的歷史傳統,彰顯學校的特色風格,最終校本課程本身又成為學校文化的特定“符號”和“載體”。同時,校本課程開發使學校真正享有自,帶動課程體制、課程觀念及學校文化的更新。

(二)正確處理科技類校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

校本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科技類校本課程又是校本課程中的組成部分,其比重更小,但任何課程之所以能夠成為課程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必定是因為這類課程具有其他課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不能視其比重的大小來決定重視程度和實施深度。首先,科技類校本課程由于是學校自己開發的,所以能適應學校的現實條件,也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其次,由于科技教育課程不以單純的實用知識技術傳遞為目標,旨在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科學素養,是其他課程所不能替代的。

既然科技類校本課程有著充分的存在理由,它就不應該被其他課程“湮沒”或“擠占”。在實踐中,學校要注意這類課程與其他課程類型的關聯。首先,國家課程中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與科技類校本課程之間應該實現有機結合。國家課程保證科技教育的基礎目標達成,如各科目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等;科技類校本課程則重點關注擴展性目標的達成,如及時補充新的科技知識,引導學生關心社會,綜合運用科技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其次,科技類校本課程與學校文化建設、特色創建的有機整合。學校澄清辦學理念、定位辦學特色,并以此指導和規范校本課程實踐是十分必要的。科技類校本課程作為學校的特色文化,不僅要符合學校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這類課程本身的文化特質,如民主、自主、合作、協商的課程開發制度,師生在課程實踐中所體現出來的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善于合作、追求創新的精神風貌,等等,這些課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學校文化的完善和發展。

(三)保證科技類校本課程的質量和實效

針對中學開展科技類校本課程實踐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學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提高這類課程的實效。

1.課程化

課程化的主要任務是整合,把科技教育相關活動如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課題活動、科技培訓、課外活動等統整為一個課程模塊,即科技類課程。這類課程首先從科技文化育人的角度設定總體目標,然后分解出子目標。內容上,學校應將科技活動與學科學習結合起來,以學科學習為主,通過學科內容的延伸拓展,開發一些既能體現學校特色又能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以滿足學生自主發展的科技類校本課程。在實施中,學校應將科技活動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以減少投入,提高效率。評價方面,學校應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為標準,采取他評與自評結合、書面與非書面評價結合等多種方式。

2.制度化

制度化是群體和組織的社會生活從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認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轉化過程。制度化能將成員的命運與組織的興衰聯系在一起,加強集體的內聚力,從而有助于形成團結進取的文化氛圍。學校科技教育團隊是由校長、教師和學生構成的共同體,經過長期交流與合作,團隊成員逐漸形成一致的價值取向,確立共同的教育觀念,形成相應規范以保證科技教育的有序開展。

3.個性化

個性化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強調尊重人和人的個性、提倡個性潛能的發掘和良好個性優勢的發展,主張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弘揚教育的特色化。不同學生、不同學校之間存在差異,差異顯示著個性。校本課程是體現差異、形成個性的重要路徑。對于學生,它滿足不同個體的需求,以促進其個性發展;對于學校,它立足學校文化而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就科技類校本課程而言,學校需要在具體項目的開發上認真分析學校內部需求,充分利用周邊課程資源,開發出個性化的科技類校本課程,以特色項目提升科技類校本課程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93

[2]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88

篇4

【關鍵詞】法語;第二外語;教學;對比教學

21世紀是一個以知識經濟和經濟信息全球化為主要特征的時代,世界經濟的日益全球化和一體化與中國對外開放進程的加速,現代社會科技、通訊、經濟、文化的進步,使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交往更加密切。語言人才不再單單只是能熟練運用一門外語的專才,而是能同時運用兩三門語言的通才。法國的高等教育水平堪稱世界一流,因此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法語二外課程,研究法語作為第二外語教學的工作,也就迫在眉睫了。

一、法語二外教學現狀

《法語大綱》明確規定:“大學法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一定的閱讀能力,初步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使學生能以法語為工具,獲取專業所需,為進一步提高法語水平打下較好的基礎。”蓋房子最重要的是搭地基,對于法語二外教學,打基礎就是最重要的。學過法語的人都知道,法語確實是一門很難的語言。如果給學生打好了扎實的基礎,激發出學生學習法語的興趣,那么一切都將迎刃而解。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

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同時要將學習方法也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比學習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大學學習不像初中、高中那樣,不再以老師為主,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占據主要位置。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見選好二外教材,提煉教學內容,是搞好二外教學不可忽視的問題。通常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而言,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要繼續研究生的學業,這樣二外就是研究生考試的必考科目。我們要結合時展的步伐,將最新的內容通過課本傳遞給學生。

三、采取多媒體教學,以直觀影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人作為法語二外授課教師,個人認為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就要求教師對以往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抽象為具體,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給學生以直觀的感覺,激發出學生探索和研究的興趣與樂趣,從而實現教學目的。外語電化教學早在50年代就已產生,并在70年代后得以迅速發展,它以圖象和聲音傳遞信息,使語言教學的內容形象化。在本人的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反響與效果,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法語的積極性。

四、英法比較法——英語學生學習法語的最佳途徑

法語和英語同為印歐語系,兩種語言相互融合的歷史源遠流長,這充分體現在它們的詞匯體系中:英語和法語的詞形和詞義接近的比例較大,具有對比學習的特殊優勢和有利條件,便于相互參照、理解和記憶;另一方面,一般的法語學習者都已具備了相當的英語基礎,通過參照英語句子來學習法語,在法語學習過程中調動和轉換英語知識的潛在機能,通過對比來找出兩種語言和詞匯間相應的聯系和規律,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轉貼于

英法語言對比的范圍很廣,從傳統的語言結構,即語音、語法和詞匯到語義手段等方面都可以進行比對。

1. 語音方面:法語共有35個音素,其中15個元音音素,20個輔音音素。而英語共48個音素,由于英語各音素之間的差距較小,如果口型稍加變化發出來的就是另外一個音。法語在發音時,發音器官要比發英語音時緊張有力,同時一定要注意的是,在發法語音素時,在整個發音過程中發音器官應保持固定位置,絕對不能隨意變動。

2. 詞匯方面:兩種語言不僅有大量互相借鑒吸收的同形同義的詞匯,還有類似的構詞規律。英語詞匯中約有3萬多詞匯都來自諾曼第法語,而法語中四級詞匯與英語詞根相同,詞尾相同或有規律可循的詞匯占總詞匯量的56%。作好對比工作就會降低記憶單詞的難度,還能更好地理解詞義。

3. 時態方面:法語和英語在時態上都有三個基本的時間概念,即:現在時、過去時和將來時。這兩種語言在時態構成上也都有簡單形式,即依靠詞形的變化;和復合形式,即加助動詞之分。

4. 語態方面:都有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基本概念,用法和構成方式都大致相同。法語中被動語態的構成是:動作的承受者 + être + 過去分詞 + par / de + 施動者;英語中被動語態的構成是:動作的承受者 + be + 過去分詞 + by + 施動者。

五、師生互動

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 教育界人士提出了“人是教育的出發點”,“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要提高和擴展人的價值”等重要命題。而人的發展是多方面的,未來社會對人提出的最基礎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這就要求學生在最基礎的活動——課堂活動中積極地“動”起來。

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互相交流、互相溝通 、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在互動中,活動的雙方都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而沒有主動與被動之分,課堂活動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脫離靜止的狀態,始終處于最積極、最活躍的狀態。

以上只是在教學工作中的一點經驗總結,希望能對二外教學工作有所幫助。其中難免有不足之處,希望大家能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要做到讓學生在短期內學習好語文知識,同時又要避免不同學科之間的搶時間,讓學生全面均衡成長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下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在要求之一。為了實現農村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語文教師要不斷研究和實踐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我校自新課改實施起,就不斷研究和實踐在農村地區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經過多年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已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高效課堂模式,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一、扎實備課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前提

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課前扎實備課,高效課堂的實現也依賴于此。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大都忙于批改作業,將學生作業的完成好壞看作是能否上好一節課的關鍵。這樣一方面導致教師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批改作業上,忽略了備課的重要性,很多教師都是依靠現成的參考教案盲目隨意地進行教學;另外一方面,這一情況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降低,直接影響高效課堂的有效建立。這種情況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尤其突出。眾所周知,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相比城市,有著更大的教學困難和障礙。因此,我們語文備課組一致認為高效課堂的成功與否在于課前有沒有扎實備課。

(一)重視研讀課標要求

很多教師認為語文課最好教,這是因為他們都忽視了語文課標。在備課之前,必須做好對課標的研讀,然后根據要求將課程標準分解到每個模塊、每個單元、每篇課文甚至是每節課中,真正落實好課程目標,為高效課堂保駕護航。

(二)重視課本內容的鑒賞

在給學生上課之前,教師自己首先要認真品味文章,領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深刻內涵,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這一點對農村地區的語文教學更為重要。農村地區的小學生閱讀量相比城市孩子較少,領悟能力也相對較弱,這個差距的彌補很大程度上就需要我們的語文教師,只有讀透了文章,才能給農村的小學生講透內容,才能做到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三)挖掘適宜的教學資源

農村地區的小學教學資源相對落后,很多地方還沒有多媒體教學設備。在缺乏這些設備的情況下,有些教學內容會讓學生理解起來較為抽象和困難。因此,需要在承認客觀條件的基礎上,深入挖掘當地特有的教學資源,用類似的農村資源去替代,實現教學目標和要求,實現高效課堂。在教學行為上,盡可能發揮農村地區的優勢,彌補劣勢,促進高效課堂的形成。比如教學中,讓學生在親近農村特有的自然環境中去有感情地朗讀,這也是對語文教學中“語言”的培養。

(四)重視學生學情分析

農村地區學生相比城市孩子,存在其特殊性。因此在備課之前,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況、興趣愛好、生活閱歷以及心理需求,然后根據了解到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他們身心發展和要求的語文教學策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二、合理建構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關鍵

(一)發揮學生主體性地位,引導學生有效學習

新課程相比傳統教學的一大理念就是發揮學生主體性地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全面發展、持續發展。因此,在師生關系上,教師要以“合作者”的身份進行語文教學。這對于農村的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通過與學生的合作和交流,幫助學生自己去發現未知,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這樣,才能讓農村地區的學生不再感到膽怯和羞澀,保證他們能夠以更加旺盛的精神狀態投入到語文和其他科目的學習中去。

(二)及時評價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小學生不同于中學生,他們學習的動力一般來說不夠持久。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良好表現適時地做出較為客觀的評價。當然,這種評價不是單純地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依據,要求評價標準多元化。評價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激發他們對于學習的興趣,保持學習的持久性。當然,評價必須是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不能隨意化、擴大化以及無原則化。同時要明確,評價并不是單純的表揚,教師要明白適當的批評也同樣具有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和功能,要做到批評與贊賞相輔相成。

總之,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是雙邊互動的,這點在農村語文教學中更加重要。高效課堂的構建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要不斷鉆研教學方法,創建更加科學合理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需求,做到課堂教學的高質量和高效率。

參考文獻:

[1]周小燕.構建農村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之淺見[J].小學教學參考,2010(8):19.

[2]李秀云.關于構建農村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點滴體會[J].學周刊,2015(7):101.

篇6

關鍵詞:微課 高職教育 教學改革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7-0141-02

隨著智能手機與計算機逐漸成為民眾標配,我國早已正式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也正是因為這一時代的影響,多樣化、簡單化、碎片化、可視化、趣味化等特點開始與我國各級教育緊密結合,高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在高職教育教學的微課應用中,豐富課堂教學資源、提升課堂容量、引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等都屬于微課所能夠發揮的效用,而為了保證這類效用能夠較好服務于我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正是筆者就微課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展開具體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微課概述

為了較高質量完成本文就微課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我們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微課,為此筆者就微課的概念與特點進行了詳細論述。

(一)微課的概念

微課之所以含有“微”的組成,主要是由于其具備的較短教學時間與較明確教學目標,而這就使得微課能夠較好服務于各類科目的教學,學生也能夠通過微課教學的支持實現自身學習熱情、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計算機與智能手機在我國學生群體中早已實現了廣泛普及,這就使得微課能夠借助這類平臺實現學生的隨時隨地學習,由此可見微課這一教學模式所具備的具體優勢。[1]

(二)微課的特點

結合相關文獻資料與自身實際經驗總結,本文將微課的特點概括為較短的教學時間、較高的目標性與主體性、較高的靈活性三個方面。較短的教學時間,這一相對傳統教學方式、教學實踐而出現的特點,本身能夠較好滿足微課應用的重點、難點知識教學需求;較高目標性與主體性特點主要來自于微課的專題化與模板化設計思路,這種設計思路影響下開展的微課教學能更好地向學生傳達教學的主題與內容;較高的靈活性,微課能夠依托智能手機與計算機進行隨時、隨地學習是這一特點出現的主要原因,這也是微課相較于傳統教學方式具備一定優勢的原因所在。[2]

二、微n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必要性

(一)學生學習效率提升

之所以說學生學習效率提升能夠較好體現出微課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應用的必要性,主要是由于微課具備著提升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的效用。筆者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相較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與多媒體教學法,微課教學能夠憑借自身豐富的教學形式和內容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能夠在微課的支持下感受學習樂趣,這自然在客觀上實現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此外,微課所能夠實現的學生自主進行重點、難點知識學習與理解,同樣能夠較好實現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3]

(二)共享教育資源

除了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外,微課在高職教學改革中的應用還能夠實現共享教育資源。由于微課是一種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現代化教學方式,這就使得微課能夠在互聯網支持下不斷豐富自身資源,師生的互動增強也能夠由此獲得較好支持,由此我們能夠較為直觀認識到微課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的必要性。[4]

三、微課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原則

為了能夠更為深入完成本文研究,我們還需要明晰微課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原則,而結合相關文獻資料與自身實際調查,本文將這一原則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微型化、實用性三個方面。

(一)以學生為中心原則

對于以學生為中心這一原則來說,這一原則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微課的受眾是學生,且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隨時隨地等學習要求所致,而這一原則的存在就使得應用微課進行的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必須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這樣才能最大限度上實現微課應用的教學目標。具體來說,相關教師在微課的具體應用中,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動機、興趣愛好,并保證微課的易學性與交互性,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上發揮微課的優勢,微課本身也才能夠更好地服務于高職教育教學改革。[5]

(二)微型化原則

對于微型化原則來說,這一原則不僅僅指的是微課的時間短且容量小的特點需要較好得到發揮,相關教師更需要保證微課應用中的目標明確且內容簡潔,這樣才能夠結合微課實現學生學習負擔的降低與學習效率的提高,而為了較好實現這一目標,相關教師就需要避免微課設計中出現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圖片等信息,同時還需要盡可能降低微課的數據量,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的注意力不會被分散,微課本身的傳播與分享也能夠由此得到更好實現,這自然使得微課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得以更好地開展。

(三)實用性原則

除了上述幾方面外,實用性原則也是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微課應用必須遵循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微課不能單單作為示范課或公開課,而是需要在實際應用中真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熱情,這樣才能夠保證微課更好地服務于高職教學教學改革。具體來說,相關教師需要以解決教學問題的微課制作原則、引入實踐案例進行實訓教學、結合具體教學科目,由此就能夠保證微課教學的高質量展開。

四、微課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策略

結合上文一系列內容我們較為全面了解了本文的研究對象,而為了更為深入了解微課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筆者結合相關文獻資料與自身認知就這一改革應用策略進行了詳細探討,而這一探討主要圍繞翻轉課堂教學、分層教學、實踐教學三方面展開。

(一)翻轉課堂教學

翻轉課堂又稱為顛倒課堂,其本身屬于一種典型的微課應用教學模式,在翻轉課堂應用的具體教學中,以學生在課下看教學視頻代替教師的課堂講解,而課上則主要進行練習與交流。結合這一論述我們不難發現,翻轉課堂本身是一種有別于傳統教學安排的教學形式,而這一教學形式與微課的結合就能夠較好服務于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在我國當下的高職教育中,由于學生之間往往存在著文化程度、素質水平等多方面差距,這就使得傳統的教學方式并不能最大限度上實現因材施教,而結合微課的翻轉課堂就能夠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由此實現的因材施教自然將為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二)分層教學

對于應用微課進行的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來說,結合分層教學也能夠為這一改革提供有力支持,而這里的分層教學指的是將不同水平的學生分成水平相近的分層并進行教學的一種形式。不同于傳統的教學形式,分層教學在教育界“可接受原則”引導下能夠實現學生差異性的承認與考慮,而微課在其中的應用就能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不同微課資源,這樣就能夠保證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微課的作用下最大限度上提升自身求知欲,這種結合微課的分層教學展開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差異化教學的實現都將帶來較為積極的影響。

(三)實踐教學

除了上述兩種結合新教學概念的微課應用來說,在高職教育教學的微課應用中,結合實踐教學也能夠保證微課效用的較好發揮。對于我國高職教育來說,實踐性和職業性的人才培養是其建立初衷,而高職教育的教學改革同樣需要圍繞這一初衷展開,這就使得結合微課開展實踐教學顯得很有必要。在實踐教學與微課的具體結合中,學生能夠在各類實訓場所中應用智能手機進行微課的學習,這種實訓現場的學習就能夠最大限度上推動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的結合,這對于減輕實訓教師負擔、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都將帶來較為積極的影響。

五、結語

本文詳細論述了微課的相關概念,并對微課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必要性、應用原則、應用策略進行了深入分析,而由此我們較為直觀了解到微課這一教學模式具備的優勢,希望這一認知能夠為相關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更好開展帶來一定啟發。

參考文獻:

[1]張靈芝.微課在高職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6):70-72.

[2]高星.高職教育教學下的微課教學設計及應用探究[J].輕工科技,2015(1):121-122+155.

[3]畢經美.微課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5(3):78-79.

篇7

近幾年來,隨著農村集體經濟日益發達,經濟業務日益增多,農村經濟發展對會計核算工作以及財務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村會計人員業務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農村社會的發展與穩定[1]。然而,我國農村會計隊伍現狀不容樂觀,整體呈現老齡化、專業技能匱乏化、文化水平低質化的局面,加之長期以來管理乏力,很多會計人員并未接受過規范的會計培訓,無證上崗現象尤為嚴重。[2],這嚴重影響了農村會計工作的整體水平以及工作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并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3]。然而,我國對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起步較晚,多數研究集中于培會計人才養的經驗總結與模式探索,政策指導建議方面的研究成果鮮見。研究人才培養模式界不夠明確,研究內容交叉重疊,缺少創新。因此深入探析農村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并對構建農村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提出創新性的政策意見是一個重要課題[4]。這既有利于我國農村“三農”問題的解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也為其他學者對農村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相關借鑒。

2.我國農村會計現狀

2.1我國農村會計人員綜合素質較低。目前,我國農村會計崗位“無證上崗”現象嚴重,很多會計人員并未接受過正規的會計培訓。同時,農村地區人員的大量外流造成農村的青年勞動力涌向城市,農村留守人員多為中老年人以及婦女兒童,我國農村會計人才呈現老齡化的特點。此外,我國農村會計培養意識差,這導致農村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差,文化水平有限,農村會計人員難以滿足農村會計工作的實際要求。

2.2我國農村會計行為不規范、監管乏力。淡薄的法律意識,有限的專業知識水平,導致我國農村會計的執業環境較差,會計行為缺乏規范性。其次,我國農村會計的監管力度不夠。農村地區特殊的社會結構以及“人情”風俗使得農村的監管乏力,會計人員對農村鄉鎮企業以及合作社領導的工作基本呈現放任不管的態度。這導致會計工作出現虛假報賬、管理混亂、權責不清的現象時有發生。會計行為的不規范,使得農村會計體系混亂、發展滯后,這嚴重阻礙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利于社會的穩定。

2.3我國農村會計人才緊缺。我國農村會計人才培養意識淡薄,農村地區少有會計專業的相關培訓機構。然而,多數涉農高校的會計學科更加注重“通用型”人才的培養,與農村地區的行業標準不相適合。同時,其畢業生對進入農村地區執業的意愿不強。相較而言,職業會計院校分布廣泛,相對涉農高校具有更好的地理優勢。然而,職業會計院校的課程設置較為傳統,教學體系落后,疏于對會計人才的全面素質培養。這使得職業院校的學生僅能處理基本的業務,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農村社會經濟。此外,農村地區勞動力的大量外流,造成農村地區“空巢”現象嚴重。因此,我國農村地區緊缺專業化、復合型的高素質會計人才。

3.農村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3.1農村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同質化、模糊化。對于職業技術學校來講,其培養目標是力圖培養適應社會會計實務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然而,很多學校為了縮減成本,對農村會計人才的培養僅僅進行“帳、表、單”的簡單教育,學生缺乏實際會計專業能力。同時,職業院校更注重于“專業人才”培養的性質,導致其會計畢業生雖然能夠適應相關行業領域的工作,卻無法在日新月異的經濟社會保持優勢。此外,我國的職業院校層次又包括中等教育、專科教育,各層次在培養科目上各不相同。然而多數院校教育層次模糊,目標不明確,這導致教育的盲目性與隨意性。

對于涉農院校來講,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入取規模一直保持持續上漲趨勢。然而,涉農高等院校對于專升本、本科、雙學位等不同層次會計人才培養的目標完全相同,會計課程設計相似。這不僅僅弱化了涉農高等院校的“涉農”優勢,更不能為農村會計崗位輸出專業化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偏移使得涉農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3.2農村會計人才培養內容、途徑較為落后,培養資源有限。目前,多數職業會計院校對會計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仍然按照傳統的教學大綱體系。課程內容陳舊、涉農教材緊缺、學科交叉性強。此外,經費的短缺也導致職業會計院校在教學設備資源方面的緊張,很多職業院校并未設置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及計算機實驗室,這嚴重阻礙了農村會計電算化的發展。盡管部分職業會計院校意識到會計工作的實踐教學的重要性,然而與高等院校相比,與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機會并不占有優勢。據統計,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中,學員60%以上的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訓。而我國人才培養模式中,絕大多數學生僅在畢業前進入合作企業進行實習,這大大減少了學生的實訓周期以及了解農村會計實際情況的機會。

為加強招生的競爭優勢,我國涉農院校的課程設置目前與財經類院校、綜合性院校差異性小。涉農院校的培養方式與內容忽略了農村經濟領域的會計人才培養,并未充分體現涉農高等院校的優勢,不能滿足農村社會經濟會計工作的特殊性需求。加之職業會計院校重核算輕管理,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理念,使得其會計人才的培養無法與農村會計工作對接。

3.3農村會計人才培養師資力量薄弱、“雙師型”教師稀缺。師資力量是衡量一個學校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目前,名牌大學以及高學歷的會計人才多數流入一、二線城市,因此職業會計院校的師資來源主要為學歷較低亦或是普通高校畢業的學生,這其中的很多學生缺乏實踐經驗,知識水平較低,會計經驗不足,尤其是缺乏農村會計專業的相關技能,這使得職業會計院校的教師準入門檻偏低,師資薄弱。同時,較低的工資待遇,導致了高素質專業人才無法流入職業院校的惡性循環。

很多高校將科研成果作為衡量一個教師學術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部分教師出現了重科研輕教育的現象。科研與教學之間時間分配的失衡會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這使得受訓人才的質量受到影響。其次,涉農院校的會計專業相對起步較晚,尚未形成系統的學習體系,部分教師的第一專業并非農業會計,加之涉農高等院校很少與鄉鎮企業形成“校企”聯合的培養模式,教師對農村會計的實際情況了解不足,這導致教育與實踐不能很好的銜接,教學質量差強人意。

4.構建農村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相關建議

4.1明確多層次、專業化農村會計人才培養目標

結合農村會計人才培養院校的不同層次,明確農村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對于中等教育、專科教育的職業會計院校,明確其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終極目標。同時,兼顧農村會計的專業性人才以及適應社會發展的通用性會計人才的培養,從而避免教育的盲目性與隨意性。對于涉農院校明確其培養具有“涉農”優勢的通用性人才培養目標。差異化不同層次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突出涉農高等院校的特點。在強化農業生產特點和農業組織運行模式的基礎上,進行農業會計處理和財務審計等培訓教育,為農村會計崗位輸出專業化的會計人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4.2完善差異化、專業化、實操化的高質量會計人才培養體系

4.2.1完善差異化農村會計人才培養體系。對于職業會計院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更新教育大綱,強化人才培養的差異性。對于涉農高等院校,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結合農村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將會計人才培養方式與財經類院校以及綜合類院校區別開來,突出自身院校的“涉農”優勢。

4.2.2完善專業化農村會計人才培養體系。職業會計院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同時,應兼顧農村會計的專業性以及適應社會發展的通用性會計人才的培養。對于涉農院校,基于其培養具有“涉農”優勢的通用性人才培養目標,完善其“涉農”的專業化方向培養體系。

4.2.3完善實操化農村會計人才培養體系。與鄉鎮企業積極構建“校企合作”模式,為會計人才提供良好的實習環境。同時加長實踐周期,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完善教學設備,籌建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及計算機實驗室,培養學生的全方面素質,推進農村會計電算化的發展。

4.3加強農村會計人才培養師資的優化建設

4.3.1提高職業會計院校的教師待遇。較低的師資待遇,是造成職業會計院校師資力量薄弱的原因之一。因此,應該提高教師的師資待遇,從而吸引高素質教育人才,優化師資隊伍。

4.3.2提高會計人才培養教師的教學能力。高校的教育者應該加強自身素質,通過不斷的學習及積累來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在合理平衡科研時間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4.3.3提高會計人才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無論是職業會計院校的老師還是涉農高等院校的老師,都因該注重自身的實踐能力。通過“校企合作”模式以及與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溝通,積累實踐經驗。同時,在校教師也可以到農村會計崗位親身體驗,掌握農村經濟最新發展狀況,這有助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更能普惠受教育者。

篇8

關鍵詞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病理學

ThepracticeandexperienceofCAIinpathologyteachingLINZhenhua,LIUShuangping,LIZhuhu,XUANYan-hua,SONGJingyu(DepartmentofPathology,MedicalCollege,YanbianUniversity,Yanjicity133000China)

Abstract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CAI)isoneofthemoderneducationalinstruments.Itisveryimportanttopathologyeducationcurrently.CAIisveryprecisenessandlifelikeness.Itcanbeusedinstorageandrenovatingtheinformation.TeacherscanimprovetheefficiencywithCAI.However,whenweuseit,weshouldadaptthestudents''''r-equirement,standouttheemphases,teachinfocus,graspthespeed,channeloffthestudentsandkeepinitiative.

Keywords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CAI);Multimedia;Pathology

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手段現代化對于病理學教育有著重要意義。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做到圖像、文字、影像和聲音等多種信息同時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具有理想的集成性和交互性,信息量大,反饋及時,教學效果好。因此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是教學手段現代化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們醫學教育工作者要及時轉變觀念,積極創新,利用新科技逐步構建現代醫學教育的模式[1]。

病理學學科隸屬于形態學范疇,CAI的應用對于本學科教學有著更加明顯的優勢。我教研部自從2001年3月醫學99級本科生開始引入計算機輔助教學,至今已有5年歷史,在不斷的實踐與探索中,已經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制作了幾套比較完備的教學課件。在教學應用的過程中,學生反映良好。教研部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也獲得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和體會。

1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越性

1.1具有科學嚴謹性制作CAI教學課件的過程,就是教師對教材內容熟悉、整理的過程。教師可以將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總結其中,科學地進行整理、編排。本教研部多名教師一直對課件進行補充、修改,使之不斷完善、嚴謹,最終做到重點突出,脈絡清楚,難點清晰,邏輯性強。這種授課方式,可以將內容反復修正,避免了紙筆備課及板書講課可能出現的隨機性書寫錯誤和語言失誤。

1.2生動直觀性病理學授課中,很多病理變化和正常組織之間要用圖片對比說明,僅用文字敘述非常枯燥乏味,不易理解,因此,病理學教學需要大量圖片資料,教學直觀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以往病理學教學使用幻燈片授課,圖片模糊古舊,說明困難。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后,這些問題迎刃而解。利用計算機,不但可以制作清晰美觀的病理圖片,還可以應用flash等手段,制作生動的動畫教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更能使一些病理上的難點問題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比如,總論部分血液循環障礙一章肺組織充血性梗死的內容,由于雙重血液循環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本教研室針對這個問題制作了模擬肺雙重血供以及發生梗阻時出現充血性梗死的flas,應用于教學后,學生對此有了直觀的印象,并反映有過目難忘的良好效果。

1.3利于教學資料的存儲和更新本病理學教研部一直利用病理圖像分析系統輔助延吉市病理科做臨床病理診斷,同時協助司法機構承擔病理尸體解剖的鑒定工作。這些對于病理學教學都有很多益處。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將這些一手資料中可用于教學的部分很好地存儲、整理并加以利用。本教研部自己組建計算機病理資料庫,將各類典型的臨床病變和具有代表性的尸體解剖案例編號存儲在電腦中備用,在必要時將資料調出,制作到多媒體課件中,用以講解相對應的病理知識。因為資料新鮮,病例實際,教師講授起來生動有趣,學生接受起來容易理解、記憶。例如,2003年,教研室接受一例韓國外商死亡后的病理尸檢任務,該死者70歲,身體一直比較健康,沒有明顯的疾病表現,但有生前多年嗜食肥肉的歷史。尸體剖檢后發現,該死者心臟明顯肥大,重量達到1000g(正常284±50g),主動脈粥樣硬化明顯(第四期復合病變期),屬明顯的心臟肥大病例,我們用數碼相機將本次尸體解剖死者的主動脈和心臟拍攝下來后制作到多媒體課件中,在講解心血管疾病時應用,比之陳舊課件圖片,此病例病因清楚,死因明確,病變典型,學生很容易被吸引,接受新知識并牢固記憶,得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1.4利于提高教師備課效率病理學作為一門橋梁科學,教學內容涉及基礎與臨床,知識面廣,對教師要求較高,教師在備課時要翻閱大量文獻。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可以幫助教師查閱最新文獻,隨時充實教學課件。另外,網絡信息的豐富快捷方便,有利于教師系統整理教學所需要的各種文字與圖片信息,這對學生了解最新醫學趨勢、對隨之而來的臨床科目學習以及今后實際接觸醫學領域各項工作都有益處。

2計算機輔助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

2.1適合教學需要適合教學需要是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重要要求[2]。多媒體課件由于其豐富的表現手段而成為教學中的寵兒,但在制作教學課件時應根據教學需要,選取適宜采用多媒體表現的內容。結合教學目的與教學要求,針對相應的教材,要找出與多媒體的最佳作用點,突破重點,攻克難點,切不可為追求表面形式而用,這樣就會削弱它傳授知識的功能。此外,還應合理設計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呈現的時機、方式等,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的優勢作用。

2.2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由于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知識的集成性、豐富性等優點,加之病理學知識面廣泛,初使者在應用時很容易走入“什么都講、什么都看”的教學誤區,從而把課堂教學變成了走馬觀花。因此,多媒體課件應當是提綱式的,做到重點突出,主旨明確,條理清晰,以便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這就要求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之前要通讀教材,把握重點,板書教學時代的備課過程不能因此刪減。

2.3教學時把握授課速度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授課時應注意把握講課速度[3]。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內容較多,圖文結合,教師應當從學生角度分析教學內容,對重點難點部分的講解速度要適當放慢,留出學生筆記、理解消化知識的時間。避免使用高密度講課方式,否則很容易使學生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從而削弱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越性,甚至讓學生對多媒體課件教學產生厭惡的情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當完全廢用板書,適當的情況下,利用板書講解特殊概念,畫一些簡單圖示,對調整授課速度,解除學生視覺疲勞都有一定幫助。

2.4引導教學,保持主動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使課堂變得活潑,但教師仍應當是教學中最重要的表現者、指揮者。學習是學生主動地進行認知思維的過程,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課件只是輔助學生構建知識的有效手段,不應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部。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講課的時候應盡量避免照本宣科,而應利用減少板書節省的時間,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重復播放、隨機抽取圖片的優勢,引導學生對課堂內容產生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及時予以解答,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互動、按需施教,這樣才能真正讓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提高教學質量而服務。

總之,病理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由于病理課內容多、課時較短,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可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但引入計算機輔助教學仍是方興未艾的新型教學手段,一個在思索中前進的過程必不可少,只要通過不斷的總結與思考,相信計算機輔助教學一定會幫助病理學教學質量得到明顯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黃應堂,段清宏,李智軍.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1,15(3):132-133

篇9

一、地理學困生陷困原因

要使地理學困生脫“困”,先要探究其產生的原因。我分析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社會方面

外界的繁華,給清凈的校園很大的沖擊。學生心靜不下來,又不肯吃苦。像我們蘇南孩子總覺得沒蘇北的孩子刻苦努力,而且一屆不如一屆。經濟較發達,生活條件較優越,家長在物質上輕易滿足學生,手機、PAD幾乎人人都有。這些不僅是占用了學生的空閑時間,也占用了睡覺時間,學生課堂上的狀態不難想象。

2.家長方面

我校是本市七所高中排名最后的一所學校,生源是全市最差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其家長基本在各鄉鎮的企業上班,受自身知識水平較低、工作時間較長、居住較遠等條件所限,對學生學習方面幫助很小,基本靠學生自己。還有小部分學生來自市區,家長能每天與學生相處,經濟條件允許的還給學生請家教。但這些學生在小學、初中已享受較好教育資源的情況下,與其農村同學站在同一高中起跑線上,也說明其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動力等方面存在較大不足。

3.學校方面

中考時除語數外之外物理、化學各100分,政治、歷史各50分計入總分。地理僅是考查科目,初二末考試合格即可,初三不開設,更不計分入中考總分。學生經過繁忙緊張的初三一年,進入高中時地理的底子還有多厚可想而知。江蘇高考模式是語數外計入總分,選修不計分,只看等地。這種情況下為保證本科上線率,學校不允許選修小科占用學生課后時間。學生疲于應付主課,花在地理上的時間很少。一部分初中地理基礎較差的學生和對自己要求不高的學生就淪為地理學困生。

4.自身方面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這些學生相對是較優秀的,課業上較易得到好分數,得到了老師同學的較多關注。進入高中后,課業更繁重,同學都是經選拔之后相對較好的學生,突然發現自己已沒有了優勢。再經歷一兩次失敗的考試后發現自己已在班級后列了,心理上存在較大落差,沒及時調整,改變現狀,可能就此消沉。還有種情況是學生不認同這名老師,進而抵觸這門學科。細究其因可能老師教育方法簡單不吸引學生,可能對學困生有一些偏見,缺乏足夠的愛心和耐心,對他少了足夠的關注度。一來一去,陷入惡性循環。

二、地理學困生脫困策略

1.提高自身修養

我們是學生地理學習入門的引路人。我們自身就要有較高的地理素養,才能勝任這項工作。平常多多翻閱地理雜志,關注地理相關消息。及時和備課組、教研組老師就日常教學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每學期還有很多常熟市級、蘇州大市的教研活動,盡量利用一切機會多聽聽同行的課,開闊眼界。我們常熟所有地理老師有QQ工作群,及時了解地理學科動態,遇到校內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可以隨時向全市同行請教,非常方便實用。教育新時空讓我們彌補不能親臨現場的缺憾,觀摩到了許多名師大家的風范。遠程繼續教育人人參加,不斷學習提高,及時更新,跟上時代前進步伐。水漲才能船高,只有我們把自己裝滿了,才可以給學生更多。

2.激發學習興趣

地理是一門包羅萬象,貼近生活的學科。書本上的例子往往與我們有距離感。當上課時提到了某個本地鄉土地理素材,能明顯感到學生的興致高漲,對新知識的接受較快。像我一位同事上農業區位時引用了電視臺春來茶館節目的片頭常熟方言民謠《常熟好風光》:“……小酒,蟹腳掰掰,挑挑馬蘭頭,嘗嘗香椿頭,桂花栗子,蕈油面,鴨血糯米八寶飯,大魚大肉不稀奇,泡杯綠茶最清爽……”看著本地的物產,聽著熟悉的方言,學生一下就融入情境,跟上了老師的思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講授地理原理規律時對教材進行再加工,聯系生活實例,讓學生從身邊事例中感受出書本上的“理”來。例如講授意大利新工業區時列舉本地各鄉鎮的代表性工業。比較相同點,得出同屬新工業類型,比較不同點,得出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發展方向。學生則恍然大悟,突然發現地理原來無處不在,就在自己身邊。能激發學生興趣的道具有很多,視頻片段、地理景觀圖片、文字資料,甚至一首歌曲。當然這種素材積累就需我們在平時做個有心人,時刻留意,以備不時之需。

(下轉48頁)

(上接09頁)

3.提高課堂效率

在江蘇現行高考模式下,地理課后就不可能也不允許你占用學生的時間。我們只能向課堂要效率,學困生的轉化主戰場也只能在課堂上。課前充分備課,理清思路。把問題設計成階梯狀,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給學生以施展空間。特別不遺漏學困生,鼓勵并肯定其點滴進步,使其形成良性的心理暗示――我地理方面是高手,恢復其學好地理的信心。同時給予學困生學習方法上的指導――如何理解原理、運用規律、讀圖、審題、答題,技術層面上脫困。通過典型例題歸納方法,同類型題目強化,養成經驗。講練結合是個不錯的方法。

4.鞏固學習成果

夸美紐斯說無論什么東西要因為它在生活中有用才可學。與生活脫節的知識是沒有生命力,很容易被我們所遺忘。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又告訴我們遺忘進程是不均衡的,最初是很快的,后來逐漸減慢,相當長時間后,幾乎不再遺忘。那我們就創設一些情景在接受新知識初期反復運用某個地理知識。高一講授地方時、太陽正午高度角恰逢秋分前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利用中午時間去操場實測一下當地的經緯度。經分組后每人占用時間不長,但隔一段時間測一下影長方向,比較煩瑣。可我發現每人都興致勃勃且不厭其煩。通過多次實際操作,不知不覺中熟記并理解了公式,鞏固了知識,比單純默寫記憶效果持久得多。每年的地理小博士競賽,我校都組織高一全體學生參加。比賽分基礎題和地理小論文兩部分。通過賽事大家強化了書本知識,又聯系起了生活實踐,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我們學校位于尚湖風景區內,利用該有利區位,組織學生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做宣傳,撿垃圾,為保護尚湖濕地獻出自己一份力,把保護環境落到實處。

5.優化學習環境

社會大環境我們無力扭轉,那在較小的范圍內我們還是能發揮些許的作用,盡力創設出較良好的班級學習環境。美國心理學家班尼認為:“如果一個集體的氛圍是好的,相互理解的、相互支持的,那么集體對于動機工作表現和成就的影響就會是積極的。”首先教師尊重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建立起良性的師生關系。心病還需心藥治。他只有感到自己和大家是平等的,然后你提出要求,他認同自己是這集體一員才會接受執行該要求。及時給予肯定,積極的鼓勵,進而使其嘗到成功的體驗,恢復信心,心理上脫困。除了創建良好課堂氛圍、優秀班集體之外,我又是一名班主任,我還可以盡我所能去凈化宿舍環境,使學生在學校期間盡量少受外界影響誘惑,當然這離不開家長朋友的理解支持。

篇10

關鍵詞:工科職院;經管類專業;發展出路;頂崗實習;專業內涵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3-0139-02

經管類專業因其就業面廣、開辦成本相對較低而受到國內眾多院校青睞。一些原來只開辦理工科專業的職業學院,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和社會需求增加也都開辦了經管類專業。工科職院經管類專業的開辦存在盲目上馬、遍地開花現象,存在專業設置過急、新專業發展緩慢以及專業定位不準等問題。在工科類職業學院里,經管類專業因不是主體專業往往不受重視,學校投入較少;與經管類院校相比,其師資與實訓條件相差甚遠。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工科類職業院校經管類專業要在校內站穩腳跟,在國內眾多經管類專業競爭中突圍,就得尋找適合自己特點的專業建設之路。筆者總結多年工作經驗認為,工科職院經管類專業總的專業建設思路應是先外延再內涵,以就業為指導,以服務為宗旨,以校外頂崗實習為著力點,以專業技能競賽為突破口,以專業內涵建設為根,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本。

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

以高就業率為立身之本 縱觀歷史,事業成功者皆為順應歷史潮流者。工科職院經管類專業要發展,首先要分析國家形勢和自身情況,明確任務。從國家形勢看,十七大提出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是:以就業為指導,以服務為宗旨。就業問題始終應作為職業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從經管類專業在工科職院面臨的形勢看:校內大多數教職工是理工科出身,甚至大部分學校本身是行業學校,對經管類專業不太了解,覺得工科專業技能性強,招生就業不愁,似乎沒有必要開辦經管類專業。從生源狀況看,由于工科職院的校名帶有鮮明的工科特色,報考者多沖著學校特色專業而來,傳統的重理輕文的思想更加劇了經管類專業的壓力。工科職院的經管類專業必須力抓就業問題,以高就業率來獲得校內教職工認可和吸引優質生源,這也是工科職院經管類專業開辦之初的首要任務。

將營銷觀念應用于就業工作 有些工科職院,全省一個行業只有一兩所同類院校,與行業聯系緊密的特色專業就業競爭相對較小。而經管類專業幾乎所有職院都已開辦,而且就業面廣,批量用人的單位很少,聯系就業單位難度較大。要提高就業率,需“走出去,引進來”,系部領導和教職工要轉變觀念,在完成教學工作之余,將自己定位為推銷員、業務員角色,實行“全員營銷”。只是推銷員通常推銷的是公司產品,而教職工推銷的是“畢業生”。應將4P營銷理論(4P,即Product,Price,Promotion和Place)應用于就業工作,先作就業“市場調查”,進行對口就業單位和就業區域的“市場細分”和“市場定位”,帶上名片和專業介紹資料,上門到各企業進行推介,暫時沒有用人需求的也留下聯系方式,以期日后有合作機會。同時應號召教職工聯系同學、親友,引進就業單位,介紹學生就業。在初期全面出擊后,根據畢業生就業反饋情況,再開始篩選就業單位,提高就業質量,逐步建立穩定的實習就業基地,進入“訂單”培養、工學結合等更深入的校企合作階段。

以校外頂崗實習為著力點

以校外實習彌補校內實訓條件不足 工科職院在教學經費緊張的情況下,一般主要建設特色專業實訓室,而縮減經管類專業實習實訓投資,很多經管類專業開辦之初是空手辦學,實踐課流于形式。在校內實習實訓條件不足的情況下,要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強化職業技能培養,只有開拓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搭建校外認識實習、課程實習、崗位實習、頂崗實習平臺。校外頂崗實習既能給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顯著提高,又可以讓教師下企鍛煉,了解企業用人需求和崗位技能標準。校外實習表現好的學生可能會被企業留下直接就業,對提高畢業生就業率有很大促進作用。

做好頂崗實習的組織與管理 經管類專業頂崗實習點往往比較分散,管理難度大。應認真研究頂崗實習中的問題,作好頂崗實習前的準備工作,推行校外頂崗實習程序化管理:程序一是系部選擇確定實習點。實習點的選擇對整個頂崗實習任務能否圓滿完成至關重要。管理混亂、員工素質差的實習單位會使學生很難適應,導致學生在實習中途“開小差”或與實習單位員工起沖突。如果學生都在一個實習點實習,看起來容易管理,其實同班學生容易因崗位安排問題起矛盾。所以,系部至少應確定兩到三個管理較規范的實習單位供一個專業的學生挑選。程序二是學生頂崗實習意向調查。強制學生頂崗實習會導致部分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實習前應對學生進行調查,征求學生意愿,在專業大部分學生愿意頂崗情況下,統計學生愿意去的地區和想從事的崗位。程序三是引進實習單位宣講招聘。雖然是頂崗實習,也應讓單位和學生雙向選擇。程序四是簽訂實習協議,包括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協議書、學生頂崗實習申請書、承諾書和家長知情書。程序五是頂崗實習前的教育與動員。應將頂崗實習教育真正作為一門課程寫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編寫頂崗實習教育教材和實習指導書。程序六是頂崗實習的追蹤與監控。應制定和完善頂崗實習管理辦法,做好頂崗實習安排,制定出頂崗實習突發事件的處理預案,明確頂崗實習中系部、專業教研室、專業指導教師、企業兼職教師、輔導員和實習點學生負責人各自職責,師生定期聯系,做好工作記錄。程序七是頂崗實習考核與總結表彰,學生在頂崗實習工作中要填寫實習日志,撰寫實習報告,由本校實習指導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共同進行實習考核與成績評定。頂崗實習結束后,及時做好實習經驗總結與交流,表彰優秀實習生和優秀實習指導教師。從而,以嚴密的程序化管理保證頂崗實習的順利進行。

以專業技能競賽為突破口

以專業技能競賽為突破口,加強對外交流 在提高就業率來確立校內地位,以頂崗實習來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工科職院經管類專業還應加強對外交流,以期在對手如云的經管類院校中占據一席之地。策略就是以專業技能競賽為突破口,讓其他經管類院校或專業認識、了解自己。應選取師資隊伍最強的項目參加教育部高職高專工商管理教學指導委員會舉辦的專業技能比賽,通過在比賽中嶄露頭角贏得關注。同時,應力爭主辦省級賽事、參加本省專業技能競賽和技能狀元比賽,首先在省內取得一定影響。

以專業技能競賽為突破口,提高學生核心競爭力 在參加高層次技能競賽、熟悉技能競賽評比標準后,應在校內指導學生成立專業協會,開展一系列專業技能競賽活動。如企業經營管理沙盤模擬競賽、會計科目撲克大賽、營銷案例大賽、商務談判競賽等。通過比賽,增強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做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職業技能鑒定、職業技能競賽對接。

以專業內涵建設為根

專業內涵建設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之根 開展校外頂崗實習、專業技能競賽可以算是專業的外延建設。高職培養目標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最終取決于專業內涵建設。做好專業內涵建設,才能大幅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才有可能扎實深入地進行頂崗實習、校企合作,專業技能競賽才能有更好的成績。專業所培養的人才就是專業的“產品”,“產品”契合社會要求,質量提高了,同其他“產品”相比才更有競爭力,才更容易“推銷”。所以,工科職院經管類專業建設的關鍵是加強內涵建設,建設成為省級、國家級重點專業。

工科職院經管類專業內涵建設要以特色取勝 深化高職教育改革是大勢所趨,加強專業建設也勢在必行,但各院校、各專業的改革,應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和外部環境條件來組織實施。經管類專業絕不能看別的學校有什么就辦什么,最忌戰略定位不清晰、不準確。工科職院經管類專業招生規模相對而言不會很大,在專業就業面廣的情況下教學難以面面俱到,須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和實習就業基地建設情況,以及院校依托的行業特點,進行專業定位,確定專業方向和特色。要把經管類專業的設置和本校的特色結合起來,不能照搬經管類職院的專業設置模式,也不要致力于發展專業齊全的經管學科體系,而應堅持重點發展和特色發展的方針,對經管類專業設置進行合理布局,在堅持整體性的同時走特色發展道路。如建筑類職院會計系開設工程會計方向、工程造價方向等,可依托行業優勢尋求實習就業渠道。要充分認識外界環境的作用,既要認清學校的層次,找準發展的方向,并充分體現出自身特色,又要認真研究市場周邊環境,積極主動地加強與政府、社會和企業的聯系與合作,多方面爭取各種發展資源。同時,要加強校際間合作的力度,增長見識,拓展思路,從而縮小和優勢院校的差距。要善于總結提煉,豐富工學結合的內涵,使專業內涵建設以特色取勝。

以點帶面做好專業內涵建設 專業內涵建設包括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專業教學團隊和實踐教學條件的建設。這四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對于創辦歷史不長的工科職院經管類專業而言,可選取重點,以點帶面促進專業內涵建設。首先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由于人才培養模式影響著課程體系的構建,因此,加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實踐,加強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踐和改革是高職人才培養工作應首先解決的問題。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的核心都是工學結合,但對于經管類專業而言,工作過程不太好明確劃分,應探索各有特色的工學結合模式,如選取典型企業進行工作過程分析。其次是課程建設。經管類專業的課程建設應拋開本科重理論的模式,實實在在地到企業和同類院校進行專業調研,做好畢業生信息反饋,明確專業對應的崗位,提煉典型工作過程,提煉職業素質,來合理構建課程體系、確立核心課程,形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其三是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在建設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應作好校內實訓室規劃,讓實訓室能各專業共用,不重復建設。要遵循“生產性”的原則,盡可能和生產實際相一致,如建設仿真、模擬、生產工藝型實訓室。其四是專業教學團隊建設,要考慮團隊的職稱、學歷、年齡等的結構,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專業教學團隊的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

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本

師資隊伍建設是專業內涵建設的關鍵要素 教育要以人為本,而專業內涵建設的“本”在教師。要加快專業內涵建設,首先要解決理念問題,沒有先進的理念,就不會有好的思路。專業建設和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樣,會有阻力和困難,這需要從領導到教師都轉變觀念,并加強學習和實踐。特別是廣大教師,專業的各項建設,如課程、教材、教學方法等方面都需要教師付出艱辛的勞動。師資隊伍既是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實施者。經管類專業的中青年教師多來自普通本科院校,沒有或很少接觸生產實際,實踐能力較弱,很難在教學中開展案例教學和開發行動導向的課程,難以開展“做學教”一體化教學。因此,加強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將校外頂崗實習、校內實訓室建設與教師技能培訓相結合,提高“雙師素質”教師的比例,并廣泛聘請企業技術人員承擔教學工作,是工科職院經管類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當務之急。

鼓勵、引導教師教研、科研一體化 工科職院經管類專業內涵建設要以特色取勝,須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這就必須發揮教師的開拓創新精神。應鼓勵、引導教師自覺學習職業教育理念,多參加對外交流,了解職業教育先進教學方法,吸收其他職院專業建設經驗。在專業建設中善于思考,不斷發現和研究、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將專業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下企業鍛煉中遇到的企業技術難題申報成科研項目,從教學研究中發現科研熱點,以科研推動教研,使教研和科研一體化發展,形成專業內涵建設的特色。

總之,提高就業率可以提高專業地位,吸引生源;校外頂崗實習可以讓學生積累工作經驗;專業技能競賽獲獎證書能使學生有更好的就業機會,三者都可以帶動專業內涵建設。同時,專業內涵建設是根,專業內涵建設好,有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從而更好地推動實習、技能競賽和就業。工科職院經管類專業應始終以就業工作為中心,以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確立校內地位,以校外頂崗實習和專業技能競賽加強校企合作和對外交流,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的提高,最終回歸“根”“本”,做好專業內涵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力爭將弱勢專業建設成重點專業。

參考文獻:

[1]李永剛.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教學內涵建設的核心[OL].(2011-06-27).省略/jy/zt/zyjn/rdjj/200806/t20080627_

504996722.html.

[2]解瑞紅.對理工類高校發展人文專業的幾點思考[J].教育與探索,2010,(11).

[3]梅愛冰,嚴軍.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教育[M].北京:對外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

[4]梅愛冰.高職就業工作中的“營銷策略”[J].職業技術,2009,(3).

[5]祁東方,侯懷銀.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五個位”[J].中國高等教育,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