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9 12:20: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移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試探移情對青少年德育培養的啟示

摘要:移情是道德教育的基礎和源泉,能夠使青少年獲得道德動機,產生道德行為,并促進青少年的道德發展。將移情引入道德教育領域,是為了充分發揮移情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青少年移情道德培養

一、移情的內涵

移情可以界定為一種替代性的情緒反應能力,是既能分享他人晴感,對他人的處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觀理解、分析他人清感的能力,是個體內真實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緒狀態引起的并與之相一致的情緒體驗。一般意義上的移情,是通過對它本身的多種豐富意義進行抽象化,對處在不同領域移情內涵的心理本質的一種概括。我們不能僅僅把移情作為一種心理品質來看待,而應進一步把這種情緒變化的過程看成是一種替代性情緒和情感反應的能力。移清就是個體根據真實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狀態,引起與其一致性的情緒和情感體驗的過程。如果用通俗的話來解釋移清的含義,就如狄爾泰所言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使自己與他人之間暫時消除心理隔閡,是體驗并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心理過程。

移情的含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主體感知、分析、評價、調控他人情緒、情感的能力。二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體會他人投射給自己的情緒并產生共鳴,同時主動接受這種,靈感染”并較為恰當地運用到人際關系中去的能力。這兩個方面可以說既有主觀上的“感人之所感”,即表示同情的一面;又有客觀上的“知人之所感”,即表示理解的一面。

道德移情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親社會道德動機,它促進了大部分的親社會行為的產生和發展,并相應地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攻擊行為,而且道德的源頭可以從移情中去獲得。霍夫曼曾說過,移情是有助于維護社會聯結、促進人際友好關系建立的一種心理手段。移情是道德判斷和道德推理的基礎,移情水平的高低,影響著人們道德價值觀的形成。

查看全文

小議英漢翻譯的語用移情

關鍵詞:語用移情英漢翻譯文化歸化異化

摘要:翻譯不是簡單的語際語碼轉換,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在處理英漢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問題時,譯者應樂于語用移情,尊重、適應譯語文化。在準確判斷源語語言文化規范和譯文讀者接受力的基礎上恰當地采取歸化或異化策略,將漢語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英語中或將英語文本中的文化移植到漢語中來,以達到成功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語用移情

“移情”(empathy),又稱為感情移人,指“設身處地”的行為,即超越自我,對別人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能夠想象和分享他人的思想、感情和觀點。Ruben把移情能力列為有效交際的七種要素之一。他認為在語用學上,“移情”指的是能夠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去體驗、去表達感情,即使用語言和非語言行為進行移情,向對方表示已經充分理解了他的思想和感情。他于1991年在《外語教學與研究》上發表的《言語交際中的語用移情》一文中認為,“語言習得者應該理解、感受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并設身處地地在對方的文化背景中進行語言的學習和運用”。跨文化交際的移情主要表現在語言語用移情和社會語用移情兩個方面。跨文化交際首先接觸的是語言,語言是移情體驗的主要手段。語言語用移情的微妙之處是說話人或者聽話人總是能從對方的角度進行語言的編碼和解碼。社會語用移情現象在跨文化的言語交際中也十分普遍。它涉及到交流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和人際關系,當然也涉及到語境,主要指交流雙方都設身處地地尊重對方的思想感情和看法,從而在交流過程中相互默契,達到預期效果。首先,聽者和讀者應持一種合作態度,在信息數量、信息內容、信息傳遞方式上做合理推論,即遵守Levinson提出的會話含義三原則。具體來講,“相信說話人的陳述已經是就他所知而作出的最強的陳述”;“擴充說話人所說話語的信息內容,找出最特定的理解,直到認定這就是說話人的發話意圖”;“如果說話人使用了冗長的或有標記的表達式,他的意思就與他本來可以用無標記的表達式所表示的意義不一樣”。Leech談到聽者和讀者的任務時說,理解是一個“問題一解決”的啟發性的過程,即聽、讀者通過形成假設,并利用可及的證據驗證假設,來識別話語的語用含義。形成假設的過程突出了理解過程的語用移情。這表現在聽讀者努力調用相關的語境信息,補全語篇的缺省信息,加工說、寫者提供的新信息,作出最相關的推理即假設。操漢語的本族人對操英語的本族人說英語往往要注意尊重對方的語用習慣,見面打招呼時,他們不用“Whereareyougoing?”或“Haveyouhadyourmeal?”而用“Itisaniceday,isntit?這種擺脫自身文化習慣的語用移情,實際上是“人鄉隨俗”的一種普遍現象。反過來說,當操英語的本族人身處中國這塊異地,聽到中國人用英語冒出一句帶中國味兒的寒暄話:

Haveyouhadyourmeal?他也不會反感,也許還會感到異國情濃而欣然接受。這顯然是語用移情的認知心理在起作用的緣故。

二、漢英翻譯策略的選擇與譯者的語用移情

查看全文

小議文化移情能力與跨文化意識

論文關鍵詞:文化移情能力;跨文化意識;跨文化交際

論文摘要:文化移情能力是有效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關鍵所在,跨文化意識是交際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標志。文化移情能力與跨文化意識既有區別又有密切聯系,兩者能夠相互促進。培養和提升文化移情能力與跨文化意識應遵循的主要原則是:實用性、漸進性、系統性、時代性、合適性;主要途徑和方法有:影視鑒賞,實踐與體驗,文學作品賞析,社會文化專題講座,重視非語言交際,克服并超越文化障礙、文化對比等。

1、引言

自從1972年Hymes提出交際能力觀以來,跨文化交際一直是國內外學者(Eiuben,1976;Smaovar&Porter,2001;Brunner,2003;胡文仲,1994,1999;關世杰,1995;賈玉新,1997;顧嘉祖,2000,2002;高永晨,2005,2006;王楠,2005)研究的熱門課題。國內學者基本上已就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達成一致,即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他們有效地解決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什么要進行文化教學,文化教學要教什么的問題,并強調了教學中進行文化對比的重要性,注重學習者學習過程中文化差異概念的構建及實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等。

隨著政治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不同社會、文化、地區的人們的全球意識和相互交流的意愿空前高漲,都希望具有跨文化交往能力。研究者越來越意識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系統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核心內容,是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質量、效果和進程的關鍵因素。《高等學校英語教學大綱》(2000)中規定: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能力除包括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外,還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能力。《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2004)把跨文化交際列為大學英語的主要內容,把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之一,并要求各校在教學中安排一定的跨文化交際的內容。

2、文化移情能力與跨文化意識的定義及價值

查看全文

移情設計理念在兒童陪護的應用

摘要:尋求兒童陪護玩具與用戶之間功能交互的方式,使缺少陪伴的兒童通過陪護玩具與父母更易建立情感紐帶。依據以用戶為中心的移情設計理念,利用移情觀察、尋求用戶參與和體驗設計原型三步驟,進行用戶研究與數據分析,將需求轉化成功能點,梳理出基于移情理念的兒童陪護類型玩具的設計原則,并設計一款應用于親子溝通的智能產品。得到兒童陪護玩具的移情設計策略及相應設計方案。移情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陪伴型玩具的人性化指數,緩解親子疏遠的關系問題。

關鍵詞:移情設計;留守;兒童;親子;陪護玩具

在中國有個“留守”現象,即父母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年幼子女留守農村家中,與父母相伴時間微乎其微;而如今在城市家庭,“留守”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我們稱這個與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分居兩地的兒童群體為留守兒童,其中約80%居住在農村[1]。大多數年輕父母需為生計奔波,與小孩的娛樂、陪伴及教育已然成為子女成長、家庭關系的重要問題。而親子間的依戀模式和類型會影響到兒童在不同情境中的行為方式,安全依戀型的兒童更加容易獲得與他人的親密感和相互依賴,并會表現為樂觀外向和良好的社會適應[2]。反之,未得到正常關愛的兒童,其人際交往、社會適應能力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內在影響。在人工智能風潮的影響下,兒童智能機器人逐漸流行,在家庭教育、娛樂、陪伴方面開始承擔部分作用。本文以移情的視角挖掘兒童家庭陪護玩具設計中的同理心思維,以人性化和情感化設計為關注重點,通過觀察、尋求用戶體驗和角色扮演的移情方式,更深刻地與“留守”兒童的情緒感知保持一致性,為增進親子間有效溝通、提升留守兒童生活幸福感,展開對兒童陪護玩具產品的設計研究。

一、移情設計概述

(一)移情

移情源自外文“empathy”,含義為同感、共鳴。移情說最早由德國美學家費希爾父子提出,認為移情作用是審美的象征作用[3]。德國心理學家李普斯表達:“你必須感覺自己投入到物品中去了”,如對藝術作品的欣賞,依賴于觀察者將自體個性加諸于觀看品之上的思考,他認為移情的過程即人腦于對象的分析過程[4]。在設計活動中,“移情”是指能站在用戶的角度去體會和認同用戶的問題場景與用戶心理,即用“同理心”去幫助用戶解決產品使用的問題。移情即置身他人立場、角度看待問題。

查看全文

移情視角下青少年道德培養透析

摘要:移情是道德教育的基礎和源泉,能夠使青少年獲得道德動機,產生道德行為,并促進青少年的道德發展。將移情引入道德教育領域,是為了充分發揮移情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青少年移情道德培養

一、移情的內涵

移情}e}}Y)可以界定為一種替代性的情緒反應能力,是既能分享他人晴感,對他人的處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觀理解、分析他人清感的能力,是個體內真實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緒狀態引起的并與之相一致的情緒體驗。一般意義上的移情,是通過對它本身的多種豐富意義進行抽象化,對處在不同領域移情內涵的心理本質的一種概括。我們不能僅僅把移情作為一種心理品質來看待,而應進一步把這種情緒變化的過程看成是一種替代性情緒和情感反應的能力。移清就是個體根據真實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狀態,引起與其一致性的情緒和情感體驗的過程u7。如果用通俗的話來解釋移清的含義,就如狄爾泰所言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使自己與他人之間暫時消除心理隔閡,是體驗并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心理過程。

移情的含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主體感知、分析、評價、調控他人情緒、情感的能力。二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體會他人投射給自己的情緒并產生共鳴,同時主動接受這種,yL靈感染”并較為恰當地運用到人際關系中去的能力。這兩個方面可以說既有主觀上的“感人之所感”,即表示同情的一面;又有客觀上的“知人之所感”,即表示理解的一面。

道德移情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親社會道德動機,它促進了大部分的親社會行為的產生和發展,并相應地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攻擊行為,而且道德的源頭可以從移情中去獲得。霍夫曼曾說過,移情是有助于維護社會聯結、促進人際友好關系建立的一種心理手段。移情是道德判斷和道德推理的基礎,移情水平的高低,影響著人們道德價值觀的形成。

查看全文

古代審美移情理論發展基礎

[摘要]中國古代雖然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移情說美學體系,但存在著不少對審美移情現象進行探究的理論。作為漢語母語中的“移情”,其概念具有不確定性,一是指改變性情以向善,這個意思又作“移情性”;二是指情誼的改變;三是指心境的變化。前兩個概念與心理學上的移情較為相似,指稱“心境變化”的“移情”則與西方審美中的移情作用比較接近。與西方美學相比,中國古代審美移情更看重自然對自我生命情感的影響以及自我與自然的交流。中國古代審美移情理論成熟于魏晉時期,魏晉玄學在這個成熟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王弼“達自然之性暢萬物之情”的說法為中國古代審美移情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哲學基礎。

[關鍵詞]移情;悲秋;物境;心境;達自然之性;暢萬物之情

(一)審美中的移情作用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從亞里斯多德到里普斯,西方美學史上關于審美中的移情作用的研究源遠流長,但最早把“移情作用”這個概念明確地作為美學名詞提出來的是R·費舍爾(RobertVischeer,公元1847-1933)。費舍爾在其《論視覺的形式感情》(公元1873)中把與形式主義相對立而被要求的、應引導到事物象征化的心理活動起名叫“移情作用”,指的是觀照者對事物及其心理狀態無明確表象而且把移入那里的情感內容帶到現實的共同體驗中來。后來美國實驗心理學家蒂慶用“Empathy”這個詞來翻譯它。英語中另外有一個詞“Transference”也是指移情作用,但“Transference”僅用于精神分析學領域。作為精神分析學領域的移情作用,他指的是“人在成年時感受到的不為原激發人而為另一人引起的童年時代所感覺過的情緒”,也即“按照早期的藍圖相互塑造對方形象的方式”,這是弗洛伊德在對奧地利內科醫生與生理學家約瑟夫·布魯爾的醫療案例進行研究后創立的一種理論。這種移情概念在精神分析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有人甚至認為移情概念的起源就是精神分析學說本身的起源。〔1〕審美中的移情作用經費舍爾提出后,真正將其理論系統化的美學家則是里普斯(TheodorLipps,公元1851-1914)。里普斯把人的情感分為“自我活動的情感”、“自我愉悅的情感”、“自我價值的情感”三種。但“自我價值的情感”本身不成為審美價值。因為審美價值是作為不同于自我的對象的價值感受到的。因此審美價值應該是“客觀化的自我價值情感”。里普斯的移情說美學原理就在于說明這種客觀化的可能性。概略地說,里普斯的移情作用等概念指的是,在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一方面把自己的價值情感在對象中加以客觀化,在這里完成客觀的審美價值內容;另一方面觀照給定的對象,使之在自己心靈中主觀化,然后在自己的現實情感中加以體驗。其理論核心在于:把對象主觀情感化過程同時作為自我情感的客觀化加以考慮,據此深刻地把握審美意識中主客觀融合的關系。〔2〕中國古代有無審美移情理論,對此學界有不同看法。德國美學家W·沃林格認為移情說美學只能解釋文藝復興以前的古典藝術,而無法加以說明古代東方藝術。〔3〕王福雅認為“中國古代雖有‘移情’一詞出現,但并沒有移情理論的存在”〔4〕。但王先霈說,移情概念在社會心理學和審美心理學中各有自己的含義,這兩個概念涉及的心理現象、心理能力,中國古人都注意到了,都給予多方面的論述。關于人與自然景象之間的移情,中國古代文論家注意到它的雙向性,認為物移我情和我情注物、移我就物和移物就我是同時發生的雙向作用。關于人與人之間的移情,古代文論家不僅把它看做心理分析和推想的能力,而且認為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是滿懷同情心的對待他人。這是中國古代移情思想的精華。〔5〕作為一種審美現象,古今中外的審美活動應具有同樣的移情作用,只不過因為語言、文化和理論形態本身的差異,我們很難將中外美學的移情理論完全等同,但這并不能說中國古代就沒有審美移情理論的存在。王先霈先生講的人與人之間的移情是“中國古代移情思想的精華”的觀點也似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中國古代關于人與人之間的移情,主要是在道德意志層面上展開,屬于倫理哲學或政治哲學的范疇,而人與自然景物之間,同時也包括人與藝術作品之間的移情更接近西方美學中的移情學說。中國古代雖然沒有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移情說美學理論體系,但存在著大量的審美移情現象和對這種現象進行探究的理論。本文擬在朱光潛先生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古代的審美移情理論進行初步的研究,以有助于加深對中國古代美學理論形態的獨特性的討論。

(二)

審美中的移情作用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朱光潛先生曾以《莊子·秋水》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這個故事來說明美感經驗移情作用的“結果是死物的生命化,無情事物的有情化”〔6〕。六十年代,朱光潛先生在研究西方美學的移情理論時又說:我國古代語文的生長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移情的原則進行的,特別是文字的引申義。我國古代詩歌的生長和發展也是如此,特別是“托物見志”的“興”。最典型地運用移情作用的例是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以及在南宋盛行的詠物詞。〔7〕依照朱光潛先生的這個說法,我國先秦文學中出現的“悲秋”母題,實際上也就是審美中的移情作用。從《詩·秦風·蒹葭》托物言志,以茂密的蘆葦和白露秋霜為情感載體,吟唱出思念情人的哀愁到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泬廖兮天高而氣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

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查看全文

移情在職校英語教學的運用

摘要:在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注重對學生的知識灌輸,難以達到教學目的。基于移情的英語教學能夠改善職校師生課堂關系,激發職校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塑造職校學生的良好人格。本文分析提出,職校英語教師應當將移情策略充分運用到職業英語教學的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中。

關鍵詞:職校英語教學;灌輸;移情移情

作為一種用來改善教學效果的策略,已經開始被應用到學校課堂教學中。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不同,基于移情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對學生狀況的感同身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換位思考,關心學生,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對于職業學校的英語教學來說,移情顯得更為重要。本文將在分析傳統職校英語教學中移情缺失的基礎上,闡述移情在職校英語教學的重要作用,并探討如何在職校英語教學中運用移情策略。

一、傳統職校英語教學中的移情缺失

傳統的職校英語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教學模式是灌輸式教學模式。在這一模式之下,知識的灌輸被認為是教學的主要手段,教育者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將教學計劃中教學內容教授給學生,試圖讓學生在最少的時間內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但是,對于職校英語教學而言,灌輸式教學模式顯然無法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灌輸式教學假定了學生是充分的理性持有者,并具有充分的學習主動性,能夠對教授的內容保持較高的學習意愿。但是職校英語教學的教學對象是從初中升入職校的學生,他們在初中時期的英語基礎較差,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也缺少充分的理性認識。這使得他們很容易在英語學習中喪失專注度,單純地知識灌輸往往難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更為重要的是,傳統灌輸式英語教學過于重視理性的知識灌輸,而忽視了移情這一重要心理機制在英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教師對移情機制的忽視主要體現為教師對學生實際學習境況的情感漠視。職校英語教學是職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職校學生需要掌握英語技能,以適應信息時代激烈的市場競爭。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部分職校的英語教師對此重要性缺少認知,在教學過程中缺少情感投入,不愿意設身處地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而僅是將學生當作被動的知識接收者,一味地向學生灌輸英語詞匯、語法、寫作等方面的知識。這種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由于缺少移情機制的介入,既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也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厭倦感。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少情感投入,沒有幫助學生提升英語水平的積極意愿,而只是按照既定的授課計劃完成授課過程,英語的教與學無法有機統一起來。而是被分離為兩個獨立的環節。由于缺少移情的介入,教師即使從理性上認識到學生在英語知識的某個環節存在不足,也不會積極主動地去幫助學生設法彌補不足。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只是觀眾,被動接受各種英語知識,無法與教師之間形成有效的互動。他們學習英語的努力沒有受到積極肯定,學習的積極性也沒有得到有效激發。職校英語教學很難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移情在職校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心理咨詢移情情勢管理論文

摘要:移情是心理治療或心理咨詢工作開展中的一個重要現象,即來訪者個人歷史中被壓抑的情結,通過與咨詢師無意識的炎系搭建而再現出來的現象。而處理移情則是心理治療或心理咨詢工作中起作用的核心技術。本文在追溯了移情概念的歷史來源及本質內涵的基礎上,充分結合臨床工作實踐,詳細闡述了臨床中咨詢師和來訪者可能處于的三種移情的情勢,并給出在各種情勢下如何實踐處理移情技術的一些探討。

關鍵詞:移情;防御;處理移情;投射;抵抗

一、移情的涵義

弗洛伊德在《移情的動力學》中談到一個現象,在治療進展中的一定階段總是會出現一個阻礙,病人無法遵守自由聯想的規則——說出所有來到腦海中的東西。弗洛伊德分析說,往往這個時候病人頭腦中冒出來的東西都是和這個醫生關聯的,正是這個關聯阻礙了這個自由聯想的意象被說出。此時。病人有一個指向醫生的情感,也正是這個情感阻礙了自由聯想的進行。弗洛伊德進一步分析說,這種情感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但其背后都隱含指向醫生的具有個人特殊方式的色情沖動。這種個人方式的色情沖動來源于童年期的無意識的特殊方式的色情沖動,它被壓抑到無意識中,未能得到充分滿足,現在通過一些元素轉移到醫生身上,稱為移情(transfer-ence)。而正是通過移情這種途徑,這些無意識的被壓抑的未滿足的色情沖動才得以可能進入意識。

簡言之,移情,就是咨詢或分析中,來訪者個人歷史中的情結重新出現在與咨詢師的關系中的現象。

而精神分析的意圖正是讓這些無意識的被壓抑的利比多投注方式進入到意識,得到表達,而消解其病理性的實現方式。這個目的的實現需要咨詢師或分析家在一定經驗和技術的引導下在自身和來訪者身上都要作工作,稱為處理移情。

查看全文

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

近幾年來,雞冠區非農產業發展對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農民非農產業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民外出打工收入、本地鄉鎮企業工資收入和農村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這三種收入途徑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緊密相聯。其中鄉鎮企業發展和農村家庭經營二、三產業代表了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而以勞務輸出為主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是農民奔"錢途"的最有效途徑。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農業勞動力轉移對農民收入增長主要有著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轉移勞動力獲得的較高收入,直接推動了農民收入的增長,提高了農村勞動力的平均收入水平;二是農業勞動力的轉移,降低了農業勞動力總量的增長速度,甚至直接減少了農業勞動力的總量,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間接地推動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因此,摸清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研究當前持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工作。

一、基本現狀

通過千戶農民外出務工情況調查分析,我區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打工地點主要以市內及周邊縣市為主。調查表明,全區共有31736名勞動力。有10583個外出打工者,其中有8694人對打工地點進行了詳細答述:在本市內打工人員有8357名,占回答問題的外出打工人數的96.12%。其中又以聚集在市域中心的打工人員為最多,有3594人,占市內及周邊縣市打工人數的41.34%;到市區外打工的人數較少,所占比重不大,僅占4.13%。從調查結果看,打工人數足跡所到之處有13個省市區,但打工人數在30個人以上的省市區共有五個,其中去北京打工的人最多,有123人;其次是山東,有79人;廣州64人、大連55人、綏芬河38人。

2、打工時間較短。外出打工人員中83.17%的打工人員打工時間在3個月以上。其中41.65%的人打工時間在3個月以上至6個月間,23.20%的人打工時間在6個月以上至9個月間,18.32%的人打工時問在9個月以上至12個月間,其余的人干著3個月以下的零工。

3、打工從事的行業雖分布較廣但以簡單勞動為主。在所從事的十多個行業中,農民工從事的行業主要以缺乏技術性的簡單勞動為主。選擇回答所從事行業的8694名打工人員中,從事建筑業的人員有2514人,占回答問題人數的28.92%,從事以"釣魚"等為主的其他行業的人員共有1321人,占15.19%,社會服務業的人員1133人,占13.03%,從事交通業人員949人,占10.92%,從事其余行業中從事工業887人,從事餐飲業824人,從事農業806人,而需勞動力潛力較大的諸如家庭服務等行業打工人員更少。

查看全文

情感移情引入課堂第二語言教學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英語教學交際理論;語言交際中的移情因素;移情式課堂交際活動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強調通過第二語言交際獲得語言交際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原則、當學生更加關注獲得有效交際能力時,他是成功的、而交際涉及的事件或內容都伴隨著某種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作用逐漸受到重視、英語教學的實質就是交際,是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交際、多數外語課堂上的第二語言交際活動僅停留在不含情感因素的第二層次上、當第二語言習得者有滿意的學習態度時,他的“情感過濾”、移情在語言交際中的作用、利用課文組織討論外語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精選的語言材料、分享情感式交際活動此項練習旨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理解尊重他人情感式交際活動移情的核心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文章運用英語教學交際理論及心理語言學認知理論,分析了情感因素移情對課堂第二語言交際的驅動作用,并闡明了移情的機理、程序和運作,提出應用移情因素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第二語言交際的主張,并依據移情的互動和情感滲透特點及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交際原則,討論了外語課堂上師生二主體間移情式第二語言交際活動。

外語教學受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語言學等眾多學科的影響,基于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及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涌現出多種外語教學方法,諸如,“情景法”、“聽說法”、“全身反應法”和“自然法”,以及目前流行的“交際法”和“功能—意念法”等。盡管這些教學法的側重點不同,但都強調通過第二語言交際獲得語言交際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原則,且注重情感因素在交際過程中的作用。StephenKrahen認為,為了獲得外語交際的能力,必須在語言環境中使用這種語言。Schinit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當學生更加關注獲得有效交際能力時,他是成功的,他的二語交際能力進步較為明顯。心理語言學家在關注語言社會交際能力的同時,側重人類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對外語學習的影響。PeterSkehan認為,第二語言習得是在有意義的語言交際過程中完成的,而交際涉及的事件或內容都伴隨著某種情感因素,交際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交談者是否理解對方的情感。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主張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情感、需求及人際的交流和個體的自我實現,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和情感型師生關系。隨著對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深入研究,情感因素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作用逐漸受到重視,有關情感因素的觀點開始系統化。如社會語言學家J.Schuman的文化合流模式、H.Giles的語言調節模式及心理語言學家Ste2phen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說,都強調情感因素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英語教學交際理論

英語教學交際理論是一門新興的科學。交際一詞含有人際交際、社會交際和語言交際等多層次含義。英語教學交際論研究課堂上為達到習得第二語言為目標的語言交際活動,即師生間和學生間通過第二語言進行交流意見、情感、信息的過程,以及為習得語言而組織的課堂模擬第二語言交際活動。本文中語言交際指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語言交際活動,從這個角度討論情感因素,可以把情感因素置于課堂第二語言交際之中。從交際理論的角度審視英語教學,可以說,英語教學的實質就是交際,是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交際。交際的雙方都是人,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活動。他們是平等合作關系,兩者都是語言交際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實踐者。而正是在雙方之間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過程中,學生完成了語言習得的過程。二語教學中的“沉默法”和“暗示法”,都旨在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教學效果的外語教法。英語教學交際理論基于教學的實質是交際的思想,因為課堂是人面對面的交際,是雙向交流,是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的過程。

1.課堂語言交際Cristensen將外語課堂上的第二語言交際分為五個層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