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設計理念在兒童陪護的應用
時間:2022-06-09 09:04:31
導語:移情設計理念在兒童陪護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尋求兒童陪護玩具與用戶之間功能交互的方式,使缺少陪伴的兒童通過陪護玩具與父母更易建立情感紐帶。依據以用戶為中心的移情設計理念,利用移情觀察、尋求用戶參與和體驗設計原型三步驟,進行用戶研究與數據分析,將需求轉化成功能點,梳理出基于移情理念的兒童陪護類型玩具的設計原則,并設計一款應用于親子溝通的智能產品。得到兒童陪護玩具的移情設計策略及相應設計方案。移情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陪伴型玩具的人性化指數,緩解親子疏遠的關系問題。
關鍵詞:移情設計;留守;兒童;親子;陪護玩具
在中國有個“留守”現象,即父母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年幼子女留守農村家中,與父母相伴時間微乎其微;而如今在城市家庭,“留守”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我們稱這個與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分居兩地的兒童群體為留守兒童,其中約80%居住在農村[1]。大多數年輕父母需為生計奔波,與小孩的娛樂、陪伴及教育已然成為子女成長、家庭關系的重要問題。而親子間的依戀模式和類型會影響到兒童在不同情境中的行為方式,安全依戀型的兒童更加容易獲得與他人的親密感和相互依賴,并會表現為樂觀外向和良好的社會適應[2]。反之,未得到正常關愛的兒童,其人際交往、社會適應能力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內在影響。在人工智能風潮的影響下,兒童智能機器人逐漸流行,在家庭教育、娛樂、陪伴方面開始承擔部分作用。本文以移情的視角挖掘兒童家庭陪護玩具設計中的同理心思維,以人性化和情感化設計為關注重點,通過觀察、尋求用戶體驗和角色扮演的移情方式,更深刻地與“留守”兒童的情緒感知保持一致性,為增進親子間有效溝通、提升留守兒童生活幸福感,展開對兒童陪護玩具產品的設計研究。
一、移情設計概述
(一)移情
移情源自外文“empathy”,含義為同感、共鳴。移情說最早由德國美學家費希爾父子提出,認為移情作用是審美的象征作用[3]。德國心理學家李普斯表達:“你必須感覺自己投入到物品中去了”,如對藝術作品的欣賞,依賴于觀察者將自體個性加諸于觀看品之上的思考,他認為移情的過程即人腦于對象的分析過程[4]。在設計活動中,“移情”是指能站在用戶的角度去體會和認同用戶的問題場景與用戶心理,即用“同理心”去幫助用戶解決產品使用的問題。移情即置身他人立場、角度看待問題。
(二)移情設計
“移情設計”是一種以“移情”為導向的設計思維及設計工具的統稱,其尋求產品與用戶之間的最優的交互方式[5]。實際情況設計產品時,最好將傳統的設計方式與移情設計的優勢結合,平衡主觀與客觀內容,使設計結果更為貼近用戶的真實需求,建立用戶與產品之間的“移情作用”。對于兒童與玩具產品之間的情感形成和依附關系的建構,“移情”尤為重要。產品設計如果缺乏讓使用者可以長期寄情所需要的深層意義,這些商品也沒有達成存在的真正目的,無法創造產品積極體驗的機會,是一種相對失敗的物品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表征[4]。移情設計從思維過程來看,可分為研究、傳遞、聯想[3]三個部分。1.研究。這個部分設計師通過介入用戶場景對用戶進行調查收集大量原始資料,一般用到開放式觀察或參與性觀察。更多的情況設計師不會參與目標用戶的事件中,而是作為旁觀者洞悉用戶行為過程。通過這個階段可以獲取用戶的使用動機,產品與使用環境間的交互,用戶為了方便使用而對產品做出的自定義改變,產品的無形屬性和用戶的潛在需求。若為兒童設計陪護玩具,設計師需要參與到兒童日常生活過程中,觀察其娛樂活動、與父母溝通的真實情況、一般生活習慣,記錄其行為、語言、問題等。2.傳遞。這部分是設計師對搜集的用戶原始數據的說明和解讀。行為、語言是思維的表征,用戶的無意識需求、內在感知、夢想、動機,是第二階段要深挖的內容。即將收集的大量資料理解、聚類、篩選得出需求。3.聯想。設計師將自己代入使用產品的場景,尋找某種途徑與用戶的感受、動機、反應相聯系,這部分有助于定義需求與確定功能設計。在有了解決方案后,此階段屬于移情評價設計方案的體驗水平,或是方案的可行性測試。
二、基于移情設計的兒童陪護玩具設計實踐
基于移情設計理念,項目展開兒童陪護玩具設計研究。過程分為六個步驟,目標用戶移情認識、用戶移情觀察、數據捕捉、分析反饋、方案風暴、開發解決方案的原型[6]、可行性測試,如圖1。
(一)針對目標用戶的移情認識
自2016年全國普查以來,從年齡分布看,0到5、6到13、14到16周歲農村留守兒童總人數的比例分別為21.7%、67.4%和10.9%,數據所示留守兒童數量主要集中在6-13周歲的義務教育階段。根據資料,本文總結了留守兒童生活情況主要有四種:與單親生活、與隔輩生活、寄人籬下、獨自生活,如表1。據調查資料,留守兒童父母回家次數數據統計中,三個月以上回家一次的占到了六成,一年以上回家看望孩子的占到了4.7%[7]。留守兒童學習情況調查中,有67.7%的留守兒童認為,學習不如以前[7]。對留守兒童生活相關生活幸福感調查表明,17.8%表示跟照顧自己的人在一起有困難不敢說,23.6%表示有需要不敢提,24.2%表示生活上缺少關愛,24.2%表示學習上缺少監督;而表示沒有什么不同的僅占8.7%[7]。數據表明,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主要面臨兩種突出問題。一是教育問題:父母在外打工,有的留守兒童家務活增多,學習成績容易下降。缺少長輩管教,有些甚至厭學、逃學、輟學,其中部分兒童的道德行為問題也成為了隱患。二是心理問題:缺失父母關愛兒童,遇到麻煩更易感覺柔弱無助,如長時間的不愿與人交流,會產生自卑封閉的心理。與父母產生了情感隔膜,也更易有嚴重的逆反心理。其中留守的兒童的人身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表2歸納出了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典型留守兒童父母的情況是大多數收入不高,生活節儉略有結余;工作種類大多屬于比較繁忙類型,空閑時間少,有時加班加點;容易錯過給小孩打電話的時間,工作忙碌忘記聯系小孩;與小孩隨時間而變得生疏,內心對子女有一定的愧疚感。休閑娛樂方式以手機為主。
(二)基于移情設計的用戶觀察
根據用戶體驗產品三種表達方式“做”、“說”、“想”模型(見圖2),團隊展開對用戶的參與式觀察。該移情階段以用戶的充分自我表達為中心,研究基礎素材工作主要通過工具(錄音、拍照、參與式溝通)記錄用戶“做”的行為、“說”的語言來開展;“想”的思維部分集中在下個階段整合分析。根據上部分對用戶的移情認識及相關數據統計,團隊分別對6-13歲四組不同家庭情況的兒童展開觀察研究工作。移情觀察用戶對象的信息見表3。過程中,統一記錄研究對象周一至周五某天生活過程,以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小部分時間在家中為研究情景。這符合6-13歲兒童大部分的生活方式,使問題更為聚焦、典型。資料分析中親子的“溝通”痛點是突出矛盾,包括溝通難以深入、交流頻次低、單親一方溝通或教育易缺失。
(三)整合分析
1.用戶需求定義:根據觀察、調研的數據進行情景聚類,團隊虛擬聚焦一個用戶角色,來進行故事本的移情演練。類似將研究者親身至于典型用戶的一天的行程中,更容易接觸在觀察時容易被忽視的觸點,捕捉確定用戶的典型需求。在這個過程中用戶情緒的變化,可以探索到內心的真實需求,設計機會點也就可以從此轉化而來,見圖3用戶角色體驗旅程圖。根據旅程圖,可看到8歲小學生李燕從起床到也晚上入睡的情緒起伏,在學校時達到愉悅情緒高潮,在晚上學習時間到入睡情緒逐漸低落,夜晚入睡。在這之中發現李燕情感需要最多的時間段都是在家里,出門、玩耍過后、學習中、睡覺時是一天情緒最為低落的幾點,與這些相對應的是分別、玩伴、教育、陪伴這四個痛點,而后將需求描述,包括:安全感、關愛、溝通需求。因此旅程圖最后也得出了一些具體的設計機會點(見圖3設計機會點),最終落在將這些機會點融入兒童陪護型智能產品設計,主要體現在有效的反饋、及時的溝通、細節關懷的傳達。2.相關兒童競品案例分析:分析出部分設計機會點后,進行相關競品優劣點了解,啟示細化項目組產品功能。現有的相關兒童陪護產品類型主要有三種:伴侶機器人、智能穿戴、家教智能設備,產品側重的關鍵詞有溝通陪伴、樂趣教學、兒童人身安全。現舉出代表性案例進行功能分析。如圖4Romibo機器人,外觀是一個毛絨玩具,臉部是一個可以反饋表情等信息的LED屏幕。它針對的更多的是需要特殊護理(比如患有自閉癥)的小孩,是一個社交型機器人,是一個情感上的看護。機器人可以配合看護人員與兒童進行日常溝通和教育,前置攝像頭捕捉用戶(兒童)的動作,反饋信息到護理人員的設備,護理人員可以遠程控制Romibo發出聲音、移動機身等。Romibo給自閉的小孩搭建了社交聯系,從外形到功能反饋的設計都極其直接、可愛、親切。如圖5糖貓,兒童智能穿戴手表,專為3-9歲兒童設計。其語音對講功能讓父母和小孩隨時保持聯系,溝通擺脫空間與時間的限制;通過手臂動作小孩可以與家人體感互動玩游戲,這也是一種遠程的娛樂與陪伴。位置定位功能可以讓家長查看小孩的位置,能夠密切關注其人身安全。如圖6故事光兒童早教投影儀,這款投影儀除了基本的故事場景投影早教作用,也具備AI語音交互功能,能陪孩子聊天、學習、探索新世界。家長可以通過微信推送學習知識內容,還可向小孩發送語音及文字消息。
三、兒童陪護玩具的移情設計策略
對設計問題的研究與解決由表及里可以分為幾個層面,這囊括用戶如何對產品形成認知。一是視覺審美設計,這包括形式感、美感;二是行為交互層面的設計,主要包括功能的體驗;社會反思層面的設計,包括文化的符合、精神世界的滿足。經過對用戶的移情認識及相關案例的分析等,結合移情理論從以上三個層面提出兒童陪護玩具移情設計原則。
(一)視覺表象層的移情設計
視覺層的產品移情設計以移情審美的思維確定產品形式設計與用戶審美之間的契合度,從產品造型美學角度賦予產品形式審美與意蘊。視覺層面的產品移情關注用戶從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到文化認知特點對形式感的感知,視覺形式感則主要包括造型、顏色、材料這幾個方面。為兒童設計產品時,首先避免部件尖角、細小;材質含毒等不安全因素;色彩搭配遵循視力保護的原則,以色調柔和、色相搭配多彩為設計方向。在形態設計部分,三角形給人以穩定感,圓給人圓滿和諧感,有機形態則易有韻律與動感的視覺印象。兒童產品形態以圓潤、擬人、擬物為特點能符合大多數兒童的需求。其中賦予產品語意內涵,能在使產品在使用語境中起到象征特性的作用,將設計因素深至人心。
(二)行為交互層的移情設計
行為層的產品移情設計以需求準確轉化為功能、提升產品功能體驗為目的,其核心在于如何通過用戶研究、產品分析,獲得更為切合的產品交互情景中的用戶感受,確定用戶潛在功能需求,不被表象的語言表達、調查數據所蒙蔽。可以用情景地圖模擬工具分析用戶行為,了解交互情境中用戶的感受、態度和期望[3],從而更精準地將需求轉為功能設計。產品的感知和操作如過可與記憶中某種體驗相似,用戶對產品會有情感映射、情感記憶,以此造就產品的情感價值。基于對用戶的研究,兒童陪護玩具的設計應賦予人與機之間更多的交互,如語音、交互動作、圖像的反饋,產品的交互反饋應該是比普通智能產品更為強烈的、親切的,甚至更接近玩具“玩”的某種含義。
(三)社會反思層的移情設計
社會層面的移情需要運用社會學、心理學與設計學等多領域知識。通過調研反思已有產品或服務所產生的群體性現象,分析存在的問題,運用移情設計方法,緩解或解決其中的問題[3]。如通過社會移情模型:個體移情、情景感知、社會責任三個方面去理解用戶感知和體驗現實生活,可以更好地縮小社會差距和更公正地發展社會經濟。針對留守兒童的產品設計,首先應關注產品功能設計如何輔助提升兒童的道德品質教育、其次是從產品本身的成本設計出發考慮普眾性。
四、設計案例創新
(一)需求功能點轉化
基于兒童陪護玩具的移情設計策略,依據整合分析前部分需求定義與競品功能分析,將需求轉化成具體的功能,展開方案頭腦風暴,見表4。
(二)開發解決方案
經過移情設計流程,確定產品功能,得到智能陪伴產品暖貓設計方案[8]。這是一款可放置在床頭和懷抱入睡的智能燈具,硬件暖貓可以連接父母手機APP進行控制,最終方案如圖7。產品在視覺層面的設計,造型來源于宮崎駿動畫角色龍貓,借取龍貓形象可愛、憨厚、溫和;角色性格溫和、善解人意、懂得陪伴的特點轉化到暖貓的造型設計上;外觀色彩以象牙白為主搭配粉色或天藍色部件,配色上避免對用戶的感官刺激,以平靜感受為主;當觸碰軟質的燈面部分,暖貓發出溫暖黃光,以在夜晚舒緩小孩的情緒。對應APP界面視覺設計考慮與硬件采用同類色系,對應設計一個根據燈亮度進行變化的暖貓卡通形象。產品在行為層面的設計,產品的人機交互式功能設計有:可觸控燈(反饋到APP,APP可遠程調控)、顯示屏顯示時間與表情反饋、通過按壓手部可調動耳朵,實現語音接聽、錄音發送。父母所用APP方面功能:收到暖貓燈亮的提示、可遠程調節燈的亮度、設定關燈時間、設定鬧鐘和叫醒聲音(時間提示)、設定定點關心項目如講故事(時間提示)、自動天氣溫馨提示、語音器錄音發送、查看親子的聯絡頻率。在社會層面的移情考慮首先考慮產品的社會價值,基于及時溝通、關愛、陪伴感的產品設計關鍵詞幫助構建更親密的親子關系,以及用成熟技術控制產品的成本。方案最后招募三位用戶測試模擬進行了語音錄入、觸摸燈、遠程控制燈這幾個主要功能。結果表明對于觸控柔軟硅膠材質、按壓手部件控制耳朵、遠程調控燈亮度,用戶體驗情緒反饋強烈積極,并逐漸主動與龍貓展開交流。因此,移情設計方法對兒童陪護型產品設計優化不可或缺。最后基于實物方案修改設計了:增大燈觸摸面積、圖標設計更形象具化、APP信息設計更易理解、增加初次使用語音引導這些功能。
結語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主要環境,對兒童社會技能的形成和終生發展產生持續的影響[2]。科技設備對于兒童內心的探索目前更多止步于娛樂與教學,對于親子間最重要的溝通陪伴功能的挖掘涉及較少。本文運用移情設計方法,真切站在兒童與父母之間的角度進行角色互換,通過陪護玩具設計使遠距離的親子間更易產生情感紐帶,自然地接受功能設計與科技給他們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美好體驗。
作者:劉依文 麥嘉雯 趙亞彤 單位:廣州軟件學院 廣州商學院廣州軟件學院
- 上一篇:高校開展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徑
- 下一篇:醫院患者安全文化影響因素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