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信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9 09:00: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銀行信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銀行信貸

銀行信貸文化培育論文

1以價值為導向,培育商業銀行信貸文化理念

銀行信貸文化戰略是商業銀行增強核心競爭力和整體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隨著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金融同業競爭的升級,信貸文化競爭已經上升到戰略高度倍受商業銀行的關注。對于商業銀行來說,要建設信貸文化,就應建設卓越的信貸文化,并通過信貸文化來體現和豐富商業銀行的企業文化。只有培育起廣大信貸員工自覺獻身于商業銀行信貸事業的責任意識、價值標準、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并使之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動力源,人格化的銀行信貸行為也就將會不再是一種帶有強制性或被動性的行動,而是員工自我價值不斷追求和不斷實現的過程,以主人翁的積極姿態投身工作,使銀行的意志變為全體信貸員工的共同意志,銀行的目標變為全體信貸員工共同奮斗的目標。因此,商業銀行應以價值為導向,重規模、重成本、重質量、重結構、重效益,深入挖掘持續發展的核心價值,創新設計銀行信貸目標文化模式,充分探索現代信貸文化戰略,通過建立符合現代商業銀行價值取向的信貸文化規范,培育與銀行共同的價值觀,體現管理者和員工的共同利益取向,來促使全體員工從精神、理念、風氣、言行直至符號和環境都產生充分的認同和自覺,進而使這種價值體系被社會和客戶認同。

2以管理為主線,夯實商業銀行信貸文化基石

一是要加強組織與領導。要明確有關職能部門加強對銀行信貸文化的組織管理工作,要分別從觀念文化層面、制度文化層面、員工道德行為規范、重點業務、“品牌”等方面總結典型經驗,把經驗加工成理念,把理念闡釋為規范,使價值內化為信念,以制度約束行為,使規范行為形成習慣,再用先進的信貸文化觀念教育和引導員工,調動廣大員工積極爭當信貸文化建設的實踐者和傳播者,以點帶面,唱響文化旋律,盡展文化魅力,把信貸文化建設引向深入。

二是要加快培育與挖掘現代銀行企業家。一方面,建設卓越的企業信貸文化,造就銀行的核心人物——銀行家尤其重要。他們作為銀行全體員工的最優秀代表,是銀行價值觀和精神的集中體現者,是銀行生存和發展的中堅。另一方面,銀行的個性出自銀行的理念,銀行的理念也就是銀行家的理念。銀行家作為成功銀行的靈魂人物,是銀行凝聚的核心,必然是銀行信貸文化建設的首要主體,肩負重任。

三是要實現科學管理與人本管理的有效結合。實踐證明,只有將管理制度與人本主義有效結合,銀行經營才能成功。建設以人為本、團隊精神和創新精神為核心內容的企業文化,應體現企業文化中“人情化”管理的內涵,強調了環境因素與人本管理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淺析商業銀行信貸集中

近年來,信貸集中問題成為我國信貸市場的一個普遍現象,主要表現為:機構收縮、信貸管理權限上收、貸款投向趨于集中等方面。總的來說,商業銀行信貸集中在一定程度上是企業和商業銀行深化改革的結果,體現了商業銀行按市場原則優化配置信貸資金、追求最大利潤的經營思想。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信貸集中又給我國的經濟金融改革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如何正確認識信貸集中并采取有效策略避免信貸資金過度集中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集中的主要表現形式

商業銀行信貸集中的表現形式多樣,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集中主要表現為以下六種形式:

(一)商業銀行信貸權限的集中

一方面,貸款權和審批權的集中。隨著信貸管理體制的改革,商業銀行建立了集權式的信貸管理模式,大規模上收貸款管理權限,貸款權和審批權逐步上收于總行和一、二級分行,總行和省行的直貸規模不斷擴大,省行以下機構對項目貸款和新開戶企業貸款沒有審批權,只有短期流動資金貸款審批權,且金額不大。多數基層行,特別是縣支行沒有貸款權。另一方面,基層信貸網點的退出。伴隨著集約化經營改革,商業銀行為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普遍實行了集權式的信貸管理模式,商業銀行在機構重組中信貸網點撤并步伐逐漸加快。據統計,2000年底國有商業銀行機構數量為120909個,到2004年底減少到77992個。

(二)經營資金出現集中趨勢

查看全文

小議銀行信貸的問題

摘要:論文實證分析了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產在金融機構資產結構中占絕大比重,在經濟、金融、社會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對銀行經營者應按“權利與責任對稱。收益與風險對稱”原則,建立健全短期和長期的激勵約束機制。如績效與收益掛鉤、期權收入制、年薪制和補充養老制度等多種經濟激勵方式的不同組合等。

關鍵詞:銀行信貸;資產結構;激勵與約束機制;期權收入制;績效與收益掛鉤

年月日,中國簽署了WTO議定書,加入了WTO。中國加人WTO五年以來,在業務范圍方面中國對外資銀行將先后開放國內企業和居民的外幣業務、中國企業和居民的人民幣業務;在地域范圍上每年開放一些城市五年內中國金融市場將全部開放。按照中國加人WTO的承諾,中國銀行將在2006年底前向境外全面開放。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金融自由化進程的加快,銀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國有商業銀行壟斷全部金融業務的格局被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和證券市場及不斷涌人中國的外資銀行所打破。在我國外資通過合資參股己經進人我國的18家商業銀行,占我國銀行體系總資本的15%。但1998-2003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資產大約仍占我國全部金融資產的63%,并且占有全國60%左右的存貸款市場份額,可見國有商業銀行的地位仍十分重要,它們的任何行為都會對我國金融市場甚至國民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國有商業銀行在在經濟、金融乃至社會生活中仍然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的興衰成敗對我國整體銀行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四大國有商業銀行。

銀行收人結構從整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利息收人、非利息收人和非營業收人。在早期銀行收人絕大部分來自于其傳統存、貸業務的利差收人,隨著金融行業的不斷發展,銀行業的收人結構和業務范圍不斷發生改變。利息收人所占比重不斷縮小,非利息收人比重不斷、擴大。即便如此商業銀行利息收人在總收人中還是占重要的部分:當前世界大銀行的非利息收人可占到總收人的40%,利息收人占60%左右。所以信貸仍是國有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主營業務,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利潤絕大部分來源于傳統的信貸業務。由于我國信息不公開、法律監管機制不健全,導致資本市場不發達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使得我國經濟仍然長期依賴于銀行信貸。雖然我國的金融機構資產結構發生了變化,但是2000年到2005年信貸資產持續保持絕對資產比重,并呈現明顯增長趨勢。

目前,國有商業銀行信貸人員雖然責任重大,承擔了包貸包收、終生責任追究的高風險,但并沒有享受到相應的收益,即在信貸運作過程中存在著“權利與責任不對稱,收益與風險不對稱”,信貸人員在信貸決策中沒有多少決策權,但卻要承擔信貸損失的責任。現行的分配制度存在不少弊端,各銀行分支機構對信貸人員的獎勵一般都很少,薪金收人與其他崗位人員差別不大,有的甚至不如組織存款人員的收人。銀行職工收人由固定工資和績效工資兩部份組成,雖然個人報酬與工作績效聯系了起來,但是兩者之間并不成比例。從國有商業銀行現在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由于受宏觀環境、觀念障礙、制度環境欠缺、現行法律法規障礙、自身條件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度,股票期權、職工持股等長期激勵類的措施目前難以實施,但國有商業銀行可借鑒期權激勵理論的核心,結合信貸人員的實際情況,從信貸工作的風險性、復雜性等特點考慮,對信貸人員實行:基本工資+獎金+風險津貼三位一體的新型報酬體系。

查看全文

銀行信貸結構變革分析

目前,信貸業務仍然是我國商業銀行最主要的業務,合理高效的信貸投向結構是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健康平穩發展的前提。從現狀來看,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通常是把重點放在對單一客戶的管理上,而對不同期限和不同風險的信貸產品、對集團客戶和關聯客戶、對具有相近風險特征的客戶群體、對生產經營同類產品的客戶群體、對在某一區域經濟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客戶,在信貸管理上則顯得較為薄弱。信貸資源過度集中在某些客戶、某些行業、某些領域,就容易導致信貸結構的局部失衡,形成現實的或潛在的結構性信貸風險,難以滿足銀行盈利性、安全性、流動性需要,急需不斷調整和優化。因此,信貸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信貸結構調整是我國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

信貸結構的表面形態是信貸資產總量的分布構成,是信貸總量變動的結構基礎和支撐,其內在形態是信貸資產總量中各品種、客戶、行業、區域、期限等多層次的有序組合。但僅僅把信貸結構簡單地歸結為各部分間的比例關系,忽視其內在的相互關系,就會對信貸政策取向產生誤導。信貸結構是動態的,隨時都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并不完全取決于商業銀行,它還要受經濟、社會、市場、客戶、環境等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信貸結構還是反映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和信貸資產風險狀況的重要依據。研究信貸結構,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主要是為了防范和控制潛在的信貸風險,提高信貸資產的收益水平。就此而言,信貸結構調整是加快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是優化信貸質量的重要途徑,是提高經營效益的主要通道,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環節。

信貸結構調整是建立在對現狀的分析和未來的預測基礎上的一種超前性調整。對未來的分析判斷、預測本身就充滿了諸多的不確定性,這對決策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業銀行總行要有一個明確的信貸結構調整目標與計劃并作為指令性要求,各分支機構必須嚴格遵照執行,并以信貸目標結構來評價各分支機構的信貸行為。由于信貸結構調整涉及的時間跨度較長,需要經過一個足夠長的時間才能顯現。決策層應在可以預見的諸多因素中篩選出具有本質性、長期起作用的關鍵因素。商業銀行的信貸結構調整目標要避免雷同化,每家銀行的比較優勢不同,信貸結構調整的目標也會不同。商業銀行應在競爭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比較優勢,不斷調整和優化自己的信貸結構,通過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來防范和控制風險,來提高單位信貸資產的盈利能力,來提高市場競爭力。信貸結構調整是一項艱難、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又是一個動態、永久的系統工程。只有審時度勢,及時準確地調整才能使銀行資產業務保持蓬勃生機與活力。

一、信貸結構調整基本原則

(一)適應國家產業政策、產業升級方向的原則信貸結構調整必須與各階段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資產重組的大趨勢相協調,與國家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方向相一致。要把握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立足傳統產業,挖掘戰略新興產業內發展機遇。對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和產品,要擇優扶持:對國家明令禁止、限期淘汰的產品,堅決停止貸款支持,真正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

(二)分類指導、有進有退原則信貸結構調整要針對各地區不同的市場情況、資源稟賦、經營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因行施策,實行差別化管理政策。要在注重調整目標整體性的同時,兼顧調整方法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不能搞一刀切。

查看全文

淺析銀行信貸增長

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信貸變化趨勢的實證研究表明,銀行信貸進入了新的增長階段。根據金融制度、信貸增長、結構及效益等的變化劃分,可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信貸增長過程大體分為信貸規模簡單擴張、謹慎防范風險和效益優先三個階段。

1978—1998年貸款規模簡單擴張階段。其主要特點是信貸粗放經營,貸款權力分散,信貸約束軟化,效益、質量低下,而且還形成了巨大的潛在金融風險。

1998~2002年:謹慎防范貸款風險階段。在1993年開始對過熱的經濟降溫,特別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金融監管逐步強化,注重控制風險,貸款權力上收,信貸趨于集中化,銀行不敢輕易向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等放款。1998年開始信貸增長減速運行,這表明“慎貸”所產生的信用緊縮屬于一種可獲得性信用緊縮。

2003年以來:效益優先階段。金融機構開始樹立信貸質量強于信貸數量的觀念,以效益最大化為原則,其主要特點是:貸款增速變快、結構變優、效益變好,在過濾了貸款的無效需求后,貸款增長與潛在GDP的增長基本適應。

效益優先階段信貸變化趨勢及合成因素分析

基本經濟金融因素的原動力,促使銀行信貸增速加快

查看全文

銀行信貸前臺競聘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同事們:

大家好!我叫xxx,現年35歲,參加工作已11年有余,現為xxx工作人員。今天我競聘的職位是銀行信貸前臺一職。

每個人“自己就是一座寶藏”,而實力與自信就是發掘這座寶藏的金鑰匙,那么在銀行信貸前臺這一崗位上,我自信具有以下的優勢:一是11年的儲蓄工作經歷,其中當過5年的儲蓄所所長,這些工作經歷養成了我獨擋一面的工作作風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愿意克服種種困難去鍛煉自我。二是我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我謙虛誠懇,勤奮敬業,對工作認真負責,顧全大局。三是參加以來,我一直從事儲蓄工作,工作中始終不斷總結,不斷提高自己,把換位思考當成工作的出發點。

我深知,信貸前臺不僅僅是一個職務,更重要的是一種責任。假如我能當選成為信貸前臺,我將鼓足干勁,竭盡所能,重點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做好工作:

一、加強學習,認真落實,服務工作

要加強業務知識和業務技能的學習和更新,全面系統地學、分行制定下發的各項基本管理制度,使自己更加勝任本職工作。同時認真學習和全面落實崗位責任制要求,規范工作程序和操作行為,要在“學用結合”上下功夫,努力實現基礎工作“零缺陷”,業務工作“零差錯”,服務工作“零距離”。

查看全文

中外銀行信貸管理

一、中外銀行信貸管理制度的主要差異

外資銀行十分注重信貸風險的防范,在長期的商業化經營中,形成了一整套較為科學、規范的信貸管理體制和內部控制制度,對貸款原則、貸款程序、貸款審批、貸款風險分析,風險評定、風險控制體系等有規范而嚴格的要求,從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貸風險。相比之下,國內銀行的商業經營體制和信貸管理機制目前尚處在調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諸多方面與外資銀行有較大差異。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組織結構上的差異――外資銀行重視水平制衡,國內銀行重視垂直管理。

外資銀行在信貸組織上通常采用條塊結合的矩陣型結構管理體系,信貸業務的組織除了有縱向的總行一分行的專業線管理之外,十分強調橫向的部門之間的分工與制約,較好地實現了風險控制與資源配置效率的較佳結合。外資銀行通常會設置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多個部門共同負責信貸業務的組織管理,如信貸政策制訂部門、資產組合風險分析部門、業務管理部門、風險審查部門、不良貸款處理部門以及系統一體化管理部門等等。各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在業務上相互溝通、協作又相互監督。貸款審批是信貸風險的關鍵控制點,在這一環節,外資銀行多采取由隸屬于不同部門的授權人員共同審批的辦法,三人或雙人審批有效。如某外資銀行廣州分行,貸款審批由業務管理部門和風險管理部門共同負責,每一筆貸款的發放都必須由最少兩名授權人員主管――獨立思考后簽字同意方為有效。分行長主要起協調管理作用,不直接參與貸款的審查與簽批。審批流程呈橫向運動特征。

國內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組織結構與專業銀行時期相比,基本架構沒有實質性的變動,仍是與行政體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機構,表現為管理責任關系和信息的匯報渠道均為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網點之間以及機構內部行長、科長、經辦之間的分級管理。與外資銀行比,縱向管理鏈條過長,而橫向的分工與制衡關系強調得不夠。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各級分行進行了內部結構調整,相繼成立了資產保全部和風險審查部門負責處置不良貸款、評估貸款風險,改變了舊體制下信貸部“一統”信貸業務的局面,但信貸政策管理、信貸資產組合風險管理等職責仍然基本由審貸部門承擔,部門的細分化程度不夠。貸款審批實行逐級上報、層層審批制度,行長或主管信貸的副行長具有最終決策權。審批流程呈縱向運動特征。

(二)風險防范意識和控制手段上的差異――外資銀行重視事前防范,國內銀行重視事后化解。

查看全文

銀行信貸調研報告

當前,企業破產作為國有企業改革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內容在全國各地試點。由于企業破產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難度大的工作,為摸清國有企業破產現狀、問題,特別是對銀行信貸資產的影響,總行組織湖南、吉林、安徽、陜西、天津、重慶、陽泉、齊齊哈爾等八省、市分行進行了聯合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企業破產改革的現狀

為深化企業改革,各地積極進行破產試點。據不完全統計,到今年6月末八省市計有破產企業130家。其中清盤終結70余家。本次調查企事業單位59家,其中已破產終結38家。調查企業涉及輕工、紡織、化工、機械、電子、建材、商業等行業,調查企業實際總資產××億元,總負債××億元,其中對銀行負債××億元,平均資產負債率××%。

在破產工作中,各地采取了靈活多樣的破產方式,主要有:(1)先破產后收的,即企業破產前,有關部門為企業找好了出資收購方,企業破產清債后,由出資方利用原有廠房、設備、人員組織生產,由此破產企業變為他人的分廠或車間,一級法人變為二級法人。(2)先破產后重組,即企業破產清債后,職工將自己以安置費形式取得的廠房、設備入股,成立新企業,組織生產,(3)先分離后破產,即將主體企業中有發展前途的某些分廠、車間甚至生產線脫離主廠,成立新廠,債務相應帶走一部分,但往往有所傾斜,然后再對主廠實施破產。(4)先破產后整體拍賣,即企事業破產后由出資整體購買方利用原有廠房、設備、人員組織生產,破產企業更換招牌重新注冊成為新企業,但甩掉了債務包袱。各地破產行為呈現出如下特點。

(一)領導重視,破產程序基本規范

企業破產作為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得到各級黨政的高度重視,各級政府一般都組織了專門的班子,負責組織領導和協調這項工作。破產程序也基本合法,即企業破產由債務人提出申請,法院受理并破產公告,成立資產清算組清產核資,召開債權人大會,審理有效債權及優先權,清算債務,等等。

查看全文

銀行信貸工作打算

提高信貸工作質量,新一年為加強我社信貸管理。樹立風險、責任意識,做到職責分明,有序地開展信貸工作,促進我社信貸工作規范、穩健地發展,全面地完成信貸工作任務目標,現對公司業務部2011年銀行信貸工作計劃:

一是加強業務培訓。

從“以內控防范優先,新的一年里。加強制度落實”角度加強客戶經理隊伍建設。2011年,著重抓好一線信貸人員的培訓,銀行工作計劃在第一季度以金融法規、各項制度、經營理念和信貸業務規范化操作順序及要求等內容為重點進行普及培訓,較短時間內培養造就一批政治過硬、品質優良、業務素質高、能適應改革步伐的員工隊伍。定期組織學習金融方針政策和上級文件精神,努力提高政治覺悟和業務素質,增強依法合規經營的自覺性。同時對貸款五級分類等新業務進行專項培訓。

二是加強信貸管理。提高信貸資產質量

一是加強對各社及信貸員貸款權限的管理,確保新增貸款質量上。嚴禁各社及信貸人員發放超權限貸款。二是加大對跨區貸款、人情貸款、壘大戶貸款等違章貸款的查處力度,發現一起,獎勵一起。三是認真開展貸前調查,準確預測貸戶收益,確保貸款按期收回。四是嚴格執行大額貸款管理制度。五是嚴把貸款審批關,嚴格審查貸款投向是否合法、期限是否合理、利率是否正確、第一責任人是否明確、抵押物是否真實、合法,擔保人是否具備擔保實力、貸款檔案是否齊全等,通過以上措施,確保信貸資產質量逐年提高。六是全面進行信貸檔案統一模式、規范化、規范化管理,實行專柜歸檔、專人保管,并建立調用登記制度,保證檔案的完整性。人員調離或換片,貸款檔案應料理移交手續,由交出人、接交人及監交人共同在移交清單上簽字,促進全轄信用社的信貸檔案管理工作提檔升級。

三是加大金融新產品的營銷力度

查看全文

電商信貸與傳統銀行信貸論文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用3年的時間經歷了一個從萌芽到快速發展的過程。2014年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讓金融成為一池活水,更好地澆灌實體經濟之樹。這在政策層面對互聯網金融起到了進一步的推動作用,互聯網金融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機遇,作為互聯網金融子產品之一的電商信貸也將迎來新一輪發展的春天。那么電商信貸和傳統銀行的信貸有什么相同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電商信貸與傳統銀行信貸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這些問題的研究對于促進兩者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是十分必要的。

二、相關概念界定

信貸(Credit)也稱信用,是指貸款人在一定期限內按一定利率將一定數量的貨幣資金出借給借款人,期限屆滿時,借款人應將借入的本金連同利息,一并償還給貸款人的一種信用活動形式。傳統銀行信貸(TraditionalBankCredit)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將自己籌集的資金借給企事業單位使用,在約定時間內收回并收取一定利息的經濟活動。電商信貸(E-commerceCredit)是指諸如阿里巴巴、蘇寧等電子商務企業利用其自身電商平臺優勢直接向平臺上的供應商和個人提供借貸的一種經濟活動。電商信貸屬于互聯網金融模式之一的網絡借貸,是對傳統銀行信貸的創新。根據《奧斯陸手冊》(OsloManual)對創新的定義和劃分,電商信貸屬于營銷創新(渠道創新)。它跨越傳統金融中介直接將資金借貸給資金需求方,通過電商平臺降低交易成本、促進資金融通、加速金融“脫媒”。

三、電商信貸與傳統銀行信貸的共同點

首先,電商信貸與傳統銀行信貸本質上是相同的。兩者同屬于信貸,都是以到期償還本金和支付利息為條件的借貸行為。貸方之所以讓渡資金使用權,是因為借者承諾在約定時間內將歸還本金并支付利息作為回報。其次,電商信貸與傳統銀行信貸的流程相同。即貸款申請→征信評估→同意放貸→貸后跟蹤→歸還貸款。最后,電商信貸與傳統銀行信貸都要加強信貸風險控制。只要有信用,就會有信用風險,因此兩者都需要建立信用評價體系,進行信用風險控制,嚴防信用風險的集聚。正因為電商信貸和傳統銀行信貸在本質上相同,使得兩者在業務滲透和融合方面成為可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