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植物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6 23:17: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藥用植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藥用植物代謝組研究論文
摘要:從技術步驟、分析方法以及實際應用三個方面對當前藥用植物代謝組學研究領域的一些理論問題和實踐中面臨的挑戰進行綜述。
關鍵詞:藥用植物;代謝組學;功能基因組學
代謝組學是對生物體內代謝物進行大規模分析的一項技術[1],它是系統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1所示),藥用植物代謝組學主要研究外界因素變化對植物所造成的影響,如氣候變化、營養脅迫、生物脅迫,以及基因的突變和重組等引起的微小變化,是物種表型分析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在現代中藥研究中,代謝組學在藥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藥資源和質量控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另外,在對模式植物突變體文庫或轉基因文庫進行分析之前,代謝組學往往是首先考慮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目前,國外已有成功利用代謝組學技術對擬南芥突變株進行大規模基因篩選的例子,這為與重要性狀相關基因功能的闡明和選育可供商業化利用的轉基因作物奠定了基礎。
圖1系統生物學研究的四個層次略
目前,還有許多經濟作物的全基因組測序計劃尚未完成,由于代謝組學研究并不要求對基因組信息的了解,所以在與這些作物有關的研究領域具有更大的利用價值,這也是其與轉錄組學和蛋白組學研究相比的優勢之一。代謝組學研究涉及與生物技術、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化學計量學和信息學相關的大量知識,Fiehn[2]對代謝組學有關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分類(見表1)。
1代謝組學研究的技術步驟
藥用植物來源分析論文
1藥用植物新藥研發的重要性
最近幾年,盡管已有一部分制藥企業將研究重心轉移到了組合化學、分子建模等新技術的應用研究等方面,但藥用植物仍然是作為新藥及其先導化合物的重要來源。目前,世界上銷量最好的藥物中有大約1/4是來源于天然產物,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4個藥用植物來源的新藥剛剛進入美國市場:蒿乙醚(Arteether,商品名Artemotil),為合成的青蒿素衍生物(Artemisinin),最初分離自我國傳統草藥黃花篙Artemisiaannua,作為抗瘧疾藥物使用;雪花蓮胺堿(Galantamine,商品名Reminyl)來源于石蒜科雪花蓮屬的Galanthusworonowii,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它對乙酰膽堿酯酶(AChE)具有抑制作用,并通過結合和調節煙堿乙酰膽堿受體而減緩神經細胞的衰退過程[3];尼替西農(Nitisinone,商品名Orfadin),用于治療酪氨酸血癥(Tyrosinaemia),它是將天然除草劑硝磺酮(Mesotrione)進行結構修飾得到的,最初分離于桃金娘科的紅千層Callistemoncitrinus;噻托(Tiotropium,商品名Spiriva),是一種由顛茄Atropabelladonna中提取的異丙基阿托品衍生物(Ipratropium),它作為吸入性抗副交感神經支氣管擴張劑,用于治療慢性阻塞性肺?。–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4]。
隨著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的完成,很多與疾病相關的重要靶位點被發現,高通量篩選分析技術能夠直接以這些靶位點為目標對化合物進行活性分析,利用該技術對那些已經分離出來的活性成分重新進行研究,又有很多新的發現,這方面的例子有:靛玉紅(Indirubin)對細胞周期蛋白依賴的激酶具有抑制作用[5],葫蘆素(CucurbitacinI)可以專一性地抑制STAT3激活的腫瘤細胞JAK/STAT3信號途徑[6],以及白樺脂酸(Betulinicacid)通過激活p38而抑制黑素瘤細胞的增殖[7]。
天然產物的生物活性與其普遍具有的結構特征(如手性中心、芳香環、雜環和不飽和性等)具有密切的關聯,該特點使得植物來源的新藥在作為藥物使用的同時,還可以作為先導物進行結構優化,這也對人工合成技術提出了挑戰,另外,利用組合化學技術建立天然產物結構數據庫,也能使可供利用的化合物結構成倍增加[8]。
2抗癌藥物研發
據估計,從1990年至今,癌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增加了約25%,當前全世界的癌癥病例已經超過1200萬,癌癥已成為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其中最致命的4種癌癥分別為肺癌、胃癌、肝癌和直腸癌[9]。目前,有40%的抗癌藥物來源于天然產物,其中植物來源的藥物在治療癌癥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臨床上使用的植物源抗癌藥可分為4類:長春花堿、鬼臼毒素(Epipodophyllo)、紫杉烷類(Taxanes)和喜樹堿(Camptothecins)。
藥用植物學教學創新與體驗
傳統的藥用植物學是藥學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主要為后續的中藥鑒定學、中藥學、中藥化學等課程奠定基礎,但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它的專業定位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所以高職院校的藥用植物學就應該以滿足中藥材種植員、中藥購銷員、中藥調劑員等職業崗位的知識技能為目標,對傳統的課程教學進行創新性的改革與實踐,以期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1教學內容突出職業性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還采用本科教育模式,知識泛而全,職業技能不突出。筆者通過調研藥學相關專業學生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深入分析中藥鑒定學、中藥學等專業課程對藥用植物學知識和技能的要求,重新整合,構建新的教學內容(見表1)。該教學內容打破傳統學科體系下的課程設置,按照崗位工作任務對教學內容進行精簡,重在突出職業性。改革后的教學內容,以知識夠用為度,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并根據整合內容的不同分為4大教學模塊,每一模塊與不同的工作崗位和工作任務相對應,從而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
2教學模式突出實踐性
通過分析每一模塊相對應的實踐技能,結合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對中藥材種植員、中藥購銷員、中藥質檢工、中藥調劑員等職業崗位對技能的要求,找出關鍵技能進行專項訓練,構建出“知識模塊+技能操作”的新型教學模式(見表2)。為了加強實踐教學管理(課堂實驗和教學實習),確保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該門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開出比例應為1∶2.5左右為宜。通過這些方法和技能的訓練,學生能夠正確觀察并識別中藥材的顯微構造。能夠利用藥用植物不同器官的形態結構特征進行中藥材的性狀描述和飲片識別。能夠利用植物檢索表等鑒定工具鑒定常見藥用植物,從基源上確定中藥材的真偽優劣。改革后的教學模式,一方面突出了藥用植物識別和為中藥鑒定服務的功能;另一方面突出了勇于探索、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性。
3教學方法突出直觀性
甘草藥用植物質量評價研究
[摘要]為了對我國當前甘草藥用植物的分布和藥用植物的資源現狀進行了解,并對不同甘草種植區域中植物的不同成分進行對比,本文在研究中使用了走訪調查以及田間洋房取樣測定等實驗方法,對甘草藥用植物的分布情況有了更為清楚的認識,
[關鍵詞]甘草;藥用植物;資源調查;質量評價
甘草是我國在傳統醫學之中使用較多的藥用植物,在以往的使用中由于過度開發現象的出現使得野生甘草區域的儲量不斷減少,當前人工種植區和野生甘草區的面積和密集程度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甘草藥用植物的分布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可以優化當前甘草種植行業的發展,提升人工甘草藥材的質量,實現種植的可持續發展。
1調查方法簡述
1.1走訪調查。在本文的研究之中,使用較多的一種調查方法就是走訪調查,在調查過程中,工作人員會對甘草種植產區的政府、科技站、林業局等國家機構進行調查走訪,對該區域的甘草種植情況有較為充分的了解。之后調查人員會對藥物公司和藥材商人進行走訪,對野生和人工種植甘草的種植面積、質量和市場環境等進行了解。并在走訪過程中對甘草藥材的種植方式、種植產量等細節進行了解。1.2樣方調查。完成走訪調查之后,調查人員可以根據獲得的資源分布信息在周邊分別尋找野生甘草生長區域和人工種植區域,樣地應當按照實驗規定進行選取,并使用GPS等技術來輔助調查樣區的選擇。在設定腕臂調查區域之后,調查人員可以對樣地之中的甘草數量、植物的生長情況進行記錄,并采摘樣品在實驗室之中測定甘草中成分含量。1.3甘草中的成分測定。在實驗室之中,實驗人員可以對采集的甘草植物成分進行分析。一般來說,實驗人員會使用HPLC方法來對甘草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進行測定,并在實驗中將兩種成分的平均值作為對比,對樣區之中甘草的生長情況進行判斷。1.4調查路線的設計。我國的甘草分布區之中均存在人工種植和野生并存的現象,在本文的調查之中,重點針對我國的傳統甘草產區,包括東北地區、中西部地區以及新疆地區等,在這些地區分別設置了40個調查樣地,對這些產區中人工種植甘草和野生甘草進行了采集,并對這些區域的甘草種植情況和市場進行了走訪。
2調查結果和分析
藥用植物在園林景觀的發展前景
摘要:中國有著極其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但長期以來人類對其在都市園林綠化的利用卻更多地從美學的視角加以選擇,而當今中國正在構筑全球最大生態園林城市,人們如果能夠科學、系統化地對藥用植物資源加以選用,那么必然會營造一個功能更加完備的融健康、科研、人文、藝術于一身的生態藥用植物園,這有助于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底蘊,讓中醫藥知識變得更加源遠流長。文章中通過對藥用植物的特殊性能以及代表花卉的闡述,描述其在特定庭園中的運用情況,并提出藥用植物在園林中使用時應遵守的準則以及應該關注的問題,為園林中綠化與藥用植物的應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藥用植物;特征;園林景觀;應用
藥用植物除了具備防治病癥、強身保健的功能,還具備綠化環境、減少城市綠化維護成本的功能。因此藥用植物與庭園造景之間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把藥用植物適宜配置于公園綠地中,尤其是在人口稠密或環境污染嚴重的區域,如居住區、校園、辦公室、工廠、診所等,既可增強民眾健康,也可以較好地保存地方藥用植物的品種資料。由于自然環境的逐步污染、生物多樣性的日益下降以及各類傳播性疾病的增多,藥用植物在庭園造景中的使用前景將日益廣闊。
1在園林綠化中應用的藥用植物種類
目前在園林造景中,使用比較普遍的藥用植物大約有200多種,其中又以不同濃度的宿根花卉和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居多。
1.1芳香型藥用植物
藥用植物科學繪圖教學探討
1植物科學繪圖課程開設簡介
宋代蘇頌主持編撰的《本草圖經》,是我國最早附有植物圖的本草著作,也是植物科學繪圖的雛形[1]。始撰于上世紀50年代,后于200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植物學巨著《中國植物志》,共附植物科學繪圖千余幅,凝聚了全國164位優秀植物畫工作者的心血,也是植物科學繪圖輝煌時期的真實寫照。中間經過60年跌宕起伏的發展變化,由于諸多原因,現今全國從事植物科學繪圖人員已不足300人[2]。目前全國開設這類專業性繪圖課程的高校非常少,而筆者在生藥實驗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植物科學繪圖在中藥學專業相關教學及科研中的重要性[3],于2006年到云南昆明植物研究所進修學習藥用植物科學繪圖,于2008年在本校開設了《植物科學繪圖與藝術鑒賞》選修課,十年來學生選課積極性很高。該門課程主要以藥用植物為對象,運用專業的繪圖技法,科學性與藝術性地再現植物體宏觀特征和顯微組織的微觀特征,是對文字描述的形象補充和印證,是表現植物、認識植物的一種重要手段[4]。在學校的高度重視和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藥用植物科學繪圖》課程建設于2017年獲我校教學成果三等獎;2017年《中藥繪圖》課程列入我?!叭珖兴帉W類專業學生知識技能大賽”的培訓課程。
2植物科學繪圖的應用情況
在《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生藥學》等課程的實驗教學中,需要學生將所觀察到的藥材性狀、顯微鑒定研究結果客觀地繪制出相應的藥材顯微圖(圖1)與藥材圖(圖2)[5]。例如在講解《藥用植物》實驗課,毛茛科黃連屬植物特征時,需學生繪出藥用植物黃連的原植物形態特征:根狀莖上著生多數須根,葉基生,有長柄,三或五全裂,聚合蓇葖果,科學客觀地展示出黃連植物器官間相互著生關系(如圖3)。從而提高學生在野外對藥用植物的識別能力,鞏固加深所學知識,調動了通過十年師生堅持不懈的努力,植物科學繪圖在中藥學學科教學中逐漸揮出其獨特作用,同時在學校也獲得了一定的聲譽。2017年中藥學專業認證期間,植物科學繪圖學科得到了專家的肯定。該學科也融入了貴陽中醫學院社團活動中如火如荼地開展。如校書法協會每年皆會舉辦的“現場手繪藥用植物繪圖大賽”,藥學院不定期舉辦的“中藥專業植物繪圖培訓班”,全校開展“手繪藥用植物圖開放性實驗”。2017年師生利用業余時間經過幾個月辛勤繪制,完成了貴陽中醫學院藥學院“文化走廊”和本草樓內共百余幅藥用植物掛圖。見圖4。
3植物科學繪圖融入學生素質培養
一幅幅精美的植物畫給全校師生帶來美的享受,也展示中醫藥院校的風采,《藥用植物科學繪圖》課程是將植物學、中藥專業知識與藝術繪圖有機結合的課程,它在傳播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熏陶學生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勤于觀察、科學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美學觀[6]?!端幱弥参锟茖W繪圖》課程在教學和實踐中還須不斷提高,力求通過各種校園活動來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期促進中藥學相關專業學習。
藥用植物學教學分析論文
1改進傳統實驗教學方法,確保教學質量
1.1傳統的實驗教學
傳統的藥用植物學實驗內容多為驗證性實驗,在實驗教學中采取的教學方法一般是帶教老師介紹實驗目的、實驗材料、實驗內容和實驗方法,然后由學生根據實驗材料,按照實驗內容、實驗方法的描述驗證學過的理論知識。雖然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對實驗內容和方法己經有了較詳細的了解,并在實驗過程中對學生實驗操作也有較詳盡而規范的要求和不斷的督導,但是學生因為缺少實驗學習的能動性,在實驗過程中大多敷衍了事、照本宣科,不去分析實驗的機理,不去探討實驗中的問題,使實驗教學的質量在教學活動中大打折扣。
1.2傳統實驗教學方法改進為了配合藥用植物學的教學改革,對藥用學實驗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要進行一些必要改革。在實驗內容方面,可以把實驗內容分為四部分,即基本實驗技術;基礎的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探索性實驗;在實驗教學方法方面:對于不同的實驗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目的是讓學生能積極主動的通過實驗課的學習獲取知識[2,3]。
1.2.1基本實驗技術基本實驗技術是指一些基本的實驗技能,如顯微鏡的使用方法、臨時裝片的制作、生物繪圖技術、顯微化學方法以及實驗室常用藥品、試劑、染液等的配制,玻璃器皿的洗滌方法等等,這些基礎性的實驗技術,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能熟練掌握,并在期末的實驗考核中能有所反映。實驗教學方法就采用傳統的教師先講授,然后學生進行驗證的教學方法。
1.2.2基礎的驗證性實驗以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為目的,通過藥用植物學中的經典實驗和觀察性實驗,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方法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如植物細胞的基本形態與結構觀察;植物組織的主要類型及結構觀察;植物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結構觀察等實驗。這些實驗按傳統的教學方法雖然有利于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但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不能調動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實驗課顯得枯燥,沒有生機和活力。
藥用植物代謝組學研究論文
【摘要】從技術步驟、分析方法以及實際應用三個方面對當前藥用植物代謝組學研究領域的一些理論問題和實踐中面臨的挑戰進行綜述。
【關鍵詞】藥用植物;代謝組學;功能基因組學
代謝組學是對生物體內代謝物進行大規模分析的一項技術[1],它是系統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1所示),藥用植物代謝組學主要研究外界因素變化對植物所造成的影響,如氣候變化、營養脅迫、生物脅迫,以及基因的突變和重組等引起的微小變化,是物種表型分析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在現代中藥研究中,代謝組學在藥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藥資源和質量控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另外,在對模式植物突變體文庫或轉基因文庫進行分析之前,代謝組學往往是首先考慮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目前,國外已有成功利用代謝組學技術對擬南芥突變株進行大規模基因篩選的例子,這為與重要性狀相關基因功能的闡明和選育可供商業化利用的轉基因作物奠定了基礎。
圖1系統生物學研究的四個層次略
目前,還有許多經濟作物的全基因組測序計劃尚未完成,由于代謝組學研究并不要求對基因組信息的了解,所以在與這些作物有關的研究領域具有更大的利用價值,這也是其與轉錄組學和蛋白組學研究相比的優勢之一。代謝組學研究涉及與生物技術、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化學計量學和信息學相關的大量知識,Fiehn[2]對代謝組學有關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分類(見表1)。
1代謝組學研究的技術步驟
藥用植物播種育苗技術探討
摘要:短梗五加是北方地區地道的中藥材,發展前景廣闊。介紹了其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重點闡述短梗五加播種育苗技術,為相關生產和應用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短梗五加;特性;種子;育苗
短梗五加[Eleutherococcussessiliflorus(Rupr.&Maxim.)S.Y.Hu],灌木,是北方地區地道的名貴藥材。具有祛風濕,補肝、補腎,強筋骨,活血通脈等功效。藥物制劑主要用于治療風濕,腰腿痛,神經衰弱,跌打損傷等癥,具有良好的治療和調理作用。對于身體疲勞乏力,失眠健忘具有良好的調理作用。對于身體的免疫低下,以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癥,具有最佳治療效果。具有抗衰老,抗疲勞,安神,強壯身體等保健作用。種、根、皮入藥,簡稱“五加皮”,治療脾腎陽虛、腰膝酸軟、體虛乏力、失眠、多夢、食欲不振等。具有治療痛風、祛濕、健胃、健脾、利尿等功效,短梗五加的種、皮、根也可調制成“五加皮”藥酒,或制成“刺五加浸膏”,其藥用價值深受消費者喜愛。早春時節,短梗五加嫩葉又是人們喜食的名貴山野菜“刺五加葉”。短梗五加在東北地區是優質的經濟樹種,是藥用、食用兼備的保健食品。東北地區廣泛人工栽培,其發展前景廣闊。
1形態特性
灌木或小喬木,高1.6~6.6m。皮深灰色,具裂紋。枝淺灰色,具小刺。葉紙質,長橢圓形,長6.4~16.6cm,寬2.3~8.5cm,先端較尖,基部楔形,無絨毛,邊緣具鋸齒,葉柄長1.6~11mm。圓錐狀花序,直徑1.7~4.1cm,花多數,頂生,總花梗長0.3~4.3cm,密被絨毛,花無梗,具白色的絨毛,邊緣具鋸齒,花瓣5,橢圓形,深紫色,長1.2~3.1mm,具絨毛,子房2室,筒狀。果實球形或橢圓形,深黑色,長0.8~1.9cm。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2生長環境
藥用植物雞骨香化學成分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研究藥用植物雞骨香根的化學成分。方法用柱色譜法進行分離純化,通過理化性質和波譜數據分析鑒定其化學結構。結果從雞骨香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離鑒定了7個化合物,分別為MallotucinB(Ⅰ),Cyperenoicacid(Ⅱ),Ent-spathulenol(Ⅲ),Cyperenol(Ⅳ),Lupeol(Ⅴ),β-Sitosterol(Ⅵ),Stigmasterol(Ⅶ)。結論除化合物Ⅱ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從雞骨香根中分離得到。
【關鍵詞】雞骨香提取分離化學成分
雞骨香Crotoncrassifolius為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別名千人打、土沉香、黃牛香、雞角香、透地龍等,主要分布于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我國南部地區,越南、老撾、泰國也有分布。其根可作藥用,性苦、辛、溫;具有行氣止痛、祛風消腫、燥濕等功效[1],國內主要用于治療胃痛和風濕骨痛。泰國學者LaddawanBoonyarathanakornkit等[2]報道,該植物有抗癌活性。關于雞骨香的化學成分,在20世紀80年代,LaddawanBoonyarathanakornkit等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從該植物種分離得到4個化合物,即cyperenoicacid,acetylaleuritolicacid,β-amyrin和chettaphanin-Ⅰ,在國內尚未有其化學成分的研究報道。為了補充和豐富該植物的研究內容,為該植物的藥用提供理論基礎,本實驗進一步對雞骨香根的化學成分進行研究,分離鑒定了7個化合物,其中有6個化合物首次從該植物中分離得到。
1儀器與材料
柱層析材料為青島海洋化工廠生產的100-200,200-300目硅膠;薄層層析材料為青島海洋化工廠生產的硅膠G,60H,GF254型硅;凝膠SephadexLH-20為瑞典AmershamBiosciences生產。所用試劑均為工業純,經過重蒸后使用。
質譜由VGAutoSpec-3000質譜儀測定,電離條件為70ev;核磁共振譜由BrukerAM-400.0型核磁共振儀測定(TMS為內標),核磁共振氫譜(1HNMR)在400.13MHz下測定,核磁共振碳譜(13CNMR)在100.6MHz下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