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療法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6 19:29: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藥療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肝纖維化中藥療法分析論文

1肝炎后肝纖維化的中藥療法

肝炎后肝纖維化在肝纖維化疾病中是最常見的一種,中藥療法的方案也多種多樣,有的根據不同個體的不同病期及不同證候,辨證施治給予不同組方;有的一方通用或一方為主輔以成分適當加減;有的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這里選擇幾例簡單介紹之。

1.1標本兼顧

辨證施治周信有教授[1]在肝炎后肝纖維化治療上強調標本兼顧,攻補兼施,綜合運用,整體調節,反對墨守一方一法。他認為肝炎后肝纖維化,其病因病機主要是正氣虧虛,復感邪毒,內外合因,導致乙肝發生;乙肝遷延不愈,肝失疏泄,肝氣郁結,肝絡阻塞,導致血淤肝硬,引起臌脹和癥積。而脅下癥積、瘀血不行又可阻礙氣機,導致新血不生,成為促進氣血虛損的因素,如此則形成“虛”與“淤”互為因果、惡性循環的特點。在肝功能代償期,辨證為肝郁脾虛和肝郁血瘀,治療上既要采用活血祛瘀,也要疏肝理氣及健脾益氣。處方:虎杖、茵陳、板藍根、半枝蓮、仙茅、仙鶴草、淫羊藿、黨參、白術、黃芪、赤芍、皮參、莪術、鱉甲、枳實各20g,制附片、砂仁各9g。水煎2次和均分3次口服。1劑/d。另以三七粉早晚分吞。守方服藥1年。在肝功能失代償期,周老辨證為脾腎陽虛和虛癥積兩型。采用攻補兼施的原則,予以培補脾腎、祛瘀化癥、利水消腫之法。處方:仙茅、淫羊藿、黨參、白術、黃芪、女貞子各20g,制附片15g、赤芍、皮參、莪術、延胡索各20g,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大腹皮、益母草、枳實各20g,炙鱉甲30g。水煎2次和均分3次口服。1劑/d。另配以生水蛭粉、三七粉各5g早晚分吞。守方服藥1年2月。附經驗舉隅說明療效。張琪教授[2]則采用抑木扶土,消疸解毒;峻劑逐水,攻補兼施,專方專治。在肝病早期則清熱利濕退黃,疏肝柔肝,益氣健脾,以四苓散加參芪苓術等方藥加減:蒼術15g,茵陳50g,白蔻仁15g,石菖蒲15g,藿香15g,蘆根30g,紫蘇15g,陳皮15g,黃連10g,板藍根15g,砂仁15g,蒲公英20g,金銀花30g,大腹皮15g,甘草10g,1劑/d,7d后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進行處方加減。在肝硬化重癥腹水期,中西醫多方醫治無效者,往往用大黃、甘遂等峻烈迅猛之藥,配以枳實、厚樸、三棱、莪術、檳榔、牽牛子之類,實踐證明,效果滿意。

1.2一方通用或一方為主

輔以適當加減陳立新[3]自擬強復丸(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羚羊角粉、黃芪、白術、赤芍、丹皮、郁金、土鱉蟲、三七參、桃仁、龜版、鱉甲、莪術)治療肝炎后肝硬化176例,連續服藥9個月,觀察治療前及治療后的肝功能、B超及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治療組總體療效達92.61%,與對照組(苦草甜素片及丹參片組)比較,有顯著意義。扈曉宇等[4]用靈甲柔肝方(仙靈脾、炙鱉甲、紫丹參、苦參組成)為主,肝腎陰虛明顯者,加黃精、枸杞子、女貞子;肝腎陽虛明顯者,加巴戟天、肉蓯蓉、補骨脂;伴肝膽濕熱明顯者,加虎杖、白花蛇舌草;有腹水者,加大腹皮、漢防己;濕熱傷陰明顯者,加石斛、沙參。1劑/d水煎并均分3次口服。療程3個月。觀察43位肝炎后肝纖維化患者的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比較治療前及治療后的結果,治療組總體療效達88.37%。徐海洪[5]用軟肝丸(白術、黃芪、丹參、炙鱉甲、桃仁、土鱉蟲、白芍、生牡蠣、虎杖、半枝蓮)為主藥。另用茵陳、陳皮等量加大棗、生姜少許煎水服。有明顯肝氣郁結證、脾虛濕盛證、濕熱內蘊證、肝腎陰虛證、腎陽虛證者,分別選用四逆散、平胃散、茵陳四苓散、一貫煎、腎氣丸等煎水送服。療程3個月。觀察56例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的肝功能、B超指標改變情況。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意義。

查看全文

潰瘍病洛賽克藥療法探究論文

摘要:消化性潰瘍(PU)的發病機理還未完全清楚。目前公認的是胃酸及幽門螺桿菌(Hp)對胃粘膜的損傷作用占重要地位。質子泵受體阻滯劑洛賽克對胃酸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對PU有很高的愈合率,但愈合后的PU復發率亦較高。奧美拉唑(商品名洛賽克)能特異地抑制H+,K+-ATP酶而阻斷壁細胞分泌胃酸的最終環節,產生比H2受體阻斷劑更強的抑酸效應。本文對60例消化性潰瘍病人,使用洛賽克與泰美治療,進一步探討Losec對消化性潰瘍的療效。

關鍵詞:消化性潰瘍/治療洛賽克阿莫西林

一、對象與方法

1.1對象:我們選自2008年2月~2009年12月內科門診,經胃鏡確診消化道潰瘍60例,凡潰瘍直徑在1cm左右病人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在22歲~55歲間,十二指腸潰瘍34例,胃潰瘍26例。

1.2Hp的檢查方法

上消化道纖維胃鏡檢查診斷為GU和DU的病人,于上消化道纖維胃鏡檢查時,在胃竇部距幽門口約2cm處取胃粘膜組織2塊,其中1塊用快速尿素酶法檢查Hp,陽性者進一步用病理檢查法(HE染色和嗜銀染色)檢查Hp。上二項檢查均陽性,可作為觀察對象。療程結束時重復上述檢查,此次只作病理檢查,上二項檢查均陰性者為Hp清除的病人。

查看全文

探析舌骨大角綜合病癥的封閉藥療法

【摘要】目的探討藥物封閉治療舌骨大角綜合癥的療效。方法對29例舌骨大角綜合癥的患者行舌骨大角藥物封閉注射,分別行1次、2次、3次、4次和5次注射,每次間隔3天。結果封閉注射后,大多數患者癥狀如自發痛、吞咽痛、觸壓痛和轉頭痛消失,個別患者觸壓痛未消失。結論藥物封閉治療舌骨大角綜合癥有效。

【關鍵詞】舌骨大角綜合癥;封閉治療

舌骨大角綜合癥為一常見多發病,常發生在中年人,多為單側,診斷不難,但如果治療不當,其癥狀特別是疼痛可長達數月,甚至數年。近年筆者用藥物封閉療法治療29例舌骨大角綜合癥,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9例中男17例,女12例;年齡25~30歲3例,31~40歲11例,41~50歲9例,51~60歲6例;職業教師6例,干部4例,小販10例,營業員5例,其他4例;病程1~6個月5例,7~12個月5例,13~18個月6例,19~24個月8例,25~30個月3例,31個月以上2例;封閉注射次數:1次4例,2次7例,3次10例,4次6例,5次2例;全部病例均以一側頜下痛并有咽部異物感癥狀就診。

查看全文

探索褥瘡病德莫林粉藥療法

摘要:目的探討德莫林粉劑在褥瘡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及護理。方法通過對15例褥瘡患者在常規換藥的基礎上給予德莫林粉劑治療,同時加強全身營養,觀察其療效。結果其中14例Ⅱ~Ⅲ度褥瘡在4~15天內愈合,1例Ⅳ度褥瘡在15天內瘡面范圍明顯縮小,瘡面出現新鮮肉芽組織生長。結論德莫林粉劑外敷治療褥瘡臨床療效肯定,且簡單、經濟、方便,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德莫林粉劑;褥瘡;護理

褥瘡是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導致的組織潰爛壞死,是長期臥床患者的一種常見并發癥。采用德莫林粉劑(江蘇陽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外敷治療Ⅱ~Ⅳ度褥瘡15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齡40~76歲,外傷截癱10例,癌癥晚期長期臥床5例,其中Ⅱ度褥瘡11例,Ⅲ度褥瘡3例,Ⅳ度褥瘡1例。發生部位:骶尾部14例,腰部1例,最大瘡面16cm×8cm,最小瘡面6cm×5cm。

二、治療護理

查看全文

民族醫學教學改革策略探討

1.民族醫學的傳承機遇和挑戰

民族醫學是我國傳統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和疾病斗爭的歷史長河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促進著本民族人民身體健康和社會的發展。民族醫學是民族地區重要的醫藥衛生資源,文化瑰寶,部分醫學經驗缺少文字記錄,為口口相傳。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民族醫學傳承和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機遇,科技產品的創新使用、交通便利優勢、民族對民族醫學認可度上升都為民族醫學發展壯大提供了機遇。2018年7月27日國中醫藥醫政發[2018]15號文件《關于加強新時代少數民族醫藥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到:提高少數民族醫藥防病治病能力、藥事服務能力、加強少數民族醫藥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少數民族醫藥院校教育。政策的可極大推動民族醫學發展。在高科技發展中,傳統優勢。未來教育中,人才是教育核心,民族醫藥事業是否能蓬勃發展,民族醫學高等教育工作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教學改革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占據著重要作用,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改革切實提升大學生能力是教育者面臨的挑戰。

2.課堂教育的重點思維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醫學是一門兼具理論和實踐的綜合性學科,醫學生不僅需要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還要求其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素質。而這些品質的培養是醫學課題教育的重點和難度,因此探索尋求大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方法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培養意識思維和增強應用能力這兩方面為應用型人才培養迎來了機遇和挑戰[1]。2.1思維的培養。創新思維是人腦運用已有的思維形式,組合新的思維形式的思維活動。從形式上看,創新思維是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方式,更是人腦將已經輸入的信息組合成新信息的形式優化思維培養。大學生具有獨立思維能力,有創新、突破、開拓、靈活的思維特點,因此做好民族教學傳承創新相結合是可行的。民族醫學目前招生規模不大,課堂人數較少,因此非常適合開展思維訓練模式,且大學生思維活躍、心理健康、獨立性較強,創新人格基礎良好[2],思維能力鍛煉預期收效較明顯。比如以問題為導向的PBL教學模式成為了風靡全球的醫學教育模式[3],對思維的發散有很大幫助。PBL教育在教學實施的過程,大多將學生分為10人左右的小團隊,每個團隊配備1位教師,20~30個小團隊同時進行授課,對普通院校來說,師資力量無法滿足,因此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能照搬,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和條件,做好頂層設計,可以借鑒好的教學模式的精髓,進行教學改革的實施,達到高校教育改革、開闊大學生思維的目的。2.2應用能力培養。民族醫學中的技法,傳承下來的多為臨床使用率較高的技法,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例如瑤族技法:針法(竹筒梅花針療法、火針、燒針、刺血療法、油針療法、杉剌療法);灸法(火攻療法、神火灸、藥灸);手法療法(梳乳療法、滾蛋療法、刮痧療法、攝痧療法、挑痧療法),非藥物外治療法(佩藥療法、握藥療法、臍藥療法、鼻藥療法)。這些療法操作性很強,影響因素較多,如針刺的力道、角度、手法,藥灸、火攻療法對燒灸的火候有要求,熟練掌握技術要求比較高。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播放相關操作的視頻內容,達到直觀了解目的;增加實訓課,讓每個學生都有操作的機會,掌握常用技法的操作,達到臨床上能直接操作的標準。

目前,民族醫學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高校教育是民族醫學人才發展的基石。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科技成果日益更新讓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日益增多,如何引導學生利用好現代科技技術,不僅獲得知識和專業技能,也要從思維意識去培養,激發挖掘思維的深度,才能促進民族醫學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查看全文

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盆腔炎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法的臨床療效。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西醫藥物療法,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用中醫藥療法。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是98.00%,較對照組的88.00%有顯著優勢(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IL-2、TNF指標水平均較差(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IL-2、TNF指標改善效果較對照組更優(P<0.05)。結論在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中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法可取得滿意療效,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指標,該治療方案值得應用并推廣。

關鍵詞:慢性盆腔炎;婦科;中西醫;效果

慢性盆腔炎是臨床中常見的婦科疾病,是盆腔生殖器桶周邊結締組織以及盆腔腹膜出現的慢性炎癥。常見的病癥類型包括子宮炎、盆腔腹膜炎、卵巢炎以及輸卵管炎等[1]。為了進一步提升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本次研究將分析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法在此類患者中的治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診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00例作為此次的研究樣本,以隨機數字法分組,并依次分別納入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共計50例,年齡在26-58歲,平均(32.4±0.6)歲;病程時間2個月至8年,平均(2.1±0.2)年。對照組共計50例,年齡在24-59歲,平均(31.7±0.4)歲;病程時間3個月至7年,平均(2.2±0.4)年。兩組病人的線性資料對比較為均衡,具備可比性(P>0.05)。1.2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西醫藥物療法,頭孢西丁鈉注射液(1-2g)+生理鹽水(100mL)早晚各一次靜滴,兩次相隔6-8h,2次/d,連續治療8d為1療程。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用中醫藥療法,應用自擬中藥方口服治療,中藥組方:炒當歸10g、赤白芍10g、紅藤15g、敗醬草15g、廣木香6g、延胡索10g、炒柴胡5g、陳皮5g、桑寄生12g、山楂12g,薏苡仁15g。以水煎至150mL,1劑/d,分早晚兩次服用,以7d作為1個治療療程,連續服用2療程。1.3評價指標。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估,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以及體征均完全恢復正常,并且生活行為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得以明顯改善,且體征趨于正常,日常生活行為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癥狀及體征并未改善。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白細胞介素2(IL-2)、腫瘤壞死因子α(TNF)指標情況。1.4統計學分析。數據以SPSS17.0處理,均數±標準差用(±s)表示,實施t檢驗,采用率用%表示,實施卡方檢驗,將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中藥診普遍性焦慮癥臨床剖析

目的

觀察自擬中藥方治療廣泛性焦慮癥的臨床療效。

方法

116例患者分別用抗焦慮藥物(西藥組58例)和自擬中藥方(中藥組58例)治療,療程均為6周。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臨床療效總評量表和不良反應癥狀量表進行治療前和治療第2、4、6周末評定。

結果

中藥組與西藥組臨床療效相當,而不良反應中藥組顯著少于西藥組(P<0.05)。

查看全文

醫療管理中治未病理念的運用

1中醫藥“治未病”理念與后醫療管理概述

1.1中醫藥“治未病”理念

“未病”,《素問》解釋為“已疾之后、未病之先”。“治未病”理念是中醫理論中最具影響的學說之一,其預防學思想可概括為“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和“瘥后防復”三方面內容[1]。“未病先防”著眼于未雨綢繆,保身長全;“既病防變”注重于阻截傳變,遏制疾病的病理生理發展;“瘥后防復”著力于固本扶正,防止疾病復發。究其核心,中醫藥“治未病”理念就是一個“防”字[2]。

1.2后醫療管理的概念

后醫療管理的概念源自于企業客戶關系管理理論,時至2003年,國內學者才就維系醫院與出院病患間的醫療關系提出了這一概念。后醫療管理就是指患者出院后至再次就診前之間整個時段的醫療服務管理,它包含了醫患間各種醫療與服務關系,如隨訪呵護、咨詢預約、醫療監管等。

2中醫藥“治未病”理念在后醫療管理中的應用途徑與作用

查看全文

抑郁癥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抑郁癥;中藥療法;針刺療法;灸法;綜述文獻

抑郁癥是一種發病率高,癥狀復雜多樣的常見情感性精神障礙,以持續的心境低落、快感缺乏為特征,常伴有睡眠異常、食欲及性欲減退等軀體癥狀[1]。其病因及病理機制目前尚不清楚。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活和工作壓力不斷增加,本病的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現代醫學對其治療仍存在起效慢、療程長、副作用大、藥價昂貴、部分患者對抗抑郁劑治療無效等諸多問題。中醫藥治療抑郁癥有療效好、副作用少、易于被患者接受等優點,因此受到普遍關注。現將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抑郁癥的進展綜述如下。

1中醫治療抑郁癥理論溯源

抑郁癥屬中醫學郁證范疇,中醫認為郁證的發生,多因郁怒、思慮、悲哀、憂愁等七情之所傷,導致肝失疏泄,脾失運化,心神失常,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成。主要表現為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脅肋脹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異物梗阻、失眠等各種復雜癥狀。《內經》中與抑郁癥類似的描述如《靈樞·癲狂》“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饑”,《素問·通評虛實論》“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中記載的多種病證與抑郁癥有相似之處,相關成方現代廣泛用于抑郁癥的治療。如《傷寒論》小柴胡湯證“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胸滿,煩驚……”,認為病位主要在肝,病機為肝失疏泄。《金匱要略》涉及此類癥狀的病證主要有百合病、臟躁等。治以滋養心肺陰血、清熱安神為法,百合地黃湯主之。若百合病日久,陰虛內熱甚,則口渴明顯,應以栝蔞牡蠣散主之。

把郁證明確作為一種獨立病證來論述,始于金元時代。朱丹溪提出了“氣、血、痰、火、濕、食”的六郁學說。明代徐春圃指出:“郁為七情不舒,遂成郁結,既郁之久,變病多端。”說明以情志改變為主要特征的狹義的郁證已逐漸成為獨立的研究對象。林佩琴在《類證治裁·卷之三·郁癥論治》中“七情內起之郁,始而傷氣,繼必及血,終而成勞”,指出了郁證的病理演變規律。《臨證指南醫案·卷六·郁》中“其原總于心,因情志不遂,則郁而成病矣。其癥心脾肝膽為多”,簡明總結了郁證常涉及的臟腑。

2中藥療法

查看全文

原發性肝癌治療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1)中國生物醫學文獻光盤數據庫(CBMdisc),計算機檢索1980年1月~2004年8月的文獻題錄。(2)《醫學論文累積索引・腫瘤分冊(19491979)》和《中文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手工檢索1949年1月~1980年12月的文獻題錄。(3)重慶維普咨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4)清華同方中國期刊網。(5)第二軍醫大學圖書館、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和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館藏過刊合訂本。

1.2檢索式肝腫瘤[展開全部樹]/中西醫結合,中醫藥療法,中藥療法,中醫療法。

1.3檢索結果共檢出題錄1110條,除去個案報道、單方驗方等文章,共檢出文獻978篇。

1.4分類匯總記錄978篇文獻中所記錄的原發性肝癌中醫分型、治法、方劑和中藥;將各項目輸入MicrosoftExcel2000電子表格;按照我們以往的研究結果[1],將原發性肝癌中醫辨證分為血瘀證、氣滯證、濕證、熱證、氣虛證、血虛證、陰虛證、陽虛證等8個類型,將中醫治法、方劑和中藥按照活血、理氣、祛濕、清熱、補氣、養血、滋陰、溫陽等8個類別進行分類匯總。

2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