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5 14:35: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循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循環

C語言循環命令運用

1.C語言的應用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用,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現有的計算機的應用不能滿足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的事物處理,所以希望自己能夠根據所遇到不同的情況來設計、制作、開發相對靈活的控制程序。這樣既可以滿足個人的需要,又能滿足其它不同的使用用途。C語言是高級語言的基礎,學習計算機語言要從C語言入手,C是面向過程編程的,這樣會把所有的功能包含在幾個(通常是一個)代碼模塊中。便于以后可以通過不同的用途來進行移植,可以對不同的控制項目產生相同的效果。C語言的優點很多,但是現對于其他語言的優點就是可以在多種操作系統下運行。

2.C語言中的循環語句

C語言中的循環語句的作用是為了使同一個事物具有相同的操作,這可以大大減少程序的復雜性,能夠提高程序的運行效率。在日常使用中的問題中有許多具有相同規律的重復動作,因此在程序設計中就要對這些相同的動作,重復使用這些語句。一組被不斷重復使用的語句稱之為循環語句,如果循環的終止條件被觸發,那么就要終止循環。循環語句由兩部分組成,即循環體及循環的終止條件。在C語言中,包含以下循環語句:for、while和doWhile。

分別介紹如下:

1、for循環for語句格式為:for(a;b;c){……}.該語句執行流程如下:①先對a賦初值;②判別b是否滿足給定條件,若其值為真,滿足循環條件,則執行循環體內語句,然后執行c,進入第二次循環,再判別b……;否則判斷b的值為假,不滿足條件,就終止for循環,執行循環體外語句。如例子for(n=1;n<=200;n++){......}:在程序中,for語句括號內的三個值分別為:n=1;n<=200;n++。位置a,n=1是給n賦初值,b是關系表達式,n小于等于200時,a、b、c都為真,則執行{}內的語句,進入下一循環;若n大于200時,b為假,則終止循環。for語句的特殊用法:(1)for判斷語句內三個表達式為空。例for(;;)printf("null");在()內只有兩個分號,無表達式。表示無限循環。這種無限循環適用于菜單選擇程序制作中。(2)沒有{……}的for語句,例:for(;str=='''''''';str++);這種()內的語句只是一個分號,這個for循環是指針str所指流中的前導空格刪除。例:for(t=1;t;)此例在程序中起延長時間作用。通過以上for循環的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for應用對應的是不同的結果。這就需要根據不同的要求來詳細的設計。

查看全文

構建生態循環農業

為進一步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鞏固提高生態縣創建成果,根據縣委、縣政府《關于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縣委[2011]7號)要求,現就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著眼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工作目標,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主要平臺,以創建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示范區、示范企業、示范項目為載體,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深入實施農業投入物品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利用資源化、產品供給無害化行動,著力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循環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打造富有開化特色的現代農業。

二、發展目標

到年,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技術模式廣泛應用,無害供給得到保障,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創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1—2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企業2—3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8—10個,建成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分別達到85%和45%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達到85%以上,其中農業龍頭企業、規范化專業合作社實現全覆蓋;農作物秸稈利用率、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分別達到90%、97%和78%以上。

三、工作重點

查看全文

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循環利用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的內涵與原則;循環經濟與綠色GDP;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與實踐;結語五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無序開發嚴重透支國人的生存環境、循環經濟倡導一種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遵循“減量化”原則、循環經濟遵循“資源化”原則、循環經濟遵循“無害化”原則、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綠色GDP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切入點、綠色GDP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外在動力、綠色GDP是政府介入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形成企業間的工業代謝和共生關系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介紹了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循環經濟的內涵和原則,衡量循環經濟的指標體系--綠色GDP和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綠色GDP

20世紀80年代之后,中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我國用短短20多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路程,生態和環境遭受了嚴重破壞,導致本應在不同階段出現的生態與環境問題在短期內集中體現和爆發出來。粗放式發展導致污染加劇,我國環境污染已從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從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與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與二次污染相互復合態勢,對生態系統、食品安全、人體健康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已難以支撐經濟的高速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瓶頸,因此我們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1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

無序開發嚴重透支國人的生存環境,發展面臨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的嚴重制約。針對危機,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指出,我國必須走循環經濟之路。與傳統經濟模式相比,循環經濟要求按照生態規律組織整個生產、消費和廢物處理過程,其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是解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查看全文

談論循環經濟法

循環經濟法是以生態效率為中心,按照自然形成物質循環規律進行的經濟模式。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直至人類的理想王國。循環經濟法正是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規范,確立直接管制、間接調控、自我整合的平衡系統,將循環經濟納入其中,逐步實現經濟、環保、生態可持續發展。

一、循環經濟法的邏輯起點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生產力得到飛速發展,物質財富迅猛增加,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然而,在人類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社會代價。人口劇增,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失衡,依靠資源消耗線性增長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受到嚴峻挑戰。循環經濟堅持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控制有害環境的資源投入;防止破壞生態盲目開發;在減少廢物生產的基礎上,加強產品的再利用。循環經濟法具有外部經濟調控功能,是環保及生態資源有效配置、和諧發展的重中之重。

要保障人類開發利用不超過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裁力,不把資源枯竭、環境惡劣的風險轉嫁給子孫后代,就要在環保政策制訂、建設項目論證、有限資源管理上明確立法,用科學的法律規范調整先進的經濟運行方式,以達到人類社會期望和追求的理想目標。循環經濟法以生態效率為核心,尊重生態學規律,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走社會經濟發展綠色空間內在化的路子。循環經濟法倡導依靠科技進步,積極采用無害工藝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實現少投入、低污染、無破壞、可轉化、再循環經濟效益理念。確立法規標準→頒發許可證→監督實施→違法制裁一條龍規范機制。同時,運用各種經濟手段,通過市場規范使破壞環境資源的生產者、消費者承擔相應的經濟代價,有效控制決策失誤、市場缺陷、消費落后、無意損害等經濟發展弊端。

隨著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提高,強制措施的可行性及效果會增強,而經濟手段的適用擴張能力則成為補充。所以,加速折舊、補貼、稅收優惠等經濟措施的實施,可使嚴厲的直接控制法律規范變得柔和順暢。這將有助于實施屬于自愿范圍內的經濟技術強制措施,有力配合直接控制條款的全面推行。一般情況下,經濟措施極有利于預防性政策的實現,有利于提高靈活性和效率,并能為消除污染保護生態產生持續不斷的壓力,從而激發開拓創新能力。循環經濟法正是利用法律法規,使全民認識到整個社會是一個大循環系統,整個世界是一個“地球村”,各種生靈都維系在這一綜合系統的正常運轉中,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這是造福人類的唯一途徑。

循環經濟法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溶為一體,要求運用生態學鏈接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當產品成為再利用資源時,將加大循環力度和環節,確保無法進行循環性利用的循環資源得到適當處理,以抑制天然資源的消耗,最大限度降低環境負荷,讓藍天更藍、大地更綠、空氣更加清新宜人。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也是人類對難以為繼的消耗型發展狀態進行冷靜反思后的創新。經濟社會是一個自然生態系統,未來社會應成為循環經濟社會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因此,人們一定要未雨酬繆,落葉知秋,盡快建立循環經濟法體系,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和諧。

查看全文

循環型生態農業論文

1循環型生態農業的概念

1.1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內涵分析“生態農業”(ecologicalagriculture)一詞最初由美國土壤學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英國農學家M,Worthington于1981年將生態農業明確定義為“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1981年,以生態學家馬世駿教授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將國外生態農業研究的成果與中國國情結合,首次提出了“中國生態農業”的概念。“循環經濟”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KennethEwertBoulding)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生態經濟時談到的,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杜邦公司提出了循環經濟3R原則。國內在國外“循環經濟”思想上提出了“循環農業(RecyclingAgricultural)”概念,該詞語首次見于陳德敏等于2002年發表的文章。從我國“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概念提出后,學者們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如:生態學家葉謙吉(1988)、吳國凱等(1988)、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1991)、著名生態學家孫鴻良(1993)等對“生態農業”概念進行了完善與優化;郭鐵民等(2004)、宣亞南等(2005、熊瑤等(2005等對我國“循環農業”的概念進行各自優化定義。兩者的概念與內涵,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環境條件的不斷變化及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化隨之得到擴充和發展,其相關理論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分析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代表性概念,結合我國目前農產品比較豐富,注重產品質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將生態農業基本內涵概括為:生態良性循環、產品優質安全、三大效益協調、科技管理支撐、產業復合設計、系統優選調控,另外包含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間接內涵。將循環農業基本內涵概括為:物質循環利用、環境和諧友好、產業網狀依存、科技管理創新、三大效益同步、農業永續發展。通過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內涵分析發現,其共性是二者都兼顧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或途徑,其共同目標都是為了實現可持續農業的發展;其次,二者都需要現代科學技術、科學管理的支撐;另外,二者都注重多產業復合的復合設計。主要區別在于:

(1)雖然二種農業模式都兼顧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但生態農業更加重視生態效益,而對經濟效益比較弱化,而循環農業更加注重經濟效益的提高與環境改善的融合。

(2)生態農業追求的最終目標雖然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但在滿足人類社會持續對農產品的需求方面沒有具體措施,因此,生態農業更是可持續農業的基礎。

(3)生態農業主要側重于產品生產環節的環保、綠色,而循環農業按照循環經濟3R原則更重視生產環節、生產鏈和消費領域的物質循環利用,減少自然環境的破壞與資源的消耗。

(4)生態農業注重產品的自然安全,而循環農業在注重經濟效益下對產品的安全比較弱化。我國生態農業的提出與發展比循環農業早20年,在發展過程中,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化、科技與社會的進步,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概念與內涵皆不斷更新完善,至今,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兩者在內涵上已呈現交叉重疊現象,兩者都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除各有側重點外,直接或間接目標一致。但對生態農業而言,其發展依賴于農村環境,而農村環境又與農村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社會經濟發展到目前,隨著農村生產資料、消費商品的豐富,在生產各環節及人們生活過程中,農業生產系統中非自然物質的輸入不可避免,而這些物質按照生態學原理,依靠自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轉化很困難或歷時很長,從而直接影響生態系統穩定與良性發展,造成農業生產環境惡化,因此,在農業物能循環中必然涉及到非自然性物質的人為循環利用問題,而這個問題是需要用循環經濟的理論來解決的。因此,為了減少概念的重復,取長補短,形成符合現代生態文明、物質文明、社會文明建設要求的系統化現代農業概念,將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概念融合,稱之為“循環型生態農業”。

查看全文

落實生態循環農業建議

為進一步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含林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發展生態農業行動方案的通知》(政辦發〔2010〕61號)要求,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著眼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以建設現代農業強縣為目標,以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為主要平臺,以投入物品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利用資源化、產品供給無害化為主線,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創建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示范區、示范企業、示范項目為載體,著力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循環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打造富有安吉特色的現代農業。

二、發展目標

到年,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技術模式廣泛應用,無公害供給得到保障,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和進一步改善;建成縣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5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企業25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50個;創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1-2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企業2-3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4-6個,成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全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分別達到85%和20%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達到80%以上,其中農業龍頭企業、規范化專業合作社實施全覆蓋;農物作秸桿利用率、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排泄物資源化利用、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分別達到80%、97%和75%以上。

三、工作重點

查看全文

循環硫化床燃燒控制論文

簡介:從分析循環流化床鍋爐的燃燒和傳熱機理入手,結鍋爐合循環流化床鍋爐的結構特點,論述了常規情況下與循環流化床鍋爐燃燒有關的工況控制和調整問題。

關鍵字:循環流化床燃燒控制

循環流化床鍋爐是一種高效、低污染的節能產品。自問世以來,在國內外得到了迅速的推廣與發展。但由于循環流化床鍋爐自身的特點,在運行操作時不同于層燃爐和煤粉爐,如果運行中不能滿足其對熱工參數的特殊要求,極易釀成事故。而目前有關循環流化床鍋爐操作運行方面的資料還較少,筆者根據幾年來鍋爐設計及現場調試的經驗,對循環流化床鍋爐運行參數的控制與調整作了一下簡述,希望能對鍋爐運行人員有所啟發。

1循環流化床鍋爐總體結構

循環流化床鍋爐主要由燃燒系統、氣固分離循環系統、對流煙道三部分組成。其中燃燒系統包括風室、布風板、燃燒室、爐膛、給煤系統等幾部分;氣固分離循環系統包括物料分離裝置和返料裝置兩部分;對流煙道包括過熱器、省煤器、空氣預熱器等幾部分。

2循環流化床鍋爐燃燒及傳熱特性

查看全文

PDCA循環本科畢業設計研究

摘要:畢業設計是本科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了提高本科教育水平,本文將PDCA循環法應用在畢業設計的組織和管理工作中,使畢業設計過程管理標準化,以達到畢業設計質量的連續提高。

關鍵詞:畢業設計;教學質量;PDCA循環法

教育部陳寶生部長提出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戰略地位,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把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畢業設計是本科教學過程中最后一個實踐性教學環節,是人才培養中的一個重要步驟。該過程可以鞏固和深化學生所學的知識,使學生綜合應用各種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而全面、系統、嚴格地提升個人技術和基本能力[1]。同時,畢業設計(論文)關系到個人的進一步學術深造和工作,關系到其他高校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質量和學校教學水平的認知,是對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進行認證的重要依據[2-4]。因此,做好畢業設計工作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畢業設計抄襲、流程化、難于管理等問題嚴重,大部分學生在畢業設計中都沒有得到應有的訓練。為了提高畢業設計質量,探索將PDCA循環管理模式應用到畢業設計環節中,構建科學、合理的畢業設計質量監控體系,開展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PDCA循環法的控制思路

PDCA循環法最早是由美國休哈特博士在貝爾實驗室提出的,在日本后經戴明博士推廣應用的一種質量管理方法,是按照“P(計劃)—D(執行)—C(檢查)—A(處理)”循環進行質量管理的方法,將沒有解決的問題轉入下一次循環,周而復始的運行,使監控指標階梯式上升,從而達到質的飛躍[5]。PDCA循環法分為以下八個步驟(見下圖)。

二、PDCA循環法在畢業設計中的應用

查看全文

闡述土地與能量循環轉化規律

作者:甄李黃巖單位:泰來縣國土資源局

土地生態系統的功能

發揮土地生態系統的各種功能是人們進行土地利用活動的主要目的,不當的利用活動會帶來土地退化現象,進而對這些功能的發揮產生消極影響。一定程度上說,土地保護就是圍繞這些功能的保護而展開的綜合治理活動。

1生產功能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資源本身的性質。它體現為自然植被第一性凈生產力,意指綠色植物在單位時間和單位面積上所能累積的有機干物質,包括植物的莖、葉和根等的生產量以及植物枯落部分的數量。勞動生產力是施加人工影響而產生的,即人類生產的技術水平。主要表現為對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約程度。人類通過對自然的改造,大力發展集約化經營,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生產能力,滿足了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

2土地生態系統的交換功能土地生態系統及其環境之間以及土地生態系統內部各成分之間,通過各類營養關系,相互聯系在一起,期間不斷地進行著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交流,這就是生態系統的交換功能。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最根本的實現方式,能量流動與信息傳遞統一于物質循環中。

3凈化功能土地生態系統具有凈化功能,包括自然凈化和人工凈化兩種形式。自然凈化還原功能是通過自然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分解和同化作用,使自然生態環境得以恢復原狀的能力。進入土地生態系統的污染物質在土體中可通過擴散、分解、沉淀、膠體吸附、生物和化學降解等作用,使污染物變為毒性較小或無毒性甚至有營養的物質,或者變為難以被植物利用的形態存在于土地中,暫時脫離食物鏈退出生物小循環。

查看全文

循環經濟探究論文

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的立法和實踐

循環經濟思想源于西方,其后經過四十余年從實踐到立法再到實踐的發展,已有不少發達國家完成了循環經濟法體系的建構。德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循環經濟立法的國家。而日本是一個經濟大國,也是循環經濟發展卓有成效的國家。分析日本立法實踐的主要過程是先在污染控制和資源綜合利用領域進行綜合立法和單行立法,在此基礎上再制定循環經濟基本法,并根據實踐發展再將循環經濟法律體系擴展到其他特別領域。

1970年日本制定了《固體廢棄物管理和公共清潔法》,該法明確規定了排放工業廢物的企業責任。這與當時工業垃圾引起的污染事件屢屢發生以及末端控制的環保理念是一致的。隨著環保理念的更新,工業污染控制方式從“末端治理”向“全過程控制”發展以及對資源綜合利用理念的實際運用,1991年出臺了《可循環資源利用促進法》。這兩部法律分別是污染控制和資源綜合利用領域的綜合性法律,指導著污染控制和資源綜合利用領域其他具體法律的制定。

為處理包裝與容器廢棄物,1995年、1998年日本分別頒布了《包裝容器分類回收和循環利用法》和《家用電器回收法》。這兩項立法很好地把污染控制和資源綜合利用結合起來,初步體現了循環經濟的理念。在污染控制和資源綜合利用領域的綜合立法和具體立法實踐之后,隨著循環經濟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于2000年12月頒布了《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這是整個日本循環經濟法律體系的基本法。在該法制定后,日本對《固體廢棄物管理和公共清潔法》和《可循環資源利用促進法》都予以修訂,以便體現建立循環型社會的新理念以及與《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相協調。此后又在建筑廢物處理、食品回收、政府采購、及報廢汽車處理等特別領域分別制定了《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綠色采購法》及《報廢汽車再生利用法》。這樣,由基本法、綜合性法和特別領域的單行法構成的日本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基本完成。真正體現了循環經濟閉循環的理念。

其他發達國家的許多企業在微觀層次上,運用循環經濟的思想,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良好的運行模式。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杜邦化學公司模式。

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帶來的借鑒與啟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