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癡呆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12:30: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血管癡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血管癡呆

探索中醫診療血管癡呆的優勢

【摘要】血管性癡呆VascularDementiaVD是在腦血管病變的基礎上出現腦功能障礙的一種獲得性智力損害綜合癥,臨床上以影響生活和社交能力為主要表現。是我國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威脅著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文章回顧了近年來中醫對VD病因病機、癥候類型及治療的研究進展,以期對臨床VD的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血管性癡呆;病因病機;證候;治療

血管性癡呆(VascularDementia,簡稱VD)是在腦血管病變的基礎上出現腦功能障礙的一種獲得性智力損害綜合癥。臨床上以認知、記憶、語言運用和視空間技能損害為主。

該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有較高的發病率,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血管性癡呆對人民健康的威脅越發嚴重。因此,如何提高其治療水平仍然是當前研究的焦點之一。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本病取得了一定進展,為本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本文就近年來對其病因病機、癥候類型及治療研究綜述如下。

一、VD病因病機

血管性癡呆在中醫學中屬于“呆病”“善忘”“文癡”“顛疾”等范疇,歷代醫家對該病都有描述。《景岳全書雜證謨》“平素無痰,而或以郁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惑,或以驚恐,而漸致癡呆。”“此其逆氣在心或肝膽二經,氣有不清而然。”陳士鐸《辨證錄呆病門》“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約其始也,起于肝氣之郁;其終也,由于胃氣之衰。肝郁則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則土不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積于胸中,盤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血證論健忘》“健忘者…病主心脾二經,蓋心之官主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慮過多,心脾耗散而神不守舍。脾氣衰憊而意不強。”“凡失血家猝得健忘者,每有瘀血。”等等。古人多從腎精不足,腦減髓消,肝郁,痰濁,淤血及情志內傷等方面探討了VD的病因病機,這些認識對當今臨床具有指導意義。現代學者在古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對VD的發病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查看全文

血管性癡呆治療論文

1單純針灸

馬濤[1]采用“三腦六頭九神穴治療血管性癡呆83例,取穴:腦空、腦戶(雙)、頭臨泣(雙)、頭維(雙)、頭竅陰(雙)、本神(雙)、四神聰、神門(雙)、神庭,以HDS作為評分標準,結果總有效率為90.36%。賴新生[2]比較百會、水溝、神門治療VD的相對特異性,結果發現:神門能夠改善VD患者記憶、定向、固執、恍惚等方面的癥狀,百會長于理解、計算、適應力方面的改善,水溝則偏重于改善喜睡嗜臥、反應遲鈍、神思恍惚、記憶力差等,3穴聯用療效最佳。黃泳[3]運用正電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技術,觀察針刺百會穴前后VD患者不同腦區葡萄糖代謝的變化,結果發現僅針對偏癱的常規穴位(手足陽經為主)針刺治療,能顯著提高患腦豆狀核和健腦顳葉的葡萄糖代謝水平;加用百會穴后,患腦額葉、健腦顳葉、雙側豆狀核區的葡萄糖代謝有顯著提高。朱建平等[4]應用大接經法:按照十二經脈流注順序取十二井穴治療。包燁華等[5]應用的國際標準頭針穴組:顳中線、額中線、雙側頂旁線治療。王思龍[6]發現VD患者針灸治療后,高切、低切、血漿比粘度、紅細胞壓積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顯著降低。黃泳等[7]通過針刺觀察認為,針刺百會、水溝、神門治療VD的機制與其提高豆狀核葡萄糖代謝有關。許建陽等[8]將磁共振成像用于觀察針刺合谷穴對腦功能活動的影響。研究表明,VD患者經針刺治療后智力水平(HDS)、精神狀態(MMSE)、肢體功能均逐步康復,從而恢復日常生活能力(ADL)。

2電針療法

江鋼輝等[9]應用電針智三針和四神聰穴與口服尼莫通治療23例,以長谷川癡呆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主要癥狀觀察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變化來評價療效,結果電針組療效較好。倫新[10]將50例患者分為CT定位圍針組和傳統針刺組各25例,結果CT定位圍針組總有效率為88%,傳統針刺組為60%。陳振虎等[11]電針取穴四神聰、本神(雙)、百會、風池(雙),并根據不同證型配穴,并設西藥組作對照,電針組療效優于西藥組。鼓唯娜等[12]治以調理髓海為法,取印堂、百會、風府、風池、太陽、合谷、太沖,并用電針取雙太陽穴、百會穴、風府穴,治療12例,結果MMSE評分總有效率91.6%,ADC評分總有效率為50%,明顯改善了重度VD患者的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3針藥療法

王敏等[13]將61例VD患者隨機分成“頭三神”針刺配合口服喜德鎮治療組(31例),單純喜德鎮對照組(30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0.6%,對照組63.3%。劉翼程等[14]將60例腦梗死所致癡呆患者分為針刺組,西藥組,針刺加西藥3組,觀察治療前后顱腦MRI片外側裂寬度、第三腦室寬度、平均腦溝寬度、額角指數、尾狀核指數、側腦室體積指數6個指標及長谷川癡呆量表、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的變化。結果治療后患者顱腦MRI片的各指標變化不明顯,但HDS、ADL,MMSE得分上升。

查看全文

血管性癡呆針灸治療分析論文

【摘要】回顧了近5年針灸治療血管性癡呆(VD)的臨床研究概況,從單純針灸療法、針藥結合療法、電針療法等方面進行臨床治療總結。從而證明針灸療法治療血管性癡呆,操作簡便,無毒副作用,標本兼治,療效確切。

【關鍵詞】血管性癡呆;針灸療法;綜述

近年來,中醫針灸療法治療血管性癡呆(VD),取得了可喜成果,針灸療法以其操作簡便、無毒副作用,標本兼治,療效確切而顯示出了治療本病的優勢。現將近幾年來有關臨床研究情況綜述如下:

1單純針灸

馬濤[1]采用“三腦六頭九神穴治療血管性癡呆83例,取穴:腦空、腦戶(雙)、頭臨泣(雙)、頭維(雙)、頭竅陰(雙)、本神(雙)、四神聰、神門(雙)、神庭,以HDS作為評分標準,結果總有效率為90.36%。賴新生[2]比較百會、水溝、神門治療VD的相對特異性,結果發現:神門能夠改善VD患者記憶、定向、固執、恍惚等方面的癥狀,百會長于理解、計算、適應力方面的改善,水溝則偏重于改善喜睡嗜臥、反應遲鈍、神思恍惚、記憶力差等,3穴聯用療效最佳。黃泳[3]運用正電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技術,觀察針刺百會穴前后VD患者不同腦區葡萄糖代謝的變化,結果發現僅針對偏癱的常規穴位(手足陽經為主)針刺治療,能顯著提高患腦豆狀核和健腦顳葉的葡萄糖代謝水平;加用百會穴后,患腦額葉、健腦顳葉、雙側豆狀核區的葡萄糖代謝有顯著提高。朱建平等[4]應用大接經法:按照十二經脈流注順序取十二井穴治療。包燁華等[5]應用的國際標準頭針穴組:顳中線、額中線、雙側頂旁線治療。王思龍[6]發現VD患者針灸治療后,高切、低切、血漿比粘度、紅細胞壓積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顯著降低。黃泳等[7]通過針刺觀察認為,針刺百會、水溝、神門治療VD的機制與其提高豆狀核葡萄糖代謝有關。許建陽等[8]將磁共振成像用于觀察針刺合谷穴對腦功能活動的影響。研究表明,VD患者經針刺治療后智力水平(HDS)、精神狀態(MMSE)、肢體功能均逐步康復,從而恢復日常生活能力(ADL)。

2電針療法

查看全文

血管性癡呆中醫新療法論文

摘要:血管性癡呆VascularDementiaVD是在腦血管病變的基礎上出現腦功能障礙的一種獲得性智力損害綜合癥,臨床上以影響生活和社交能力為主要表現。是我國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威脅著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文章回顧了近年來中醫對VD病因病機、癥候類型及治療的研究進展,以期對臨床VD的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血管性癡呆;病因病機;證候;治療

血管性癡呆(VascularDementia,簡稱VD)是在腦血管病變的基礎上出現腦功能障礙的一種獲得性智力損害綜合癥。臨床上以認知、記憶、語言運用和視空間技能損害為主。該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有較高的發病率,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血管性癡呆對人民健康的威脅越發嚴重。因此,如何提高其治療水平仍然是當前研究的焦點之一。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本病取得了一定進展,為本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本文就近年來對其病因病機、癥候類型及治療研究綜述如下。

一、VD病因病機

血管性癡呆在中醫學中屬于“呆病”“善忘”“文癡”“顛疾”等范疇,歷代醫家對該病都有描述。《景岳全書·雜證謨》“平素無痰,而或以郁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惑,或以驚恐,而漸致癡呆。”“此其逆氣在心或肝膽二經,氣有不清而然。”陳士鐸《辨證錄·呆病門》“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約其始也,起于肝氣之郁;其終也,由于胃氣之衰。肝郁則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則土不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積于胸中,盤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血證論·健忘》“健忘者…病主心脾二經,蓋心之官主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慮過多,心脾耗散而神不守舍。脾氣衰憊而意不強。”“凡失血家猝得健忘者,每有瘀血。”等等。古人多從腎精不足,腦減髓消,肝郁,痰濁,淤血及情志內傷等方面探討了VD的病因病機,這些認識對當今臨床具有指導意義。現代學者在古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對VD的發病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1五臟與癡呆的關系VD是以認知障礙和行為能力下降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中醫學認為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均與人的神志活動有關。因此VD的發生必然與五臟關系密切。

查看全文

血管性癡呆針灸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回顧了近5年針灸治療血管性癡呆(VD)的臨床研究概況,從單純針灸療法、針藥結合療法、電針療法等方面進行臨床治療總結。從而證明針灸療法治療血管性癡呆,操作簡便,無毒副作用,標本兼治,療效確切。

關鍵詞:血管性癡呆;針灸療法;綜述

近年來,中醫針灸療法治療血管性癡呆(VD),取得了可喜成果,針灸療法以其操作簡便、無毒副作用,標本兼治,療效確切而顯示出了治療本病的優勢。現將近幾年來有關臨床研究情況綜述如下:

1單純針灸

馬濤[1]采用“三腦六頭九神穴治療血管性癡呆83例,取穴:腦空、腦戶(雙)、頭臨泣(雙)、頭維(雙)、頭竅陰(雙)、本神(雙)、四神聰、神門(雙)、神庭,以HDS作為評分標準,結果總有效率為90.36%。賴新生[2]比較百會、水溝、神門治療VD的相對特異性,結果發現:神門能夠改善VD患者記憶、定向、固執、恍惚等方面的癥狀,百會長于理解、計算、適應力方面的改善,水溝則偏重于改善喜睡嗜臥、反應遲鈍、神思恍惚、記憶力差等,3穴聯用療效最佳。黃泳[3]運用正電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技術,觀察針刺百會穴前后VD患者不同腦區葡萄糖代謝的變化,結果發現僅針對偏癱的常規穴位(手足陽經為主)針刺治療,能顯著提高患腦豆狀核和健腦顳葉的葡萄糖代謝水平;加用百會穴后,患腦額葉、健腦顳葉、雙側豆狀核區的葡萄糖代謝有顯著提高。朱建平等[4]應用大接經法:按照十二經脈流注順序取十二井穴治療。包燁華等[5]應用的國際標準頭針穴組:顳中線、額中線、雙側頂旁線治療。王思龍[6]發現VD患者針灸治療后,高切、低切、血漿比粘度、紅細胞壓積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顯著降低。黃泳等[7]通過針刺觀察認為,針刺百會、水溝、神門治療VD的機制與其提高豆狀核葡萄糖代謝有關。許建陽等[8]將磁共振成像用于觀察針刺合谷穴對腦功能活動的影響。研究表明,VD患者經針刺治療后智力水平(HDS)、精神狀態(MMSE)、肢體功能均逐步康復,從而恢復日常生活能力(ADL)。

2電針療法

查看全文

血管性癡呆研究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血管性癡呆;發病機制;治療;預防

論文摘要:對血管性癡呆的臨床定義、流行病學、表現、診斷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以指導臨床對其合理診治。

血管性癡呆是由腦卒中或長期慢性腦缺血引起的廣泛的或局灶的腦循環障礙導致的癡呆綜合癥,表現為大腦皮層的高級功能進行性衰退。

1定義

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大多有腦卒中史,發病的3個月內發生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障礙,癥狀持續6個月以上,并隨發作次數增多呈階梯型發展。

查看全文

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診斷研究論文

【關鍵詞】血管性癡呆診斷治療

癡呆是一種臨床綜合征,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血管性癡呆),近年來有上升趨勢。其原因由于各種腦血管病在增加,導致腦內血液循環障礙,引發腦功能降低以致癡呆發生。如腦卒中后出現記憶力下降、智能減退、行為異常、人格改變等征象。

目前世界上發生癡呆病人逐漸增加,尤其是血管性癡呆。主要由于老年人壽命延長,腦卒中發病率也日益增加。歐美國家老年性癡呆占所有癡呆病人50%~60%,血管性癡呆占10%~20%,在亞洲,中國和日本一樣,血管性癡呆發病率最高,占老年人癡呆>50%。

1血管性癡呆病因與病理基礎

總體說,是腦血管病引起的腦內循環障礙。主要原因由于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血粘度,引起腦內動脈硬化,血管彈性減退,導致腦內血管狹窄或閉塞,血流緩慢,致腦組織缺血、缺氧,引起腦組織結構損害,和腦代謝功能下降。臨床上發現大片狀多發性腦梗死,尤其是特殊部位腦梗死及多發性腔隙性梗死病人,多見于大、中動脈閉塞,病變累及皮質、皮質下區域。如累及角回、丘腦、頂葉、基底節及腦室周圍白質等易發生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尚有大面積腦梗死,由于心臟病附壁血栓脫落發生在腦內主要血管梗死,尤其是在額葉、頂葉、顳葉等區域腦梗死也易發生癡呆。此外,皮質下動脈硬化性腦病,也稱為白質疏松癥,主要腦深部白質,長時期處在缺血、缺氧情況下,可導致腦內循環障礙,腦代謝功能下降。有學者研究認為,持續性腦內呈低灌注狀態,也可導致腦內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組織不可逆性損害,引起認知功能下降。總之,大腦前、中、后動脈供血區域發生的腦梗死,發生癡呆機會多見,這些區域稱為“要害性梗死”。它破壞了腦內與其他區域的特殊神經纖維聯絡通路有關。其次認為腦血管病損害面積愈大,超過腦代謝功能時,也可逐漸出現認知功能下降。再加上老年人有腦萎縮存在,神經功能逐漸退化,乙酰膽堿含量減少,更會促進癡呆發生。最近也有學者研究提出,長時期高血壓、高血糖可能會影響大腦功能結構損害,而認知功能下降與葡萄糖耐量下降也有一定關系。

最后,老年人如發生癡呆,除了老年性癡呆外,有的是混合性癡呆,如老年性癡呆合并血管性癡呆,血管性癡呆合并酒精性癡呆或合并帕金森病癡呆等。

查看全文

多發性腦梗死性癡呆管理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五福心腦清對多發性腦梗死大鼠的保護作用。方法采用同種大鼠自然干燥血凝塊頸內動脈注入制備多發性腦梗死性癡呆大鼠模型,測定多發性腦梗死大鼠血清SOD、MDA的含量,觀察腦組織形態學改變。結果模型組血清SOD的含量下降,MDA的含量增高;復方丹參滴丸和五福心腦清各劑量組均可增高SOD的含量,降低MDA的含量。五福心腦清可減輕多發性腦梗死大鼠腦組織形態學改變。結論五福心腦清對多發性腦梗死性癡呆大鼠模型具有保護作用。

【關鍵詞】五福心腦清;多發腦梗死性癡呆;SOD;MDA

EffectofWuFuXinNaoQingoncerebralmulti-infarctiondementiaratmodel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protectiveeffectsofWUFUXINNAOQINGoncerebralmulti-infarctiondementia(MID)ratmodel.MethodsThemulti-infarctiondementiamodelwasinducedbyinjectingcruorembolusofthesamekindratsintotheinternalcarotidartery.TheSODandMDAofserumwasmeasured.Andthepathologyofbrainwasobserved.Results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contentofSODinserumofthemulti-infarctiondementiaratswasreduced,thecontentofMDAwasincreased.FuFangDanShenDiWanandWuFuXinNaoQingcanreversethecontentofthem.Moreover,themorphologydemonstratedthatFuFangDanShenDiWanandWuFuXinNaoQingcandecreasethepathologicaldestroyofthebrain.ConclusionTheresultsofthisstudysuggestthatWuFuXinNaoQinghaveprotectiveeffectsonmulti-infarctiondementiaratmodel.

【Keywords】WuFuXinNaoQing;cerebralmulti-infarctiondementia;SOD;MDA

血管性癡呆是一系列腦血管因素導致腦組織損害而產生的癡呆癥狀的總稱。在血管性癡呆中,以多發梗死性癡呆(MID)發病率最高,且有不斷增高的趨勢。MID是由于反復多次腦缺血發作,或多發性腦梗死、或一次嚴重的腦血管病引起的智能減退。由于患者的生活能力下降,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存質量,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巨大負擔,隨著血管性癡呆的發病率絕對及相對地增多,使血管性癡呆的防治研究具有實際應用前景。五福心腦清由精制紅花油、冰片等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絡開痹等功效。故本實驗通過用大鼠自體血栓造成的多發性腦梗死模型,觀察五福心腦清對此模型的保護作用。

查看全文

綜合療法治療老年期癡呆研究論文

【關鍵詞】老年期癡呆

迄今為止,對老年期癡呆尚缺乏肯定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目前通常使用的藥物有膽堿酯酶抑制劑、麥角堿類、吡咯烷類、抗氧化劑、非甾體類抗炎藥、他汀類、雌激素替代療法等,這些都不能改變疾病的進展。本研究探討運動結合藥物對老年期癡呆的影響。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60例癡呆病例均來自本院2005年11月至2007年6月門診、住院以及腦健康俱樂部患者。納入標準:(1)多種認知功能缺陷(認知功能缺陷是相對于先前的功能水平顯示出的下降而言):記憶力障礙(順行性和逆行性記憶障礙),一種或幾種其他認知功能缺陷,如失語、失用、失認、運籌和運作能力缺損(計劃、組織、程序性和抽象思維)等;(2)認知功能缺陷的程度:認知功能缺陷程度已嚴重影響和干擾了社會和職業功能和日常生活;(3)認知功能缺陷呈進行性惡化,至少需有6個月的病程;(4)無意識障礙;(5)簡易精神狀態量表檢測符合癡呆標準。排除標準:⑴年齡<60歲;⑵合并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⑶精神病;⑷未按規定服藥、運動、不能正確判定療效者。入選6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11例,女19例;60~70歲13例,71~80歲16例,80歲以上1例,平均(70.20±5.94)歲;對照組30例,男13例,女17例,60~70歲14例,71~80歲15例,80歲以上1例,平均(70.77±5.84)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查看全文

中醫藥防治老年性癡呆研究論文

摘要:老年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種原因未明、以認知功能減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已成為世界范圍內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中醫藥防治AD的研究是近年的研究熱點。為深入開展AD防治的研究,尋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結合AD現代醫學研究進展,就中醫藥防治AD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強調在中醫藥防治AD的研究中應注重科學地選擇和應用權威的AD臨床診斷標準;選擇多因素復合動物模型;注意AD的腎虛本質特征和病因病機特點;注意觀察指標特異性、敏感性和穩定性的綜合考慮,強調功能整合水平觀察指標的評價;充分認識中藥復方的多途徑、多靶點作用優勢,開展嚴格的隨機盲法對照臨床試驗。

老年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主要包括65歲或以前老年前期起病的早發型(early-onset)和65歲以后老年期起病的晚發型(late-onset)。近年的研究證實這兩個類型的臨床表現和神經病理學特征均無本質區別,所以現在廣大研究者已逐漸接受統一稱為老年性癡呆或阿爾茨海默病。隨著人類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包括AD在內的癡呆已經同心腦血管疾病成為世界范圍內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美國波士頓東區的流行病學調查指出,癡呆病人占該地區85歲以上人群近50%[1]。由于AD等認知功能障礙類疾病患者常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表現為生活不能自理,由此帶來嚴重的社會衛生問題和經濟負擔。1989年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統計資料顯示,美國每年中風的醫療費用為250億,但癡呆的費用卻高達800億[2],可見癡呆所造成的經濟負擔之重。我國老年期癡呆的患病率遠非人們所想象的低,上海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55歲、65歲以上癡呆的患病率分別為2.57%(AD為1.5%,血管性癡呆為0.74%)和4.61%(AD為2.9%,血管性癡呆為1.26%)[3]。我們在對廣州市城區75歲以上老年人癡呆患病率的調查中,發現75歲以上老年人癡呆的患病率為8.9%,其中AD為7.49%,血管性癡呆為1.16%(待發表)。預計我國現階段老年期癡呆的患者大約為300~400萬。

AD是一種原因未明以認知功能減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德國醫生AloisAlzheimer于1906年首先報告。其主要的病理特征是腦內出現大量老年斑(senileplaque,SP)、神經纖維纏結(neurofibrillarytangles,NFT)、淀粉樣蛋白沉積以及神經元空泡變性和大量喪失。由于AD病理變化的復雜性,盡管世界各國在尋找AD有效治療藥物的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成果卻十分有限。相比之下,中醫藥在延緩衰老以及衰老相關疾病的防治方面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具有潛在的優勢和廣闊的開發前景。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未雨綢繆,加大力度,深入開展對AD防治的研究,挖掘中醫藥的優勢,尋找確切有效的防治方法,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對于社會的適應能力,以最大程度減少癡呆類疾病所帶來的不良后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在此僅就中醫藥防治AD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問題結合AD現代研究進展談談自己的看法。

1臨床診斷的問題

在過去的許多有關中醫藥防治AD的研究中,臨床診斷方面的問題較多。AD的臨床診斷主要依賴病史、臨床表現和神經心理測試以及實驗室的檢查,同時排除可能引起癡呆的其他腦部和全身性疾病。而確定性的診斷只有組織病理學才能作出。

當前用于AD臨床診斷的權威標準主要有3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