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資本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12:21: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理資本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心理資本

心理資本分析論文

1心理資本的界定

POB的選擇標準包括[1]:積極性;基于理論和經驗研究;可以被有效地測量;狀態性和對工作績效產生影響。

這些選擇標準的提出使POB研究有別于那些具有積極導向的大眾化文獻或讀物(例如Coney的《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和Johnson的《誰動了我的奶酪》)對積極心態的倡導;另外,POB是基于狀態的,那些相對固定的特質性自我評價并不屬于心理資本的范疇,例如,大五人格、良心、自尊、積極情緒、情緒智商等,盡管都有其理論研究背景,而且也可以有效測量,但是不易開發、改善與管理,因此不應該屬于POB的內容。

“心理資本”的概念正是在POB及其選擇標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是指“個體的積極心理發展狀態,其特點是[2]:①擁有表現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的自信;②對當前和將來的成功做積極歸因;③堅持目標,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時能夠重新選擇實現目標的路線;④當遇到問題和困境時,能夠堅持、很快恢復和采取迂回途徑來取得成功”。

雖然定義中心理資本只包含了四個維度,但事實上,心理資本是一個更高層次的核心構念,它整合了不同符合POB標準的心理能力,并考慮了能力之間的協同作用。因此,投資、發展并管理整個心理資本對于工作績效所產生的影響要大于單個積極心理能力的影響[3]。

2心理資本的構成

查看全文

心理資本下人力資源管理透析

摘要:心理資本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正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分析了心理資本的概念及其要素,探討了心理資本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和影響,并重點研究了心理資本視角下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

關鍵詞:心理資本;人力資源;心理干預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化競爭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開始逐步認識到員工心理資源是組織獲取競爭優勢的又一重要來4。眾多研究也表明,員工優秀的心理素質、良好的精神狀態、積極的工作態度等心理資源是組織產生高績效的重要4泉。因此,如何獲取、開發和利用員工的心理資源,提高組織人力資源的質量和投資收益,進而使組織獲得競爭優勢,已經成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重要問題。心理資本理論是近幾年來西方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的熱點問題,心理資本的概念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1心理資本及其要素

心理資本是超越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一種核心心理要素,通過投資并開發”你是誰”來獲取競爭優勢,其基礎由”你是誰”組成而不是”你知道什么”或”你知道誰”。心理資本基于積極的心理學范式,關注人的積極方面和優點,體現個人對未來的信心、希望、樂觀和毅力,關注個人或組織在面對未來逆境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個人層面上,心理資本指促進個人成長和績效的心理資源。在組織層面上,與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類似,心理資本通過改善的員工績效最終實現組織的投資回報和競爭優勢。心理資本具有獨特性,能有效地測量和管理,通過投資與開發心理資本,能改善績效,并形成組織競爭優勢。

由于心理資本的內容比較廣泛,因此確定其要素選擇標準是非常有必要的。蘊怎賊澡葬灶澤等人從積極組織行為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心理資本的要素選擇標準至少有以下幾點:淤組織行為學研究領域中積極、獨特和具有動力作用的要素;于具有理論與研究依據;盂可以有效測量和評價;榆屬于能夠被開發和管理的心理狀態品質。這些選擇標準的提出使心理資本研究有別于那些具有積極導向的大眾化文獻或讀物對積極心態的倡導,也有別于那些宏觀積極組織研究。另外,研究者還指出,心理資本是基于狀態的,那些相對固定的特質性自我評價不能包含在心理資本的范疇中。例如,良心、自尊、積極情緒、情緒智商等,盡管都有其理論研究背景,而且也可以有效測量,但是不易開發、改善與管理,因此不應該屬于心理資本的內容。也有研究者認為,某些基于特定任務的心理狀態變量也不能作為心理資本的內容,如自我效能感等。

查看全文

心理資本高職教師論文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某醫學類高職院校教師350人作為研究對象,并發放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06份,有效問卷率為87.43%。

2.方法

第一,中國版工作倦怠問卷(CMBI)。該問卷在參考Maslach研究編制的工作倦怠問卷(MBI)基礎上進行了本土化改良,包括情緒耗竭、失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個維度,每個維度為5個條目。采用Likert-7計分,“1”為“完全不符合”,“7”為“完全符合”,代表符合程度由低到高。其中,成就感降低維度全部反向計分。相關研究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第二,心理資本問卷(PCQ-24)。由Luthans編制,李超平翻譯,有自我效能感、希望、堅韌性、樂觀四個維度,共24個條目,采用Likert-6計分(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含3個反向計分條目。相關研究證明了PCQ-24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區分效度、聚合效度和校標效度。

3.統計學分析

查看全文

成教生偶像崇拜和心理資本關系探究

摘要:基于心理資本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心理評價標準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課堂效果的可測量性的觀點,運用問卷法對某成人全日制教育133名在校生進行調查,探討偶像崇拜和心理資本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無偶像的個體對偶像崇拜有非理性的認識;有偶像的個體,偶像崇拜處于娛樂社交維度時心理資本水平較高。建議院校可以在思政課程中融入理性崇拜內容,以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水平,促進思政課堂有效性。

關鍵詞:成教生;偶像崇拜;心理資本

隨著思政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如何提升思政課堂的有效性受到多學科、多方位的關注。研究者曾指出心理資本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心理評價標準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課堂效果的可測量性[1]。以往對心理資本前因變量的研究發現,可以歸納為個體特征變量和組織環境變量,其中個體特征變量包括人口學變量、人格特征、自我強化等,組織環境變量包括組織支持、任務挑戰性、壓力生活事件等[2]。根據心理資本干預模型,設置合理目標、體驗成功、榜樣示范、激勵動機等都可以有效提升心理資本水平[3];其中榜樣示范是指以他人的模范行為和典型事跡影響學生的方法。根據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人的行為可以通過觀察學習過程獲得,榜樣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榜樣的吸引力、行為的復雜性、與觀察者的關系等都將影響觀察者的行為表現[4]。“致敬英雄”“肖戰粉絲事件”,現代大眾傳媒技術的發展和現代傳播媒介產品的普及,榜樣作用曲高和寡,偶像崇拜層出不窮[5],偶像崇拜利弊的辯論在這個時代仍是一個重要話題。偶像崇拜是指人對其喜好人物的社會認同和情感依賴,包括對崇拜對象的心理認可(identification),行為模仿(imitation)和情感依戀(attachment)[6]。研究者指出隨著大眾傳媒的娛樂化程度提升、媒介可得性增強,青少年暴露在偶像化的時代,偶像崇拜對個體的認知發展、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影響,有偶像的個體自我概念水平高于沒有偶像的個體[7]。根據岳曉東所進行的大規模偶像崇拜調查發現,國內媒介體制正處于轉型過程中,“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機制迫使媒體不斷突破來獲取收視率,因此娛樂化、偶像化、明星化更加泛濫。同時,中國作為國際市場所展現的經濟實力,日韓、歐美、港臺、大陸偶像形象五花八門,個體偶像崇拜和心理健康變量的關系較為復雜,研究發現非理性的偶像崇拜降低個體的主觀幸福感[8],偶像認同程度、情感依賴程度和個體的合群程度存在正向關系,對偶像認同程度、情感依賴程度和行為投入程度越高,個體支配性、主動性越高等[9]。本研究旨在考察成人全日制學生偶像崇拜的特點及其與心理資本的關系,為心理資本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實證支持,同時為思政課堂內容的完善提供依據。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共發放問卷135份,回收數據135份,其中有效數據133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8.5%。被試基本信息如下:男性68人(51.1%),女性65(48.9%);大一學生46名(34.6%),大二學生78名(58.6%),大三學生9名(6.8%),專業包括工商管理、廣告設計、計算機、學前教育,年齡在17—24歲,平均年齡19.54+1.111。2.研究工具。CAS中文版量表:彭文波、邱曉婷、劉電芝、王平(2010)通過翻譯、訪談在原CAS(CelebrityAttitudeScale)量表34個條目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條目:“為了幫助這位名人得到更多的支持,我愿意付出哪怕超過我能力的努力”“我常常因為別人不理解我所喜歡的名人而苦惱”。經過驗證得出五個維度:“娛樂社交維度”“情感投射維度”“完全認同維度”“關系幻想維度”“病例邊緣維度”。CAS中文版的CronbachAlpha為0.94,各分量表的CronbachAlpha系數分別為0.88、0.86、0.82、0.67、0.76。心理資本量表,采取Luthans等(2007)提出的心理資本問卷(PCQ-24),本量表分為自我效能、希望、韌性和樂觀四個測量維度,采用Likert5級量尺計分。其中四個分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自我效能感:0.91,希望:0.87,韌性:0.83,樂觀:0.90。總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6。3.數據分析整理審核后的有效問卷通過數據錄入軟件EpiData3.0,使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tatisticalPackageforSocialScience)SPSS19.0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根據數據類型選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分組回歸分析。顯著性水平取α=0.05(雙側檢驗)。

二、研究結果

查看全文

心理資本的發展對企業的啟迪

摘要:心理資本是在積極心理學以及積極組織行為學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是在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之上的一項重要資本。心理資本理論為如何促進員工的心理資本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轉變了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的模式,正逐漸成為二十一世紀人力資源管理的一個新取向。在大量文獻研究基礎之上,圍繞著心理資本的背景、內涵以及如何開發心理資本展開描述,分析了以往研究中對心理資本的元素自我效能、希望、樂觀、韌性的開發角度。并將心理資本理論與企業發展連接起來,分析了心理資本對發揮員工潛能、塑造良好企業文化、獲取持續競爭優勢以及人力資源管理各環節的重大指導意義。

關鍵詞:心理資本積極心理企業發展

一、心理資本背景

二十世紀末期,美國前心理學學會主席MartinSeligman和其他一些心理學家號召人們,心理學的研究理應肩負起二戰前的兩項已經被遺忘的使命: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加充實而愉悅、培養挖掘人的潛能,由此,提出了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在積極心理學的推動下,美國前管理學會主席Luthans把積極心理學的成果運用到組織行為學領域,提出了積極組織行為學(PositiveOrganitionalBehavior),簡稱POB。Luthans等人以積極心理學和積極組織行為學為研究基礎,在分析了經濟資本(economiccapital)、人力資本(humancapital)和社會資本(socialcapital)的特點和區別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強調人的積極心理力量為核心的“積極心理資本(positivepsychologicalcapital)”的概念。

二、心理資本內涵

心理資本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經濟學、投資學和社會學等文獻中。經濟學家Goldsmith,Vemu等人認為,心理資本是指能夠影響個體的生產率的一些個性特征,這些特征反映了一個人的自我觀點或自尊感,支配著一個人的動機和對工作的一般態度。FredLuthans,Carolyn和BruceJAolio在2007年對心理資本進行了重新定義,認為心理資本是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具體表現為:

查看全文

心理資本對企業的啟發詮釋

一、心理資本背景

二十世紀末期,美國前心理學學會主席MartinSeligman和其他一些心理學家號召人們,心理學的研究理應肩負起二戰前的兩項已經被遺忘的使命: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加充實而愉悅、培養挖掘人的潛能,由此,提出了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在積極心理學的推動下,美國前管理學會主席Luthans把積極心理學的成果運用到組織行為學領域,提出了積極組織行為學(PositiveOrganitionalBehavior),簡稱POB。Luthans等人以積極心理學和積極組織行為學為研究基礎,在分析了經濟資本(economiccapital)、人力資本(humancapital)和社會資本(socialcapital)的特點和區別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強調人的積極心理力量為核心的“積極心理資本(positivepsychologicalcapital)”的概念[1]。

二、心理資本內涵

心理資本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經濟學、投資學和社會學等文獻中。經濟學家Goldsmith,Vemu等人認為,心理資本是指能夠影響個體的生產率的一些個性特征,這些特征反映了一個人的自我觀點或自尊感,支配著一個人的動機和對工作的一般態度。[2.3]FredLuthans,Carolyn和BruceJAolio在2007年對心理資本進行了重新定義,認為心理資本是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具體表現為:(1)在面對充滿挑戰性的工作時,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來獲得成功;(2)對現在與未來的成功有積極的歸因(樂觀);(3)對目標鍥而不舍,為取得成功在必要時能調整實現目標的途徑(希望);(4)當身處逆境和被問題困擾時,能夠持之以恒,迅速復原并超越(韌性),以取得成功。[4]Luthans和Youssef明確表示,積極心理資本由自我效能(自信E)、希望(H)、樂觀(O)和堅韌性(R)四個維度構成,這些都是個體的基本心理力量和狀態,都符合積極、獨特、可以測量、可以開發和績效相關等積極組織行為的標準。

三、心里資本開發研究概況

(一)自信開發。

查看全文

高職青年教師心理資本提升策略

一、心理資本概述

心理資本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力量,其主要功效主要表現如下:(1)心理資本對工作績效有著正向的促進作用,諸多研究都證實了這點。比如2005年,Luthans等的研究表明個體希望、樂觀和韌性水平越高,其工作績效也就會越突出。(2)心理資本對工作態度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在各種不同的文化中都與工作態度有關;希望和韌性對工作態度有著直接的影響;樂觀對工作態度有著間接的影響。(3)心理資本開發能夠有效提升個體的工作幸福感。工作幸福感就是對過去、現在和未來工作的滿意度,它強調的是人們對工作的滿意和高頻次的愉悅。(4)心理資本提升能夠增強組織公民行為發生的傾向性。所謂組織公民行為是指個體在沒有得到正式報酬系統確認的情況下而自愿做出的行為。(5)心理資本提升能夠削減工作倦怠發生的可能性。所謂工作倦怠是指由于工作負擔過重或壓力過大而導致工作人員的情感衰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降低。

二、心理資本開發對高職青年教師管理的意義

當前,青年教師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的重要人力資源。《2013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從學生成長成才、學校改革發展、政府項目引導、合作共贏發展、建議與期待五個部分解讀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指出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喜憂參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離不開廣大職教人的努力和奉獻,尤其是高職青年教師的努力。盡管當前高職青年教師的學歷普遍在研究生層次及以上,具有較強的科研和教學能力,但也存在著諸如教學經驗不足、科研功利思想嚴重等問題,還存在著專職與兼職、教學與進修、工作與生活、能力與期待、理想與現實等角色沖突,這些都可能導致高職青年教師工作績效的降低,進而影響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高職青年教師一般指在高職院校任職、低于35周歲的教師,他們屬于知識型員工。相較于一般員工而言,高職青年教師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工作內容相對復雜,工作過程難以監控,工作成果難以量化等,他們的心理資本開發和提升有著更顯著的效用。

(一)開創高職院校教師管理的新方向

自資本理論學誕生以來,先后出現了“經濟資本”“社會資本”“知識資本”“人力資本”“智力資本”和“心理資本”理論,心理資本理論改變了以往關注宏觀層面,從整體出發提升組織整體績效的局面,它從個體心理出發,強調個體的心理狀態水平對提升個體競爭優勢和個人績效的作用,彌補了以往高職院校對青年教師微觀心理層面關注不夠的缺憾。心理資本理論研究成果表明,高職院校在管理過程中,創設有利于青年教師的情境或組織氛圍,實施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以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樂觀、希望和韌性水平,就可以提高教師管理的整體效能,開創高職院校教師管理的新方向。

查看全文

心理資本下高校創業教育探析

1問題的提出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顯。據報道,2015年有近750萬畢業生就業,就業人數空前增加、壓力巨大。大學生就業問題引起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視,教育部于2014年11月28日下發的《關于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高校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學生休學創業,鼓勵大學生投身創業。由此看出,以創業帶動就業是政府、高校和畢業生共同努力的方向。“然而,我國大學生創業情況并不樂觀,數據顯示,與發達國家近20%的創業率相比相去甚遠,除浙江地區能達到4%的創業率,大部分地區則僅維持在1%左右。”[1]“創業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各高校應以創業教育為平臺,不斷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擴充知識儲備,增強心理素質,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業。”[2]面臨學習和就業的壓力,大學生心理健康成為高校重要工作內容,心理資本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學理論已受到廣泛的關注。2004年,美國Luthans等人在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的基礎上提出了心理資本這一概念,其核心要素是: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和堅韌性[2]。心理資本理念與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有效結合,將為高校培育創新創業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2心理資本引入高校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創業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效載體,高校依托專業、系統的創業教育培訓課程,幫助大學生完善知識結構、增強創業技能、塑造良好心理品質。高校創業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歷程較短,1998年清華大學率先開設了“創新與創業管理方向專業”課程;2002年4月,教育部選定九所高校作為試點,創業教育也逐漸納入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體系中。“現階段我國的創業教育側重對大學生創業基本理論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對大學生創業心理資本的培育重視程度不足,不斷探索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創業教育體系勢在必行。”[3]2.1大學生創業面臨心理考驗。2.1.1自我認知力面臨考驗合理的認知是做出正確選擇的前提條件,包括自我的認知以及對創業活動的認知。大學生面臨人生道路選擇時往往充滿恐懼,具體表現為對自我能力的否定,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無限放大而引發的悲觀、抑郁情緒;或基于不合理的自我定位,高估自身能力而出現的自負心理,一旦遭遇挫折就一蹶不振,走向另一個極端。2.1.2情緒調控力面臨考驗不良情緒是指個體在遭受客觀刺激后所產生的如焦慮、抑郁等情緒體驗。根據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大學生心理發展處于成年早期,尚不成熟且容易產生不良情緒體驗。“創業不僅要求創業者具備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更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4]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難免遭遇挫折,創業的艱辛和困苦容易引發其焦慮、抑郁情緒,此時自我情緒調控力的缺失,將會導致大學生創業者對未來失去信心和希望,一旦不良情緒占主導,則會阻礙創業進程,甚至導致創業失敗。2.1.3創業意志力面臨考驗堅定的意志是創業走向成功的關鍵。擁有創業動機并取得成功的創業者往往鳳毛麟角,原因在于創業者在創業初期可能面臨:工作時間長、工作人員少、創業資金不足、人脈資源短缺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面對長期的創業壓力,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堅定的創業意志,是大學生創業者克服困難并取得創業成功的關鍵。2.1.4抗壓能力面臨考驗一項針對“90后”大學生抗壓能力的報告顯示,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里會留下陰影。個體在成長的關鍵時期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抗壓能力弱,一旦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目標未能實現便會產生挫敗感。創業活動中,創業者可能面臨各方的壓力甚至失敗的風險,這將對90后大學生的抗壓能力產生巨大考驗。2.2心理資本在大學生創業中的調節作用。2.2.1自我效能堅定創業選擇“創業自我效能感,指創業者對其創業能力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夠通過行動在創業活動中取得成功。”[5]自我效能感對大學生創業活動的影響,首先表現為是否選擇創業,研究表明,較高的自我效能感更能激發個體的創業動機;其次,自我效能感還影響著創業者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擁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具有更開闊的思維,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在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創業環境中尋找創業機會。2.2.2希望品質激發成就動機希望是基于對成功的感知和體驗之上的一種積極的動機狀態,具體指個體通過制定可行且具備挑戰性的目標,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實現目標,在大學生創業活動中表現為創業的成就動機。創業過程充滿了艱辛,高的成就動機能夠幫助大學生創業者在艱苦的環境中激發創業潛能,保持創業激情。因此,希望品質是大學生創業走向成功的動力源泉。2.2.3樂觀心態引導積極歸因樂觀是指“精神愉快,對事物發展充滿信心”,通常表現為對事物結果的積極歸因和預測[2]132。樂觀者通常具有較強的受挫能力,能夠對負性事件進行客觀歸因和積極預測;樂觀者在取得成績時,能夠歸因為自身努力的結果,提升自我效能感。大學生創業者應時刻保持樂觀心態,正面應對創業過程中遭遇的負性事件,能夠在創業取得成果時充分肯定自己的能力,為創業成功奠定基礎。同時樂觀能夠給創業者帶來積極的心理預期和暗示,緩解創業中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提高創業成功率。2.2.4堅韌性塑造意志品格“堅韌性指個體在遭受挫折、陷入困境之后,能夠快速恢復狀態,抵抗壓力。”[6]研究表明,成功的創業者比遭遇挫折而中途放棄的創業者具有更強的心理堅韌性。韌性強的創業者能夠靈活地處理問題與矛盾,采用積極策略應對創業環境的變化。大學生創業者面臨巨大壓力或陷入困境時,堅韌性是其進行心理調節和壓力應對的有力武器,能夠幫助他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完善人格、收獲成長,最終取得創業的成功。綜上所述,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堅韌性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有力支撐。四要素相互滲透、協同作用,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信心,堅定意志,減少創業過程中出現的焦慮和不安情緒,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探索解決的方法,取得創業成功。

3心理資本引入高校創業教育的策略

3.1優化創業指導課程,增強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創業教育課程是傳遞創業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塑造創業品質的主渠道”[7]。高校應建立跨年級的、有區別的、針對性強的創業指導培訓體系。首先,在學生入學時通過專業測評軟件對學生性格、氣質、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幫助學生準確定位,進行合理的職業選擇和規劃;其次,開設GYB、SYB等創業意識培訓班,將有創業意愿的學生編成新的班級。班級按級別、分層次開設不同的培訓課程,包括從創業意識的萌芽到具體的創業項目的擬定,幫助學生對創業過程作整體認知,針對有較成熟創業想法的學生作細化指導。同時,班級同學可彼此交流、互相鼓勵;最后,模擬創業過程,將創業意向具體化,引導學生從創業構想、市場調查、創業策劃、投入運營等步驟進行創業過程模擬。通過有規劃、有步驟的創業指導課程,幫助大學生創業者進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增加對創業的整體認知,增強自我效能感,為開啟創業之路做好充足的準備。3.2豐富創業活動形式,增加大學生的成功體驗。校園文化活動是大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高校在創業教育體系中應融入特色創業活動內容,營造創業氛圍,幫助大學生獲取自我認同感,積累成功體驗,提高創業的成就動機。高校應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特色,豐富創業活動形式,如舉辦創業模擬大賽、金點子大賽等;邀請知名成功創業者做客校園大講堂;開辟校園創業孵化中心,組織開展創業孵化項目;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并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形成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良好氛圍。開展特色活動,一方面能開拓大學生的視野,活躍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創業活動。另一方面在創業實踐中大學生創業者可以借鑒前輩的經驗和教訓,增強創業的成就動機,不斷積累創業心理資本。3.3心理輔導與創業指導有效結合,緩解大學生創業壓力。創業活動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考察,充實理論知識和鍛煉實踐能力是關鍵,除此以外,高校還應注重對大學生創業者心理素質的培養,將心理健康課程與個性化的心理輔導相結合,雙管齊下,有效緩解大學生創業壓力。具體來說,心理健康課程可以分為理論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理論教學環節應緊扣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分析不良情緒及不恰當的壓力應對方式帶來的危害,教授大學生運用合理情緒療法、放松訓練等心理學方法,采取自我領悟和放松的方式應對外界壓力,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困難;實踐教學環節中,以素質拓展訓練的形式,將心理教學融入實踐活動,增強大學生心理素質,增加創業心理資本。心理的個性化輔導則是依托高校心理咨詢中心,提供面對面的心理咨詢和服務,有效減輕大學生的心理負擔,緩解創業壓力,幫助他們正確面對問題,堅定意志,增強堅韌性。3.4高校學生職能部門有序對接,完善大學生心理培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與就業指導中心作為高校重要的學生工作職能部門,分別負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在高校著力培養心理素質好、綜合能力強的創新創業簡稱“雙創”型人才的背景下,心理健康中心與就業指導中心的有序對接是高校完善服務育人功能的趨勢和必然要求。首先,利用高校創業教育平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與創業指導工作室,協同發揮作用,完善大學生心理資本培育;其次,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鼓勵高校教師參加心理咨詢師、創業指導師的培訓和學習,著力培養綜合性、全能型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發揮他們在大學生創業中的教育、引導作用;再次,以心理健康教育與創業指導工作室為抓手,以主題活動為載體,創新指導形式,加強高校教師與大學生之間溝通,幫助大學生積累創業心理資本,為創業成功奠定基礎。

查看全文

心理資本下人力資源管理詮釋

摘要:心理資本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正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分析了心理資本的概念及其要素,探討了心理資本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和影響,并重點研究了心理資本視角下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

關鍵詞:心理資本;人力資源;心理干預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化競爭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開始逐步認識到員工心理資源是組織獲取競爭優勢的又一重要來4。眾多研究也表明,員工優秀的心理素質、良好的精神狀態、積極的工作態度等心理資源是組織產生高績效的重要4泉。因此,如何獲取、開發和利用員工的心理資源,提高組織人力資源的質量和投資收益,進而使組織獲得競爭優勢,已經成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重要問題。心理資本理論是近幾年來西方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的熱點問題,心理資本的概念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1心理資本及其要素

心理資本是超越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一種核心心理要素,通過投資并開發”你是誰”來獲取競爭優勢,其基礎由”你是誰”組成而不是”你知道什么”或”你知道誰”。心理資本基于積極的心理學范式,關注人的積極方面和優點,體現個人對未來的信心、希望、樂觀和毅力,關注個人或組織在面對未來逆境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個人層面上,心理資本指促進個人成長和績效的心理資源。在組織層面上,與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類似,心理資本通過改善的員工績效最終實現組織的投資回報和競爭優勢。心理資本具有獨特性,能有效地測量和管理,通過投資與開發心理資本,能改善績效,并形成組織競爭優勢。

由于心理資本的內容比較廣泛,因此確定其要素選擇標準是非常有必要的。蘊怎賊澡葬灶澤等人從積極組織行為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心理資本的要素選擇標準至少有以下幾點:淤組織行為學研究領域中積極、獨特和具有動力作用的要素;于具有理論與研究依據;盂可以有效測量和評價;榆屬于能夠被開發和管理的心理狀態品質。這些選擇標準的提出使心理資本研究有別于那些具有積極導向的大眾化文獻或讀物對積極心態的倡導,也有別于那些宏觀積極組織研究。另外,研究者還指出,心理資本是基于狀態的,那些相對固定的特質性自我評價不能包含在心理資本的范疇中。例如,良心、自尊、積極情緒、情緒智商等,盡管都有其理論研究背景,而且也可以有效測量,但是不易開發、改善與管理,因此不應該屬于心理資本的內容。也有研究者認為,某些基于特定任務的心理狀態變量也不能作為心理資本的內容,如自我效能感等。

查看全文

高校體育教師心理資本屬性研究

摘要:為了研究高校體育教師心理資本的“工作屬性”“學校屬地”和“學校屬性”等各項特征,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不同工作屬性不影響高校體育教師包容、尊敬、謙虛和奉獻即人際型心理資本要素,但是在進取、自信、希望和堅韌即事務型心理資本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的特征;不同學校屬地帶來交通物流、文化科技和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不同,以致他們只在事務型心理資本各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的特征;從學校屬性來看,我國重點高校的建設成效不僅體現在學校的硬件、科研和學科建設等優勢上,而且使他們在心理資本各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的特征.該結果對發掘教師個人的心理潛能、提高工作效益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師;心理資本;工作屬性;學校屬性;特征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時代教育思想和高校實現“雙一流”目標的不斷推進,高校人才競爭日趨激烈.而傳統人力資源的績效化管理,因其可復制化、普適化的原因所致,很難實現人力資源管理的絕佳境界,即個人的潛力和團隊發展有機結合,雙方效能都發揮到最大化.要實現這一目的,僅靠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是很難實現的[1].美國學者Luthans教授以積極心理學和積極組織行為學為依據,提出了心理資本理論,給人類實現這一目標找到新的有效途徑.心理資本是人們積極心理能力的集合,是提升工作績效與組織競爭優勢的一種積極心理資源,一種能使個體的心理潛能得以發掘,并能長久發揮作用的資源[2].因此,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面臨困境情況下,本研究不僅可以正確認識高校體育教師心理資本的一些特征,為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而且也豐富了心理資本的理論.

1研究方法和對象

1.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編的《高校體育教師心理資本量表》,該量表整體模型的擬合指數分別是:X2=1331.6,df=693,X2/df=2.02,RMSEA=0.052,GFI=0.83,CFI=0.96,NFI=0.93,PGFI=0.75.信度檢驗,各維度α系數值均大于0.70,整體結構的α系數值為0.933.內容效度檢驗值為8.94,表明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3].運用SPSS18.0forWindow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研究數據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進行差異檢驗.1.2研究對象.將中國高校體育教師進行分層,然后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先將全國劃分為華東、華南、華中、華北、西南、西北及東北七大區域,然后在每個區域中抽取1個省(或直轄市),結果為北京市、上海市、云南省、湖南省、甘肅省、廣東省、遼寧省和浙江省,共8個省份.每個省發放問卷120份,共發放960份,回收820,其中有效問卷660份,有效率為68.75%.其次,利用手機的QQ群,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發放電子版問卷.共收回102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的總數是762份[3].其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2結果與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