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保健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08:29: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理保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心理保健

幼兒心理保健措施論文

【摘要】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競爭危機和生活壓力帶來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隱患也就如影像隨。而在教育工作中,幼兒園,教師和家長普遍注重智力開發,強調衛生保健,而很少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兒童心理保健是指根據兒童生長發育發展過程中不同年齡的心理特點,進行健康教育和訓練,促進兒童智力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靈活的社會環境適應能力,提高兒童整體健康水平。幼兒心理衛生保健工作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我們要不斷地研究,不斷地探索,努力將這項工作做細做實做出成效。

【關鍵詞】幼兒園心理衛生保健

2001年9月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隨著新《綱要》的貫徹實施,一些幼兒園開始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對幼兒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經對幼兒群體的調查研究資料表明,幼兒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約占5%~10%。其中約5%左右的幼兒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心理治療,6歲以前是發現心里問題與矯正的最佳時機。3~6歲的兒童一旦出現行為偏異,如:與大多數同年齡的小朋友相比活動過多、恐懼、過分害羞、抽動癥、口吃、注意力不集中、愛咬指甲、吸吮手指、夢游、抱怨、行為沖動等,應找出原因,盡早矯正。下面介紹幾種3~6歲幼兒中比較常見的心理問題及矯正方法。

一、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因素

1.1抗拒入園:剛上幼兒園的幼兒因不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對幼兒園的一切感到陌生,加上有些家長平時的溺愛或嬌縱,對外交往過少,短時間內難以適應群體生活等。都會使幼兒對入園感到陌生和不適應,甚至有些幼兒會對新環境感到恐懼。

1.2孤獨: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部分幼兒有可能因為自小缺少玩伴而養成喜歡獨處的習慣,不合群或拒絕接受其他孩子的親近。

查看全文

高校音樂教師教學心理調適與心理保健

[摘要]高校音樂教師及音樂工作者是有著自己行業特殊心理狀態的群體。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針對音樂教學的心理特殊性以及高校音樂教師心理現狀的調適,以提高教學質量是亟待重視的問題,通過對音樂教師的心理分析,提出了有效的心理調整與保健的途徑。

[關鍵詞]音樂教學;心理調適;心理保健

一、前言

音樂是一個浪漫的字眼。在很多人看來,高校音樂教學過程更是歡歌笑語,唱唱跳跳,遠離憂愁煩惱,使人心理更健康的課程。然而,恰恰相反,根據近幾年的科研統計數據發現,高校音樂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比較嚴重。同時,音樂教師及音樂工作者又是有著鮮明的行業特征和特殊心理狀態的群體。怎樣認識音樂教學環節中的心理活動與心理狀態;怎樣破解高校音樂專業教師的心理健康瓶頸,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擬作以下探討。

二、音樂教學工作者專業要求與心理特征

(一)音樂教學工作者專業特征與要求。從事音樂工作,需要一定的音樂天賦,代表鋼琴教育最高峰的德國鋼琴教育大師卡爾-海因茨•凱沫林(KarlHeinzK覿mmerling)曾經說音樂天賦“絕大部分是先天就有的。但每個人的音樂天賦會表現在不同方面。”雖然很多天賦平常的孩子,也能夠通過訓練獲得一定音樂技能,但是很難達到較好職業音樂工作者的水準。通常要掌握一門音樂專業技藝需要每天至少4小時的練習,堅持6~7年;此后仍需常年不間斷的練習與用心琢磨,以保持技藝的熟練,業內有一句話“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行家知道,三天不練觀眾知道。”除此之外相關音樂理論,整體文化知識也需要學習。而音樂教師還需要更多的教育心理學背景,應對煩瑣材料工作的能力。(二)音樂教學工作者的心理現象與心理特征。音樂工作者有其獨特的心理特征。首先,音樂作為藝術類專業,對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創造性與整體敏感性要求都比較高,并且會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得到磨煉;同時技藝的訓練,需要獨自忍受寂寞,長期每天幾個小時的獨自訓練和琢磨,所以從事這方面的教學和學習的群體,都比較挑剔,追求精致、愛幻想、思維變化快、跳躍;由于與人接觸少,會比較單純,容易受傷,而且性格顯得比較清高、孤傲、自我。此外音樂群體由于音樂聽覺的敏銳性,音樂要求的外顯性與表現力,音樂的直接交流特征,尤其技能專業,如器樂、舞蹈,聲樂、指揮都會需要舞臺表現力,情緒感染力,自然會導致整個性格、心理過程與其他藝術群體的差異,這些差異通常表現為容易興奮激動,情緒化、起伏大,整體比較外向夸張與張揚。在這些天賦和專業特征的融合中,教師學生課堂上的情緒起伏大,容易對教學突破過于激動樂觀,又容易對挫折失敗過于沮喪;課堂精彩時大家熱烈沖動,甚至手舞足蹈,音樂歌聲喧鬧無比;課堂沒感覺時,老師學生都有可能自由散漫,缺乏常規教學的基本過程與紀律。教學手段上,由于形象化、創造性思維的特征,教師更喜歡使用比喻、啟發、感覺等感性化方式;而且每個老師都會有個人比較鮮明的教學形象思維和語言體系,還容易尋求多變、新的表現形式,學生學習更多時候要依靠悟性,一旦不能適應,就會舉步維艱。

查看全文

高職學生心理保健借鑒意義

摘要:高職學生既接受高等教育,又接受職業教育,其心理健康水平對自身成長和社會發展同樣具有突出影響。關于高職學生的心理保健工作,當前更多地停留在心理健康外在的技術層面的指導,而對于心理健康必要條件和重要基礎———道德健康的研究比較薄弱,甚或被忽視。儒家關于道德的思想恰好符合道德健康的要求,對于高職學生的心理保健具有深刻的借鑒和啟發價值。

關鍵詞:儒家道德思想;心理保健;高職學生

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自身的健康發展,也是企事業等用人單位關心的重要考核指標。因此,心理健康對于高職學生的培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從入學開始,高職院校就要特別關注并努力做好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用什么樣的辦法才能讓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當前更多地停留在個體心理健康外在的技術層面的研究,而對于個體心理健康內在的深層的基礎研究相當薄弱,甚或被忽視。不少研究認為,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基礎,提高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加強道德健康教育。儒家關于道德的思想恰好符合道德健康的要求,對于高職學生的心理保健具有深刻的借鑒和啟發價值。

一、理念層面的借鑒價值

高職學生關于心理保健的觀念,容易出現三個典型的問題,分別是不重視心理保健,忽視道德健康的作用,以及僅停留于認識層面。儒家重視永遠修身、注重道德修養以及強調道德實踐的思想可以給予高職學生以啟發。(一)以永遠修身的觀念對待心理保健。當前,高職院校都加強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學生普遍缺少正確的觀念,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只應該在學校進行。高職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有許多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高職學生自身沒有將心理健康當做頭等大事,沒有充分意識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儒家把修身作為人一生的頭等大事,并且強調修身是一個不斷“自新”的過程。《大學》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且要“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如果一個人他家里的雞或者是狗丟了,那么就會很著急,想盡快地把它們給找回來。可是人們卻沒有意識到生活中已經丟失了很多極其珍貴的東西,也沒有想要找回這些東西的想法。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核心,學問之道的實質,就是在于找回丟失了仁心。高職學生應該借鑒儒家重視修身的思想,重視心理保健,將心理保健當做是人生的修身養性的課程,并且終身注重心理保健。“人心”從一開始就不是完美無缺的,總是需要治理的,絕對不能順其自然,憑著感覺走。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人們不去關注,那么就會受到懲罰。高職學生不僅在學校,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每一個時刻,都需要針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人心”,精心地呵護它、愛惜它,并且引導它向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二)以道德健康為核心加強心理保健。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重視心理保健外在技術層面的指導,而忽視了心理健康保健內在深層的工作,尤其是忽視道德健康的教育。不少研究表明,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重要基礎,缺乏道德健康,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健康。柏拉圖曾提出“心靈秩序的觀點是德性”,一旦德性不能發揮引領心靈的作用,那么人就會失去方向,出現毫無秩序的狀態,更不能實現心理健康。所以,心理問題在根本上具有道德性的,每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常常是道德生活障礙導致的。注重人的“德性”是儒家思想重要的特點,而且儒家思想認為衡量事物的核心價值尺度就是“德性”。《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克明德”、“克明峻德”,要求人們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弘揚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德性。《論語》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人們要關心并積極投入到孝悌、謹信、愛眾、親仁之中,培養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良好的道德行為,如果還有空閑的時間和精力,再去學習古代文化典籍,增長知識。儒家教育思想注重的是道德教育,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至于知識的學習,是位于其次的。道德健康的標準是由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一個道德健康的人不會做出損害他人利益而滿足自己需要的事,而且這個人對于真偽、善惡、是非有明確的判斷能力,能夠根據社會要求的一定的行為規范和準則對自己的觀念和行為進行約束與支配,能為他人的幸福做貢獻。儒家關于道德的認識和意義,正好與道德健康的標準和要求相一致。儒家重視道德在人生修養中的重要性的理念,啟發高職學生,應該按照道德健康的要求對照自己,提高道德健康水平,促進心理健康。(三)以重視實踐的意識踐履心理保健。當前高職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是主要停留于理論的傳授、意義的宣傳等靜態層面,因此高職學生更多僅從認識層面了解和學習心理健康,效果不突出。無論是從外在教育的角度,還是從高職學生自身保健的角度,我們都要學習儒家重視實踐的思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儒家文化始終認為只有通過實踐的不斷訓練,人的修養才能真正的提高。“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強調的就是實踐訓練的重要意義。孔子和孟子都認為:人自我修養的過程就像骨器加工過程一樣,需要細細雕琢。亞里士多德指出,人們的知識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但是美德只有通過實踐的訓練才能形成。個體心理健康水平只有通過不斷實踐才能真正提高。高職學生在心理保健中要注重用實際的行動來調整自身的心態,而且要隨著時間的進行不斷地實踐。心理咨詢理論告訴人們,情緒很容易被行為所改變,所以哪怕是很微小的行動都可以治療心理創傷,這是人類奇妙的心理現象之一。因此,高職學生只有通過心理健康的保健行動,才能切實提高自身心理素質。

二、內容層面的借鑒價值

查看全文

透析藥學保健心理學運用

自加入WT0組織以來,我國進行了相應的醫療體制改革,人民群眾的醫療保健意識不斷提高。2002年初,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出臺《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該規定明確提出建立健全以患者為核心的醫療管理模式,以規范、合理用藥為管理核心,達到逐漸提升醫療保健質量。該規定有利于保障患者用藥安全、經濟、有效,有利于加強醫療機構的用藥管理,為我國當下和未來的藥學服務發展工作指明了發展的方向。

1藥學心理學的概念

所謂藥學心理學,即是以藥理學和心理學基本理論為基礎,把心理學和藥學有機結合起來的,通過借助藥品自身以外的信息刺激,以達到與所使用藥物類似或加強的療效的一門新興學科,國外稱之為phal~naceuticalpsychology。1979年,為有效解決現實藥學服務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實際問題,一些具有心理學研究背景的藥學家試圖把心理學和藥理學的相關理論有機結合起來,藥學心理學正是基于此種背景下誕生的。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藥學心理學逐漸轉變為一門獨立學科。藥學心理學在藥學保健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到目前為止,已逐漸發展至心理藥效學和心理藥學兩個分支學科。

2心理藥效學的概念及其在藥學保健中的應用

最近幾年,臨床藥學中出現了一個新概念——心理藥效學。所謂心理藥效學,即指當使用同種藥物時,不同心理誘導的存在導致了相異的藥理效應出現的關于心理學、醫學和藥理學的一門綜合性的新興學科。其目的旨在通過借助藥學服務人員的優秀心理誘導能力,以充分喚起病人抵御疾病的內在源動力從而達到最佳藥物療效。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心理藥效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首先應當關注心理因素,因為病人是心理藥效學起作用的內因基礎,通過主導動力因素(包括藥師、醫師和護理人員等)的心理誘導作用,從而發揮最佳的藥物臨床效果。實踐證明,“安慰劑效應”是心理藥效的最直接表現,而性格不同的病人對相同藥物將出現不同的藥效反應。一般來說,熱情、積極和樂觀的患者使用安慰劑之后大多會產生較明顯的心理效應;與之相比,急躁、消極和悲觀的患者的治療效果卻并不明顯。總的說來:充分調整、調動患者的心理,用熱情、積極和樂觀的態度對待疾病,同時藥學保健服務工作人員提供專業的幫助,使其用正確的態度對待疾病,重建戰勝疾病的信心進而促進其早日心身康復,最終獲得最優的治療效果。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患者性格千差萬別,為發揮最佳的心理藥效作用,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開展治療工作:①將治療方案明確告知患者,借助心理藥效,可達到較好療效。該方式適用于被動求醫類型患者的家屬或主動求醫類型的患者,對其說明所患疾病的類型、病因及所需治療方法,并指導其如何配合醫生的治療工作和將來如何預防疾病等相關知識。②暗示療法。該方法適用于那些患有癔癥性缺失或感覺缺乏的患者。精神科的臨床實踐中,大多利用該方法對患者進行疾病治療。而利用安慰劑效應來進行輔助疾病的治療工作,能獲得更佳的療效。③不定期的與患者進行交流并贏得他們的信任。利用機會與患者及其家屬搞好思想交流工作,這有利于深人了解患者病因。醫務人員應努力加深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治療的認識,爭取更佳的治療效果。

3心理藥學的概念及其在藥學保健中的應用

查看全文

幼兒園心理衛生保健論文

幼兒園心理衛生保健工作是一項直接影響到幼兒身心健康的工作,為了使得這項工作更加科學更加規范地進行,特提出以下一些工作操作要點供大家工作時參考:

1、在新生入園前,教師就要和每個幼兒建立最初的情感。許多新生初入園時,總是長時間地哭鬧,這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幼兒園里沒有其可依戀的對象。如果在新生入園前,教師就和每個幼兒建立了最初的情感,那么幼兒初進入相對陌生的幼兒園環境時,心里也就不會那么緊張和不知所措。而教師在新生入園前,適當地帶上一兩件幼兒喜歡的玩具去家訪,并在家訪時和幼兒投入地玩上一段,這將會大大地增強家訪的情感效應,取得意想不到效果。

2、教師要記住每個幼兒的姓名。在新生入園前,教師就應努力通過相片記住每個幼兒的相貌和名字;當幼兒來園時,對小班幼兒可用他在家用的小名稱呼他,同時今后幼兒每天來園時,教師都要大聲而親切地稱呼他,這樣可以大大地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

3、教師要關注每一個處于心理困境的幼兒。教師要善于觀察與揣摩幼兒的心態處境,然后選擇時機有針對性地用“良言”撫摸他、溫暖他、激勵他:

當幼兒受挫折時,教師不妨說幾句話解圍;

當幼兒沮喪時,教師要適時說幾句熱情的話予以鼓勵;

查看全文

女大學生心理保健論文

一女大學生的心理矛盾和沖突

女大學生是女性中的幸運者和佼佼者,她們集知識女性和青春少女于一體。作為大學生,她們既有與男大學生相似的共同點,又有女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女大學生的心理矛盾是歷史文化、社會變遷、角色沖突等在女大學生心理上的積淀和反映,具體地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觀念和現代意識的沖突

當代女大學生是在我國改革開放這一歷史條件下成長起來的,面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和世界范圍的新技術革命。大學得天獨厚的環境和氛圍不僅使女大學生有機會領略科技革命的大潮、接受豐厚的精神文化熏陶,同時也使她們有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現代觀念和思潮。而女大學生自身的年輕和敏銳則往往使她們成為某些觀念和行為的先行者。一項對于女大學生的調查表明,當代女大學生普遍推崇個性解放、追求獨立人格,希望通過奮斗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比如,對于“人生幸福”的理解,有51%的女大學生認為在于“自己不斷奮斗”,有14%的女大學生選擇“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進取精神和競爭意識方面,女大學生表現出比較積極的態度。有47.8%的女大學生表示有“進一步深造的打算”,54.3%的女大學生覺得自己的成才愿望“很迫切”。當“自己的成績與其他同學相當,而獎學金名額只有一個”時,71%的女大學生表示將“竭力爭取”,只有17%的人表示“主動退出”,有7%的女大學生表示“將機會讓給同學”。顯然,這與傳統道德中’’見榮譽就讓“的謙謙君子形象已有很大差別。尤其是在對于中國人十分敏感的“婚前性行為’’的態度上,女大學生表現出相當的寬容和理解,認為”只要真心相愛,無可指責“占48%,表示”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的占36%,兩項相加高達84%。盡管這個比例低于男大學生,但與傳統的貞操觀已背離得十分遙遠。

(二)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并存

風華正茂的女大學生對于未來充滿美好憧憬和向往。由于絕大多數女大學生是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一路風平浪靜地走過來的,很少接觸社會實際,因而思想比較單純,她們追求浪漫、完美,對未來(無論是感情生活還是職業生活)懷著理想主義、有時甚至是不切實際幻想。她們對于知識女性將要面臨是事業和家庭的矛盾十分關注,幾乎都不愿在事業與家庭之間做單一的選擇而希望兩全其美。當問及“如果事業與家庭發生矛盾,你將如何選擇”時,6.5%的女大學生表示“先家庭后事業”,84.%的女大學生表示將“盡量兼顧”。同樣,在生活目標的選擇上,90.2%的女大學生選擇“既有自己的事業又有美滿的家庭”這一生活目標,而選擇“建立一個美滿的家庭、做賢妻良母”和“事業上有所作為”的則分別只占5.4%和4.3%。這些都表達了當代女大學生渴望家庭和事業兼得、集女性角色(母親、妻子)和社會角色(職業成功者)于一心的愿望和決心,理想主義色彩十分濃厚。

查看全文

大學生心理保健分析論文

一女大學生的心理矛盾和沖突

女大學生是女性中的幸運者和佼佼者,她們集知識女性和青春少女于一體。作為大學生,她們既有與男大學生相似的共同點,又有女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女大學生的心理矛盾是歷史文化、社會變遷、角色沖突等在女大學生心理上的積淀和反映,具體地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觀念和現代意識的沖突

當代女大學生是在我國改革開放這一歷史條件下成長起來的,面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和世界范圍的新技術革命。大學得天獨厚的環境和氛圍不僅使女大學生有機會領略科技革命的大潮、接受豐厚的精神文化熏陶,同時也使她們有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現代觀念和思潮。而女大學生自身的年輕和敏銳則往往使她們成為某些觀念和行為的先行者。一項對于女大學生的調查表明,當代女大學生普遍推崇個性解放、追求獨立人格,希望通過奮斗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比如,對于“人生幸福”的理解,有51%的女大學生認為在于“自己不斷奮斗”,有14%的女大學生選擇“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進取精神和競爭意識方面,女大學生表現出比較積極的態度。有47.8%的女大學生表示有“進一步深造的打算”,54.3%的女大學生覺得自己的成才愿望“很迫切”。當“自己的成績與其他同學相當,而獎學金名額只有一個”時,71%的女大學生表示將“竭力爭取”,只有17%的人表示“主動退出”,有7%的女大學生表示“將機會讓給同學”。顯然,這與傳統道德中’’見榮譽就讓“的謙謙君子形象已有很大差別。尤其是在對于中國人十分敏感的“婚前性行為’’的態度上,女大學生表現出相當的寬容和理解,認為”只要真心相愛,無可指責“占48%,表示”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的占36%,兩項相加高達84%。盡管這個比例低于男大學生,但與傳統的貞操觀已背離得十分遙遠。

(二)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并存

風華正茂的女大學生對于未來充滿美好憧憬和向往。由于絕大多數女大學生是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一路風平浪靜地走過來的,很少接觸社會實際,因而思想比較單純,她們追求浪漫、完美,對未來(無論是感情生活還是職業生活)懷著理想主義、有時甚至是不切實際幻想。她們對于知識女性將要面臨是事業和家庭的矛盾十分關注,幾乎都不愿在事業與家庭之間做單一的選擇而希望兩全其美。當問及“如果事業與家庭發生矛盾,你將如何選擇”時,6.5%的女大學生表示“先家庭后事業”,84.%的女大學生表示將“盡量兼顧”。同樣,在生活目標的選擇上,90.2%的女大學生選擇“既有自己的事業又有美滿的家庭”這一生活目標,而選擇“建立一個美滿的家庭、做賢妻良母”和“事業上有所作為”的則分別只占5.4%和4.3%。這些都表達了當代女大學生渴望家庭和事業兼得、集女性角色(母親、妻子)和社會角色(職業成功者)于一心的愿望和決心,理想主義色彩十分濃厚。

查看全文

學校心理保健素質教育論文

我想:除了少數客觀的原因以外,更多的還在于學生本身主觀的原因,是他們不健康的心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惡劣表露!

在談論有關教育的問題時,人們總習慣于從學校硬軟件的設置、中高考的升學率、以及青少年的成材率等方面加以考慮,卻很少有人提問:"該校的學生心理狀況如何?心理健康與否?"

眾所周知,在中、小學的課程表上,從來就不知道"心理保健"這幾個字怎么寫!無數事實已經并將繼續證明:心理保健必須成為學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如果說,以前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是由于在這方面經驗不足,那,情有可原。但現在,既然我們已經找到了許多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癥結之所在,如果還不趕快行動,采取相應措施,那就是我們工作的嚴重失職,是一種對社會不負責任的表現!

在進行學生心理保健的方面,學校可以利用課堂主渠道,向廣大學生傳授有關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識;也可以利用黑板報、宣傳欄、讀書角等輿論陣地,在課余時間,開展一系列心理保健知識的專題講座;定期、不定期地舉行以集體或個體為對象的心理咨詢活動。

逐步建立一套由"學生--學生干部--課任老師--班主任--學校領導"組成的分布廣泛、功能齊全、整體聯動、效果明顯的心理保健體系。

查看全文

世界紅十字日工作計劃

世界紅十字日

世界紅十字日

微風吹走了春天的細雨,新的學期又開始了,新的工作一一的表現在我們的眼前。為了增強同學們在新學期里能夠身心健康。培養同學們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掌握基本的衛生保健常識。因此紅十字會本學期制定了以下工作計劃。

目的:

1.為了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發揚人道主義精神,促進和進步事業保障紅十字會依法履行職責制定本法

2.紅十字會必須遵守和法律遵循國際紅十字會和紅新月運動確立的基本原則,依照中國參加的日內瓦公約其附加的議定書和中國紅十字會的章程獨立地展開各項工作

查看全文

儒家道德思想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摘要: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自身的健康,而且關系到就業和工作。但現有高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外在教育和自我保健,屬于心理健康狀況改進的技術層面,內在關鍵影響因素道德健康教育被忽視,因而效果不明顯。儒家道德思想認為,真誠是自我和諧的根本,為善是與人和諧的關鍵,責任是與社會和諧的核心;儒家道德思想的錘煉方式有:慎獨、中庸、自省。這些內容和方式均高度契合高職學生道德健康教育,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儒家道德思想,能夠有效提高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儒家道德思想;道德健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忽視道德健康教育是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缺陷

(一)當前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外在技術層面疏導,忽視道德健康教育。面向21世紀,世界衛生組織早就提出健康的新理念。健康不是僅指身體沒有疾病,還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道德健康的提出指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倫理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但要關注個體的社會適應水平,更要關注個體社會適應過程的倫理性。一旦沒有道德的引領,個體的內心世界就容易處在混亂狀態中,心理的健康狀態根本無從實現。因此,道德健康就是心理健康的內在基礎條件。這些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發現,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大學生,當產生思想問題和心理壓力時,心理調適能力相對較好,心理困惑等問題就較少出現。相反,思想道德素質相對較差的學生,當產生思想問題和心理壓力時,心理困惑等問題就比較容易爆發。當前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在道德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出版的教材來看,這幾年出版的教育部重點規劃的十二五、十三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沒有一本教材安排道德健康這個模塊,甚至沒有一個章節論述道德健康。其次,從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現狀來看,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還是以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保健方法的學習和具體問題的輔導為主要內容,道德健康沒有被列為學習的重點內容,教師很少甚至幾乎沒有從道德健康角度引導學生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第三,從心理咨詢活動來看,心理健康專職教師很少從道德健康角度去啟發和引導來訪學生解決自身的心理困惑。(二)當前高職學生心理自我保健偏重具體問題的解決,忽視自身道德健康建設。儒家道德思想認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一定是內心光明磊落、言行一致、內外兼修、身心和諧的人。《論語》說:“仁者無憂”,表明了良好道德修養對身心健康的價值。通過心理咨詢案例的分析,人們普遍發現并不斷意識到,不少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都與個體價值觀的偏差有很大關系,不正確的價值觀不僅容易使人精神空虛,而且還會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馬斯洛告誡人們:“價值觀的喪失是我們時代的最終痼疾”。對儒家傳統文化價值觀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顯示:當代大學生對儒家傳統價值觀總體上持比較認可的態度;傾向于遵循儒家謙遜禮讓、和諧合作等傳統價值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當前高職學生心理自我保健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高職學生未能經常性關注自身心理健康及保健。也就是說高職學生平時較少關注自身心理健康,一般只在產生心理煩惱時才注意心理健康,這種被動應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觀念影響著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性提高。其次,高職學生缺乏道德健康意識,未能從道德健康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自己面對的心理健康問題。事實表明,道德修養、價值觀念、理想信念等往往是大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深層原因。從調查了解的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來看,高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有自我意識不協調、環境不適、情感挫折、人際關系困惑、學習壓力、就業困擾等。這些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與高職學生自身的道德健康是緊密相關的,從內因上說主要根源在于自身的道德健康。第三,高職學生未能從道德健康角度去解決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調查表明,面對心理困惑與心理挫折時,大部分學生會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并且主要使用對外宣泄或傾訴的方法來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只有少部分學生會壓抑自我。盡管如此,但是卻很少甚至沒有學生提及通過加強道德修養來解決自身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

二、儒家道德思想與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及其保健的契合性分析

(一)內容上,儒家道德思想與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密切相關。1.真誠是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諧的根本。為人真誠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在人與人交往過程中,人們常常將真誠當作最核心的評價指標。真誠的人因為不憂慮、不擔心,所以內心沒有壓力,心情真正輕松,能夠自我和諧。因此,高職學生在心理保健中,要學習和借鑒儒家先哲關于“真誠”的思想,使自己真誠。《中庸》說“致誠無息”、《大學》說“誠于中,形于外”、《孟子》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內心如果真誠了,人表現出來的就是真實自然的;內心如果不真誠,人表現出來的既欺騙他人更是欺騙自己。因此,必須時時刻刻地自我反省,為人是否真實和誠懇,只有這樣,人生的開心快樂才能得以保障。2.為善是心理健康與人和諧的關鍵。人際關系和諧狀況是判斷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項重要標準。通過心理健康調查發現,大學生越認同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負性心理越低,生活滿意度越高。在人際交往中,善良的人總是受人歡迎的。心地善良的人容易擁有從容淡定的心理,從而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大學》認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論語》提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孟子》則說要“以善養人”。儒家道德思想認為,“以善養人”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根本前提。高職學生要懂得從自己身邊事情做起,激發自身善良的本性,友善與人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3.責任是心理健康與社會和諧的核心。社會適應積極與否是評價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指標。人在本質上是社會的人,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必須學會適應社會。個體能否順利適應社會與個體自身具有的社會責任感緊密相關。社會責任意識突出的人,就會將社會公共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從而促進自己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儒家道德思想的一個基本價值取向就是社會責任意識,從內在德性“仁愛”出發,表達了一份盡義務的責任意識。“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倡導的人生不斷發展的具體進程。高職學生要有意識強化自身的社會集體觀念,努力參加到社會進步和集體發展中,積極作為,不斷提高與社會和諧的水平,促進自身心理健康。(二)方法上,儒家道德思想錘煉方式與高職學生心理保健方法密切相關。1.慎獨是心理自我保健的重要方法。評價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如何,不僅要關注他在別人面前表現出來的言談舉止,更要關注他在沒有人注意時的表現以及他內心真實的想法。所以,學習借鑒儒家的慎獨之法是一個道德健康的人的必修課。《中庸》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每個人的一切言行都是離不開他人的監督的,所以時刻不能放松對自己道德修養的要求。高職學生在心理保健中,要學習和理解慎獨的精髓,積極使用慎獨的方法,能夠主動地律己,使道義時時刻刻伴隨自己,從而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石。2.中庸是心理自我保健的重要方式。心理健康與否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就是心理各方面表現是否“適度”。也就是說當人處于不同情境時,自身心理狀態表現能不能把控在一個“合理區間”。儒家道德思想十分強調中庸,這種中庸意識既有利于提升道德修養,又有利于保護心理健康。《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喜怒哀樂的情緒情感還沒有通過外在表現顯示出來時,這種心理狀態叫做“中”,顯示出來但是又保持一個度的,這種狀態叫做“和”。一方面,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要能夠符合于自身的本性;另一方面,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要能夠把握在一定程度內。這樣的喜怒哀樂才能符合中庸的要求。高職學生要切實領會中庸的基本理念并學會運用,不管什么時間無論什么地點,面對每一個問題時,都要懂得合理、靈活地處理,讓自身一直保持“中正平和”的心理表現,使自己心理健康得到保障。3.自省是心理自我保健的重要途徑。自省就是指每個人要學會對自己的所有表現進行反思,同時進行自我調整,懂得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人自省時,不但要十分清楚自己做了什么事情,而且最重要是要知道自己為什么做這件事。《論語》說“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孟子》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高職學生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學會通過深入的自我認識、自我反省,加強自律自控。要學會以人為鏡,深入剖析自己,開展思想斗爭,勇于承認錯誤,及時糾正不足,凈化心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