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農牧區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0 23:46: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西藏農牧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西藏農牧區家庭教育狀況分析論文

摘要: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生產力水平對于物質文化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教育更不能忽視這個影響。受傳統經濟文化制約,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支付能力和消費能力均不強,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嚴重不足。本研究以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為依據,從經濟文化視角,對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狀況、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

關鍵詞:西藏農牧區經濟文化教育需求

[Abstract]]Thetheoryofeconomic-culturaltypeshowsthefullinfluencewhichthegeographicaleviromentandthesocialproductiveforceonthedevelopmentofthematericalculture.Theeducationalsocouldnotignorethisinfluence.Belimitedbythetraditionaleconomic-cultural,theeducationaldesire,payingandconsumingabilitesarepoor,andtheeducationaldemandsoffamilyintheTibet’sfarmingandpastoralareasareseriouslyinsufficient.Thisessayisbassedonthetheoryofeconomic-culturaltype,analysingtheeducationaldemands,influencialfactorsofthefamilyintheTibet’sfarmingandpastoralareasfromthesignofeconomicalculture.

[Keywords]Tibet;FarmingandPastoralAreas;Economical–Cultural;EducationalDemands

教育需求是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家庭是西藏農牧區的基本社會單位、經濟單位,也是教育需求的基本主體,家庭的教育需求不足、農牧民群眾不愿意送子女上學是西藏農牧區教育發展面臨的重大難題。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是西藏農牧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為此,筆者以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為依據,從經濟文化視角,對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狀況、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

一、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現狀調查

查看全文

西藏農牧區家庭教育研究論文

摘要: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生產力水平對于物質文化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教育更不能忽視這個影響。受傳統經濟文化制約,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支付能力和消費能力均不強,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嚴重不足。本研究以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為依據,從經濟文化視角,對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狀況、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

關鍵詞:西藏農牧區經濟文化教育需求

[Abstract]]Thetheoryofeconomic-culturaltypeshowsthefullinfluencewhichthegeographicaleviromentandthesocialproductiveforceonthedevelopmentofthematericalculture.Theeducationalsocouldnotignorethisinfluence.Belimitedbythetraditionaleconomic-cultural,theeducationaldesire,payingandconsumingabilitesarepoor,andtheeducationaldemandsoffamilyintheTibet’sfarmingandpastoralareasareseriouslyinsufficient.Thisessayisbassedonthetheoryofeconomic-culturaltype,analysingtheeducationaldemands,influencialfactorsofthefamilyintheTibet’sfarmingandpastoralareasfromthesignofeconomicalculture.

[Keywords]Tibet;FarmingandPastoralAreas;Economical–Cultural;EducationalDemands

教育需求是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家庭是西藏農牧區的基本社會單位、經濟單位,也是教育需求的基本主體,家庭的教育需求不足、農牧民群眾不愿意送子女上學是西藏農牧區教育發展面臨的重大難題。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是西藏農牧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為此,筆者以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為依據,從經濟文化視角,對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狀況、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

一、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現狀調查

查看全文

西藏農牧區家庭教育分析論文

一、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現狀調查

家庭的教育需求是指家庭出于對家庭成員未來知識、技能、收入、社會地位等方面的預期在各種需求中進行選擇而產生的對教育有支付能力和消費能力的需要。家庭的教育需求一般包括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教育需求支付能力和教育需求消費能力等三個方面。

(一)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

1、未成年人上學的意愿

對未成年人的調查以問卷的方式開展。2007年3月中下旬,筆者以問卷方式對西藏昌都地區的察雅、芒康、左貢、昌都四縣部分中小學進行了調查,調查涉及初級中學6所,完全小學45所,教學點8個,發放學生問卷250份,回收有效問卷229份。調查顯示,學生對學校的教學設施、活動場所、住宿條件、伙食、課程內容、教學水平等較為滿意,樣本總體有57%的學生表示自己喜歡學校生活。在樣本總體中,52%的學生表示上學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想上學,11%的學生表示上學的原因是因為家長要求,37%的學生表示上學的原因是因為政府要求;在被問及如果家長不愿意讓你上學,你會怎么樣時,47%的學生表示無所謂,41%的學生表示請求家長讓其上學,12%的學生表示聽從家長的意見不上學;22%的學生表示對在學校學習很有興趣,45%的學生表示興趣一般,19%的學生表示興趣很少,14%的學生表示沒有興趣;對于上學想上到什么程度,37%的學生表示初中畢業,32%的學生表示中專(高中)畢業,27%學生表示大學畢業,4%的學生表示研究生畢業。

2、家長送子女上學的意愿

查看全文

西藏農牧區醫療制度研究

西藏地處我國青藏高原西南部,高寒、缺氧、多山、紫外線強,高原特殊的氣候對人體內的各個器官都有重大影響。在西藏高原病的發病率始終保持在全球第一的位置,同時,西藏地廣人稀,而且其居住分散,醫療機構等基礎設施無法得到相應的配置,西藏又以高山為主的地形,大雪封山的現象時有發生,交通條件受到阻礙,突發的疾病往往得不到及時治療。在此背景下,2012年,政府《西藏自治區農牧區醫療管理辦法》,提出以政府為主導,政府、集體和個人多方籌資,以家庭賬戶和大病統籌為主的西藏農牧區基本醫療保障制度[1]。西藏具有特殊的醫療環境,因此了解其發展現狀、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問題,有利于更好地推動西藏醫療事業的發展。

1西藏農牧區醫療制度運行現狀

隨著西藏農牧區醫療政策的完善,現已基本成熟,其內容主要包括:1.1農牧區醫療基金籌集。根據查閱西藏年鑒,發現農牧區醫療制度的基金籌集是以中央財政的投入為主,同時農牧民個人出資為輔,中央財政對西藏農牧民醫療補助的扶持力度在不斷加大(見表1)。1.2農牧民看病報銷情況。農牧民看病的情況主要分為兩個類型:門診就醫和住院治療。(1)農牧民門診就醫時發生的醫療費用報銷情況門診就醫采用的是時結時報的方式,即在產生費用的時候直接抵消,其中所抵扣的費用是從新農合中籌資的費用,超過報銷范圍的則需要自費,西藏農牧民在當地定點醫療機構發生門診就醫費用時,可憑借《西藏自治區農牧區醫療家庭賬戶本》在其門診家庭賬戶基金中進行現場核銷。(2)農牧民住院治療的就醫費用報銷情況(見表2)農牧民在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所發生的費用,根據住院等級的不同,報銷情況不同,其中住院等級主要分為鄉鎮、縣級、地市級三類,本著資源的合理利用原則,報銷比例在逐級遞降。農牧民在各級醫院的住院中產生的費用,沒有對報銷起付線的要求,直接按照程序,進行按比例報銷,在不同類型的醫療機構住院產生的費用,其報銷情況也不同。針對產生費用采取的報銷方式為:住院醫療費用產生的當時先由農牧民個人進行墊付,而出院后憑《農牧區醫療家庭賬戶本》、轉診轉院、入出院情況、醫藥票據等全部醫療證明材料到戶籍所在的縣級農牧區醫療管理經辦機構進行報銷補償。1.3農牧區醫療基金管理方式。對農牧區醫療基金采取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各個縣以其個體為單位進行統籌管理,責任落實到具體的每個縣中,責任劃分明確。同時實行專戶專賬,專項管理的模式,專項資金不得以任何原因為由進行挪用,并且對各項基金賬目做到日清月結、每季度上報和半年統計上報兩種方式并存。同時,成立了以政府主管,建立自治區級農牧區醫療協調領導小組,設立了辦公室進行協調管理;同時各地(市)、縣、鄉的衛生局都成立了相應的農牧區醫療協調領導小組、農牧區醫療經辦機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紀檢監察、審計、財政、衛生和其他農牧業代表和其他農牧業和醫療監督機構,對醫療管理實施計劃或規則進行詳細明確,并且將農牧區醫療工作的開展情況納入政府工作的年終考核[3]。

2西藏農牧區醫療制度運行成效

通過對西藏自治區現存醫療制度的分析,這種醫療運行的模式主要有以下成效。2.1農牧區醫療制度的參合率不斷提高。參與農牧區醫療制度的人數,在農牧區的醫療系統中明顯增加。2015年,農牧民總人數為2387800人,有8093戶,其中參加農牧區醫療制度的總人數為2297800人,參合率達到96.23%。在西藏自治區農牧區醫療制度覆蓋了74個縣(市)、682個鄉和村,全區3603個村衛生室[4]。2.2大病補償醫療保險制度不斷完善在2011年,西藏自治區創立了大病補償醫療保險制度,其中西藏農牧民人均投入保險費用10元,主要用于特殊病種的大額醫療費用報銷,而關于特殊病種,國家已出臺專門文件進行歸納,對于超過農牧區醫療報銷最高限額5萬元之后的部分,則由西藏人財保險分公司給予賠付,最多可達到賠付額度7萬元。從近幾年的大病補償中可以看出,在2012年中產生22起獲得7萬元的封頂賠付。2.3藥品“零差率”銷售。西藏全區共有682個鄉(鎮)衛生院,建立2個大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3603個村衛生室,對于全部的醫療機構統一實施藥品制度,取消了藥品的中間環節,對藥品進行“零差率”銷售。關于藥品的采購,采取政府向市場購買的形式,企業進行競拍,政府統一定價,并且政府出面進行集中采購,各地方對于所需的藥品進行上報,統計實施統一配送的形式。藥品種類集中于常用藥品,方便農牧民少花錢,買放心藥。這項政策的實施使得藥品總體價格平均降幅達到15%,這其中財政對于西藏農牧民補貼2407.21萬元,降低藥費支出,達到緩解了農牧民群眾看病壓力。2.4醫療救助“一體化”西藏農牧區醫療制度建立在不斷地全面完善,其中醫療救助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城鄉一體化進程,主要是針對貧困人口、傷病患者、無力支付醫療費用的人進行治療。方式主要以政府部門為主導和社會參與,為貧困人口看病實施救助,恢復其基本的生存能力。其宗旨是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居民的看病問題,增強對醫療制度的信心。

3西藏農牧民看病難的癥結分析

查看全文

農牧區家庭教育分析論文

摘要: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生產力水平對于物質文化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教育更不能忽視這個影響。受傳統經濟文化制約,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支付能力和消費能力均不強,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嚴重不足。本研究以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為依據,從經濟文化視角,對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狀況、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

關鍵詞:西藏農牧區經濟文化教育需求

[Abstract]]Thetheoryofeconomic-culturaltypeshowsthefullinfluencewhichthegeographicaleviromentandthesocialproductiveforceonthedevelopmentofthematericalculture.Theeducationalsocouldnotignorethisinfluence.Belimitedbythetraditionaleconomic-cultural,theeducationaldesire,payingandconsumingabilitesarepoor,andtheeducationaldemandsoffamilyintheTibet’sfarmingandpastoralareasareseriouslyinsufficient.Thisessayisbassedonthetheoryofeconomic-culturaltype,analysingtheeducationaldemands,influencialfactorsofthefamilyintheTibet’sfarmingandpastoralareasfromthesignofeconomicalculture.

[Keywords]Tibet;FarmingandPastoralAreas;Economical–Cultural;EducationalDemands

教育需求是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家庭是西藏農牧區的基本社會單位、經濟單位,也是教育需求的基本主體,家庭的教育需求不足、農牧民群眾不愿意送子女上學是西藏農牧區教育發展面臨的重大難題。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是西藏農牧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為此,筆者以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為依據,從經濟文化視角,對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狀況、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

一、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現狀調查

查看全文

2008兩會西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本屆政府從2003年至今五年屆滿?,F在,我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五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的領導下,在自治區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本屆政府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依靠全區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決貫徹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認真落實自治區第六次、第七次黨代會和八屆人大的部署,認真實施“一產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推動科學發展,著力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圓滿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笆濉庇媱潉倮瓿桑笆晃濉币巹澾M展順利,跨越式發展勢頭強勁,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局勢更加穩定。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正處于歷史上發展和穩定的最好時期。

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是經濟增長最快的五年。2007年全區生產總值突破300億元大關,預計達到342億元,人均GDP超過12000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均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經濟連續七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長速度,五年年均增長12.7%,投資消費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開始顯現,進入了跨越式發展的黃金時期。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是產業建設起色最大的五年。特色農牧業茁壯成長,優勢礦產業發展開始起步,旅游產業規??焖贁U張,年接待人次突破400萬。三次產業結構實現了由“三一二”到“三二一”的重大轉變,2007年比例為56.2∶28.0∶15.8。

查看全文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研究

摘要:西藏林芝市自2010年以來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提上議事日程,經過五年的努力,在基礎設施、覆蓋范圍、服務能力、人才隊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初步建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文化服務體系框架。但在西藏基層,特別是農牧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建設依然處于起步階段。針對于此,在加大投入完善基礎設施、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創新技術手段實現以文化資源數字化、文化建設如何貫徹群眾路線、開發與優化文化服務人才隊伍等方面問題提出了解決建議。

關鍵詞:西藏;林芝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

在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概念在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制定的“十一五”規劃中才首次提出,學界研究也是近期之事。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思路。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政策。2016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頒布,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升到了法律層面。公共文化服務是相對經營性文化產業而言的,主要包括廣播電視、電影、新聞出版、圖書報刊、文藝演出等相關領域。下文所指現狀與問題都以此概念為準。

一、西藏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意義

(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思想保證。西藏歷來是祖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歷史上的政教合一體制,達賴集團分裂祖國的圖謀從來沒有停止過,他們大肆宣揚“西藏文化毀滅論”,利用其在精神文化領域的影響力宣揚反動思想,與黨和政府爭奪群眾及青少年。這是威脅到西藏社會長治久安的最大的障礙,在此情形下,精神文化領域將長期成為分裂與反分裂斗爭的主戰場。公共文化建設的目的就是改造人們的精神世界,通過思想觀念態度方面的文化建設,揭批達賴集團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捏造的反動謠言和煽動言論,在思想意識形態與達賴集團作堅決的斗爭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導西藏各界群眾真正理解“團結是福,分裂是禍;穩定是福,動亂是禍”的道理,為西藏反分裂斗爭打好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二)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建設西藏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是西藏農牧民群眾的迫切希望。截至2015年3月兩會召開,西藏有各類宗教活動場所1787座,住寺僧尼4.6萬余人,占西藏總人口的近1.5%(數據來源于觀察者網,2015年3月10日)。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新世紀以來,西藏經濟社會事業蓬勃發展,西藏人民群眾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類寺廟都有了較為充裕的資金和寬敞的活動場所,佛事活動和宗教文化活動變得常態化。然而,在基層和農牧區,群眾文化生活非常單一,參與宗教文化活動幾乎成為唯一的文化生活,這表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迫在眉睫。通過社會主義文化的宣傳、開展和熏陶,可以淡化宗教對群眾的消極影響,啟發和引導群眾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教育群眾勞動致富、合法經營,通過努力奮斗,過上現實的幸福生活。(三)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滿足基層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觀需要。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一方面隨著西藏基層群眾物質生活不斷改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他們求知、求樂、求美,期盼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培訓,盼望參與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得到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糧;另一方面,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理念的重要體現,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需要。在西藏,建立政府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組織豐富多樣的免費文化活動,讓群眾能經常聽到黨的聲音,看到黨的行動,了解政府的政策,理解各級政府的工作,從而積極投身于西藏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四)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對基層群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與城市相比,與全國其他地方相比,西藏廣大農牧區文化事業底子薄、基礎差、發展滯后,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影響較深,義務教育的普及率還不夠高,有個別地方的適齡兒童入學率達不到30%,這不但會影響到人口素質的提高,也必然會對西藏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消極影響。建立完善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農村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既可以促進農牧民群眾觀念的現代化,吸引群眾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向往,同時占領閑暇時間,吸引群眾將業余的精力轉移到文明健康積極的公共文化生活中,提升農村社會的和諧安定程度。

二、林芝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現狀

查看全文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分析

一、拉薩市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現狀

1.城鄉文化設施方面

和內地相比,拉薩市的教育起步比較晚,盡管在黨中央、地方政府的幫助下,經濟正處于飛速發展狀態,但教育普遍存在不均衡現象。以2011年為例,拉薩市教育已投入9.65億元,但拉薩城鄉分配比例失衡,城鄉居民受教育程度的差距比較大,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即基礎教育投入、基礎教育辦學條件、基礎教育效果。以基礎教育辦學條件城鄉差距為例,基礎教育學校的數量、硬件設備方面。城區中學乃至幼兒園數量比下面七個縣的總和好多,尤其是小學。在拉薩市區,中小學教學設備齊全,也比較先進,比如,多媒體教室、校園網絡,有些學校還有飲水機、電視等設備。而下面的鄉村小學大都只有一些教學必需品,都比較陳舊,不利于教學的順利開展。

2.城鄉基礎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方面

就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維護經費而言,拉薩地區基本上都屬于專門人員負責維護、保養、更新,而對應的維護經費屬于財政撥付。但在鄉村,大部分圖書室都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各種書籍的常態化更新無法順利實現。盡管拉薩市政府采取可行的對策不斷推動農牧區公共文化事業向前發展,實施了各種工程,比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圖書屋下基層工程,但在運行過程中,這些工程不具有較好的可持續性。在此基礎上,圖書日常維護更新經費不足,設備資源利用率較低,大部分農牧地區的文化生活水平仍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改善。

3.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水平方面

查看全文

報告建議修改基層人大代表選舉比例豐富了民主內涵

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電(記者王攀、全曉書)在西藏自治區眼下緊鑼密鼓地開展的鄉、縣、市三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工作中,拉薩、日喀則等地區的農村和城鎮的選民們將按照同等比例選舉他們的人大代表。而在五年前,這些地區的農村每一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還四倍于城鎮每一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

從“四比一”到“一比一”,反映出西藏自治區農牧區和農牧民的選舉權利進一步得到了尊重和保障。

在連日來的分組討論中,同志報告中提出的“建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的表述,引起了黨代表們的共鳴。河北省保定市市委書記宋長瑞代表說,報告中有關“城鄉同選”的內容,表明了黨中央對保障農民民主權利的關注。

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列確代表說,2002年人大換屆選舉時,西藏各縣、市、區的總人口中,農村人口仍占絕大多數;然而今年換屆選舉前進行的調研表明,拉薩市城關區等五個地區的城鎮人口比例已經上升到總人口的60%以上,部分地區甚至達到了92%?!霸谶@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調整比例,否則拉薩市城關區的農牧區選民們最多只能選舉出三名人大代表。這就會造成城鎮代表名額偏多而農牧區代表名額偏少的不合理現象?!?/p>

據介紹,在今年9月底,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正式表決通過了新的名額分配比例:被列入調整范圍的五個地區中,四個按照“一比一”原則分配農村和城鎮代表名額,另外一個按照“二比一”即每個農村代表所代表人口數量2倍于城鎮代表的原則進行。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張春生此前撰文指出,平等是中國人大代表選舉制度的核心原則之一,其中包含兩層意義:一是“一個選民在一次選舉活動中只有一次投票權”,這體現了公民之間的平等;二是“相同的選民在一次選舉活動中,應當選出大致相同的代表。他說:“第一個要求我們已完全做到了;對第二個要求,還沒有完全做到,我們目前正在努力。應該適時再往前邁一步,逐步縮小,直至達到1∶1?!?/p>

查看全文

張慶黎:西藏連續十八年保持穩定快速發展

黨的十七大代表、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10月19日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西藏在中央特殊關心和全國大力支援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堅定不移抓發展,旗幟鮮明反分裂,已連續18年保持社會穩定、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

張慶黎說,中央歷來高度重視西藏工作,深切關懷西藏人民,在西藏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都及時確定大政方針。1989年10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題研究西藏工作,成為西藏工作的重要轉折點。1994年7月和2001年6月,中央先后召開第三、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成為西藏工作的兩個重要里程碑。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堅持和完善新時期西藏工作的方針政策,在我們黨西藏工作的歷史上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一大批重點項目特別是青藏鐵路等標志性工程的建設,為西藏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矗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羊湖電站等62項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48.6億元;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青藏鐵路等117項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320.9億元;2004年中央投資63億元,建設西藏自治區成立40周年大慶項目24個;2007年1月,國務院確定“十一五”規劃項目180個,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

對口支援西藏的重大決策,使西藏駛上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車道。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決定由中央國家機關和15個省市對口支援西藏。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決定將對口援藏工作再延長10年,并將對口援藏范圍擴大到西藏所有的縣,增加了3個對口援藏省和17家中央重要骨干企業。對口援藏工作開展13年來,已有5批共3800多名援藏干部進藏工作,累計建成對口援藏項目2861個,總投資93億元。

黨的十六大以來,西藏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全區生產總值連續5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長速度,今年上半年達14.7%,創10年來同期增長的最快速度。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把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牧民收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5年累計向農牧區投入61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2003年起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去年達到2435元,同比增長17.2%。今年1—9月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754元,同比增長19%。享受免費醫療的農牧民人數達到237萬人,農牧區五保戶供養標準高于全國農村平均水平,50萬農牧民告別無電的歷史。去年起,西藏全力抓好以游牧民定居、扶貧搬遷和農房改造為重點的農牧民安居工程,有5.6萬戶、29萬農牧民喬遷新居,今年計劃安置5.2萬戶,力爭到2010年使80%以上農牧民住上安全適用的房屋。

張慶黎說:“黨的十六大以來的5年,是西藏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社會穩定形勢最好、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5年?!保ㄓ浾咝戾\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