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家選刊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0 20:48: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小作家選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作家選刊

雜文概念歸屬論文

內容摘要:當今雜文的風格特點使其比其它文體更能擔當起輿論監督和思想引導的重任,雜文應當在社會文明和政治文明中發揮其作用。長期以來人們把雜文歸屬于文學類,但現今的文學已不斷地回到文學本身即獨立于國家、社會、政治、意識形態等公共領域之外,走進一個私人的、純粹的、自足的美學空間,已明顯與雜文分道揚鏢。

在搜索閱讀分析了大量雜文之后,發現雜文與文學在本質特征、創作過程的思維方式、當今的發展規律、當今的發展方向和歸屬,以及雜文作品與文學作品在題材、形式、表現手法、創作動機和實現功利目的等方面都不同。因此證實了雜文不屬于文學,并對雜文的概念和歸屬作一個新的探索。

雜文就是進行社會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思想政論性文章,批判精神是雜文的靈魂,政治是雜文的歸宿,其形式、風格、語體、文體等不拘一格、靈活多樣,一般篇幅短小精悍(不排除有較長篇幅出現),以分析、思辨、論理及一切能說明問題的方法手段去揭露事實、揭示問題的實質和闡明作者的思想觀點或政治主張。輿論監督和思想引導是其重要的功能和歷史使命。雜文應該獨立門戶,自成一類。這對雜文完成新世紀歷史使命具有深遠意義。

關健詞:雜文、歸屬、界定

一、引言

概念,是人類經社會實踐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客觀規律的理性認識,是從感性認識經過抽象概括而獲得的結果,所以任何一個概念都必須具備科學性,并在實踐中再度接受檢驗。只有能經受實踐檢驗并能科學指導社會實踐的概念,才稱得起科學的概念。舊的概念總是隨著人類認識的科學化而不斷得到補充、修正和完善,使某一概念經重新界定而日臻科學和完美起來。

查看全文

雜文概念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當今雜文的風格特點使其比其它文體更能擔當起輿論監督和思想引導的重任,雜文應當在社會文明和政治文明中發揮其作用。長期以來人們把雜文歸屬于文學類,但現今的文學已不斷地回到文學本身即獨立于國家、社會、政治、意識形態等公共領域之外,走進一個私人的、純粹的、自足的美學空間,已明顯與雜文分道揚鏢。

在搜索閱讀分析了大量雜文之后,發現雜文與文學在本質特征、創作過程的思維方式、當今的發展規律、當今的發展方向和歸屬,以及雜文作品與文學作品在題材、形式、表現手法、創作動機和實現功利目的等方面都不同。因此證實了雜文不屬于文學,并對雜文的概念和歸屬作一個新的探索。

雜文就是進行社會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思想政論性文章,批判精神是雜文的靈魂,政治是雜文的歸宿,其形式、風格、語體、文體等不拘一格、靈活多樣,一般篇幅短小精悍(不排除有較長篇幅出現),以分析、思辨、論理及一切能說明問題的方法手段去揭露事實、揭示問題的實質和闡明作者的思想觀點或政治主張。輿論監督和思想引導是其重要的功能和歷史使命。雜文應該獨立門戶,自成一類。這對雜文完成新世紀歷史使命具有深遠意義。

關健詞:雜文、歸屬、界定

一、引言

概念,是人類經社會實踐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客觀規律的理性認識,是從感性認識經過抽象概括而獲得的結果,所以任何一個概念都必須具備科學性,并在實踐中再度接受檢驗。只有能經受實踐檢驗并能科學指導社會實踐的概念,才稱得起科學的概念。舊的概念總是隨著人類認識的科學化而不斷得到補充、修正和完善,使某一概念經重新界定而日臻科學和完美起來。

查看全文

物理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摘要:物理教課書中的基礎理論知識內容繁雜,在應試教育模式下,老師只能將所有的知識點和物理公式傳授給學生,以此來完成物理試題的標準答案,這樣的教學方法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也無法培養學生在物理學領域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而新時期的素質教育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還要有不斷地探究和創新的能力,才能適應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化社會的需要,本文從物理教學中學生自主能力培養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闡述在物理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成果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關鍵詞:物理課程;自主探究能力;能力培養

一、引言

以學生唯分論的應試教育模式,照本宣科的課堂講課方法,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性,也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探究能力,無法滿足新時期素質教育的改革要求。物理課程是一門與實際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科,融會貫通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課堂上學生在掌握基礎的物理知識的前提下,針對知識點進行有意義的思考與探究,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培養學生不斷地探究物理學領域的奧秘與規律,在不斷地探究中拓展物理學理論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興趣,提高物理課程的教學效果與質量。

二、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1、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興趣

查看全文

幼兒教學利用插圖優化課堂教學模式

摘要:幼兒園教學中插圖的使用在幼兒園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同。盡管插圖教學應用了很多年,但是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要想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教師更加合理地應用插圖,進行科學有效的教育。本文就幼兒教學中利用插圖優化課堂教學的模式進行了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幼兒課堂教學;插圖;教學;效率

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充分交流,達到講授知識目的的一個過程。在幼兒教學中,這種交流就更加重要,需要教師與學生更多地溝通,才能達到教學目的。而在幼兒園階段,幼兒很難對教師講述的知識點感興趣,這是由幼兒的天性好玩的性格特點決定的。要想最大程度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教師運用插圖教學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就目前情況而言,幼兒插圖教學的應用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應用方面很多幼兒教師還不曉得如何正確利用這一有效的教學方式。本文就針對這些問題開展分析,拋磚引玉,提出幾點幼兒插圖教學中的優化建議,希望借此對幼兒教育工作者提供些許幫助,提升幼兒教學的效果。

一、幼兒教學中插圖教學容易出現的問題

插圖應用重數量,輕質量。幼兒教師很多只是形式上采用了插圖教學這一模式,進行插圖教學隨意性很大,而不在意插圖使用的教育性。插圖應用缺乏層次性,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不同,需要教師對插圖的使用進行層次化。插圖應用沒有一定的標準,不管什么課程都采用大量的插圖,結果并沒有產生教師期望的效果。

二、如何有效地應用插圖教學優化課堂教學

查看全文

幼兒教育健康重要性探討

摘要:對于幼兒園教學事業來說,健康教育具備重要作用,不但能使幼兒認識到健康教育的作用,還可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未來社會的健康發展來說,意義重大。下面,將從以下幾點講解幼兒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幼兒;健康教育;重要性

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上來說,保護幼兒生命健康,增加健康教育力度,是幼兒園教學事業的主要目標。因此,需對幼兒的健康教育工作引起高度重視,以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

一、幼兒教育誤區

從現代化家庭結構來說,多數家庭均為獨生子女,致使其在幼兒園學習中出現各種問題,包括:第一,過分溺愛。由于家長過于溺愛幼兒,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均全部包辦。這種影響下,將降低幼兒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社交能力,致使其無法獨自面對社會,更無法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無法適應社會環境;第二,健康教育趨于小學化。在升學難度越來越大的當今社會,大多數的幼兒教育逐漸趨向小學化,作業多,課堂講解知識多,課件游戲少等現象層出不窮。并且,隨著幼兒園門檻的升高,在原本以游戲、繪畫為主的教學模式中,不斷演變為以背詩、寫字、英語單詞背誦等內容為主,降低幼兒學習積極性,甚至出現討厭學校現象;第三,家長過于管束。對于教育水平高、受周圍環境影響較大的幼兒家長來說,普遍存在從小抓學習現象,不尊重幼兒選擇,根據自身意愿讓幼兒學習各種知識、技能[1]。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幼兒,將出現膽小、怕事的現象,導致幼兒過于自卑,嚴重者抑郁。

二、幼兒健康教育措施、重要性

查看全文

雜文概念的界定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當今雜文的風格特點使其比其它文體更能擔當起輿論監督和思想引導的重任,雜文應當在社會文明和政治文明中發揮其作用。長期以來人們把雜文歸屬于文學類,但現今的文學已不斷地回到文學本身即獨立于國家、社會、政治、意識形態等公共領域之外,走進一個私人的、純粹的、自足的美學空間,已明顯與雜文分道揚鏢。

在搜索閱讀分析了大量雜文之后,發現雜文與文學在本質特征、創作過程的思維方式、當今的發展規律、當今的發展方向和歸屬,以及雜文作品與文學作品在題材、形式、表現手法、創作動機和實現功利目的等方面都不同。因此證實了雜文不屬于文學,并對雜文的概念和歸屬作一個新的探索。

雜文就是進行社會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思想政論性文章,批判精神是雜文的靈魂,政治是雜文的歸宿,其形式、風格、語體、文體等不拘一格、靈活多樣,一般篇幅短小精悍(不排除有較長篇幅出現),以分析、思辨、論理及一切能說明問題的方法手段去揭露事實、揭示問題的實質和闡明作者的思想觀點或政治主張。輿論監督和思想引導是其重要的功能和歷史使命。雜文應該獨立門戶,自成一類。這對雜文完成新世紀歷史使命具有深遠意義。

關健詞:雜文、歸屬、界定

一、引言

概念,是人類經社會實踐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客觀規律的理性認識,是從感性認識經過抽象概括而獲得的結果,所以任何一個概念都必須具備科學性,并在實踐中再度接受檢驗。只有能經受實踐檢驗并能科學指導社會實踐的概念,才稱得起科學的概念。舊的概念總是隨著人類認識的科學化而不斷得到補充、修正和完善,使某一概念經重新界定而日臻科學和完美起來。

查看全文

學習型家庭事跡材料之一

讓生命在理想追求中閃光

我叫魯云英,津市市農村辦正科級退休干部。十八年前,我僅是陽由鄉農科村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家里有八十高齡的婆婆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承包著隊里四畝多田地。我愛人是市煤建公司職工。

小時候,我家里窮,初中未畢業就輟學務農了。我堅持自學。讀完了黑龍江函授大學語文,讀古今中外名著二百多部。讀文學期刊近萬冊。寫學習筆記二萬多字,記疑難字詞五百多組,摘錄民間歇后語五百多條,有人會問,一個農村婦女,哪有這么多的時間讀和寫的呢?時間是擠出來的。有人休息坐茶館,有人無事打撲克。我沒有這份閑心。我把點滴時間用在學習上,會前會后,田邊地頭,我總是帶著書本,有空就拿出來讀。連上街賣菜也帶著書。一天,我賣菜回家時,一邊走路一邊讀書,秤桿碰到電線桿、秤桿撞斷了,損失幾十元,挨了丈夫的罵。

1980年特大洪災,陽由垸潰垸了,我家的房子倒了。我和愛人在屋場上搭了一個小油毛氈棚。晚上我躺在油毛氈棚子里,翻來覆去睡不著。電燈毀了,煤油燈點不燃,我要讀書,怎么辦?唯一照明的還有一支三節電筒,我坐在帳子里,用電筒照著讀書。又挨了丈夫的罵:“說你這個女人真不懂事。”1980年,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開放的政策給農村帶來了可喜變化;質樸、善良的鄉里人形象激勵著我想寫點什么,寫什么呢?就寫我們的黨的好政策,寫我周圍那些質樸、善良、勤勞的農民。然而,當我拿起筆來的時候,我感到筆生了,手也笨了。這雙握慣了鋤頭和鐮刀的手啊,怎么也不聽使喚。一個初中都沒畢業的人,通過二十多年的田間勞作,所學的一點文化知識都落到田地里了。寫出的東西前言不搭后語,就連那些極簡單的字詞也寫不出來。橫在我面前的文學之路是高山峻嶺,是崎嶇小道。我寫的第一篇小說,題目叫“苦笑”。寫了好幾萬字。寫好了,回頭再看,啊喲!哪里象文章呢?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有位老師對我說:“小魯,文學創作是一項艱苦的、創造性的勞動,有人搞了幾年,幾十年,甚至一輩子,也沒搞出東西來。開始不要寫得太長,要從短的入手。多讀書,要練基本功。不能把你生活中包羅萬象的東西全記下來,要從生活中去提煉,歌頌真善美……”

老師的教導象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心靈的窗子。于是,我回過頭來如饑似渴地讀書。讀著讀著,心,慢慢開竅了。書,成了我最好的老師。按照老師和書本上說的,我仔細地觀察周圍那些人的一言一行。從這些普通人身上,我發現了閃光的東西,我捕捉到了靈感。終于,一個比較象樣的短篇寫成了,在津市文化館辦的《蘭草》期刊上發表了。我好高興啊!我的文章能在刊物上發表啦!我創作的興趣更濃了。

1982年4月份,作家謝璞老師來津市講課。我丟下生產,每天跑到街上聽課。當時聽課的人濟濟一堂,盡是城里人,就我一個農民,我不敢坐前面,坐在角角里。我怕人家說:一個農村女人,也想搞創作哇!出乎我的意料,謝老師看過我的稿子之后,通知我去了。謝老師跟我談了兩個鐘頭的話。臨走時,他緊緊地握住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小魯呀!你是一根好苗子,你的文章很樸實。你只要堅持下去,是能寫出好文章來的。年青人,春光易度,前程無量啊……”回到家里,我翻來復去睡不著,謝老師那親切的話音總在我耳旁繚繞。是不是我的文章真的寫得好呢?不是的,這是老師對我的鼓勵,對我的希望呀!我還有什么理由不拿起筆來,堅持寫呢?82年一年里,我陸續寫出了十二個短篇。一篇也沒能在公開刊物上發表。

查看全文

海外文學研究傳媒問題

海外華文文學作為學科命名至今存在爭議,但作為流散在中國之外的漢語文學的總稱,其有效性的論證與呈現過程也正是其成為一種引發關注的文學現象乃至一門新興學科的過程。從1970年代末期至今,中國內地有關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979至1988年間為作家作品評介期,以作品鑒賞和文本批評為主,整體意識和理論意識都較為缺乏;1989到1997年間為整體研究和詩學建構初期,出現不少文學史著述及有關命名合法性的論證文章,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但不少論述仍失之粗糙平面;1998年后至今為方法更新和理論突圍期,研究者一面深入反思以往的研究局限,一面努力吸納新的話語資源與理論方法,以求建立穩固的學術研究根基,擴大學術影響力度,進入文學研究前沿。正是在這一動向之下,世紀之交,受到國內日益興盛的“傳媒研究”的影響,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領域也相應地出現了“媒介轉向”(在這里媒介特指文學傳媒,而非廣義上的包括語言本身的媒介概念)。那么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的“傳媒”研究究竟獲得了怎樣的新經驗?從這一問題出發,我們能否以此為起點建立起一種有關海外華文文學的詩學話語與研究范式?能否找到解決當前研究與創作困境的可能途徑?

一重寫文學史的可能性

正如陳平原在《現代文學與大眾傳媒》中指出的那樣,中國學界業有的學術傳統非常重視考據與材料的工夫,而熟讀細尋文學傳媒上承載的文學作品與文學事件,應該說是一條最基本與最重要的獲取材料和考據考證的途徑。通過整理、挖掘、闡釋,一系列曾被遺忘或疏漏的傳媒事實與文學文本被還原聚焦,最終完成建構或重寫文學歷史的宏大任務。因此,這種本著還原歷史真實、重建文學現場的史料性研究試圖將充滿矛盾與斷裂的傳媒文本轉敘成更為連貫清晰的歷史事實。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領域,1980年代以前的學術研究者,就是憑著這種實錄精神,以文學史家的毅力和使命感,將深埋在地底下,面臨毀絕的大批史料整理出來,呈現出可觀可感的文學歷史概貌。在這個意義上,方修所編著的《馬華新文學史稿》及《馬華新文學大系》功過千秋。這位深諳傳媒之道的南洋報界老前輩,用最原始的和最辛苦的抄錄方式在早期的華文報刊上成功地搶救出了新馬地區的大批作家作品資料,新馬地區新文學發展的歷史脈絡得以立此存照。同樣,國內學者陳賢茂等在寫作《海外華文文學史》這本作為學科確立標志的文學史著述時,也非常重視文學傳媒的作用。在此書中,文學傳媒不僅是作品的來源與平臺,更是文學史重點梳理與研究的對象。同時,在寫作文學史的過程中,為了獲取足夠充實的史料,陳先生等還創辦了《華文文學》這一刊物,把傳媒運作與文學史寫作融為一體,刊物也成為海外華文文學史的潛文本。方修和陳賢茂等的研究實踐,無疑正是有關海外華文文學的歷史著述高度依賴傳媒的鮮活例證。應該說,資料的拓展和視野的開闊,對于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來說仍是首要的和基礎的,海外各國已成歷史或正在運作的華文傳媒正等待我們潛心整理與關注,史料性研究仍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然而,上述學者固然重視傳媒,也非常清楚傳媒與文學歷史之間的密切聯系,但對傳媒的看法并沒有超越媒介工具論。對于這一代學者而言,傳媒始終是研究者接近文學事實的平臺和橋梁,他們所關注的焦點仍然是作家作品,并非傳媒本身。但是,“傳播不是中介”的現代傳播學理念已經粉碎了這種美好的工具論。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傳播媒介與傳播過程影響的不止是文學功能的緯度,也建構出不同的文學存在。媒介性是文學的內在因素之一,傳媒本身應該成為我們研究的目標與對象,研究傳媒就是研究文學的存在方式與特性。因此,自1990年代以來,一種新的傳媒研究思維出現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場域。借鑒從傳播學與社會學角度業已獲取的海外華文報刊研究成果,一些文學研究者對境外華文傳媒的研究初見成效。如陳嵩杰的《獨立前馬來西亞報章對文化與文學本土化建設的貢獻》、李志的《海外華文報刊對濫觴期海外華文文學建設的貢獻》[2]和《境外的新文學園地———五四時期南洋地區文藝副刊〈新國民雜志〉研究》。[3]其中,李志對《新國民雜志》的研究是頗有啟迪意義的研究范例,他通過這一傳媒文本把摸到了新馬地區新文學生長的特點以及現代文學在東南亞的影響方式,可謂以大觀小、深入淺出之舉。因此,帶著問題意識進入文學傳媒的整理與重讀之中,作為有關海外華文文學傳媒研究的新路徑,確實具有誘人的前景。如果說李志的研究不過隱現海外華文文學與傳媒這一命題的話,那么王列耀等人則在研究之始就非常自覺地確立了“傳媒制造”的理論制高點。他重視傳媒現場所呈現的歷史細節的意義,但更關注的是傳媒的具體運作,即傳媒以怎樣的方式介入到海外華文文學生產與歷史之中。如新近的網絡傳媒與傳統的紙質傳媒、影視傳媒有著怎樣的功能差異,具體的傳媒事件怎樣進入文學歷史之中等都進入了其研究視野。王所在的暨大“漢語傳媒與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自2007年成立以來,已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或可將“海外華文文學與傳媒”的命題系統化、理論化。①上述研究都可謂著述文學史的沖動與實踐。在這里,文學傳媒作為充滿了暗流與偶然性的文學現場,成為文學史家自我言說的資源庫。研究者們不但精心挑選也重新闡釋,使文學歷史和文學史觀的重建成為可能。當前已有的各種有關海外華文文學的區域或總體文學史所引發的彼此輕視與責難,不止出現在大陸學者和海外華裔學者之間,也出現在新馬等地的代際話語中,除了各自把握的文學史料有所差異之外,更在于各自堅持的史料闡釋原則的差異。因此,如果將來重寫一部海外華文文學史或者世界華文文學史的話,應該以文學傳媒作為文學歷史的第一現場,考察不同地區國家華文傳媒所形成的傳媒場之復雜性,著力于呈現“傳播與交流”的過程及結果,如分析特定作家作品跨文化傳播時的意義遷移與文化影響、分析某種文學思潮在漢語文學界的旅行經歷等。這可謂海外華文文學中的“媒介”研究的第一種走向,也是當前成效最大的一種研究方向。

二研究范式更新的可能性

如果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的媒介轉向只止于文學史重寫這一目標的話,它還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問題。因為它尚未引發海外華文文學自身及其研究特殊矛盾的顯現與解決,而是停留在中國現當代乃至古代文學研究所持媒介視角的同一層面。那么,“傳媒”問題如何將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引入新的場域呢?在我看來,它首先讓海外華文文學研究者意識到了自己所面臨的理論絕境,開始重審自身的研究前提與研究基礎。傳媒制造意味著我們所命名和圈定的所謂“海外華文文學”也可能是一種想象與建構,我們的研究有可能不過在傳播意識形態設置的籬笆之內徘徊。如果海外華文文學這一研究對象本身就是內地傳播媒介及其傳播意識形態的產物,是我們和文學傳媒共謀制造了它,那么我們怎樣面對這樣一種動蕩不安的幻覺呢?如何理性評價我們已有的研究思路與成果呢?我們還有沒有必要反復強調海外華文文學的本質特征與獨特詩學話語這樣的命題呢?由此,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提出媒介問題,其實是提供了一種自我批判和反思的可能性。它將引發的是一種研究思維的突破與創新,我們不再執著于它的詩學本質,而開始思考它的建構過程、方式及意義,即從是什么到怎么樣和為什么?化文學文本詩學建構為文化語境和文學生態研究。海外學界對大陸學者的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早有質疑之聲:但來自外部圍追的功效遠遠不如自我懷疑的威力。事實上,上述自海德格爾以來認識論的轉向,已經深深影響了海外華文文學研究者,或者說,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的自我懷疑與批判之聲本身就是這一轉向的體現與產物。當解構與自我否定的精神成為新一代學者的主要學術思維方式時,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自省就開始了。早在本世紀之初,吳奕锜等青年學者借助《文學報》的威力,樹起了反思的大旗,盡管他們的口號也有不當之感,但“文化的華文文學,獨立自足的華文文學”[4]的提出卻說明他們已經清醒地意識到海外華文文學在中國內地被建構的程度。顯然,任何時空都不可能存在“獨立自足的華文文學”,它總是被語境化,也就是被文化塑造的華文文學。而“文化的華文文學”這一命題本身盡管頗受爭議,但從文化角度來理解海外華文文學的獨特性卻深入人心。正是在這一層面上,劉登翰先生從方法論的高度提出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理論突圍”問題時,就非常重視對業已輝煌的華人學知識與方法的借鑒,呼吁建立起有關海外華人的文化詩學。①然而純粹的文化轉向是否可能改變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困境呢?事實上,鑒于一種海外華文文學缺乏審美性的潛在偏見,從文化角度去解讀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不是少了而是太多。如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的詩學話語與理論資源便高度依賴華人學,王庚武對華族整體性神話的解構可謂最時尚的理論話語,由此文學文本也往往變成演繹華族身份理論與事實的佐證材料。但是,如果文學文本僅僅作為同類問題的有效例證,這種研究的意義又在哪里?也就是說,如果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僅僅反芻已經形成有關海外華人文化的歷史社會結論,這種研究就是重復無效的。此外,在洶涌而來的文化研究潮流中,海外華文文學的文化轉向也可能是迷失自我的表征與選擇。傳媒時代信息傳播的廣度與速度,使一向惟我獨尊的學術空間也變成了一場時尚秀,不斷變化的研究方法與理論話語使業有的研究范式不斷被質疑與刷新,海外華文文學研究與當下學術走向的一致性雖在情理之中,但令人擔憂的是,我們往往忙于追隨也止于追隨,從離散、空間詩學到傳媒研究,直接挪用并未產生新的智慧,我們的研究瓶頸并未得以突破。或許,饒芃子先生對跨文化與海外華文詩學的建構與探索以及朱崇科近來提出的華文比較文學之概念,[5]應是解決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困境的有益構想。饒先生早在1990年代中期便倡導將“跨文化和比較方法”作為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基本方法,②這是符合海外華文文學生產的實際情況的,但如何落實和具體運作卻仍需要更多成功的研究實踐。朱的華語比較文學概念無疑是王德威的整體觀,王潤華的跨界整合等理論資源的具體化,但他在強調新馬華文文學本土性前提之下對漢語文學內部差異性與權力關系的解剖,可謂另類的研究思路。上述理論嘗試不妨將之定位為走向比較文化詩學(跨文化詩學)范式的探索之路。盡管各自的理論設想與研究嘗試并不完美,卻是新研究范式出現的強有力的前奏。因為其理論基點都已從理論預想回到文學現場,強調海外華文文學彼時彼刻、此時此刻的具體性和復雜性。這一研究思路應意味著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真正啟始。正是在這一思路之下,傳媒問題的意義顯現出來。首先,文學傳媒作為文學與社會交匯的一個動態場所,它本身就構成了復雜流變的文學現場,保留了更多富有闡釋意義的歷史細節,為我們把握文學的內部肌理提供了可能。其次,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傳媒空間作為呈現精神沖突和文化對話的接觸地帶,可以呈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華文文學的差異性及其根源,為比較搭建了平臺。由此,傳媒研究的意義不但可以在重建海外華文文學研究范式的認識高度上得以確認,也可以在如何將研究范式具體化的操作性、可行性層面來確認。具體做法如不僅在文學文本研究中建立起行之可素的詩學話語,更著重考察詩學話語在不同語境下建構與傳播的原因、變異及影響。如此,諸如中國性與世界性、華文后殖民文學,離散敘事,邊緣與中心、父子沖突與家園主題等詩學話語就有了重新探究的可能性。

三創作的意義清理與突圍

查看全文

作文教學開放性特點探討論文

一、開放課堂

在應試教育的禁錮下,學生的生活范圍只是校園小天地再加家庭鴿子籠,生活程式只是圍繞讀書這個中心環節的機械式動作,而生活內容則局限于課堂內外的無休止訓練。這種緊張而單調的生活節奏,使學生全然喪失了一種從容不迫的心態去擴展生活的外延,去品味生活的內涵。這樣,學生的作文只能是隔靴搔癢,閉門造車。

為克服這種弊端,教師首先要放開眼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嚴格控制課堂講解時間,控制作業量,給學生松綁。為開拓學生視野,筆者專門在每周5節的語文課中設立一節閱讀課,推薦學生看《小小說選刊》《散文》《科幻世界》《雜文選刊》《故事大王》等。同時,指導學生閱讀和摘記的方法。我還拿出自己訂閱的報刊和他們互借,拿出自己的摘記本讓他們傳閱,使班級里借書、看書、摘記蔚然成風。在假期,筆者布置學生看名著,寫讀后感,既開拓了閱讀領域,又提高了文學素養。當然,社會才是真正的大課堂。結合學校的“社會服務課”,我積極引導學生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服務。比如:勤做家務、為群眾寫春聯、用擦皮鞋的錢和貧困孩子結對子等。這樣,既體察了小日子的質樸,又感應了大時代的脈動;既拓展了生活視野,又豐富了人生經歷;既積累了素材,省去捉襟見肘之窘,又凈化了心靈,陶冶了情操。

二、開放過程

開放過程就是要把作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其獲得無拘無束的自主體驗,放飛寫作靈感,解放個性,做寫作的自由人。在過程的開放中,我主要抓住兩個方面進行。

其一,用周記訓練快速提煉生活,指導學生寫好友情、同學情、師生情、親情以及對某事物的一點小看法等。如《父母的愛情》《老師的煩惱》《南瓜組長》《我有新媽媽了……》《大廚爸爸》《我看“韓寒熱”》等,或情真意切,或妙趣橫生,或見解獨特,都是緣于周記給了學生新鮮的空氣、廣袤的空間。批閱時,我總是重在與學生情感的交流,是師長,似朋友,如切如磋。有時,為了得到我長長的“留言”,他們甚至暗暗搞起了“競爭”。周記,使學生拋棄條條框框,寫己所想,樂在其中。

查看全文

作文教學開放分析論文

一、開放評議

評議包括作文打分和講評。有的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要求比較苛刻,常常自覺不自覺地以小作家的標準去要求學生。有的學生,寫了五六年的作文,卻從來沒有一次得過80分以上,難免心灰意冷。我打分喜歡“高高在上”,基本分為85分,比較好就得90分,高的可達95分甚至滿分。同時,對學生不再“一視同仁”,對基礎差一些的,降低標準,鼓勵,鼓勵,再鼓勵。如果寫“歪”了,就干脆不打分。至于評語,避免俗套,追求個性,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針見血,飽含期望。我發現,每次發作文,學生都非常激動。他們不單關注分數,更關注老師的“看法”。

再說講評,我主張寫前不過分強調“章法”,寫后則要博采眾長。每周,我還會安排1節課用來交流周記、講評作文。交流時,讓學生勇敢地上講臺朗讀自己的“作品”。講評時,既指出優點,也指出不足;有“面”上的總結,更有“點”上的突破。同時,我結合下水作文(1997年出版的《王秋珍下水作文集》中的老作文或新寫的作文)以及當初構思、選材的經過進行指點。其間,更多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樣的開放性評議,不僅輸出知識信息,還輸出情感信息,在講評過程中,形成師生、生生互動,使師生情感更加融洽,同學關系更加和諧。在相互表揚中,獲得作文的自信;在取長補短中,促進競爭。三、開放課堂

在應試教育的禁錮下,學生的生活范圍只是校園小天地再加家庭鴿子籠,生活程式只是圍繞讀書這個中心環節的機械式動作,而生活內容則局限于課堂內外的無休止訓練。這種緊張而單調的生活節奏,使學生全然喪失了一種從容不迫的心態去擴展生活的外延,去品味生活的內涵。這樣,學生的作文只能是隔靴搔癢,閉門造車。

為克服這種弊端,教師首先要放開眼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嚴格控制課堂講解時間,控制作業量,給學生松綁。為開拓學生視野,筆者專門在每周5節的語文課中設立一節閱讀課,推薦學生看《小小說選刊》《散文》《科幻世界》《雜文選刊》《故事大王》等。同時,指導學生閱讀和摘記的方法。我還拿出自己訂閱的報刊和他們互借,拿出自己的摘記本讓他們傳閱,使班級里借書、看書、摘記蔚然成風。在假期,筆者布置學生看名著,寫讀后感,既開拓了閱讀領域,又提高了文學素養。當然,社會才是真正的大課堂。結合學校的“社會服務課”,我積極引導學生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服務。比如:勤做家務、為群眾寫春聯、用擦皮鞋的錢和貧困孩子結對子等。這樣,既體察了小日子的質樸,又感應了大時代的脈動;既拓展了生活視野,又豐富了人生經歷;既積累了素材,省去捉襟見肘之窘,又凈化了心靈,陶冶了情操。

二、開放過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