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病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0 04:06: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消化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治療并存減少耐藥結核病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耐藥結核病和耐多藥結核病產生的原因;結核病、消化系統疾病與耐多藥結核病的關系;選擇合理治療方案;討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結核病與消化系統疾病重疊,治療過程中出現矛盾或二者疾病癥狀主次發生變化、臨床實際工作中筆者接診了很多難治性結核病、MDR-TB和DR-TB的發生原因在臨床上遇到的較多,資料報道亦多、抗結核藥除氨基苷類的鏈霉素(SM)等不口服外、均有消化系統疾患,消化功能障礙、胃及十二指腸疾患的治療存在不能口服抗結核藥時,優化給藥、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失代償期)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乏力、食欲減退、間斷發作間斷治療,反復給藥就人為地造成DR-TB、MDR-TB等,具體請詳見。
結核病與消化系統疾病重疊,治療過程中出現矛盾或二者疾病癥狀主次發生變化,或由于消化系統疾病造成終止抗結核治療或暫停抗結核藥物的應用,可形成復治結核病、耐藥結核病(DR-TB),甚至引起耐多藥結核病(MDR-TB)的發生,而此種現象在臨床上確有很多病例。如何達到實施督導下治療和全程治療的目的,兼顧治療并存的消化系統疾病是我們探討分析的問題,也是目前縮小或減少耐藥結核病和耐多藥結核病范圍的有效途徑。
1耐藥結核病和耐多藥結核病產生的原因
根據資料報道,DR-TB、MDR-TB在全球范圍內增多,我國尤為突出,而此種現象對國家造成結核病控制(NTP)的實施已構成嚴重障礙。其中一部分DR-TB、MDR-TB病人對一線和二線藥物已耐藥,陷入“無藥可用”的地步,如何控制結核病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特別是臨床實際工作中筆者接診了很多難治性結核病。本文就1998~2004年76例結核病并消化系統疾病而且出現耐藥性的問題做了一些分析。
MDR-TB和DR-TB的發生原因在臨床上遇到的較多,資料報道亦多。常見原因有人口流動,農村和城市差距問題,醫務人員診療經驗不足造成結核病發現率低下以及化療方案不合理,尤其在非結核病防治機構。特別是鄉、村衛生(診療)機構和部分地區級和縣級綜合醫療機構對結核病患者的治療(門診、住院)缺乏管理和管理不當。還有一些是醫源性問題,就是在住院期間發現結核病,在治療方案選擇上出現偏差,或者是因結核病潛在,不合理應用激素,以及病房隔離未落實,以及結核病人對本身的疾病認識和衛生習慣或因經濟困難導致治療不徹底甚至中斷治療。都能引起結核病的傳播和復發,特別是治療過程中尤為突出,很多報道也證實了這一點。
2結核病、消化系統疾病與耐多藥結核病的關系
治療并存減少耐藥結核病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耐藥結核病和耐多藥結核病產生的原因;結核病、消化系統疾病與耐多藥結核病的關系;選擇合理治療方案;討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結核病與消化系統疾病重疊,治療過程中出現矛盾或二者疾病癥狀主次發生變化、臨床實際工作中筆者接診了很多難治性結核病、MDR-TB和DR-TB的發生原因在臨床上遇到的較多,資料報道亦多、抗結核藥除氨基苷類的鏈霉素(SM)等不口服外、均有消化系統疾患,消化功能障礙、胃及十二指腸疾患的治療存在不能口服抗結核藥時,優化給藥、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失代償期)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乏力、食欲減退、間斷發作間斷治療,反復給藥就人為地造成DR-TB、MDR-TB等,具體請詳見。
結核病與消化系統疾病重疊,治療過程中出現矛盾或二者疾病癥狀主次發生變化,或由于消化系統疾病造成終止抗結核治療或暫停抗結核藥物的應用,可形成復治結核病、耐藥結核病(DR-TB),甚至引起耐多藥結核病(MDR-TB)的發生,而此種現象在臨床上確有很多病例。如何達到實施督導下治療和全程治療的目的,兼顧治療并存的消化系統疾病是我們探討分析的問題,也是目前縮小或減少耐藥結核病和耐多藥結核病范圍的有效途徑。
1耐藥結核病和耐多藥結核病產生的原因
根據資料報道,DR-TB、MDR-TB在全球范圍內增多,我國尤為突出,而此種現象對國家造成結核病控制(NTP)的實施已構成嚴重障礙。其中一部分DR-TB、MDR-TB病人對一線和二線藥物已耐藥,陷入“無藥可用”的地步,如何控制結核病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特別是臨床實際工作中筆者接診了很多難治性結核病。本文就1998~2004年76例結核病并消化系統疾病而且出現耐藥性的問題做了一些分析。
MDR-TB和DR-TB的發生原因在臨床上遇到的較多,資料報道亦多。常見原因有人口流動,農村和城市差距問題,醫務人員診療經驗不足造成結核病發現率低下以及化療方案不合理,尤其在非結核病防治機構。特別是鄉、村衛生(診療)機構和部分地區級和縣級綜合醫療機構對結核病患者的治療(門診、住院)缺乏管理和管理不當。還有一些是醫源性問題,就是在住院期間發現結核病,在治療方案選擇上出現偏差,或者是因結核病潛在,不合理應用激素,以及病房隔離未落實,以及結核病人對本身的疾病認識和衛生習慣或因經濟困難導致治療不徹底甚至中斷治療。都能引起結核病的傳播和復發,特別是治療過程中尤為突出,很多報道也證實了這一點。
2結核病、消化系統疾病與耐多藥結核病的關系
嗎丁啉聯合舒必利治療消化不良研究論文
【關鍵詞】嗎丁啉舒必利功能性消化不良
近年來功能性消化不良(FD)占消化道疾病的比例明顯上升,作者自1993年5月至2003年6月,對資料詳細的90例FD患者中的45例,采用嗎丁啉加舒必利聯合療法,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90例患者中男48例,女42例;年齡20~68歲,平均(48.8±3.5)歲,隨機分兩組,各45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均符合FD診斷標準[1]:(1)反復發作的腹脹、腹痛、上腹灼熱感、泛酸、噯氣、惡心、嘔吐,無明顯時間節律,癥狀持續2~5年,每年持續4周以上;(2)無上消化道出血史,并經胃鏡、B超、鋇餐透視等排除上消化道器質性疾病;(3)無高血壓病史及肝功能異常;(4)無精神病史。
1.2治療方法
C-DRG體系在醫院臨床診療的運用
摘要:目的全國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收付費規范(C-DRG)作為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一環,目前正在部分地區試點運行,而對C-DRG的研究僅限于總體設計層面。方法本研究將C-DRG體系指標應用在醫院臨床診療的指導中,以某三級綜合醫院的消化中心為例,分析專科發展的能力、效率和安全,分析專科病種開展情況,用以反饋并協助臨床診療的進一步提高。結果C-DRG指標能使不同專業、不同研究方向的診療組水平具有可比性,同時能協助發現醫院臨床診療中存在的問題。結論C-DRG體系在醫院臨床診療的應用,仍處于探索階段,需多方努力,不斷豐富C-DRG的應用和管理手段。
關鍵詞:C-DRG全國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收付費規范;臨床診療;醫院管理
2018年3月20日,由衛計委、財政部、發改委、人社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務院醫改辦六部門印發的《關于鞏固破除以藥補醫成果持續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通知》提出,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扎實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其中包括推行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的付費方式。2017年6月,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開展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收付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廣東省深圳市、福建省三明市和新疆克拉瑪依等城市試點開展《全國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收付費規范》(Pric‐ingandPaymentRegulationonChineseDiagnosisRe‐latedGroups,C-DRG)收付費工作。C-DRG基本分組工具分別是《疾病分類與代碼》(GB/T14396-2016,ICD-10)、《中國臨床疾病診斷規范術語集》(ChineseClinicalDiagnosisTerminology,CCDT)和《中國醫療服務操作分類與編碼》(ChineseClassificationofHealthInterventions,CCHI)[1]。這是建立住院患者按DRG打包收付費,采用全國費用和成本數據制定分組權重,以探索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住院患者的收付費體系。目前關于C-DRG的研究僅局限在總體設計方面,主要來自于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1-4],然而,C-DRG體系在醫院臨床診療中的實際應用尚未見報道。C-DRG的分組是基于大數據進行統計而得,相較于專家評分方法避免了主觀因素的影響,而相較于既往研究中的傳統評價指標(如平均住院日、出院人數和病死率等)[5-7],更能綜合地進行比較不同專業、不同方向的專業組的診療水平,即使同一專業——消化專業也存在內外科專業組的區別,即使同樣是消化內科的專業組,也存在不同研究方向的區別。因此,本研究初步應用C-DRG體系于醫院臨床診療方面,對醫院消化中心各專業組的臨床診療水平進行分析,更好指導各專業組提高自身的診療水平。
1資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某三級甲等綜合醫院2019年1月消化中心中各專業組所收治患者的出院病案首頁信息數據,上傳至國家C-DRG分組平臺,根據分組后反饋結果對該院消化中心專業組相應所收治的病例進行分析。1.2研究方法研究從醫療服務能力、醫療服務效率和醫療服務安全等對消化中心各專業組進行分析。1.2.1醫療服務能力指標。A.DRG組數:反映治療病例覆蓋疾病類型范圍,數值越大,說明其能收治的病種數越多,醫院能提供的診療服務范圍越廣;B.CMI值:反映收治病例的平均技術難度,與醫院收治的病例類型有關。1.2.2醫療服務效率指標。包括時間消耗指數和費用消耗指數兩個指標,這是通過對住院時間和醫療費用的標準化處理來實現,反映了收治同類疾病所消耗的時間和費用。1.2.3醫療服務安全指標。采用“低風險組死亡率”和“中風險組死亡率”來反映醫院的醫療質量和安全。1.2.4專業常見病種開展情況分析。分析消化中心所開展的DRG病種情況,及其收治病種的能力、效率和安全情況。1.3C-DRG體系指導臨床診療。1.3.1基于醫院數據建立。C-DRG評價平臺根據C-DRG評價要求,改造電子病歷系統,實時傳輸出院患者信息至C-DRG評價平臺,以月份、季度、年份為單位,定期從科室、專業組等多角度分析相應C-DRG體系指標。1.3.2C-DRG體系指標的反饋。醫院信息統計中心定期整理并匯總C-DRG評價平臺中的數據,通過辦公系統OA反饋給臨床專業組,關鍵反饋指標為C-DRG的醫療服務能力指標、醫療服務效率指標和醫療服務安全指標,同時分析各專業組前五位C-DRG病種的CMI、平均住院日、次均費用和死亡情況,并與國家標桿值比較差異。
2結果
小兒營養不良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營養不良的發病原因,特點,預防及治療措施。方法分析180例小兒營養不良的年齡、地區分布、病因、并發癥、預防、治療。結果小兒營養不良兒6個月~2歲發病率高,與母乳量不足,未及時添加輔食或添加不當,特別是蛋白質不足有關。反復感染亦是本病常見原因。結論本病農村發病率明顯高于城市,與農村文化生活水平較低衛生習慣較差,喂養不科學,護理不當等有關。本病的預防應采取綜合措施,提倡科學育兒母乳喂養,及時診治各種感染性疾病,搞好兒童保健等。
【關鍵詞】小兒營養不良;病因;預防;治療
營養不良是因能量和/或蛋白質不足引起的一種慢性營養缺乏性疾病,多見于3歲以下的嬰幼兒,在我國農村,尤其是邊遠山區,其發病率在小兒總患病率中仍占有一定比例。現對門診收治自2001~2004年營養不良患兒180例進行綜合分析,為防治小兒營養不良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80例營養不良患兒中,男85例(47.2%),女95例(52.8%),年齡最小者42天,最大者7歲。6個月以下51例(28.3%),6個月~2歲116例(64.4%),2歲以上13例(7.2%);胎次1胎162例(90%),2胎18例(10%);農村患兒160例(88.8%),城鎮患兒20例(11.1%)。寄生蟲感染18例、口腔炎11例、早產兒喂養困難5例。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消瘦、皮膚干燥、蒼白和肌肉松弛,皮下脂肪均有不同程度減少,有些伴有水腫。體格發育落后,智力減退,精神呆滯或煩躁不安。其中營養不良I度68例、Ⅱ度92例、Ⅲ度營養不良20例(分度標準按小兒營養不良分度)[1]。
1.2病因180例營養不良病例中完全用母乳喂養者38例21.1%,人工喂養98例(54.4%),混合喂養者44例(24.4%)。母乳喂養率為21.1%,人工喂養率與混合喂養率占比例較高為(78.8%)。母乳喂養者主要是未及時添加輔食,人工喂養,混合喂養者的主食或輔食絕大部分是以淀粉類食物為主。與感染有關者60例(33.3%):以消化道感染(遷延性腹瀉,慢性痢疾等)為38例(63.3%);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膿胸,肺結核等)共14例(23.3%);其他感染性疾病有麻疹、肝炎等5例(8.3%)。與先天畸形有關的3例(1.6%)主要是先天性唇裂,腭裂,肥厚性幽門狹窄。有的患兒同時存在有1項以上的原因。
消化內科藥事精細化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臨床藥師基于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s)數據參與消化內科藥事精細化管理的實施效果,為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方法收集本院消化內科進入DRGs分組的出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臨床藥師參與藥事精細化管理干預前(2018年4~9月)、干預后(2019年4~9月)消化內科住院患者的基本情況及主要藥事管理指標情況,并選取排名靠前的DRGs組進行入組例數、次均費用和藥品費用等進行統計學分析,比較干預前后的費用差異。結果干預后,消化內科總權重、CMI值均明顯升高,時間消耗指數、費用消耗指數、住院天數均有所降低;藥品結構比、輔助藥品結構比、次均藥費、次均輔助藥費均有所下降;DRGs為GU15、GK23、GK25組,干預后藥品費用均較干預前有所下降,GK23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臨床藥師基于DRGs數據參與消化內科藥事精細化管理的實踐,在一定程度規范了本院消化內科的用藥合理性,確保消化內科用藥安全、有效、經濟。
關鍵詞:疾病診斷相關分組;臨床藥師;藥事精細化管理
隨著醫改的不斷深入,全面取消藥品加成,推進醫療價格、人事薪酬、藥品流通、醫保支付方式等改革,控制醫療成本,減輕醫療負擔,加強藥品管理,推進合理用藥,成為醫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1]。DRGs(diagnosisrelatedgroups),即疾病診斷相關分組,它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性別、住院天數、臨床診斷、病癥、手術、疾病嚴重程度、合并癥與并發癥及轉歸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把患者納入不同的DRGs,每一組都有較高的同質性和相近的衛生資源消耗[2]。為了控制日益增長的醫療費用,1983年美國政府在全國實施了DRGs預付費制度(diagnosisrelatedgroups-prospectivepaymentsystem,DRGs-PPS)的改革方案[3]。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進行DRGs的相關研究,隨著公立醫院改革的不斷深入,北京市部分三甲醫院已經啟動DRGs-PPS。DRGs最初主要應用于醫療保險支付,隨后應用到醫療費用、醫療質量、病案管理、績效評價、成本管理等領域[4]。以“diagnosisrelatedgroups、DRGs、pharmacymanagement、pharmacist、pharmacy”等為檢索詞,并進行相應組合,檢索結果顯示國外藥師在DRGs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經濟性和安全性,而國內文獻關于藥師在DRGs支付方式改革中的實踐研究相對較少,易湛苗等[5]提出建議及設想,國內藥師可以通過藥學服務節約費用,優化DRGs用藥方案、直接控制不合理的藥品費用、結合藥品分類/限定日劑量系統進行醫院藥品目錄遴選等。本研究旨在介紹本院臨床藥師基于DRGs數據參與消化內科藥事精細化管理的實踐效果,并就應用現狀進行分析,以期將DRGs更好地應用于醫院精細化管理中,促進臨床合理用藥。
1資料與方法
1.1本院基于。從2016年8月份以來,本院成立了院長親自主抓,分管院長直接督辦的“DRGs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由醫務處、病案統計室、信息中心及醫保辦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各部門通力協作,認真做好各自的分管工作,將DRGs工作穩步推進。2018年下半年本院開始探索基于DRGs的藥事精細化管理,各專科臨床藥師針對不同病區進行合理用藥溝通會,通過對費用消耗指數較高的病區及醫師的分析,找出規范診療行為的重點。以“均次藥品費用/DRGs組標住院桿費用”找到靶向病例,評價某一病組內病例的用藥合理性。1.2資料來源。本次研究所選數據為本院2018年4~9月、2019年4~9月消化內科出院患者記錄。病案的數據來源于醫院信息系統(HIS)病案首頁相關數據,數據格式與國家衛生統計網絡直報系統要求保持一致。DRGs分組以CN-DRGs國標版為分組方式,DRGs權重計算及參照標準為北京市市屬三級醫院平均水平。1.3研究方法。將2018年4~9月消化內科出院患者記錄數據作為干預前組,2019年4~9月消化內科出院患者記錄數據作為干預后組,利用CN-DRGs分組器處理數據的反饋結果,使用Excel2016軟件將DRGs分組信息與醫院病案首頁信息進行匹配,比較臨床藥師基于DRGs數據參與本院消化內科藥事精細化管理前后住院患者基本情況,主要藥事管理指標情況。并根據DRGs分組,選取排名靠前的DRGs組進行入組例數、次均費用和藥品費用等進行統計學分析,比較干預前后的費用差異。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5.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公務員西醫理論專業考試大綱
一.生理學
1.細胞
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細胞的更新和老化。
2.血液
細胞內液與細胞外液的定義;血液的組成和理化特性;血細胞及其機能及紅細胞的生成與破壞;血液凝固與止血;ABO和Rh血型系統及其臨床意義。
3.血液循環
糖尿病患者飲食護理論文
摘要:糖尿病胃輕癱是糖尿病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癥,可引起血糖波動與控制不良,多發生于血糖長期未能有效控制,有多種并發癥的患者。對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飲食護理與治療,是綜合性治療和護理中最基本的措施,可減輕或避免血糖波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總結了52例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飲食護理。
Ⅱ型糖尿病至少有50%以上伴有糖尿病胃輕癱(Diabeticgastroparesis,)。[1]糖尿病胃輕癱系指胃動力障礙,排空延遲,但不伴有機械性梗阻的一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上腹飽脹、噯氣、上腹痛、體重下降、胃潴留或因不消化的固體食物排空障礙形成胃石等。糖尿病胃輕癱不僅因消化道癥狀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還可影響口服藥物的吸收,由于進食后食物排空延長,使注射的胰島素劑量及時間與之不相匹配,給糖尿病的治療帶來困難。近年來,我們通過加強對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醫療控制與飲食護理,加強了血糖控制,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1臨床資料
1.1對象
52例Ⅱ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男30例,女22例,年齡52~73歲,糖尿病病程5~26年。主訴惡心或(和)嘔吐者4例,上腹飽脹者29例;早飽者24例;上腹痛或燒心感者12例;返酸噯氣者32例。
1.2特殊檢查
老年消化性潰瘍護理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我院收治經胃鏡或手術病理確診的PU患者78例,男55例,女23例,年齡60~82歲,平均67.8歲,病程15d~36y。胃潰瘍46例,十二指腸潰瘍26例,復合性潰瘍6例。合并疾病有高血壓病、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腦梗死、腦動脈硬化等。并發癥有消化道出血、幽門梗阻、貧血等。
1.2臨床特點臨床癥狀不典型,如缺乏規律性痛疼。床表現多樣化,腹脹、納差,噯氣,貧血,胸痛,哮喘,消化道出血等。合并其他疾病多,有78%合并有其他疾病。患者對本病的認知度低,服用多種藥物,生活自理能力差,遵守醫囑性差。
1.3治療方法以藥物治療為主,選用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粘膜,減少損害因素的藥物,使用H2受體拮抗劑甲氰咪胍、雷尼替丁,質子泵抑制劑(PPI)奧美拉唑,胃粘膜保護劑服用膠體鉍或思密達。對幽門螺桿菌(HP)檢測陽性者使用羥氨芐青霉素、慶大霉素、甲硝唑等,伴消化道出血者加用止血劑。
2護理體會
2.1一般護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證施治;氣機
論文摘要:闡述了現代醫家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認識,通過對其病因病機的討論,總結各醫家對該病的辨證分型,提煉單方驗方,并結合西醫學,探討發展中醫學對該病的治療,提出可行建議。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疾病,約占消化專科門診的一半。本病的特點是持續或反復發作的上腹脹痛、早飽、噯氣、惡心、嘔吐等,經檢查排除引起這些癥狀的器質性疾病。但FD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認為主要與胃腸動力障礙和內臟感覺過敏有關。在治療上,西醫一般采用促進胃腸動力、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抗幽門螺桿菌、抗抑郁藥及心理護理等措施進行對癥治療,效果尚不夠理想,且存在成本較高,副作用明顯等問題。近年來,不少學者運用傳統中醫理論結合現代臨床實踐,辨證施治,已顯現出對本病具有明顯的優勢和發展前景,現將主要研究現狀總結如下。
1病因病機
對于FD的病因病機認識,陳氏[1]認為其病機多由于情志不舒、肝木克土、脾虛木乘導致的脾胃升降失司。梁氏[2]認為FD乃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主要病因病機為脾氣胃陰不足、納化失常、易感濕熱,或肝氣疏泄失常、肝胃不和,致胃中氣機壅滯,不通則痛,不降則痞。嚴氏[3]強調胃氣不和、胃絡瘀滯也是FD的重要病理機制,在辨治時注重血瘀兼證。劉氏[4]認為肝郁在FD的發病機制中占居主導地位,并可導致寒熱錯雜、氣滯血瘀、脾胃不和、胃陰虧虛等兼證。陳氏[5]認為情志不遂,或邪犯脾胃,或飲食勞倦等導致脾胃氣機失常是FD發病的中心環節。通過理論學習的實踐經驗,我認為中醫脾主運化而升清,脾氣升,胃氣降,共同完成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氣機失常從整體上包括了現代醫學的胃酸分泌異常及胃運動和排空功能異常。
2分型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