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德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9 14:15: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現行德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現行德育

現行德育探究論文

古代教育中,禮(德育)是“六藝”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論語》中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就說明實行“孝”“涕”等道德修養應先于“學文”。資本主義教育也毫不例外,英國教育家洛克就曾強調,在培養紳土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

現今社會對德育下了科學的定義。所謂德育既是思想品德教育,是指借以形成和發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政治觀點、思想觀點和道德行為規范的體系。它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憑借,是受教育者學習的客體。

“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具有不同的性質。階級社會里統治階級總以本階級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道德規范去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因而,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具有歷史性和階級性;不同民族思想觀點、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體系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因而具有民族性;同一國家、民族不同歷史時期具有差異性,但“所有這些體系都是以本國過去的整個發展為基礎的”,因而有繼承性。

當前,我國面臨復雜的國際形勢,教育必須為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培養具有良好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要從“總體布局的高度,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同樣,德育的重要性也要從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認識。德育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方面,決定著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性質,又是滲透在整個物質文明建設之中,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及有力的思想保證。學校德育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擔負著特別重大責任。全國在校學生占全國人口近l/5。如果對他們加強共產主義思想教育,提高他們的社會主義覺悟,培養他們的優良道德風尚和品質,不僅可以保證學校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而且對改變社會風氣也會產生積極影響。尤其對21世紀提高中華民族的政治素質,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產生深遠影響。德育受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同時它也要受一定年齡階段教育對象的思想、心理、特別是品德心理發展規律的制約。根據我國的教育現狀一般把我國的學校德育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一般學生應以“五愛”的公民道德為德育目標,這一目標與現實的經濟(政治)狀況相吻合,也與廣大群眾的覺悟相適應。

第二、共青團員學生,應進一步要求他們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把個人理想與社會需要一致起來,樹立社會主人翁思想,在各項工作中發揮骨干作用。

查看全文

現行德育分析論文

“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具有不同的性質。階級社會里統治階級總以本階級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道德規范去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因而,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具有歷史性和階級性;不同民族思想觀點、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體系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因而具有民族性;同一國家、民族不同歷史時期具有差異性,但“所有這些體系都是以本國過去的整個發展為基礎的”,因而有繼承性。

當前,我國面臨復雜的國際形勢,教育必須為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培養具有良好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要從“總體布局的高度,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同樣,德育的重要性也要從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認識。德育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方面,決定著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性質,又是滲透在整個物質文明建設之中,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及有力的思想保證。學校德育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擔負著特別重大責任。全國在校學生占全國人口近l/5。如果對他們加強共產主義思想教育,提高他們的社會主義覺悟,培養他們的優良道德風尚和品質,不僅可以保證學校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而且對改變社會風氣也會產生積極影響。尤其對21世紀提高中華民族的政治素質,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產生深遠影響。德育受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同時它也要受一定年齡階段教育對象的思想、心理、特別是品德心理發展規律的制約。根據我國的教育現狀一般把我國的學校德育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一般學生應以“五愛”的公民道德為德育目標,這一目標與現實的經濟(政治)狀況相吻合,也與廣大群眾的覺悟相適應。

第二、共青團員學生,應進一步要求他們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把個人理想與社會需要一致起來,樹立社會主人翁思想,在各項工作中發揮骨干作用。

第三、共產黨員學生,要從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的高度去進行教育,使他們自覺樹立共產主義信念和理想,勇于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作出犧牲和貢獻。當前,則要為實現社會主義四化事業這個全體人民的共同理想努力奮斗。此外,對中小學校學生與高等學校學生也應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

而從內容上來看根據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現狀及受教育者身心和思想品德發展水平一般把學校的德育分為勞動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識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理想教育、“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環境保護教育、衛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其中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主旋律并且卓有成效。而同樣是德育內容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三觀”教育,卻是學校德育的弱項。“老師講的不是我們想的,我們想的,恰恰沒人回答。”《北京青年報》上一位中學生發自肺腑的聲音,代表了許多中學生對目前學校德育的看法。現行的學校德育中,很多因素與它有關系。

查看全文

現行德育工作研究

古代教育中,禮(德育)是“六藝”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論語》中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就說明實行“孝”“涕”等道德修養應先于“學文”。資本主義教育也毫不例外,英國教育家洛克就曾強調,在培養紳土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

現今社會對德育下了科學的定義。所謂德育既是思想品德教育,是指借以形成和發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政治觀點、思想觀點和道德行為規范的體系。它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憑借,是受教育者學習的客體。

“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具有不同的性質。階級社會里統治階級總以本階級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道德規范去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因而,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具有歷史性和階級性;不同民族思想觀點、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體系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因而具有民族性;同一國家、民族不同歷史時期具有差異性,但“所有這些體系都是以本國過去的整個發展為基礎的”,因而有繼承性。

當前,我國面臨復雜的國際形勢,教育必須為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培養具有良好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要從“總體布局的高度,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同樣,德育的重要性也要從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認識。德育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方面,決定著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性質,又是滲透在整個物質文明建設之中,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及有力的思想保證。學校德育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擔負著特別重大責任。全國在校學生占全國人口近l/5。如果對他們加強共產主義思想教育,提高他們的社會主義覺悟,培養他們的優良道德風尚和品質,不僅可以保證學校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而且對改變社會風氣也會產生積極影響。尤其對21世紀提高中華民族的政治素質,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產生深遠影響。德育受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同時它也要受一定年齡階段教育對象的思想、心理、特別是品德心理發展規律的制約。根據我國的教育現狀一般把我國的學校德育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一般學生應以“五愛”的公民道德為德育目標,這一目標與現實的經濟(政治)狀況相吻合,也與廣大群眾的覺悟相適應。

第二、共青團員學生,應進一步要求他們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把個人理想與社會需要一致起來,樹立社會主人翁思想,在各項工作中發揮骨干作用。

查看全文

現行隱性德育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隱性德育是隱性課程的一部分,它作為重要的一種教學資源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研究。但隱性德育對學校德育工作的影響。已遠遠超過顯性德育所預期的目的.它的全面實施,會給學校教育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因而呼喚現行德育課程改革。

關鍵詞:隱性德育;德育功能;課程改革;價值取向

學校是實施以德治國方略的重要陣地,是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主戰場。我們的學校德育從內容到形式既全面又精致的德育體系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改革開放以后,學校德育在多元化的道德環境中,出現了與顯性德育并存的隱性德育,并對年青一代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都將遠遠超出顯性德育的期望效果。

一、隱性德育及其功能

目前對隱性德育的概念還沒有一致的說法,本文是借鑒我國西南師范大學靳玉樂教授關于“潛在課程”的界定。從“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階級的要求,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自身的努力使一定的社會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中引申出來的。所謂隱性德育,是通過社會和社會關系結構的各種環境有意或無意、自覺或不自覺地傳遞給受教育者的非規定性的信息影響活動。隱性德育作為一種獨立的德育形態,就其內涵來說,它是非學術性的,不直接規定學科內容。也不直接決定受教育者學業的進程。它更多是屬于非實體性的精神文化,如社會公德、行為規范、道德氛圍等.它是顯性德育之外所獲得的一切德育成效,是顯性德育本身或顯性德育以外的隱蔽的、無意識的或被受教育者完全認可的那部分信息。其外延不僅超出學校顯性德育所規定的范圍,而且延伸到社會上各種不確定的卻又對受教育者發生潛移默化影響的非規定性的信息。因此。就其外延來說,可以把隱性德育分為如下幾大類:

一是學校層面的隱性德育,包括:(一)顯性德育課程背后隱含的隱性德育。學校顯性德育課程大體有如下三種:一是各種“正規”的政治理論如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課、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等。二是校外與課外的各種班團活動、校內外的德育活動及各種集會與活動中的道德教育。三是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因素。教育者在顯性德育課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理論灌輸和說理教育時,傳遞了很多自認為有用的東西,但受教育者“學會”的或“獲得”的并不一定就是這些課程的設計者和傳授者所預期的結果。可能是設計者和傳授者所預期的東西,也可能是部分甚至完全與預期教育目的相反的東西。這“相反的東西”就是這些顯性德育課程背后的隱性德育內容的反映,如宿舍生活、治學態度等品德養成教育。(二)是“硬件”——空間規劃的隱性德育。它指的是學校建筑物、教學設施、生態環境和校園規劃等物質方面的“硬件”和空間環境方面的布局,對受教育者所發生的潛移默化的隱性作用。校容校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與反映著教育者(尤其是學校領導)的價值取向,因此,教育社會學家科爾指出:“物體在空間里的擺放并不是隨心所欲的,房間以其物理形式表示著該場所與物體的精神靈魂。一位教師的房間可以告訴我們他的性格以及他正在干什么。的確,“硬環境”起著隱性德育的作用。(三)是“軟件”——精神形態的隱性德育。“軟件”是指一種“軟環境”的規劃,這種“軟環境”主要包括制度形態層面的和精神形態層面的兩種隱性德育。制度形態層面的隱性德育.主要是指學校的各種規章、規則、規范和領導、教學、生活與一切活動,以及教育評價等多種組織方式的隱蔽形式.影響著受教育的思想觀點、價值觀念、道德品性與行為方式。例如在受教育者的操行評定中,大都寫著遲到、曠課扣多少分等.但在做好事等方面卻可以累計加分,分數互相抵消甚至加分比減分更多時,能宣布他(她)操行好還是不好?又如我們的考評制度中對受教育者考試作弊采取的“不能參加正常補考”等的處罰措施,其本意是為了教育受教育者,嚴肅考場紀律,加強考風建設。而考生除了“不能參加正常補考”外.還可以參加最后一次性補考,只要考生在這“最后一次補考”中“努力學習”,通過了就照樣可以畢業。這種考評制度除了給受教育者“平時可以不學習,主要最后關頭努力一躍就可以,平時的遲到、曠課又算得了什么”的一個負面隱性德育信息外,就沒有什么有意義的作用。精神形態層面的隱性德育,是指集中體現和反映學校的歷史傳統、精神風貌、校園特征.以及學校成員共同持有的目標追求、價值體系、道德情感和行為模式等,對受教育者發生深刻的、非規定性影響的校風班風、教風學風、師生關系、教師人格等精神、心理因素。“它所傳載、倡導的道德價值和校園精神已浸透和附著在校園內的多種環境因素及學校成員身上.而且賦予學校以特有的個性魅力,從而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位學生都深刻影響。”

查看全文

現行社會環境下學校德育管理措施研究論文

摘要:德育工作是學校的首要工作,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學校德育工作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學校德育工作管理將面臨更新觀念、改進內容、構建適應時展的新課題本文從樹立科學的德育功能觀,改革學校德育內容以及如何建立點、線、面相結合的德育新格局三個層次詳細闡述了如何實施適應時展的學校德育工作管理。

關鍵詞:德育管理;功能;內容;方法

德育工作是學校的首要工作,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學校德育工作面臨著許多新問題,《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為我們提出了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學校德育工作管理面臨更新觀念、改進內容、構建適應時展的新課題。

要改革和加強德育,就必須對學校德育功能有一個全面、科學的認識。德育的對象是人,是正在成長中的人。他具有兩種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學校德育具有多種功能,最基本的兩個功能是:滿足社會需要和青少年自身發展需要。社會主義學校的德育,要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需要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服務,這是在任何情況下是不能動搖的。同時,還要通過德育使青少年懂得人的尊嚴和價值,使他們生活得更有意義,心理結構更趨完善,人格情操更趨高尚。這麗方面功能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忽視哪一方面,都會造成德育失重、失效。

一、學校德育工作管理,首先要樹立科學的德育功能觀。

既要注重發揮德育社會性功能,也要注意發揮德育個人性功能,這樣,就會大大拓寬德育改革的思路,使德育改革的路子越走越寬。許多德育改革的探索者,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國情出發,在優秀傳統內容基礎上注人新的時代精神;針對青少年精神需求,將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準備教育、環境道德教育、創業精神教育等,充實到學校德育內容中來。德育內容新領域的開拓,將原有德育內容,逐漸擴展為面向21世紀的生存適應教育,使學校德育更貼近于改革開放的社會現實,更貼近于青少年自身發展的精神需要。轉變學校德育工作觀念,不僅為學校德育注入新的活力,而且也為當代青少年所樂于接受,從而為新時期學校德育建設展示了寬闊的前景。

查看全文

高等職業教育德育范疇及監控研究

[摘要]對高等職業教育教育類型的準確把握是提高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效果的前提和基礎,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是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德育教育。目前對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研究還不深入,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教學方法的安排上、教學評價的方式方法上還有待于進一步加以研究。大職業教育觀念有助于我們探索出適合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理論體系,特別是德育監控模式。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監控模式

一、大職業教育概念的構建

職業教育,顧名思義是為職業做準備的教育。事實無可辯駁,一個人不管接受多少教育,當他離開學校,參加工作走向職場,那么之前他所接受的所有教育都是為從事一種職業做準備,職業可能是工程師、科學家、文藝工作者,也可能是一線工人、農民等。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所有的教育,即使是家庭教育也可以被囊括到職業教育之中,我們把這種為所有職業做準備的教育稱之為大職業教育,以區分一般意義上的職業教育或職業技術教育。現行教育體制下職業教育之外的教育形式稱之為普通教育,高中階段普通教育稱之為普通高中,高中階段職業教育稱之為中等職業教育,高中后階段教育稱之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把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統稱為職業教育,但這樣的劃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方法是否正確是有待商榷的。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通篇講的都是物質生產過程,旨在說明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勞動并不一定直接作用于勞動對象,諸如在生產過程中從事生產指揮、組織管理、產品設計、產品檢驗以及從事生產過程必不可少的服務勞動,都是“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1]。這是筆者提出大職業教育的理論依據。現行的教育體系把職業教育單列為一種教育類型,其目的是為了適應工業化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而設,這種教育類型有把人培養成“機器人”的傾向,而不是“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與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宗旨背道而馳,其引發的教育倫理體系的混亂給現行的高等職業教育德育帶來諸多不利的影響,導致現行職業教育德育的理論構建步履艱難,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效果也屢屢遭社會詬病。

二、現行職業教育體制的反思

現行教育體制下,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劃分標準為學生的高考或者中考分數,考試分數高的學生上普通本科或者普通高中,而考試分數低的則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或中等職業教育。但是這種依分數劃分普、職教育的方法是否合理還值得進一步論證。疑點有五:第一,按照這種劃分方法,分數一分之差可能就是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差距,可是一分之差真的能夠區分出學生是適合上普通高校、普通高中還是上職業院校?我們如何看待和劃分那些經過補習考取高分的學生?如果按其補習之后的分數劃分可能他能夠進入普通高中或者普通高校,如果按其補習之前的成績,那么他應該上職業院校,可見依分數劃分普、職教育的方法本身存在悖論。第二,這種劃分方法的一個前提假設是考試分數高的學生更適合學習理論,而考試分數低的學生更適合學習技術,而事實上這個假設也經不起更多的推敲,因為影響學生分數高低的因素很多,學生的努力程度、教育水平的高低、社會環境、家庭因素都可能影響學生的成績,所以僅僅依靠學生考試成績來劃分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理論假設是站不住腳的。A省能上本科的高考分數在B省可能只能上職業學校,教育條件的優劣使得用考試分數劃分人才培養方向的方法出現了明顯的漏洞,也有失公平;第三,從大國工匠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學好技術的前提是喜歡、愛好并且需要“夠用的”理論支撐,更需要辛勤的付出和頑強的毅力。很多在基礎教育階段和高中教育階段學業成績不高的學生恰恰缺乏了這些品質,而研究者訪談了多個職業院校的教師也反映,有些學生的文化課學不好,學技術技能的時候也學不好,歸根到底是學習動力不足或學習習慣不好,那么這些學習動力不足或者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接受職業教育能否成為合格的一線員工還是一個未知數;第四,在人工智能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時代,對技術工人的文化基礎要求也水漲船高,文化課基礎將會在將來的技術工人培養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把文化課考試分數低的學生劃到職業教育的范疇,很難培養出技術過硬的現代產業技術工人;第五,現行普職分類教育更多“考量的是企業行業的訴求”[2],而非基于“人的全面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的教育本源,“將會在無意識中把學生當成了技術的容器,試圖使其將來成為掌握實用技術的高級‘機器人’,這與教育的本性背道而馳”[3]。這給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有效性帶來較大沖擊。現行的按照考試分數劃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方法暗含的意義是:“不好好學習,去職業院校學技術”,職業院校和技術被貶低如斯,怎么能激發職業院校的學生去認真學習技術?而沒有文化基礎的技術教育能否行得通也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

查看全文

以人為本指導下的高中德育論文

一、當前高中德育面臨的新情況

現行德育課本上的一些純粹理論化的知識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甚至會由于理論過于枯燥而引起他們的反感。在我們對山東省某高中三個年級學生所做的問卷調查中發現,認為目前德育課程內容生動、有吸引力的不足20%;認為自己接觸的各種現實生活實例對自己的心靈、觀念影響更加深刻的占到了60%。調查還發現,高中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著比小學、初中生更加多元化的道德訴求需要滿足,但當前的德育內容設置很顯然沒有很好的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認為學校德育課程能夠很好的解決自己道德困惑的人數只有23%。

二、當前高中德育實踐對“以人為本”理念的疏離

(一)德育課程的考核標準與“以人為本”理念失和

高中新課程改革對德育提出的總目標就是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從以上目標中,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新課程改革對德育培養目標的定位是“以人為本”的,是以全面提升人的道德素質,實現人的發展為終極目標的。但對人道德水平的評價很難有一個量化的指標;再加上升學壓力的影響,各個學校對德育課程的考核大多采取的是與其它學科一樣的筆試形式,很難做到全面評價學生的真實道德水平。

(二)德育教學內容的設置與“以人為本”理念脫節

查看全文

優秀傳統文化對現代德育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倡導“德育為先”,自覺地發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積極促進有效的學校德育體系的構建,積極響應國家的人才戰略,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是整個社會特別是學校德育工作者們最為迫切的歷史使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十五講》一書共有十五個章節。第一章是傳統文化教育總論;第二章列舉了傳統文化教育中的讀經問題;第三章概括了傳統文化教育的社會意義;第四章講述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學術意義;第五章介紹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內容;第六章講述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與方法;第七章分析了傳統文化教育的亂象與問題;第八章探討了傳統文化教育與課程建設;第九章探討了傳統文化教育與教材建設;第十章探討了傳統文化教育與教師的關系;第十一章回答了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經典的問題;第十二章介紹了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世俗的關系;第十三章分別介紹了傳統文化教育與蒙學;第十四章分析了傳統啟蒙教育的借鑒意義;第十五章論述了傳統書院的現代價值。該書倡導既要重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從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德育工作的相關依據或范本,利用道德約束人們的行為,又要注重對人性的培養,構建良好的心靈氛圍。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人性的理論與認識,可以為現代德育工作提供借鑒。而踐履我國優良傳統,則可為現行德育工作提供具體的工作方法與途徑。我國傳統著作中就有關于教育思想方面的論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講的是好的政治,不如好的教育。政治好,百姓會懼怕,教育好,百姓才會愛戴,突出了教化的重要性。書中還強調“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教化百姓,要注重道德的感染,用禮節來約束人們的日常行為與思想觀念。

學校的道德教育必須得到普及,教育人們對于仁義禮智信的理解,培養人們的忠悌孝義,與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相符合的道德理念,使人們清楚明了人倫與孝悌,從而達到整個社會以禮為重的目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十五講》一書全面系統地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思想進行梳理。對于青少年來說,不能僅僅學習課本中的知識,而應該積極接受道德的教化。有才能卻無德行,不是我國現行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相反,德才兼備才是我國現行教育的標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十五講》一書中涉及的很多教育理念與我國科教興國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科教興國提倡以教育為中心,通過教育促進我國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實現科學技術向第一生產力的轉化。國家的興旺發達,必須以人才作為基礎。若要實現科教興國的理念,就必須與教育緊密聯系,使教育思想更加具有科學性與實效性。在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如何把教育做好,必須以先進的教學理念作為基礎。該書在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與科教興國教育理念相結合,倡導構建新時期復合型人才標準,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同時該書也做到了批判繼承,強調傳統文化有優良也有糟粕,要求教師能對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與糟粕進行區分,從而為學校的德育工作提供思想指導。對于文化糟粕要敢于剔除,還要虛心地向他國優秀文化學習,從而起到豐富我國德育工作內容的目的。總而言之,對于我國當下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十五講》一書對其追根溯源,以我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為當下學校德育體系的構建提供借鑒。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雖受到了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影響,但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與道德觀念是經受了長久歷史的考驗才逐漸形成的,因此它與我國人民基本價值觀念相符合。繼承并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公民的職責。對于學校的德育工作者來說,應立足德育并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筆者在開展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項招標項目“全面從嚴治黨視閾下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升研究”(項目編號:18VSJ009)及重慶市教育評估研究會重點課題“基于慕課視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研究”(項目編號:PJY201702)過程中研讀了此書,認為只有清晰地認識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了解其特殊性,并在傳承與發揚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德育體系的構建,有效地為我國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彭曉寬 單位: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講師

查看全文

大學生德育積分管理系統探討

摘要:德育是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當下德育存在評價主觀性過強、忽略過程評價、評價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健全和完善德育評分制度,開發德育積分管理系統,迫在眉睫。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依據現行的德育管理制度和測評文件,通過“金數據”數據平臺和網頁系統設計,有助于實現德育信息管理的信息化和可量化,提升德育管理實效。

關鍵詞:德育積分;系統設計;實現

大學生德育測評結果是衡量大學生在校期間德育表現的重要指標,在高校獎學金評定細則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德育測評工作的順利開展,直接與高校德育工作的價值導向、大學生價值觀培養、自我內在發展等相關[1]。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德育評價逐步用“德育評分制”代替“德育等級制”,即用積分數值取代“優良中差”的等級評價。這一制度是把學生在校的政治思想、遵章守紀、日常行為等進行量化,將德育教育的過程和結果以積分的形式體現出來。德育評分制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德育評價主觀性過強、評價標準過于模糊、評價方向過于片面的問題;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民主意識的不斷提升,德育評分制在推進過程中暴露出操作方法不當、評價機制不合理、教育效果不明顯等問題。

一、德育積分管理系統開發背景

(一)德育評分制存在的問題

1.德育評價操作方法落后首先,在提交方式上: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德育評價一般為一學期一評,提交方式是excel表格形式,一班一表。這種終結式的提交方式,容易引發不客觀、公允的猜想,認為是班主任或管理員主觀臆斷,形成誤導,從而使德育評價成為一紙空文。其次,在德育項目的加分上:一般采取學生自報的形式,報什么項目加多少分,不報不得分;而學生自報項目的真實性則無從考證。再次,在德育項目統計上:依賴人力統計,很可能存在誤報、漏報、漏填現象,從而影響德育總分。最后,在匯總各類信息上:一般時間會定在期末或開學初,由于時間過長或不自覺遺忘,會導致數據差異。另外,對于加分項和減分項,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多報加分項,有意忽略減分項;由加減分差異、數據缺失或不完整造成的德育評價誤差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德育評分制的可信度,導致德育分值缺乏說服力。2.德育評價機制不合理德育管理是一項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工作,德育評價不僅是對德育結果的考核,也是對形成過程的綜合考量。現行的德育評分制,太過強調結果“分數”,而完全忽視這個結果“分數”的來龍去脈。例如,某個學生德育成績為96分,我們只看到了96,盡管德育文件已經明確顯示,但其他學生仍不知道96分由什么構成,認定的標準究竟是什么;因此,那些想要提高自身德育成績的學生根本不知從何處下手。也就是說,現行的德育評價中缺乏過程性、動態性指標,而這正是影響德育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德育項目報送以自報為主,很難提供有力的事實依據,即監督機制、日常記錄機制不健全;現行的德育評價方法無法滿足學生查詢、自證、質疑的需求,公開、透明、雙向溝通更是無法達到,這便大大降低了德育的教育效果。

查看全文

大學教材德育內容體系研究

摘要: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指出,要把“立德樹人”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從教材內容完善的角度,確定基于“立德樹人”的大學《體育與健康》教材的德育內容體系,引領高校體育教育發展,推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已成為一項艱巨而又亟待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關健詞:《體育與健康》教材;研究背景;研究意義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要求建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核心素養體系,不同階段學生提出不同的核心素養教育要求,明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未來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學生應當具備的品格和能力提出新要求,指出“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教育根本問題,以“立德樹人”作為引領中國教育改革的新取向,這也是堅持“以人為本”教育觀,科學把握教育規律,將科學的教育觀點和方法滲透到教育過程中,突出時代性,強化民族性,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武裝自己,確保教育理論和實踐能夠體現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同時,把立德素養的要求置于轉化歷史文化的基礎上,突出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強調中國特色。

一、研究的目的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經濟成為主導社會進步的主導力量,由經濟競爭轉向人力資源競爭,國際人才競爭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化,各類功利主義、利己主義思潮成為影響現代人群思想觀念方向標,道德滑坡成為現代社會普遍的詬病,與此同時,對國民道德素養也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因此,在道德危機的形勢之下,建設新時代大學生德育人才培養體系,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命題,并滲透到高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增強大學德育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已是刻不容緩。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落實到體育教材中,是德育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實施德育的重要載體。分析體育教育階段不同版本體育教材中德育內容現狀,并討論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使體育學科真正的實現育人價值、育人功能。通過對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德育內容進行梳理、分類和總結,將體育中應有的德育內容融入體育教材中,構建體育教材中德育內容體系,挖掘體育的育人價值,為豐富和完善現行體育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提出合理建議,使體育學科真正的實現育人價值、育人功能。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落實到體育教學中,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度教材,最大程度地發揮體育“健身育人”價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道德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德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學生身心獲得全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大學教育階段學生身心更是迅速發展,處于思想品質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培養學生進行道德學習、注重品行、養成良好習慣、是本課題的核心概念,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迫切需要學校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上給予正痛的引導和幫助。本研究限定于體育在育人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功能,通過對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德育內容進行梳理、分類和總結,將體育中應有的德育內容融入體育教材中。挖掘體育的育人價值,為豐富和完善現行體育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提出合理建議,使體育學科真正的實現育人價值、育人功能。

二、研究的意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