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7 10:53: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物理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醫學物理學現狀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醫學物理學的現狀,其一,學生思想上不重視;其二,教學內容物理學專業性太強,不接地氣;其三,學時的限制,造就“快餐式”教學模式。文中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提高教師的醫學修養,以問題導向式進行教學,充分利用有限學時,精講經典物理內容。關鍵詞:醫學物理;學習興趣;教學改革
一、引言
作為高等醫學院校開設的一門必修的基礎類課程,醫學物理學是物理學與醫學相結合而成的一門交叉性學科。其宗旨是從物理的角度去研究醫學問題,為醫學服務,同時又相互促進。醫學物理學運用物理學的理論揭示生命現象,同時,其所包含的物理學技術為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方法。明明這么重要的一門課程,為何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教學過程被動,甚至偶爾會聽到與醫學相關的人士感嘆:醫學生學物理何用?本文將思考醫學物理學的現狀,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
二、醫學物理學教學的現狀
(一)學生思想上不重視。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物質的基本屬性和物質運動的普遍規律,醫學是研究生命體的科學,生命體也屬于物質,屬于物理學的研究范疇。很多醫學生不明白醫學與物理學的關聯,尤其是具體章節中,由于學時限制,老師一講完系統的物理知識后,到醫學的應用部分就讓學生自學,這樣更加導致學生學習這門課程興趣嚴重不足,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而已經學過這門課程的高年級學生,甚至有些醫生都會錯誤地認為學習醫學物理學的意義不大。
(二)教學內容物理學專業性太強,不接地氣。作為教師,我們抱怨學生不重視這門課程,奇怪為什么還有醫學物理學無用的言論,同時有一部分教師還認為,學時有限,就不該迎合學生,講一堆物理在醫學上的應用。支撐這種現象的根基是:目前,醫學物理學的主講教師絕大部分來自物理學專業,而不是醫學專業,再加上師資力量往往不足,科研壓力大,導致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更注重物理學體系的完整,教學內容以講授物理規律為主,有些教師頂多在每一章最后泛泛而談物理學知識在醫學上的應用。教學內容物理專業性太強,缺乏實用性,自然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透析易學與物理學
易學與物理學,本來并不存在直接聯系,由于現代科學內部產生的新自然觀和新科學觀,使得一些科學家認為他們的新觀念的發展方向與東方古典哲學基本一致。其共識是,古典物理學的力學自然觀對于描述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現象是合適的;20世紀關于原子和亞原子領域的探究已經表明,我們的許多基本觀念都應該改變,比如物質、時間、空間和因果關系等。這些基本概念的更新,必將會導致整個世界觀的改變,美國高能物理學家卡普拉認為:過去數十年間現代物理學引起的這些變化,好象走向了類似東方的世界觀:宇宙的全部現象是一個不可分離的和諧的整體。不少人把這種現代科學發展趨向在某種程度上要求回到中國古代自然觀,稱之為“科學重新發現了易學”。《周易》的范疇體系雖說為中國傳統科學提供了宇宙秩序原理、方法論原則和科學觀,究竟怎樣與現代物理學溝通,即是本文討論的核心。
一、易學自然觀
《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實際上是上古巫文化化出的符號、周初時期占筮驗詞集錦和戰國末年理性詮釋的統合。作為《易傳》的十篇釋文已經完全脫離卜筮,建立起一套以陰陽為綱闡釋變化的理論體系。漢興,《周易》作為官學傳習和研究的對象,被尊稱為“五經”之首;漢易已經納入陰陽五行學說,隋唐時期易學即以其理性向科學領域滲透;進而逐漸形成以符號系統與以陰陽為綱紀相結合的范疇體系和理論結構。
易學對宇宙的基本觀點是:陰陽相涵相因、流變會通,構成一個合諧互補的有機整體。
張立文教授在《王船山易學思想略論》中指出:船山的本體哲學,統體會通于和合。所謂和合者,就是“陰陽未分,二氣合一,氤氳太和之真體”。《易傳》有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作者認定道器是虛實范疇,虛與實的主要差異在于隱與顯。“形而上者是隱也”,隱不是無,而是潛在,是形而下所以存在的根據。“形而下者是顯也”,指有形質的東西,“即形之成乎物而可見可循者也”。即此可知,顯指可見可循的事物和現象,隱指寓于“器”而起作用的現象背后更本質的東西;而隱又不是虛無,“道不虛生,則凡道皆實也”。從而推定道乃實存之體,得出道器交與為體、相涵相因、流變會通的兩系統結構論。道和器的關系究竟如何?就邏輯上講,“形上者乃形之所自生”,因為凡器皆有形,由“形”邏輯上得出對應于“形下”必然存在著“形上”。就二者的主從關系講,“當其未形而隱然有不可喻之天則,天以之化”,依此概括二者的關系為:道是器存在的依據;道通過器而表現自己,一切顯性的運動變化之因皆源之于道。再就孰先孰后的角度講,是“理不先而氣不后”,二者既不存在先后、本末之別,也就從根本上排除了天理、神創的觀念。張教授立足于人文(兼及自然)闡述問題,認為“王船山道器、氣關系,充分體現和貫徹了《周易》和合人文的精神”,本文專門討論自然而不涉及人文。依據形上學本體哲學,自然界的物理客體應該分兩類,即“形之已成乎物”和“未形”,二者的本質區別在于形下之“顯”和形上之“隱”。
小結:易學自然觀是兩系統結構論。從靜態角度講,“萬物(包括宇宙自身)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從動態角度講,“陰變陽,陽變陰,其變無窮”。所謂的易,就是講陰陽變化之理的學問,即“易以道陰陽”。
物理學探究論文
第一章.世界是測得準的,并非測不準的
乍看,題目好象哲學的。不屑哲學,只談物理。
大量研究表明,目前為止的實驗已經給出物質世界準確信息,物理學重要任務之一就在于找出這信息并揭示其內在規律。遺憾的是,目前為止的理論(無例外)均未能如此。然而國內外學界卻一致認為理論物理大廈框架--《量子力學》已經建成,剩下只是裝修和美化了。
但經本文研究表明,《量子力學》對一些基本物理學問題的實質并不清楚,往往似是而非。然而《量子力學》卻娓娓動聽、夸夸其談,實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請看事實:
1.1關于"量子化"根源問題。
微觀世界"量子化"已被證實,人們已經公認。但接踵而來的就是"量子化"根源問題,又機制怎樣?這本是物理學根本任務之一。已有的理論包括愛因斯坦、玻爾、量子力學都未能回答。然而量子力學家們卻置這本職任務于不顧,翩翩起舞與數學喧賓奪主、相互玩弄!
物理學邏輯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禪宗哲學是融合了佛家與道家、儒家之后的一種思想體系。它對中國哲學、文學和藝術等的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隨著對物理學研究的深入進行,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現代物理學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之間具有某種平行性。這種平行性的根源在于二者遵循相同的邏輯——禪宗邏輯。
認識人類自身、認識人類所面對的宇宙,是科學的根本任務,并由此而衍生出人類知識的兩大系統——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二者之間最深刻的關聯在于:人對自身認識有多深,對外部宇宙的認識就有多深,它們是同步進行的。作為自然科學重要分支的物理學是建立在分析與實證基礎上的。在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物理學的研究無論在宏觀還是在微觀上早已超越了感官經驗的范圍之外。這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個困惑:我們以現有的感官經驗去描述、解釋遠在我們經驗之外的對象是可能的嗎?要解決這一困惑,就必須轉換邏輯思維的方式。對此,古老的禪宗哲學給了我們重大的啟示。
一、禪宗與禪宗邏輯
“禪”或“禪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譯,原意是沉思、靜慮。佛教禪宗的起源,按傳統說法,謂佛法有“教外別傳,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教義,從釋迦牟尼直接傳下來,傳到菩提達摩。達摩于梁武帝時(約520~526年)來到中國將心傳傳給二祖慧可(486~593年)。如此輾轉相傳,終于出現了以六祖慧能(638~713年)創始的南宗頓教,以后日益豐富發展,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佛學禪宗。禪宗是佛教的一個宗派,是“中國的佛學”,它是中國道家哲學與佛教空宗(亦稱中道宗)相互作用的產物,對于中國哲學、文學、藝術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禪宗所依據的主要典籍為《金剛經》和《六祖壇經》。
其實早在達摩來華以前,空宗的代表人物僧肇與道生等就在吸收與融匯中國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為禪宗的出現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準備。如在道生的理論中,就有了“頓悟成佛”、“一切眾生,莫不是佛”(《法華經疏》)等禪宗的基本思想。而在被僧肇所具體化了的關于三個層次的“二諦義”理論中(《肇論·般若無知論》),空宗所謂的第三層真諦即為禪宗之“第一義”。禪宗的一切修行以及最后的頓悟,都是為了成就作為其終極目標的“第一義”。這個第一義就是宇宙的本體、佛的本體,就是最后解脫的境界。
三個層次的“二諦義”理論認為:(1)第一個層次:普通人以為萬物實“有”,而不知“無”。佛教認為萬物實際上都是“空”、“無”。在這個層次上,認為萬物是“有”,這是“俗諦”;認為萬物是“無”是“真諦”。(2)第二個層次:認為萬物是“有”與認為萬物是“無”,都是片面的。因為“無”并不只是沒有了“有”的結果。事實上“有”同時就是“無”。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一物此時此刻的存在狀態與其在另一時刻的存在狀態是不同的,在這種意義上,此時此刻的“有”在另一時刻就是“無”了。故在這個層次上,說萬物是“有”與說萬物是“無”,都同樣是“俗諦”。只有不片面的中道,認識到萬物非有非無才是“真諦”。(3)第三個層次:說“中道”在于不片面(非有非無),這意味著進行區別,而一切區別本身就是片面的。故在這一層次上,說萬物非有非無就是俗諦了。真諦是:萬物非有非無,而又非非有非非無(《大藏經》卷四十五)。禪宗的第一義,指的就是這種“非有非無,而又非非有非非無”的境界。《金剛經》云:“……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這種“非非”的境界是經驗之外的,是普通的邏輯思維達不到的,是不可言說的。所以“說似一物即不中”(《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我向爾道是第二義”(《五燈會元卷第十·清涼文益禪師》),“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
文科物理學強化思考
一提高文科大學生科學素質的必要性
21世紀是科學與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一個民族只有普及科學知識,受到科學精神的熏陶,尊重科學、崇尚科學,才能告別愚昧,才能挺起胸膛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學生是國民中的特殊群體,他們科學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國民的科學素質水平。由于我國教育體制和中等教育培養模式還不夠完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擺在面前:學生在高中階段便分文理科,文科學生除數學學科外,幾乎不再接受其他自然科學教育,從而導致進入高校之后,文科大學生的科學素質普遍較低。因此,提高文科大學生的科學素質應是我國高校文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物理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領軍學科,是整個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基礎,兼有哲學的概括性、抽象性,數學的邏輯性、嚴謹性以及實驗的實踐性和操作性的特點,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同時培養文科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那么在高等院校文史、管理、財會、語言、藝體等文科類專業開設基于物理學的科學素質課程,是提高文科學生科學素養的一種很好的途徑和方法。2011年8月,國務委員、現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要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讓講科學、愛科學、用科學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使公民科學素質再上新水平。劉延東強調,公民科學素質是落實科學發展的有力支撐、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堅實基礎、衡量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標志和社會文明進步的強大動力,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而高等院校是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教育的最佳場所之一。近年來,我國部分高校已開始在文科類專業開設基于物理學的科學素質教育課程,這一舉措將有利于提高文科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實踐創新能力,對于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無疑會起較大的促進作用。
二文科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科學素養
進入21世紀,面對經濟社會日新月異的快速變化,思想文化錯綜復雜的高度融合,科學技術前所未有的創新發展,為適應社會需求,跟上時代步伐,作為文科大學生,應具備如下基本科學素養。1.必備的科學知識在西方,一些社會學家和物理學家提出這樣的觀點:如果一個人未讀過莎士比亞的著作會被認為沒有教養;但是一個人如果不知道牛頓、愛因斯坦的理論,卻被看作沒有文化。進入21世紀以來,以物理學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技術滲透到人們學習、生活、工作中的每一個角落,對社會發展與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更加寬廣和深刻。現代高科技的許多前沿問題和應用領域,如網絡技術、通信技術、激光技術、納米技術、核能技術、航天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微電子技術等,很多都囊括在基礎物理的研究領域之中。因此,在文科物理教學中,有必要讓學生學習、理解一些基本物理知識。如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基礎知識,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學的基本觀念,愛因斯坦的狹義和廣義相對論,光的波粒二象性等。特別是對引領21世紀發展的高新科技應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對他們將來從事的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2.科學的思維方法科學的思維方法往往比知識本身更重要,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同感,他們在學習期間不僅要向導師學習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導師如何工作、如何思考、如何處理實際問題等,這種思維方法上的訓練是最為關鍵的。無論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定律的發現,還是物理基礎理論的創立和突破,都離不開科學的思維方法。而比較、分析、綜合、歸納和演繹等是科學思維的基本方法,在文科物理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挖掘物理學中蘊含的豐富思維方式和科學研究方法,如模型方法、類比方法、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理想實驗、科學假說、數學建模方法等,傳授給學生,并努力讓學生應用這些方法,去正確分析、理性判斷和初步計算一般難度的物理問題,以提高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3.執著的科學精神物理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不僅包含物質的結構和物質世界的運動規律,同時蘊含了豐富的哲理和無窮的智慧,閃耀著科學文化與人文精神的光輝。古今中外的著名物理學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所表現出來的求實精神、獻身精神、懷疑精神、創新精神,在科學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謙虛、謹慎、誠實、合作、淡泊名利的優秀品質以及他們對人類、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等,都是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在他們身上完美結合的體現。因此,在文科物理教育中,應注重樹立學生現代科學的自然觀、宇宙觀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使學生具有科學的成敗觀和探索科學疑難問題的信心和勇氣,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堅韌不拔的科學品格和人文關懷的優秀品質。4.較強的創新意識愛因斯坦曾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或許只是一種技能,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進步。”“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在文科物理教學中,通過了解物理學史和物理學家成長成才的經歷,讓學生們體會創新思維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探索精神和創新欲望,鼓勵學生對前人的科學理論和傳統觀點持大膽的質疑精神,對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理敢于提問,培養學生勇于開拓進取的精神,使學生善于思考,勇于實踐,敢于向舊觀念挑戰,從而培養學生較強的創新意識。這樣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時代變革對創新人才的要求。
三深化教學改革,增強教學效果
為了增強文科物理教學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應當更新教育觀念,明確教學目標,精選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通過近年來的教學探索與實踐,大家逐漸認識到:高校文科物理課程不應是理工科物理課程的濃縮或稀釋;也不應是一般科普性地傳授具體的物理知識,文科物理課程應更多地注重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重在提高文科學生的科學素養。1.精心選擇教學內容物理學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同時,文科物理課時有限,很多高校文科物理課程僅有32學時左右。在這有限的時間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仔細甄選和取舍。為達到培養、提高文科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目標,我們可以嘗試在文科物理教學中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組織教學內容:(1)物理學基本概念,并結合物理學史適當介紹一些物理學家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擴大學生的物理基礎知識面,初步掌握物理學的思想和思維方法;(2)與物理學知識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如臭氧枯竭、環境污染、全球變暖、PM2.5、光伏發電、核泄漏、核動力、信息戰爭等,培養文科生在這方面的興趣,使他們感到物理學是鮮活的,是具有重要社會影響的;(3)結合現代物理學,關注日常生活與生產技術中高科技所蘊含的物理學知識,通過介紹能源、材料、醫學、航天、激光、環保等領域中蘊含的物理知識,融課本中的物理內容和現實中的科技前沿應用的物理知識為一體,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物理學無處不在,物理學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2.注重科學精神的培養科學精神是在科學實踐的過程中被抽象出來,并反作用于指導科學探究的一種價值取向和理性態度,其核心內涵和基本要求是獨立思考、嚴謹規范、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其中求真是目標,創新是靈魂,即科學精神是科學的本質和靈魂。在文科物理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大膽提問,樂于表現自己,敢于與眾不同;要結合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奧秘的好奇心;要引導學生相信科學、尊重科學、學習科學、運用科學。同時,我們提倡的科學精神應當充滿人文關懷,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應緊密地結合起來。愛因斯坦曾說:“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愛因斯坦在這里所指的“和諧的人”,其實就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統一的人。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同時要重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以人文精神作為科學精神的底蘊,使科學真正造福于人類。3.強化科學方法的訓練科學方法,是指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中遵循或運用的、符合科學一般原則的各種途徑和手段,包括在理論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推廣應用等科學活動過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規則、技巧和模式。簡而言之,科學方法就是人類在所有認識和實踐活動中所運用的全部正確方法。物理學蘊含著豐富的思維方法,如歸納、總結、演繹、類比、建模、假說、數學統計、實驗檢驗等,這些方法不僅適用于物理學的研究,而且也適用于其他學科。我們在教學中通過對物理學問題探究的學習過程,能使學生掌握一種科學思維的方法。如果能做好這個環節,學生們也就具備了學習和掌握新知識的本領。4.展現物理實驗的魅力根據物理學根植于實驗事實這一特點,結合文科物理課程性質,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意識,在文科物理教學中,適當安排一些實驗內容和操作環節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應充分發揮演示實驗在文科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物理演示實驗具有內容豐富、現象直觀、趣味性強的特點,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可以使學生獲得生動直觀的感性認識,有助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增強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精神。其次,應充分利用高校物理實驗室,在現有物理實驗室的基礎上,打破常規,適當增加投入,積極組建集實物展示、儀器演示、動手制作、仿真操作以及影像展播于一體的文科物理實驗室。讓學生有機會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行設計實驗裝置,自行準備實驗器材,自行擬定實驗步驟等,并允許失敗和重做,鼓勵探索和創新。這種教學模式能充分展現物理實驗的無窮魅力,可以大大激發文科學生參與動手實踐、探求科學奧秘的興趣和熱情。在高校開展文科物理教育是一項處于不斷探索之中的教學活動,有很多未知領域有待認識與開拓。只要我們勤于探索、勇于實踐、大膽改革、善于創新,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善于用教師的科學激情去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就一定能夠發揮出文科物理在開啟心智、陶冶性情、引導創新、提高素質等方面的獨特魅力。
物理學研討論文
提要
此乃特殊重要文稿,幾乎涉及物理世界全部問題。文中全部用8位數字有效精度并與實驗完全相符的計算結果表明下述原理成立:
〖測得準原理〗:世間萬物,無例外,都是測得準的(準確程度最終都將取決于普朗克常數h=2π?的準確度),絕非測不準的;世間只存在測不準的學者,并不存在【測不準原理】——《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文中用大量無可否認的事實,全面、系統、嚴格地證明了量子力學——世界權威理論,純系偽科學。其基本原理——【測不準原理】系反科學的理論,由此量子力學已把科學引入歧途,并使之陷于惡性循環不解之中!
由于量子力學已修成了詭辯內稟屬性,任何單方面對其論說全然無效,必須給量子力學以全面充分曝光,所以篇幅顯得較長。實乃:
有道僧是愚氓憂可訓,
物理學研究論文
1物理研究中的模型化
模型化指的是在研究和探索事物的過程中為了便于發現其中本質和規律而建立的一種抽象的,理想的事物形態是對某些事物中所包含的本質及規律采用逐步逼近的描述方法。例如,在電學中研究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時,其作用力的大小受帶電體的形狀、大小、所帶電荷量的多少、電荷的分布、電荷之間的相對位置及介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若不分主次的考慮各種因素,會感到無從下手,也就無法得到最終的結果。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大量實驗表明:隨著電荷間距離的增大,帶電體的形狀、大小、電荷的分布等因素的影響逐漸減小,距離增加到一定程度時,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電荷的電量和介質的介電常數,其形狀大小、電荷的分布可忽略不計.從而建立起“點電荷的理想模型這樣.突出了對所研究問題起主要的因素忽略次要的因素,建立“理想模型”,有效的解決了對復雜問題的研究。庫侖定律描述的就是兩個點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在研究氣體的性質和描述氣體的物理量間的關系中,麥克思韋建立了氣體模型:氣體是由很小的、完全彈性的、只在接觸時才發生相互作用的固體小球組成的系統從而奠定了氣體分子運動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氣體進行模型化:當分子間的距離接近十倍或大于十倍分子直徑時,就可以忽略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從而建立了理想氣體模型。這樣就比較容易得出描述氣體的物理量間的關系一一氣體狀態方程。顯然,如果沒有“點電荷”這個理想模型的建立,就沒有庫侖定律。沒有氣體模型和理想氣體模型的建立,就沒有氣體狀態方程。同樣,如果沒有質點的建立,便不會有牛頓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物理學中的物理模型非常多,如鐵磁性物質磁化模型、穩恒電流模型、原予核式結構模型等等。可以說,物理的全部定理、定律和公式都是對物理模型的刻畫。物理模型化是物理學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建立和發展物理理論的重要手段離開物理模型,物理學的研究就寸步難行。
2物理過程的理想化
自然界中各種運動過程非常復雜,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我們可以忽略次要因素,突出物體運動的主蔡特征和規律,把運動過程想象為一種簡單化的、實際上不存在但又經得起實踐驗證的運動過程。
在研究物體的碰撞問題時,認為該系統只在碰撞物體間內力的相互作用下發生的,其他力與內力相比,均可以忽略不計。在此條件下,這一系統遵循動量守恒定律。而完全彈性碰撞規律又是建立在理想碰撞的這一理論過程的基礎之上,只要相互的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而且物體間相互作用的內力存屬彈力,這樣的形變就能完全恢復。顯然整個碰撞過程只存在動能和彈性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因此碰撞前后系統動量守恒。力學中研究物體在光滑平面或無摩擦軌道上的運動過程,熱學中研究琿想氣體等質纂過程中能量的轉換等都采用的是理想化過程。所謂等容、等壓、等溫及絕熱過程也是理想化過程。
同樣在研究地球表面上物體的下落運動時,往往被視為自由落體運動,那是因為在落體運動過程中忽略了空氣阻力、重力隨高度變化等因素,認識物體只在恒定的重力作用下的下落過程。顯然,滿足自由落體運動條件的物體在自然界中無法實現,但在許多情況下,物體的下落很接近自由落體,完全可以用自由落體運動規律來處理,所以自由落體理想過程的建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物理學反思研究論文
一、前言
德國現象學家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Husserl1859-1938)在其著作《歐洲科
學危機》(DieKrisisderEuropaeischenwissenschaftenunddieTranszendentale
Phaenomenologie)的第二部份第八至第十五節,關于澄清近代物理主義的客觀主義與
超驗的主觀主義之間對立根源上,以大量篇幅探究伽俐略物理學的起源與發展,因為伽
俐略對「自然的數學化(Mathematizationofnature)」的模式形構出整個近代科學
物理學研討論文
摘要近些年來,在微重力環境中進行基礎物理研究涉及到許多重大的基礎物理課題,引起了國際理論物理界的關注,并被稱為空間的基礎物理學;進而,各國的空間局逐漸將微重力科學稱之為空間的物理學,但空間的物理學并沒有改變微重力科學的基本內容.隨著國際空間站逐漸組裝完成,空間站成員國正抓緊安排計劃中的微重力科學實驗項目,預計會在2016年以前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另一方面,需要在專門衛星上進行的引力理論和廣義相對論驗證實驗,也在安排之中.在美國進行GP-B衛星計劃后,探測引力波的LISA計劃受到廣泛的關注.空間的物理學將在促進重大學術成果和開拓新的技術發展兩方面不斷取得進展.
關鍵詞微重力科學,基礎物理,流體物理,燃燒學,材料科學,生物技術
AbstractInrecentyearsfundamentalphysicsinamicrogravityenvironmenthasattractedmuchattentionfromtheoreticiansin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andhasbeengiventhenameoffundamentalphysicsinspace.Furthermore,microgravitysciencehasgraduallybecomeknownasphysicsinspaceamongstthespaceagenciesofthechiefspacecountries.However,physicsinspacehasnotchangedthecontentsofmicrogravityscience.AstheInternationalSpaceStationnearscompletion,itsmembercountriesareworkinghardtoschedulethemicrogravitysciencemissions,andimportantresultsshouldbeobtainedbefore2016.Ontheotherhand,plansforspacetestsonthetheoriesofgravityandgeneralrelativityonboardspecialsatellitesareunderway.AftertheGP-BsatelliteexperimentbyNASA,theLISAprogramforspacemeasurementofgravitationalwavesarousedbroadinterest.Physicsinspacewillcertainlymakegreatstridesinbothpromotingimportantscientificachievementsandindevelopinghightechnologyforapplications.
Keywordsmicrogravityscience,fundamentalphysics,fluidphysics,combustion,materialssciences,biotechnology
1引言
當一個空間飛行器環繞地球以第一宇宙速度自主飛行時,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局部)慣性參考系,其原點位于空間飛行器的質心位置.如果不考慮大氣阻力、光輻射壓力、質心偏離引起的各種擾動力,則空間飛行器中物體受到的地球引力與運動離心力抵消,物體處于“失重”狀態,或者說物體處于微重力水平中.所謂“微重力”是指該處的有效重力水平為地球表面重力水平的10-6.在實際的繞地球飛行器中,有效重力水平與頻率相關,低頻時達到10-3,高頻時優于10-6.除了地面的落塔、拋物線飛行的失重飛機和可達十幾分鐘的微重力火箭外,用于微重力實驗的空間飛行器有返回式衛星和不返回衛星、載人飛船、航天飛機和空間站.各種載人空間飛行器不可避免人的干擾,飛行器中的有效重力很難達到微重力水平;而驗證引力理論的高分辨率空間實驗需要非常低的飛(femto,亳微微)重力至阿(atto,微微微)重力環境,一般需要發射專門的基礎物理衛星.
物理學研討論文
提要
此乃特殊重要文稿,幾乎涉及物理世界全部問題。文中全部用8位數字有效精度并與實驗完全相符的計算結果表明下述原理成立:
〖測得準原理〗:世間萬物,無例外,都是測得準的(準確程度最終都將取決于普朗克常數h=2π?的準確度),絕非測不準的;世間只存在測不準的學者,并不存在【測不準原理】——《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文中用大量無可否認的事實,全面、系統、嚴格地證明了量子力學——世界權威理論,純系偽科學。其基本原理——【測不準原理】系反科學的理論,由此量子力學已把科學引入歧途,并使之陷于惡性循環不解之中!
由于量子力學已修成了詭辯內稟屬性,任何單方面對其論說全然無效,必須給量子力學以全面充分曝光,所以篇幅顯得較長。實乃:
有道僧是愚氓憂可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