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導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23:03: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誤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從銀保銷售誤導看保險消費者法律保護
一、從銷售角度梳理銀行保險誤導現象的表現形式
銀保產品銷售過程中的誤導現象,可歸結為四種形式:夸大產品收益、隱瞞條款內容、混淆銀保概念、選擇不當對象。這四種誤導形式具體又通過三個環節實施,即宣傳材料“誤導”、銷售人員“誤導”、電話回訪“誤導”。
(一)宣傳材料“誤導”
保險公司為推銷銀保產品印制了大量精美的宣傳資料。銀保產品的宣傳資料上經常出現“某某銀行、某某保險公司聯合推出”的字樣,并在醒目的位置印制諸如“理財”、“分紅”等字樣,混淆保險產品與銀行理財產品概念,使消費者誤認為自己購買的是銀行理財產品,而對消費者需要承擔的風險卻較少提及甚至根本沒有涉及。如某銀保產品宣傳冊在明顯位置對“高額收益”、“累積紅利”、“生存返還”等內容進行了大幅宣揚,僅用很小的字體在不明顯的位置印上了“紅利金額是不保證的”、“各項保險利益以條款內容為準”等風險提示內容,而保險保障功能基本沒有提到,讓消費者完全相信這就是收益豐厚的理財產品。
(二)銷售人員“誤導”
一方面,銷售人員為推銷產品,片面夸大公司實力和產品收益,強調產品收益比銀行定期存款高,甚至對保單條款未載明的投資收益率做出保底承諾,但不向保險消費者解釋保單的現金價值,不對消費者說明提前退保需要承擔較大損失的情況;故意隱瞞保險合同期限和責任免除條款,對在10天猶豫期內可以全額退保事項不進行明確提示。另一方面,保險銷售人員利用消費者對銀行的信任進行誤導,比如在其存款時,銷售人員通過夸大產品收益、承諾保底分紅等方式誤導消費者購買產品,致使“存單”變成“保單”。而為消除消費者的疑慮,銷售人員通常只把保單正本給消費者,隱匿保險條款等重要合同單證,甚至隨意編造消費者身份證號碼和聯系方式等重要信息。
股票投資誤導會計釋疑論文
一個公司經營的好壞,最終會反映在其盈利能力上。對于投資者來說,他們所關心的主要是所投資的公司是否具有穩定、長期的盈利能力。但收益與投資之間存在著時間上的滯后,投資者在進行決策時只能根據經驗和掌握的資料對未來形勢進行判斷,對預期收益進行估計。但由于受種種因素影響,未來收益的實現往往會偏離預期。本文試圖從會計角度對這種偏離作一初步分析。
投資者對其所關注的是被投資企業的獲利能力,這往往是通過被投資企業本期及前期損益表報告的凈收益來預測的。根據預測情況,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并通過供求法則影響股價。這樣投資者就會把股價與盈利預測有機地聯系起來,并保持正向關系。如果某公司盈利預期良好,那么股價將會持續上升;相應地,如果某種股票股價持續、穩定地上升,也就喻示著該公司的盈利能力較強。
然而,最近許多研究表明:預期與實際收益往往會出現較大的偏離。這種偏離可能導致投資者得不到預期的收益甚至有虧損的危險。這時便產生了一個問題:投資者究竟失誤在哪里?毛病就出在盈利預測上。伯納德和托馬斯以及哈德于1990年作的實證說明了這一點:預期收益與股票真實收益的偏離是由于投資者僅僅重視已報告的凈收益而不是盈利能力。這便是誤導所在。
從會計角度來說,損益表中的凈收益既有按權責發生制確認的應計收益,也有已收到現金制下的現金收益,這兩部分收益在影響未來收益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現金收益與盈利能力高度相關,應計收益與盈利能力的相關度則較低。
權責發生制下的應計收益是通過應計、遞延、分配及估計等方法得出的,所有這些均比現金收益主觀得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公司擁有高的凈收益水平而現金流量卻較低,就有可能是它運用了令人置疑的收入、費用確認標準。即使是它運用的確認標準還比較客觀,但沒有能獲得現金來進行再投資,也無益于盈利能力的保持與提高。這就說明:用應計收益來預測未來收益的可靠性較差。斯龍于1990年作的實證研究證實了這一點:應計收益在凈收益中所占比重高的公司,在未來收益宣布時,股票報酬會出現與預期看似“不正常”的逆差。
斐內和米勒對現金收益所下的定義為:“導致現金的營業收入超過花費現金的費用之數”。實際上就是來自營業并可供管理當局在營業中加以使用的現金。一個公司盈利能力能否維持下去,不取決于一定期間凈收益規模是否龐大,而取決于有沒有現金用于支付各種開支。只有將現金收回,才能進行再投資。正如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第95號公告中指出:“現金收益對凈收益的比率越高,凈收益‘質量’越高,即預期越準確。”可見,現金收益與盈利能力高度相關。用現金收益所作的預期收益可信度較高。
略論虛假及誤導網絡廣告
摘要:針對網絡廣告這一新興事物,介紹了其表現形式及其特征,在此基礎上論述了利用網絡技術制作而成虛假及誤導網絡廣告并對其本質進行了揭示,從而對如何在遵守競爭法的前提下制作和網絡廣告問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網絡廣告;虛假及誤導廣告;鏈接;裝框;垃圾郵件
1前言
當前,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高速發展,對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市場的開拓以及信息社會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互聯網也面臨著多種挑戰,包括網絡自身的技術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商業、文化、社會、法律問題等等。其中,在法律領域這一塊,如何規范網絡空間中的行為,現實領域中的法律將面臨著巨大挑戰。
網絡廣告在網絡空間漫天飛舞,在今天已經成了網民司空見慣的現象。“用戶自由決定自己的電腦屏幕上呈現什么東西的權利”被剝奪,更令人擔憂的是,網絡廣告目前還缺乏嚴格規范,許多網絡廣告的制作和嚴重違反了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因此,筆者著重論述這種借助電腦技術呈現出新的行為方式和形式的虛假及誤導網絡廣告,為其法律規制奠定基礎。
2網絡廣告
茅于軾:不要再被“糧食危機論”所誤導
最近,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撰文指出,根植很多人心中的“中國糧食危機”其實是個偽判斷。茅于軾說,世界市場上從來沒有缺過糧,倒是總是生產過剩。過去半個世紀雖然人口增加一倍半,人均消耗增加17%,種糧食的人減了大概三分之二,而糧食價格相對于其他商品卻降低了一半。解放初,我國有五億人口,現在是十三億,增加了一倍半;現在我們吃得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好,吃得大家都要減肥了。
糧食是一種可再生的資源。只要管理得法,在正常的條件下,不會供應不足。全世界糧食同時減產的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但是概率很低。因為氣候導致糧食產量變化的上下幅度不過百分之一二。全球的糧食儲備一般都超過年消費量的百分之十,所以糧食供應是非常安全的。
現在全世界每年生產的糧食總量約為20億噸,供給60億人口吃用,每年國際的糧食貿易量為2.4億噸。
中國每年進口的糧食一般是一兩千萬噸,沒有超過三千萬噸的.假定進口兩千萬噸,合到總消費量的4%。每噸糧價約為150美元,這樣,所用的外匯是30億美元。2003年我國出口創匯約為4000億美元,所以進口糧食所花的外匯只占年創匯的不到百分之一,實在是微不足道,不管糧食價格漲到哪兒去,中國人絕對不會因為買不起糧而挨餓。也就是說,中國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糧食危機。
中國已經連續五年出口糧食,出口量從500萬噸(1998年)到1200萬噸(2002年),這是不正常的現象。我國耕地緊張,生產糧食成本比較高,在正常情況下應該進口糧食。近年來大量出口的原因是因為不計成本地鼓勵糧食生產,產得滿坑滿谷,緊急撥專款修了許多糧庫,還是裝不下,只好政府補貼出口,國家因此每年要賠幾億美元。
現在我們為了糧食增產,還制訂了保護耕地的政策,不許將農業用地轉為非農用地,這也是非常錯誤的。我國耕地緊張,這是事實;但是我國的非農用地更緊張,土地的全面緊張是我國人口密度為世界平均的3倍造成的,如果把西藏、新疆、青海等人口稀少的地方排除,我國的人口密度超過世界平均值的10倍;而農用地的人口負擔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我國占有全世界7%的耕地,負擔占世界21%的人口)。這樣算來,如果都以世界平均水平為標準的話,中國的非農用地比農業用地還要緊張3.3倍。未來三四十年內城市人口要翻兩番,不讓占用耕地,仍然擠在原有的范圍內,顯然是不現實的。何況一個農民從農村來到城市所用的土地更少了,所以占用城市周邊的耕地還能夠從總量上節約土地。更何況保護耕地所付出的代價遠遠高于進口糧食的代價。
企業經營中定價問題研究
一、企業經營管理中不道德行為概述
現代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信用經濟,要求市場活動主體誠信、公平地追逐自己的利益。所謂誠信就是誠實守信,誠實指的是正當或者可信賴。所謂公平就是規則公正不偏,機會結果平等,要求企業經營管理行為平等互惠。市場經濟也是競爭經濟,商場與戰場的心態會助長在經營者市場是不需要誠信這種意識。競爭激烈的環境和利潤的驅動會引起公司從事不法、不道德行為。
二、欺詐消費者行為
欺詐消費者行為,是企業不道德行為的一種表現,是指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采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依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應當受到處罰并承擔責任的行為。
三、價格欺詐與誤導性定價
1.定義。價格欺詐是指經營者以不正當的價格手段,欺騙購買者并使其經濟利益受損的行為。誤導性標價行為是指經營者在經營活動時,使用容易使公眾對商品的價格產生誤解的所有表示或者說法。價格欺詐與誤導性定價無疑是一種不道德行為,這種行為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妨礙交易的公平公正性,也無視了企業倫理建設的重要性。迄今為止,價格欺詐與誤導性定價還沒有一個完全明確的分界,實際上大部分情況下二者的區別也不是非常明顯。
如何建立和完善保護被保險人利益的工作機制
保護被保險人(投保人)利益是保險監管的首要目標。定富主席在2008年全國保險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始終把保護被保險人利益作為保險監管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被保險人利益是否得到有效保護作為檢驗保險經營和保險監管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被保險人的利益能否得到切實保護,不僅直接關系著保險業當前的發展態勢,而且會影響到保險業的興衰成敗。加快建立和完善保護被保險人利益的工作機制已成為保險業最為突出和急迫的問題之一,是新形勢下促進行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支點。
一、充分認識保護被保險人利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一)保護被保險人利益是服務民生思想在保險業的具體體現。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意義,提出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保險經營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千千萬萬被保險人的利益問題是人民群眾在保險行業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也是保險行業最大的民生問題。切實保護廣大被保險人利益,正是黨和國家服務民生思想在保險業的具體體現。
(二)保護被保險人利益是保險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保險市場以消費者的支持為根本,而消費者的信心主要取決于被保險人利益受到保護的程度。只有把實現好被保險人的利益作為發展的立足點,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政府的支持。特別是在金融產品替代性越來越強,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保險業只有把發展建立在維護好被保險人利益基礎上,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才能夠長久存在和發展。
(三)保護被保險人利益是保險經營的特點所決定的。保險經營成本未來性的特點,決定了保險機構在缺乏當前成本與利潤壓力的情況下,可能因謀取眼前利益而實施損害被保險人利益的短期行為。在保險機構內部,主要表現為少數機構業務和財務數據不真實,坐支保費、挪用保費、違規運用保險資金等問題;在保險市場中,主要表現為產品費率偏高、服務水平低下、夸大產品回報、隱瞞除外責任等銷售誤導現象和拖賠、惜賠、無理拒賠等理賠難現象突出。為避免和減少這些短期行為,保險業必須把保護被保險人利益放在極端重要的位置,在經營理念上從不重視誠信、追求短期利益,向注重為被保險人提供優質誠信的服務轉變。
近年來,保險監管部門高度重視被保險人利益保護工作,加強法人治理結構監管,著力推進償付能力和市場行為監管,通過出臺重疾險疾病定義使用規范、推動人身保險條款通俗化等具體措施,防范和懲治銷售誤導,推動公司不斷完善理賠服務,被保險人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但由于被保險人利益實現的滯后性和構成的復雜性,以及認識的局限性,被保險人利益保護的工作還不能完全到位,突出表現在社會反映強烈的銷售誤導和理賠難問題尚未得到很好解決。2007年保監會受理銷售誤導投訴770件,理賠難投訴1794件,分別占總有效投訴的13%和30%。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以解決銷售誤導和理賠難問題為重點的保護被保險人利益的整體工作機制。
分紅健康險需要退出市場
日前,中國保監會下發了《人身保險新型產品精算規定》(以下簡稱《精算規定》),對分紅保險、投資連結保險、萬能保險等新型人身險產品的精算進行了規定,今后各保險公司新型人身險產品的開發和精算工作都將有章可循。據悉《精算規定》將于7月1日起執行,屆時,分紅健康險將全面退出保險市場。
業內人士指出,《精算規定》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風險、保護消費者利益、加強監管、限制不規范商業行為,它的出臺,是中國壽險經營和壽險監管走向規范化的重要標志。
《精算規定》大勢所趨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分紅保險、投資連結保險、萬能保險等新型人身險產品,都是各家保險公司按照自己的精算標準設計產品并向保監會報備,而保監會對這些產品并沒有統一的精算規定。
《精算規定》規定了分紅保險、投資連結保險、萬能保險有關的精算標準,主要包括產品設計與定價、保單負債(責任準備金)評估、分紅保險的分紅、投資連結保險投資單位定價、萬能保險結算利率等,這意味著今后保險公司新型人身險產品的價格制訂、收費標準、紅利分配等都將處于嚴格的制度監督之下。此舉一方面能促使保險公司建立科學的負債評估制度,防止風險積累,使保險公司產品開發和精算工作有章可循,為償付能力監管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提高了保險產品的透明度,限制了不合理的收費,亦有利于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同時,它還將限制一些不規范商業行為,有力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以及行業和消費者利益不受侵害。
一位保險專家指出,《精算規定》的出臺是大勢所趨,它對保險公司加強風險管控,規范和維護行業健康發展都將發揮積極作用。
務員局考試錄用司聲明
中組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國家公務員局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14年考試錄用公務員的招考公告后,各類媒體紛紛予以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這些報道中,絕大部分能夠理性分析,正確引導報考者,但也有理解片面,誤導考生的,更有個別借用主管部門名義,不實之辭的。為此,國家公務員局考試錄用司鄭重聲明如下:
一、報考政策以《招考公告》和國家公務員局的相關政策為準。廣大考生可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以及中國政府網、新華網等授權網站查詢相關政策、報考程序等。考生在其他渠道獲得的相關信息、政策等均與主管部門無關。提醒廣大考生從正規渠道獲得政策信息,并準確理解和把握這些政策,切勿被誤導,影響報考。
二、職位說明以主管部門的《招考簡章》為準。主管部門指定了中國政府網等八家網站刊發了招考簡章,并對相關職位進行了說明。日前發現個別媒體對相關職位進行分析,誤讀這些說明,提出招考學歷提高或降低的問題。據統計,今年招考職位所要求的資格條件,如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專業需求等與去年相比基本沒有變化。提請廣大考生認真閱讀相關職位說明,報考最適合自己的職位。
三、慎重對待各類培訓班和輔導用書。公務員考試是一種能力測試,不是知識考試。這種能力是平時的積累,是綜合性的,不是臨時突擊和死記硬背。本次考試不指定考試輔導用書,不舉辦也不委托任何機構舉辦考試培訓班。目前社會上對《考試大綱》的各種解讀,都與主管部門無關,更不會與試題命制產生關系。敬請考生及家長提高警惕,防止被誤導,甚至上當受騙。
中小學品德學習分析論文
在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中通常把品德、學習后進的具體標準界定為:情緒消極,不思進取,品德修養與一般學生存在較大距離,在行為上多次違反中小學守則與社會行為準則,存在較多與學生身份不相符的問題行為。學習成績不佳--思想品德、語文、數學三門功課長時間內總成績不及格,且成績大大低于自己的智力水平。
經過理論研究與樣本實際調查,我們總結出品德、學習后進生成因如下:
一、學校教育失誤導致后進生
1、錯誤的教育觀念在制造后進生。由于絕大多數學校灌輸的是應試教育思想,學習成績當然被視為評價學生“能否出息”的首要標準。整個教育氣氛、教育觀念就停留在這么一個“唯學至尊”的水平階段,很多認為“升學無望”的學生當然要自報棄,越學越后進。
2、教育方法失當“逼”出后進生。老師錯誤的教育方法包括:隨意批評,不分場合;肆意挖苦,不留自尊;驅出課堂,不準聽課;只知訓斥,不講說服;狀告家長,轉嫁教育;強制調班,發難校長;棄之不管,任其東西¨¨上述方法直接帶來的后果是師生的對立,把站在后進生邊緣的學生“逼”進了后進生的群體。
3、班主任工作失誤導致出后進生。(1)&127;偏愛少數“尖子”生,致使后進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大減,越來越后進。(2)&127;無視友誼與“小團體”界限,把本不后進的學生推到后進生一邊。
中小學品德學習分析論文
在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中通常把品德、學習后進的具體標準界定為:情緒消極,不思進取,品德修養與一般學生存在較大距離,在行為上多次違反中小學守則與社會行為準則,存在較多與學生身份不相符的問題行為。學習成績不佳--思想品德、語文、數學三門功課長時間內總成績不及格,且成績大大低于自己的智力水平。
經過理論研究與樣本實際調查,我們總結出品德、學習后進生成因如下:
一、學校教育失誤導致后進生
1、錯誤的教育觀念在制造后進生。由于絕大多數學校灌輸的是應試教育思想,學習成績當然被視為評價學生“能否出息”的首要標準。整個教育氣氛、教育觀念就停留在這么一個“唯學至尊”的水平階段,很多認為“升學無望”的學生當然要自報棄,越學越后進。
2、教育方法失當“逼”出后進生。老師錯誤的教育方法包括:隨意批評,不分場合;肆意挖苦,不留自尊;驅出課堂,不準聽課;只知訓斥,不講說服;狀告家長,轉嫁教育;強制調班,發難校長;棄之不管,任其東西¨¨上述方法直接帶來的后果是師生的對立,把站在后進生邊緣的學生“逼”進了后進生的群體。
3、班主任工作失誤導致出后進生。(1)&127;偏愛少數“尖子”生,致使后進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大減,越來越后進。(2)&127;無視友誼與“小團體”界限,把本不后進的學生推到后進生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