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因素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8 02:13: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的因素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經濟體制中人的因素考慮
一、經濟制度的設計是以對人性的假設為前提的
在人類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當人們設計和創立任何一項與人相關的制度時,都會自覺不自覺地以某種人性為前提。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就是建立在不同人性假設基礎上的兩種經濟制度。
市場經濟制度與人性的關系十分密切。西方古典政治經濟學奠基人亞當?斯密,就把經濟人假設作為市場經濟理論的基石,其基本內涵是:第一,人們在從事經濟活動中,都具有追求個人利益的本性;第二,人是有理性的,這種理性就在于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第三,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的實現,不僅不會損害他人利益,而且還會有助于他人利益的實現。斯密的經濟人假設提示了人性與社會經濟生活之間的關系,發現了市場經濟的人性依據,成為市場經濟制度的前提。
計劃經濟制度同樣與人性關系十分密切。其人性假設至少包含如下內容:第一,社會主義社會的人在從事經濟活動中,都是具有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共產主義高尚品德。或者說社會主義社會人的主流具備這種物質。第二,人都具有高度的整體利益觀念。人們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動力,既不是個人利益,也不是局部利益,而是社會的整體利益。
正是建立在這種人性假設基礎上,才能夠推論出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優越于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
二、制度與人性的適配性是其成功的先決條件
深究企業競爭情報體系中人的因素
競爭情報不像一般的企業信息,它是需要感知和發現的.世界充滿信息但是什么信息對于企業決策是有用的,能夠幫助企業在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或者避免失誤?這需要人的理解和判斷.因為人是世界上神經系統最發達的物種,也是最善于思維和聯想的動物.機器做不到這一點,即使是最具智能的超級計算機也不能.我們可以設計出智能網絡搜索引擎,自動搜索互聯網上與某一個競爭對手相關的內容,但那可能包括成千上萬條記錄,也許這些記錄之所以被搜集僅僅是因為有人的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那天我從某某公司門口經過時剛好遇見一個老朋友".機器的競爭情報感知能力在設計很先進的情況下仍然不能趕上人的很小一部分.競爭情報往往是很隨機地出現的,并且不會帶上"競爭情報"或"某某競爭對手"的標簽出現.真正能識別具有重大和深遠意義信息的最終還是人.因此企業競爭情報系統的動力性引擎還是人.或者說,競爭情報過程開始的觸發器是人.
人和系統的關系完整的企業競爭情報系統是由競爭情報意識、溝通觀念和規范、情報工作制度、情報工作流程、情報收集分析工具、信息處理環境和平臺、競爭情報(信息、數據)基礎構成的競爭情報工作體系.這種競爭情報工作體系在企業情報實踐中還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發展和完善.與此同時,作為信息技術的提供廠商已經開始把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模式應用于企業競爭情報系統,在美國和中國國內都有管理軟件廠商向企業提供競爭情報系統.比如象百度這樣的以搜索引擎為主要技術和產品的公司,還有易地平方這樣專門開發競爭情報系統地軟件廠商都有競爭情報軟件產品.這些競爭情報系統的核心是一套信息收集、存儲、處理和傳播系統.其產品化形式則是信息集成系統軟件包,或者按照廠商們的說法叫做解決方案.有些廠商則提供面向企業競爭的信息分析工具軟件包.這些軟件常常被稱作競爭情報系統.
雖然這些系統只是企業競爭情報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卻為企業提供了競爭情報處理的有力工具和便利的操作環境和平臺.導入上述競爭情報軟件系統的企業常常會出現一種錯誤的認識轉變.覺得企業需要導入競爭情報職能時,還有一個正確的感覺,注意力集中在競爭情報需求上.
一旦購買了競爭情報系統,軟件系統安裝成功,就覺得萬事大吉可以坐享其成了.其時這才剛剛是一個開始,就好比搭好了舞臺,置辦了道具,"戲"還沒有真正開始.真正"唱戲"的還應該是人.數字化智能技術的成就是神奇的,比如可以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在互聯網上搜集設定主題的網頁信息,并且按要求分類儲存在特定的目錄下或數據庫中.當然你必須為它事先設定關鍵詞和制定分類標準.有的系統還可以監測某些網頁(比如是競爭對手的)的變化,一旦發現更新就可發出某種形式的警告或者自動下載保存,甚至還可以發送到預先設定的郵件地址.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覺得數字化技術和先進的軟件系統已經為我們做好了一切.于是就產生了過分依賴計算機網絡和軟件系統的傾向.
實際上這里體現的是競爭情報系統中的人機關系問題.有的企業采用自行開發軟件的方式構建競爭情報系統.在系統需求分析和流程設計方面往往考慮網絡和軟件技術因素過多,有時過分側重數據和信息的技術處理,而對信息的含義分析、非結構化數據(如文字文本數據)處理、系統使用的方便性關注不夠.比如很少考企業競爭情報系統中人的因素探討陳飔/文慮人使用信息的習慣,造成使用者由于不習慣、怕麻煩而對系統敬而遠之.
像所有的信息系統設計一樣,存在著兩種設計思想:
人本管理在管理程序的重要性
所謂“人本”,顧名思義,就是以人為根本。概括地說,管理的人本觀念,是指在管理活動中,堅持一切從人出發,以調動和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根本手段,以達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斷發展為目的的觀念。管理中所說的人本觀念包括以下幾層含義:一是人是生產力的首要因素,是一切財富的創造者,因此在任何管理中,都要把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作為根本手段。二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整個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最高追求目標。因此,管理人本觀念的實質不是僅僅把人看成是生產力的首要因素,還在于要把關心人、尊重人、解放人、發展人作為管理的目的,從而納入管理要追求的最高目標。三是管理人本觀念中的“人”,既包括作為管理客體的“人”,也包括作為管理主體的“人”;既包括作為個體的“人”,也包括作為群體的“人”、組織的“人”乃至社會的“人”。因此管理中的人本觀念是指所有與管理活動有關的、涉及人的各種存在方式的、整體的人本觀念。管理中的人本觀念,既有深刻的內涵,也有豐富的外延。僅從一般意義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人的因素第一的觀念。它是指在觀察任何事物、處理任何事情、解決任何問題時,都把人的因素看成是首要因素、關鍵因素、決定性因素,既不是重物不重人,更不是見物不見人。我國古代文化中的人本主義首先強調了人的因素第一,認為“人者無行之秀氣也”,即是說天地萬物之間,人是高于一切的。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中曾說過:“一切物質因素只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利用。”大凡成功的企業,其共同的特點就是牢固地樹立了人的因素第一的觀念。在西方企業管理中,有“企業即人”的說法。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說過:“將我所有的工廠設備、市場、資金奪取,但只要保留我的組織、人員,四年之后,我們仍將是一個鋼鐵大王。”二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優秀的管理者或領導者,必然求賢若渴、愛才如命。這是因為,人才乃是人的因素之中的棟梁之材。他是人的因素中最有活力、最具創造力、凝聚力和帶動力的因素。“”十年浩劫,使我國各收稿B期:2003一09一25條戰線的人才遭到嚴重摧殘。為此鄧小平同志在領導全國人民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中,特別強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問題。他在一次談話中指出:“我們要加強科學教育事業,要發現人才,很好地使用人才。
歸根到底,就是要發揮積極性,只要把人們的聰明才智調動起來,我們還是有希望的。”管理中的所謂人才觀念,是指廣義的人才,而不僅僅是指少數典型或代表人物。實際上,人各有所長。只要安排得當,使用得當,加之個人努力學習、勇于進取,都會成為各種各樣的有用人才。三是以人的不斷解放和全面發展為最高追求目標的觀念。這是管理的人本觀念的實質內容,也是高層次的人本觀念。傳統的人本觀念,只是把重視人的因素,把調動人的積極性,看成提高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手段,這只是一種低層次的人本觀念。樹立人的不斷解放和全面發展的管理觀念,一方面要把人的不斷解放和全面自由的發展作為管理的最高追求目標,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到其實現的歷史性。在當前,我們至少要逐漸擺脫低層次的人本觀念,把提高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同人的解放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個人能力的發揮同各種必要的激勵手段結合起來,從而真正把個人的全面發展看成是社會最大財富,把生產力的發展建立在每個人能力充分發揮的基礎上。四是“人和第一”的觀念。我國古語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不僅突出了人的因素第一,而且還突出了“人和”因素第一。古今中外,無數事實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單位,總之當人以一個群體和組織出現時,沒有什么比“人和”更為難得、更為重要的了。在管理中樹立“人和第一”的觀念,包括管理者之間,即所謂領導班子的團結合作,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團結合作,上下同心同德,也包括團體或組織內良好的人際關系,團體或組織外良好好的社會關系。
有了這些要素,不管是一個單位,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上下一致,興旺發達。在管理中如何樹立人本觀念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途徑和措施。首先,把管理建立在對人的本性的科學認識的基礎上。正確確定人的假設理論。所謂人的假設理論,就是在研究如何管理之前,首先要對人的本性及主要特征進行科學研究,有一個基本假設前提。通俗地講,就是首先明確所管理的人是什么人,然后再研究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即如何管理的問題。這樣就能使所制定的管理措施和制度有較強的針對性,使之建立在科學而實際的基礎上,從而從根本上起作用。其次,在管理中正確運用激勵機制。需要是人的普遍本性,任何管理都應運用激勵機制,通過滿足人的各種合理需要來調動人的積極性。為此,樹立人本觀念,必須要研究人的需要,并進而研究如何通過滿足人的需要,激發人的動機,引導人的行為,達到管理目標。西方行為科學對人的需要進行了各種研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安全、感情、受人尊重、自我實現等五個層次;奧爾德弗把人的需要分為生存、關系和發展三個方面。第三,尊重人的精神、價值觀和政治思想在管理中的作用。
我國古代早有“為將之道,當先治心”的名言。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的精神追求、價值觀的實現和思想政治因素在管理中越來越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任何管理都應順應時代潮流,重視文化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以使管理組織有明確的追求目標,形成良好的共同價值觀和強大的精神凝聚力。第四,創造能充分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和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和環境。一般說,一個體力、腦力比較健全的人,只要使其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發揮,就可以創造多于自己正常消費的財富。按照這一推理,任何一個必要的生產或工作單位,都不存在人的能力和積極性缺乏的問題,而只可能存在缺乏使人的能力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的機制和環境。人才道理,也是同樣。在當今社會,存在著種種影響人的才能和積極性充分發揮的因素,其中大部分是人為因素,其中,包括體制、機制、政策、思想意識等因素。在管理中樹立人本觀念,特別是樹立尊重人才和人的全面發展觀念,最主要的是掃除影響和限制人的才能盡可能發揮和人才輩出的良好機制和環境。其中包括實行民主管理、參與管理,建立平等競爭機制,制訂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有效的干部培養、選拔、任用和考核制度等。
人本管理在監管過程中關鍵意義
所謂“人本”,顧名思義,就是以人為根本。概括地說,管理的人本觀念,是指在管理活動中,堅持一切從人出發,以調動和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根本手段,以達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斷發展為目的的觀念。管理中所說的人本觀念包括以下幾層含義:一是人是生產力的首要因素,是一切財富的創造者,因此在任何管理中,都要把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作為根本手段。二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整個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最高追求目標。因此,管理人本觀念的實質不是僅僅把人看成是生產力的首要因素,還在于要把關心人、尊重人、解放人、發展人作為管理的目的,從而納入管理要追求的最高目標。三是管理人本觀念中的“人”,既包括作為管理客體的“人”,也包括作為管理主體的“人”;既包括作為個體的“人”,也包括作為群體的“人”、組織的“人”乃至社會的“人”。因此管理中的人本觀念是指所有與管理活動有關的、涉及人的各種存在方式的、整體的人本觀念。管理中的人本觀念,既有深刻的內涵,也有豐富的外延。僅從一般意義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人的因素第一的觀念。它是指在觀察任何事物、處理任何事情、解決任何問題時,都把人的因素看成是首要因素、關鍵因素、決定性因素,既不是重物不重人,更不是見物不見人。我國古代文化中的人本主義首先強調了人的因素第一,認為“人者無行之秀氣也”,即是說天地萬物之間,人是高于一切的。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中曾說過:“一切物質因素只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利用。”大凡成功的企業,其共同的特點就是牢固地樹立了人的因素第一的觀念。在西方企業管理中,有“企業即人”的說法。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說過:“將我所有的工廠設備、市場、資金奪取,但只要保留我的組、人員,四年之后,我們仍將是一個鋼鐵大王。”二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優秀的管理者或領導者,必然求賢若渴、愛才如命。這是因為,人才乃是人的因素之中的棟梁之材。他是人的因素中最有活力、最具創造力、凝聚力和帶動力的因素。“”十年浩劫,使我國各收稿B期:2003一09一25條戰線的人才遭到嚴重摧殘。為此鄧小平同志在領導全國人民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中,特別強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問題。他在一次談話中指出:“我們要加強科學教育事業,要發現人才,很好地使用人才。
歸根到底,就是要發揮積極性,只要把人們的聰明才智調動起來,我們還是有希望的。”管理中的所謂人才觀念,是指廣義的人才,而不僅僅是指少數典型或代表人物。實際上,人各有所長。只要安排得當,使用得當,加之個人努力學習、勇于進取,都會成為各種各樣的有用人才。三是以人的不斷解放和全面發展為最高追求目標的觀念。這是管理的人本觀念的實質內容,也是高層次的人本觀念。傳統的人本觀念,只是把重視人的因素,把調動人的積極性,看成提高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手段,這只是一種低層次的人本觀念。樹立人的不斷解放和全面發展的管理觀念,一方面要把人的不斷解放和全面自由的發展作為管理的最高追求目標,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到其實現的歷史性。在當前,我們至少要逐漸擺脫低層次的人本觀念,把提高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同人的解放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個人能力的發揮同各種必要的激勵手段結合起來,從而真正把個人的全面發展看成是社會最大財富,把生產力的發展建立在每個人能力充分發揮的基礎上。四是“人和第一”的觀念。我國古語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不僅突出了人的因素第一,而且還突出了“人和”因素第一。古今中外,無數事實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單位,總之當人以一個群體和組織出現時,沒有什么比“人和”更為難得、更為重要的了。在管理中樹立“人和第一”的觀念,包括管理者之間,即所謂領導班子的團結合作,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團結合作,上下同心同德,也包括團體或組織內良好的人際關系,團體或組織外良好好的社會關系。
有了這些要素,不管是一個單位,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上下一致,興旺發達。在管理中如何樹立人本觀念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途徑和措施。首先,把管理建立在對人的本性的科學認識的基礎上。正確確定人的假設理論。所謂人的假設理論,就是在研究如何管理之前,首先要對人的本性及主要特征進行科學研究,有一個基本假設前提。通俗地講,就是首先明確所管理的人是什么人,然后再研究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即如何管理的問題。這樣就能使所制定的管理措施和制度有較強的針對性,使之建立在科學而實際的基礎上,從而從根本上起作用。其次,在管理中正確運用激勵機制。需要是人的普遍本性,任何管理都應運用激勵機制,通過滿足人的各種合理需要來調動人的積極性。為此,樹立人本觀念,必須要研究人的需要,并進而研究如何通過滿足人的需要,激發人的動機,引導人的行為,達到管理目標。西方行為科學對人的需要進行了各種研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安全、感情、受人尊重、自我實現等五個層次;奧爾德弗把人的需要分為生存、關系和發展三個方面。第三,尊重人的精神、價值觀和政治思想在管理中的作用。
我國古代早有“為將之道,當先治心”的名言。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的精神追求、價值觀的實現和思想政治因素在管理中越來越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任何管理都應順應時代潮流,重視文化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以使管理組織有明確的追求目標,形成良好的共同價值觀和強大的精神凝聚力。第四,創造能充分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和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和環境。一般說,一個體力、腦力比較健全的人,只要使其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發揮,就可以創造多于自己正常消費的財富。按照這一推理,任何一個必要的生產或工作單位,都不存在人的能力和積極性缺乏的問題,而只可能存在缺乏使人的能力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的機制和環境。人才道理,也是同樣。在當今社會,存在著種種影響人的才能和積極性充分發揮的因素,其中大部分是人為因素,其中,包括體制、機制、政策、思想意識等因素。在管理中樹立人本觀念,特別是樹立尊重人才和人的全面發展觀念,最主要的是掃除影響和限制人的才能盡可能發揮和人才輩出的良好機制和環境。其中包括實行民主管理、參與管理,建立平等競爭機制,制訂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有效的干部培養、選拔、任用和考核制度等。
我國航空安全的現狀研究
本文作者:吳文海呂雪濤曲志剛程瑞工作單位: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青島分院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航空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系統安全性,單純由機械故障引起的飛行事故已經逐年降低,人的因素開始在各種軍事和民航飛行事故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美國海軍安全中心(NavalSafetyCenter)對大量航空事故的調查結果表明:多數情況下,航空事故的主要致因都與人的因素有關,其在導致海軍航空事故的原因中甚至超過了80%,因此減少人的失誤成了所有高可靠性機構的工作重心[1]。隨著任務復雜程度的增加,尤其是當任務越來越依靠團隊協作時,人的失誤變得更加突出。全球航空業的迅速發展和空中運輸需求的驟增,對空中交通管制和機組的協調帶來了挑戰,各種形式的自動化措施相繼應用到空管系統中,這就改變了Edwards的SHEL(Software,Hardware,Environment,Livewareware)模型中各元素間的界面,為了應對這個問題,必須拚棄傳統的以技術所能達到的能力為中心的設計原則,提出以人的需要、能力和極限為中心的空管自動化概念[2]。目前該研究已經擴展到空中交通管制、機組資源管理等方面。
1人因失誤
1.1人因失誤產生原因[3~5]通常,人的因素在航空安全上表現為人的失誤,即所謂的人因失誤。人因失誤就是指人的行為及其結果偏離了規定的目標,并產生或導致了潛在的不良影響的過程,即由于人為因素而導致的失誤。人的認知過程是人腦反映對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系,并揭露事物對人的影響與作用的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不但要了解人犯了什么錯誤(What),還要研究人為什么會犯錯誤(Why)和如何犯錯誤(How)。從生理學角度講,人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產生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緩、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失能等不良效應。飛行人員也不例外,會由于光線的明暗交替、強光直射、大過載等引起視覺疲勞、視覺損傷和視覺錯誤,也會受到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生活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其成為飛行系統中最容易變化、最不可靠的因素,這是飛行中人為事故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飛行人員一定要注意加強自身能力和素質的提高,盡可能減少飛行過程中由于人的因素而產生的差錯。1.2人因失誤的模型及分析方法近年來,人的失誤框架和與之相關的的事故調查方案激增,以至于有多少對該課題感興趣的人就有多少人的失誤模型出現[6]。到目前為止,闡述人的失誤的框架主要觀點可以分為六大類:認知的觀點、工效的觀點、行為的觀點、航空醫學的觀點、社會心理的觀點。其中比較著名的框架有:認知觀點中Wickens和FLach的信息加工模型和決策模型,OHare等人提出的評估機組差錯的分類框架;工效觀點中最著名的Edwards的SHEL模型,Firenze的事故致因模型;行為觀點中Peterson的動機—獎勵—滿足模型;航空醫學觀點中Schman的流行病學模型;社會心理學觀點中Helmreich和Foushee的影響機組差錯的社會因素模型;組織觀點中Bird的事故致因多米諾骨牌模型和Degani和Wiener的4個“P”模型(Philosophy,Policies,Procedures,Practices)[7]。雖然模型眾多,但問題的關鍵是,這些框架中哪一個能夠全面地反映飛行中人的失誤及其影響因素呢?哪一個模型又能被普遍接受和稱贊呢?曼切斯特大學教授JamesReason在其心理學專著《HumanError》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Reason致因模型,徹底革新了航空業和其他工業對安全的觀點。Reason認為事故就發生在生產過程中系統元素之間的交互出現問題的地方。這些失效破壞了系統的完整性,使系統容易受到不安全操縱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災難性的后果。Reason用不同層次中的“洞”來表示這種失效,即事故致因的“瑞士奶酪”(Swisscheesemodel)模型,如圖1所示。圖1“瑞目前,基于各種框架的人因失誤分析方法相繼出現,國內外對人因失誤的分析方法中已經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的有人的因素分析與分類系統(HumanFactorsAnalysisandClassificationSystem,HFACS)和維護差錯輔助判定(MaintenanceErrorDecisionAid,MEDA),這兩種方法都屬于定性分析的范疇。Shappell和Wiegmann在分析了數以百計的飛行事故后,給出了“瑞士奶酪”模型中的隱性差錯和顯性差錯的內容,即“瑞士奶酪”中“洞”的定義:人的因素分析與分類系統。對應于Reason的模型,HFACS有4個層次:(1)不安全行為;(2)不安全行為的前提條件;(3)不安全監督;(4)組織影響。與HFACS稍有不同的是,MEDA最初是一個嚴格的結構差錯調查過程,用于尋找導致事故的貢獻因子,其基本原理是人不會故意犯錯,錯誤則常常是在人們試圖做正確的事情時發生的。因此,MEDA主要通過與跟差錯相關的維護人員進行交談來實施差錯調查,其主要過程如圖2所示。為了進行正常狀態下的人誤預測辨識分析,定量分析的方法必不可少。人的可靠性分析(HRA)方法是以人因工程學、認知科學、概率統計、行為科學等諸多學科為理論基礎,主要對人的失誤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評價,以達到分析、預測和減少人的失誤的目的。第一代HRA模型是以人的行為理論為基礎,而對于行為的內在歷程則很少探究。在這類模型中,對人的處理方式與對機器的處理方法相似,所以第一代HRA是一種結合了專家判斷與統計分析的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分析方法有Swain的人誤率預測技術(THREP)和人的認知可靠性模型(HCR)等。因此,與第一代HRA相比,第二代同時結合了認知心理學和行為科學,針對人的認知活動建立認知可靠性模型,將認知可靠性分析評估與執行可靠性評估綜合在一起[9]。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有ErickHollnagel提出的認知可靠性與失誤分析法(CREAM)以及美國核管會提出的任務分析技術(ATHEANA)[10]。兩代HRA方法的比較見表1。2002年歐洲航空管理委員會認識到HFACS系統在分析人誤本質原因上的不足,聯合德國、英國、法國等歐盟成員國有關專家研究開發了JANUS空管人誤分類分析技術[11]。起初,JANUS只是做為一種對空中交通管制(ATC)操縱失誤的分析方法[12],后來發現該技術還有作為調查工具的潛力,因為它包含了與人因失誤有關的幾類因素:失誤細節(ED)——失誤的認知領域,如感知;失誤機理(EM)——認知失效函數,如信息檢測;信息處理(IP)——心理學過程,如隧道作用;及失誤類型——失誤是如何出現的,如必要程序的省略。這些行為被看做是會發生在一種動態狀態下的,這種狀態表現為一種連續的短暫的方式,而非在間隔消失瞬間僅關注操縱行為的情況[13]。JANUS技術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基于現代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加工理論及其模型,針對不安全事件的每一個關鍵點,依據人的信息加工過程和不同加工階段分段分析,并以流程圖的方式予以表述,其目的在于克服原有系統無法分析航空中人因失誤內部機理的不足[14]。它的優點在于使用了一個結構性采訪過程,所以影響空中交通管制員行為的心理差錯可以被識別出來,并能夠從一些小的事故中學到經驗。
2人的因素對航空領域的影響
2.1空中交通管制
什么是企業安全文化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是近年來安全科學領域提出的一項企業安全生產保障新對策,是安全系統工程和現代安全管理的一種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業預防事故的重要基礎工程。通過工業安全原理和事故預防的原理研究,我們知道,保障企業的安全生產所進行的科學管理,需要從人、物、環境、管理四要素全面考慮,但其中人的因素是最為重要和基本的。因此,利用各種可能的策略和手段,對人的因素進行有效的控制,是企業預防事故、保證安全生產的基本工程,安全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即源于此。
文化,是指人類活動創造的精神和物質產品的總和。安全文化則是指人類安全活動創造的安全生產和安全生活的觀念、環境和條件。
安全文化發展的背景和目的
對于現代的安全系統工程,事故的預防不僅要充分依靠安全技術、安全工程設施等安全的硬件,更需要安全管理、安全法制、安全教育等安全科學的軟件。但是,過去盡管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工業社會還是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故痛苦。在經過深刻的反省和系統科學的分析后,人們發現,在安全文化提出之前,我們對事故原因的分析中,對于引起事故的人的因素的認識還存在欠缺。除了人的安全知識、安全技能、安全意識以外,還應正視觀念、態度、品行、道德、倫理、修養等基本和更為深層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這些因素的全面歸納,就是人的文化,人類的安全文化。這些因素全面、深刻地影響著人的觀念、思維和行為,從而形成客觀的物態和環境的安全質量。由此,要保證人的行為、設施和設計等物態和生產環境的安全性,需要從人的基本素質出發,進行系統的安全文化建設。從安全生產各要素出發,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有效協調、管理和建設,是安全文化建設的目標,是企業安全生產的立命之本。建設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保障企業安全生產,是安全文化建設的基本目的。企業安全文化的特點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內涵及具體的工作方式和內容,使人類在實現企業安全生產的行動中,又添了新的對策和手段。安全文化建設除了關注人的知識、技能、意識、思想、觀念、態度、道德、倫理、情感等內在素質外,更重視安全裝置、技術工藝、生產設施和設備、工具材料、環境等外在條件。相對于過去企業傳統的安全活動方式和手段(策略、思路、規劃、對策、辦法等),今天的安全文化建設,有了新的意義:一、從安全原理的角度,在安全管理中,對人的因素的認識,具有更深的理解,使得為預防事故所實施的人員管理,更加深入。二、要建設安全文化,特別是要解決人的基本人文素質的問題,必然要對全社會和全民的參與提出要求。因為人的深層的、基本的安全素質需要從小培養,全民的安全素質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三、安全文化建設具有的內涵,既包括安全科學、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安全法制等精神領域,同時也包括安全技術、安全工程等物質領域。因此,在人類的安全手段和對策方面,安全文化建設更具有系統性。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是企業預防事故的基礎性工程,具有保障人類安全生產和安全生活的戰略性意義。企業安全文化建設不僅包括安全宣傳、文藝、管理、教育、文化、經濟等軟件建設,還包括安全科技、安全工程、安全設備、工具等硬件建設,因此具有綜合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地鐵工程建設論文
1評價方法及地鐵工程建設特點
1.1故障樹分析法
故障樹分析法(FaultTreeAnalysis,FTA)是安全系統工程的重要分析方法。它從一個可能的事故開始,一層一層地逐步尋找引起事故的觸發事件、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并分析這些事故原因之間的邏輯關系,用邏輯樹圖把這些原因以及它們的邏輯關系表示出來,具有應用廣泛、邏輯性強、簡明和形象化的特點。我國于1978年開始開展故障樹分析法的研究,目前已在很多部門和企業中普及和推廣,促進了企業的安全生產。
1.2地鐵工程建設特點
地鐵是在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運量、電力牽引的軌道交通基礎設施,線路通常設在地下隧道內,也可能局部從地下轉到地面或高架橋上。地鐵工程主要由土建和設備2大部分組成。土建部分包括車站、區間隧道、路基、軌道及車輛段和綜合基地等;設備部分包括建筑設備(又稱常規設備)和軌道交通系統設備。地鐵工程建設需要經歷較長的建設周期,從土方施工到結構施工,再到裝修、安裝施工穿插進行,最后調試、驗收、投入使用,在此期間的每一個環節都不乏產生火災事故的可能,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大量人員、設備、材料一旦出現差錯就有可能產生隱患,最終釀成事故。
2故障樹分析
現代企業管理中非理性因素分析論文
一、現代企業管理中注重非理性因素的必然性
企業管理的中心,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對管理要素的分析,核心也是對人的因素的分析,也最終表現為對人的因素的分析。因為只有人才能實現管理的各項目標。人的因素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欲望、意志、信念等因素,這幾方面的因素構成了人的非理性因素。人的非理性因素滲透在人的整個活動過程的精神狀態、心理狀態,制約著人的實踐和管理活動。
就我國企業管理和研究的狀況看,目前還主要局限于“理性模式”,即片面注重于理性因素,而忽視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企業制定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以及獎懲辦法等,都著重于對物或事的管理以及定量研究分析。當然,這種管理模式在一定意義上是必要的。但這種模式的弊端卻經常被人們忽視,即忽視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企業管理以及企業運行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既不利于激發企業職工的工作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感、道德觀,難以充分發揮職工的主觀能動性,又不利于管理人才的培養和管理者素質的提高。尤其是不能使職工的企業主人翁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
企業管理的對象并不是純生物人,而是外在特定社會關系中的現實的人,是具有情感、意志的活生生的“高等動物”。在企業管理活動中,企業職工既是企業的主體又是企業的客體,企業的一切發展目標(包括管理目標)的實現,最終要靠廣大職工的行為去完成,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是相互反饋、相互作用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廣大職工的反饋及作用不可避免地滲透著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而這種作用又往往影響著職工對各項管理措施的認識、影響著管理者在職工心目中的形象,進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職工的行為。所以,企業管理過程始終滲透著各種情感和意志的非理性因素,這種因素對人的各種行為的支配和影響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也是必然的。
二、現代企業管理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優秀管理人才的培養。企業管理水平較低,是我國當前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而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則主要取決于企業管理者的素質。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除了必須具備優秀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精通本行業業務及理論知識與科技知識外,還必須具備較為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而這些正是管理者所缺乏的。目前許多企業的管理,主要還是用經驗和權力去硬性貫徹落實既定的各項目標。實踐中,他們只看到權力的作用和規章制度的硬性約束力,而忽視或看不到人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在企業運行中的作用。
我國企業非理性的價值取向控制論文
摘要:企業管理歸根到底是對人的管理。人的因素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欲望、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現代企業管理中注重人的非理性因素已成為必然,合理利用和激發人的非理性因素有利于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業的發展。
關鍵詞:非理性因素;現代企業管理
一、現代企業管理中注重非理性因素的必然性
企業管理的中心,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對管理要素的分析,核心也是對人的因素的分析,也最終表現為對人的因素的分析。因為只有人才能實現管理的各項目標。人的因素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欲望、意志、信念等因素,這幾方面的因素構成了人的非理性因素。人的非理性因素滲透在人的整個活動過程的精神狀態、心理狀態,制約著人的實踐和管理活動。
就我國企業管理和研究的狀況看,目前還主要局限于“理性模式”,即片面注重于理性因素,而忽視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企業制定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以及獎懲辦法等,都著重于對物或事的管理以及定量研究分析。當然,這種管理模式在一定意義上是必要的。但這種模式的弊端卻經常被人們忽視,即忽視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企業管理以及企業運行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既不利于激發企業職工的工作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感、道德觀,難以充分發揮職工的主觀能動性,又不利于管理人才的培養和管理者素質的提高。尤其是不能使職工的企業主人翁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
企業管理的對象并不是純生物人,而是外在特定社會關系中的現實的人,是具有情感、意志的活生生的“高等動物”。在企業管理活動中,企業職工既是企業的主體又是企業的客體,企業的一切發展目標(包括管理目標)的實現,最終要靠廣大職工的行為去完成,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是相互反饋、相互作用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廣大職工的反饋及作用不可避免地滲透著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而這種作用又往往影響著職工對各項管理措施的認識、影響著管理者在職工心目中的形象,進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職工的行為。所以,企業管理過程始終滲透著各種情感和意志的非理性因素,這種因素對人的各種行為的支配和影響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也是必然的。
民情比法律更重要
常聽人們把腐敗歸咎“體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似乎制度和體制能解決社會的一切問題。事實上,體制雖然能提升個體責任,但并不能完全保證每個人都能自覺遵守規則。制度是建立后,互相監督得不到保證,這就不能完全歸咎為制度的問題,人的因素則是更大的問題了。
好的體制與國民的素質相適應,沒有自由思考的群體作保證,再好的制度實行起來,也會大大地打折扣。當然,體制不完善、不健全,容易滋生腐敗,但是一味埋怨體制而忽視人群的因素顯然是有失偏頗。國有大企業的制度是比較嚴的,而貪官們拿公款比拿自家的錢還方便隨便。那么,那些監督機構和人員都哪兒去了呢?顯然有人的因素在起作用。
人是起決定性的東西。俄國普希金說過:“我們強大有力,并非因為將士英勇,也不是波蘭人援助得力,而是因為民意——老百姓的公意。”雨果說:“普遍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礎。”一位智者說過:“民主的獲得有賴于政治的清明和人的因素的提高。”說:“政策一經制訂,干部起決定作用。”
同樣的體制,不同的作為,談腐敗之源,又怎能對人的因素視而不見?更何況人是一切活動的推動者、實施者,是體制的制訂和完善者!在任何極端的體制和制度下,也不乏不出賣自己靈魂和良心的人;再寬松的環境里,也會產生的軟骨頭的個人和群體。民主和法制的靈性有賴于忠實于它的人群的靈性。沒有道德、良心和靈性的人民,就不會有強大的法律和秩序。
華盛頓說:“民主社會必須有人民大眾的德行作依靠,否則秩序就不能維持。”早在十九世紀,法國人托克維克就指出:“法制比自然環境更有助于美國的民主制度,而民情比法制的貢獻更大。”英國人伯克說:“有德的人民不會推舉出腐敗的代議士;卑劣、懶惰、不懂辨別的人民,不會擁有廉能的政府,這是古今的通則。”
民主社會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在于每一份子都享有充分自由的同時,對社會承擔相應的責任。有道德、有責任的群體不會漠視人們對法律破壞和濫用,只有愚頑劣根、不識好歹的群體,才會把透支法律精神為能事。沒有一大批恪守法律道德的執法者和敢于監督執法的群體,任何法律只能是一紙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