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研究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6 00:46: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氣象研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氣象研究

城市氣象服務及氣象技術研究

摘要:文章針對城市氣象服務和氣象技術相關內容,做了簡單的論述。邵陽市自然災害頻發,防災減災工作始終是重要課題。做好氣象服務工作,提供精準的服務,應用氣象技術,支撐防災減災工作的開展,能夠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因此,提出城市氣象服務優化策略,有著必要性。

關鍵詞:城市氣象服務;氣象技術;防災減災;精準服務

按照湖南省氣象局下發的《氣象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工作實施方案》相關內容,截止到2017年年底,邵陽市氣象局嚴格按照方案實施,將把“互聯網+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逐步延伸覆蓋到村(社區),實現全方位覆蓋。依托大數據開展氣象服務工作,實現快速化、精準化服務,提高氣象服務效能。

1城市氣象服務現狀

邵陽市地處湘西南丘陵地帶,為云貴高原向長江中下游平原過渡地帶,西面是雪峰山,南面是南嶺山脈,東面多低矮山包,資水自南向西北貫穿邵陽地區。氣候屬典型的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夏季盛吹偏南風,高溫多雨,冬季盛吹偏北風,低溫少雨;四季分明,光熱充足,雨水充沛,且雨熱同季,受地貌地勢的影響,氣候復雜并垂直變化和地區差異明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災害發生的頻率也在增加,邵陽市的主要氣象災害有暴雨洪澇、干旱等。從城市氣象服務實際情況來說,我市存在著以下問題:(1)氣象災害觀測系統不完善。洪澇災害為我市主要的氣象災害,由于氣候形勢復雜,使得洪澇災害頻發。基于此,為了能夠保證氣象服務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建立完善的觀測系統。(2)氣象信息問題。從當前城市氣象信息方式來說,氣象臺主要采取新聞播放的形式,對于暴雨、雷電等災害性天氣,以預警短信的方式。總的來說,方式較少,受到時間和其他因素的影響,難以保證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3)城市防災能力較弱。近年來,霧霾和洪澇等災害頻發,極易引發城市交通問題。從當前城市防災減災能力水平來說,還需要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2提升城市氣象服務水平的策略

查看全文

玉米干旱氣象指數保險研究

摘要:隨著社會對氣象防災減災的需求,氣象指數保險作為農民規避天氣風險的工具,日益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并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氣象服務的推進和開展。吉林省是農業大省,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其中西部半干旱區玉米產量更是潛力巨大,但是降雨量少造成的季節性干旱嚴重影響了玉米產量。本文以鎮賚縣玉米作為研究對象,利用鎮賚縣11個鄉(鎮)站點的面板數據,對干旱氣象指數保險進行了研究與設計。

關鍵詞:玉米;干旱;氣象指數;農業保險

農業氣象指數保險是幫助投保人應對極端自然災害的一種風險處理機制,如降水、溫度和風等直接影響農作物產量的氣候條件損害程度指數化,每個指數都有對應的農作物產量和損益。當指數達到一定水平并對農作物造成一定影響時,投保戶就可以獲得相應標準的賠償。干旱是影響吉林省西部玉米產量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本文以鎮賚縣玉米作為研究對象,利用鎮賚縣的11個鄉(鎮)站點的面板數據,對玉米的干旱氣象指數保險進行研究和設計。氣象與保險業務的關系是保險公司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氣象信息超出保險公司與用戶的約定范圍,進行評估、精算、厘定費率,確定保險價格,由保險公司向用戶理賠,從而減少因氣象災害給投保戶帶來的經濟損失。

1資料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區域。鎮賚縣是吉林省西部重點產糧大縣,處于黃金玉米帶。但鎮賚縣氣候脆弱,是吉林省氣象災害最多的縣份之一,主要氣象災害有旱災、雹災、低溫冷害和風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災害發生。特別是旱災,有“十年九旱”之說。根據資料統計,1986年~2000年,鎮賚縣發生干旱有11年,占該年段的73.3%,其中特大干旱5年,嚴重干旱3年,中度干旱1年,輕度干旱2年,分別占干旱年的45.5%、27.3%、9%和18.2%。1.2資料來源。降水資料取自鎮賚縣2009年~2018年歷年4~10月份降水量,玉米產量資料取自相應時段鎮賚縣統計局統計年鑒及公報。1.3研究方法與模型方程構建。1.3.1干旱指數。表征干旱的指標很多,本文根據某季節、階段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來表示干旱程度(見表1)。降水距平百分率(Pa)等于某時段的降水量p,與歷年該時段平均降水量的差值再除以歷年該時段的平均降水量,其方程為:表1鎮賚縣玉米生長期干旱等級(%)同理得出干旱指數(DIq)等于某年某時段的實際降水量pq,歷年該時段平均降水量的差值再除以歷年該時段的平均降水量,其方程為根據權重,得出最終的干旱指數DI,其方程為。玉米干旱指數同玉米減產率序列進行回歸分析,求出兩者的相關系數,經歸一化處理后,兩者的相關系數a1和a2,分別為0.259和0.537,則玉米干旱指數為DI=0.259DIq+0.537DIa,再對干旱指數與減產率進行回歸分析,最終得到鎮賚縣玉米干旱指數與減產率的回歸方程:YLR=0.539-0.149DI1.3.2保險理賠標準干旱對糧食作物影響是一種非線性變化,集多年研究經驗,確定玉米干旱保險氣象指數(DI)對應的理賠系數(H)。在具體理賠時,理賠標準(CS)用公式:CS=DI×H計算。1.3.3干旱時間分布特征。根據記載,1949年~1985年,鎮賚縣發生大旱、旱、輕旱年占61.5%。1949年~1963年為春旱少發期,大旱和旱年僅占25%;1964年~1979年為春旱頻發期,大旱和旱年占62.5%;1980年~1985年又進入春旱少發期,大旱和旱年占50%。春旱年景出現時,造成農作物不能及時播種,或播后不能及時出苗,輕者芽干,缺苗斷條,重者毀種。1971年春季大旱,全縣毀種面積近萬公頃。1972年大旱,全縣面積達5萬公頃,占全部播種面積45%。而根據最新的氣象資料統計,2009年出現伏旱、秋吊;2010年出現了夏旱、秋吊;2011年出現秋吊;2012年出現秋吊;2014年出現春旱;2015年出現伏旱、秋吊;2016年出現春旱、伏旱。2017年出現春旱。1.3.4不同干旱組合氣象保險指數理賠標準。根據玉米生長季各時段干旱對產量的影響系數,確定出不同干旱組合下的綜合氣象保險指數,依據公式,計算得出各種組合下氣象保險指數所對應的理賠標準。

2結論與討論

查看全文

藍莓氣象服務指標研究

摘要:以普蘭店地區為例,分析大連地區氣象因素對于藍莓種植的影響。對往年氣象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分析大連地區有利于藍莓生長的氣象條件指標及主要氣象災害指標,最終針對性地開發藍莓氣象服務產品,并投入實際使用,為種植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連;藍莓;氣象服務;氣象服務產品

大連地處遼東半島的南端,是黃海與渤海的交界點,普蘭店位于大連中北部,介于39°18'25"N~39°59'00"N,121°50'33"E~122°36'15"E之間,氣候屬于暖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其氣候特點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干冷同期、溫度適宜、光照充裕。藍莓現在是國際上公認的集營養與保健為一體的第三代水果之王,并且近年來憑借其營養與保健的特點在我國越來越受歡迎,隨之而來的是我國藍莓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為新的“陽光產業”。目前,全國藍莓種植面積約55344hm2,遼寧全省種植面積約6134hm2。藍莓果樹對于氣候條件較為敏感,因此研究適合藍莓生長的氣象條件,分析有利于藍莓生長的氣象條件指標及主要氣象災害指標就顯得尤為重要。制定及針對性的氣象服務產品,能幫助指導實際種植工作,從而提高藍莓的品質和產量。

1藍莓生長期相關的氣象因素

藍莓在生長過程中需要較強的光照強度,以及較好的濕度條件。因其對低溫有較強的耐受性,因此可以適應相對涼爽的種植環境。藍莓的生長周期可以分為萌動期、展葉新梢生長期、開花期、漿果生長期、漿果成熟期及休眠期,氣象指標對這幾個時期有重要影響,例如萌動期遇到霜凍,則可能推遲出土或導致幼芽受凍,影響產量和品質。藍莓不同于其他木本植物,其根系開花期藍莓的開花期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略遲于展葉新梢生長期,藍莓開花期間最適宜的溫度為25℃~32℃,當遇上連續低溫(≤13℃)時,則會推遲生長發育,藍莓將不能正常開花授粉,最終會影響產量及品質。漿果生長、成熟期藍莓的漿果生長、成熟期一般從5月上旬開始,至7月下旬,成熟期需要白天氣溫達到28℃~32℃,光照充足,保持干燥少雨的天氣,若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提升藍莓果實品質。夏季出現低溫或遇上強降雨天氣,連續陰雨天超過3d則容易滋生病害;氣溫≤14℃或遇上早霜凍時,會影響藍莓果實成熟,連續陰雨天則會使得藍莓漿果糖分堆積困難,病害發生頻繁,并導致爛果率上升。1.4休眠期藍莓休眠期一般從10月下旬開始,直至次年3月上旬,休眠期間需要積雪厚度25cm以上,積雪覆蓋時間最好超過60d,40cm低溫保持在-5℃以上,藍莓根系較為脆弱,當地溫低于-6.5℃時,自根苗藍莓根系則可能受凍,影響發育。

2普蘭店地區氣候條件

查看全文

氣象審美與科技的關系研究

一、文學家和美學家的爭議:氣象審美需要科技知識嗎

一些文學家認為,科學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觀測自然現象時不具有審美態度。例如,馬克•吐溫在描述密西西比河的美景時認為:人一旦學會了天氣與河岸的語言,往往只關注航行安全、生活利益等問題,如“看到太陽就知道來日有風,河上有某根漂浮的原木就知道河水正在上漲,看到河面上的標記就知道這里有垂直暗礁”之類;太陽和云層共同描繪的景觀如“各樣絢麗的畫面”“月亮、太陽和暮色在河面上織就的光芒”等則被忽視了。因此,馬克•吐溫得出結論說:“所有的恩典,美麗和詩意已走出了這條雄偉的河流”,于是“浪漫和美麗都遠離了,隨河水而去”。①研究藝術哲學的學者斯圖尼茨也有類似看法。他聲稱,科學家的關注點與美學不相容,因為科學家觀賞云并不是觀賞云的外觀,他們“關注的就不是云朵醒目的外表,而是形成這一外表的原因”。斯圖尼茨的說法涉及兩個問題。第一,他將審美定位在形式主義的美學層面,這種觀點屬于藝術審美,即對云的美學欣賞就是對云的外觀的感知,從而將審美的出發點限定為非功利目的,認為審美是非實際功用性的,即專注于“巖石的模樣,海洋的聲音以及畫作中的顏色”。①這種審美觀念雖然比較典型,但恐怕是一種狹隘的美學觀。第二,他將科學與自然審美割裂并對立起來,認為科學家對云、雨等天氣要素和氣象現象的觀賞不構成審美,因為專業知識和實用目的介入了觀賞過程。斯圖尼茨的觀點是科技知識與審美不相容。也就是說,對于氣象審美而言,如果觀賞主體擁有了氣象科技等專業知識,就會失去氣象審美的能力,或者說失去開展自然審美活動的心情和意向。這種隔離氣象審美與科技活動的說法是事實么?很多哲學家、美學家持相反意見,他們認為,隔離氣象審美與科技活動的觀點存在偏見。日裔美籍學者齋藤百合子認為,馬克•吐溫和斯圖尼茨描述的某些特定情況不能推斷出普適的美學理論。盡管對于普通游客來說,欣賞密西西比河的落日、云層之美的確是美學欣賞,但是這并不是唯一的美學欣賞方式,即不能把在形式和感覺層面的美學欣賞當成美學全部。這種看法符合美學事實,因為美學是一種感性的學問,研究中產生的感性觸動不僅包含美好積極的觸動,也包括痛楚刺激等負面的觸動。比如明代文學家楊慎中年被貶謫到云南四川等地,感受到西南地區的風土與中原存在明顯的差異,他的詩文中呈現了蒼山積雪、下關風、霧凇和水樁、暑熱瘴氣等多種氣象物候,不僅描述了惡劣的環境,還飽含艱難生存的體驗。②齋藤百合子進一步認為,盡管一些人(尤其是擁有自然科學專業知識的人)確實會從實踐和科學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但是這些考量并不總會“消除、干擾或減損感覺層面的體驗”。③關于齋藤百合子的看法,有兩點要注意:第一,美學的形態有多種,形式主義的審美只是其中的一種;第二,科學知識與審美并不矛盾。科學家雖然缺乏或弱化了文藝性質的氣象美學意識,卻并不缺乏氣象審美經驗,同時,這種審美經驗并不與科學知識、科學活動產生沖突,反而相得益彰。尤其對科學家而言,科學技術知識是內在的,他在氣象審美的過程中不會突然失去知識和能力,很多時候,科技知識會內在地支撐氣象審美的過程。加拿大的自然美學家艾倫•卡爾松認為,科技知識與氣象審美不矛盾,科技知識具有促進審美的作用,從而形成氣象鑒賞的自然環境模式。卡爾松在《自然與景觀》中說:“在自然環境中相關的知識是探究環境的常識/科學知識,這些知識為我們提供美學意義的合適焦點與環境的合適邊界,以及相對應的‘觀的行為’……因此,自然科學和環境科學是自然審美欣賞的關鍵所在。”④在《環境美學:自然、藝術與建筑的鑒賞》中,卡爾松提出:“我們必須借助已知的真正知識來鑒賞自然,也就是說,借助自然科學,尤其是環境科學,譬如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提供給我們的知識,來鑒賞自然。因此,這種自然環境模式既包容了自然的真正特征,也包含了我們日常的經驗和對自然的理解。”①卡爾松正確地處理了科技知識與審美鑒賞的辯證關系。在卡爾松看來,學者帶著科技知識去鑒賞自然可以獲得普通人所達不到、無法知曉的自然真相,同時這種鑒賞也包含了普通人的日常經驗和自然體驗。他稱這種審美為“肯定美學”,一方面能將“原始自然———自然處于自然而然的狀態”呈現為一種無人介入的自在世界之審美理想,另一方面又能“不斷發現或者至少看似發現”自然存在的“統一、秩序與和諧”。人們帶著科學知識去鑒賞自然,自然將呈現出“更完全的美”。②“在藝術鑒賞中,藝術范疇與藝術批評和藝術史的知識相關,在自然鑒賞中,那些范疇是自然的范疇以及那種知識是由自然歷史———科學提供的知識。”③卡爾松認為,馬克•吐溫將“無知過客”的形式審美經驗(傳統的典型審美樣式)與借助教育或訓練獲得知識進而理解自然的認識經驗對立起來,這是不對的。因為,沒有單純的素人,也沒有單純的形式審美。④在卡爾松看來,審美與實踐活動、科學知識并不是對立的,借助各種內化的科技知識,通過科學實踐,人們可以在審美過程中獲得更深刻的體會。比如20世紀30年代,氣象工作者在泰山測候所進行氣象觀測時條件非常艱苦:冬季寒冷風大,工作人員用火爐也不能有效取暖,如果出現霧凇天氣,儀器會被凍結;盛夏季節“雷電繞室……霧日頻仍,衣被易霉”。⑤在比較極端的氣候條件中,氣象工作者對氣壓、氣溫、濕度、風向、風速、云狀、云量、能見度、降水、光的現象、雨滴直徑、雪片形狀、云海等項目的觀測不僅是嚴謹的科學活動,也是對自然之美的體驗,只不過他們沒有專門進行“審美”并寫下來。嚴寒酷暑給氣象工作者帶來了許多身心折磨與考驗。雖然有這樣的感性之痛,但是他們在科學知識和職業操守的支撐下堅持下來。對他們而言,氣象審美實際上是與生活、工作融為一體的長期實踐,并不是普通人站在某種距離之外的偶然一次的觀看、欣賞和體驗。同樣,芬蘭的環境美學家約•帕瑟瑪也認為,自然審美不僅需要審美的知識,還需要自然科學知識。“對于考察環境而言,重要的是對恰當的背景知識進行選擇與熟悉。我們不可能在沒有某種思想框架為參照的情況下就能真正地對環境進行考察。”⑥“人們在考察環境時需要各種關于自然演進過程的基礎知識……環境的考察者需要環境知識。但僅僅有自然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審美訓練和知曉必要的審美方式。”⑦帕瑟瑪認為科學工作者需要審美訓練的觀點可能有些過當,犯了專業主義的錯誤,將審美表述與審美體驗(面對大自然,審美體驗是人人都有的)混淆起來。但是,他認為自然審美與科學技術認知是融合在一起的,這個觀點則是中肯的。他舉出賈尼那•馬卡塔觀海的例子:科學家擁有自然史、氣象、海洋、生物等方面的知識,他們觀察和研究大海的同時,同樣感受到波濤翻滾的力量和大海的巨大震撼力。①就是說,在氣象觀測等科學工作中,自然現象對人產生的感性沖擊是無法被抹殺的。同樣,普通人的氣象審美活動也飽含著氣象知識與傳統,比如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就是將氣象物候與農業生產活動結合在一起的體系,每逢立春節氣,很多地方的民眾就會開展鞭春牛、著春意裝等一系列慶祝活動。②以上主要是文學家、美學家的爭議,焦點在于科技知識對氣象審美活動的意義和作用。否定的一方強調,現代科學家在科技觀測活動中的關注點與美學的外觀審美、詩性體驗不相容。肯定的一方認為科技知識對于氣象審美具有內在支持。我們認為,后者符合氣象科學發展的歷史規律,即氣象科學知識離不開日常觀測和常年累月的經驗觀察。在這樣的活動中,氣象審美與科技知識獲得是融合的。

二、科學家的爭議:氣象科技活動需要審美嗎

那么,科學家尤其是氣象學家對審美與科技知識的關系又有何認識?我們向部分氣象學專家進行過調研。他們大多認為,科學家首先是普通人,對于天氣等自然現象有著同樣的體驗:大熱天照樣流臭汗,大冷天同樣會哆嗦。遇到奇特的天氣現象,同普通人一樣,氣象學家也會欣賞和贊嘆。不過與普通人相比,科學家多了一份好奇心,有進一步解讀自然奇觀的沖動和求索科學答案的習慣。比如北宋科學家沈括在熙寧年間出使遼國,黃昏時分到達永安山下,扎帳休息。恰好雨過天晴,此時彩虹就在帳前的溪澗中。“虹兩頭皆垂澗中。使人過澗,隔虹對立,相去數丈,中間如隔綃縠。”沈括和他的同僚更換角度觀察“夕虹”,“自西望東則見”,虹漸向正東方向移去。這一現象符合虹霓與太陽相對的道理。③第二天繼續前行,沈括一行人又看見了彩虹。他引用唐代孫彥先的說法進行解釋,認為虹是雨中太陽的影子,只要太陽照雨就會有虹出現。④這種說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比英國科學家培根的發現早了五百多年。再比如晚明地理學家徐霞客,他不僅是一名觀光者,也是一位地理環境的考察者和研究者。在游覽和考察中,他除了體驗和描述風物———“每日必記,白天依石為案,晚上執燈奮筆”,還尋求或驗證科學原理。明萬歷四十一年農歷四月初,徐霞客游歷浙江天臺山,感受了陰晴不定風雨多變,看到了植被發育的垂直差異。登頂之時,他看到山頂上“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霜高寸許”;俯瞰四周山巒,則“四山回映,琪花玉樹,玲瓏彌望”。他自然地發出感慨:“嶺角山花盛開,頂上反不吐色,蓋為高寒所勒耳。”⑤這是一種科學的判斷,只不過,這種科學判斷是融匯在自然審美之中的。可見,溫度隨海拔而垂直變化的科學原理并不會妨礙人觀賞自然沉浸在美景之中;可見,自然審美并不妨礙人們接受科技知識,科技知識完全可以介入自然審美的過程之中。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柯爾利斯整理了《自然》雜志和《科學》雜志的合訂本,輯錄了其中有關天氣的神奇現象。從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科學家對于各種反常天氣現象的描繪和感嘆,他們如普通人一樣,視、聽、嘗、嗅、觸,用各種感官去體驗大自然,他們在仔細觀察形狀和色彩,記錄氣溫和濕度的同時還會自覺地探究緣由。①我們可以明確地感受到,科學家和普通人一樣,樂于欣賞緩慢降落的冰雹、帶火花的雨等自然奇觀,并懷有好奇之心。不過,他們比常人多一份解答的素養和尋源的習慣。因為擁有更多的科技知識,科學家們對于大自然奇觀的理解會更加深刻,描繪得非常細膩。這些來源于《科學》《自然》雜志的文章都是科學家親身經歷、觀察氣象現象的結果,關于數量和大小的描述相對標準化,有時還會結合圖片,涉及情感體驗和聯想的語言較少,多是客觀地尋求答案。②當然,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科技與審美不相容。這種觀念主要基于科技主義的專業偏見。他們認為,審美雖然不會妨礙科技活動,但是現代科技本身不需要美學來指引。也就是說,沒有審美科學照樣發展,尤其是現代科技早已擁有一套成熟的方法、標準、規范和話語,就更不需要美學的支撐了。這個觀念明顯是科學至上主義的,既沒有考慮自然科學觀察到的感性事實,也沒有正視氣象科學發展的歷史規律,更沒有考慮普通大眾對自然知識的感性需求。表面上看,科普工作只需要科學家將科學知識淺顯化、通俗化,實質上,科普工作者要將科學知識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經驗、感性體驗融會貫通,讓科學更有溫度和情懷。從文明發展和文化建設的角度來看,科技與審美不相容的看法是狹隘的,不利于將“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③因此,科技活動不僅不能脫離審美,還要積極與審美活動對接,尋求感性體驗的內在支持。

三、現代學科分工:美學與科技出現分歧的緣由

科技與美學,從來就是隔離且不相往來的么?從科學史來說,科學不僅不與美學發生矛盾,而且還是一對很要好的“兄弟”,氣象學科的發展歷程更加典型。早期關于風、云、雨、雷、電等天氣現象的知識以及植物生長、動物遷徙等物候的學問都源于人們對生活的體驗和觀察。可以說,樸素的氣象學原理早已浸潤著人們的生活。在現代氣象學成熟之前,人們對氣象現象的準確描述往往帶有“生活氣”,感性十足。《詩經》中有很多符合科學原理的氣象觀測結果和描述,如“終風且霾”(《邶風•終風》)揭示了河南淇縣以北、湯陰縣東南一代的邶地多風沙的特點。又如唐代科學家李淳風在《觀象玩占》中對風力進行了標準化的規定,根據樹木受風影響之后的變化大小和損壞程度,風力可以分為八級,標準分別為動葉、鳴條、搖枝、墮葉、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飛砂石、拔大樹及根。④這個標準雖然不夠精準,但是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也有美學性。現代氣象科技研究能夠利用一些紀實的文學性文本作為佐證的文獻資料,因為文獻記載的天氣現象和氣候現象源自生活,不僅包含美學體驗,還反映了科學原理。這正是竺可楨先生運用中國古代各種文學、歷史、哲學文獻來論證或佐證氣候變化的內在緣由。①既然科學與審美的關系如此密切,那么為什么有人認為科技與美學是隔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專業偏見,這與近代以來形成的專業分工思維、行業視野、職業習慣等有密切關系。面對一些天氣現象時,氣象科學研究者盡管也會與普通人一樣產生某些體驗和感受,但是他們并不會往審美(尤其是文藝審美)這方面去“想”,最多只是自然和無意識地體驗,因為氣象現象背后的原因和規律才是科學工作者關注的焦點。對于現代美學家而言,他們關注的是光電、線條、力的各種形式,是結構美,并且他們的注意力被這些形式和結構所給予的感覺、情緒、心理、思想所吸引,科學知識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他們當然也不會用科學話語來描述自然現象。②如高爾基借海上的暴風雨抒發革命激情,呼喚社會的暴風雨。大氣環流運動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在豪梅爾斯•洛斯頓、馬達麗娜•代克努等美學家眼中只是一種至善、崇高和宇宙的野性。③這些分歧與專業分工、職業習慣塑造的思維方式有關,導致科學與人文之間產生隔閡。“文藝界的美學所針對的文學藝術都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他們不大關注應用美學和實踐行業的美學問題,認為后者太功利(因為經典的美學觀念是主張無功利的)。其次,在氣象科學界,又特別看重行業性和科學性,而對文藝性、美學性重視得不夠,甚至打心眼里瞧不上文藝和美學等人文學科的東西。”④人文社會學界也有成見,或者說文學家、美學家不希望科技等“功利性知識”觸及美學的怡然自得領域。在他們看來,在開展自然審美活動時,如果“這是積雨云,那是雷暴云”的知識介入其中,“詩情”可能蕩然無存。同樣,科技工作者對文學家、美學家的超然移情也不屑一顧。總之,這種隔閡和偏見是客觀存在的。從文明史來看,這種隔閡和偏見是專業分工、學科分化、行業細化的結果。在人類的童年時期,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是彼此相融的。諸子百家經典和古希臘哲學著作中蘊含著各個學科的思想種子。人類社會發展到18世紀,科學與人文逐漸分離。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提出了“審美無功利”的“距離”學說,這種“無功利”的美學思想對科學與美學的分離進行了哲學化和系統化的論述。康德認為,如果把觀賞海洋和生物知識、工作等聯系在一起,就會阻礙海洋成為崇高的情感象征。康德這種啟蒙主義思想的核心就是將美學與工具理性(各種科學認知)分離,以此形成自然審美的崇高美學范疇。從美學上說,正是因為阻止科學技術的介入,保持人與審美對象的功用距離,審美才能夠脫離實用性的考量,保持純粹性。這樣,氣象學、生物學、海洋學等科學技術與美學漸行漸遠,科學與美學的范圍越來越明晰,各自形成專業的系統,甚至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就美學而言,將各種科學認知驅除出去,保留自然帶給人類的神秘感,這是經典美學的特點。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更好地抒發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而科技恰恰會削弱這種敬畏感。因此,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與美學的隔閡似乎越來越大。

查看全文

氣象服務措施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提高決策氣象服務效率與質量,為氣象部門提供最準確、具體的數據是當前氣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分析決策氣象服務的存在意義和現狀,根據決策氣象服務的相關標準,探究其有效的實施措施。

[關鍵詞]決策氣象服務;氣象部門;服務方式

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社會的安定,尤其是近年來極端天氣災害事故的發生,引起了人們及政府的高度重視。而氣象部門為決策層提供最準確、可靠的氣象決策服務,是降低災害發生頻率,人們及時采取預防措施的根本保障。

1決策氣象服務的存在意義

在氣象工作中,決策氣象服務是為相關決策部門與政府提供具體信息和準確數據的關鍵環節,相關決策層在指揮生產、預防災害、重大事件的處理方面都依賴于此環節。氣象服務同時也是社會公共服務,對社會經濟安定有序發展及人們和諧健康生存方面提供預見性、準確性的特殊氣象服務。隨著我國科技的快速發展,各個領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人們對決策氣象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氣象服務產品質量的提高、版本的升級,總體上提高了氣象服務工作的檔次,提升了工作效率,為相關決策部門提供更有效、準確的數據信息,減少在氣象災害中的傷亡,維護社會安定有序的發展[1]。

2決策氣象服務現狀

查看全文

海參養殖氣象服務需求研究

摘要: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海參養殖人士及專業研究人員針對海參養殖氣象服務需求進行調研了解,結合威海市的海參養殖規模及方式,通過調研分析方法,分析威海海參養殖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以及對預報的關注重點,以期對提高專業服務產品的針對性、提高服務質量提供幫助。

關鍵詞:海參養殖;氣象服務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日益增強。海參以其具有的豐富優質蛋白越來越受到注重養生人士的喜愛,市場需求旺盛,價格水漲船高,利潤豐厚,帶動了海參養殖業的迅猛發展。威海市位于山東半島的最東端,其北、東、南三面連接黃海,海岸線長985.9km,是重要的海洋產業基地[1]。到2020年底,威海的海參年產量34168t,是威海市海洋經濟的主要產業支柱之一。海參養殖與氣象關系密切[2-5],由氣象原因導致的海參減產的情況屢屢見諸報端,尤其是夏季持續性的極端高溫天氣,對于圍堰和池塘養殖的海參極易造成較大的災害從而導致減產[6]。基于對海參養殖人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取得的調研結果進行分析,了解海參養殖人員對氣象服務產品的切實需求,以期提高氣象服務產品的針對性,提高氣象服務質量,從而提高海參養殖的經濟效益。

1威海海參養殖現狀簡介

1.1威海海參養殖方式

通過調研了解到,威海養殖的海參品種主要為刺參,養殖方式主要有兩大類,底播增殖及圈養。底播增殖是指依據海參生長特性選取比較適宜海參生長的海域(主要是礁石、海藻較多的海域),按一定的密度投放合適的海參苗種,任其在海底自然環境下生長、不斷增殖的一種海參養殖方式。另外一種就是圈養,圈養又主要分為圍堰養殖和池塘養殖。隨著經濟發展,以前在鹽堿地設置池塘進行海參養殖的方法逐步被弱化,目前圍堰及池塘海參養殖在威海基本差別不大,都是選擇有巖石或暗礁的近海,利用圍堰圈養的方式進行海參養殖。

查看全文

農業氣象服務和氣象災害防御研究

摘要:針對四川色達縣的夏季農耕氣候的特點,提出了健全當地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建議,分析了在當前建設過程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快氣象服務建設和提升建設質量的措施。

關鍵詞:農業氣象服務;氣象災害防御;健全和完善

1四川色達縣地區的氣候和農業氣象情況概述

四川色達縣的氣候屬于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零下0.16℃,最低溫可以達到零下36℃,最高溫一般在23℃,一年之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間可以達到2451.1h,平均降水量可以達到6514mm,降水大多集中在六月到九月。五月份一般是四川色達縣的農業季節,在五月下旬,該地區的平均氣溫為7.5℃,氣溫偏高,降水量較多,日常時間較短,土壤的墑情一般。在該地區的農業生產季節常會出現強對流天氣,主要包括雷暴、短時間暴雨、大風天氣以及下擊暴流等,就降水來看,文章所研究的四川色達縣暴雨的降水量達到了23.4mm,降雨區域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中東部。從本次降水的雨量分析可以看出,本次降水的時間段主要集中在早夜間,降水區域的中心降水量達到了50mm,隨著降水中心的逐漸移動,降水量和降水天氣范圍都有明顯的增大。從總體上來看,該地區降水時間集中,降水強度大且移動性較強。強對流天氣的出現會造成該地區出現山洪、泥石流等地質氣象災害,影響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為了避免該地區的強對流天氣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該地區應該建立農業氣象服務機制和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在發生強對流天氣時及時做好防御工作,保證牧草的正常生長和成活,而保證畜牧業正常發展是當前該地區建設農業氣象服務體系的重點。

2當前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建設資金缺口較大。四川色達縣地區屬于純牧業縣之一,其經濟建設基本以牧業為主,因此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并不能滿足農業氣象服務的建設要求。地區要建設農業氣象服務體系首先需要地區的資金支持,在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上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財政支出,而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會影響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水平,導致社會公共服務建設工程難以開展。在這個體系的建設和運轉的過程之中,要想高質量的實現對氣象災害的預報和防御,就需要將體系運行擴展至地區的縣級以下各個部門,并在基層之中大量建設氣象服務站,設立氣象災害應急員和災害防御措施等,這些體系功能的完善和建設都離不開地方政府的經濟支援。四川色達縣地區在發展過程之中不具有支柱性產業來支撐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規模較小,無法形成大規模的產業收入,經濟上的發展不足使得農業氣象服務體系的建設財政缺口較大,增大了氣象服務體系的建設難度。(2)難以發揮主體作用。根據部分調查顯示,在部分地區的農業從業者在實際生產過程之中無法及時根據氣象服務信息進行氣象災害的防御和處理,在四川色達縣地區還未能完成農村氣象防御體系的覆蓋,且在實際建設過程之中農業從業者并沒有接受防治強對流天氣氣象災害的培訓,對于這種災害之中需要采取的防雷安全措施、防泥石流措施等都沒有充分了解和熟練地掌握。氣候服務體系要想達到設計的效果,地方政府部門除了需要進行硬件設施的建設之外還需要對該地區的農業從業人員進行宣傳和教育,對其接受到氣象災害警報之后的處理措施和安全防護體系進行教育。當前在該地區的氣象災害的思想支持建設顯然質量不高,忽視了氣象服務體系對該地區農業和牧業進行安全的重要性。(3)技術支持力度不足。當前四川色達縣地區氣象服務氣息建設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該地區的氣象技術發展水平不高。該地區對于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天氣主要是中尺度強對流天氣,對流天氣的主觀分析方法主要是對產生對流天氣的天氣系統及其周邊的環境場條件進行分析,將其數據和中尺度對流天氣的發生情況向分析和比對之后,得出結論。對其環境場條件的觀察主要是通過雷達和遙感技術觀察來實現的,一般在研究之中也將環境場條件分析稱作對流天氣圖分析。這種分析方法是基于傳統的天氣預報過程之中的天氣圖分析,通過觀測資料構建對流天氣的綜合圖來對天氣情況進行預測。強對流天氣的觀測需要較為先進的技術支持,但是,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氣象觀測所使用的手段依然是傳統通過的人工觀測,且在農村等基層地區,氣象觀測網絡的布置不合理,無法做到全地區的觀測,分布上存在部分地區密集而部分地區稀疏的現象,影響了氣象觀測的進行。因此,在未來的氣象服務體系的建設過程之中需要提升技術支持的力度,將體系的建立和當地產業發展相結合。

查看全文

航空氣象技術應用研究

嚴格來說,航空氣象技術是有航空氣象學以與航空氣象服務兩部分組成的,其中航空氣象服務指的是對其具體應用,而航空氣象學則隸屬于氣象學,主要是針對航空活動與氣象之間的關聯性進行研究,涉及到多個學習。二者都是航空氣象技術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對空中交通管理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空中交通管理主要是通過把控好空中與地面之間的聯系來進行安全航空區域的劃分,確保航班能夠實現安全飛行,實現飛行的有效性。而航空氣象技術的合理應用,能夠幫助空中交通管理有效規避航班事故的發生,提前對災害進行預防,實現空中交通的高效管理。

1空中交通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國航空發展過程中,時不時會出現有航班失事。開展空中交通管理的嗎剫,就是借助先進的管理設施,通過計數的形式來監管飛機的空中飛行情況,避免飛機的無需飛行造成碰撞,引起事故,從而打造一個安全有序的飛行環境。在實際管理過程中,航線空域常常會被劃分為進近管理范圍、情報管理范圍、塔臺管理范圍以及等待空域管理的范圍等不同的區域。空中交通管理的進行居有其必然性,是一項具有很強的系統性的工作,不僅能夠對飛機的飛行秩序進行管理,避免因為人為因素的影響造成飛行秩序混亂,更好的提升了航班飛行的安全可靠性。

2航空氣象技術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應用

2.1統一氣象信息。即使是不同模式下的氣象信息,經過航空氣象技術的處理,也能夠得出一個統一的氣象信息,這使得來自不同區域的用戶得到的氣象信息是一致的。借助航空氣象技術來分析整理收集到的氣象數據資料,將得到的不同的氣象信息進行整合,搭建航空氣象信息共享平臺,遇到災害天氣也能夠確保各個部門在統一的氣象信息基礎上做出決策,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應對。從另一個層面來說,航空氣象技術能夠有效預測影響航班安全飛行的相關因素,還能夠對空中交通管理部門做出的決策進行風險性分析預評估。對空中交通管理部門來說,要想實現對不同時間段出現的氣象信息的收集整理,有針對性的來調整航班時間,必然離不開航空氣象技術。2.2及時對天氣進行警報。當前預測航空氣象主要是從雷達、五維可視化以及飛機的燃油消耗三個層面進行的。雷達技術能夠對對流天氣進行有效預報,能夠及時預測災害天氣,為空中交通管理決策提供參考依據。五維可視化技術則是分析航空線路上的天氣狀況、風場以及不同高度的縱向剖面圖,及時了解天氣變化信息,并對氣象進行預測,能夠及時對危險飛行區域進行預警,確保飛行安全的同時有效控制飛行成本。而分析飛機的燃油消耗是在確保飛行安全的基礎上來估計燃料消耗情況,通過分析分析發現隱藏在燃料消耗、飛行時間以及天氣狀況之間的關系。在得到的數據基礎上來分析航線的制定,一旦遇到不利的飛行天氣,可以通過更改飛行時間來控制飛行成本。2.3通過使用氣象技術,建立信息平臺。通過氣象技術搭建起來的信息平臺應用,更好的保障工作的效率提升以及業務的現代化發展。氣象數據一般都是借助衛星或者雷達完成收集工作的,在這個基礎上系統的開展數據分析,即使是在不同時間、處于不同的地域或者航線,都能夠進行有效的判斷。在得到準確的判斷后,還能夠借助信息平臺及時進行信息,確保空中交通管理部門能夠根據相關信息及時應對,做好預防工作,有效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并且對于重要的飛行信息,還能夠進行有效的標注,對相關的氣象信息發生的具體地理位置進行標注,起到警示作用。2.4通過信息服務的平臺及時氣象預警。借助氣象信息服務平臺的建立及時進行災害性天氣信息的,這對氣象信息平臺的要求非常高,不僅需要具備有大容量的信息服務能力,還能夠在特殊情況下都能夠保障運行的平穩,這樣才能夠確保即使是在特殊情況下都能夠將收集到的航空氣象信息及時準確的發不出去,滿足自身的服務需求的同時兼顧其他用戶的需求,確保服務的主動性。2.5航空部門氣象信息平臺。在航空部門當中,氣象信息平臺不僅是氣象業務的一部分,它還是針對業務信息服務的綜合平臺,能夠及時進行信息的,還能夠借助的信息實現對氣象災害的提前預防,大大降低了災害性氣象天氣對航空事業的破壞影響,可以說是在社會中氣象應用的綜合性服務終端。在實際應用中,氣象信息平臺針對航線的氣象情況更新越快速精準,飛行的安全性越能得到保障,事故率越低,人們越傾向于選擇飛機作為出行工具,對航空事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航空氣象技術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對空中交通管理來說意義重大,能夠有效確保空中交通安全,目前已經在空中交通管理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無論是從飛行流量的協調,還是從飛行質量的保障來說,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還在實際應用中不斷進行創新發展,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參考文獻】

查看全文

信息技術農業氣象服務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氣象服務行業中取得了一些較為明顯的進步,能夠在一些自然性災害的天氣預報中提供了極大的助力,同時在我國的農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現階段我國的農業氣象服務的發展,由于缺乏信息化技術支撐,導致農業氣象信息的預估和傳遞受到了嚴重制約,從而致使我國現階段的農業發展出現緩慢甚至是止步不前的情況。

1農業氣象服務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方案現狀

1.1加強天氣情況的預估。農業相關的天氣情況預估對農業生產起到極為關鍵作用,而這往往使人們造成誤解,導致人們對于天氣情況預估和氣象服務之間不能夠明確劃分。在農業生產生活過程中,天氣情況預估僅是氣象服務中的一個項目,并不是一個服務,在這樣的前提下,相關部門對農業氣象服務的探討研究缺乏足夠重視,農業氣象服務能力不能在農業生產中完全發揮。因此,在進行天氣情況預估工作的同時,要重視農業氣象服務,進行研究探析,使得農業氣象服務能夠為現階段的農業生產工作提供幫助。要針對農業生產者在農作過程中的潛在需要進行研究探討,將農業生產者的潛在需要進行充分的了解,并將氣象服務運用其中[1]。1.2加快關于氣象文化的滲透。氣象文化在農業氣象服務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為農業的生產工作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幫助,氣象文化的建設與農業發展密不可分。在現階段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為了我國的農業生產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國家出臺了很多惠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為現階段的氣象文化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方向,為氣象服務在農業生產中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基礎。在氣象文化的建設提升過程中,要將公益服務功能作為發展的首要目標,以農業生產中的需要作為氣象文化的主要發展方向[2]。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調整完善相關技術方案,從而將作用發揮到最大。

2農業氣象服務中針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措施

2.1建立較為完善的服務體系。現代信息技術在各行業應用廣泛,農業氣象服務可憑借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完善的服務體系,使得氣象服務在農業生產生活中的運用更加的具備系統性、規范性、準確性,從而更好的協助農業生產。要想實現這樣的體系,必須要求氣象服務工作人員要對當下農業生產生活有充分的認知,同時還要對現代信息技術有所了解,才能將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構建出體系完善的基礎服務系統,并且進行區域劃分,將一定范圍內的系統進行網絡化的結合構建出氣象服務網絡,使得農業氣象服務所獲取的信息更加具備真實性、準確性,從而為農業生產生活提供更加有力的幫助[3]。2.2引進先進的技術。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的人口基數越來越大,相應的對農業生產的需求也就隨之增大起來,為氣象服務在農業上的發展提供了科學基礎,只有將科學技術大力引入到氣象服務中去,才能使氣象服務與現階段的社會進程相匹配,從而滿足農業發展的需求。目前形勢之下,4G網絡技術的發展進步,使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同時也為氣象服務在農業生產發展中的應用提供了發展方向,通過安裝相關的手機軟件,能及時的接收相關的農業氣象信息,在遇到較為嚴重的氣候災害時,還能夠通過自行啟動的通知系統對用戶進行消息的提示,使得農業生產者能夠對氣象情況進行及時的了解,并依據消息提前做好相關的預防工作,使得農業生產的發展更有保障[4]。

3結束語

查看全文

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研究

正藍旗隸屬于錫林郭勒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南部,天堂草原錫林郭勒盟的南端,地理坐標為東經116°02′、北緯42°25′。全旗總面積10182km2,是離首都北京最近的典型草原地區。正藍旗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5℃,年降水量為365.1mm,主要集中于7-9月,全年無霜期為104d。正藍旗有牧場98.14萬hm2,占可利用土地面積的96.39%。近年來,正藍旗牧業雖然發展規模愈來愈大。但是,因為正藍旗易出現暴雨洪澇、大風、沙塵暴干旱、冰雹、寒潮和雷電等災害性天氣,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正藍旗牧業的正常生產。因此,為了推動正藍旗牧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必須要做好氣象科技服務工作。

1氣象科技為正藍旗牧業生產服務工作現狀

近年來,正藍旗氣象局在上級氣象部門及政府的領導下,始終堅持為牧民服務的原則,合理開展氣象科技服務,為牧業生產作出了突出貢獻。正藍旗氣象局上級單位錫林郭勒盟氣象局在華北地區最先構建了地區級中尺度數值預報系統,并建立了世界一流水平的氣象觀測臺,切實轉變了以往需要憑借天氣分析圖開展天氣預報工作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預報的準確率,為正藍旗等地區農牧業發展給予了強有力的氣象服務保障。2010年7月,正藍旗哈畢日嘎鎮出現一次強降雨天氣,并引發暴雨洪澇災害,嚴重影響了當地農牧業的正常生產,并威脅到人員安全。災害出現時,基層氣象信息員及時憑借手機將氣象災害傳輸到地方政府及各級氣象單位,為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開展贏取了最佳時機。近年來,氣象單位根據現代農牧業發展的具體需求,充分發揮基層氣象信息員及助理員作用。截至目前,錫林郭勒盟各個區域有1300多名氣象助理員及信息員分布在基層,為廣大農牧民提供最有效、最便捷的氣象服務。現階段,錫林郭勒氣象臺已經構建了相對完整的數值天氣預報及氣候預測系統,并且天氣雷達、衛星云圖等各類監測手段正在逐漸增多,能夠實時監測復雜天氣的變化情況,詳細了解各個時間段的氣象要素變化情況。同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覆蓋面更為廣泛,充分借助電視、電臺、報紙、手機、網站、電話和電子顯示屏等傳播媒介開展氣象預警信息工作,對農牧民種植、養殖進行科學指導。另外,正藍旗自主研發了“正藍旗牧業氣象服務綜合業務平臺”,構建信息集團群發QX01平臺,逐步提升氣象為牧業生產服務的質量,確保每個農牧民能夠及時收到氣象信息,從而在有效的時間內做到防災減災。此外,氣象部門每年均會在農牧業生產關鍵期積極開展暴雨、干旱、大風、冰雹、寒潮和雷電等氣象災害的預警預報服務,結合正藍旗等現代農牧業發展區域的氣候特點,對氣象要素及天氣變化等進行認真監測,通過合理運用所監測到的氣象數據為牧業生產開展精細化氣象服務,盡最大可能降低氣象災害給農牧業生產所造成的損失。

2氣象科技為正藍旗牧業服務存在的不足

2.1氣象信息的傳播時效性較低。氣象條件對牧業生產的影響較大,氣象科技服務工作是否可以順利開展直接影響牧業的發展及牧民的收入水平。因為正藍旗境內的自然環境及氣候復雜多變,與城市相比,在牧區開展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的領域較為寬闊,但牧區卻是抵御災害型天氣的薄弱地區。雖然政府部門加大資金投入改善了牧區的基礎設施,但在地理區域及交通條件的限制下,還有一些偏遠牧區的互聯網不暢通、氣象信息覆蓋率低、牧民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問題特別突出,這就降低了氣象信息傳播的時效性,直接制約著氣象科技為牧業生產服務工作的開展。2.2氣象科技服務人才不足。現階段,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很大一部分從事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的人員是氣象事業單位結構調整分流人員。尤其是對于基層氣象部門而言,長期缺乏高學歷人才,同時存在專業結構不合理,氣象專業、通訊專業人才居多,其他專業如經濟、營銷、信息服務專業人員偏少等問題。同時,氣象科技服務人員中還存在一部分外聘及兼職人員,極大地制約了氣象科技為牧業生產服務的快速推進。

3氣象科技為正藍旗牧業生產服務工作的開展建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