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失調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5 16:30: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情志失調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糖尿病與情志失調論文
【摘要】從糖尿病病因病機、辨證論治以及與抑郁癥的關系等方面討論了糖尿病有情志失調的關系。糖尿病診治關注情志,從肝論治糖尿病體現中醫辨證論治,治病求本的特點,也是傳統理論在臨床實踐中與時俱進的表現。臨床工作中關注不良情緒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重要因素。認為糖尿病合并肝郁的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手段,取長補短,在基礎治療和西藥降糖治療的同時,配合心理疏導,中醫藥疏肝解郁治療,可以達到控制血糖,改善癥狀,防治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糖尿病情志失調從肝論治
糖尿病,中醫稱消渴病,是以糖代謝紊亂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內分泌代謝疾病。關于本病的病機,歷代醫家大多認為與肺、脾(胃)、腎相關,治療多從潤肺、清胃、滋腎入手。筆者認為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結構的失衡,社會壓力的增大,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常伴有情志失調,應從新的切入點來認識糖尿病,以適應現代人群疾病特點。糖尿病與情志失調關系密切,糖尿病從肝論治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
1中醫對糖尿病的認識
1.1病因病機糖尿病的發生發展與生活方式、社會壓力、情志失調密切相關,古代醫籍中早有記載。《靈樞·五變》篇中說:“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河間六書·三消論》說:“消渴者……耗亂精神,過違其度,而燥熱郁盛之所成也。此乃五志過極,皆從火化,熱盛傷陰,致令消渴。”《臨證指南醫案·三消》說:“心境愁郁,內火自燃,乃消癥大病。”《四盛心源·消渴》中說:“消渴者,足厥陰之病也,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為表里,……凡木之性專欲疏泄,……疏泄不遂……則相火失其蟄藏。”以上均說明了情志失調,五志過極,化熱傷津的病理過程。肝主疏泄,對情志因素影響最大。中醫認為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喜條達惡抑郁。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促進血液運行和津液輸布代謝。氣機升降出入的調暢是維持人體正常新陳代謝的基礎。若情志失調,肝氣抑郁,郁久化火,耗傷陰津,則出現一系列病變。肝火犯肺,灼傷肺津,肺失治節,水津不布,則口渴多飲。木郁克土,肝火內灼,脾失健運,津液不行,胃失濡養,虛火化食,則消谷善饑。肝腎同源,肝火旺盛,損耗腎陰,腎陰不足,統攝無權,氣化失常,開闔失司,則尿多而甜。故肝失條達,五志過極化火,耗傷肺、胃、腎陰津,均可發為消渴。病程日久,患者憂郁焦慮,氣郁日甚,血行不暢,氣滯血瘀,變證叢生。同時血氣瘀阻,郁久化熱,熱灼津液,更加耗傷陰津。可見,情志失調,肝失條達,氣滯血瘀是糖尿病的重要病因病機。
1.2糖尿病從肝入手的中醫治療
糖尿病與情志失調研究論文
【摘要】從糖尿病病因病機、辨證論治以及與抑郁癥的關系等方面討論了糖尿病有情志失調的關系。糖尿病診治關注情志,從肝論治糖尿病體現中醫辨證論治,治病求本的特點,也是傳統理論在臨床實踐中與時俱進的表現。臨床工作中關注不良情緒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重要因素。認為糖尿病合并肝郁的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手段,取長補短,在基礎治療和西藥降糖治療的同時,配合心理疏導,中醫藥疏肝解郁治療,可以達到控制血糖,改善癥狀,防治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糖尿病情志失調從肝論治
糖尿病,中醫稱消渴病,是以糖代謝紊亂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內分泌代謝疾病。關于本病的病機,歷代醫家大多認為與肺、脾(胃)、腎相關,治療多從潤肺、清胃、滋腎入手。筆者認為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結構的失衡,社會壓力的增大,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常伴有情志失調,應從新的切入點來認識糖尿病,以適應現代人群疾病特點。糖尿病與情志失調關系密切,糖尿病從肝論治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
1中醫對糖尿病的認識
1.1病因病機糖尿病的發生發展與生活方式、社會壓力、情志失調密切相關,古代醫籍中早有記載。《靈樞·五變》篇中說:“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河間六書·三消論》說:“消渴者……耗亂精神,過違其度,而燥熱郁盛之所成也。此乃五志過極,皆從火化,熱盛傷陰,致令消渴。”《臨證指南醫案·三消》說:“心境愁郁,內火自燃,乃消癥大病。”《四盛心源·消渴》中說:“消渴者,足厥陰之病也,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為表里,……凡木之性專欲疏泄,……疏泄不遂……則相火失其蟄藏。”以上均說明了情志失調,五志過極,化熱傷津的病理過程。肝主疏泄,對情志因素影響最大。中醫認為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喜條達惡抑郁。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促進血液運行和津液輸布代謝。氣機升降出入的調暢是維持人體正常新陳代謝的基礎。若情志失調,肝氣抑郁,郁久化火,耗傷陰津,則出現一系列病變。肝火犯肺,灼傷肺津,肺失治節,水津不布,則口渴多飲。木郁克土,肝火內灼,脾失健運,津液不行,胃失濡養,虛火化食,則消谷善饑。肝腎同源,肝火旺盛,損耗腎陰,腎陰不足,統攝無權,氣化失常,開闔失司,則尿多而甜。故肝失條達,五志過極化火,耗傷肺、胃、腎陰津,均可發為消渴。病程日久,患者憂郁焦慮,氣郁日甚,血行不暢,氣滯血瘀,變證叢生。同時血氣瘀阻,郁久化熱,熱灼津液,更加耗傷陰津。可見,情志失調,肝失條達,氣滯血瘀是糖尿病的重要病因病機。
1.2糖尿病從肝入手的中醫治療
損美性疾病研究論文
【摘要】根據中醫“有諸內必形于諸外”的理論,容顏的榮衰與人體五臟六腑、氣血經絡密切相關,在五臟之中肝、脾與皮膚美容關系非常密切,肝、脾的功能失調,是導致損美性皮膚病及容顏早衰的重要原因。因此,對損美性疾病的治療,有必要重視調理肝脾。
【關鍵詞】損美性疾病;肝脾;辨證治療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美容意識越來越強,中醫理論以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為特點,在皮膚美容方面受到更多關注。中醫美容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傳統的藥物、食膳、針灸等多種手段治療損美性疾病,對人體皮膚進行養護、調理,從而達到防病、治病、抗衰、駐顏的目的。但從整體來看,“有諸內必形于諸外”,容顏的榮衰與人體五臟六腑、氣血經絡密切相關,若臟腑功能正常,經絡通暢,氣血旺盛,則肌膚健康、美麗,才能青春常駐;若臟腑功能失調,則肌膚出現晦暗、粗糙、皺紋、痤瘡、黧黑斑等。在五臟之中肝、脾與皮膚美容關系非常密切,肝、脾的功能失調,是導致損美性皮膚病及容顏早衰的重要原因,因此,中醫美容以及對損美性疾病的治療,有必要重視調理肝脾。筆者就此探討如下。
1肝、脾與皮膚美容關系的理論基礎
1.1脾主升清,為氣血生化之源,是皮膚美容的基礎中醫美容觀是以臟腑精神氣血充盈為基礎的整體健美觀。美的不一定健康,但健康的就會給人以美感。《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曰:“氣血盛則髯美”,并可“美眉以長、耳色美”、“氣血和則美色”。脾位居中焦,脾主升清,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則飲食水谷得以化生精微,精微得以升散,營養五臟六腑、五臟精氣充沛則兩目炯炯有神,面色紅潤光澤;營養四肢百骸、皮毛、筋肉,則筋骨強健,肌肉滿壯,膚如凝脂[1]。所以脾胃功能正常是皮膚美容的基礎。
1.2肝藏血,主疏泄,是皮膚美容的保障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之功。《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肝主血海也。”肝血充盈,則面色、爪甲紅潤,雙目明亮,關節活動靈活,體態健壯。肝主疏泄,主要關系到情志和人體氣機的調暢,人的情志活動除心所主之外,還與肝密切相關,肝氣調達,則心情舒暢,氣血平和,肌膚細膩、光澤[1]。肝主疏泄與脾的運化功能密切相關,脾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均依賴于肝的疏泄。肝的功能正常則能調暢人體全身的氣機,使氣機暢達,又可協調氣血運行和水液代謝;促進消化吸收;調節精神情志從而維持整個人體臟腑陰陽氣血的協調平衡,對美容極為有益,是皮膚美容的保障。
婦科病七情致病特點分析論文
【關鍵詞】婦科疾病七情致病臨床特征
七情指人具有的基本情緒,為喜、怒、憂、思、悲、恐、驚,其原本是人的正常情緒,是人類對外界刺激因素在精神情志反映的信息交流和臟腑功能的表現形式之一。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只要是適度的七情,能抒發情感有益健康,屬生理性的七情。若突然、強烈或持久的情志變化,超過了機體的自我調節范圍,從而導致氣血、臟腑、經絡的功能失常。女性以血為用,血常不足,氣偏有余,且生性偏于情感,情緒易于波動,加之緊張的工作,快節奏的生活,極易導致氣血失調,發生經、帶、胎、產等諸病。
1婦女的心理生理特征
《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中云:“婦人從人不轉主,病多憂忿郁傷情”。《景岳全書·婦人規》亦云:“蓋以婦人幽居多郁,常無所伸,陰性偏拗,每不可解。加之慈戀愛憎,嫉妒憂恚,罔知義命,每多怨尤,或有懷不能暢隨,……,此其情之使然也。”《備急千金要方》記載:“女子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戀愛憎,嫉妒憂恚,染著堅牢,情不自抑。”從上述記載不難理解,女子性格偏于內向,多思善慮,重于情感,易受到不良情緒的侵擾,故婦科疾病的發生多與七情致病有關,在臨床婦女七情致病比例明顯高于男子,如王米渠[1]統計《續名醫類案》等670例七情醫案中,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8倍;在《中醫心理治療》100例醫案中,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2倍[2]。另外在女性中不同的個性特征對情志刺激可產生不同的反應,個性內向抑郁者易產生持久的不良的情緒反應,而個性外向、遇事達觀者,能在短時間內將不良情緒轉移,產生的不良情緒持續時間短。
2婦科七情致病以肝郁為特點
對于七情致病自古就有許多記載,如《三因極—病證方論》載:“憂思傷肝”;《景岳全書》云:“悲哀傷肝”;《普濟本事方·驚病抑肝補脾論證》說:“因驚恐,肝臟為邪。”可知七情過激雖然可對各臟有不同的影響,但皆可傷肝。現代眾學者也認為思慮過度可能引起情緒抑郁,即肝郁證。情志為病的主要病機是氣機失常,但首當其沖是肝之氣機運行失常。[3]肝為剛臟,其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郁。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維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其生理作用之一就是調理沖任。沖任二脈與女性生理功能密切相關,其與足厥陰肝經相通,而隸屬于肝,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足厥陰肝經之氣調暢,則經脈通利,太沖脈盛,月經應時而下,帶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和分娩順利。若肝失疏泄,則可致沖任二脈失調,氣血不和,從而引發月經、帶下、胎產之疾,以及性功能異常和不孕等。故有“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
七情對疾病的影響分析論文
【關鍵詞】情志;七情;疾病
七情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不會使人發病。但突然、強烈或長期的情志刺激下,超過了正常的生理活動范圍,而又不能適應時,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時的七情就成為致病因素。從七情與臟腑的關系及其致病原因以及對治療的影響論述了七情與疾病的關系。
1七情與臟腑的關系及致病原因
《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情志活動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外界的刺激作用于相應的內臟,才能表現出特定的情志變化,故說七情分屬于五臟。
1.1一種情志可以傷及多臟七情通于五臟,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憂思通脾、恐通腎、驚通心肝。故七情太過則傷五臟。另外不同的情志變化對內臟又有不同的影響。如暴怒傷肝,亦可橫逆,乘脾犯胃,出現臌脹、飧泄、呃逆、嘔吐等癥;思慮太過,不但損傷脾胃,亦能耗傷心血,神失所養,出現心悸、失眠多夢等癥;過恐傷腎,精傷不能上奉,則水火失濟,可出現心中煩、不得臥,或心神不安、心虛膽怯等癥。
1.2多種情志可以同傷一臟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為精神之所舍,主宰精神情志活動,因而七情傷臟,均先影響心神,心神受損必涉及其他臟腑產生種種病變。
黃帝內經中養生思想探究論文
【摘要】《黃帝內經》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重要的養生學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成就。文章從四時養生、情志養生、運動養生、飲食養生、房室養生幾方面探討《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
【關鍵詞】黃帝內經養生思想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它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是一部重要的養生學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成就,奠定了中醫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包含了豐富的養生思想。現就《黃帝內經》養生思想探討如下。
1四時養生思想
《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與外界環境不可分割。如《素問·寶命全形論篇》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體的生理功能隨著天地四時之氣的運動變化而進行著自身調節,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因此強調養生要順應自然界的運動變化,與天地陰陽保持協調平衡,以使人體內外環境和諧,即要順四時、適環境、調陰陽,以增強適應自然氣候變化的能力。另有《靈樞·本神》篇云:“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說明人體要認識和掌握自然界的規律,順應四時的變化,根據四時變化規律以避害趨利,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內論》同時提出了四時養生的原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并詳細論述了四時養生的方法:“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順應四時來調整起居活動以達到養生的目的。
2情志養生思想
黃帝內經中養生思想探討論文
【摘要】《黃帝內經》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重要的養生學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成就。文章從四時養生、情志養生、運動養生、飲食養生、房室養生幾方面探討《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
【關鍵詞】黃帝內經養生思想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它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是一部重要的養生學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成就,奠定了中醫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包含了豐富的養生思想。現就《黃帝內經》養生思想探討如下。
1四時養生思想
《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與外界環境不可分割。如《素問·寶命全形論篇》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體的生理功能隨著天地四時之氣的運動變化而進行著自身調節,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因此強調養生要順應自然界的運動變化,與天地陰陽保持協調平衡,以使人體內外環境和諧,即要順四時、適環境、調陰陽,以增強適應自然氣候變化的能力。另有《靈樞·本神》篇云:“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說明人體要認識和掌握自然界的規律,順應四時的變化,根據四時變化規律以避害趨利,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內論》同時提出了四時養生的原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并詳細論述了四時養生的方法:“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順應四時來調整起居活動以達到養生的目的。
2情志養生思想
黃帝內經中養生思想探究論文
【摘要】《黃帝內經》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重要的養生學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成就。文章從四時養生、情志養生、運動養生、飲食養生、房室養生幾方面探討《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
【關鍵詞】黃帝內經養生思想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它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是一部重要的養生學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成就,奠定了中醫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包含了豐富的養生思想。現就《黃帝內經》養生思想探討如下。
1四時養生思想
《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與外界環境不可分割。如《素問·寶命全形論篇》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體的生理功能隨著天地四時之氣的運動變化而進行著自身調節,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因此強調養生要順應自然界的運動變化,與天地陰陽保持協調平衡,以使人體內外環境和諧,即要順四時、適環境、調陰陽,以增強適應自然氣候變化的能力。另有《靈樞·本神》篇云:“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說明人體要認識和掌握自然界的規律,順應四時的變化,根據四時變化規律以避害趨利,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內論》同時提出了四時養生的原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并詳細論述了四時養生的方法:“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順應四時來調整起居活動以達到養生的目的。
2情志養生思想
勞務工失眠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勞務工的失眠特點,總結治療體會。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08年6月某廠468例勞務工失眠病例,進行類型、證型、治療等方面的統計分析。結果:失眠類型:難以入睡占82.91%,與肝經失調有關的證型共265例,占56.62%,明顯高于與其它證型病例之和(P<0.001),總的治療有效率89.49%。結論:勞務工失眠,采取藥物和心理配合的綜合治療,從自身、廠方、社會三方面著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勞務工;失眠;辨證論治;心理治療
失眠是勞務工常見病癥之一,它影響著勞務工的休息、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功能,帶來身心健康的困擾、生理節奏混亂、活動能力降低,嚴重影響機體的修復。現就2007年7月-2008年6月,某廠468例勞務工失眠的診治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該廠有20000多名勞務工,他們的年齡在18~42歲之間,18~25歲青年人占95%,女性占總人數的63%,男性占總人數的3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5%,未婚占91%,來自全國各地。就診的468例中,女性316例,占67.52%;男性152例,占32.48%。24歲以下187例,25~34歲的25例,其他年齡段4例,平均發病年齡(21.3±1.96)歲,病程最短2周,最長3年。
1.2診斷標準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1]中失眠的診斷標準。
試析動脈粥樣硬化的中醫病發原因
摘要:動脈粥樣硬化(AS)是臨床常見致病因素,而動脈粥樣硬化的致病過程相對復雜。中醫沒有“動脈粥樣硬化”名稱,歸屬于中醫“中風”“眩暈”“偏枯”等范疇。課題組通過大量臨床觀察,發現該病為本虛標實證,病因病機與虛、瘀、痰、毒等致病因素關系密切;主要病因不外乎內因素體不足和外因飲食失調、情志不暢導致機體虛弱而引起。其病程歷經本虛致實和標實致虛兩個階段,并通過探討其中醫病因病機,有利于該病的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
關鍵詞:動脈粥樣硬化;中醫;病因病機
動脈粥樣硬化(AS)是一種主要累及大、中動脈的疾病(或致病因素)。
其基本病變是動脈內膜的脂質沉積、內膜灶狀纖維化,粥樣斑塊形成引起管壁變硬,管腔狹窄,繼而引起一系列繼發性病變,尤其易在心腦血管等處引起缺血性疾病[1]。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感染性疾病致死率已明顯下降,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心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患病率和致死率卻不斷提高,已引起社會和醫學界的高度重視。心腦血管疾病主要病理基礎是心腦AS。為此,研究中醫對AS的認識能更好地指導本病的辨證論治,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多因性疾病,涉及基因、環境、代謝等多種因素。目前,普遍認為高血脂癥、高血壓病、遺傳因素、吸煙、年齡、糖尿病和肥胖等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AS多發生在中老年階段,與我們飲食、情志、生活習慣等有關。下面淺談中醫對其病因病機的認識。
一、動脈粥樣硬化的中醫病因病機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