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體系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04:44: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保險體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金融體系下農業保險發展詮釋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種植業和養殖業收入是農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但是農業是弱質產業,面臨著巨大的自然風險和不可避免的市場風險。我國農業保險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包括農業保險立法缺位、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難以為繼、農民對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或是需求無法滿足、缺乏政府有效的引導和扶持,這就需要財政資金給予扶持。構建農業保險法律體系,完善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加大稅收優惠力度,加強財政和金融的政策協調,建立巨災風險專項基金,發揮財政對農業保險的監督與管理作用。特別是農業保險補貼是市場經濟和開放經濟條件下政府支持和保護農業的有力工具,有利于構建中國普惠金融體系。
關鍵詞:農業保險;公共財政;農業保險補貼;普惠金融體系
一、我國農業保險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
(一)我國農業保險立法缺位
從各國農業保險發展的歷程來看都是立法先行。我國自1980年恢復保險業務以來,農業保險沒有得到較好的發展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專門的農業保險法律或者相關的農業保險法規和條例。農業保險的立法思想散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等法律條文中。1993年《農業法》第31條規定“國家鼓勵和扶持對農業保險事業的發展。”1995年《保險法》第149條規定“國家支持發展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保險事業,農業保險由法律、行政法規另行規定。”2007年,《政策性農業保險條例》被列入國務院2007年立法計劃,由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起草。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尚未出臺,我國農業保險立法始終處于缺位狀態。目前,農業保險發展主要依靠各地的政府文件,諸多問題的解決措施缺乏法律保障,農業保險健康發展面臨挑戰。
(二)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難以為繼
農業保險體系建立論文
[摘要]目前我國的保險主體架構難以適應大面積開辦和發展農業保險的需求,存在商業性保險公司受制、專業性保險公司受限、政策性保險公司受阻的問題。加速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體系,是推進農業保險發展的當務之急,是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業保險體系,要堅持體制上的多樣性、區位上的特殊性、中介的靈活性、分保機制的配套性。加速制定農業保險法,促進各保險主體的建立和完善,提高保險主體的專業技能,搞好農險新產品的開發推廣,是發展農業保險的重要條件。
[關鍵詞]農業保險體系;體制多樣性;區位特殊性;中介靈活性;分保配套性
我國的農業保險由于其保險標的的分散性,風險存在的廣泛性,控制風險的艱巨性,經營管理的復雜性,政策配套的缺位性,嚴重制約和阻礙了其發展進程。《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探索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保險發展模式……有步驟地建立多種形式經營,多渠道支持的農業保險體系。在我國目前情況下,加速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體系,是推進農業保險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必由之路。
一、我國現行保險架構不適宜發展農業保險
目前我國現有的保險主體及架構,由于種種原因,難以適應大面積開辦和發展農業保險的需求。主要表現:
(一)商業性保險公司受制
研究農村特色的農業保險體系建構
摘要:我國農村地區保險市場需求旺盛。近年來,盡管農村商業保險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仍存在一些梗阻,影響到新農村建設的進展。本文建設通過建立適合農村特點的農業保險體系,規范營銷服務機制,健全監管機制等措施,進一步完善農村保險市場。
關鍵詞:農村,保險,發展
保險具有風險疏散、經濟補償和社會保障的功能。長期以來,我國農業、農民和農村一直處于弱勢地位,如何有效發揮保險的救濟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成為當前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為此,筆者以保險業相對發達的煙臺市為例,深入剖析農村保險市場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障礙,并就農村保險體系再造問題探討對策思路。
一、目前農村商業保險市場發展的主要特點
目前,保險業在部分農村地區已經得到了廣泛開展。煙臺作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近年來隨著經濟、金融的快速增長,農村保險市場也得到較快的發展。2006年,煙臺市保險費收入411570萬元,其中所調查的9個縣市合計保費收入接近煙臺市總量的一半。全市人均交納保費633.Z元,同比增加71.2元,保險密度居全省第一,但在保險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農業保險業務發展緩慢。
(一)機構網點快速增加,營銷隊伍不斷壯大
關于建立我省農業保險體系的意見
由于農業保險風險大、賠付率高,建省以來只有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海南分公司嘗試性地開展了少量農業保險業務。該業務目前總體虧損、業務萎縮、難以為繼。我省農業保險的現狀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極不適應。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和《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23號)精神,解決我省農民和農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迫切需要的農業保險問題,保障農業健康發展、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村社會穩定,經研究,決定從2007年開始,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作用,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和推進我省農業保險工作,通過適度的政策扶持和必要的資金投入,解決保險公司不愿介入、農民負擔不起高額保費、財政承受不了巨額風險的難題,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具體意見如下:
一、充分認識建立農業保險體系的重要意義
農業保險具有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我省農業保險體系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
(一)建立農業保險體系是解決長期困擾我省因臺風等自然災害造成農業損失、農民減收等問題的重要措施。我省約60%的人口是農民,80%的土地在農村,33%的生產總值來源于第一產業,農業在全省經濟發展中具有基礎地位、首要地位和支柱地位。然而,我省臺風、洪澇、干旱、病蟲害和瘟疫等自然災害較多,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影響很大,往往一次重特大自然災害就造成農業損失高達數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導致大量農民返貧以及許多農業企業破產倒閉。建立農業保險體系,實行市場化的災害補償機制,對增強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降低農民和農業企業受災損失、減少和防止農民返貧、完善災害防范和救助體系以及恢復生產、促進發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建立農業保險體系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發展農業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力需要為其創造必需的外部環境,建立農業保險體系、完善多層次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擔機制,是發展農業生產力的重要保障。同時,只有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力,才能逐步緩解農村發展滯后于城市、農民的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等社會發展中的不和諧問題。
(三)建立農業保險體系有利于實現省委、省政府主攻“三低一小”的戰略。要解決當前我省“三低一小”的主要矛盾,需要著力提高城鄉居民尤其是農民的收入水平。農業是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的產業,建立農業保險體系,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在保護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收入、穩定農村經濟等方面的作用,能夠切實解決農業災害損失得不到及時有效補償、農民收入無保障的問題。
農業保險發展困境及對策分析
摘要:發展農業保險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而我國農業保險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應完善農業保險法律法規,有效利用市場機制節約農業保險成本,促進農業增收,提高農民投保意識,建立健全農業保險風險分散體系,以解決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困境。
關鍵詞:農業保險;發展困境;對策分析
1農業保險概述
1.1農業保險內涵。農業保險是財產保險的一種,是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障的一種保險類別。保險人在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等農業生產過程中,倘若遭受到了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并因此受到了一定損失,那么就會在保險責任范圍內獲得相關賠償[1]。1.2農業保險特點。首先,農業保險具有強烈的地域性。農業生產需要依據不同地域的地理條件進行,各地區地理環境及條件不同,其農業生產自然也不同。農業保險自然也會根據地域性而呈現出不一樣的標準。農業保險的險種類別、保險期限及保險費率等內容都會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差異[2]。其次,農業保險具有一定的季節性。農業生產除地域差異外,還會表現出季節差異。不同季節農業生產內容不一樣,農業保險自然也會因季節變化而表現出一定差異。再次,農業保險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農業生產因季節性而表現出一定的周期性,農業風險自然也呈現出周期性特征。與農業風險周期性特征相對應的則是農業保險的周期性[3]。
2我國發展農業保險的重要意義
2.1有利于降低農業災害損失。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我國農業生產承擔著很大的自然災害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農業穩定發展。發展農業保險后,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可以得到一定賠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4]。2.2有利于進一步提高“三農”服務水平。在農業保險得到有效發展后,一旦自然災害對農村、農民、農業造成損失,可以通過農業保險發揮作用,最大程度保證農民利益。發展農業保險可以充分提高“三農”服務水平。2.3有利于促進農村金融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由于各方面因素影響,農民收入相對較低。以盈利為目的的金融機構,難以對農民提供經濟支持。農業保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農民收入,從而提高農民存款和還款的能力,從而帶動農村金融事業的發展。
農業險基層服務體系構建方案
為建立農業保險基層服務體系,防范農業生產風險,化解農村災害損失,保障農民切身利益。根據《市政策性農業保險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發展農業保險的精神和中國保監會關于政策性農業保險“五公開、三到戶”(惠農政策公開、承保情況公開、理賠結果公開、服務標準公開、監管要求公開,承保到戶、定損到戶、理賠到戶)的工作要求,切實增強農業、農村和農民抵御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風險的能力,建立農業保險長效發展機制,統籌城鄉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政府引導,自主自愿,市場運作,協同推進的原則。
農業險體系建構研究
本文作者:陳萍1熊濤2張春1趙雋劼1作者單位:1.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辦公室2.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科技管理處
近年來我國的自然災害頻發,并且出現巨災比例高,受災面積大的新特點。據相關資料顯示,自然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如何有效分散、轉移和化解這一災害損失,從而保障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穩定,是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農業保險作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化解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當農民遭遇災難后,通過及時的保險賠款,農業生產得以迅速恢復,從而降低農民投資的風險,穩定農民生活。然而,就當前的實際情況而言,我國的農業保險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在災后重建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為了更好的發揮農業保險的作用,新型農業保險體系構建作為解決這一難題的新視角急需進一步研究。
1近年來自然災害爆發的新特征
1.1災害種類多,爆發的頻率高
從自然災害爆發的種類看,我國的自然災害主要有洪澇、臺風等氣象災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質地貌災害;地震災害;病蟲害等生物災害;干旱、水土流失等環境災害、森林、草場火災等,種類很多。從自然災害爆發的頻率看,我國自然災害爆發的頻率越來越高。例如,1998年長江與嫩江洪澇,1999~2000年大范圍的干旱,2006年川渝的高溫干旱,2008年南方的雨雪冰凍,2009~2010年云南的干旱,2010年冬華北的低溫凍害,2011年全國多省市的旱澇急轉災害,汶川、玉樹的地震等都是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的有力證據。
1.2爆發區域越來越廣
農業險發展策略研討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逐步形成。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對農業發展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二者存在緊密的聯系,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促使加工、種植、農產品流通緊密聯系在一起,農業發展過程中弱質性特征表現明顯。農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承擔各種風險,一方面是自然災害等產量風險,另一方面還好承擔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影響導致的價格風險。隨著物流行業的發展,農產品在整個社會經濟環境下流程更加頻繁,農產品流通的公共物品性和農業的弱質性從根本上要求政府需要對其實施保護,保證農業核心利益得到體現。所以農業政策性保險在這樣的條件下產生,農業政策性保險是政府對農業保護、促進農產品正常供給、防范農業產業化風險的重要舉措。
1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的必要性分析
我國農業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一系列進展,我國農業正從傳統農業向著現代農業方向邁進。從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看,雖然傳統型農業在逐步縮小,現代化農業的規模呈現逐步增大的趨勢,但是我國農業的弱質性特征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農業弱質性特征沒有得到根本性消除,因此需要政府通過政策對其進行扶持,從根本上保證其健康穩定的發展。從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看,傳統農業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傳統農業需要政府政策的保護和扶持。從傳統農業的發展特點看,其風險主要來源于第一產業,主要表現為自然災害導致其產量的下降風險,同時還有農業豐收之后產生的收益性下降問題。從自然災害導致的農產品風險角度看,需要政府運用農業政策性保險機制對農戶進行補貼,如果是農產品豐收之后造成的收益性下降風險同樣需要政府通過政策性保險對農戶進行補償。農民豐收之后其收益性會發生變化,農業政策性保險對傳統農業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對糧食需求彈性角度進行分析,當糧食豐收的情況下,糧食的供應量會增加,但是糧食的價格會隨著糧食產量的上升而下降,導致農民的整體收益性下降。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糧食缺乏需求彈性。從糧食供應角度看,農戶供應糧食滿足了我國糧食安全的需要,糧食安全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糧食生產與其他商品生產還存在一定的區別,其具有公共物品性特征。但是從農戶收益角度看,糧食越是豐收農戶的收益性下降越快。因此政府需要承擔糧食豐收之后造成農民收益下降的風險,或者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就會下降,糧食供應將會產生問題,這對我國糧食安全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政府需要通過農業政策性保險保障農民收益。現代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同樣需要農業政策性保險的支持和保護,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導致農業特征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農業產業化導致農業加工、種植、農產品流通等緊密結合在一起,農業的弱質性說明即使農業產業化承擔自然災害的風險比較小,但是也要承擔第二第三產業的價格風險。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導致農業產業鏈增長,農產品的附加值得到增加,農業風險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通過對農產品深加工產品需求狀況對農民收益性影響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對現代農業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通過紡織工業品分析可以看出,農產品原料的深加工品供需狀況,當紡織品的供應量增加的時候,其價格發生下跌,紡織品生產企業獲取的收益比農戶獲取的收益要多,所以紡織品工業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彈性。
2現代農業保險模式缺陷研究
當前我國擁有多家保險公司在開展農業保險服務,比如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安華農業保險公司、中國大地財產保險公司。但是只有安華保險公司在代替政府開展政策性保險服務。從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實施情況看,主要是由商業保險公司承辦,政府給這些商業保險公司一定補貼,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承擔一部分費用,農戶承擔少量費用的保險管理模式。這種農業政策性保險模式具有自身的缺陷性,因為商業保險公司畢竟是做商業保險出生的,其對農業生產的特征并沒有全面把握,其在保險過程中會呈現一定的問題,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實施過程中需要專業化保險公司承擔保險業務,可以保證各項保險業務更加貼近農業生產實際,對整個農業保險業發展是非常有利的。通過對農業實施商業性保險之后農民收入狀況發生的變化進行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農業政策性保險產生的作用,同時也可以看出商業性保險對農戶收入產生的影響。商業保險機構對受保農戶確定無差別收益曲線,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農業生產過程中如果真正發生了巨災,或者農產品價格出現的下跌,農民獲取的補貼通常情況下比較少,與農民收益預期相差甚遠,所以可以看出有商業保險機構代辦的農業政策性保險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保險作用很少,無法真正彌補自然災害、價格下跌等問題造成的農業收益下降問題。因此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缺陷,需要政府有關部門采取相關措施,規范農業政策性保險實施,通過專業化、規范化的運行機構,保證投保農民真正獲取收益,促進我國農業取得健康穩定的發展,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會產生重要的作用。
3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支農政策研究
農業保險推進策略研討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逐步形成。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對農業發展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二者存在緊密的聯系,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促使加工、種植、農產品流通緊密聯系在一起,農業發展過程中弱質性特征表現明顯。農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承擔各種風險,一方面是自然災害等產量風險,另一方面還好承擔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影響導致的價格風險。隨著物流行業的發展,農產品在整個社會經濟環境下流程更加頻繁,農產品流通的公共物品性和農業的弱質性從根本上要求政府需要對其實施保護,保證農業核心利益得到體現。所以農業政策性保險在這樣的條件下產生,農業政策性保險是政府對農業保護、促進農產品正常供給、防范農業產業化風險的重要舉措。
1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的必要性分析
我國農業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一系列進展,我國農業正從傳統農業向著現代農業方向邁進。從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看,雖然傳統型農業在逐步縮小,現代化農業的規模呈現逐步增大的趨勢,但是我國農業的弱質性特征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農業弱質性特征沒有得到根本性消除,因此需要政府通過政策對其進行扶持,從根本上保證其健康穩定的發展。從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看,傳統農業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傳統農業需要政府政策的保護和扶持。從傳統農業的發展特點看,其風險主要來源于第一產業,主要表現為自然災害導致其產量的下降風險,同時還有農業豐收之后產生的收益性下降問題。從自然災害導致的農產品風險角度看,需要政府運用農業政策性保險機制對農戶進行補貼,如果是農產品豐收之后造成的收益性下降風險同樣需要政府通過政策性保險對農戶進行補償。農民豐收之后其收益性會發生變化,農業政策性保險對傳統農業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對糧食需求彈性角度進行分析,當糧食豐收的情況下,糧食的供應量會增加,但是糧食的價格會隨著糧食產量的上升而下降,導致農民的整體收益性下降。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糧食缺乏需求彈性。從糧食供應角度看,農戶供應糧食滿足了我國糧食安全的需要,糧食安全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糧食生產與其他商品生產還存在一定的區別,其具有公共物品性特征。但是從農戶收益角度看,糧食越是豐收農戶的收益性下降越快。因此政府需要承擔糧食豐收之后造成農民收益下降的風險,或者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就會下降,糧食供應將會產生問題,這對我國糧食安全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政府需要通過農業政策性保險保障農民收益。現代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同樣需要農業政策性保險的支持和保護,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導致農業特征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農業產業化導致農業加工、種植、農產品流通等緊密結合在一起,農業的弱質性說明即使農業產業化承擔自然災害的風險比較小,但是也要承擔第二第三產業的價格風險。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導致農業產業鏈增長,農產品的附加值得到增加,農業風險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通過對農產品深加工產品需求狀況對農民收益性影響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對現代農業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通過紡織工業品分析可以看出,農產品原料的深加工品供需狀況,當紡織品的供應量增加的時候,其價格發生下跌,紡織品生產企業獲取的收益比農戶獲取的收益要多,所以紡織品工業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彈性。
2現代農業保險模式缺陷研究
當前我國擁有多家保險公司在開展農業保險服務,比如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安華農業保險公司、中國大地財產保險公司。但是只有安華保險公司在代替政府開展政策性保險服務。從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實施情況看,主要是由商業保險公司承辦,政府給這些商業保險公司一定補貼,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承擔一部分費用,農戶承擔少量費用的保險管理模式。這種農業政策性保險模式具有自身的缺陷性,因為商業保險公司畢竟是做商業保險出生的,其對農業生產的特征并沒有全面把握,其在保險過程中會呈現一定的問題,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實施過程中需要專業化保險公司承擔保險業務,可以保證各項保險業務更加貼近農業生產實際,對整個農業保險業發展是非常有利的。通過對農業實施商業性保險之后農民收入狀況發生的變化進行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農業政策性保險產生的作用,同時也可以看出商業性保險對農戶收入產生的影響。商業保險機構對受保農戶確定無差別收益曲線,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農業生產過程中如果真正發生了巨災,或者農產品價格出現的下跌,農民獲取的補貼通常情況下比較少,與農民收益預期相差甚遠,所以可以看出有商業保險機構代辦的農業政策性保險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保險作用很少,無法真正彌補自然災害、價格下跌等問題造成的農業收益下降問題。因此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缺陷,需要政府有關部門采取相關措施,規范農業政策性保險實施,通過專業化、規范化的運行機構,保證投保農民真正獲取收益,促進我國農業取得健康穩定的發展,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會產生重要的作用。
3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支農政策研究
新農村建設的金融服務體系
一、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現狀
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由正規性金融機構和非正規性金融機構兩部分組成。正規性金融機構是受中央銀行和銀監會監管的金融組織,非正規性金融機構是指游離于中央銀行或銀監會監管之外的民間金融組織。我國現有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問題和矛盾也同樣突出。
(一)農村信貸體系。農村信貸市場由于存在信息嚴重不對稱、缺乏可抵押物、農業生產借貸的特質性成本和風險高的特征,導致農村信貸服務需求長期得不到有效滿足,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從農村信貸融量上看,當前中國農業和農村的金融資源短缺、涉農貸款總量不足,農村貸款需求滿足率低,已經很不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改革開放前,金融部門的農業貸款占所有貸款的比重一直維持在13%左右,而1978年后一直在兩位數以下,1998年以來維持在5%左右,對鄉鎮企業的貸款一直保持在6%左右。2007年12月,全國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達26.17萬億元,而用于農業貸款余額僅占6%左右。從1995年起,農村資金缺口每年都在5千億元以上,并且出現了逐漸擴大的趨勢。一方面,農民很難從銀行和信用社獲得貸款,另一方面,大量資金通過各種渠道從農村流入城市,農村資金鏈條難以正常運行。按可比價格計算,1978—2000年,通過各種渠道外流的農村資金達284000億元,其中通過金融系統流出的資金占農村外流資金總額的40%左右。
從農村信貸服務機構上看,正規性金融組織難以滿足農村信貸服務的需要,非正規性金融組織又沒有納入監管范圍,存在較大的金融風險,農村信貸組織結構退化現象嚴重。1979年以來,我國形成了包括商業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組織在內的以正規性金融組織為主導的農村信貸服務體系。然而,1997年至今,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進行業務調整和重組,逐漸退出農村金融市場。中國農業銀行在市場化競爭中業務重心有所轉移,從2007年開始確立“面向三農,商業運作”的市場定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很長時期內只發放糧棉收購貸款,雖近年開始拓寬涉農貸款范圍,但作用有限;農村信用合作社主要提供小額農戶貸款,難以滿足現代農業、“大農業”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國有資本在農村信貸市場中的份額大幅減少。非正規性金融組織雖然在滿足農村信貸服務需求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其風險性不容忽視。世界銀行曾指出,非正式信貸往往不能提供長期貸款,還存在金額較小、利率較高、可獲得性不強的弱點。同時,非正規的金融組織游離于央行和銀監會監管之外,金融風險巨大。
(二)農業保險體系。農業災害發生后,我國傳統的保障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由民政部門發放災害救濟;另一種是由商業保險公司如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辦理的農業保險對農民提供保障。從1982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開辦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的農業保險到目前為止,我國農業保險經歷了先發展后萎縮的過程。1982年到1993年,由于政府對農業保險實行財政補貼政策,農業保險出現快速增長,保費收入年均遞增127%。而在1994年農業保險市場化后,由于償付能力的限制,經營農業保險的商業保險公司紛紛對農業保險業務采取限制規模的措施以控制虧損。2006年全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8.46億元,分攤到全國2.2億農戶,戶均保費不到4元,保險金額不到百元。盡管從2004年起,中央連續三年指出要“穩步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加快發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農業保險”,但農業保險仍然呈現出保費收入逐年大幅下降、險種逐漸減少、機構萎縮、承保深度不斷降低的局面。目前,我國種養兩業95%以上不在農業保險保障的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