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02:16: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奶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奶牛養殖現狀及分析
[摘要]西藏有著得天獨厚的奶牛養殖條件,積極發展奶牛養殖產業,大大提升農牧區綜合生產性能,是藏區農牧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文章由此為出發點,分析藏區奶牛養殖現狀,目前的奶牛養殖普遍存在:農牧民普遍素質較低,關鍵技術的科研投入有限,養殖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缺乏有組織長遠的育種規劃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了自長遠角度做好奶牛育種規劃、做好養殖戶的教育培訓、逐步加大創新科研投入力度、切合實際建成良種繁育示范基地、逐步健全完善奶牛良種繁育體系等發展建議,要點性知識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奶牛;養殖;發展
1藏區奶牛養殖現狀
1.1藏區奶牛養殖農牧民普遍素質較低,滯后的觀念影響奶牛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藏區奶牛養殖牧民多數教育文化程度不高,科學化養殖觀念較為滯后,對先進科學的養殖技術理念接受較慢。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目前藏區的奶牛養殖多數管理較粗放。為此,就目前藏區的奶牛養殖業發展來看,難以適應現代化畜牧業的發展要求。加上,農牧科技力量薄弱,整體奶牛生產效率較低,嚴重制約奶牛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1.2奶牛養殖關鍵技術的科研投入有限,大大影響奶牛養殖。特色產業項目的發展在西藏的經濟發展中,“短平快”項目更受歡迎,如何盡快轉化科研成果已成為農牧科技人員的使命,但政府對農牧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項目投入很少。截至目前,針對高原環境的奶牛營養與繁殖調控和奶牛疫病防治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究投入少之又少。因環境氣候因素,先進的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慢,至今西藏奶牛養殖業良種良法良治不配套,生產經營方式依然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特色產業的發展。1.3奶牛養殖基礎設施條件較差。藏區奶牛養殖規模化程度低,養殖標準化水平低,是較為突出和現實的問題。目前,藏區的奶牛養殖,多數以散養3-5頭的粗放式管理為主,明顯缺乏標準化企業的龍頭帶動。雖然說近些年,品種改良科研單位在提升奶牛生產性能、改良黃牛品質各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而且取得不菲的科研成果。但是,由于缺乏奶牛良種繁育場、示范區等等載體帶動,缺乏較系統的產前、產后、產中跟蹤服務,現在的藏區奶牛養殖同樣組織化程度較低,而導致產銷的嚴重不均衡。1.4缺乏有組織長遠的育種規劃。雜交合成體系的育種理念并不復雜,但它與傳統的育種、生產的觀念不同,其更注重在現代養殖中的生產效益和改良速度問題,因此如何教育西藏基層科技推廣人員、行政管理人員理解生產性能第一的觀念、接受雜交合成理念并理解它的特性,將成為促進奶牛業快速進入正確發展軌道的關鍵因素。西藏的黃牛品種改良技術推廣工作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但一直缺乏引進合成系的概念,“黃改奶”的過程中,利用他人已有成果的“拿來主義”就已是先進的、革新式的育種技術。加之西藏黃牛改良科研隊伍力量薄弱,奶牛育種研究缺乏長遠規劃,育種方向和目標不明確、系譜不清、擴繁推廣進程緩慢,一直處于經濟雜交狀態,所以至今未能育成適應高海拔環境條件下的奶牛新品種。
2解決問題的發展建議
2.1自長遠角度做好奶牛育種規劃。奶牛的繁育育種,周期性長而系統。作為投入產出高的技術項目,做好此項工作有利于提升奶牛的整體性能、遺傳性能、奶產量及品質,可謂是終身受益的關鍵技術。實際上,自黃牛改良伊始已經有了30多年頭,目前的品種改良初具規模。在此基礎上,今后的育種更應積極吸取國內外先進的技術,利用好本地品種的優良性能,大大提升奶牛的單位奶產量、乳蛋白率,培育適應性更強和經濟效益更好的奶牛品種。2.2做好養殖戶的教育培訓。目前養殖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養殖觀念較為滯后,接受先進奶牛養殖管理的理念較慢,為此,重視教育培訓,注意提升養殖戶綜合素質,實現以點帶面的規劃發展,將更加有利于奶牛養殖業經濟效益的提升。2.3逐步加大創新科研投入力度。推進奶牛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實現奶牛管理的規范化、合理化,逐步提升奶牛生產力,有必要加大奶牛繁育的自主創新鞥努力。加大對藏區奶牛生殖、遺傳等相關研究參數的經費投入,酌情加大對奶牛營養、繁殖等應用研究的經費投入,配套做好相關疾病防控管理技術研究,盡最大的努力為奶牛養殖效益的提升提供參考思路。2.4切合實際建成良種繁育示范基地。建成現代化良種能繁示范基地,將現代技術融合常規育種,集成設施養殖推廣技術,不斷提升奶牛養殖良種化水平,大大提升飼料利用率。良種示范基地的建設,要突出特色,凸顯優勢,逐步擴大形成技術創新、良種推廣、科技創新的突出示范基地,為藏區良種繁育提供創新實驗田。2.5逐步健全完善奶牛良種繁育體系。適應藏區奶牛養殖新品種,推進養殖優良的高產品種,逐步完善健全奶牛養殖繁育體系,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在形成以良種牛為代表的育種、擴繁、推廣、科研一體化的良種繁育體系的基礎上,明確地方良種的品種優質,鼓勵人工授精技術、凍精貯運技術,加快良種繁育改良的步伐。
奶牛繁育要素對養殖影響
目前徐州周邊地區大部分奶農飼養奶牛仍然是傳統的散養方式。隨著畜牧科技水平的進步,以及國家和乳制品企業對奶源質量要求不斷提高,這種飼養方式已經不適應奶牛業的發展。奶牛散養將會被規模化養殖所替代,實現規模化養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奶業所面臨的單產水平低和牛奶質量安全隱患多等問題。從分散飼養到規模化飼養過渡的過程中,除借助于政策引導外,還需要有個資金積累的過程。也就是說,奶農只有在奶牛養殖中獲得一定的效益,才能使逐步走上自我發展壯大,從而最終走向現代化的規模養殖。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是在當前的散養方式下,我們不能忽視奶牛繁殖因素對養殖效益的影響。由于繁殖與許多因素,如產犢間隔、干乳期長短、受胎率、初產年齡、奶牛遺傳水平等有關,這些因素對奶農養殖的盈利均產生影響。當前,在少部分的奶農中存在一些繁殖問題,不僅引起繁殖效率低,而且還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1存在的一些繁殖問題
1.1不注重品種改良
有些奶農缺乏品種改良意識,認為只要母牛能懷孕就行。為了方便省事,找人包配,精液的質量無法得到保障。也沒有考慮到使用劣質精液會使后代遺傳素質倒退,獲得的后代一代比一代差,造成的損失無法估計。
1.2急于求成,過早配種
個別奶農不注重育成期飼養管理,到參配月齡時,在體重沒有達~U350kg以上的情況下,就進行配種。由于開配過早,體重過小,常造成頭胎難產,結果不得不進行助產。這樣容易造成產道損傷、陰戶撕裂,繼發產后疾病,不僅影響下一胎的正常繁殖,而且影響本身的生長發育和產奶性能。
奶牛養殖和疾病防控
近年來,各地的奶牛養殖業發展很快,養牛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但是由于科學養殖、防疫意識較差,養殖水平低,時有疫病發生,養殖場戶經濟效益受到嚴重影響。要養好奶牛,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根據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實行科學的飼養管理和疫病綜合防制措施。
1牛場建設
1.1場址選擇奶牛場應建
在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不含有毒物質、水源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飼料來源方便,交通便利,地勢高燥,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土質堅實,背風向陽,空氣流通,平坦開闊或具有緩坡,遠離居民區,沒有傳染病威脅和三廢污染的地方。養牛戶應根據自己宅基地的地面和條件,合理安排牛舍的建設位置。
1.2場區布局奶牛場一般
分生活區、管理區、生產區和輔助生產區四個小區。生活區和管理區應設在場區地勢最高處,與生產區保持50m以上的距離。生產區應設在場區地勢較低的位置。病牛隔離室、化糞池應設在生產區的下風處,距牛舍至少50m。輔助生產區包括飼料庫、干草棚等,應位于高煤且距離牛舍較近的地方。牛場四周、道路兩邊、運動場周圍要植樹綠化,以改善牛場環境。
奶牛養殖污染防治狀況及措施
奶牛養殖專業化與規模化集中飼養方式,有利于提高飼養技術和管理水平,增強防疫能力。與傳統方式,即農戶分散飼養相比,規模化飼養可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飼料轉換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但奶牛規模化飼養也導致糞尿過度集中和沖洗水大量增加,給生態環境帶來極大壓力。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對全國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規模化畜禽養殖業污染狀況的調查表明,畜禽糞便產生量為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的2.4倍,畜禽糞便化學需氧量(COD)遠遠超過我國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化學需氧量之和[1]。為了使奶牛養殖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需要系統采用現代、科學、經濟、有效的綠色環保技術,對奶牛場產生的廢棄物進行綜合治理,實現奶牛養殖業可持續發展,從單一強調生產效益向兼顧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轉變。本文從青海省奶牛養殖業現狀分析著手,結合污染物排放實驗研究和青海省實際情況,提出了青海省奶牛養殖糞污排放的防治措施。
1青海省奶牛養殖業現狀
據統計,2009年全省存欄奶牛20.03萬頭,能繁母牛13.75萬頭,能繁母牛比例為68.6%,年產生奶16.5萬t,占全省奶類總產量的57.09%[2]。從地域分布看,奶牛主要集中在以湟水河谷地為中心的東部農業區的一市七縣中,包括海東地區的民和、樂都、平安、互助四縣和西寧市郊及大通、湟源、湟中三縣。該地區存欄能繁母牛11.84萬頭,年產生奶13.48萬t,分別占全省的85.8%和81.7%。目前全省共有各類乳制品加工企業22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4家,設計年加工生奶能力26.35萬t。從總體看,由于基礎薄弱,發展起點低,青海省奶牛養殖業在畜牧業中是發展相對滯后的產業,存在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良種比例低,生產性能不高等問題。因此,今后要大力發展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以良種、良料、良法推廣為基礎,加大品種改良力度,推進青貯玉米地建設,提高奶牛單產水平,促進青海省奶牛養殖業健康、持續發展。
2青海省奶牛養殖業污染物情況
2.1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根據測定,一頭體重為500~600kg的成年奶牛,每天排糞量為30~50kg,尿量為15~25kg,污水量為15~20L,奶牛糞便中與環境有關的指標CODCr(生物需要量)、BOD5(化學需氧)、NH3-N(氨氮)、TP(總磷)、TN(總氮)都相當高,具體數據見表1[3]。2009年青海省存欄奶牛20.03萬頭,每年產生的糞、尿和污水總量分別為219.3萬~365.5萬t,109.7萬~182.8萬t和109.7萬~146.2萬t,奶牛糞便中N和P的量分別為18359.4~30596.4t和3026.5~5044.1t,頭均年排放N和P的量為91.7~152.8kg和15.1~25.2kg。如此大量的糞污如果處理不當,將對環境造成極大污染。
2.2污水污染奶牛養殖場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質,如含有大腸桿菌、蛔蟲卵、氮和磷等,其生化指標極高。據環保部門對大型奶牛養殖場排出糞水的檢測結果,COD超標50~70倍,BOD超標70~80倍。奶牛糞便污染物不僅污染地表水,其有毒有害成分還易滲入地下水中,嚴重污染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溶解氧含量減少,水質有毒成分增多,進而導致水體發黑變臭,失去使用價值。青海省地處高原地區,日照強烈,蒸發量大,受自然條件和養殖習慣的影響,區內奶牛養殖清糞方式一般采用干清糞,所以污水污染的影響較輕。
奶牛養殖的污染及防范
1奶牛養殖業對環境的污染
奶牛養殖業對環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土壤污染、水體污染、大氣污染和微生物污染。土壤污染:奶牛生產中通常會超劑量添加無機礦物元素,由于其利用率低,很大一部分未被吸收而排出體外,隨施肥進入農田,在土壤中蓄積,對作物的生長和人類的健康構成威脅。水體污染:奶牛生產對水體的污染主要來源于糞尿中的氮和磷。奶牛對飼料中氮和磷的吸收利用率很低,只有30%~35%左右,大量未被吸收利用的氮和磷被排出體外,其中大部分進入土壤,并通過雨水的沖刷進入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水中的氮多以硝酸鹽的形式存在,飲用水中含有過多的硝酸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過多的氮和磷進入水體導致水體富營養化,使藻類及其他水生植物過度生長,大量消耗溶解氧,導致魚蝦類大量死亡,植物根系腐爛,在水底層發生厭氧分解,產生H2S、NH3、硫醇等惡臭物質,使水體成為“死水”。大氣污染:奶牛生產中產生的有害氣體可分為兩類,其一是溫室氣體,即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可破壞大氣臭氧層,加劇溫室效應;其二是NH3、H2S、一氧化碳等,可導致牛舍和周邊環境空氣質量下降,影響奶牛和人的健康。微生物污染:奶牛的排泄物及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中含有大量有害微生物,可通過滋生的蚊蠅或空氣進行傳播,對奶牛本身和周邊人群的健康構成威脅。
2降低環境污染的途徑與方法
2.1通過營養調控降低氮磷及其他礦物元素的排泄量
近年來,國內外有很多關于氮磷對環境污染方面的研究。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宏觀的角度研究評價一個地區或整個國家養殖業所產生的氮和磷對環境的污染狀況,即氮和磷的排泄量與土地承載能力之間的平衡關系,以此作為畜牧業發展規劃與布局的依據;二是氮磷的具體減排措施。由于我國蛋白質飼料資源匱乏,蛋白質飼料價格很高,增加了畜牧業的生產成本,因此多年來我國動物營養領域一直在探索提高日糧蛋白質利用率的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這與降低氮排放在方向上是一致的。盡管如此,由于反芻動物氮代謝生理特點及其復雜性,在如何提高奶牛氮的利用效率、降低排放量方面仍有很大的潛力與空間,因此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熱點。提高奶牛日糧氮利用率的途徑有很多,如根據能氮平衡理論科學配合日糧,通過合理補充過瘤胃氨基酸以平衡到達小腸的氨基酸比例等。近年來,小肽在動物蛋白質消化代謝過程中的作用及生理與營養功能方面的研究為提高日糧氮的利用率開辟了新的途徑。盡管我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已建立了小腸可吸收蛋白質體系的雛形,但由于在飼料相關參數的測定與積累上未及時跟上,致使該體系至今尚不能在生產上廣泛應用。因此,進一步完善該體系的各項細節,建立完整的、覆蓋整個飼料成分表的、與小腸可吸收蛋白質體系相配套的參數系統,使該體系能夠在奶牛生產中普遍推廣應用,是目前的首要任務。
由于我國磷源飼料價格不高,儲量豐富,且其在日糧中所占比例較小,對整個日糧成本的影響不大,因此過去在如何提高奶牛對飼料磷的利用率、降低排放量方面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今后應加強此方面的研究。植物性飼料中的磷多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而單胃家畜和家禽的消化道內幾乎不存在分解植酸磷的酶,對植酸磷的利用率相當低,因而對于單胃家畜和家禽而言,降低磷排放的方法除了使用利用率較高的磷源配制日糧外,最有效的途徑是在日糧中添加植酸酶。一般認為,反芻動物可以利用植物性飼料中的植酸磷,因此采用日糧中添加植酸酶的方法來提高磷利用率的效果不明顯。目前國外的研究多集中于重新評價反芻動物(特別是奶牛)對磷的需要量和植物性飼料磷的消化率兩個方面,旨在通過在滿足奶牛對磷的需要量的前提下降低日糧磷的供給,從而達到提高吸收率、降低排放量的目的。奶牛糞磷對環境的污染是由于日糧中磷過量供給造成的。導致奶牛日糧磷供給量過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飼養標準中所推薦的日糧磷需要量高于奶牛的實際需要量。目前各國奶牛飼養標準中確定的可吸收磷需要量基本上沒有太大問題,但在對飼料磷消化率的估計上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偏低的現象,如:美國NRC1989版《奶牛營養需要》將日糧磷的總吸收率定為50%,ARC1991為58%。正是由于對牛飼料磷消化率估計的過低,導致日糧磷推薦供給量偏高。近年來,隨著奶牛磷營養研究的不斷發展,一些國家的奶牛飼養標準均對飼料磷的吸收率參數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如:NRC2001版《奶牛營養需要》規定奶牛對粗飼料中磷的吸收率為64%,精飼料為70%;法國INRA規定磷酸鹽中磷的吸收率為65%,谷物為75%,谷物副產物和餅粕類為68%,青草和青貯類為66%,豆類為65%。總結飼養試驗的資料表明,飼糧磷含量為0.30%~0.34%時,能夠滿足生長奶牛的正常血磷濃度、最大平均日增重和骨骼強度。飼糧磷含量在0.32%~0.42%時即可滿足整個泌乳期的需要,高于此水平不會提高奶牛的產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不受飼糧磷水平的影響。并沒有證據能證明飼喂超過需要量的飼糧磷可以提高奶牛的繁殖性能。飼糧磷的吸收率隨磷含量的升高而下降,因而飼喂超過奶牛需要的高磷日糧只能增加糞磷的排泄量。
奶牛養殖影響因素實例分析
一、研究背景
近幾年,我國奶牛存欄快速增加.牛奶總產量大幅增長。全國奶牛存欄從20。。年的489萬頭,激增到2008年的近1234萬頭,增長了近2倍;牛奶產量從20。。年的827萬噸增加到2∞8年的3556萬噸,增長了3倍多。就內蒙古而言,2008年奶牛存欄頭數是246萬頭,是2000年奶牛存欄數72萬頭的3倍還多(劉成果等,2009)。然而,近年來我國牛奶質量安全狀況堪憂,奶產品食品安全狀況不容樂觀。2008年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導致29萬人(其中大部分是嬰幼兒)由于食用被污染的奶粉中毒,至少有6名嬰兒死亡(Graham—HarriS。n,2009JacobS,2∞9)。奶站監管缺失是這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鐘真等,2009)。在牛奶加工企業和奶農之間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是奶站,三聚氰胺事件之前,中國有20393個奶站l④inaDa峨20。9a)。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之后,從2∞8年11月至20。9年4月,我國政府對所有20393個奶站逐一進行檢查后決定關閉3908個缺乏檢測儀器或衛生不達標的奶站(@inaDa虬2∞9bJ。那么,奶站的減少是否對農戶的奶牛養殖產生了影響?農戶奶牛養殖的影響因素有哪些?關于農戶奶牛養殖的影響因素方面,烏云花(2007)、Huang(20lO)等學者對北京周邊地區農戶奶牛養殖的決定因素分析中指出,乳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和布局是影響農戶奶牛養殖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此外,當地的交通條件和家庭非農就業等也起到了顯著的影響(烏云花等,20。7;Huangetal,2010a)。此研究關注了奶農與乳品加工企業之間的關系,而忽視了它們之間還有一個重要的中間環節一奶站。另外,此研究局限在北京周邊地區,沒有對牛奶之鄉內蒙古進行研究,所以研究結論的普遍陛還需要驗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實證分析影響農民參與奶牛養殖的主要決定因素,尤其是測定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奶站的減少對農戶奶牛養殖業生產的影響,為未來奶站的合理規劃和指導農戶發展奶牛養殖業提供實證依據。本文結構如下:第二部分介紹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農戶樣本抽樣方法和調查的基本內容;第三部分描述呼和浩特周邊地區奶牛養殖戶的基本特征、奶站發展情況等;第四部分建立計量經濟模型并實證估計結果;最后是本文的結論。
二、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數據來自作者的實地調查。作者于20lO年1月,在呼市周邊地區開展了2項調查,分別是奶牛養殖戶的入戶調查和村基本情況調查。本研究的農戶樣本共有200戶,其中呼和浩特市周邊地區的農戶樣本有120戶和包頭周邊地區的農戶樣本有80戶。村級樣本包括內蒙古呼和浩特周邊地區的12個村及包頭周邊地區的8個村,共20個村樣本。
三、農戶奶牛養殖與奶站
(一)農戶奶牛養殖發展趨勢
奶牛養殖戶發言材料
我叫**,是**鄉新渠村的奶牛養殖戶。今天很高興能參加全區農業農村工作會議,下面,我向各位領導、同志們介紹自己的經驗,我的發言題目是《做大做強奶產業,帶動鄉親奔小康》。
我是一名退伍軍人。1988年,我從部隊復員回鄉后,不甘心做一個普通農民,四處外出打工謀生,感謝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經十幾年的埋頭苦干、艱苦創業,我終于走出了一條勤勞致富的路子。2002年我回家鄉訪親探友,看到當時村里年輕勞力大量外出,老弱婦孺仍在田地上苦心經營,落后面貌依然沒有多大改變。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產生了幫助父老鄉親盡早脫貧致富念頭。為了尋求一條適合本村的致富門路,我有過支持調整種植結構發展葡萄的設想,經過了解市場行情,掌握經濟信息和鄉親們交談,最終把目標鎖定在風險小、收益穩定的奶牛養殖業上,決心以此為突破口帶動幫助鄉親們能從養殖方面增加一些收入。
2004年6月我在家鄉新渠村投資300萬元,實施100頭奶牛養殖項目,10月中旬完成土建工程,共建成占地面積640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標準化牛圈5棟55間。為了解決養殖戶的后顧之憂,我積極與蒙牛乳業聯系,建成了奶站一處。同時養殖場實行公司+農戶方式運作,即統一購牛,分配到戶,統一建圈,集中飼養。2004年11月6日我又從山西調回奶牛100頭,以每頭奶牛墊資12000元的方式,全部分配到戶,農戶養殖最多的達10頭,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奶牛養殖生產基地。
多年的創業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創業是艱辛的,尤其在創業之初確實存在一定的風險。如何打消人們這種在創業之初的顧慮呢?我在幫助和帶領鄉親們的實踐中,不僅用我自身的創業過程去引導、幫助和感染他們,更是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去幫助、支持和帶領他們。養奶牛投資金額大,市場行情如何,牲畜健康與否直接關系到養殖戶的利益。為了盡可能降低養殖風險,力求讓村里的養殖戶多收益,我積極爭取區鄉兩級科技部門支持,邀請有關專家、技術人員進村培訓,同時常年聘用有經驗的獸醫師蹲點指導,讓養殖戶底氣更足,膽略更大。村里有一個叫吳山的,雖然養過奶牛、種過地,但始終也沒有擺脫貧困,養殖場成立后他也想養奶牛,但又擔心賠了本,使本來就貧困的生活雪上加霜。為了打消他的顧慮,切實靠艱苦創業來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我毅然決定給他全力扶持。我墊資帶著他一道去外地購買了15頭奶牛,以幫助他盡快擺脫貧困。
通過三個多月的科學管理和養殖戶的精心飼養,我養殖場的奶牛頭頭毛光體壯,產奶量穩定,每頭牛平均日產奶20公斤左右,并產下牛犢50頭,其中母犢31頭,成活率達到98%以上。養殖戶很快就收到了效益。預計全面走上正規后,養殖場可年創產值120萬元,養殖戶從每頭奶牛中年可增收4000元。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看著鄉親們臉上露出的笑臉和增收致富的希望,我感到肩上的責任更大,擔子更重。為了家鄉的父老鄉親,今后我還將繼續堅持集中飼養與分散飼養相結合的發展路子,爭取三年內集中飼養量達到200頭,并輻射全鄉17個村,搞分散養殖,養殖規模達到500頭,帶動全鄉農民發家致富。
奶牛飼養管理方案
干奶牛的飼養與管理對產后預防代謝病、瘤胃健康、提高產奶量和乳成分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須要重視干奶牛的飼養,不能由于不產奶而被輕視。談到干奶牛,還是要從泌乳后期抓起,那時產量低,但胎兒發育很快,需要一定的養分,不能按產量分配飼料,必須根據體況提供營養,泌乳后期使體況恢復到3.25——3.75分,絕對控制太肥的牛,不超過4分,對過瘦的牛提高能量水平,如增加青貯玉米、精料等,過肥的牛則控制,到了干奶期需要分為二個期。(干奶前期,干奶后期〈圍產前期〉)一、干奶前期,按照60天干奶期正常計算,干奶前期為39天。
1、飼養方式:以粗為主,精飼料用量根據體況和飼料結構而定,約2——4公斤,青貯玉米10——15公斤,干草5——6公斤,可以適當飼喂一點豆皮、玉米粕、棉殼等,精粗比為30:70,體況控制在3.25——3.75分之間,個體差異,區別對待(按泌乳后期的飼養方式)。
2、管理方式:干奶采用一次性快速干奶法,最近上海公誼獸藥廠生產的干奶乳劑比較好,有效期維持45天,價格便宜,每頭牛在12元,干奶前做好SMT檢測,正常的牛(陰性)用該乳劑,如果有問題的牛治療后用輝瑞或奧龍干奶劑,這樣可以節省一點成本。其次要治療好其他的常見病,如蹄病、寄生蟲病、消化道病。寄生蟲病用光明的,叫“一掃光”,每頭牛約5元,干奶時使用,一年一次。
二、干奶后期(產前21天),也就是圍產前期。
該期是奶牛生產最重要的階段,做得好,對產后采食量恢復快,泌乳高峰期早、奶牛健康、掉膘少、產后發情早,受胎率高。否則,往往會出現產后胎衣不下,癱瘓、酮病(產后如果1個月產量上不去,吃料不爽,一般是亞臨床酮病)、四胃移位、DMI下降、不發情、難配等問題。
具體要求:
奶牛熱應激管理方案
奶牛熱應激對奶牛的產奶量、繁殖、免疫系統影響極大,而且高產牛影響更嚴重。為了緩解熱應激,減少損失,今天大家來探討一下,如何把熱應激做得更好,確保奶牛健康,安全度夏,應對秋后算帳。
熱應激的關鍵是熱增耗增加,干物質采食量下降,導致一系列問題。(目前已影響較大,每頭牛6公斤以上),以前采用了很多方法和措施,但見效總是不夠理想,主要原因氣溫一年比一年高,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而且溫度相當高。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真正行之有效的辦法,通常就是以下幾種方法:
一、牛舍四周的遮蔭,可以減少日曬。一是種樹木,二是搭建涼棚式遮陽膜。
二、屋頂、墻體刷白,減少輻射,也可在屋頂蓋稻草、沖水等。
三、增加風扇,加強空氣對流,一般安裝每四頭牛一只風扇,而且最好在中走道地面上放大的排風扇,使地面和牛床相對干燥。
四、噴霧和水簾。效果雖有,但上海地區不太適宜(濕度太高),黃梅季節影響較大。
奶牛品種改良調研報告
奶牛是市的一大主要畜牧養殖動物種類,在地方畜牧經濟的發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通過對奶牛進行品種改良,不僅可以提高牛群數量和成活率,減少疫病,增強奶牛的健康,還能夠提高奶牛的產奶量以及產奶質量,進一步促進市畜牧經濟發展,為此做好市的奶牛品種改良工作就顯得至關重要。本文對當前市的奶牛品種改良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報告如下,以期能為地方奶牛品種改良工作的改進提供參考。
一、當前市的奶牛品種改良工作基本現狀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當前市的奶牛品種改良工作較早期相比有了明顯的進步,改良數量、改良質量都顯著提高,農牧民對奶牛品種改良的重要性也有了更加科學、客觀的認識,并對奶牛品種改良產生了更高的需求。尤其是在奶牛冷配技術方面,市取得較為不錯的成績,冷配奶牛數量巨大,胚胎率超90%,為農牧民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服務,增加了農牧民的經濟收入,促進了地方奶牛畜牧業的健康、穩步發展,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好評和領導的認可與大力支持。不過,雖然當前市的奶牛品種改良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也是客觀存在的,我們需要對此客觀認識,并作出改進和完善。
二、前市的奶牛品種改良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基礎性工作較為薄弱
注冊、生產性能測定、后裔測定、品種登記等,都是奶牛品種改良的基礎性工作,能夠在奶牛品種改良實踐中,為相關工作提供全面的參考信息,確保改良的合理性。但現目前市在這些基礎性工作方面的開展情況還較為薄弱,如注冊率不高,生產性能測定、后裔測定、品種登記流于形式等等,這都不利于奶牛品種改工作的合理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