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7 18:28: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命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命題

政治德育試題命題論文

命題意圖就是試題的設計意圖。每個學科的試題命題都有自己特定的命題意圖,即要考查本學科的學科知識、學科方法、學科能力。政治學科的試題命題意圖是除了考查政治學科的學科知識、學科方法、學科能力外,還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即要考查學科覺悟。政治學科試題命題意圖中考查的學科知識,就是政治學科的教材知識和時事知識;學科方法,就是政治學科的學科思維方法,主要是抽象思維方法和辯證思維方法;學科能力,就是政治學科高考要求考查的七種能力,即再認能力、理解能力、比較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綜合評價能力、表述能力,主要是抽象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學科覺悟,就是政治學科命題考查的思想性,即考生對時事政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對思想政治是非問題的態度和認識水平,表現為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命題意圖是通過試題題意體現出來的。試題由命題材料和設問構成。試題的命題材料和設問規定了試題的題意。試題題意就是試題的含義,即試題的規定性。它包括題型、題眼、題問、題旨。題型就是試題類型。目前政治學科高考試題有五種題型:最佳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簡答題、辨析題、論述題。題型不同,答題方式和測試功能也不同。題眼就是試題命題材料和設問規定的命題角度。它主要體現在命題材料和設問中的關鍵詞語上。它規定了題問內在邏輯關系的思維角度,規定了試題的答題角度。把握題眼,才能避免答題跑題漏點。否則試題解答就如同盲人走路。題問就是試題命題材料和設問規定的試題問題。它通過命題材料和設問中的關鍵詞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體現出來。辨析題的題問含在命題材料之中。題問從不同的角度劃分為:直問型和變問型、歸納型和演繹型、抽象型和辯證型、理論型和實際型等。不同類型的題問,有的是相互交織的。題旨即試題的主題、立意,就是試題的中心旨意。它是題意的核心,反映命題的思想性,體現命題的根本意圖。把握題旨,答題才能高屋建瓴、通觀全局。把握了試題的題型、題眼、題問、題旨,才能完整準確地把握試題題意,進而明確命題意圖。

明確命題意圖是為了更好地解答試題。政治學科的學科知識、方法、能力、覺悟,是考生解答政治試題的四大要素。在政治試題解答中,知識是載體,方法是手段,能力是核心,覺悟是靈魂。考生解答試題的前提和關鍵是必須明確試題命題意圖要求考查的學科知識、方法、能力、覺悟。明確命題意圖,也就是確定命題意圖。明確試題命題意圖中考查的學科知識、方法、能力、覺悟,就是確定試題命題意圖中考查的學科知識、方法、能力、覺悟,也就是確定解題的學科知識、方法、能力、覺悟。

明確即確定命題意圖的依據是試題題意。政治學科命題考查的學科知識,主要是根據試題題意中的題眼的、題問、題旨確定的。題眼的命題角度規定了試題考查的知識范圍及應用角度,是確定試題考查知識的重要依據。題問的內在邏輯關系規定的思維方式方法及其提供的邏輯思路,規定了試題考查知識的具體內容,是確定試題考查知識的主要依據。題旨規定了試題的主題、中心,規定了試題考查知識的基本內容,是確定試題考查知識的基本依據。另外,試題題型規定了試題考查知識內容的伸縮程度。論述題要比簡答題考查的知識內容細致全面些;辨析題考查的知識內容,介于論述題和簡答題之間。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2題題眼的主要命題角度是:“農村經濟發展”,不是“國民經濟發展”。因此規定了命題材料中的“無工不富”的“工”是指鄉鎮企業,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工業;規定了試題考查的知識范圍是鄉鎮企業知識,不是工業知識。高考中不少考生把握不住這一命題角度,用工業知識答題,使答題跑題。該題還有一個重要的命題角度是:“無農不穩,無工不富”。這句話隱含著“發展農業和發展鄉鎮企業的關系”的命題角度,規定了試題考查的知識范圍是發展農業和發展鄉鎮企業關系的知識。高考中很多考生忽視了這一命題角度,使答題漏點。該題的題問是:運用經濟常識知識,說明“農村經濟發展”,為什么“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在把握題眼、題問的基礎上,進而可以把握該題的題旨,即考查考生對發展農業和鄉鎮企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及發展農業和發展鄉鎮企業的關系的認識。從該題題旨可以折射出試題考查的學科知識的基本內容是:農業的地位作用、鄉鎮企業的地位作用、發展農業與發展鄉鎮企業的地位作用、發展農業與發展鄉鎮企業的關系。把握題眼,依據題旨,結合題型,按照題問的內在邏輯關系規定的思維方式方法及其提供的邏輯思路,折射學科知識,便可確定出此題考查的知識的具體內容是:農業的地位作用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鄉鎮企業的地位作用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發展農業和發展鄉鎮企業的關系。可見,準確確定試題考查的知識,才能使試題答案內容與標準答案內容基本吻合,才能增強試題解答的實效性。

政治學科命題考查的學科方法,主要是根據試題題意中的題問確定的。題問從思維方式上可分為:歸納型和演繹型、抽象型和辯證型。試題題問思維類型不同,考查的思維方式方法不同,答題的思維方式方法也不同。試題題問中抽象型題問主要包括歸納型和演繹型題問,考查的是抽象思維方式中的歸納法和演繹法,所以要求考生用抽象思維方式中的歸納法和演繹法答題。試題題問中的辯證型題問,主要考查辯證思維方式中的歷史的方法、辯證的方法、具體化的方法(即理論和實際辯證的具體統一的方法),所以要求考生用辯證思維方式中的歷史的方法、辯證的方法、具體化的方法答題。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題,第一問是歸納型題問,要求考生用歸納法思維答題;第二問是演繹型題問,要求考生用演繹法思維答題;第三問是抽象型兼辯證型題問,要求考生用抽象思維中的演繹法和辯證思維中的具體化法思維答題。可見,明確試題考查的思維方式方法,把握試題解答的論證方式方法,按照試題命題意圖要求的思維方式方法答題,才能保證試題解答的邏輯與標準答案要求的邏輯相一致,才能增強試題解答的邏輯性。

政治學科命題考查的學科能力,主要是根據試題題意中的題型、題問確定的。題型不同,對能力考查的要求不同。最佳選擇題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四種能力,重點考查比較分析能力;不定項選擇題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5五種能力,重點考查判斷推導能力;簡答題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7五種能力,重點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辨析題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5、7六種能力,重點考查分析判斷能力;論述題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5、6、7七種能力,重點考查綜合評價能力。題問類型規定試題考查的能力。題問類型相同,考查的能力相同。分析近幾年高考政治試題的題問類型變化趨勢可見:高考政治試題題問類型趨向變問化,表明高考越來越突出地考查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題問類型趨向辯證化,表明高考越來越突出地考查辯證思維能力。題問類型不同,考查的能力也就不同。一般說來,直問型低于變問型對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論型低于實際型對能力的考查要求;歸納型低于演繹型、演繹型低于辯證型對能力的考查要求。同一道試題,題問類型不同,考查能力的要求就不同。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題,第一問是歸納型題問,考查的是歸納思維能力;第二問是演繹型題問,考查的是演繹思維能力;第三問是抽象演繹型兼辯證具體化型的題問,考查的是抽象思維中演繹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中具體化思維能力。顯然,第一問低于第二問、第二問低于第三問對能力的考查要求。同一題型,題問類型不同,對考查的能力及其程度的要求也不同。例如:1995年高考政治第36題和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題都是論述題,但是1995年高考政治第36題考查的基本上是教材知識,知識跨度小,綜合程度低,是理論型題問。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題考查的是教材知識和時事知識,并要求二者具體結合,知識跨度大,綜合程度高,是實際型題問。可見,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題與1995年高考政治第36題相比,不僅增加了對辯證思維具體化能力的考查,而且對分析綜合評價能力的考查要求程度也提高了。不同題型,題問類型組合不同,考查的能力及重點也不同,尤其是表現在主觀性試題上。簡答題的題問一般為理論型、抽象型,表明這一題型重點考查考生綜合運用教材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抽象思維能力。辨析題的題問一般為理論型、辯證型,表明這一題型重點考查考生綜合運用教材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辯證思維能力。論述題的題問一般為實際型、抽象型兼辯證型,表明這一題型重點考查考生綜合運用教材知識和時事知識具體結合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評價能力,既考查抽象思維能力,又考查辯證思維能力。另外,由于題眼命題角度的轉換,使測試難度加大,對各種題型考查能力的要求程度特別是對各種題型重點考查能力的要求程度也就提高了。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5題,命題設問角度由以往要求選出人物轉換為要求選出孔繁森事跡。這樣不僅提高了對再認能力考查的要求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對比較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程度。又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2題,命題材料規定的隱蔽巧妙的變問命題角度(前面已經說明過,故略)顯然比直問命題角度提高了對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的要求程度。可見,考生只有具備試題考查的能力,并明確試題要求考查的能力,在試題解答中有意地體現命題對能力的要求,使能力發揮到位,這樣才能使方法運用到位,覺悟體現到位知識應用到位,才能增強試題解答的科學性。

查看全文

申論試題將拓展命題

閱讀新大綱發現,2014年新大綱對“四種能力”進行深入的闡釋,這里我們不難發現,2014年的申論試題的難度將加大,尤其透露出命題在深度方面的拓展。

近來的申論試題,除拓展命題的寬度外,還明顯地拓展命題的深度。申論試題不僅在每類題型中加大深度,而且著重在文章寫作一題中加大深度和難度。例如,國家2014年的申論試題第四題:“總書記到河南、安徽考察,引發我們許多思考。請聯系‘給定資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要求報考省級(含副省級)以上綜合管理類職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緊密結合‘給定資料’所反映的問題,寫一篇視野開闊、見解深刻的文章。”要求報考行政執法類職位的考生,“可結合‘給定資料’中所反映的一個主要問題,寫一篇見解比較深刻的文章。”該題較之以前的命題明顯增加了深度,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要求從總書記“到河南、安徽的考查”中,“思考”出寫作文章的主題,這不僅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更需要對重要現實問題的敏銳覺察、深入思考和對國家大政方針的理解和把握。該題這樣設定,實際是在深入考查考生對重大現實問題的敏銳度、理解力和政策水平。

二是要求考生“緊密結合‘給定資料’所反映的問題,寫一篇視野開闊、見解深刻的文章”或“結合‘給定資料’中所反映的一個主要問題,寫一篇見解比較深刻的文章”在這里,無論是“寫一篇視野開闊、見解深刻的文章”,還是“寫一篇見解比較深刻的文章”,都要“見解”要“深刻”。而“見解”要“深刻”,就要深入挖掘所論主題“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展開闡述重視糧食安全的理由和依據,從而體現文章的深度。這是有相當難度的。

近年的申論試題深度在不斷加大,已不限于以往的考查難度,而是不斷拓展命題的深度,2014年的大綱通過對幾種能力的要求看,已對考試的命題趨勢加以透露,呈現如下特點:

首先,對給定資料的把握的要求,抽象程度更高;其次,對問題理解的要求,內容更為深刻;再次,對問題分析的要求,視角更為多元;再其次,對解決方案的要求,措施更為切實周密;最后,對文字表達的要求,更為樸素干練。

查看全文

德育命題研究論文

每年高考結束后,我們發現生源差不多的學校,高考成績卻很不平衡。有些學校生源條件較好,但卻考不出好成績;有些學校生源條件較差,考得反而不錯。顯然,責任在于“教練”,即在于教師的教學水平。而教師教得好壞,除教學態度外,則主要取決于他的命題能力。可以說教師的命題水平有多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就有多好。凡平時深入鉆研教材、重視時事政治的學習研究、課堂提問和測試命題新穎活潑的教師,他所指導的學生一般來說考得就較好;反之,平時不善于啟發提問、課堂教學滿堂灌、聯系實際說不清、命題形式呆板的教師,他所指導的學生是很難考出好成績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年年埋怨高考政治試題難,其實質反映了這部分教師的平時教學與高考命題很不適應。那么,我們怎樣提高自己的命題能力呢?這是每個教學工作者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一、要認真研究高考政治試題

政治教師要做到兩個“心中有數”:一是對近幾年的高考政治試題心中有數,二是對高考政治試題及其答案的特點心中有數,從而提高自己平時命題的仿真性或模擬性。

近幾年的高考政治試題具有以下特點:時事選擇題要求考生對國內外重大時政的掌握要具體、準確、全面。其他選擇題中絕大部分都是以問題為載體,考查學生運用書本知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有部分選擇題則是考查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程度。哲學選擇題題肢跨度大,要求考生從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等不同的角度去審視題干,排錯排異,能力要求逐步提高。總之,Ⅰ卷中的70分選擇題更加構思巧妙,富有時代氣息,形式新穎活潑,如出現了一材多用的連環選擇題。這些特點告訴我們,過去那種諸如“政治的本質屬性是……”、“資本主義國家工人勞動創造的新價值等于……”此類以考查再認再現能力為主的選擇題已經陳舊、過時,平時訓練應向能力考查靠攏。主觀性試題則是變換角度考熱點問題,如農業、國有企業改革問題,年年都熱,又幾乎年年都考。既考從具體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又考綜合運用書本知識和時事知識的擴展式論述能力。大題的考查鮮明地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意志和輿論宣傳熱點。

近幾年高考政治試題的答案特點是:簡答題既考基礎,又考能力,以后者為主,答案雖言簡意賅,但要求考生靈活遷移教材觀點;辨析題則多以“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型為主,答案要求對所給命題辯證分析,合理成分與錯誤因素的剖析要有根有據;材料(表格)論述題要求考生做到觀點與材料相統一;所有主觀性試題的答案組織,總是要求或理論和實際、或原理和方法論、或宏觀和微觀、或正面和反面辯證全面地考慮。據此,政治教師在平時就要學習這種命題方法,發揮高考樣題的示范指導作用,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

二、要重視時事政治的學習

查看全文

行測真題命題模塊比對

2014年4月25日公務員筆試在萬千考生的奮筆疾書中落下帷幕。此次考試聚集了遼寧、寧夏、云南、海南、湖南、天津、重慶、內蒙、山東、江蘇、**、廣西、西藏13個省(市、自治區)。在2014年9月13日的六省聯考中,**與福建、海南、重慶、遼寧使用的是同一套題目,而就今年的真題情況來看,**與**省使用的是同一套題目,與天津、重慶、遼寧、海南、湖南、云南、廣西、山東九省試題內容相同,僅模塊順序不同,下表是2014年**公務員考試行測試卷結構與2014年**公務員考試行測試卷結構的比對。

2014年**公務員考試行測試卷結構2014年**公務員考試行測試卷結構

題型(以試卷順序排序)題量題型(以試卷順序排序)題量

總題量120總題量120

01常識判斷單選題2001言語理解與表達選詞填空10

02言語理解與表達選詞填空10片段閱讀20

查看全文

申論試題命題深度

閱讀新大綱發現,2014年新大綱對“四種能力”進行深入的闡釋,這里我們不難發現,2014年的申論試題的難度將加大,尤其透露出命題在深度方面的拓展。

近來的申論試題,除拓展命題的寬度外,還明顯地拓展命題的深度。申論試題不僅在每類題型中加大深度,而且著重在文章寫作一題中加大深度和難度。例如,國家2014年的申論試題第四題:“總書記到河南、安徽考察,引發我們許多思考。請聯系‘給定資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要求報考省級(含副省級)以上綜合管理類職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緊密結合‘給定資料’所反映的問題,寫一篇視野開闊、見解深刻的文章。”要求報考行政執法類職位的考生,“可結合‘給定資料’中所反映的一個主要問題,寫一篇見解比較深刻的文章。”該題較之以前的命題明顯增加了深度,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要求從總書記“到河南、安徽的考查”中,“思考”出寫作文章的主題,這不僅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更需要對重要現實問題的敏銳覺察、深入思考和對國家大政方針的理解和把握。該題這樣設定,實際是在深入考查考生對重大現實問題的敏銳度、理解力和政策水平。

二是要求考生“緊密結合‘給定資料’所反映的問題,寫一篇視野開闊、見解深刻的文章”或“結合‘給定資料’中所反映的一個主要問題,寫一篇見解比較深刻的文章”在這里,無論是“寫一篇視野開闊、見解深刻的文章”,還是“寫一篇見解比較深刻的文章”,都要“見解”要“深刻”。而“見解”要“深刻”,就要深入挖掘所論主題“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展開闡述重視糧食安全的理由和依據,從而體現文章的深度。這是有相當難度的。

近年的申論試題深度在不斷加大,已不限于以往的考查難度,而是不斷拓展命題的深度,2014年的大綱通過對幾種能力的要求看,已對考試的命題趨勢加以透露,呈現如下特點:

首先,對給定資料的把握的要求,抽象程度更高;其次,對問題理解的要求,內容更為深刻;再次,對問題分析的要求,視角更為多元;再其次,對解決方案的要求,措施更為切實周密;最后,對文字表達的要求,更為樸素干練。

查看全文

語文命題議論文

在學校里,教師出個題目,讓學生作文,這就叫做命題作文。有的同學說:命題作文難。這話不無道理。命題作文作為作文訓練的一種重要方式,要求我們必須按題目規定的內容寫作,不能離開文題去自由揮灑、縱橫馳騁;就議論文來說,也就給議論什么和怎么議論都帶來了一定的限制。命題作文往往只有孤零零的幾個字,沒有材料的啟發和暗示,特別在考試時,考生要在短時間內針對命題確定文路,審題自然就顯得舉足輕重了。

現在,先來看命題議論文的題型,歸納一下,大致可以分為下面十一類:

論點型題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論點。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知足--庸人的哲學》、《勤能補拙》等。

概念型用一個概念提出要論述的問題。如《說習慣》。《談"穿著打扮"》、《"時髦"小議》等。

關系型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相關的概念,表明要論證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個人和集體》、《人格與國格》、《天才·勤奮·條件》等。

對比型用兩個可以對比的概念或事物來命題,要求論證兩者的對比或轉化關系。如《自卑與自負》、《失敗和成功》、《電腦和人腦》等。

查看全文

申論試題命題深度

閱讀新大綱發現,2014年新大綱對“四種能力”進行深入的闡釋,這里我們不難發現,2014年的申論試題的難度將加大,尤其透露出命題在深度方面的拓展。

近來的申論試題,除拓展命題的寬度外,還明顯地拓展命題的深度。申論試題不僅在每類題型中加大深度,而且著重在文章寫作一題中加大深度和難度。例如,國家2014年的申論試題第四題:“總書記到河南、安徽考察,引發我們許多思考。請聯系‘給定資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要求報考省級(含副省級)以上綜合管理類職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緊密結合‘給定資料’所反映的問題,寫一篇視野開闊、見解深刻的文章。”要求報考行政執法類職位的考生,“可結合‘給定資料’中所反映的一個主要問題,寫一篇見解比較深刻的文章。”該題較之以前的命題明顯增加了深度,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要求從總書記“到河南、安徽的考查”中,“思考”出寫作文章的主題,這不僅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更需要對重要現實問題的敏銳覺察、深入思考和對國家大政方針的理解和把握。該題這樣設定,實際是在深入考查考生對重大現實問題的敏銳度、理解力和政策水平。

二是要求考生“緊密結合‘給定資料’所反映的問題,寫一篇視野開闊、見解深刻的文章”或“結合‘給定資料’中所反映的一個主要問題,寫一篇見解比較深刻的文章”在這里,無論是“寫一篇視野開闊、見解深刻的文章”,還是“寫一篇見解比較深刻的文章”,都要“見解”要“深刻”。而“見解”要“深刻”,就要深入挖掘所論主題“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展開闡述重視糧食安全的理由和依據,從而體現文章的深度。這是有相當難度的。

近年的申論試題深度在不斷加大,已不限于以往的考查難度,而是不斷拓展命題的深度,2014年的大綱通過對幾種能力的要求看,已對考試的命題趨勢加以透露,呈現如下特點:

首先,對給定資料的把握的要求,抽象程度更高;其次,對問題理解的要求,內容更為深刻;再次,對問題分析的要求,視角更為多元;再其次,對解決方案的要求,措施更為切實周密;最后,對文字表達的要求,更為樸素干練。

查看全文

逆命題是否成立

高三《思想政治》教材指出:“民主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和本質屬性,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在學習這一知識時,學生常常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能否說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民主?關于這個逆命題是否成立,必須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從社會主義和民主的內在聯系來看,這個逆命題成立 民主與社會主義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民主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和本質屬性。這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1)只有建立起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制度,即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才能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消滅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2)民主是社會主義在政治方面的基本特征。社會主義民主對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有著重要作用。(3)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保證。只有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人民群眾的責任感、使命感,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第二,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民主。(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主義民主的建立和發展,歸根結底要受到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制約。沒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就失去了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基。(2)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方向性保證。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文化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使社會主義民主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

二、從民主的本質和民主產生、發展的過程來看,這個逆命題不成立 民主的本質含義指的是一種國家制度,即在一定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的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民主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隨著階級和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只要有階級和國家存在,就必然有民主存在。奴隸社會的民主制是人類歷史上出現的第一種國家制度的民主。奴隸社會民主制的典型形式是古希臘雅典的民主共和制。在奴隸社會,還有一種形式的民主制,即貴族共和制。奴隸制時代的古羅馬共和國,實行的就是貴族民主制。在封建社會,君主專制制度是最普遍、最基本的國家制度。但是,在中世紀歐洲的一些城市國家,如意大利境內的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等,也存在過管理國家的民主形式。民主制是資本主義社會最普遍、最基本的國家制度。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是資產階級聯合廣大勞動群眾,在反封建專制的斗爭中建立起來的。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資產階級為了穩固其統治地位,在統治方式和方法上發生了變化,使資本主義民主制度逐步趨向成熟和完善,形成了從普選制到議會立法以至監督政府的一整套較為完備的民主制度。資本主義民主是在歷史上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國家中發展得最完備的一種剝削階級的民主制度。社會主義民主是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只有社會主義民主才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實現了“大多數人的統治”。從歷史發展的總過程來看,社會主義民主是更高類型的民主。因此,從民主的本質和民主產生、發展的過程來看,不能認為“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民主”。

總之,對于“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民主”這個逆命題,不能簡單地予以肯定或否定。只有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具體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查看全文

常識判斷命題思路分析

根據《09年公務員考試大綱》,常識部分涵蓋法律、政治、經濟、管理、歷史、自然、科技等方面,側重考查應試者的法律知識運用能力。常識判斷重點在于考查應試者在這些方面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以及運用這些基本知識分析判斷的基本能力。

以下兩表格清晰地反應了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試常識判斷歷年考查情形:

表一:常識判斷十年命題趨勢分析表

注:根據09年考試大綱,常識部分涵蓋法律、政治、經濟、管理、歷史、自然、科技等方面,側重考查應試者的法律知識運用能力。因此,人文相應地替代為“歷史”與“自然”。

表二:法律常識十年命題趨勢分析表

注:1.本表格“其他”是指法律常識中法理學、法制史等法律領域所涉及個別試題。

查看全文

副刊文藝創作命題分析

作“大”難,作“厚”更難

認知“大”與“厚”,是藝術創作的核心要義,也是藝術審美的核心要素。大者,闊也;厚者,深也。“闊”為面,“深”為遠。“大”與“厚”既體現為兩個方向、兩種維度,又呈現為兩種層面、兩大范疇。從方向與維度上說,前者為橫闊與縱深,體現視界與幽遠,后者是時空與精神,體現空間與情懷;從層面與范疇上言,前者是自然與心性,呈現為萬物與意象,后者是哲學與美學,體現為境界與審美。就繪畫藝術的“大”與“厚”問題,潘天壽曾言:左右上下不難,往里難。這就是說,繪畫創作在上下、左右表達“面”的方向上,向外延展都不是難題,而在前后表達“深”的層次上,向“內”或向“外”延伸就難了。向“內”是歷史縱深,向“外”是未來遠方。茲論雖基于繪畫語境,但對文藝創作諸門類,均有普遍意義,并且這種“深”,不僅僅體現為內容要素,又常常作為主題思想、本質意涵、真摯情感、靈魂所系,呈現作品思想深度,體現作品審美維度。文藝史上,大凡成功的文化文藝大家,皆在“厚”的方向上用功,以“厚”繪寫精品,由“厚”體現力作。“軸心時代”的文化巨擘是這樣,近現代以來的文藝大家同樣是這樣。老子《道德經》,是謂“內圣外王”之學,被譽“萬經之王”宏論,僅有五千之言;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一生僅著《紅樓夢》;李可染七寫“萬山紅遍”,均于咫尺之境;黃賓虹進入“渾厚華滋”之境,揮寫“萬千山水”,亦均在案幾之內。當下,諸多文藝亂象與流弊中,好“大”遠“厚”是突出存在。一段時間里,在展覽呈大型、拍賣造天價、“出世”靠“大作”的炒作下,寫巨制、繪長卷、拍大劇、制大作、展巨獻等“大”作品,不時喧囂文藝諸壇,但往往“大”為噱頭,實則空洞無物、俗不可耐,污染藝壇,傳播負能量。諸如唯我獨尊、極端利己主義的“巨嬰”類創作;一味抄襲模仿、流水作業,只求耳目之娛、低級趣味的快餐式消費;熱衷胡編亂寫、粗制濫造,恣意胡涂亂抹、牽強附會的文化類“垃圾”;急功近利、極端消費受眾之無奈,竭澤而漁、極致拖拉之能事的商業化“運作”;搞形式、弄包裝、出聲響的造勢性“動作”。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問題之癥結,就是無視藝術創作中“大”與“厚”之關系,甚至將兩者割裂以至對立起來。顯然,文藝作品之構成,“大”為外在架構,“厚”是核心根本。沒有“厚”,“大”無意義;欲作“大”,須作“厚”;惟作“厚”,方成“大”。如此,作“大”難,作“厚”更難,從“厚”作起,藝術興焉。

至簡難,至繁更難

藝術創作中,“簡”與“繁”是一對特殊矛盾,既屬兩類藝術語言,也為兩種藝術形態。是求簡還是追繁,抑或是簡繁相宜,始終是橫亙在文藝工作者面前的課題。道家哲學中,有“大道至簡”之論,依“道”表示“終極真理”,意為真理、規律或原理,往往是極其簡單、明了的。顯然,“大道至簡”與“大藝至簡”之“至簡”,是哲學概念、美學思想,屬于思維、審美范疇,是思想、理念,是世界觀、方法論,也是藝術觀、境界論,引領與統攝藝術創作,是“道”之境界,而非“技”之層面;是形而上之理念,而非形而下之形態。就藝術創作規律觀,從低到高、由小至大,是作家藝術家難以逾越的創作路徑,是諸藝術門類的普遍遵循。此“低”與“小”、“高”與“大”,就其本質意義而言,就是藝術創作的“簡”與“繁”。中外藝術史上,由“簡”作品到“繁”巨制的名家,尤其成為大師、巨匠者,數不勝數。明末清初山水大家龔賢,有“白龔”與“黑龔”之譽,是中國畫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其創作經歷正是從簡至繁、由白到黑,而這個過程,是長期艱難而執著的探索與積淀。國畫大師黃賓虹的成功,也是“黑(賓虹)”的成功,而早期的“白賓虹”,為晚期“黑賓虹”的前奏與序曲。現代國畫大師李可染,其藝術之成功,也同樣演繹了這樣的過程。不可忽視的是,將“簡”僅僅作為一種藝術語言或形態,并在創作實踐中樂此不疲、恣意呈現,成為當下藝術亂象與流弊的又一大根源所在。這類作品往往空洞無物、草率膚淺;缺筆少墨、懦形弱象;潦草敷衍、隨意而就,充其量是“小品”,或者根本未完成,成為“爛尾樓”或“豆腐渣工程”。這種藝術創作中缺內容要素、少層次環節,幾近沒有藝術價值、更無審美價值的所謂“簡”作品,大多是心性浮躁的“垃圾”、急功近利的廢品。要說明的是,藝術創作需要提煉,提煉的過程是做減法的過程,但提煉不是簡單化,更不能為減而減,成為簡單與簡略之“簡”,而遠離簡樸與簡明之“簡”。事實上,繁密往往是典型化的需要、渾厚與豐富性的結果,更需藝術概括與提煉,是更高層次上“簡”的集合,進而形成“簡”的構建,成為繁密與繁華之“繁”。如此,藝術之事,至簡難,至繁更難。簡是過程,是“間奏”,但“繁”是遠方,是“高潮”。始終向著“繁”的目標探索、苦行,至簡才有意義,繁密方會到來。

感性難,理性更難

何謂感性?何謂理性?依藝術文明演進論,這兩個哲學概念進入美學,成為美學范疇;美學不能少了藝術,故“感性”與“理性”,又成為藝術學的重要概念、范疇與命題。如是,感性與理性,既是哲學的,也是美學的,還是藝術的。說感性、論理性,不能不談康德。其最早將人類認識事物、體悟世界的能力,由低到高依次分為感性、知性、理性三個層級,作為認知世界、把握真理的不同“責任”與“擔當”。黑格爾認同康德的看法,認為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的直接性認識;知性認識是通過推論、判斷,對事物各個構成部分的單獨認識;理性認識則是超越知性經驗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認知與體悟能力的名論,當數唐代禪師青原惟信的參禪三境界,即“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三種境界(層次)與感性、知性、理性之說,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感性需要積累,積累當須“在場”。在場就是要“身臨其境”,走進藝術現場,感觸與體驗藝術對象。藝術史上,許多大家均有長期深入生活、貼近民眾、走進大自然的積累與經歷。傅抱石為畫好“山河新貌”,進行二萬三千里旅行寫生;李可染一生多次長途寫生,一次就長達數月、行程數萬里,實現了由“對景寫生”到“觀景創作”的跨越;吳冠中更是堅持“在場”的實踐者,年逾花甲還登黃山、寫險峰……反觀今日推波藝術亂象者,有的閉門書齋,熱衷于象牙塔內冥思苦想、隨意涂抹、信筆由韁;有的一味“拿來主義”,復制他人、重復自己,以至擬象翻版、千篇一律;還有的沉迷于所謂“為藝術而藝術”,只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這類現象是典型的遠離生活、脫離大眾、拒絕“入場”,進而沒有任何感性能力的結果。感性重要,知性、理性尤其不可或缺。前者是基礎,后者是“統覺”與升華,是跨越感性與知性、進入超驗境界的審美能力。換言之,感性若不進入理性,往往不受“統覺”、難以“把握”,進而進入過于“狂傲”乃至“狂野”。中外藝術史上,有過此種“彎路”或“過程”者,并不鮮見,米芾有過,石濤有過,“揚州八怪”也深受之“害”,梵•高、莫迪利亞尼、馬蒂斯等,也曾付出“代價”。當下,也有不少創作激情澎湃者,其作品大多“張牙舞爪”“火氣十足”,或“相互沖撞”“各自為政”,此謂缺乏理性的必然結果。正由此,感性難,理性更難。獲得感性,須深入生活、貼近大眾,與藝術對象零距離;進入理性,當積累學養、提高悟性、通達靈性,提升審美境界。

查看全文